随笔

读书的随笔

时间:2024-11-12 02:28:53 随笔 我要投稿

读书的随笔(集锦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那么,怎样才能写好随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书的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书的随笔(集锦15篇)

读书的随笔1

  柳斌同志概括的素质教育三要义: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是通过为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来实现的;中学阶段德育要培养学生的三个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民主意识;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教育多样性、培养目标多样化。一句话,素质教育是真正把学生当作人的教育。

  手记一:爱心与童心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

  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高素质的教师,第一条应该是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

  李镇西的主要做法有:记住每一个学生的生日,给他们过集体生日;关心生病、家庭困难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帮助;带学生包饺子、野餐。

  手记之二:与顽童打交道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成功的港湾。

  对后进生,要帮助他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不能把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浇灭(苏霍姆林斯基语)。

  “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后进学生”的教育方法: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自省),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

  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优秀学生的培养

  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的要点有二: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培养优生六大方法:

  一是引导优生树立远大志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给他们推荐有关伟人名人的传记读物,使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经常激励优生,“我是要干大事业的”。

  二是帮助优化认识自己。让他们正确而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人格修养、知识框架、能力结构等方面的素质,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三是教育优生保持童心。防止优生虚荣自私、骄傲自大、心胸狭隘,引导他们与同学平等相处,在主动为同学服务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同时对待荣誉和分数学会淡然处之和互相谦让,以培养豁达淡泊的`心境。

  四是激励优生超越自我。告诉优生“不要自己埋没自己”,而要培养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勇气、毅力和能力。

  五是训练优生的受挫心理。创设一些机会让他们品尝失败滋味。

  六是培养优生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他们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从解题时的独特方法到作文时的新颖构思,从独当一面地开展班级工作到积极参与各种课外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要引导学生“多想想办法”,“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总之,只要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其创造力培养锻炼的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手记四:青春期教育的尝试

  男女同学的交往应该是等距交往、公开交往、坦然交往。所谓等距交往,就是对班上所有异性同学保持一视同仁的态度,除临时的班级工作需要,要避免同某一异性过多的接触。所谓公开交往,就是尽量在公开场合同异性交往,而不要单独交往。所谓坦然交往,就是言谈举止要自然大方,坦荡庄重。

  如何改变孤僻性格?一是学会大声说话;二是尝试抛头露面;三是主动关心他人;四是积极投身集体。

  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它们能形成完全不同的幸福,价值都是同样的珍贵和巨大。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时荣誉心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和而满足,这一切,构成人生全部可能的幸福。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磨亮女性成才的利剑》。

  手记五: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

  德育要真正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切合学生的心灵。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在理解学生中引导学生。这也是德育的艺术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并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土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使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提交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指出,教育有四个支柱,这就是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李镇西在一份调查答卷中对有关问题的回答:

  1、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三本教育论著: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诗(马卡连科),陶行知论德育。

  2、最重要的师德有哪三点: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永远不要对任何学生绝望。

  3、对自己启发最大的三句教育名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4、对学生的教育赠言有哪三句: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天生我材必有用。忠实于少年时代的友爱、热情和誓言,这是人生最严肃的事情。

  5、您所采用的教学艺术有哪三条: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思维的王国;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燃起思考的火焰;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展开思想的碰撞。

  6、优秀家长最重要的素质:人格高尚,不仅仅以分类苛求孩子,理解教育规律。

  7、优秀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善良、正直、有志。

  8、对成绩差的学生采取的策略:设法增强其信心,暗中降低学习要求,创造其成功的机会。

读书的随笔2

  汉武帝时,出使匈奴的苏武,由于死也不肯屈降于匈奴,竟被匈奴单于囚禁于阴山的冰窖中,不给饭吃,不给水喝,饥寒交迫,以此来威逼苏武变节。然而,处在艰难困苦境遇中的苏武,竟嚼雪吞毯,捕鼠为食,即便如此,他也绝不投降。无奈,匈奴单于又把苏武送到遥远的北海,让他在那个没有人烟的极寒地带牧羊。就这样,苏武在那里含辛茹苦地度过了整整十九个年头,但苏武始终也没有屈服。

  后来,汉昭帝即位,汉朝和匈奴和亲友好,昭帝便要求匈奴放回苏武。可单于却撒谎说,苏武已早死多年。再后来,匈奴有个叫常惠的人,偷偷告诉了汉朝使节苏武在北海牧羊的境况。常惠还给汉使节献计说,汉昭帝在上林打猎时,射得一只大雁,发现大雁的脚上绑着一封信,打开看时,方知是苏武所写,信中告诉人们,至今他仍在北海放羊。汉使者照此对匈奴单于说了,单于觉着很是惊奇,认为这是有神仙在帮助苏武,便把苏武送回了汉朝。

