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教师的读书随笔

时间:2024-09-07 10:22:00 随笔 我要投稿

[实用]教师的读书随笔15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经典的随笔都有哪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的读书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教师的读书随笔15篇

教师的读书随笔1

  一、不断更新自己,着力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网络远程研修班,为我们一线教师的充实和提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通过培训老师的指导,使我进一步明确,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履行好自己的神圣职责;使我深的懂得,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有着多深远的影响。我深刻的体会到,在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经验,将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更新自己,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得心应手,我们才能有声有色地履行好职责。

  二、优化教学理念,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是教师对幼儿经常采用的一种教育方式。激励艺术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艺术。运用好激励这一教育方式,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增强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探求新的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目标。

  三、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老师得到了幼儿的认可,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才会被幼儿悉心接受。老师要得到幼儿的认可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有特定的人格魅力,能去理解幼儿,尊重幼儿。我们是与一群活生生的、有思想的孩子打交道,现在的`孩子与人相处时,首先看重的是别人对他的态度,看老师学知识,看老师听道理,如果老师是他内心接纳的那种类型,那么这位老师教的知识和讲的道理他也会积极接纳。这正是我们所盼望的。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幼儿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觉。

  总之,通过聆听专家的谈话,与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使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在教育科研的方法、课堂教学的艺术、教研活动的形式方面都获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充分利用好远程网络研修平台。继续用好网络研修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提高业务水平。

教师的读书随笔2

  了雷洪、王伟庆主编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创新教学设计》一文后,我深受启发,知道了物理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学生的探究活动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习感受到,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 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 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教师的读书随笔3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老师通过读和讲《论语》,用智慧与大家分享了她的见解,这也是我第一次透彻的读论语。

  古有赵普,现有任民,任民教授以半部《论语》做良师。作者是河南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通过自身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完成这部书。15年郑州市骨干教师培训,聆听了任教授的讲座,从案例出发一点点剖析论语,从中深深体会到孔子的教育智慧。

  一、心灵

  你幸福吗?幸福的标准是什么,往往是没有标准,我认为只要心里舒服那就是幸福,其实也就是心灵需要得到满足。任教授说:“有些教师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甚至侮辱学生的人格。其实教师做出这样的举动经常是出于好的愿望,但是由于心灵的扭曲,灵魂失色,好事也做坏了”,我的学生有时候不写作业我也会使用一些不恰当的方法,可是这些学生该是什么样下次还是什么样,没有达到我想要的境界,还把我气的像狗一样,还自我安慰这个学生与我半毛钱关系没有,不管他了,可是下次还是重蹈覆辙,学生没有改变我也没有改变。不是我没有方法,而是我根本就没有考虑对这样的学生该使用什么样方法,也许我的心灵已经枯竭,灵魂已经失色,充满了不自信。接下来我要学习专业知识、像田小慧老师那样去阅读,充实自我丰富自我,给心灵添砖加瓦,让自己充分的享受职业生活的幸福感。

  二、学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经典名句,我自小就理解这句话,那么就是“学习之后要经常复习,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小学生,有多少人为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认为孔老师就是一个大骗子,学习哪有快乐的,都是痛苦。孩子们厌学我认为很正常,现在的社会诱惑太多,早上起床到晚上上床机不离手,这可比学习好玩多了。我想像子贡、子夏、宰我等等这样的好学生放到现在孔老师也会头疼的,不过孔老师对付他们肯定有一套。

  读了任教授的解析后,我才明白孔子所说的学习不那么简单,“学”是求知的环节,“习”是实践的环节,学习是求知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它的本意是培养行动力,是学而行之。xxxx年我刚刚从师范毕业,那年我想在互联网成立一个“饭统”网,有点像现在的美团等,如果当初我有盖茨先生那样的行动力,可能就没有现在的美团了。我们大多数人都缺乏这样的行动力,这就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只会吃别人嚼过的窝窝,可能这样吃起来不费牙!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将我的见解讲给我的学生听,让他们明白学习的真谛。

  三、既来之,则安之

  职业倦怠感是行各业都有,它促使你想跳出这个圈子,有点围城感觉。每天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和怎么也批改不完的作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眼望到退休那一天自己是什么样子,想想心里凉透了,越想越生气,这气只有发给学生。未来,改变不了现实,那就改变自我(任教授“既然一辈子都要当老师,想不当老师都不可能,那么就干脆爱上这个职业,承担这个职业对自己提出的所有要求。)俗话说哭是一天笑也是一天,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用心去做好。

  《论语》这本神书,不曾通读,只是粗读,更多是看名家的讲解。所以理解不够透彻,还望大家见谅。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着怀之”,这是孔子的志向,也是我的志向。

  见解不同,敬请指点!

教师的读书随笔4

  回答在《成长足迹》里,这个题目,化用了《解忧杂货店》里第一个章节“回答在牛奶箱里”。

  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出版当年即获中央公论文艺奖。东野圭吾一向以推理小说见长,而这部作品超越推理小说的范围,却比推理小说更加扣人心弦。僻静的街道旁有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店前门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因男友身患绝症,年轻女孩静子在爱情与梦想间徘徊;克郎为了音乐梦想离家漂泊,却在现实中寸步难行;少年浩介面临家庭巨变,挣扎在亲情与未来的迷茫中……他们将困惑写成信投进杂货店,奇妙的事情随即不断发生。生命中的一次偶然交会,将如何演绎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小说的情节固然引人入胜,更吸引我的,是那个神秘的信箱。我想,若真有这么一家杂货店,我也会偷偷地写一封信,并且会在清晨的微光里从牛奶箱取到回信。因为,我相信,浪矢爷爷会给我最好的回答。解忧杂货店里,浪矢爷爷和三个意外闯入的窃匪,都不是专业的咨询人员,却都认真地作答每一个人的问题。这不是一个好玩儿的游戏,但是因为每个角色心底的'秘密投进了共同的信箱,通过一条时光的隧道,把这些不同命运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他们谨慎地回答卷帘门里投递进来的每一封信,即使是一个玩笑,即使是一封空白的信。正是因为这份认真和执着,解忧杂货店收获了大家的信任,为迷途中的人照亮了前行的路。

