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教学随笔

时间:2024-08-29 10:18:39 随笔 我要投稿

教学随笔15篇(荐)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想要学习写随笔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随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随笔15篇(荐)

教学随笔1

  五月一日劳动节,这是对孩子进行爱劳动教育的好时机。只是对于我们托班的宝宝来说,普通的说教显得更苍白、无力。于是,我把这一周目标定位在了1.通过各种手的活动,发展幼儿手部小肌肉。2.初步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树立初步的劳动意识上。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选择了“剥蚕豆”。因为五月是蚕豆收获的季节,几乎每家每户都会食用,而且蚕豆比较好剥,适合孩子的动手能力。

  活动前,我准备好了蚕豆和大小不一的篮子,供幼儿放蚕豆的壳和豆子。活动开始,我用了情景导入的方式,请幼儿观察在剥豆的阿姨,引发幼儿的兴趣:阿姨在干什么?剥的什么?孩子们在观察的过程中,不仅认识了蚕豆,也仔细地观察了阿姨剥豆的手法,通过与阿姨的交流,掌握了剥豆的方法,产生了帮阿姨剥豆的愿望。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非常棒。他们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注意卫生,把壳和豆都放在指定的篮子里。有的幼儿生怕蚕豆不够剥,在身边放好一小堆;有的幼儿边剥边与边上幼儿比较着豆子的大小;还有的幼儿发现了豆荚中间的豆子大,边上的豆子小。孩子们在剥的过程中享受着劳动的.快乐,树立了初步劳动的意识,目标达成度较高。活动后,我把蚕豆炒好了分给幼儿吃,大概因为是自己剥的缘故,孩子们吃得可香了,也没有哪个孩子说不要吃。

  本次教学活动的气氛比较轻松、和谐,对孩子们操作的要求都蕴含在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趣比较浓,动手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如果能让孩子在后面的种植园里参与种植、参与管理,然后再自己采摘、自己收获,那孩子们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将更直接、更形象。

教学随笔2

  因玩沙包引起的

  户外活动时,有的幼儿在玩球,有的幼儿在玩沙包,有几个调皮的幼儿经常把别人的沙包,扔到树上或墙上,而孩子们也所以会招来一顿批评。

  偶有一天,事情有了转机,就在乱扔沙包的时候,一个‘‘沙包’嗖一下飞上了树,下不来了,这时孩子们安静下来,愣愣看树上的'沙包,无可奈何,然后扭头望着我。我没有作任何反应,没看见似的,几分钟以后,沙包的主人一点点向我靠进,教师我的...而我没有帮忙他的意思,我们就这样相持了几分钟。

  从那以后,沙包乱飞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偶有得意忘形者,拿着纸飞机,沙包扔也被别的小朋友制止,没想到什么也不说,却比什么都管用。

教学随笔3

  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以提高学习效率,一直是我们第一线教师所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通过上《海底世界》这堂课的尝试,我有以下两点收获:

  (一)有效地实现了学生、教师、课文与信息技术的四结合

  传统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按照教案,按部就班讲解既定的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学内容是预设的,教学过程也是预设的。而在现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情境中,教学过程则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提升情感、呈现多向互动的过程。

  在这样一个网络环境下,抽象的事物具体了,静态的东西鲜活了。如在第4自然段鱼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奇异的.鱼缺乏感性认识。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条条五颜六色的的鱼在眼前游动起来: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了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同时,学生与电脑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更将他们带入一个奇异的海底世界。美仑美奂的幻灯片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教师加以机智点拨,巧妙引导,再来品位“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一句,就水到渠成,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意义建构,提升了学生对西沙群岛的感情。

  我体会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恰当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认知作用、激情作用,能促进生生、师生之间进行心的交流,从而使信息技术与课文内容形成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整体。这种整合了的教学内容,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情,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增进情感体验,并把课文中生动的语句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一切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见,学生是“整合”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然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正确知道,所以,教师也是“整合”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我深深体会到,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必须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

  (二)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借助多媒体,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以及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指导,十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的朗读方式是多样的,有个别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读,还有配乐读,教师手势指导读等。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朗读水平呈梯度提高,把文本内容,文本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内化成自我的东西,产生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是2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能力。在鱼这一段,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各种鱼呈现出来,鼓励学生抓住鱼的外形练习说话。最后,学生还利用电脑收集和积累了优美词句。这一切,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比较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因而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此外,教师们还指导学生利用校园网论坛发帖子,让学生在课后交流读后感,这是我们运用的既重文本、又超文本,既重课堂、又超课堂的教学策略的一个举措,是我们贯彻课改精神的又一收获。