  还有,英国史学家卡莱尔,经过多年的艰辛耕耘,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卡拉尔将这部著作的文稿拿给好朋友米尔来阅读。孰料,这部巨著的文稿被米尔的佣人当成废纸丢进火炉烧掉了。卡莱尔在万分沮丧之中重新操起纸笔写了起来,以其坚强的毅力重新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第二稿。

  信念这种东西不是什么商品,谁都可以免费获得,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成功者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对于一个意志力坚强的人来说,他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因为他坚信,只要能够勤奋不辍坚忍不拔,一切的困难都是可以超越的。

  无数这样的'事实告诉人们:不逃避的人有奖赏,因为他能看见自己的勇敢与希望。想想我们自己,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我们又能有多少勇气去面对困难,我们要又有几分毅力去向困难挑战?

  有了坚定的信念和操守,我们就能够勇敢地穿越那狭长黑暗的隧道,而不指望会有一双怜悯的手送来廉价的资助。在困难面前,将我们的血肉之躯铸成一支英勇无畏的箭簇,带着呼啸的风声,携着不坠的梦想,拼力穿透命运为我们所设置的重重险阻,便会义无反顾地射向辽阔美丽的长天……

读书的随笔3

  在“辰溪的煤”中沈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简单叙述,毫无修饰,像那苦命人的生命如草芥一般糟蹋在社会的现实里。

  故事讲完后沈说读作品人不配说“同情”而应当“自愧”。因为这些人生命的庄严,读作品人是毫不明白的。

  读了这我想了好久,在那个社会背景下,我同意沈的'说法。即便是在现在我依然与沈有所契。

  是的,一个人的经历给一个人感受,经历之外的人唯有一声感叹,仅此而已,别无其他。沈从文与张兆和为夫妻五十多年,张后来感叹自己不全然理解沈,这不能不是个很好的佐证。张出身名门,从小按部就班的上学,生活。不曾为生计奔波,也不曾与下层人民亲密接触过等等,都注定她感受范围是无法与沈达到同一个高度的。

  沈曾先生在“湘行作品简”,给张兆和写的信里里写道:“因这些曲子我还记起了我独自到锦州,住在一个人的旅馆中的情形,在那旅馆中我听到一个女人唱大鼓作品,给赶骡子的客人过夜,唱了半夜。我也一人便躺在一个大炕上听窗外唱曲子的声音,同别人笑语声。这也是二哥!那时节你大概在暨南读作品,每天早上还得起床来做晨操!命运真使人惘然。”两种命运就连沈自己也感觉不可思议。

读书的随笔4

  刚开始触及文学自然是学业中必修的课本,最乐意的是看言情小说,跟着故事情节悲悲喜喜,一篇小说看到尾表情则是苦笑皆非。说也奇怪,文字竟有如此魅力。说是言情小说倒不如说是爱情故事。先前在中学之际这类小说风靡全校,一本书全班通读,更有甚者影响全校之最大,其他学校不知是否也是此风盛行。

  这类小说无非就是虚构虚构的爱情故事 ,已结局的不完美告终想以此来深入人心,现在想来并无少多文学可言,只是轻描淡写罢了,大多数语言较为直白。全篇下来总结一下只有“不切实际”四字,倒也通俗易懂,不必咬文爵字,凡识字者皆可读通读懂。

  闲来无事也翻看杂志,初读《读者》,后者又有一些大家的诗篇,散文一类,一度以为小说军事诸如此类。唯独不读小说。相是先前的小说显得越发肤浅,心底甚至有些憎恶了,竟祸及全部小说,被我搁浅了些年月。

  直至去年必修课中有《小说集》还是全学期制,这才重新接触小说,反倒令我对小说重新认识了一番。

  一贯以为文学便是文章,只要文章写好则就是学文。

  真论起文学二字,竟也不知所云。何为文学,书中解释为:“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这才对文学有了初步了解。

  我所认为的文学和书中解释的不尽相同。

  我认为灵魂即文学,将朝圣的灵魂 刻画为文字,写入文学当中去。灵魂是人最本质的东西。善恶皆由人,任何也遮盖不住,正如再美的华裳也遮不住丑陋的灵魂。用灵魂的写作,不惨杂任何,不矫揉造作,写出自己的本意为最好,也没有何种局限。

