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散文中的人物细节描写
散文中的人物细节描写是比较细腻的,以下的散文中的人物细节描写相关文章,欢迎往下阅读:
散文中的人物细节描写教学案例【1】
教学内容
学习八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背影》后,针对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弱点,设计了《人物的细节描写》作文课,训练学生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有亮点的作文。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作文中对人物描写的例子,然后老师归纳整理,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作为课堂练习必备的修改材料。
2、充分调动学生参预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精心准备一些课堂表演的小品材料,将学生参预的难度降低。
使人人乐于参预。
比如,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吃饭、啃鸡腿、打球(打篮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足球)上课做小动作等等。
3、道具:一个玻璃酒杯和一个纸杯。
4、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认知细节描写。
2、细节描写在写人作文中的重要性。
3、写出一篇完整的作文,突出人物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
写作往往是让学生感到头痛的事情。
为了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我就设想我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我来教他们表演生活中的细节,把这些表演的内容说出来,学生互议,教师相机点拨形成文字表达。
作文是需要观察、记忆的,经过想象和逻辑思维后,便可操作(写作)成为一篇文章。
但是,观察和记忆的浅或深,细或粗,真或假,是受热情、趣味、兴趣的非智力因素制约的。
这节课我力求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写作。
这样定位后,我就尽量少讲写作的理论知识,使复杂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简单易懂,采用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没有思想压力的情况下轻松学习,并且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的新浪博客有一位好友的博文很有特色,她常把一些精致的图片配上优美的文字,深深吸引了我,每次上网我都要拜读她的作品。
她的纸雕作品尤其让我过目不忘,我就选取了几幅让学生欣赏。
由于作品精细、颜色鲜艳,引起学生一片赞叹声,他们小声议论着“这简直是雕刻出来的。”当我告诉学生,这不是一般的绘画,而是纸雕,艺术家正是因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有这样惊人的作品。
那么我们的作文也需要精品。
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引入本次作文课的主题“细节描写”,这样形象生动的导入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紧接着我给学生来了个转酒杯表演,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我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记住每一个细小的环节,然后模仿出来。
聪明的林建超同学看一遍就做出来了,只是因为手没有把握好水平姿势,杯中的水洒到他头上了,大家哄堂大笑。
我想全班学生会永远记住这个经典表演。
他的问题就出在只顾着看转手的动作,而乎略了手始终都要保持水平的姿势这个细小环节,所以他的头发被水泼湿了。
由于他们亲身体验过,口头描述这个过程时就能很好把握住要领,准确应用了十几个一系列的动词将这个表演过程表达出来。
韩远文准确地描述道:“左手将一个倒满水的酒杯放在右手手掌上,右手举过头顶并且手掌放平,以手腕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转动360度,再向右下方再转360度,手的位置从头顶罗旋式的转到腰下。
手掌围绕手肘按顺时针方向一共转了720度。
水竞然一滴都没有洒出来。”学生的描述非常准确。
当然这样的描述不够生动,还需要加一些词语来修饰。
比如对老师眼神身姿的描述就使得整个过程生动鲜活起来。
教师的表演令学生跃跃欲试。
起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
这个时候可以明确告诉学生:细节描写通过一定的训练就可以掌握,并且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细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写作时根据中心的需要选取材料,尽量用生动的词语来表现。
这时配以投影简单的板书,学生自然就会记忆深刻了。
