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幼儿教师随笔

时间:2024-08-13 15:50:50 随笔 我要投稿

幼儿教师随笔15篇[精]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说起随笔,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吧?随笔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为了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随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教师随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教师随笔15篇[精]

幼儿教师随笔1

  之前同事的极力推荐看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拿到这本书,只是因为喜欢这个书名。很喜欢书本最后小儿子华飞写的那篇《我这样长大》。

  一种温暖了然于心,这个孩子的成长是美好的,是真的在作为“孩子”长大。我羡慕他的成长环境,有善解人意的妈妈,有默默付出的爸爸,有勇敢的哥哥,当然还有浪漫的“小白菜”——小金发女友。看到这几个字,我俏皮的笑了,“小金发女友”多么可爱的称呼,这个无关爱情,确是关乎爱意深沉。这就是一个孩子天然的`想法,没有任何杂质的,没有世俗的念想。不像当下我们也许对于孩子说出类似“我想跟谁结婚”的话时,发出啧啧之声,面带尴尬之色。其实不是孩子小大人的思维,而是更多时候大人们没有蹲下来用孩子的思维想事情。

  一种宁静溢出纸张,这个孩子的成长是宁静的,孩子内心没有任何杂质的纷扰。上学有好玩的游戏,放学大自然是亲密的伙伴。不禁自问:“这个欧洲的国家没有我们发达吗?为什么孩子只会在草地上奔跑?小河里捉鱼?木桩上晒太阳?”“为什么不去游乐场?为什不去玩电子游戏?”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这里是德国呀,一个无比发达先进的国家呀!我想我们有的一切他们早就有,而他们拥有的我们却才刚刚探索。“返璞归真”也许是教育高境界,在华飞的生活里,我看不到任何电子的影子。如果说最厉害的武器应该是妈妈手中那个永远打不到人的“鸡毛毯子”,这是哥俩最喜欢与妈妈玩的晚安游戏。而我们的孩子,现在接触太多人们觉得“先进”的东西,比如“手机”“ipad”“电脑”。没有人有心情带孩子返回大自然去汲取天然的营养,所以我们的孩子大多数都在亚健康的生长着,这个世界她纷扰,缺的就是宁静。现在我们的幼儿园也在追随国外的脚步,接受这种“返璞归真”的理念,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道路漫长。

  一种释然,应该接受。成长有快乐,也有哀伤,无忧无虑到有自己的小心思,这些都是正常的过程。可是当下,很多我们的大人们从不接受这个过程,从来不知道“慢慢”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过分的急功近利思想充斥了我们本该豁达心胸。就像很多的爸爸妈妈不能忍受孩子在幼儿园哭一声,摔一跤;更加接受不了孩子做错事情应该承担的后果。父母首先做不到勇敢、担当,何苦难为孩子?再怎么热情洋溢的期望都是空话。

  我们的孩子如果像华飞一样的长大,该有多好。总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会是这样的长大。

幼儿教师随笔2

  随着夏天的到来,孩子们都穿上了凉快的衣服,女孩子成了班级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各种漂亮的裙子穿在孩子们的身上,让她们显得清凉而美丽。我发现有几个孩子,来到班上就跟同伴展示她的新裙子,当然还不忘转几圈,露出得意的笑容。

  今天我借着教学活动《夏装舞会》,让孩子们在家里选一件最好看的衣服或者最喜欢的裙子穿到幼儿园里来,通过集体活动进行交流、展示。一方面能满足幼儿表现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能让幼儿交流、表达,满足他们的兴趣需要。

  活动一开始我让孩子们先展示自己穿的.漂亮的衣服,然后跟大家分享喜欢的原因。当然活动的最高潮出现在时装秀这一环节,伴随着舞动的音乐,孩子们各个精神抖擞的走起了模特步,那架势让我看得敬佩不已。当然她们的兴致也很高,各个都想来展示自己漂亮的衣服。不管是有些腼腆的小男孩小伟,还是平时有点害羞的宁宁,在此刻都变的活跃无比,大家都自信十足地走着模特步,摆着形态各异的造型,体验着活动的乐趣。

幼儿教师随笔3

  我最近在操作区投放了新的玩具——“游戏棒”,长约10厘米、细如火柴的塑料小棒大约有几十根。玩法是先拼搭成任意的平面形状,然后以同样的规律逐层向上垒加,如果能全部搭完并且平稳不倒,就算成功。大班的幼儿都被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吸引住了,每次区角活动,操作区都有一些幼儿在兴致勃勃地摆弄、研究这堆小棒,搭了拆,拆了搭,反反复复,但很少成功。

  第一次失败

  这天,我拿出游戏棒。为了让第一次接触游戏棒的幼儿了解玩法,我演示了搭正方形的过程。

  从来没玩过的小宋终于瞅准机会拿到一罐游戏棒,一会儿拼成这样,一会儿拼成那样,可一直没有成功。

  我说:“你想拼个什么形状呢?想一想,想好就开始哦!”

  小宋看着我,有些犹豫地说:“我想拼正方形。”

  “好啊!赶快试一试,能不能把楼房搭得高高的?”我微笑着回应。

  似乎受到鼓励的影响,小宋这次坚定多了,学着我的样子先拼了个正方形,然后一层层往上垒。但他急于垒高,没注意每一层的游戏棒要上下对齐。“楼房”随着不断增高,逐渐向一边歪。

  这样下去,“楼房”搭不了多高就会倒。一旁的我有点着急,想提醒他,但最终还是忍住没说。我想把发现问题的机会留给孩子。

  眼看着“楼房”就要倒了,这时小宋似乎发现了“危险”,放慢垒高的速度,并且轻轻往上加游戏棒,可歪歪扭扭的“楼房”还是轰然倒塌。

  小宋看着杂乱的游戏棒有点泄气,不过他没有像其他幼儿那样马上离开,而是拿起游戏棒又开始拼搭起来。但当天的区角活动时间即将结束,小宋已经来不及进行第二次尝试。

  看着小宋,还有桌子上那一堆其他孩子“造楼”失败的结果,我在区角游戏评价时,向孩子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房子越搭越歪?为什么好多小朋友搭的房子最后会倒呢?”