教学随笔4

  暖透心怀

  体育课上,一个男生崴了脚。他的母亲便给他送来一只拐。在学校传达室,那男生的母亲正眉飞色舞地讲述她拿着拐来学校路上发生的事——我上了公共汽车,呼啦啦,一下子站起来好几个年轻人,争着给我让座。我说:你们坐吧,我的腿不碍事,真的不碍事。他们哪儿肯信呢!说:阿姨,您身体不方便还这么客气干吗,快坐吧。我只好说:是我儿子崴了脚,我是去给他送拐的。他们笑了起来。一个小伙子特会说:甭管是谁崴了脚,要是有个拿着拐的人在咱旁边站着,咱心里就不落忍;再说了,这车一站一站地上人,你总不能挨个儿解释一遍说你不是用拐的人吧,那刚刚上来的人要是瞅见拄拐的人靠着我的座位站着,非在心里把我骂死不可——阿姨呀,您帮帮忙,快坐下吧啊!没办法,只好坐了。下了车,刚要过马路,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姑娘跑过来,说:阿姨,我来扶您过马路。我想说,我的腿没有但又不忍心让好心眼儿的红领巾失去一次做好事的机会,只好装出腿脚不灵便的样子,让她扶着我过马路。要进你们校门了,我实在不愿再被人误会,便把拐扛在了肩上,想不到,警察又追了过来,关切地问:同志,您的拐坏了吧,是不是需要帮忙?今晚回家这是美国的一个中学生在作文中讲的故事——父亲在外面有了女人,便丢下母亲和迈克三兄弟离家出走了。母亲终日哭泣,回忆着父亲的'种种好。圣诞节就要到了,孩子们决定用在报纸上登“寻人启事”的方式找回父亲。寻人启事的内容很简单:请迈克的爸爸在圣诞前夜某时到某商店门前接受孩子们给您的圣诞礼物。为了维护那个男人的尊严,孩子们没有在报纸上提到他的姓名。

  圣诞前夜。某商店门前。迈克三兄弟焦急地等待着父亲的出现。终于,父亲步履匆匆地来了!父子相拥的时刻,商店门前竟有不少男人遗憾地抬腕看表。他们眼馋地看着迈克一家人,脸上挂着掩藏不住的失望——共有13个男人,13个离家出走且有一个叫迈克的儿子的男人在看到那则寻人启事后不约而同地来到了这家商店的门前。他们多么希望是自己的那个迈克刊登了寻人启事,多么希望这圣诞前夜的幸福团圆是上帝恩赐给自己的呀。虽然这13个父亲没有等到儿子迈克,但是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今晚,我们回家。

  美丽错误

  新生入学之后,我受人之托,找到一个叫刘洋的男生和他谈心。先是一番热情的鼓励,然后提出希望,末了我说:刘洋,听你父亲的朋友说你很喜欢写作,老师这里有一本《美文共赏》上册,送给你,希望你爱读。刘洋接过书,十分感动。他说:老师,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但时隔不久,我就发现自己搞错了。新生中有两个叫刘洋的,而我所找的那个恰恰不是托我关照的那个。我自然又找了另一个刘洋,将讲给那个刘洋听的话又对这个刘洋重复了一遍,然后在心中暗暗叫苦道:看来,我的《美文共赏》下册也保不住喽!我关注着两个刘洋。到了第二个学期,我把送给他们的书要了回来,交换之后,又送给了他们。两个人感激不尽。我在心里说:我拿出了一套书,两个刘洋却各得到了一套书——多值呀!后来的日子里,两个刘洋的写作水平比着往上长,在不同类次的作文比赛当中,两个人居然都得过奖。

  直到他们上了大学,我都没搞清楚被我错认的刘洋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喜欢上写作的。不过我想,如果当初的一个错误是殷勤地赶来悄悄为爱与奇迹铺设通道的,那么,就让我们欢欣地说:感谢你呵——你这个天使般的美丽错误。

教学随笔5

  《小动物过冬》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自然常识故事,叙写了小燕子、青蛙、蜜蜂商量过冬的故事,告诉我们小燕子要避开严寒到温暖的南方过冬,青蛙准备吃饱了之后钻进泥土里冬眠,蜜蜂则储藏了很多蜜在蜂巢里过冬,表明了不同的小动物具有不同的过冬方式,也体现出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体会课文内容,了解燕子、青蛙和小蜜蜂等小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3、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动物们过冬的不同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自读;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让学生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检查字词:动物 刮起来 商量 春暖花开 暖和 接着 哥哥

  钻到 约定 第二年

  跳舞 聚到一起 妹妹 藏在 蜂巢 够 相见

  (开火车读、齐读)

  2、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三位好朋友,它们是——(学生接说: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课件出示三个小动物]

  3、板书:燕子、青蛙、蜜蜂

  4、这三个好伙伴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

  (我们一齐读读第一自然段,分享一下他们的快乐)

  5、谈话引入问题:秋风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凉了。一天,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他们是怎么过冬的呢?