表演不是目的,而是让学生理解写人作品中怎样进行细节描写。
那么本学期刚学过《背影》经典片断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先详细阅读这个片断;让学生指出其中用了几种描写?(学生回答三种: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哪种描写最突出?(学生回答:动作描写。)用了多少个动词用笔划出来。
为什么要这样精细描写呢?(学生回答:表达父子情深这个中心的需要。)学生也写过很多写人记事的文章,我提前选出两个片断,与《背影》的精彩片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说出两者之间的差别所在,学生很快发现自己作文空洞无物的症结就是,写人时缺乏细节描写,因而文章空洞无物,苍白无力,像喝一杯白开水,无法感染读者。
指导学生加一些准确生动的动词进去,所写的人物马上鲜活起来。
学生习作片断一,作者描述母亲的买菜的目的是为了表现母亲为一家人操劳过度,可是却用了简接描写的方式,应改为真接来描写,并加进一些形象生动的词语,比如“迈、提、勒、打、倾斜”等动词,还可在动作描写中加上心细描,看到母亲买菜回来,又不停的做家务,收拾房子,做饭,我心中很不是滋味。
并书面写出修改意见。
这个过程可以合作探讨,几个同学在一起商量讨论解决。
我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
在今后的作文中特别重视对细节的描写。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和掌握具体的写作方法,我安排的下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表演细节。
这个环节由于学生参预性强,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为了降低表演的难度,我提前准备好“剧本”。
活动的形式是将四个小组选出的四位代表上台表演,我将表演的“剧本”发给学生,让他们稍作准备,可以互相商量动作表情等,就开始表演。
在他们表演的时候,我将材料显示在多媒体屏幕上。
让学生同时看到文字和表演,然后议一议,看哪一组表演的生动形象,将他们表演的内容细致的说出来。
表演的内容分别是:吃饭、上课做小动作、投篮、老师上课时的语言神态动作。
真的没想到蔡锐林同学的表演逼真极了,他模仿英语老师上课的神态动作语言惟妙惟肖,活灵活现,逗得在场者的师生捧腹大笑。
他的临场发挥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他只准备了2分钟就把人物秀得那么好。
把人物的特征一下子抓住了,我想他肯定在平时上课就在不停的模仿老师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才会有今天出色的表演,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那么不让学生看投影,把刚才的表演描述出来就难住了一些学生。
因为这个过程需要记忆,把看过的图像在脑中像放电影一样再放一遍。
通过大脑加工再回放一遍,这个过程还要进行艺术加工了,带有个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表达方式。
“说”的环节出现了问题,学生在“说”中抓不住人物特点,因此对人物的音容笑貌写得不具体,这时就需要我指点迷津了,让他们在亲自尝试中寻找最准确的形容词、动词,融汇自己的感情,于是效果显露了出来。
虽然在课堂上难以立竿见影,语言的表达也不是很连惯,但是要领学生能够基本把握,在自己独立的创作中就会特别在意细节的描写,并且懂得为中心服务这个写作原理。
让学生感受平时留心观察和记忆的重要性,使他们在今后的写作中把细节描写作为自然的描术方式。
为了更有针对性的指出学生写人时出现的问题,我明确的指出写作时不能为细节而写细节,它是为人物形象服务的,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将作文课提到一个理性的高度,避免学生热闹完以后什么都不记得了。
有了以上感性的体会,我要求学生拿出自己写过的作文《我最喜欢的老师》来读一读,全班同学感受一下文章是否能感动人,作文的亮点怎样才能展示出来呢?评议习作的环节也比较到位,知道要在人物的哪些细节方面加工达到突出人物性格的作用。
寻找自己作文中的细节描写这个环节,张丽欣和杨小敏非常大胆地读了自己的作文,她们分别写的是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两位主科老师是学生们天天接触观察最多的,是最熟悉的老师,听听她们所写的是不是符合你们心目中的形象?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表不同的见解,在细节方面应更突出老师特点描写,比如:“英语老师的温柔善良,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都应落实到细节描写上”等此类评论非常的到位。
为她们所写的作文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总之,整个课堂时间节凑把握的非常好、学生参预的面广、气氛和谐融洽。
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学生的口头描述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的下水作文为学生写作指明了方向。
学生的作文注重了细节描写,人物形象也较以前鲜明起来,水平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升。
教学反思