  孩子们争着发表想法。

  “没搭整齐。”

  “上下要对齐。”

  “搭的时候要轻轻放,不能碰歪下面的游戏棒。”

  我赞许地点点头。

  第二次成功

  第二天早上,小宋又一头钻进操作区,拿起一罐游戏棒,开始了第二次探索。

  我轻轻走到他身旁,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只见他和昨天一样,仍然先拼了个正方形,四边对得整整齐齐以后,再一层层往上加。这次,他每加一层,都会用手指小心翼翼地捏着下面一层游戏棒挪一挪,直到对齐才满意地继续往上加。有几次在放游戏棒的时候,不小心碰歪了下面的棒子,他就把刚放好的游戏棒取下来,把下面的棒子重新挪正,然后再搭。

  看他如此专注,我轻轻走开,去其他区角指导。

  过了一会儿,就听见小宋喊道:“老师,快看!我全部搭完了!”

  “真的吗!”我走过去看。

  “今天没倒!”小宋好兴奋。

  “今天怎么没倒呢?”我装作不懂。

  “我是对齐搭的。”小宋自豪地说。

  我拿起照相机,拍下小宋和他的成功作品。

  在当天区角活动后的评价环节,我展示了小宋的`成功作品,还表扬了他的专注和精细,接着又将自己提前搭出的不同“楼房”照片展示给幼儿,有三角形的、正方形的、长方形的,甚至六边形的楼房。孩子们豁然开朗,原来游戏棒可以搭成不同形状的“楼房”。之后,我“刁难”大家:“想一想,自己还会搭什么形状的房子?谁搭出来了,我帮他拍下来哦!”

  “可以搭房子形状的。”

  “搭梯形的。”

  第三次挑战

  我以为,有了昨天的成功,小宋第三天不会再玩游戏棒了。没想到,当值日生的他放下抹布就来到操作区,好像这里有个巨大的磁铁在吸引着他。

  这次,小宋拿起游戏棒想了想,接着横一根、竖一根、又斜一根地搭了起来,一会儿就用五根游戏棒拼好了房子的形状,这是一座有三角形房顶的房子。相对过去搭出的抽象形状,实物形状相对不容易稳固。我想提醒,但还是忍住快要脱口而出的质疑,决定等一下看看再说。

  刚开始,小宋努力地一层层对齐游戏棒,再往上垒,可是搭到第二、第三层,楼房就散架了。他把游戏棒拨到桌面一边,在桌面中间又搭了一次,可“房子”仍然散架、倒塌。

  我仔细观察,发现小宋在用游戏棒搭房子时,接头的地方搭得太少,垒的层数稍多后,接头处容易滑脱。但小宋一直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在反复尝试中不断失败。

  小宋开始不耐烦了,收起游戏棒想放回罐子中。

  我想得“扶”一把了,赶紧故作疑惑地问道:“怎么回事呢?看看接头的地方呢?”

  小宋仔细看了看游戏棒散架的地方,似乎有所发现,他想了想说:“好像是这里散了。”

  “那怎么办呢?”我追问。

  “接头的地方应该多搭一些。”他肯定地回应。

  “那再试一试吧!看看是不是这样?”我鼓励他。

  他重新开始尝试,有意在两根棒子接头的地方多搭一些,这样就牢固多了。他一层层地往上加,难度逐渐加大,不仅要上下对齐,还要注意接头不能滑脱,小宋似乎更兴致勃勃了。

  区角活动结束的时间到了,小宋搭到了第六层,房子仍然稳稳当当。

  “我明天要把它搭完。”小宋自信满满地对我说。启示与思考

  原来,我认为,游戏棒能训练孩子手部动作的细致性、准确性和手眼协调能力。现在,通过和幼儿一起尝试和探索,我发现低结构化的材料能促进幼儿的创新意识,激发幼儿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学习品质。班上许多孩子第一次玩游戏棒都以失败告终,原因除了没有掌握对齐的方法,更是由于学习品质方面的缺陷——完成任务不够有坚持性、游戏时不够专注、遇到挫折就放弃。

  观察解读孩子的发展应该是指导区角活动的前提和关键。如果没有在区角活动中的观察与思考,我对小宋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自由不受约束、比较自我、缺乏同理心等方面,而忽视他所具备的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等难能可贵的品质。

  在小宋玩的过程中,我先通过观察解读他的行为,了解到他是个喜欢挑战自己、愿意不断尝试和思考的孩子,因此决定给予他最大的探索空间。观察更让我及时发现他遇到的困难,并根据他的经验和能力及时提出新问题,促使他思考和解决。

  支持幼儿不等于包办代替。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的合格支持者,一定要把握好支持的时机,做到在失败后交流经验,在成功后反思方法,在孩子怎么都想不。明白时点到为止。我运用同伴交流、讨论反思、问题探究等方法给予小宋支持,但这些支持方法都不是代替。我们可以示范、可以教,每次只教一点点,不要一下子都告诉孩子,不要一下子帮孩子做完。扶一把的目的是让孩子自己走得更稳更远。

  充分等待,给予孩子充分的尝试机会。小宋玩了三次游戏棒,我始终都在克制住内心想“教”的冲动,耐心等待。区角活动常常是教师历练自己耐心、学会等待的机会,也是我们重新审视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的能力的机会。

  不断提高游戏的难度。有难度,才有挑战,挑战对于保持和激发孩子活动的兴趣有着巨大作用。提高难度可以通过调整玩法、增加辅助材料等很多手段,这样也可以发挥材料的最大价值。

  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区角活动中,甚至是更多不同的活动中,努力关注每一个孩子,努力做到观察、等待、激励、支持、挑战,那么,区角活动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将会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幼儿教师随笔4

  中班第二学期开学前一天,安安妈妈就心急如焚地来到班上,找我谈话。原来安安在假期里生了次水痘,由于爆发较多,连尿道口都长了一个大水痘。医生告诫安安不能用手去挠,安安无意中发现小便时能减轻水痘的痒痛,于是就频繁上厕所,妈妈也没有忍心过分干预,结果,等到安安的水痘痊愈后,意想不到的事却发生了:安安上厕所的频率并没有降低,反而更加频繁了,而且大多时候安安只是在马桶上蹲一下,尿一两滴。安安妈妈很生气,就大声训斥制止安安,可是越骂越糟糕,安安明显变得特别紧张,如果不让她去小便,她好像马上就要尿到身上似的。妈妈感到问题严重了,就带安安去医院检查,结果被告知安安得了轻微神经性尿频症。安安妈妈顿时惊呆了,不巧安安正要开学,安安自己都担心得不行,怕老师批评,怕小朋友们笑话。