  太多虚幻性的文字让我不敢恭维,并非要全部写实,我们毕竟活在这个现实环境中,无法逃离。太多的虚幻让一部分人变得不切实际。

  中华文字深具魅力,表现形式颇为之多 ,当今社会复古风盛行,一些大家的大作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古典的诗词文化重新上演,文中喻意,内容也被当代文学家一一解读共给世人参详。难不成只有让人晦涩难懂的文字才视为最高文学,一惯把咬文嚼字作为文人墨客的'偏爱之谈,毕竟通读古今中外书史的只占少数。试问当代文学是否不及古典文学?竟能追溯到几千只几万乃至更加长远的历史中去。我不经惊叹于当代史学家的才略。一味挖掘历史 当代的“文学垃圾”尚未剔除。各大书店陈列的丛书中仍有没有任何文学价值的书被挤进文学堆里,似乎更惹眼,销售量也颇大。

  余秋雨先生曾说:“ 我不赞成太多地歌颂青年,而坚持认为那是一个充满陷阱的年代。陷阱一生都会遇到,但青年时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险。”这类“文学垃圾”势必有损人格的发展,是后知后觉的陷阱。在学习借鉴前人的同时,也应加紧革除“文学垃圾”。

  愿我所丢失的文学一角不会再度丢失。文学情,身居我心。

读书的随笔5

  暑假里读完了这本影响深远《简爱》,它经久不衰原因也许就是因为作者夏洛蒂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坚持自己独立人格,追求自身个性自由,主张个人人生平等,不向残酷命运屈服坚强伟大女性形象

  小说主人公简爱从小父母双亡,过着寄人篱下生活。小小年纪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待遇:姨妈嫌弃,表姐蔑视,表哥侮辱和毒打……以至被抛弃送进环境恶劣劳渥德学校。读到这里,我既为简爱不幸遭遇感到难过,又觉得自己生活太过于幸福。道貌岸然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还要当着全体师生面诋毁她,换位思考,在这样情况下,若是我必会自暴自弃。可是,在这种种不幸和苦难面前,简爱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勇敢地面对暴风雨,把它化为战胜不幸和苦难动力。因为超越常人刻苦不但在学习上飞速进步,同时也取得了全校师生尊重。

  另一边,在那些贵族小姐和绅士面前,她也始终保持着自己尊严,挺直了脊背。面对有钱人嘲讽,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理应一样受到别人尊重。“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错了,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这句话不知鼓舞了有多少人,是吧,也正是因为她坚强,自尊,自信,深深打动了罗切斯特先生,使他在这样女孩面前感到自惭形秽。终于,简爱终于找到属于自己幸福。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结局,这边是夏洛蒂笔下简爱,她名字为人们所传颂,鼓舞了最下层人们,让他们明白尊严人格高尚而无价。

  不禁自问自己,我身上没有简爱十分之一坚强,也没有她十分之一苦难。也许这就是常人于伟大女性差别,可是简爱顽强乐观不是个性使然,没有人会在一个蜜罐子里也能做到这样,是那个环境使然,每个人心灵最底处,都有那样坚强与百折不挠,只是激发程度不同罢了。想到此,我愧疚不已,自己在以往学习中为何就是遇到困难就退缩只是一味躲避而不是去迎战,面对自己理想也不会去追求,也许便是缺少了简爱身上对本身生命一种热情,不放弃。

  平凡人听从命运,只有强者才是自己主宰。这句话不知在哪里看到过,读了简爱,我好像有些理解了,我要做主宰强者,而并非听从命运平凡者。

读书的随笔6

  《简爱》这部小说是我以前看过,虽然过了一段时间了,书中情节也记得不是很清晰了,但主要还是记得,作为一步名著,自然有它值得欣赏玩味地方了,现在我就我自己记得大概情节和一点感想写写给大家分享吧!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待遇,姨妈嫌弃,表姐蔑视,表哥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尊严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信心和坚强不屈精神,一种可战胜内在人格力量。

  在罗切斯特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尊重.也正因为她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结婚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

  小说告诉我们,人最美好生活是人尊严加爱,小说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就是这样一种生活。一个人一旦失去了必要尊严,他将什么都不是;而一个人如果没有爱,他将不会感到世界是温暖。一个没有尊严也没有爱人,他生活会是怎样呢?他命运又是怎样呢?我相信,即使这样人拥有幸福,那也是短暂,不是像一个有尊严又有爱人经历种种磨难得到幸福那样温馨甜蜜并且长长久久。所以,无论何时,为了何种原因,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必要个人尊严,学会用爱去打动对方,做个生活有心人吧!