本次作文教学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初二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性的写作知识理解不了,我设计的思路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他们在表演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认识到细节描写的重要意义,再将观察到的细节用口头的方式描述出来,教师适时加以点拨修改,先从形象到回放大脑,再用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最后通过修改达到比较完美的效果。
从课堂教学气氛来看,学生表现很活跃,这种形式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由课内的表演启发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细心观察。
主要是以感性的方式让学生动脑动手甚至动全身,赞赏声充满整个课堂,使他们异常兴奋并将知识点不知不觉落到实处了。
这种以表演带动学生的思维想象,附诸写作实际的作法,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较高。
首先,教师课前要做足功课,要有课堂的预见性。
其次,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熟知写作理论和学生的写作实际,了解学生作文心理和思维的特点,善于驾驭学生的情绪。
再次,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善于抓住训练的契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最后,教师“导”的艺术要隐蔽,导在无形与有形之间,导在言传身教之间,教师示范表演起了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使学生跃跃欲试,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见识,愉悦身心,提高能力。
这种训练方式带来的好处是:
(一)克服了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
.曾经有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说怕写作文,每次写作都象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的拼凑起来。
而用“演”的形式避开学生所怕之处,不必上来就提笔,而是先体验;再加上演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因而学生兴趣较浓,沟起了强烈的表现欲望,以至不吐不快。
在老师的点拨下顺利成文。
(二)解决了“没的写”的问题。
不少学生向我述苦:“每天的生活学习都一样,不要每天写日记呀,我们都不知写什么好呀!”平时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写作的素材会源源不断。
(三)寓教于乐。
这种训练形式活泼新颖,学生喜闻乐见,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每天坐在教室学习,从早到晚要学习十几门功课,如果要求他们一动不动的听课,那效果不会好的。
我的作文课避开抽象的作文理论,循着学生写作的必经途径,以隐蔽的形式将其随机化入学生的认识过程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摸清写作的规律。
这种方式服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
(四)提高了师生双方的素质。
在整个训练中,学生认真地表演,容易认识事物的本质,激发创作的灵感;教师则及时反馈,快速判断,相机点拨,久而久之有利于教师娴熟地把握“图(即实实在在的形象)——文转换”的契机,高屋建瓴地巧抓、抓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点,在训练学生“心口如一,言文一致”上“心营意造”。
因此,我们说,最好的学习体系是简单的,甚至是充满乐趣的,是使学生产生种种感觉,是鼓励学生运用他所有的智力,或通过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或通过图画,或通过情感和动作,使他学得更快、更好。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语文基础差的学生反应迟钝,体会不到在学习中的成就感,因而不太参预活动,成了看客。
以后在这方面多研究,将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
附录:
写作例文
《背影》第六自然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教师下水文:
妈妈的那双手
妈妈离开我已有二十年了,可她那双手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家姊妹仨人,上有哥哥,下有妹妹,我在中间。
小的时候,我无论同谁吵架或打架,母亲总是说我不对,我同哥哥闹矛盾时,母亲就说我不讲理,同妹妹吵架打架时,她又说我不让小的。
总之,我就是中间夹的那个受气包。
加之我的性格比较像男孩子,玩的是同男孩子跳山羊之类的游戏。