  听了安安妈妈的描述,我当时心里也是一惊,毕竟工作几年来我还是第一次听说“神经性尿频”这样的事儿,再加上我也不知道这“毛病”到底有多严重,所以当时我有些不以为然,心想:安安妈妈在家可能有些过分在意了,孩子到幼儿园上两天估计应该就没事了吧。但看到安安妈妈还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我出于教师的职业习惯便安慰安安妈妈,让她放宽心,我会在幼儿园里密切关注安安的一举一动。

  第二天,也就是开学第一天,安安在妈妈和奶奶的陪伴下来上幼儿园。整个上午我在一旁注意观察安安,发现她在游戏活动中玩得都挺开心,上厕所也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并没有出现安安妈妈所描述的频繁上厕所的情况。我松了一口气,还暗暗埋怨安安妈妈小题大做。

  谁曾想我的高兴在安安中午午睡那段时间里一下子就彻底烟消云散了。上床后的安安一直无法入睡,在小床上翻来覆去,过了一会儿,她小声地报告:“老师,我要小便!”我同意她去了,过了不到十分钟,安安又举手示意要小便,我又让她去了……一个中午,她小便不下十次,我粗略算了一下,平均十几分钟就要去厕所一趟,而且真的像她妈妈说的一样,只是蹲一下就好了,根本没有小便下来。

  当时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一下子体会到了安安妈妈的心情。孩子在幼儿园一个中午频繁上厕所就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不知所措了,那孩子在家里一整天,乃至数天都如此,她的家人该怎样懊恼、沮丧地度过一个个难眠的夜晚……下班后,我迫不及待地上网查阅了关于“神经性尿频”的资料,专家给出的干预治疗建议是:分散患儿注意力。

  根据安安第一天在园的表现,我和班上另外两位老师一起商议,制定出了一套针对安安现状的干预方案,并会根据安安的表现及时调整,安安妈妈也表示全家人一定全力配合。

  一、做值日生,推迟午后上床时间。

  安安在集体活动和游戏活动时间,并没有表现出频繁如厕的现象,但是在午睡环节却由于想上厕所而较难入睡,所以我将干预重点放在了她的午睡时间,安排她比其他孩子晚些上床。在推迟上床的这段时间里,我每天给她布置一个任务,让她集中注意力来完成。为了不让安安感到突兀,我在班上公开推选午前值日生,小朋友们一致选出上课注意力集中的安安。安安对自己的当选很是兴奋,毕竟做值日生是小朋友们都很向往的。

  任务一:.摆晒鞋子。给小朋友们摆晒鞋子是每个值日生都喜欢做的事情。我给安安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将小朋友的`鞋子摆出各种有趣的造型,如圆形、方形、梯形、花形等。这个要求让安安觉得很新鲜,所以她在摆晒鞋子的过程中,一直很投入,一点也没想到去厕所。

  任务二:整理图书。由于安安是个很爱看书的孩子,所以我聘请安安当“书吧管理员”,让她利用中午时间将“书吧”里的图书分门别类进行摆放。聪明的安安每次都尽心尽责,或按大小或按厚薄将图书整理得井井有条,这个任务也让安安忘记了上厕所。

  任务三:做老师的小帮手。安安的小手很灵巧,我在中午就请她帮老师做一些事情,有时剪一些数学操作材料,有时请她和我一起给教学挂图涂色……这些事情让安安乐不可支,也让她忘记了要去小便。

  二、减少小便次数,延长小便间隔时间。

  完成好当天的“任务”后,安安总归要上床睡觉,怎样在午睡的过程中逐渐减少她上厕所的次数,而且还让她自觉自愿地配合呢?

  招数一:秘密约定

  我和安安进行了一次“秘密会谈”,聊着聊着就不经意地问她为什么中午睡觉时要小便,她害羞地说是怕小便尿在床上,别人会笑话她。

  我拍着胸脯告诉她,即使将小便尿在床上,老师也不会怪她,让她不要有后顾之忧;我还告诉她“老要小便”这个想法是个坏家伙,她就住在你的心里,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将这个坏家伙赶跑;最后我和安安还像好朋友一样拉钩,表示这是我们俩的秘密,不告诉别人,安安使劲地点头答应。

  招数二:看时钟控制小便时间

  我特意将班上的时钟放到了午睡间安安抬头就能看到的地方。我在安安第一次去小便后,会轻轻地要求她等长针头走完规定的格数再去小便。这个小小的要求,安安遵守得很好,她会在分针走到指定位置后才提出小便的要求。渐渐地,安安每天午间小便间隔的时间逐渐在变长。有一次安安在超过指定时间五分钟以后才提出小便,我马上给了她一个大拇指,一个亲吻,还使劲地拥抱了一下她,并在她耳边低语:“我们快要打败那个坏家伙了!”她心领神会地抿嘴笑了。

  招数三:持之以恒

  有一天中午,安安睡着后竟然一直到起床时才和小朋友们一起去小便。我高兴极了,悄悄地赞许她:“我们成功了,那个坏家伙被赶走了!”可是第二天,我发现那个“坏家伙”又回来了,安安又睡不着了,小便次数又在回升,这让我狂喜的心凉了半截,在翻阅资料后我知道,赶走“神经性尿频”是一个“持久战”,我们要经得住反复。

  三、保护自尊,找回快乐

  正如安安和安安妈妈之前所担心的,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安安中午数次提出小便,而且见老师不仅批准还不批评安安,都觉得很奇怪。有一次安安的好朋友美美对安安说:“你中午不要再小便了,我都被你吵醒了,老师还偏心不说你!”这让自尊心很强的安安回家大哭了一场。为了保护她的自尊心不受伤害,为了我们的秘密约定,我决定从其他方面着手让小朋友们喜欢上安安,让安安重新自信快乐起来。

  在和安安妈妈的交流中,我得知安安很喜欢背《三字经》,于是我就利用中午进餐前“经典诵读”的时间,让安安当小老师带领全班小朋友逐句念诵《三字经》。孩子们沉浸在《三字经》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都夸安安有本领,有的孩子还俏皮地叫她“安安老师”,这些都让安安感到很满足很开心,也冲淡了小朋友们对安安得到“老师的偏心”的不满。