  二、学生独立思考。

  1、轻声朗读课文3~7自然段,思考问题:三个小动物分别是怎么过冬的?

  2、同桌互相交流。

  三、 理解感悟。

  指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听者随时纠正补充。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生交流:燕子到南方过冬。]板书:飞到南方

  (1)你从哪儿知道的?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好吗?

  (2)指名一生读第三自然段。

  (3)小燕子,你为什么要飞到南方去?

  (4)练习朗读这段话。(读好“暖和、很多”等词)(指名读、齐读)

  (5)那你们知道秋天飞到南方,春天飞回北方的这种鸟叫什么鸟吗?(如果不知道,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叫候鸟。)板书: 候鸟

  (6)还有哪些小动物与小燕子的过冬方式一样呢?

  (大雁、布谷鸟、丹顶鹤、天鹅、野鸭)

  2、学习课文4—5自然段

  过渡:燕子吃虫子,小青蛙也吃虫子。可是这个地方到了冬天虫子就快没了,这可怎么办呢?你们想去问问小青蛙吗?

  (1)指名学生读燕子的问话。(练习读好两个问话,体会到燕子是多么关心朋友,为朋友的生活担心)

  (2) 小青蛙是怎么告诉小燕子的,练习读读“青蛙“的话。

  (3)教师引导学生读好“饱饱的、一大觉”等词,从而了解青蛙的过冬方式。

  板书:钻到土里

  (4)出示“燕子”和“青蛙”的对话,练习角色朗读。

  (5)小青蛙这样的过冬方式我们称为什么呢? 板书:冬眠

  (6)还有哪个小伙伴和青蛙哥哥的过冬方式一样呢?

  [大狗熊、 青蛙、 小乌龟、 大蟒蛇、……]

  3 、学习课文6~7自然段。

  知道了燕子和青蛙的过冬方式,谁愿做一只小燕子,去问问小蜜蜂?

  (1)学生同桌练习朗读“燕子”与“蜜蜂”的对话。

  板书: 藏入蜂巢

  (“燕子”的话带着疑惑、带着担心;小蜜蜂是充满信心的回答,读好“早就、很多、够”等词。)

  (3)还有哪些小动物也像蜜蜂一样过冬的?

  (松鼠、蚂蚁〈回忆《蚂蚁和蝈蝈》一文〉)

  四、 分角色朗读课文。

  1、三个小动物的过冬方式我们都知道了,你们觉得有趣吗?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动物演一演。(要加上动作)

  3、组成合作小组上台戴上头饰演一演。(学生评议)

  (说说你们喜欢这三个小动物吗?[体会到他们有礼貌、能互相关心]

  4、学生演完后,让他们体会“约定”的`意思,想想还应说些什么话?

  (告别、约定明年春天还在这里相见)

  六、 资料交流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怎么过冬的?

  2、森林中的小动物听说燕子、青蛙和蜜蜂在商量过冬的事,他们也赶来聚会了。

  (看画面,认识一些动物,边看边和同学说说这些动物过冬的方式)

  3、小燕子,你想问问其它小伙伴是怎么过冬的吗?(进行语言训练)

  七、生字教学

  1、出示生字:接、钻、第

  2、 指名读,给他们找朋友。

  3、 重点指导“第”字的笔顺。

  4、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5、 在习字册上书写,反馈交流。

  板书设计:

  19 小动物 过冬

  燕 子 飞到南方(侯鸟)

  青 蛙 钻到土里(冬眠)

  蜜 蜂 藏在蜂巢(备粮)

  教学随想:

  1、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写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教师认认真真板书,写的时候让学生书空,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意识识字、记忆。“提笔即练字”是我校写字特色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学生写字时先要提醒学生“八个”字,一笔一画认真写,写完后教师及时反馈,将写得好的字圈上红圈圈;对存在问题的字,用红笔改正。

  2、让学生喜欢阅读。

  《课程标准》中指出,一、二年级学生阅读的目标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以鼓励的方式让学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表演等,让学生走入文中小动物的世界,和他们一起享受快乐,分担忧愁,体会朋友间的互相关心。低年级的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较低,因此,教师应重点指导、引领学生读好课文中的某一句、某一词,切切实实地抓好朗读关。

  3、树立自信心。

  “我能行”、“我这里读得很好”这是我在平时教学中一直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可以使学生不断地学习优点,树立自信心。在相互评价时,以说优点为主,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4、重视课外延伸

