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教师读书随笔

时间:2024-09-06 12:45:11 随笔 我要投稿

教师读书随笔通用(15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为了让大家在写随笔的时候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读书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读书随笔通用(15篇)

教师读书随笔1

  喜欢读书是我学生时代的一大“嗜好”,徜佯在书的世界里,真得让人有一种忘我的感觉。成家之后喜欢读得书由一些哲理书、励志书,转为一些家教之类的书,从家教一类的书中我知道了阅读对于孩子的重要,因此我常常与儿子同读一本书,并与他交流一些他容易懂的感受,对于阅读的情有独钟也影响到我教学中,尽管我是一名数学教师,但我经常提倡孩子们多读书,开阔自己的视野。特别是开学初看了朱永新教授的《开启快乐教室》,我更加觉得孩子们不是不爱读书,而是没有形成一个静心读书的环境,让孩子喜欢读书,首先教师要爱读书,因此,我也利用起了课余这宝贵的读书时间,与学生一起走进阅读世界。对于读书我觉得首先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读书的目的是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了这样的思想,便了有读书的动力。其次,围绕自己的专业发展去读书。如今我们特别强调实施新课程改革,在这样大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必须多方面地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从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与实质,这是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大前提。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自从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数学教师》。

  在我的心目中,《小学数学教师》就是我的良师。我与它的相识源于我实习时候的师傅老师,她订书了这本书,看得很投入,便推荐给我看。书中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对我今后的教学帮助很大。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小学数学教师》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还让我认识与了解到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从他们的教学中学习先进的教育手段,慢慢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小学数学教师》滋润了无数数学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数学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她的百家讲坛特吸引人,教学点评忠恳,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据了解,《小学数学教师》滋润了无数数学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数学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她的教学点评中,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数学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数学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如今,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

教师读书随笔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自主探索是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创新”的培养目标,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不需要自主探索,只要认真听讲和记忆。这种教学方法排斥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考性。而新课程强调的则是: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创造。教师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学生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教师不再告诉他们可以怎样算,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来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学习氛围中,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数学创造性思维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操作性思维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尽可能地动手、动脑、动口,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创造的“激流”和“冲浪”,学生就能冲出定势,从中发现规律,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去品尝成功的愉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起,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能想,能做,会想,会说,会做,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教师读书随笔3

  读《列子》杨朱篇,眼前仿佛站着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目光澄澈,气定神闲,看透人世间的生死力命,顺应自然的规律,逍遥存于世间,何等的潇洒与自在!

  读杨朱篇的文章,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关于名与实,关于生与死,皆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将其观点娓娓道来。

  关于生死,杨朱曰:“万物所异者生,所同者死。生死有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有臭腐、消灭,是所同也。生非所生,死非所死,贤非所贤,愚非所愚,贱非所贱。然而万物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弃?且趣当生,奚遑死后?”

  读这段文字,不禁感叹古人对生死的豁达。认识了生死并非人力之所为,不如学会顺应天道。不管你生前身份是高贵还是低贱,死了之后,都成一堆白骨,又有谁能辨别出来呢?生命短暂,理应“且趣当生,奚遑死后”。这种顺应天时的人生态度,使生变得珍贵,死亦变得无惧。内心既有生之喜悦,又有死之从容。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看到这层含义,活好当下呢?更多的人是在生与死、名与利的纠结中蹉跎岁月,抱憾终生。究其很多人的痛苦,不正是存在于不信命,不唯命的抗争之中吗?

  关于名与实,杨朱也有精辟的阐述。杨朱举虞、舜、周武王、孔子的例子,四位圣人,劳苦一生,活着没有一天的欢乐,死后却又万世名声,而夏桀、殷纣两个凶徒,活着有纵欲的欢娱,死后背上愚暴的名声。杨朱说,所谓名声,本来就不是实在所要取的;所谓实在的东西,本来就不是名声所能赋予的。那四位圣人虽然天下人人赞颂,辛苦一生,直到终老,最后都归于死亡。那两个凶徒,虽然天下人人痛恨,却欢乐一世直到命终,最后也不过同样归于死亡而已。于是杨朱发出了这样的质问:“矜一时之毁誉,以焦苦其神行,要死后数百年中馀名,岂足r润枯骨?何生之乐哉?”