  四、家园同步,赶走烦恼

  在幼儿园里,安安因为有了我们的“有效干预”,神经性尿频的症状明显改观,但是考虑到安安每天还有十几个小时是在家里度过的,必须在家中也对安安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于是我和安安妈妈一起商量出了在家里对付“神经性尿频”的方法。

  方法一:全家放松心情

  通过和我的多次沟通交谈,再看到安安的逐渐改变,安安妈妈的脾气不再像之前那么焦虑急躁,家里其他人也能在安安妈妈的暗示下冷静、正确地看待安安的问题。全家人心情放松后,安安不再听到妈妈的“河东狮吼”和奶奶的絮絮叨叨,她的紧张也有所好转,放松后的安安尿意没有之前强烈,小便次数也随之减少了。

  方法二:因势利导延长小便时间

  当然放松心情不等于听之任之,安安妈妈告诉安安在有尿意的时候要试着学会控制和等待,比如看完一个完整的动画片、等时钟指到商量好的时间、给一幅完整的画涂好颜色后再去小便等等,这些不断翻新的“小花招”都让安安在家里小便间隔的时间逐渐拉长。

  方法三:让安安做事不空闲

  安安妈妈吸取我们成功的经验,在家里让安安陪家里人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比如帮奶奶一起择菜、扫地、擦地板……这些事情是安安以前想干却不允许干的。这样的安排让安安非常开心,尽管安安做得不是很利索,但是奶奶不会责怪,还表扬安安变得懂事、能干了,是奶奶的好帮手,做家务事让安安无暇顾及自己想要去小便的感觉了。

  方法四:母女间的小秘密

  安安每次出门前的小便次数会突然增多,因为她有点紧张,担心出门后不能频繁小便。于是,安安妈妈悄悄将一个塑料小痰盂放在车子的后备箱里,告诉安安出门在外随时可以用小痰盂小便,不要担心找不到厕所,而且还会替她“保密”,母女间的这个小秘密让安安出门前的小便次数锐减。

  安安妈妈为了帮助安安可谓用心良苦,想了好多办法,还经常用短信或在QQ上和我进行交流,当我知道安安好转的表现后,第二天马上就会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和亲吻,并在她耳边低语:“你在家里的表现真棒,那个坏家伙马上就要被赶走啦!”每当此时,安安就会开心无比,也令安安的家人信心满满,相信总有一天“神经性尿频”.会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

  就这样,在家园的密切配合一个多月后,安安的症状明显减轻,后来安安彻底将“神经性尿频”赶跑了,回归到了原来的生活轨道。大班毕业的时候,安安妈妈十分感激,对这段经历念念不忘,然而安安却一脸茫然,她已经忘记了那段痛苦的人生经历!

  孩子的成长历程是漫长的,期间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难题,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正视这些成长考验,相信只要家园同步,共同用心用爱,智慧对待,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幼儿教师随笔5

  孩子控制欲强怎么办

  班里的刘瑜小朋友是个漂亮的小女孩,但性格十分要强,前几天在教室门口拉着妈妈的手不放开。还哭闹着:我不想上幼儿园……她妈妈和我聊了聊他在幼儿园的表现,我就说孩子在园里表现一直很好,经常帮助别人。三位老师也经常夸奖她,没理由排斥上幼儿园呀?

  我送走了家长后找时间和孩子进行了谈话,从与她的谈话中我知道了她不喜欢来幼儿园的原因:说在幼儿园里,有自己想玩的玩具,有时在别人手上自己玩不了,就只能随便玩不喜欢这样;自己命令小组里其他小朋友做事情,其他小朋友不听她的话,令她很生气,她一生气就会和其他小朋友吵架甚至打架……另外,她还告诉我,她喜欢和班里的小杨小朋友玩,而且跟小杨玩得很好。我问她为什么呢?她说小杨非常听她的话,让干什么小杨就干什么……

  从与孩子的谈话中我意识到刘瑜小朋友控制欲比较强且属于有领导力性格的`孩子,她有着敏感的内心和敏锐的洞察力。她非常有自己的主见,作为老师和家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孩子的控制欲,但无理的要求可以拒绝或冷淡处理,我们可以多跟这些孩子说说:“这件事跟你有什么关系”,“你为什么管这件事”,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当你控制、束缚他人的时候,换位思考一下,别人这么对你的话,你会不会好受?

  让孩子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并调整好心态。完全改掉不太可能,但慢慢的孩子会变得控制欲没那么强,改成正常的就可以了。让他知道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依着他,让他适当体会挫败感对孩子健康成长也有好处。

幼儿教师随笔6

  xx是一个刚插班进来的女孩子。一开始,她妈妈就和我说xx胆子很小,做事很被动,所以之前一直处于一个被集体忽视的状态。为此,从来园第一天起,我就特别留心观察xx,发现她很愿意旁观小朋友们的游戏,情绪会随着游戏情节的变化而起伏。看到这些,我想xx其实也很想和大家一起玩,只是不敢主动参与到小伙伴的游戏中。只要我们推一推,她一定能很快融入集体的。于是在各种活动中,我会刻意帮助xx找小伙伴。“可可,你和xx一起合作吧!”“山山,xx还没有找到游戏小组,让她进你们小组,好吗?”在孩子间发生矛盾时,我也总想到尽量保护xx的自尊心和自信心:“xx是不小心的,你原谅她吧!”“你是姐姐,让一让她吧。”……我想通过这些方法让xx尽快地被大家接纳,交到好朋友。但一段时间以后.有些孩子便提出了抗议:“我才不要和xx一组!”“每次都要我们让xx!”“xx总是要人帮!”……

  孩子们的抗议声让我认真地反思了自己的行为,“特殊"的关照真的是在帮xx吗?在孩子的世界里,对xx的关照只会让他们认为xx真的'和大家不一样,从而导致xx和小伙伴们的关系越来越远。我要求大家处处照顾xx,其实是对xx的不信任、不认可。连我自己都对xx不认可,又怎么能让其他孩子认可和接纳xx呢?