  文后有个要求“动物过冬有各种各样方式,你还知道哪些?”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在学习《识字五》时,回去找过资料。毕竟由于学生年龄小和资源有限的关系,学生几乎找不到。在这种情况下,我找了一些资料,讲给学生听。在课堂上,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有很多的小动物也来参加他们的聚会,小燕子,你想去问问谁呀?通过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将老师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大致说出其中的主要意思。这是《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对一、二年级学生提出的一个要求:“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教学随笔6

  我们常把孩子比做初生的太阳,那么后进生就是迟升的朝阳,比起其他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耐心、细心的呵护、理解与尊重、循循善诱……“要小心的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句话或许有些夸张了一点,却实实在在的告诉我们对待后进生不可疏忽大意,作为一名,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教育好这些后进生,是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

  在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的第一学期里,我的班级里xx和xx,他们两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爱做家庭作业,导致他们两个的学习成绩很差,几次找家长谈话,效果也不是很好,课堂上,我仔细的观察他们两个,课下,我找他们两个谈话,发现,他们并不是那种学习成绩较差、无可救药的学生。看来是思想问题,我开始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没过几天,xx病又犯了,我很生气,同时也有些失望,不想再管他们了,但是我又想如果我放弃了他们,那么他们也许就会越来越放松自己,所以我又不能不管他俩。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真是动脑筋了,一有空就把他两个叫到办公室一边陪他们做作业,一边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几天之后,我发现xx已经能够自己按时完成作业了,于是,我及时对xx表扬,,没过几天另一个也开始自己完成作业了。当时我虽然很高兴,但是真的很害怕他们坚持不了几天又不能坚持下去了,但是令我很兴奋的是,他俩不但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作业的`质量也很高,批改他们的家庭作业,不忘加上一句批语,有时是:你能按时完成作业,老师真高兴;有时是:你可要坚持哦!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xx的单元自测每次都是考“优”。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因为,我没有放弃他们。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后进生,要想让他们有所提高,老师一定要抓住他们的弱点,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去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给予他们的温暖,给予他们的信心,给予他们的关怀,这样让学生从内心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找到提高的办法,从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办法的确是很好的,我想这些宝贵的经验都会为我以后的班主任工作起到良好的作用!

教学随笔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呢?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下面以《可爱的小蜜蜂》为例,谈谈我的做法和看法。

  一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

  在整体感知全文后,请学生默读课文,要求把阅读中想到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我在点拨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的学生对某些字,词提出了疑问,如: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难道它在百花凋零的寒冬也采蜜吗?有的抓住课题和内容质疑,如:课文是写可爱的小蜜蜂的,可是为什么写农民插秧呢?为什么作者做梦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却又说蜜蜂是伟大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还有的学生看了图画问:蜜蜂飞进飞出,养蜂人和老梁都不戴东西,难道蜜蜂就不蛰他们吗?……

  问题一个接一个,面对写满问题的黑板,我告诉学生们,这样的黑板最美。因为在老师看来,问题比答案更吸引人。老师相信这些问题难不倒大家。我们一起再读课文,一定可以把这些问题一个一个的解决。学生们听了,信心十足,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准备答题……

  (我的反思:学生在解决自己提的问题时,比回答老师提的问题积极性高得多。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提问,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学生自己探究课文内容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爱的小蜜蜂》第三段是重点段,有些句子的理解很有难度,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你是渺小的,却又是多么高尚啊!”含义深刻。如何使学生理解呢?我让学生自己反复阅读课文,自己寻找答案。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圈圈点点,他们找到了“酿的蜜多,可自己吃的有限。”从而明白了蜜蜂的无私,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有的学生找到了“一只工蜂最多只能活6个月,活到限数,自己就悄悄地死在外面,再也不回来了。”同学们感叹蜜蜂的生命是多么短暂啊,死了也还要替别人着想,不要别人为它难过,自己无声无息地死在远方。

  因此,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蜜蜂是渺小的,却又是多么的伟大呀。

  (我的反思:从学生的理解,发言来看,他们的思想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他们能准确地理解小蜜蜂,理解那种高尚的情操。)

  三让学生自由地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心灵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在广阔的天空自由飞翔。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朗读,思考,品味,不禁为蜜蜂短暂的生命而惋惜,为蜜蜂不知疲倦的辛勤劳动而感动,为蜜蜂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而震撼。那么,老师问你们,你们从蜜蜂身上看到了哪些人的身影呢?作者想到了插秧的农民,请同学们模仿课文第三,四节写一段话,写你想到的和蜜蜂一样的人。学生们都写得很投入。

  反馈交流时,我发现他们写得真好。

  我说:“同学们,你们每天勤奋地学习文化知识,辛苦地做作业,老师认为你们也是一只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呀!”