我从小就不爱干家务活,我妈说家中人多,家务活也多,就定了一个值日表。
我们姊妹仨轮着洗碗扫地。
记得那时我还不到十岁吧,有一次,该我值日的时候,我就偷跑出去玩。
我妈用她那双干瘦的手,揪着我的羊角辫把我捉回家让我洗碗,当时痛得我嗷嗷直哭,真怀疑我是不是她亲生的。
搞得我在小伙伴面前很没有面子,气得我三天没同她讲一句话。
那时我心里一直觉得妈不喜欢我,甚至认为她是个凶悍的女人。
直到妈生病时我才改变了对她的态度。
在我读大二时,妈由于操劳过度(父亲长年有病)得重病住院了,当时医院误疹为胸膜炎。
后来当我知道妈的病无可救药时,我已经是大四的学生了,原来妈怕影响我的学习一直满着我,妈得的是卵巢癌,当确疹的时候已经到了晚期,这个不幸的噩耗像晴天霹雳,差点把我击跨,我的世界全完了,我不能没有妈妈呀。
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陪妈度过最后的时光,我请了几周假到医院陪护妈妈。
那天下雪了,哥哥送来饺子给妈吃,妈揣起碗,手却在发抖。
化疗已经把妈折磨得没有人形了:以前又黑又浓的头发全部掉光了,头上戴着一个白帽子。
脸上颧骨突出,脸色苍白,两眼无神却显得特别大,眼眶也深深凹陷下去,皮肤干燥无光。
她的手只剩一层皮了,手指细长,指头尖尖的,关节处一圈一圈的皱纹。
就是这双手把我养育成人,想到我以后再也看不到这双灵巧的手,我心如刀绞,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
我赶紧接过碗,小心翼翼地喂她吃饺子,可泪水却大滴大滴的往下落。
她边吃边举起右手为我擦拭泪水。
那双手很粗糙,慢慢抚摸着我光滑细嫩的脸,像纱纸在我脸上搓弄,可让我心里感到特别温暖和踏实。
我嘴里喃喃的说着:“妈妈,我不能没有你呀,女儿还没有走向社会,你走了,我该怎么办呀?”她停下吃饺子安慰我说:“孩子啊,不要难过,你长大了,将来的路你要自己走了。我不怕死,人总有一死的,别人一说到死就觉得很可怕,我一点都不觉得怕,你放心,我到了天堂也会很开心。”
我听到这些话感受到的是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无奈,我再也忍不住激动的情绪,伸开双手把妈那孱弱的身体拥在怀中,真的想让时间停留,让我永远感受妈的温情,让我尽情报答妈的养育之恩。
确实,妈是我见过的最坚强最伟大的女人,也是最没福气的人,妈苦了一辈子,眼看着她辛辛苦苦一手拉扯大的三个孩子都自立了,可她却永远倒下了,那年妈才49岁。
我毕业分配很顺利就留在了宝鸡市,当时我以为是自己运气好。
因为大学毕业分配时竞争特别激烈,留在市里的名额不多。
后来哥告诉我:当时教育局的领导看望妈时,问她有什么要求,她说唯一的愿望就是把我留在市里工作。
我的内心不禁一颤,眼眶湿润了。
原来十几年我都误解了妈,虽然她对我的爱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可我总是曲解妈对我的一片爱心。
我继承了妈的事业,当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我延续了妈的生命,完成妈末尽的事业。
虽然在家中我是最不听话、最不懂事、最爱惹妈生气的孩子;可在妈的眼中,我是她的至爱。
为了完成妈的夙愿,她生前一直想调回她的家乡,我在1992年调回了妈的故乡(也是她的母校)广东东莞工作至今。
我现在为人师,为人母了,真正理解妈那颗爱女之心。
我不时想象着妈现在活着的情景。
妈的那双手时时出现在我的梦中,我紧紧牵着妈的手,依偎在妈温暖的怀中,醒来后发现什么都没有了。
泪水打湿了我的枕巾。
学生习作:
例一(片断):
我的妈妈,她留着幽黑带着几条白头发的短头发,中等身材,那眼睛是那么的有神,妈妈总有一双擅长走路的脚,那双勤劳又粗糙的手总是出现在我们的脸上,洗衣服上,洗碗上,做家务上。
我的生活里,总是缺她不可。
当我们去上学的时候,坐在那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但是她却撑着伞在那炎炎的烈日下,左手拎着一大把菜,重的把手指都弄红了。
右手还打着伞。
回到家里,把菜洗好后,便拿起扫把,把屋子打扫干净,打扫完还要拖地。
然后为我们洗那脏衣服,洗完后还要为我们做饭。
修改意见:
1、对母亲的外貌描写应该突出特点。
2、母亲买菜的动作要改为正面描写,特别要将母亲的手作为特写镜头。
比如、粗糙的手、手提袋子将手勒出血痕。
3、回到家后所做的一系列家务活,特别体现出母亲马不停蹄劳作的辛苦。
4、可在描写动作中加一些心理描写。
例二(片断):
在我的学校里,有许许多多的爱,他们的爱让我感动了。
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师,这位老师行走有点不好。
就在今天上午,我和一位同学一起去倒垃圾的时候,突然遇见了这位老师,她正在慢慢地、慢慢地走了过来。
一拐一拐地走了过来,每走一步,都要许许多多的力气。
正在这时候,一位熟悉而又好心的老师出现在我们面前,她加快了步伐,走到了那位老师的身旁,伸出了援助之手,扶起了那位老师,说:“小心。”老师帮助那位老师渡过了楼梯,默默地走开了,这位熟悉而又好心的老师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
修改意见:
1、那个腿不好的老师的具体情况要讲清楚,强调她是一个很需要帮助的人。
2、语文老师外貌可稍加描写,突出老师善良的特点。
帮她的动作要写具体,手扶的动作用分解法交待清楚。
3、语言描写可加一些,突出语文老师对她的关爱。
例三:
妈妈教我自立
我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家也不例外,自小到大,父母对我严格要求,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
尤其是上了中学,母亲对我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了。