  此后,我逐渐减少了对xx的“特殊关照”,不再给她强拉配对小伙伴,不再要求别人让着她,不再过分表扬她本应做好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无为而治”,xx反而能更自在地和大家相处。很多时候她会在旁边安静地看大家做游戏,有时当“医院”少了病人、当“餐厅”少了客人时,其他孩子会邀请xx一起来玩,偶尔在特别需要伙伴时,xx也会主动参与到小朋友的活动中,这时我会及时对她进行肯定和鼓励,让她更有自信。虽然现在xx还不是一个会主动交往的孩子,但她不再被边缘化,在班上有一些玩伴了,能够愉快地融入集体了。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特殊”不过是我们贴上的标签。我们给孩子贴上了“特殊”的标签,又怎能指望孩子从“特殊”中走出去呢?所以,我想,爱首先应该是接纳,爱其本来的样子,不强化、不粉饰,进而尊重、支持,促进其成长。

幼儿教师随笔7

  这天是涛涛的生日,他的爸爸妈妈把生日蛋糕送到了幼儿园,他在小伙伴的祝福声中度过了自我的生日,结束之后,过生日用的蜡烛头饰等还在,聪明的小雨小朋友突发奇想,说:我们这天也来给娃娃家的小朋友过生日吧。其他小朋友热烈响应。

  我觉得这个提议很好,就奖励她在游戏中做妈妈的主角,她十分高兴,游戏开始了,她像模像样的当起了"妈妈",一会儿张罗着点蜡烛,一会儿又叫娃娃家小朋友许愿,然后吹蜡烛,分蛋糕。平时小朋友过生日的细节在游戏中得到了再现,她这个妈妈的`主角也当得有板有眼,模仿妈妈的动作、语气简直惟妙惟肖,让我们老师也觉得忍俊不禁。

  整个游戏中,小朋友们玩得十分开心,小雨也显得个性兴奋,游戏结束的琴声响了,小朋友们停止了游戏,此时,游戏场合到处散落着孩子们的游戏道具,有的小朋友开始收拾这些道具,但是小雨小朋友对此却视若无睹,刚才她是主角,此刻却像是个局外人,任由其他小朋友收拾,见此情景,我叫住了小雨,跟她说,你这天表现很出色,老师要表扬你,但是,你是游戏的主角,游戏结束了,你就应带头收拾道具才对啊。她看了看我,随后就加入到收拾道具的行列中去了。

幼儿教师随笔8

  童年于儿童而言意味着什么?3年的幼儿园生活我们究竟应该给与孩子的是什么?这是一代代“六一人”在平凡工作中永不间断的思考与探索。

  从1945年延安第二保育院诞生伊始,就确定了“保教合一,教养并重,保中有教,教中有保”的办院方针。“养成教育”从那时起便成为了保育院的教育核心。“养成教育”的提出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在近70年的发展中不断深入,逐渐科学,并且在每一个不同的时代,耕耘出不同的深刻内涵。

  概括而讲,“养成教育”在六一幼儿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45年~1950年):养成教育的萌芽期。建院初的5年内,在战火连绵的艰苦年月,全院人员从零开始,以康克清同志提出的“保教合一”方针为指导,反复观察、了解幼儿,不断摸索,于1946年以《幼儿一日生活顺序》手册呈现了养成教育的最初探索经验,为延安第二保育院继续开展与研究养成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1950年~1 995年):养成教育的理论形成期。1950年延安第二保育院迁到北京更名为北京市六一幼儿院,继续在深入学习、贯彻教育方针中坚持探索“养成教育”这一课题,并于1995年由姚淑平院长主编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一书,将六一幼儿院半个世纪的养成教育经验总结提升,标志着养成教育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前理事长史慧中先生在为该书作序时写到:“平平常常的幼儿园生活,透出不容丝毫懈怠的节奏!日复一日的实践,编织出了幼教科学规律!‘生活常规’,这在幼教界熟悉不过的字眼,已被六一幼儿院50年的心血结晶折射得五光十色,细腻,科学。这里,既展示了全院职工的理想与情操,又体现了一代又一代院领导班子的.教育科学和艺术造诣。”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养成教育的创新发展期。建院70年来,伴随着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深入学习和养成教育的实践与反思,六一幼儿院“养成教育”走人了新的创新发展期,主要表现为“三个转变”与“三个关注”。

  养成教育的“三个转变”,即由过去“严格的常规”变为“快乐的常规”,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需求”,由“消极的保护”变为今天“积极地培养、锻炼”。在实践中养成教育的培养目标没有改变,依然是坚持保教合一的原则,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做出不懈努力,但是“三个转变”的实践要求教育者在培养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到了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的情感需求、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及幼儿学习过程中经历、感受、体验的重要性。因此这一阶段养成教育的要求不再是完全统一不变的,我们会根据幼儿的特点与差异为他们提出适宜的标准;教育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传授,我们会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注重幼儿的经历、感受和体验,使养成教育更加符合幼儿的发展需求。

  如果说“三个转变”是我院养成教育在新时期的创新,是对我院保教合一的继承和发展,那么,“三个关注”——关注幼儿情感表达、关注幼儿自主选择、关注幼儿交往范围,是我院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我们在学习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实践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进一步认识,对幼儿健康成长的进一步尊重。这样的认识和尊重不仅使教师更加理解和接纳幼儿,在生活与学习中创设了更加适宜的师生氛围、教学策略,更使幼儿拥有了更加快乐、自主的生活游戏体验。

  养成教育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关注前进的速度,也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骨干先行,全体跟进,骨干引领新经验,全体固化成日常”的教学管理策略,通过有效的管理,让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深化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与完善,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获得成长与进步。

  20xx年,70载的历史积淀,半个多世纪的探索践行,在走向“养成教育”本质的过程中,“六一人”坚定了一条主旋律:养成于生活,养成需真爱。我们将用这份朴素的爱精心呵护幼儿,潜心研究教育,让六一幼儿院的“养成教育”更加符合孩子们成长的真正需求,为孩子们的童年留下宝贵而有意义的成长经验。