  越读杨朱的文章,越觉得心灵澄澈。在感叹几千年前的先人顺应天命,知命安时的那份自在与从容的.同时,也深深感动于先人的智慧。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在古代生产力低下无法改变命运的无奈选择,但是试问在当今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能逃脱命运的安排,打破亘古不变的自然之道,享受生命的那份逍遥吗?

  生与死,名与实,从先人的论述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生命才会放下负累,轻松前行!

教师读书随笔4

  多年前的一个午后,看电影频道播放《草房子》,那种氤氲着青春成长时淡淡的忧伤与苦涩,那种在贫穷苦难面前少年们所展现出的坚强与人性美,成为我心中挥之不去的萦绕。那时不知曹文轩,那时的自己手握遥控器漫无目的的找台,最终总是定格于电影频道,那里,总有连续不断的电影满足我的观看欲望。

  大半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十年典藏”《草房子》,看得浑然不知时间的流逝,以至于时空颠倒。时至今日,我自以为被世俗磨砺地冷漠麻木的心灵,仍一会儿忍俊不禁,一会儿湿润了眼眶。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江南水乡,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此时期,在作家余华的笔下,人们贫困艰难的活着,这种活着总是伴随着接二连三、悄无声息地死亡,眼泪再宽广也无法澄澈那些容不得喘息的沉重,而在曹文轩的笔下,也有贫苦,但没有满目的荒凉,没有揪心的苦痛与辛酸,他的贫穷与苦难总是荡漾着温暖的忧伤,他的笔下是一个个在苦难中洋溢着优美人性的孩子。

  我想起了沈从文,想起了边城,想起了他那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想起了他那充满着人性皆真善美的湘西世界。小女孩纸月似一幅淡远清新的画,似一枝中通外直的莲。

  冬季的夜晚,无一丝风,只有一弯清秀的月牙斜挂在冬季青蓝的天上,学校排练文艺节目,三十个女孩,每人辫子上一律扎了鲜亮的红头绳,插上一朵白绒花,拿一个小碟子,一支筷子,轻轻敲打着唱起歌来,最后,纸月独自敲着碟走上台来,桑乔说:这小姑娘其实不用演,只要往哪儿一站就行。是的,这个女孩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往那儿一站,就是一种清冷、哀伤、不肯屈服的情绪,就是一幅淡远清新的画。

  从小无父无母与外婆相依为命地纸月,文弱恬静,清纯柔和,总是带着会说话的眼睛,默默注视这身边的一切,再远的上学路,孤寂的身影,她没有屈服过,还背诵了很多古诗词,写出的毛笔字不骄不躁,有着同龄人不可能有的灵气与书卷气。对于美好的事物,她有着一种天赋的感受力。虽然她已经过早的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世事的艰难,但她仍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对待身边每一个人。她没有用眼泪换取别人廉价的'同情,而是用自己的品行获得了我们的发自内心的钦佩,她就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一枝红莲花。杜小康似一首跌宕起伏的诗。曾经蒸蒸日上红门中的杜小康,油麻地家境最厚实,总能做成许多孩子想做但做不成的事情,甚至是老师也不能做到的事情。小小的少年满心都是小小的骄傲,满满的幸福和优越感。但生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了他,一夜之间他一贫如洗,苦难将他推进了残酷的大人世界。

  远离母亲和伙伴,进行了一场芦苇荡中放鸭的孤独之旅。无边无际的芦苇荡中,孤独的几近绝望,狂风、暴雨、忧伤,寒冷、饥饿、这些在折磨杜小康的同时,也在教养、启示着杜小康,从而让他的内心变的更为强大。他将从大芦荡带回的全部财富

教师读书随笔5

  在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的引领下,如今的英语课堂异彩纷呈,高潮迭起。改革课堂教学无疑是课改的重点,本人研读了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大伟先生编著的《建设理想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一书,感觉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收获很多。许多教育教学思想、提法,都是我们生活在乡村小学的教师极力所追求的。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已逐步融合,《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思维、情感、行为的整合。小学生,正处于活动年龄盛期,将优质资源片中的内容合理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正是他们尤为喜欢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活用“优质资源”,让课堂绽放异彩,实现优质教学呢?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

  一、立足起点,在“趣味”中用好“优质资源”