读书的随笔7

  昨天读《林清玄文集》,其中有篇文章《五艳六色的老鼠》,看后完令我很是牵挂,牵挂什么呢?说出来怪好笑的,牵挂文中的那只五艳六色小老鼠。

  林先生在文章中说,他们家闹鼠患“夜里时常在天花板上奔跑,弄出声音;食物水果也常常被咬破一个大洞或不翼而飞;最令人疼心的是,有时会咬坏橱柜,咬断电线,防不胜防,甚至担心哪天它会咬破瓦斯管线。”

  鼠害如此猖獗,林先生却束手无策。于是他想到了两位古人的话;一是苏东坡说的:“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另一位是弘一大师说的:“如果把养猫的食物拿来喂鼠,老鼠吃饱了就不会破坏东西了,则鼠患可绝。”

  常言道:不听古人言吃亏在眼前。林先生逐每日饭后必留些食物给那些鼠辈们享用。可“今鼠非已古鼠”“世风日下,鼠心不古”他们根本就不领林先生的情,留下的食物它们不吃,偏东就吃口,西咬一下,甚是恼人的很。

  文章看到此处时我就想:干脆下点老鼠药或老鼠夹子什么的,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可林先生偏又是心肠极善之人,说老鼠药过于残忍,违背慈悲之心的原则,而老鼠夹子又违背杀生的原则。唉,家里都被老鼠闹成这个样子了,这林先生还这么“心慈手软”,真是迂腐的过分。

  林先生有回和朋友一起聊天的时候说起家里闹鼠灾的事,一朋友出了一招,说:“你抓到一只老鼠后,在老鼠身上涂以鲜艳的色彩,例如脸是大红色,身上是绿色、黄色、蓝色,尾巴涂成白色,然后把老鼠放走,老鼠就会灭迹了。”

  给老鼠涂上五艳六色就能让老鼠灭绝吗?林先生不解我也不解。那朋友说了:“这是老鼠心理学,那只五艳六色的老鼠逃回洞后,它的亲戚朋友会大为恐怖,就会四散奔逃;那只无彩的老鼠则会大为愧疚,也会逃走,这样,不只是一只老鼠,整窝老鼠都会灭迹了。”林先生听了果真如法炮制,照办了,家里的老鼠也如那位朋友说的那样渐渐灭迹了。

  老鼠没了,林先生却留下一个疑惑,疑惑那只小老鼠是否真的会愧疚?是否真的因为愧疚而离开?可我看完后倒不是疑惑而是担心和牵挂那只被涂了五艳六色的小老鼠的命运。因为它的”出格”因为它的"另类"而被同伴排斥或抛弃,担心它将如何面对冷酷的'鼠光,牵挂它如何在鼠的世界里生存下去?可怜的小老鼠,可能连它自己都没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就已经众叛亲离了!想想也还真的是怪可怜的!

  据说有人类的地方必定有老鼠,这样的生活方式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不是真的我无法考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确是真的。话又说回来了,林先生家的老鼠暂时是没了,可别家的老鼠呢?我说那林先生的朋友可是出了个阴招加损招啊!

读书的随笔8

  《赏识你的学生》中无数的成功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内因才决定了事物的最终走向。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恰恰相反: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透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赏识是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怨天尤人,埋怨学生不够聪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报,静下心来,想想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生气的宝贝,原来也都有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匆忙的步履,泥泞的心情遮掩了我们的双眼;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镣铐,升学的压力扰乱了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的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练,鲜花的簇拥。他们是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能准确地识别老师对他们的帮助是出于关爱还是仅仅是功利的表现。所以教育应该是牵手,是澄明,是温情,是质朴,是师生间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学会赏识你的.学生,先学会从心底去爱他们。

  赏识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我想我们也一定会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不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的。

读书的随笔9

  这几天,有太多想写的文字,可时间真的如白马过隙,转瞬即逝。

  想着时间是海绵中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可有时等你终是在夹缝中挤出时间,适才灵光一感的美妙文字,此时却不一定能大驾光临,虽写,却总点不同的韵味。

  有一阵子,我甚至想出了随身带纸笔的方法,在公交车上,在任何可以让我动笔写字的场所,当脑中有灵感闪过,我就拿出纸笔来记录,当然,这样的行为很自然地引起过路人侧目。我的专注力不够,在外界目光的影响下,总是有些动摇。

  而每当脑中有美妙的灵感闪现时,当我铺开纸笔,想要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时,却发现下笔写出的文字是那般的苍白无力,丝豪描绘不出心中的真实炫彩。

  我陷入深深地自省中,渐渐地发现,自己的阅读量太少了,正如杨绛女士说的,書读的太少,想的太多。

  書读的.太少,而即使少量的書,阅后却不懂思考,那从書中汲取的营养更是少的可怜。

  我开始丰富自己的阅读量,却也为读什么書而困惑。

  现在的鸡汤書,鸡汤文章太多,简短又易饱,闲暇时光,很容易就被这些“鸡汤香味”给勾了去,当然,其中的正能量肯定是有的,但是总觉得是零星的碎片阅读,打了鸡血之后,用的也比较快。