一个夏天的夜晚,晚修放学回到家,由于运动了一天,身体已经疲劳过度,就去洗澡,把脱下的脏衣服叫小妹帮我洗。
原本小妹答应的,但母亲硬是不充许,她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洗衣服也不能倒外。”我虽然心里不高兴,但不敢违抗母亲。
家里穷买不起洗衣机,我很不情愿的拿来一个大脸盆,将衣服放进去浸湿。
这时母亲走了过来,她说:“儿啊,不要怪我心狠,我们家穷,你要学会自立,早点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你已经长大了,以后为这个家多挣钱,不要像你爸那样穷苦潦倒一辈子,要好好读书。
好了,不说了,我来教你洗衣服。”母亲把盒里的衣服抖了一下,再切下一小块肥皂,说:“这样不会浪费,一小块可以洗很多衣服。”母亲将衣服提了起来,又按下去,反复做了三次,然后再揉揉整个衣服,将衣领和衣袖的部位放在左手掌上搓。
我看着母亲的左手掌,像男人般粗糙,我心里难受极了。
唉,母亲用这双原先清秀的手,不知洗了多少件衣服干了多少粗活才变成这样的。
她用手不停的在揉搓衣服,我眼前出现了变化的手:一双有弹性的柔软的手渐渐的变成骨节宽大纹理粗糙的手。
此时,天空下起了绵绵细雨,不知是泪水还是雨水,我感到眼眶潮湿了,天气是凉爽的,而此时我的心却无比赤热。
低头看母亲,她的头发沾满了水珠,发丝经不住水珠,水珠顺着发丝流到了额头上。
我情不自禁地上前拉起母亲,心疼的说道:“妈,你休息一下,让我来吧!”
我暗暗发誓,我要好好学习,尽力为母亲分担家务,长大后一定给母亲买洗衣机改善生活条件。
还要给母亲买化妆品,保健品,让母亲返老还童,青春永驻。
作文中的细节描写【2】
作文历来是高三语文备考的难点,“十年磨一剑”,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写作的天赋和学习的积累已基本定型,想在短期内有大的突破、质的飞跃难度很大。
因此,在备考中,一般都会把审题立意、规范文体作为重点,以确保大多数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写作要领,在高考中打保险仗,拿到基本分值。
而对创新提高分,大多则是任其自然,依靠学生的临场发挥,望天而收了。
纵观近年高考优秀作文,以记叙文、记叙抒情散文、议论哲理散文居多。
而记叙类文体常常因立意新颖、情节曲折、情感真实、细节生动让人耳目一新,容易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记叙类文体,如果说情节结构是文章的骨骼,那么细节就是文章的血肉;有了血肉,文章才能丰满,才能愉悦人的心灵。
阅卷专家忠告考生:“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刻画,不能一般性地陈说人物的所作所为,须知一个鲜活的细节描写,常常顶得上***的千言万语。”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关注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细节描写呢?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具体的细腻的描写。
一篇优秀的作品,甚至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常常因其某些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而令读者过目不忘。
写作大师们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并用细腻的笔触去表现这些细节,成为文学园地里一颗颗熠熠闪光的珍珠。
杜甫以一腔悲愤渲染了武皇开边征调百姓时“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的场景,柳永用特写笔法凸现与心爱之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依依惜别情形,归有光以深情记忆着母亲“儿寒乎?欲食乎?”的关爱,以及祥林嫂手中的空碗,开裂的竹竿,木刻似的脸,间或一轮的眼珠;孔乙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一边摇头说“多乎哉?不多也”的穷酸气;严监生临死时那两根始终不肯放下的手指……这些细节,因其生动传神的刻画,深深印在我们的记忆中,历久弥新。
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描写细节的目的是要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如见其人,写景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当然,并不是所有生活中的细节都具有价值,也不是只要写得“细”就可以了。
好的细节描写必须是实用的、真实的、典型的,它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为深化文章的主题服务。
好的细节,应该是典型的、最能展示人物性格或表现情节。
如鲁迅《祝福》中对祥林嫂临死前肖像的刻画,可谓绝妙,祥林嫂的凄惨,一生的遭遇全都浓缩在这一幅肖像之中。
下面是06年浙江高考的一篇满分作文《大禹,请留步》中的一组细节。
细节一:突然,女人眼睛一亮,使劲揉了揉那几夜没合的双眼。
“是他,没错是他!”女人抱紧怀里的孩子,理了理头发,整了整衣服。
细节二:带头的男人手拿工具,脚步越来越快,同时内心翻江倒海。
是的,他听到清脆而带着哭腔的一声“禹——”,声音在空旷的山坡上方回旋,直刺进男人的心里。