  从儿童已有的经验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习语言,增进交流。

  (一)挖掘教材的活动因素,创设交流时机

  我们本身缺乏自然的外语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观看光盘教学进程,更要看现场学生的反应,通过讲解、演示等方法创造出模拟生活的语言情景,让学生身边的事物走进课堂,使他们在眼观、耳听活动中感知。比如,在操练介绍某个人时用“This is Mr61Black”、“This is …”时,可让学生穿上大人的西服,打上领带来扮演“Mr61Black”和其他一些角色,虽然孩子们穿上这些衣服,看上去有些滑稽,但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他就是这个情景中的主角,启发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语言的学习中。课堂上在不知不觉中把握了学生的掌握程度,让每个学生敢说、乐于说,学生更觉得英语课堂轻松具有趣味。

  (二)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实践操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机之一,学生学习主要依靠的内在驱动力就是兴趣。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学习内容,学以致用。如本人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6 Doing housework时,观看光盘中的热身、做游戏片断,让学生看动作猜一猜,T: Look,what am I doing? Guess!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听听、说说、做做中巩固旧知识,学习新词组:如sweep the floor/clean the windows/wash clothes等,他们迫切想知道这些动作用英语怎么说,如何进行交际。由此可见学生们对“优质资源片”中的情景非常感兴趣,趁着这股热情,在学完SuYang和SuHai的对话后,我要求每一组同学仿照对话自编对话,让学生们展开自己的活动——make a telephone call,教师也参与其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创设互动交际的氛围,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成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重视实践,在“情景”中巧用“优质资源”

  学习英语是为了交际,为了应用,只要教师做有心人,不断挖掘,就会从中找到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使教师和学生享受到教与学的快乐。

  (一)模拟光盘再现场景,利用课堂创设情景

  学生只有在真实中才能自如地去交际语言,创设的情景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才乐于用英语做事情,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如:《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6 A PE lesson一课,主要通过一堂体育课引出“按指令做动作”这一语言项目,本人在教学中灵活使用“优质资源片”中的对话片断,将自己的教学融入到主讲教师的教学中去,引导、提问学生。如T : Now, boys and girls, look at the man, who’s he, do you know? S1: He’s Mr Ma. T: Is he an English teacher or a PE teacher? S2: He’s a PE teacher. T: Yes. He’s a PE teacher. What’s he doing now? Listen carefully. Mr Ma is giving orders to his students. Well, what does “give orders” mean? Ss: … T: Good. Now, I’ll give you some orders. Please listen to me and follow the orders. Ss: OK.教师通过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并通过动画、动作演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和猜测语言功能,理解和感知会话。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到操场上上一节英语的“体育课”,使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完成了一种对话性的实践任务。

  (二)开展活动体验生活,鼓励学生参与情景

  在活动中说英语,把小对话小故事生活化,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一定的语言实践机会,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观看光盘学习Go shopping时,让学生来扮演shop assistant(售货员)、customer(顾客),即兴用英语进行交流,“实地买卖”,学生在各自的角色里全身心投入。通过这样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学生都能尝试着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较好地掌握Can I help you?What would like?How many kilos?How much is it?等基本用语。学生的主体意识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每位同学都不想错失实践机会,动脑想、动口说,使教学活动充满着极大的趣味。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我们教师要找准每堂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灵活用好“优质教学资源”,为不同学生搭建发展和展示能力的平台,真正让英语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互动的主阵地,这样学生才能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教师读书随笔6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学习,高效课堂已成为我追求探索的新目标。本学期,我学习了《有效教学》这本书,从中获益匪浅。这本书编写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设计紧密结合我们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我的课堂教学很有指导意义。

  在学习《教学准备》这一章时,我感到惊讶!确实,在这之前我也认识到备课对于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作用。我自认为我的教学中对备课这一环节准备是相当充分的。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板书设计……可当我打开《教学准备》这一章时,才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在这一章中提出了教学准备中的两种思路:顺向思考与逆向设计。顺向思考始于教学内容,并据此安排教学活动;逆向设计则是先将“课程标准”转换成“学习目标”,并据此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再来设计学习活动。应该说逆向设计才是我备课时的正确思路,因为它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先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评价,在设计学习活动,一切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之前我备课过多考虑的是教学内容,考虑的是如何把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