  后来看到一段话,大意是说,看整本的著作的好处在于,書中的全体框架,结构,思想,逻辑,是值得我们慢慢地琢磨,推敲的,而不是一篇小文章,简短,消化快,其实忘性也快,而一本好書,我们花了更多的时间,跟着作者在文字中畅游,跟着他的文字逻辑思考,一本好書所带给我们的是不一样的感受。

  读書,读好書,不仅读小文章,也要读大部头。

读书的随笔10

  xx是我班的一个小男孩,他懂事,认真,从不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是教师眼中的好孩子。由于不细心把胳膊弄断了上学期一向没来上学,教师和小朋友都十分想他。

  xx很老实,也很少说话,是典型的自我主义者,有时教师也很少注意到他,可有一次,因为他的听话,教师让他当了小班长,没想到就是这不经意的一句“xx小朋友当班长,替教师管着小朋友”,让孩子高兴了一整天,甚至回到家还高兴的给姥姥奶奶打电话说自我当班长了,妈妈更是乐的合不拢嘴,孩子这么高兴,妈妈真的很欣慰。看的出来,每个孩子都需要教师的赏识,即使是一名并不是很出色的孩子。

  那天放学送孩子,xx的妈妈拉着我的手说:“xx说教师用的抹布很小,擦桌子时很费力,很费时,我给教师带去一块,所以非得从家里带块抹布来,今早上看你忙着接孩子,也没来得及和您说声,他说他把抹布放到桌子洞里了,没好意思跟你说。”我听了真的很感动:多细心,多纯真的孩子啊。回到教室,翻开他的橱子看了看,果然有一块大大的抹布在里面,拿到手里,心里竟然有种沉甸甸的'感觉。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天使,每个孩子都要我们的“特殊照顾”,需要我们的赏识。

  我们不经意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赞扬的话语,都能使孩子的心灵变得温暖,甚至是能使孩子改变自我。所以,作为一名幼教教师,千万别吝啬你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语、努力让我们身边的小天使们都欢乐成长。

读书的随笔11

  很多读者看到了刊登在《星期六晚邮报》上面的关于英国文学和欧洲文学那两篇文章,他们希望我再写一篇关于美国文学的文章。晚报编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就委托给我这项任务。

  我计划着只说那些被人称为经典的书。近代的作品被排除在外,对它们太陌生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有太多书籍在近五十年里相继出版,而要我现在就谈论哪部作品是经典的、永恒的,就有些太早了。

  有一个观点我过去一直强调,现在我想再说一次。

  人们读书的目的应该是享受。我觉得那些把读书当成任务的读者是缺乏智慧的。我认为生活里众多美好的事情当中,阅读是其中之一,它是一种享受,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如果你不能从我所推荐的书籍中获得感动,或者缺乏兴趣,或者并不开心,那还有什么理由接着往下读呢?我不敢把自己说成是美国文学史方面的专家,正因为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我还是颇为自信地写出这篇文章。我清楚自己不能完全了解美国文学,所以在搜集材料阶段我看了几本权威的美国文学史。我想把最权威的评价拿来作为参考,对照自己的观点去发现有什么不同,然后考虑是否有必要修改自己的观点。但是有一点让我很惊讶,文史家们关注的焦点,在我看来差不多都与文学没有什么关联。他们往往热衷于谈论某一位作家写作时盛行的社会情况,以及政治风气对这一作品有什么样的影响。他们的评论当然也是正确的。

  就文学本身而言,它是一门艺术。不能把文学当作哲学、科学,也不能把文学看成社会经济、政治,文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他人获得快乐。

  让我用18世纪的一本书来开启我的话题。文学史上的自传很少,在这很少的自传中,只有《富兰克林自传》蕴含的趣味是经久不息的。这本书写得像他本人一样朴素。富兰克林美妙轻松的语言得益于他从学于名师的经历。书中生动的叙述和富兰克林所描绘的生动形象又真实可信的.自画像,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美国人对富兰克林所描绘的生动形象又真实可信的自画像,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美国人对富兰克林很苛刻,说他是个人格残缺,语言平庸,理想低俗的人,这个评价令我很费解。他实际上不过是不浪漫罢了。他是一位机智聪明又勤奋的成功商人。他祝愿自己的同胞,却也能够摆脱他们的蒙蔽,同胞们的失败被他狡黠幽默地利用,进而达成目的。