  (我的反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悟了课文语言后,让学生模仿,仿写片段,能及时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且效果好。)

教学随笔8

  这是开学后的第五周,一次课间活动,我正从办公室出来,一个稚嫩的声音传来:“Hello,MissChen!”我一阵激动,赶紧回应:“Hello”接着就是好多同学一起推拥着向我说:“hello!”我也赶紧回应:“Hello,boysandgirls”我望着他们心满意足离去的背影,思绪万千。

  还有教学了Hi!Thisismyfriendxx。学生们下课就围在一起互相介绍自己的好朋友,手搭在对方的肩膀上,俨然个小大人一样。在教学歌谣时,我根据歌谣的内容加入一些简单的动作,每次边唱边做的时候学生都表现异常兴奋。虽然有些没有把歌谣的内容记住,但是他记住了动作,也非常认真地跟唱。然后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自己所选的歌曲童谣和日常英语。通过比赛,使我认识到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是不可小窥的,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语言输入,并提供给学生语言运用的'机会和相应的语言情境,学生就会展现出惊人的语言记忆能力。

  在攀登过程中,某些小事看起来虽然简单,但却蕴涵了宝贵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它们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地促进着教师的成长。

教学随笔9

  《通用技术》新课程要上得好,上得生动、精彩,要求我们的教师对教材必须深刻理解,能根据教材内容的理念选用教具与学具或亲手制作教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因为这是教学中的精髓,它能帮助教师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通过教师的范例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开拓设计思维大门,增强学生创新、设计制作的信心、激活学生对技术的情感,使他们投身本课程的学习。

  《通用技术》内容专业性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进行过相关培训,对内容也从没有一种系统的认识。在进行本科教学设计时就如何化难为易,化专业为通俗等问题深入思考过,最终采取的方式是运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挖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创造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对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即将走入高校的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技术素养,激发学生的技术兴国的热情。

  《通用技术》从第二章开始必须要求学生动手,由于学校暂时没这个条件,我计划除了自制一些教学教具之外搜集一些塑料制品,让学生去制作模型,以及利用我们的多媒体,观看一些科学的影片,让学生体验什么是科学,怎样培养自己的能力,在就是在网络上搜集一些例子,上课就象听故事一样,来吸引学生对这门课的关注,培养他们的对通用技术的兴趣.例如技术的未来,光靠教师讲,学生听起来没什么意思!听过之后也想象不来未来地球人的生活学。那我就网上搜索一些科技动画给大家观看,学生的兴趣大增。问题很多,有好多我都不知道,其实这个就是在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用眼睛观察、去想象。

  经这一段时间来的教学证明,这门课程总的来讲是很好的课程,学生反馈很好,学生认为,这门课程,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扩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我因为学生反馈得到极大鼓舞,更加增强上好这门课程的信心。但这美中不足的是,老师本身的专业水平有限,知识面不广,参考资料也很少,教学无法发挥,因此我们希望多些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再增加教学需要的有关部门资料。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教学随笔10

  从生活中写起,从细微处入手

  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当然离不开作文教学,不过我的作文教学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很突出的指导,一般以学生自己写为主,然后从生活中,从细微中着手,让孩子们乐于表达,乐于写作,我常对孩子们说:“我们的作文写下来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只是为自己的成长留下一点记忆,等我们稍大一点,拿出它来读时,会觉得自己那时候多有趣,达到这一目的就好了。当然如果有写得好的,与同学与老师一起分享,那就更好了。”本着这一思想,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学生自由写、多写为主。 让他们每天写日记,记下当天最有趣的事,有则长,无则短。每天选出几篇较好的,读给孩子们听听,有时会把孩子们的作文收集汇编成册,在班级中传看。他们听到、看到自己的生活被同学写进了作文那是一种幸福。那么写作的兴趣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抓住各种机会渗透写作方法 刚开始要求写日记时,每天放学,我会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今天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大家说说聊聊,一方面帮助孩子们回忆,也拉近自己对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帮助孩子对当天发生的事进行一个梳理,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可以写些什么。 经常给孩子们读到一些好文章,我们会共同探讨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了,他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它给了你什么启发。如果我们碰到这样的事,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呢。这都是我在给孩子们创造的一些机会。 其实这样渗透,对小学生们来说暂时是不会有什么明显的用处的,可是我想,如果长来以往,抓住一切可抓住的机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学习方法,写作技巧,对提高孩子们的习作兴趣,习作能力一定会有所帮助的.。

  三、关于评价 一般来说我对孩子们的作文改得不是很多,大多尊重其原貌,以鼓励为主,发现其中的一段或一句出色,我都会加以表扬,所以我读的作文有时只读一句,有时会读一段,当然全篇好的,我绝不会吝啬时间,通篇全读,以此来调动孩子们的习作兴趣。 总之,我觉得作文我们在定位时不要给孩子过高的要求,只说是写出自己所想所感,平时再注意一些写作方法的指导,学生多写,老师多鼓励,孩子们一定会爱上作文的。