  在确定学习目标这一部分知识对我启发不少,首先要给学习目标准确定位。学习目标有不同的层次,由学年目标到单元目标再到课时目标,教师要明确各级目标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整体把握学习目标。准确地给学习目标定位后还要将学习目标具体化也就是要把课程标准特别是内容标准部分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学习目标。这时要学会寻找关键词、扩展或剖析关键词、形成剖析图。之后才可以开始叙写学习目标。说实话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的头一下子就大了:真没想到确定学习目标是这样庞大的一项工程,我之前的学习目标制定太随意了,而且内容中的一些专业术语让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来今后还应多学习、多钻研。

  学习目标确定后还要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我觉得这一内容中确保评价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是关键。只有紧密结合课程标准,针对学习目标去设计评价目标、评价方法才有意义。

  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这一部分也让我学到了不少。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如学习主体、活动内容、活动流程、活动组织、活动成果、活动规则、活动工具等等。而其中的重要基点就是学习主体,这正是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在学习活动的组织中,以座位安排为例就使我眼界大开。日常教学中,我的课堂座位基本保持不变,也就是文中提到的“秧田型”,偶尔也会尝试方形座位。真没想到座位安排居然也是五花八门,但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我发现看似杂乱的座位,其实安排是有原则的要考虑适合不同的目标,对应不同的学习活动方式还要有利于及时指导,而且各种座位安排皆有利弊,以后我一定结合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安排学生座位,力争让座位安排也成为我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有利因素。

  这本书犹如一位名师,一次次阅读犹如与智者进行了一次次心灵的对话。感谢《有效教学》,它教会了我“像专家一样思考”,用全新的思维来看待学生,用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今后我一定更加用心解读,指导自己早日实现我自己的高效课堂!

教师读书随笔7

  第一重境界是不读书。这类人纯粹不喜欢读书,甚至于讨厌读书。这类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只有傻子才读书,他们不肖于读书,也看不起读书人。事实上,不读书也很正常,既不影响当官,也不影响发财。“刘、项从来不读书”,不也能“成王称霸”。有资料显示广东千万富翁中小学水平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我认为“读书改变命运”是个伪命题,读书改变不了命运。但读书肯定能改变些什么。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改变人的修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以厚德载物”。不读书的人尽管不影响升官发财,但缺少文化,显得粗俗不堪,“质胜文则野”。比如,刘邦除了天生的政治智慧,剩下的就只有粗俗和无赖了。普通人没有刘皇帝那样的天赋和命运,没有文臣武将出谋划策,又不读书,就只剩刚愎自用式的粗鲁了。

  教师不读书,也能教出好成绩来。毕竟受过十几年教育,还是有一些知识的。再加上几年教下来,本学科的那点知识也烂熟于心了。我认为应试教育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能使学生考好。而教育应该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才能起到教育效果。听课多了,常看到一些教师把课上的形式多样,热热闹闹。但总感觉除了热闹和形式多样以外,课程简单的可以不用上了。因为教师讲的那点东西学生都懂。如果是为了热闹,让学自己去玩,会更热闹,更开心。总之这些课缺乏内涵,没有深度,也就没有多少教育意义。这些教师不是不想上出有深度的`课,而是自己也不懂多少。尤其是文科老师,不读书,真上不出有内涵,有品位的课。

  第二重境界是目标明确的读书。其实这一境界也不能叫读书,应该叫看书或背书。因为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考试,升学,获得某种技艺。学生读书,成人的各种考级、考试都属此类。这类人读书是为了用,为了某种功利。不是出于兴趣,考过了,就彻底告别这些书了。每年高考后,大学毕业后,各校园的大规模焚书现象皆出于此。大多数的读书人止于此境界。这一层次的读书,有很多好处。例如可以考上一所好点的学校,学到一定的技术,获得一定的职位,或者获得一定的名誉。人们平常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主要指这一境界的读书人。虽然不是出自兴趣,由于形势所迫,也能读一些书。读总比不读好。而且单从实用角度讲,读这些书也够用了。教师的各类培训,考核,布置的读书,大都是这一层次。这类读书能使教师在本专业中不致落伍。