  有些目的的确是自私的,但是大多数却是大公无私的。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喜欢并不影响他真诚恳切地接受艰辛的时刻。富兰克林是一位很有勇气并且很大方的好伙伴。他说话机智尖锐,坦言自己喜欢女人和酒,能够从中得到乐趣。他是个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成就的颇有才艺的人。他的一生是快乐的一生,是有意义的一生。他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所在的州,为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有着很大的贡献。正如约翰生博士是英国人的典范一样,我觉得富兰克林也是美国人的典范。我认为他不懂得弄噱头是不受美国人喜欢的唯一原因。

读书的随笔12

  前几天,我刚读完了一本书,书名字叫做《简·爱》。

  这本书作者叫夏洛蒂·勃朗特,她有两个妹妹,她们都是女强人。夏洛蒂·勃朗特我对她有些了解,因为我学过一篇关于她课文。所以,她代表作《简·爱》我也就自然而然知道了。

  我曾经听说过《简·爱》小部分故事,只知道简·爱和一个比她大四岁约翰打起仗来,使自己浑身上下伤痕累累,痛苦不堪,还被里德舅妈关在红屋子里,对此,我一直以为简·爱是一个自不量力人。

  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候,我才知道,原来简·爱是那么不平凡一个人,她是一个坚强、善良、勇敢、具有吸引力小女孩。

  刚开始看简·爱时,才发现,原来简·爱是一个弱小女孩,她常常受到别人欺负。但是,她被自己舅妈儿子欺负时候,自己舅妈却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经过自己反抗,小简·爱终于可以离开自己舅妈,离开别人欺负,来到了劳渥德。

  令小简·爱意想不到是,自己舅妈居然告诉劳渥德牧师,说她是一个小骗子,是一个坏孩子。简·爱虽然小,但她知道尊严,她虽然知道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但是她知道自己力量小,根本就不能抵抗,但是我知道,她心中有一团怒火正燃烧起来,跟加强了她要永远离开里德舅妈意念。

  在劳渥德时间里,或许简·爱她觉得很苦,但值得佩服是,简·爱失去了自己最好朋友——海伦以后,我发现她变更坚强了,也让我对她有些刮目相看。

  在劳渥德所学到东西,可以让简·爱当上一名家庭教师,而她工作地方,也就是在桑菲尔德府。接下来时间,简·爱在

  桑菲尔德府不仅遇到了天真活泼小阿黛勒,也使她找到了自己爱情,虽然在寻求爱情这段时间中有酸,有甜,有苦,有辣,但她终于熬过来了,并和她爱人幸福地生活下去。

  书末尾就是这样,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结果,也是夏洛蒂·勃朗特结果。书中简·爱虽然不美,但是她淳朴、善良、坚强,最终赢得自己爱情,这不就是她真正美吗。

  其实,我们看到简·爱就是夏洛蒂·勃朗特化身,她告诉了我们要学会坚强,这不正是我们通往成功道路需要吗?

读书的随笔13

  这回看了一个好像不该看的书,我没看完,好长啊。

  首先先说一下我对于第二个摘抄的一些看法。现在人对待事情普遍全都看结果,而不是看过程,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不管你的经历有多灿烂,结果不好那一切就免谈,就像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结果不择手段,并且获得了这个自己想要的结果,有一些人也知道这个黑暗的过程,但是他们还是去歌颂那个人,让社会上的人们都相信这样的。为了自身的地位而不择手段。其实我们在完成一些事情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时候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而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至少我们做过了,而且做任何事的过程都很精彩。

  接下来谈谈我对第五个的感受。在社会上学生都向往着好的大学,但是所有学生进入好大学之后都能活的下去么?在好的大学里因为学习压力,因情所困而跳楼的比比皆是,正如书中所说的“所有的小鸟都向往外面的大千世界,但不是所有的小鸟都能在外面的大千世界里快快乐乐地生活下去的。”所以在人生中选择自己适合的就好,不用去因为好就去盲目的选择,就像现在很多人都出国,但出国真的一定有那么好么?如果你进入一个排斥中国人的`班级,你不仅会被排斥,被揍,而且你不会学到太多的知识,不懂的地方你问同学,谁会告诉你?作业什么的一定经常无故“消失”,这样的一个环境真的就好么?但是事情也是有两面性的,你也可能进入一个对你友善的团体,学更高的技术。其实在十一学校也是如此,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过的很好,想一些弱者(比如说:我),在学校还好,到这里就是被虐成渣,真的一定过得很好么?