教学随笔11

  儿童画的想象与创作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美术手段,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受、理解、评价、愿望等,表现出来就是儿童想象画。儿童创作画教学中应该培养儿童从直觉思维到逻辑思维,使儿童充分显示思维过程,在创造活动中可依靠直觉思维,提出大胆假设,然后再通过逻辑思维去周密地表现.如以我教学儿童创作画“能干的机器人”为例:在五花八门的众多机器人玩具模型面前,我先启发孩子们讨论,机器人怎么能干?孩子们讨论得热火朝天:能上天、能下海、能救火、能盖房、能治疑难病症、能讲课辅导、能下棋弹琴、能清除污染…… 我又启发学生考虑,机器人为什么这么能干?有些孩子沉默了,有些孩子回答:是科学家让它们这样能干的。

  有的孩子说:是科学家给它们设计了电脑软件,让它们干什么它们就会干什么……我接着告诉孩子们:科学家为什么要发明机器人呢?那是科学发展的.结果,要让机器人帮助人类工作,帮我们完成危险、复杂、困难的工作,人类可以节约时间、精力去做更多的事情。随着科学的发展,还会发明出更能干的机器人。别看学生年龄小,老师的话听明白了。当号召他们画能干的机器人,甚至画出自己设计出的心中的机器人时都信心十足。并在老师与他们共同利用基本形的组合完成机器人各种形象以及从事什么工作(环境、背景)后,很自信地大胆地用笔画起来。有的画宇宙中工作的机器人、开快餐店的机器人、汽车加油站上一下子就把很多汽车同是加满油的机器人,还有具备非常复杂装置的清除各类污染及垃圾分类的机器人、码头上同时能装卸大量货物和集装箱的机器人、指挥交通的机器人……画面内容丰富多彩。正是因为学生理解了机器人的作用,又有了可创造的从微观到宏观的知识等级和怎样创造画面的程序性知识,从而增加了学生创造的可能性。

教学随笔12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班主任,如何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呢!

  在我们班有个小男孩,他叫小翔,性格耿直,脾气倔强,做事马虎不认真,学习上懒惰不上进,导致基础不扎实。贪玩的心使他无心学习,每次语文背书都要拖很久。他是个很马虎的孩子,经常是本来不该答错的题却答错了,本来不该看错的题却看错了,本来不该写错的字却写错了。为此没少挨老师、家长的批评。对于小翔的状况,我进行了深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

  从小翔的情况看,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天生的,或是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但是对于学习上的马虎和存在的惰性,是可以也必须要改掉的,否则将影响他的一生。通过了解和调查,我发现,小翔的家庭和给他创设的学习氛围不是很好。他父亲在安镇上班,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妈妈在家里,是个很内向的人,对于儿子的学习,想关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她的文化程度根本无法帮助小翔。人在压力下才能成长,才会有进步,所以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小翔养成了懒散的习惯。作业马马虎虎完成,就好象完成任务一样,甚至有时候不做,然后跟老师说忘在家里了。

  一个孩子的成长,他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培育出来的。所以说,老师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大有影响的。世上没有坏人和好人之分,同样,我认为学校没有好学生和坏学生之分。好与坏只是一步之遥,我决定用我的努力去改变他。

  一、赞美的魅力

  赞美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推动力量,对别人的赞美就像荒漠中的甘泉一样让人心灵滋润,受到赞赏的人能激发出一股自信与冲劲而引发出潜力。

  又一次语文课,教学内容是“习作2”,主题是夸夸我自己。为了让学生更深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为了能做好这篇作文,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让家长给学生写一封信。在家长的信中,我了解到,小翔虽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他有一个闪光点,那就是孝敬老人,尤其是他的爷爷。针对这一点,我在作文课上,大大的表扬了他,同学们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但在我的掌声中,同学们都向他投去了赞赏的目光,随之便是一阵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同时,学生们都向他表达出了敬佩、赞美之情。小翔被这场面吓到了。原本蜷缩的身子,突然间变得挺拔了;原本放在课桌下的手突然工工整整的摆放在了桌上;原本冷漠的脸上,突然多了一丝微笑,还有一点红晕……

  二、深情的谈话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在帮助、改变小翔的过程中,谈话成了我和小翔沟通的主要方法。

  小翔经常无法按时完成课堂作业,所以每天都要留得很晚。而他的爷爷为了接他回家,每天都要在门口等很久。一次,在只剩他一个人的情况下,我跟他进行了面对面的谈话。一开始,我问他“你的爷爷今年几岁了?”“他每天是如何接送你的上学放学的?”“现在即将进入冬天了,你感觉现在的天气如何?”之后,我又问他:“你每天都要这么晚走,你爷爷为了等你,每天要在门口站上很久,外面的天是如此的冷,你爷爷会有什么感觉呢?老师知道,你是个很孝顺的孩子,难道你忍心爷爷这么大岁数了,还要站在冷风中吹这么久吗?”这几个连续的问题,使他有了心酸的感觉,因为,倔强的他第一次掉下了眼泪。从这几滴眼泪中,我看到了他对爷爷的爱,看到了他对爷爷的歉意,看到了他对自己的自责。