  第三重境界是没有目的的读书。这一境界的人读书没有目的,没有功利,没有任务,纯粹是兴趣。就像有人喜欢钓鱼,有人喜欢养鸟,有人喜欢下棋,有人喜欢摄影,有人喜欢跳舞,有人喜欢游戏一样。不仅仅是爱好,甚至有点痴迷。被俗事缠身时,偷得浮生半日闲,泡一杯清茶,捧一本书。一边品茶,一边读书。那是何等惬意。告别一天的忙碌,靠在床头看一会儿书,便会把工作的烦忙,家事的琐碎,生活的不如意抛到九霄云外。假节日,一杯茶,一本书,一张躺椅。赏花,品茶,读书。那是怎一个休闲可以描述。但不会像玩游戏,让人痴迷到忘了一切。读书就是同圣贤、大师、经历丰富者的精神交流。会让人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看到父母之恩,会让自己想想最近是否尽了孝心。看到夫妻之情,会使自己想起近来是否冷落了爱人。看到家庭教育,会让自己反省教育子女是否过失。看到朋友之谊,会让自己省视与朋友是否疏于联系。

  这一境界的人书也读得很杂,古、今、中、外都读,三教九流皆尝。有的可以精益求精,反复品读,比如经典。有的可以快速浏览,不求甚解,比如通俗小说。“无为而无不为”正是这种没有目的,没有功利的读书,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读书会演好生命的角色,使之伟大;读书会珍惜生命的存在,使之勃发;读书会点燃生命的火炬,使之辉耀;读书会散发生命的光热,使之升华;读书会开拓生命的领域,使之无垠;读书会叩响生命的深处,使之永恒;读书会领悟生命的真谛,使之达观;读书会创造生命的内涵,使之珍惜。当教师备课,讲课时你读过的那些东西会一涌而入,不仅成为你的资料,更会内化为你的思想。一节有思想的课,想不深刻都难。

教师读书随笔8

  近几天的远程教育研修,我感触颇多。

  看了专家讲课实录,犹如洗涤了一遍心灵,心中似清泉涌动。双眸被清泉擦亮,似乎看到了曙光。细细品味,余香袅袅。

  专家的'细微之处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反思,促我奋发。关注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才是真真的课堂。去掉矫揉造作,去掉浓妆艳抹,细品草根的真实,感受真情流露。为人师,传道、授业、解惑,真正的课堂缺一不可,不只是知识的灌输,还有人性的还原。

教师读书随笔9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分为八章,其中有关于给班主任的建议,也有如何培养学生,特别是如何对后进生转化的建议。通篇看来,魏老师的管理班级的观点就是要平等、要民主。他从来都把学生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的和每一位学生对话、交流,总是用“商量”贯穿他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使学生从心底认同这个班级,认同班主任,自主的树立起真正的主人翁意识,真正让班级处于“自治”的状态。魏书生在书的自序中写道:“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应该是神圣的。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这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清日朗,以使我们无愧于自己的学生,以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这段历史。”读完这段话.我一下子觉得“班主任”这三个字是那样的神圣而高贵,班主任的形象在我心中也越来越高大,痴痴地觉得自己不能愧对“班主任”这三个神圣的字眼。书中“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坚持道德长跑

教师读书随笔10

  回答在《成长足迹》里,这个题目,化用了《解忧杂货店》里第一个章节“回答在牛奶箱里”。

  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出版当年即获中央公论文艺奖。东野圭吾一向以推理小说见长,而这部作品超越推理小说的范围,却比推理小说更加扣人心弦。僻静的街道旁有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店前门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因男友身患绝症,年轻女孩静子在爱情与梦想间徘徊;克郎为了音乐梦想离家漂泊,却在现实中寸步难行;少年浩介面临家庭巨变,挣扎在亲情与未来的迷茫中……他们将困惑写成信投进杂货店,奇妙的'事情随即不断发生。生命中的一次偶然交会,将如何演绎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小说的情节固然引人入胜,更吸引我的,是那个神秘的信箱。我想,若真有这么一家杂货店,我也会偷偷地写一封信,并且会在清晨的微光里从牛奶箱取到回信。因为,我相信,浪矢爷爷会给我最好的回答。解忧杂货店里,浪矢爷爷和三个意外闯入的窃匪,都不是专业的咨询人员,却都认真地作答每一个人的问题。这不是一个好玩儿的游戏,但是因为每个角色心底的秘密投进了共同的信箱,通过一条时光的隧道,把这些不同命运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他们谨慎地回答卷帘门里投递进来的每一封信,即使是一个玩笑,即使是一封空白的信。正是因为这份认真和执着,解忧杂货店收获了大家的信任,为迷途中的人照亮了前行的路。

  走出奇幻的温情小说,回到现实的生活。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我们通常都会给学生布置周记,写一写一周里最有意义的事儿,借此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班级的日常状况。学校给周记本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