  最后谈谈我的摘抄,我的摘抄只是把我认为好的句子copy了下来,而不是认为对的copy摘了下来,就像第十二个,我并不认为对,没体验过怎么能去判断呢?反正我不想某人体验过。

读书的随笔14

  工作三十多年,虽然偶尔管过点人或事,但大多数时候是被管理者。所以对管理之道难免像一个小孩子望着巍峨高山的感觉。前两天听了一个社会组织主办的国学公益大型讲座,某位全国性的孝子在讲台 上讲孝,并做了引申:“中国人到了提出自己的管理学的时代了”。当然,他讲的所谓管理学还是传统的家国天下的孝的构架。在家做孝子,在外做忠臣。并进而引申出“为官不廉者不孝也,战阵不勇者不孝也”,这些从理论构架上看是可以的,中国几千来来都讲这个,《孝经》中谈的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公卿之孝或许更为详尽,然而,一个理论如何,不在于构架是否完美或内部的自洽性如何,更重要的是看是否经历住历史的检验。以孝这一理念来说,说它成功之处在于几千年的熏陶,真的进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孝敬老人到现在也是社会的共识。说不成功则在于中国历史上真正成为孝的范例能够感人的并不多,24孝中不少事例是以扼杀人性为代价来行孝的,比如老莱娱亲,周巨埋儿,这类吃人的孝已经是鲁迅先生严厉批判过的。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即使理念的调子拔得怎样高,但在生活中落地总是不容易,孝也是如此。明代冯梦龙的笑林广记中有一个笑话:有一个算命先生教学生算命,一个雨天,一位年青人拎着一包药来到这里,算命先生劈头就说,你是给妻子来问病的吧?年青人顿时崇拜得不得了。青年人走后,学生问先生怎样算出来的,先生说既然雨天拎着药来算卦肯定是问病的,下雨天如果不是为了媳妇,有几个是为了父母来的?明代是理学大盛的朝代,很讲存天理灭人欲的,但孝敬的社会水准也未必如何啊。至于上层社会也同样谈不到孝。秦始皇死后尸体烂了二世都不发丧,五代十国中为了帝位父子相残、兄弟相残的比比皆是,甚至太宗这样的千古一帝也是靠杀兄迫父上位的,延及明清,所在多有,有时想来,与其说中国历史是一个孝的历史,不如说是一个不孝的历史。即使家国天下构架中的在家为孝子,在朝为忠臣,也同样出现了异化和悖论,许多大臣家中富可敌国,产业惊人,但朝庭却税收寥寥,国库羞涩,明朝之亡,与此关系甚大,也无怪乎温总理说“中国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历史。”可见,孝治天下,在理论上是精致的,在实践上是失败的。“不孝”往往成为党同伐异的罪名,扼杀了不少有创新精神的伟大生命,如嵇康和李贽。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看心不看迹,看迹天下无孝子;万恶淫为首,看迹不看心,看心天下无好人”,可以看成中国式聪明的自我解嘲。

  这样看来,以孝治天下,它以精致的架构维护了中国几千年大一统的皇权,但却以伪圣泛滥,虚伪横行,民族的创新活力被扼杀为代价的。“孝”为管理学的基石,理论是可以的,但在实践上是近乎于反动的。

  倡导中国式管理理念是可以的,但即使是中国式的管理,依然要减少管理者家长式的权威,充分吸收民主平等的普世价值,吸收具有法制精神内涵的制度文化。管理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对资源的整合形式,但这种整合形式都是要和具体的历史条件、文化心理、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比如同样是封建社会,中国是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上级对下级有严格的控制权力,甚至形成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而西欧的大臣和群主之间则是近乎契约的平等关系。于是在中国的管理学中,很少有制度的规范、平等的情怀,更多的是权谋的运用,心机的控制,用近代的流行语来说,就是“厚黑学”,这是因为中国式管理由于制度建设的缺失,更多强调上位者要“德配其位”,做君子。于是上位者更多的是道德的要求和内心的自省,通过“日三省吾身”,来实现作为君子的修炼。这样管理者能否称职更多的是看是否具有道德的自觉。在农业社会中这样的模式是可以延续的,但是到了工业社会,随着工业大生产的发展,专业分工的细化,只是依靠道德规约的管理自然就不适应了;而到了信息社会,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兴起,促进了人之间关系的平等和管理阶层的扁平化,生活节奏的加快,又对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现了云平台、云管理等到新的概念,中国式原有管理模式中森严的等级制度越发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这些趋势看,幻想以忠孝、服从等中国式管理的理念创立与时代相适应的管理学,在社会的发展趋势面前无异于南辕北辙。