幼儿教师随笔9

  你知道吗,我们的孩子真的是非常的聪明的,虽然他们总在和我们寻求帮助,但有些时候,这些所谓的帮助,其实完全是不必要的!在班里我常常能听见孩子们说“老师,我不会”,如果我仔细回想这些“不会”其实孩子们都能自己做好它,比如上厕所,很多孩子其实都能自己动手把裤子脱下来,当他们看到老师帮那些有困难的孩子脱下裤子的时候,他们往往也会说“老师我不会”然后就站在那里等着老师去帮他们;吃饭的时候,有的孩子明明能自己吃饭,却看见同桌的孩子有老师的帮助,他们宁愿放下勺子等着我去喂他们;我甚至有听到孩子要喝水,我让她自己走去拿杯子倒水喝,她回答我的也是“我不会”。其实,他们真的不会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都能很好的做好每一件事,那么“我不会”的现象又是怎么出现的呢?孩子们的从众心理,当他们看到别的孩子有老师的帮忙,他们希望老师也能看到他帮助他,于是他就用“我不会”来获得老师的关注;孩子们的不情愿心理,他们还没有适应幼儿园生活,他们的需要没有被得到满足,他们希望这里也有像父母一样宠溺这他们的人。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多的鼓励和引导,鼓励那些会却不愿自自己动手的.孩子,多用正面积极的话语让他们愿意自己动手,让他们知道自己有很大的本领,老师喜欢这样的他们;引导那些不会的孩子,从帮助到孩子自己动手,引导他们慢慢地学会做一些简单且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幼儿教师随笔10

  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每个学期,我们幼儿园里都要组织教师进行讲课比赛,讲课内容由教师自选,今天讲课的老师需要用到我们大班的孩子,由于对孩子不熟悉,就询问了一下孩子们的情况,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正当我们交谈时,克凡小朋友挤了过来:“老师,我也想跟他们一起去做游戏。”说实话,遇到这样一些公开的活动,我们老师也都喜欢找一些平时表现比较不错的孩子,一来上课效果比较好,二来避免出现一些状况。克凡小朋友属于平时上课坐不住,揪揪这个,踢踢那个,回答问题有时答非所问,因此,象今天这样的活动,自然也不想让他去参加,于是,我有些敷衍地对他说:“克凡,今天王老师只能带这12个小朋友去,等下午吕老师做游戏时一定带你,好吗?”“我就想跟他们一起去。”克凡很不情愿。这时,快嘴的大弘从站好的队伍里走了出来,用手指着克凡大声说,“就不要你去,你就是个大笨瓜。”我赶忙上前制止,“大弘,不可以这样说小朋友,这样不礼貌。”“本来就是嘛,他上课老是乱动,也不会回答问题,还老是惹事,他老是惹老师生气。”一席话,让我陷入了两难。“没事的,吕老师,我今天就带上克凡小朋友,我觉得克凡小朋友很可爱,他一定会认真听明白老师的要求,跟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的,是吧,克凡。”“嗯,我会的。”一脸期待的克凡,肯定地点着头。

  克凡高兴地跟着王老师走了,大弘的话却一直在耳边回响,为什么孩子们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反思着自己平时的行为,我虽然没有歧视克凡,但平时的言谈、语气中肯定流露出了一些信息,让这些敏感的'孩子们觉察到了老师的态度。这让我想起了头一天的绘画活动――我的理想,多数孩子都画出了自己想象的画面,当克凡拿着涂得乱七八糟的画让我看时,我只扫了一眼就随口说,“还不错,放那吧。”(因为对克凡来讲,能坐下来画就已经很不错了。)现在想来,类似的言行,显然影响到了孩子们,今后我还真得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老师这个源头开始清理。

幼儿教师随笔11

  一天上午,孩子们陆续在喝水、送水杯,这时,从教室前面传来“当当当”的声音。我循声望去,原来是孙宇仑和马增凯一边喝水一边碰杯,他俩碰得正开心。旁边一些小朋友见他俩敲得好玩,也跟着相互碰杯,还有几名幼儿用水杯敲桌子玩。大热的天,小小的屋子被这乱糟糟的碰击声吵得更加燥热。于是,我大步走到孩子们身边,看到老师严肃的表情,他们停止了敲击,连忙低下头喝水。我一边看着孩子们喝水送水杯,一边思索着该如何解决刚才的问题,很快孩子们都喝完水坐回位子上。

  接着,我用拟人的口吻说:“刚才小水杯悄悄地对我说,它今天非常不开心,小朋友都把它撞疼了。它想和那些爱护它的小朋友做好朋友,你们谁愿意做小水杯的好朋友?”孩子们高高地举起小手,我又问:“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这个朋友呀?”“轻轻拿,轻轻放。”“不碰撞水杯。”“两只手拿住水杯,不往地上掉。”听着孩子们的回答,我满意地点点头。我想,教师在面对和解决幼儿出现的各种问题时,一定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实施教育,避免说教,不仅易于幼儿接受,而且教育效果也更好。

  正当我为自己刚才巧妙的教育策略感到得意的时侯,我听到孙宇仑小声说:“小水杯一起唱歌为什么不开心呀?”难道是我错怪了孩子,是不是孩子们还有其他想法?此时,我意识到教育幼儿爱惜水杯、养成良好习惯是教师的教育目的,虽然自己没有指责幼儿,也采取了适宜幼儿理解的教育方式,但这并不代表孩子的意愿,自己还缺少倾听的教育环节,应该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真实想法。于是,我又问:“哪个小朋友还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孙宇仑说:“刘老师,我听到小水杯碰在一起,像小铃铛一样好听。”马增凯也紧跟着说:“对,对,我也很喜欢。”曹诗玉说:“我用手指弹它能发出小撞钟的声音。”……

  其实,很多时候幼儿独特的、有创意的想法,常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忽略了。细想起来,在他们大胆、童真、稚气的想法背后,岂不隐藏着智慧的火花?就像今日,我差点错过孩子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做乐器的新奇想法。或许,我们不能接受幼儿喝水时相互撞杯的行为,但是,若没有这个机会,他们怎会有若干个发现?怎会有音乐家们用厨房餐具、废旧物品演奏出的`精彩?