教师读书随笔11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许多事不能如愿以偿。心理素质好的豁达开朗,沉着应对,于是成功了;心理素质差,烦恼缠绕,难以自拔,于是倒下了。就像一个木桶,它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智商),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情商)。”好有哲理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我明白孩子的任何一个小改变在你眼中都要看成是珍宝,对他的改变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那么惊喜。孩子年纪小人生的路还很漫长,我们不要给以孩子过高的期望。

  其实,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没有必要总去和别人的孩子比。任何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我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就应在他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作别的孩子的复制品。所以当他学会写第一个字。讲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就应从孩子自身的角度出发,把他的过去和此刻拿来进行比较,哪怕是有了小小的进步和改变我们都要真诚地给孩子鼓励和支持。不要吝啬你的那句“你真棒”虽然他写的这个字在你的眼里写得不是很好,远远达不到你所要求的。但是作为爱他关心他养育他的父母,更不就应有这样消极的想法。就应用你的温暖去呵护他成长。

  其实,孩子们每一天都在寻找别人的理解,盼望公正的评价。人对生存价值的需要比生存本身更加强烈。当孩子被贬损得一无是处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既影响健康,还会产生厌世情绪,甚至会做出伤害自我或他人的极端举动。就像那些常被列在调皮鬼一类里的孩子,为什么他们总是在犯错之后还是改但是来?其实他们的心并不是真的很坏!一向想和老师作对!而是我们给了他们认为不平等的“待遇”。他是这么想的:大家都不喜欢我,连老师都说我不听话。干脆坏到底吧谁也不敢来惹我!这样总比闷着好。

  这样的例子我身边也有发生:我班有一个小孩很好动,跟人家接触的时候动作个性粗鲁,常伤害到别人,他的力气也比较大,常喜欢起脚踢向别的小朋友。他的行为在我看来是一种无奈的发泄,因为大家都不跟他玩所以心里很难受。其他老师对他的态度都是很严厉的。有一次,我上课我故意点他起来回答问题时,发现他的答案是最好的,我在全班小孩的面前夸张地表扬他“哇噻!你真了不起!真是太棒了!”接下来他像变了一个人很安静专心地做每一件事。我让让他把教室里的油画棒盒叠好,他一个人忙得满土大汗直到把所有的盒子叠整齐!之后还问我“老师,还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的吗?”当时我对他的举动感到无比的震惊!确实,我给他的信任让他感到很自信和骄傲,因为老师已经认可他是个能干的孩子了!

  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常告诉孩子们,你真棒!!

教师读书随笔12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老师去讲太高深的`知识孩子云里雾里,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的启蒙阶段教师传递知识的准确性,每一个读音、用词都会深深的影响到学生,我觉得这更考验教师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日常说话通常是自然而然的,出了问题自己都意识不到,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读书随笔13

  书上残留的墨香,对我而言是最大的诱惑,清新淡雅,少了一份俗世负载的喧哗,它往往安静得如同幽寂的湖畔。每翻开一页的不经意,总会带着点涟漪漾漾的欣喜。

  喜欢读书,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记得小的时候,我总是孤僻的,不善言词的我,没有玩伴。看着窗外,那些满街疯跑的他们,心里溢出的是那酸酸的羡慕。无奈,无奈于我的寡言,只能去面对那一本本的书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书的感情并未是那么的深,甚至有些痛恨。天真而幼稚的思想认为,它们只能如此死死地“躺”着,无法那样放肆的动,放肆的笑,最主要的是无法和我玩……

  不知是何时,开始真正爱上了读书。突然的变,可能是源于我的成长,后知后觉地成长。

  书中的世界是多么的广阔,它不仅容纳了我的感情,更丰富了我的思想。与往不同的是,我理解并体会到了,书存在于世上的`实体的确是不会动、不会笑的,但它不是死物,更甚者,它是一个至圣的天堂,且不同的书,拥有着不同的天堂,或喜、或悲、或荒诞、或现实,诸如此上,无论是哪一个天堂,都令我倍感新奇。不可思意的是,最终放肆地笑的人是我,而制造者却是书。渐渐地,我可以坦然去看待那些依旧在窗外的他们了,也渐渐的懂得了如何去交流。朋友多了,孤僻少了,显著地变化,令自己也惊异于自己的活泼。但清楚的还是自己,是书改变了我,甚至改变了我的性格。