  三、热情的帮助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的心愿。小翔的爸爸也是如此。在家里,为他买了一些辅导书,如《课课通》。但是,小翔做的不是很多,即使做了,他父母也无从指导或教他,所以效果几乎为0。针对这一状况,我提出了一个建议,每篇课文结束后,由其家长督促他完成一些题目,然后由我来为他批改,并做出相应的指导,以此教给他更好的学习方法,激发他学习的兴趣,从而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对于小翔本人,我也经常找他谈话,告诉他一些学习的方法,表扬他最近做的好的,指出哪些还是需要改进的。通过几个星期的帮助小翔的成绩真的有了进步。2次测试下来,让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竟然由不及格考到了79分!或许,这个分数对有些人来说是不理想的分数,看了只会失落,但是对我而言,它是让我开心的,是让我感到欣慰的。我相信,只要他继续努力不放弃,他很快会考出让大家觉得理想的成绩。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爱。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我们的最大考验,而这也正是教师的天职。我们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学生思想上遇到的困难,实现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化。教师应当善于辨证地、发展地看待每个学生,既要严格要求,更要关心爱护,正确对待学生身心发展不足之处和思想行为上一时的缺点错误,给予正面的教育、矫正,使他们获得新的发展。教师只有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要让学生知道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是失败,也可能成为学生受益终生的财富。

  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让我们用自己的爱去塑造一个个懂爱的精灵,让爱播洒人间,让爱在同一片蓝天下,编织出美丽的明天!

教学随笔13

  那是一节语文课,教学鲁迅的《风筝》。距离下课还有10多分钟的时间,课堂上的他们,有的在静静地写作业,有的两两在小声地讨论着问题。

  当我眼睛的余光飘过第三排左边的晨阳时,只见他神情慌张,正快速地把一本藏在课本下的书放进抽屉里,我分明看见那是一本时尚小说。按照班规,在课堂上看小说应该没收。

  小说就在他的课桌里,不会跑,准能抓个正着。而这时的他低着头,正襟危坐。

  晨阳的文学功底不错,他写的作文经常被当做范文读,只不过眼前的他读课外书的时间不对。一个人一旦被一件东西迷住便很难摆脱,何况是孩子。“你不要大声地斥责他,不要当着全体同学的面把他搞成不注意听讲的坏典型。”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

  是的,一旦他成为班里的坏典型,他心里会怎么想,会怎么做?想到这里,鲁迅笔下饱受精神虐杀的“小兄弟”形象一下子出现在我的眼前,而“小兄弟”的悲剧绝对不能在这里重演。

  可能是感到应该来的暴风雨好久都没有来,他抬头瞄了我一眼,又低下了头。他已经把书放回去了,这就证明他的注意力回来了。就在那一瞬间,我做出了一个决定,故意错开视线,把脸转向另一个方向。

  几年以后,在一次聚会上,晨阳说:“林老师,还记得那次在你的课堂上,我看小说的情形吗?我是不会忘记的。看着你从讲台上走下来时,我忐忑不安,感到大祸临头。可你好像没有发现似的,从我身边走过,就像一阵风拂过我的`心田,使我觉醒,又重新回到课堂,回到学习之中。”

  他们听晨阳说完,都说我是个好老师。

  “是吗?”我故意反问了一句,摆摆手说,“我哪里有你们说的那么好?”

  晨阳接着说:“林老师你不知道,我们这帮学生可调皮捣蛋了。有一次你在上课,白雪把你画成老巫婆。你让她回答问题的时候,她才把画夹在课本中。”

  白雪却指着晨阳说:“你还说我呢,林老师,他总是学你走路的样子。下课时,他跟在你身后,一边学你的样子一边向同学们打手势,我们只能在你走进办公室后才敢笑出声音。你没有发觉吗?”

  这时候,他们把当时不敢同老师讲的故事都一股脑地搬了出来,如数家珍。坐在这些学生们中间,我好像也就是一个大孩子,在他们的谈论中我也不时插一句“是吗”,“真的吗?”他们都大笑说,“是的”,“那当然了”。

  他们接着就问:“老师,当时的事,您真的就不知道吗?”我只是微笑没有回答。因为他们所讲的事我大都历历在目,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又怎能忘记呢?