  身为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善于发现他们富于创造性的想法,并适时给予积极有效的评价和支持。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幼儿的潜能得到开发。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条件,我提议在班中找一找,除了小水杯还有哪些物品也能做乐器,能发出美妙的声音?这下孩子都积极地开始寻找,不一会儿,有的拿来饮料瓶,里面还放了几颗串珠,有的拿来积木、塑料玩具,有的找来纸盒、铁桶等等,每个幼儿都找到自己的“乐器”,而后大家一边敲打着自己的“乐器”,一边齐声唱起熟悉的歌曲。此时,我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教室里也回响着生活中最美妙的乐章。

  由此我深深感悟到,成人眼中美好的事物,孩子不一定觉得美好,而成人觉得不起眼的东西在他们看来也许就是宝。所以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千万不要用你的眼光来替孩子做决定,应该给孩子表达表现的机会,为孩子提供选择。这需要我们教师多一点爱心,多一些理解与接纳,多一些赏识,才能与幼儿共同碰撞出快乐的音符。

幼儿教师随笔12

  一天,小班幼儿熊熊在离园时对妈妈说:“今天我想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熊熊妈妈摇头说:“幼儿园的玩具是不能带回家的,不然老师该批评你了。”熊熊争辩道:“那怎么小字把玩具带回家,老师还表扬了他呢?”熊熊妈妈听了一惊,赶忙找教师问明缘由。原来,小宇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回了家,在家玩的时候被他妈妈发现了。在妈妈的劝导下,小宇第二天把玩具还了回来,于是教师当着那么多孩子的面表扬了小宇,说:“小宇真乖,能主动把带回家的玩具还回来,应该受到表扬。”

  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表扬让熊熊对小宇羡慕不已,以至于熊熊也想效仿小宇把玩具带回家,然后再还回来,以获得教师的表扬。由此可见,教师的表扬对其他孩子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分析整件事,教师对小宇不能仅仅表扬,首先要让他认识到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是错的,认识到集体的东西是不能私自拿走的,他人的东西不经主人允许也不能随意取用。在小宇认识到错误的前提下再表扬他能主动归还玩具。当然,这样的谈话最好是与当事人单独进行。即使要当众表扬小宇,也要先讲清楚小宇把玩具带回家是不对的,这一点大家不能学习。然后表扬小宇能主动改正错误。

  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表扬应慎重,以免产生不良后果。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作家接待了一位慕名来访的青年,青年拿出自己的文稿请作家点评。面对事实上毫无亮点的作品,为了不打击青年的积极性,作家说:“嗯,写得还可以!”青年大受鼓舞,含泪表示一定坚持文学创作。此后,青年放弃一切,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写作,却鲜有佳作,以致生活穷困潦倒。听了这个故事,你会作何感想?这位作家碍于情面随意地作出表扬,致使青年走入歧途。假如作家当初能够直言不讳,青年的人生可能会是另一番风景。

  当前许多人推崇的一种教育思想是“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他们认为只有不断夸奖孩子。孩子才会建立自信,才会产生兴趣,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更加努力。一时间,“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能干”成为教师的口头禅,孩子们被赞扬声所包围,再也容不下半点批评。一位妈妈反映,孩子有一天一回到家就把手套往地上一扔,妈妈让他捡起来放到架子上,语气稍重了一些,孩子就受不了了,大声对妈说:“你不能批评我,今天老师表扬了我好几次。”可见,被赞美声所包围对幼儿的发展并不一定有利。

  因此,我们要理解“赏识教育”的真正内涵:赏识不等于放弃原则,无原则的赏识容易助长幼儿的不良习惯,一味的赞美会成为幼儿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我们一定要看到滥用表扬的危害。(1)使幼儿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这样的幼儿优越感强,总觉得高人一等,喜欢指手划脚、发号施令。(2)让幼儿变得虚荣心强,爱说瞎话。无谓甚至错误的表扬会让幼儿产生侥幸心理,教会幼儿掩盖缺点,在教师和家长面前只说好话,不讲实情。这样的幼儿只爱听夸奖的话,好大喜功,爱和同伴比“美”、比“富"、比“能”,甚至会嫉妒成性、冷酷无情。(3)使幼儿缺乏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在表扬声中成长的幼儿往往看不到事物的另一面,看不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多种角度,长此以往幼儿会对对与错、真与假、美与t3_、善与恶缺乏理性的认识,从而影响分析、辨别能力。(4)使幼儿缺乏抗挫能力。幼儿习惯受表扬后,就会禁不住半点批评,只能得到不能失去,只能赢不能输,一旦受到挫折就会大哭大闹,导致心理失衡。

  可见,如何恰当地运用表扬,体现了教师的智慧。

  1.表扬要适时

  所谓适时,就是要抓住理想的教育时机,及时给予表扬,力求达到良好的效果。一是要善于发现时机。比如对于平时调皮多动的幼儿,如果他在某一天表现非常好,教师就应及时给予肯定。二是要善于选择时机。比如在幼儿因情绪激动而哭闹的时候跟他讲道理,自然不如待其情绪稳定后进行引导的效果好。三是要善于创造教育契机。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启发幼儿扬长避短,有意为有某方面不足的幼儿创造体验的.机会,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2.表扬要适度

  凡事有个“度”,有些教师在实践中随意性强,缺乏“度”的把握。如果家长和教师常常带着极大的夸张意味表扬孩子“你真行,太了不起了”“你太棒了,谁也比不上你”,孩子就容易飘飘然,盲目自大。因此,我们应把握好表扬的“度”:(1)分寸适度。一切从幼儿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言过其实地乱吹捧,以免幼儿形成不切实际的自我认知。(2)频率适度。表扬不是多多益善,关键是要有针对性、恰到好处,绝不凭主观情绪来评判幼儿,更不能因为自己喜欢某个幼儿,就毫无原则地表扬。要知道每个幼儿都有可爱之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点。(3)语言适度。表扬不仅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还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力求形象生动。表扬的语言要亲切、真实,具有激励性和启发性,让幼儿感受到一股向上的力量。

  3.表扬要适法

  在对幼儿进行表扬时,要力求用之有方,行之有效。(1)表扬要因人因事而异。幼儿是具有个性的,表扬时应仔细斟酌,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2)表扬要选择相宜的环境。如有的宜在集体面前进行,有的宜在个别谈话中体现,有的可在游戏、劳动、参观等活动中渗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表扬一定要具体。如,当幼儿拿着一幅自己刚画完的画给教师看时,教师最好不要笼统地说“画得真好”“太棒了,再画一幅”,等等,而应该具体明确地说明什么地方值得表扬:“你画得真好,尤其是眼睛和耳朵画得非常像”,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是不是还可以画一些绿草或小溪流,添上这些,这幅画就更好看了。”这样会激励幼儿不满足于现状,争取更大的成绩。(4)要确实有优点才表扬。值得表扬的要坚决表扬,不值得表扬的就不要勉强。如果该批评的时候表扬了,就会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没看到进步就表扬,幼儿就会产生惰性,时间久了,也会对表扬产生“审美疲劳”。(5)要努力争取家长的配合。许多家庭中存在滥用表扬的现象,这样的家庭教育既有碍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也会给幼儿园的教育带来极大困难。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家园沟通,努力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实现家园合作。