  书墨的浓香还未散尽,朦胧间那缕香意,更加的飘逸了。读书的人,捧着书看,眼中露出的幸福,裹着书香,忘我的境界,好似已在书中的天堂神游。与其说时间淡漠了我,更不如说是我遗弃了时间……

教师读书随笔14

  【摘 要】法国思想家罗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让人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何为“所教的内容”?笔者的理解即为教学内容。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王荣生教授在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并提出了“好课”的9级标准。笔者在磨王教授之玉基础上,另辟蹊径,提出了“好课”的7级标准,并结合课例作具体地观课。

  【关键词】教学内容 语文观课 王荣生 标准

  一、引论──磨他山之玉

  法国思想家罗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让人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何为“所教的内容”?笔者的理解即为教学内容。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王荣生教授在其著作《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中,作了这样论述:“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地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过于精巧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辞假声抒情的、一举一腔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也许应该被看成变了态的语文课。”

  据此,王教授在书中提出了一堂语文“好课”的9级标准:(1)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3)教学内容相对集中;(4)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6)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7)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8)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9)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诚然,在精彩纷呈的语文教学领域里,我们看到了太多形式主义,对于语文的根性似乎缺少一种终极的追问。殊不知,语文本姓语,脱离了“语”,再多的精彩都是花拳绣腿,徒劳无益。但是,细细回味王教授的这9级标准,笔者认为有三处存在不妥:

  其一,第一级和第二级有重复,如果说老师在课堂上“教的是‘语文’的内容”,那么该教师定“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故此,笔者认为第一级可以去除。

  其二,第四级和第五级相比,第五级更指向语文的根性。当教师所选用的语文教学内容与学术界的认识相一致时,这教学内容就不再是变态。谁能说遵循了学术界对各种文体的普遍认识,还会是变态呢?如果这样说,那学术界的认识就不正常,或者说教师对学术界的认识没有搞清。故此,本人认为第四级可以不要。

  其三,第七级更指向于教学方法,而非教学内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用是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但课后学生到底学到多少,这就要看教师方法是否得当,而第七级的介入似乎有另类之感。

  此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独立体,有着独有的教学个性,这也是决定一节课教学内容是否得以有效实施的主要标准之一。故而,笔者认为由教学内容观语文课是否有效,应具备七级标准(王教授提出的九级标准中的六级标准+教学内容与教师个性相融合)。

  二、立论──辟个人蹊径

  标准的意义在于衡量,七级标准的意义同样在于衡量一节语文课的优劣。那么,该如何运用七级标准来衡量一节语文课?然在王教授的书中“寤寐求之”,终是“求之不得”。“思其始而成其终。”为此,笔者凭借点滴思考,自辟蹊径,结合身边的课例谈一谈个人的一些拙见,以抛砖引玉。

  1.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

  对于语文的定义,叶圣陶先生作出这样解释:“语文就是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3]基于这一共识,洪镇涛先生亦强调指出:“语文教学的任务应该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前辈们的言论不仅为语文正了“名”,即教语文的内容;同时也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即语文教学的本体是指向语言,语文课要使学生获得语言。

  以一位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为例。课中,该老师将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板块。第一板块充当翻译,猜文言词汇,即请学生根据老师说的白话文,猜文言词汇。第二板块模仿古语,自我介绍,即请学生模仿“杨氏之子”的格式,自我介绍。第三板块理解字词,读通古文,即通过多次尝试(参考注释自由读──指名读──引导理解疑难字词意思,标断句符号──范读引领──指名读──齐读),指导学生读通顺古文。第四板块整理理解,叙说故事,即请学生用白话语言说一说故事,再次加深疑难词语的意思。第五板深入文本,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品味,以体会杨家小孩的聪慧之处,并随机指导学生角色朗读、表演朗读。第六板块补写剧本,内化语言,即请学生选取一个版本,给不完整的文言版或白话版的《杨氏之子》剧本补充台词,并和同桌对演。

  纵观以上六大板块的教学内容,不难发现,这位老师从让学生猜文言词汇以初识古文语言,模仿古语自我介绍以近距离触摸古文语言,理解字词读通古文引领学生与古文对话,整理理解叙说故事以理清文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感悟古文语言之妙,到最后的补写剧本内化语言引领学生学以致用,至始至终都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由此,笔者认为该教师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