两段细节合理再现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一边是女人望眼欲穿的迫切与惊喜,一边是大禹强忍内心刺痛抛妻弃子踏上又一次治水的征途。
文章以这样的细节刻画了大禹的生动形象,丰富了大禹的内心世界,紧扣“生无所息”的主题,可谓立意新颖,构思独特。
好的细节,还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细节不能闭门造车,只有源于生活,才真实,有说服力,才能引起读者广泛的联想和想像,与读者产生共鸣。
古今中外的伟大作家,都是善于捕捉细节的高手,善于用细节画出人物的灵魂。
《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临死前“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终送了他的命”,只这一细节就活画出了守财奴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
这样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下面是06年上海高考的一篇满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中的一个片断,描写女儿躺在病床上,父亲本想偷偷给女儿送花,却被女儿发现的情景。
“嗯,可是爸爸,这花是给我的?”我还是有点狐疑。
这一问,爸反倒有点紧张,两只手不停交换着拿花,脸上泛起了红晕,慌乱地点点头。
也许这是父亲人生中第一次送花呢!“两只手不停交换着拿花”“泛起红晕”“慌乱地点头”,这些动作多不像一位父亲,但恰恰是这些词语,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在女儿面前的窘态,也写出了父亲和女儿之间浓浓的亲情和温馨。
正如作家李准所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着同样的作用。”
再如06年上海高考的另一篇满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中的一个片断,描写朋友即将分别时的情景:
我静静地收回脚步,夜风渐起,吹起我凌乱的头发,我把手缩回衣袖,地上的影子,就像一滴长长的泪痕,在这静静的校园黄昏,为我悄然演绎着让人心碎的苍凉!
在暮色将垂的黄昏,朋友离别,不免泪眼婆娑。
语句简短,却营造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生动画面,“地上的影子,就像一滴长长的泪痕”,新颖贴切的比喻,深深刺痛的读者的眼睛,这样满含深情的细节,没有真切体验是无法“创造”出来的,又怎能不打动读者的心呢?可见,细节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胜过“***的千言万语”。
好的细节,还需精心设计,巧妙构思,为表现中心服务。
我们在运用细节描写时,要避免为了写细节而写细节的倾向,选择的细节一定是能表现中心的。
如果将细节融入文章结构之中,设置带有强化色彩的细节,常常回获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所谓带有强化色彩的细节,是指通过反复、铺垫、照应的手段,强调突出某个具体细节,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如朱自清在散文《背影》中,饱含深情地描写了肥胖的父亲艰难翻越月台买橘子的背影,同时,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这一细节,既在结构上前后照应,也使情感更加强烈。
再如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先后四次不变地重复一段话“我真傻,真的……”,生动刻画了祥林嫂失去孩子之后,近乎崩溃的精神状态。
这些细节的强化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深刻,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下面是06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人与路》中的一组细节。
小时候,路是一条羊肠小道,你在这头,我在那头。
……
再大些,路是一根电话线,你在佳丽,我在远方。
……
后来啊,路是一张张冥币,你在天上,我在地上。
这一组细节巧妙化用了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采用一唱三叹的手法,使“路”的形象不断被丰富、强化,成为文章的语言标志。
同时,这组细节将文章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细节变化推动了情节发展。
这样的细节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寓意深刻,是细节也是线索,构思巧妙,一举两得。
细节描写就像电影中的“特写”和“慢镜头”,必须精雕细琢;像画家笔下的工笔画,必须一笔笔细致勾勒。
作文备考,关注细节描写,精心选材,巧妙构思,让个性化的细节点亮高考作文。
散文的真实与虚构【3】
作家贾平凹与评论家王尧在关于“新汉语”写作的对话时谈及散文的状况,他说,中国的现代文化思潮是从现代美术上开始的,下一步到文学上,最后才到散文方面的。
这观点是我极赞同的,而且新时期也是这样,美术思潮及观念方法等都是走在文学之前的,就更不要说散文了。
贾平凹又说,70年代的小说家,几年不写东西人们就把你忘了;但散文不是,到现在也还是那些人。