  综上所述,表扬一要发自内心,二要实事求是,三要公正合理。教师要善用表扬这剂良药,注意对症下药,避免滥用表扬产生的副作用。

幼儿教师随笔13

  元旦活动时,整个班的小朋友都积极参加到活动中,就是含含总是害怕,不参与彩排。我想着可能是含含刚来班上,有些不合群,于是我喊来了含含的妈妈,当妈妈抱着她跨入我们班时,撕心裂肺的哭声使我们不约而同的围了上去。可无论怎样说都无济于事,只见她双手紧紧勾住妈妈的脖子,哭的大汉淋漓,全身颤抖,直哭的她妈妈的泪水夺眶而出。

  为了不让这种事情再次发生,我们老师当天就进行了家访。我带去了她最爱吃的巧克力和带玩具的小食品,她看见我并没有哭,我觉得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后来几天早上,虽然含含被妈妈“塞”进我们怀里,没过多久就哭了,但仍一言不发。为了使她尽快接纳新的环境,不再害怕集体生活,我主动地去亲近她、摸摸她,经常和她说说话,但是她仍然沉默,只是用“目光”与我说话。

  一天上午,我组织幼儿画主题画“我的家”。含含盯着彩色铅笔似乎想画,于是我启发到“请小朋友们把家里所有的人都画出来!让我认识一下。”含含终于动笔了,她画了奶奶和姥姥,看到她用绘画这种方式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感到欣慰,这可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接着,在庆元旦活动中,含含参加了跳绳比赛。自打她参加跳绳那一天起,我就鼓励大家一起帮助她,同时还有意识地给她更换邻坐同伴。从此,她再也离不开集体,离不开帮助她的伙伴了。含含在和谐、愉快、积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感受到了同伴、老师对她的关心,她被尊重、信任的情感所包围,她在老师的鼓励下慢慢地成长。我想,可能我们帮助了含含认识了自己,并帮助她积极地与同伴交往方面起了一些作用。

  胆怯心理直接影响幼儿的能力,阻碍儿童的全面发展,分析含含的种种表现,我们认为造成幼儿胆怯心理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老人溺爱,且可交流的人群单一,造成其依赖性较强,不能适应周围环境。二是由于幼儿对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自信心不足,因而害怕表现或参与。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克服幼儿胆怯心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教师应充分认识儿童是一个独立的、完善的、成长着的、拥有极大发展潜能的主体,当幼儿的言行不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时,如果教师总能以否定的态度对待幼儿,其结果只会加重幼儿的胆怯心理。因此,为幼儿提供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必要条件,它能使幼儿建立同情心、自信心、信任感、责任感,克服胆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2、社会交往是建立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对于克服幼儿的胆怯心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大力提倡幼儿积极交往。首先,在活动中教师应教会幼儿适应的交往技能。其次,应多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条件、时间、空间及宽松愉快的交往氛围,使幼儿由被动变主动,由与同伴交往扩展到与成人交往,最终参与社会环境中的交往,从而达到彻底克服胆怯心理的目的。

  3、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因素,他们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时刻影响着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要克服幼儿的胆怯心理,必须家园配合,才能达到目的。

幼儿教师随笔14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星期天早晨,村委喇叭里传来了美妙动听的童声合唱,我不由自主的随着唱了起来。唱到"请把你的微笑留下"一句,我想起了前几天刚发生的一件事......。

  那天早晨,我刚打开教室门,就听到后面有脚步声,我忙迎出去一看,又是高文成和他的爸爸。我感到奇怪,以往都是她的妈妈来送他。我带着疑问问他:"高师傅,文成的妈妈怎么不来送孩子?"谁知他爸爸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张老师,文成妈妈说,最近几天文成在幼儿园里可能不听话、调皮,惹老师生气了,我去送孩子,人家老师显出不高兴的样子,不那么热情。这样,她就叫我送孩子了。"随后高师傅又加了一句:"我们俩口子都上班。家中无人照看,文成不听话你就尽管批评吧。"

  这番话让我大吃了一惊,按理,我与文成的家长之间并没有什么意见,至于男孩活泼好动,有点调皮那是天性。那么是什么原因竟是我们产生了误会呢?嗬,原来是前几天,我自己的孩子一连几天发烧不退,累得我无精打采,家长来送孩子时,我失去了往日的主动热情和微笑......

  微笑是人内心情感的体现,它往往能表达出赞许、喜爱之情。以和蔼的`态度对人,才会给对方以可亲可近之感。此刻,我真是思绪万千。作为教师要经常以微笑面对家长,家长才会放心的把孩子送来,安心的去工作。可如今,文成的妈妈却因我而忧心忡忡......

  想到这里,我愿自己和同行们都能用微笑去迎接每一位家长,经常唱出这支歌:"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幼儿教师随笔15

  常规培养——我喜欢你

  幼儿园里,小朋友们玩玩具,总会有人把玩具乱扔一地。一次,梓越在玩玩具时,把玩具扔了一地,我过去告诉他:请你把玩具放到筐里,我喜欢你。”孩子听了“我喜欢你”这样的话语,往往会当成是表扬。果然,他一回家就告诉了他妈妈“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个好孩子。”

  其实孩子常常因为认识不足和理解不当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中不确切的部分,也就会发生这种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通常采用随机教育,让梓越和其他小朋友明白,究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自己应该怎么做。

  现在,孩子们玩玩具都知道了,不玩的玩具放筐里,不乱扔。如果谁扔了,小朋友还会去提醒乱扔的小朋友“乱扔玩具,不是好孩子。”

  瞧瞧,多懂事的孩子们哪!

【幼儿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幼儿教师的随笔05-15

幼儿教师随笔(经典)08-08

幼儿教师随笔08-26

(精选)幼儿教师随笔08-13

幼儿教师随笔(经典)08-29

幼儿教师随笔09-26

幼儿教师中班随笔02-06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6-12

幼儿教师的优秀随笔04-25

幼儿教师小班随笔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