  2.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古语有云:“大道至简。”意指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教学内容的选取亦是如此,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天地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擦亮自己的眼睛,穿越迷雾森林,直达语文的根,摘取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简简单单教语文”。

  仍以上一位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为例。课堂中六大板块的教学内容设计(充当翻译,猜文言词汇──模仿古语,自我介绍──理解字词,读通古文──整理理解,叙说故事──深入文本,品味语言──补写剧本,内化语言)足见该老师的匠心独运,六个板块循序渐进,最终指向一个教学内容,即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古文语言。但遗憾的是,这位老师似乎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受用力,这是学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触古文,老师如此大密度的训练,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恐怕都难以受用。皮亚杰认为儿童建构知识的过程一般为四个阶段:拿过来、装进去、存起来、提出来。由此,笔者想,受心理年龄的限制,当学生的头脑在短时间内装进大量新知后,保存中就会出现顾此失彼,以至到提取时大多是残缺不全的知识。若长期以往,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也会因此而被削弱。

  3.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占了近乎80%的份量,为了对这些不同体裁、不同文体的文章加以区分,学术界对它们的特点进行详细地区别,并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自己所学的学术界已有定论的语文知识不断地进行专业教学,而非每一篇文章都按同一个套路或有悖学术界认识来进行教学。

  再以《杨氏之子》为例。课堂中,老师从猜文言词汇、释读课题、读通文本、品味语言到内化语言,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之路。但在“内化语言”这两个环节,笔者认为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术界的认识有失偏颇。为了给学生创作以示范引路,老师创作了剧本前两句台词,其中古文版剧本的台词是这样的:

  小杨(为孔设果、沏茶):“此是桃子、琵琶、杨梅,皆新鲜而甜蜜。夫子请慢用。”

  孔君平(起身,指杨梅以示儿,微笑):多谢贤侄。哦,杨梅,此是君家果。

  我们且不说小杨对孔君平这位有学识的长辈会不会像招待三岁小孩一样,告诉他这是桃子、琵琶、杨梅,仅就这创作的古文版剧本,怎么看着都像是五四时期半古半白的白话文,而非1500多年的南北朝时期的经典文言文,总感觉与原文显得格格不入。就此而言,这一教学内容和文言文的学术认识未能形成一致。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老师难以给学生规范的文本,那不如不给,以免误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

教师读书随笔15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作为教师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我以前读过一次,但是说实话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很是惭愧,所以我决定重新研读这本教育巨著,以“改过自新”。

  今天读了《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条建议,让我有很深刻的反省,尤其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公正?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接受能力懂不同,即使是双胞胎他们也是有差异的,而我们教师却是用一把刻度尺来衡量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这是不公的,书中举了个让学生提水的.例子,“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了,而另外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伤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想一想,我们现在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是不是正在伤害着学生,他们虽然出于对我们教师的敬畏而不敢说出一些“我不会”、“我不懂”、“我完成不了”等话语,但这正在伤害着我们与学生间的感情,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喜欢接受一些完成不了的工作,更不喜欢布置这个工作的人,而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在慢慢扼杀学生在学习中的快乐,因为他们觉得学习带来的只是失败后的批评,没有一丝获得哪怕丁点进步后的喜悦与肯定。

  说句实话,我们的眼光及意识还停留在学生的成绩上,这是出于我们教师自身考虑的一种自私的行为,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明白教育是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进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想办法让学生达到或者接近教学大纲上的要求,书中说的很好,“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书中还举了个一个例子,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为了让不同的学生都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而布置不同要求的作业,让他们来完成,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人快一点,有人慢一点,但是每一个人都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也享受到了快乐。试想一下,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我们教师还会因学生抄袭作业而烦恼吗?学生为什么会抄袭作业,很简单因为他不会,这和老师有直接的关系,说明你没有对全班学生的各种能力做到心中有数,也说明了你在备课时没有做到备学生这个环节,更说明了你评价学生的标准是出于自私的考虑。

  所以,我觉得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即使微小的进步也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许,从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不要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失去。

【教师读书随笔】相关文章:

教师读书随笔07-11

教师读书随笔05-15

教师的读书随笔02-28

教师的读书随笔范文04-26

【推荐】教师读书随笔05-18

教师读书随笔【推荐】05-18

教师读书随笔【热】05-18

【荐】教师读书随笔05-18

假期教师读书随笔05-25

【热门】教师读书随笔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