小说思潮的变化特别厉害,散文就相对稳定,缺少变化。
小说现在几乎没什么参考,怎么写都行,写啥都行;散文却一直都有个标准,那就是短啊散啊的老标准,把你捆在那儿,一直往死里拽。
贾平凹这样说似乎偏激了些,因为散文这些年不是一点变化没有的,事实上还是很活跃的。
据我所知,仅各种命名就不下十几种。
贾平凹是就总体且与小说比较而言的。
散文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肯定很多,但我个人的感觉,最重要的原因是相当一部分散文作家对散文创作中的真实与虚构之关系还缺乏更深刻的理解。
多数散文作家被真实所困,无法更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的想象力,遨游于无限的艺术空间。
我的理解,散文的真实最重要的是情感的真实,作家向读者坦露的是一颗真诚的心灵,有了这一条,写什么及怎么写便可以随意了。
二三十年代的散文大家的作品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仅仅是他们的艺术才能,更重要的是情感的真实。
而六七十年代的散文大家的散文如今已经很少有人会再去翻看了,我想,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才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作家个人的真实情感,完全是迎合那个虚幻的时代精神。
本来是最具个人化的一种文体,因顺应主流意识形态而变得“假大空”了。
杨朔自己也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凡遇到动情的事,就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
不要说我们还没有实现共产主义,即便是实现了共产主义,我们的生活也未必就全部充满诗意。
以一种完全诗意化了的情感去面对严酷的现实生活,其作品会是一种什么样子便可想而知了。
当然,我们现在也可以替六七十年代的散文大家们进行一些辩解,但他们这种散文模式对后来散文写作的影响却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无法消除的,即便是现在,也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散文作家没能挣脱其束缚。
我曾经也写过一些散文,并以《无法告别》为名结集。
我当然不能保证所写的细节都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但我敢保证,那些作品是我那时的情感与心境的真实倾诉与表达。
我想,那时的生活肯定还有许多可以写,但我现在的心境却绝对写不出那样的作品了。
因此,我对有的散文作家为一篇作品而苦思冥想数月甚至几年实在是难以理解。
我怀疑,构思是清楚明白了,可是时过境迁,再写出来的作品还有多少是那时的情感呢?对散文而言,我以为故事与细节可以虚构,但情感不能虚构。
虚构情感的散文肯定不能算作好散文。
关于真实与虚构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散文写作的具体方法与技巧。
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初写作《无法告别》中的那些散文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模糊散文与小说的界限,我只是把它们当作短篇来写。
出集子的时候,我请范力女士写序,我特意向她强调了这一点。
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叙述与描写就更随意,而不顾及其文体究竟是散文,还是小说。
后来在《收获》上读到余秋雨的系列散文“文化苦旅”,以及再后来的“山居笔记”,就发现,余秋雨先生的这些被誉为“文化散文”的作品便在方法与技巧上吸取了小说及戏剧的因素,使得作品更具现场感与感染力。
比如《道士塔》,在描写王道士收拾洞窟,并发现藏经洞的细节便完全是现代小说的写法。
余先生当然无法知道当年王道士是怎样一种心境,并如何收拾洞窟,进而发现藏经洞的;他只能发挥他的艺术想象力,对那时的情景进行属于他的艺术虚构。
这一点曾经遭到批评,有人甚至可笑地说,给他的感觉,王道士发现藏经洞时,余秋雨就在现场。
这可真是叫人有点无言以对的感觉了。
我觉得,这正是余秋雨散文充满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说,他没有完全地按照以往我们对散文的理解去写作,而是在一个更为开放的艺术空间里进行他自己的个性化写作。
我认为,当代散文要想真的有所作为,散文作家就必须是在这样的一种开放的观念与心态中进行各自独立的、充满艺术想象力的创作。
就文学发展到今天而言,我以为只有散文这一文体具备了全面开放、兼收并蓄的条件。
如果我们在真实与虚构这一组矛盾面前,采取更为灵活的态度,散文便可以在更为广阔与深刻的层次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实,新时期小说早就在吸取散文的语言、叙事及结构上的因素,进而打破了人物、故事、情节等小说理念,使小说更加生活化、散文化。
那么,散文何以非要固守自己的那一套传统呢?
【散文中的人物细节描写】相关文章:
人物的细节描写名家10-05
散文中的人物对话描写10-05
美文欣赏人物细节描写10-26
含人物细节描写的散文10-05
人物细节描写片段散文10-05
人物细节描写散文片段10-05
人物细节描写作文11-27
谈人物的细节描写教学方案10-07
人物细节描写作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