  管理从哲学角度看,无非就是上下之间的关系。在上与下之间,中国式管理更多偏重于上,在职场上是臣对君的绝对服从,在家庭中是子对父的绝对服从,“三纲五常”可以说是对这一秩序的精辟概括。后来甚至发展为“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 父叫子亡,子不亡不孝”这样反人性的`秩序,但是恰恰是这样的秩序保证了中国社会几千年平稳、僵化地发展着,但是一个现代的社会,必须要管理重心下移,在社会上,官民之间,倡导以民为主; 在家庭父子之间,倡导顺从孩子的天性,这样才能建立起现代的伦理秩序和现代的管理学,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

  亲子之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感情之一,这种血脉相连的爱是朴素而伟大的,不需要用一种额外的概念去定义。父母对子女的爱这类示例不少,但子女对父母的爱范例也同样很多,比如看过一些幼小的孩子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照顾多病的父母或爷爷奶奶,还有背着瘫痪父母上学的儿子或女儿,但我想,这些孩子首先想到的或本能激发出的肯定是对父母的血脉之爱,而不是他们还不理解的所谓孝。或者说,孝的根本意义是社会稳定的建构概念,和纯粹的亲子感情关系真的不是很大。其副作用却是异化了纯粹的人类感情,正如老子说的“五色令人目盲”“大道废,有仁义”。所以,在亲子感情上正本清源,用爱来代替孝,也许更适合人性。

  一些父母希望孩子学国学,多是为了让孩子听话,省心,以及老有所养,但是他们往往缺乏现代父母应有的素养,当他们督促孩子学习弟子规时,是否想到他们自身也应该学一下“父母规”呢,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今天的中国,让父母有规矩或许比让孩子有规矩更重要。在国学讲堂,常常能看到一些满头白发的老人热泪盈眶地听老师讲孝如何伟大,鄙人也年近五旬了,竟然产生不了那种共鸣。这些人的父母大部分应该不在人世了吧,我不知道他们父母活着时他们是否是孝顺的儿女和媳妇,我真的见过不少老年人年轻时是很不孝的,但到了老年就把孝挂在嘴上和儿女说,至于一些老年人在公交上因为别人不让座就大打出手的就更是让人无语,如果在中国古代这个问题很好解决,老年人占据着天然的道德制高点,一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可以说得理直气壮,然而社会的发展总是重心越来越偏向于年轻一代,在后喻时代里,老年人和青年人都需要重新适应,共同进步。秩序的重塑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当然也是由国学教育反映出的文化问题。

  尊孔和弘扬传统文化,这是应该的,但不能脱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一框架,不能违背依法治国的精神,不能回避多元文化交流共存的文化理解和认同,否则难免成为一场复古的闹剧。中国文化的民本思想、仁爱、忠信可以经过现代化的改造成为新的管理学基石,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新的管理方式和文化心理将会在互动中成长,并浴火重生。

读书的随笔15

  以前断断续续读过一些龙应台的短文和语录,知道她是台湾人,做过台湾的文化部长。偶尔看到家里一本《目送》,好像是儿子的老师推荐儿子读的`,于是取来读读。也许是和作者年龄相仿的缘故,这一读,引起了一点小共鸣,于是断断续续坚持读完了。读完每章每节,然后整体回顾,这是我读书的习惯。这一回顾,有几点感触,记录如下。

  全书三个部分,1、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2、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3、满山遍野茶树开花。第一部分,主要讲自己上有老,下有小,自己有事业,三者如何兼顾,一路前行。第二部分,主要讲自己的游学生活,日常生活,其中的感悟。第三部分,主要讲父亲的晚年生活,以及为人儿女,怎样送别父亲最后一程。全书溢满温婉之气,柔情蜜意,雍容,恬淡,而又有挥之不去的无奈和哀伤,是真实人生的真实记录。

  诚如古人言:上为父母,中为己身,下为儿女,做得清方了平生事;立上等品,为中等事,享下等福,守得定才是安乐窝。做儿女的,必须为父母养老送终,陪父母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方是尽到本分;为父母的,把儿女育到自立,即当放手,交还社会,不可把他(她)当作私有财产,方可心态平和,少些烦恼;至于自己,须得尽量安身立命,尽量独立自主,不要有依靠儿女之念想,虽显无奈,但可得很多意外之喜。

  人生就是:目送儿女渐渐地,渐渐地离开自己,远去,远去,头也不回。无奈。目送父母渐渐地,渐渐地,老去,老去,怎么也拉他不住。悲哀。

【读书的随笔】相关文章:

读书的随笔12-28

《蒙田随笔》读书随笔(精选10篇)01-02

有关读书的随笔10-27

我的读书随笔02-25

初中读书随笔02-04

童年的读书随笔07-06

读书随笔范文07-07

散步读书随笔07-06

[热门]读书随笔08-19

读书随笔[精]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