  错开视线,当你的学生初次犯错的时候,不要一棍子打死,泯灭了孩子的天性。假装没看见,不是为了讨好学生,而是在他们的生命长河之初,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给予他们的不是狂风而是细雨,不是斥责而是包容……

教学随笔14

  怎样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既轻松快乐,又能学习得很好、很透彻,是教材编写者以及我们生物教师所正在探索和研究的。()我发现新版《生物学》非常注重教材“生活化”,很多例子,很多实验探究都注重学生能在生活中观察到和实践到。本人认为要想让学生感到生物“容易”学,“有意思”,就有必要把生物课教学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们从生活中学习生物,更会取得意外的收获。

  一、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的乐趣

  生物学知识源自大自然,大自然是真正的生物知识宝库。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很多是来自外来务工者家庭的孩子,有一部分是从小生活在深圳的孩子。他们虽然和大自然很亲近,却也往往不能把生活和生物学联系在一起。于是,我会常常利用各种时机,主动为学生们建立这种联系创造条件。比如,在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课时,我事先发动学生到自己的住处周围对生物的种类进行调查,或者让孩子们调查保安学校生物园——博雅园中的生物,使他们获得了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上课时,请各小组上台汇报、展示,大家互相交流,共同分析,不但活跃了气氛,而且使学生们的`印象深刻,再加上我的点拨引导,使学生们既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把它同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学到了“活”的知识,取得了令人非常满意的效果。

  二、“百闻不如一见”,亲眼见过和亲手做过才会终身难忘。

  我让学生在学校生物园亲手培育蘑菇,当讲“真菌”时,我拿出长好的蘑菇到课堂上,学生非常兴奋,因为看到自己的“成果”很有成就感,对“蘑菇属于真菌”就很自然记住了。而在学习“生态系统”时也就很容易理解蘑菇不是生产者而是分解者。在讲授“植物的一生”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会要求每组学生自己培养豆芽,观察发芽情况,再把它放在窗台,观察向光性。这样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生活中经历的内容,从生活经历中提炼出了生物学知识,就使这些知识得到升华,真正成为在他们的生活中起作用的宝贵财富了。

  三、在生活中探究、运用生物学知识

  学生学习的快乐,不全部在于考试得了理想的分数,更在于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去解决了具体问题。所以,我会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质的作业,让学生们去完成。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一课后,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根据生物课本里学到的内容,在校园找到一个生态系统,并用笔和相机详细记录该生态系统中有哪些成分。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总之,学习生物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学。把学到的生物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提高生活质量。使学生乐学、会学,在生活中得到启迪。是我们每一个生物教师应该努力去做的。

教学随笔15

  美术课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文化课,通过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集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丰富审美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激发创造美的欲望和热情,下面就本人多年美术课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美术课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中学生进行绘画或雕塑练习,必须首先要观察对象,观察是学生认识对象和描绘对象的主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观察和认识对象,才能可能较好地表现对象。

  因此,美术教育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借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说来,受过良好美术教育的学生。美术创造时,观察事物就比较敏锐,细致完整,对形状、明暗、空间、色彩的区别、判断、理解分辨能力比较准确。

  二、直观性是美术教学的基石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感觉开始的,所以只有感觉到了,了解事物才能具体,全面,印象就深刻。直观性强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尤其符合视觉造型艺术特点,因为它有利于从直觉感和升华到本质的认识。有许多美的问题,往往难以言语表达,必须借助直观手段才能获得明确的概念。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眼前。”假如事物的本身不能得到,那便可以利用代替他们的代表。我们可以制定本或模型为教学之用。例如,在初中的美术课《利用各种板材进行单调版画版画(静物)》练习时,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制作的`圆锥体与讲桌上的粉笔盒组成一组静物,让学生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先观察后进行练习,结果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可见直观美术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美术教学的基础。

  三、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教学中,命题画,创作画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好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创作画就是学生在平时生活积累的基础上,丰富想象和大胆的表达相结合的产物,美术老师要利用创作画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美术教学的语言要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式工具,它是教师组织教学传授知识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之一。因此,一堂课效果的好坏,教师的教学语言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美术教师的语言要求是:首先要形象化,因为美术是造型艺术。在美术范畴内的一切作品。理论方法都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化。其次,语言必须清晰,简明扼要层次分明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再次,语言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美术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正确的运用专业术语,使语言内容具体生动活泼,语言寓于情趣,具有感染力、吸引力。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高度集中的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总之,中学美术课教学要在初中学生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等特点的基础中,以直观性这个教学原则为基石,力求语言的形象化、科学化、趣味化、简洁化。

【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教学随笔05-31

教学的随笔10-01

教学的随笔08-23

教学的随笔04-06

数学教学随笔12-04

检阅教学随笔03-28

高中教学随笔07-17

教育教学随笔07-15

体育教学随笔05-25

教学叙事随笔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