  走出奇幻的温情小说,回到现实的生活。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我们通常都会给学生布置周记,写一写一周里最有意义的事儿,借此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班级的日常状况。学校给周记本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

教师的读书随笔5

  假期里我拜读了《教育与美好生活》这本书,书中的内容引起了我的深思。

  对于一个欢乐的儿童,激发豪爽大方的性格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一个终日被愁云惨雾笼罩着的孩子,他自然会固守所能得到的物品不放。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罗素

  这段话让我有诸多感慨,幸福是什么?幸福在于自我满足,在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学生的幸福在于教师给学生一片自主开展的土壤,从内心感到满足,幸福。

  作为教书育人者,我们不能苛求学生千人一面,要用心发觉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尽可能关心他,给他们一片自主开展的土壤,为他们的表现和开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流淌潺潺的小溪流,碧草青青的草地上,硕果累累的'果园里,芳香四溢的花园中,……多么富有诗意的地方,多么激发灵感的地方,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精心选用的 “课堂”。我也向往这样的课堂,假设我也能每天带着我的学生徜徉在那种“课堂”,那么,我和我的学生将会品得出愉悦的味道。

  善待每一个儿童,发挥每个儿童的优点,让他们自豪地说:“我是最棒的!”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成绩上都拿总分值,但我们可以给学生播种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愉悦。

  其实真实、平凡的课堂,作为教育只要动一番脑筋,努力让孩子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打开他们愉悦的源泉,让他们在感到自尊的前提下自愿创造劳动,那么这愉悦的味道将一直陪伴孩子们成长。

  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能让孩子经常感觉到新奇、兴奋。那么引人入胜的中队活动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美妙的天地,掀起孩子情绪的波澜,因为自主、自信、自强而使学习生活充满奇妙的魅力,进而辨得出心跳的节律。

  孩子们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能力、自己的选择,怎会不从学校飞向自己生命的梦想?怎么不会辨得出心跳的节律呢?

  看到孩子们收获成功幸福的笑脸,我会欣慰,似乎看到一朵朵向着阳光绽放的花朵,听到他们花开的声音!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这真是一个无比伟大的提醒!在我们的教育中,不是更习惯于通过训斥与惩处来让孩子记住美德吗?想起来我们是多么的愚蠢啊!我们越是盼望孩子们能热爱的东西,我们越要把它们作为惩处的手段。我们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样的行为反而会使孩子离这些东西越来越远呢?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处应该是你盼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盼望他感到欢喜之事。你看,辛辛苦苦地实施教育的我们往往是多么的荒唐啊!

  其实惩处也是需要艺术的。记得我刚走上讲台时,作为一名年轻老师,对班上淘气的学生十分头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之后,也不见有什么效果。无意之间,我看到了的一篇文章《为这样的 “惩处”叫好》,心中不禁一亮。文中讲到5条罚于教育之中的“惩处”方式:

  ①作业不按时完成者,第二天晨会课上罚讲一个3分钟的古人勤学的小故事。

  ②上卢梭说过:“我们不能为了惩处学生而惩处学生,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处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新课程主张“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但是小学生,大多数自控力不强,不能准确区分是非,一旦犯了错误,教师运用的方式是怎样呢?现代教育呼唤更艺术的“惩处”,于潜移默化中巧妙地引导和改变学生,从而到达教育的目的。我们要追求良药"甜"口.这就是一个惩处的艺术。

教师的读书随笔6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当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毕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根底。《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假如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舞,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一个老师都倾注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赞扬。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足,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抱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怎样走进孩子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设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设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欢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开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一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盼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舞,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时机。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教师的读书随笔7

  《八月未央》是我大学时读过的一本书,作者是安妮宝贝。这本书算是安妮宝贝较早期的作品了,那时在书店看到后因为书的封面非常吸引我便毫无迟疑地买下了。

  记得第一次看看安妮宝贝的书是《告别薇安》,她的第一本书,那是一个很多很诡异的很让你惊心的故事的集子。看完后后背发凉,想把书丢得远远的,让太阳好好晒晒自己的手、心、和脸上的表情。但她的确是个优秀的作家,她的作品风格独特,故事离奇,叙述简练却又意味深长。甚至有些内容看了回味思考许久,让人爱不忍释。

  这本《八月未央》前一部分都是与《告别薇安》风格相似的小故事,主人公总是在颠波流离,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所遇到的爱都是刻骨铭心无言的伤害,这么一个神秘的带着故事的`女子或是男人呈现在你面前,幽幽地出现又幽幽地离去,就像书中的一句话“生命是一座恢宏华丽的城堡,轻轻一触,如灰尘般溃散”带着一种绝望悲观的气息。

  书的后半部分收录了她的一些散文,看了让人稍感健康阳光些,还有一些感触写的到位极了,让我不停在停驻、摘记、回味。

教师的读书随笔8

  今天闲来无事,又翻起了《孩子,这不是你的错》这本书,其中一个章节《受伤的不一定是弱者》我看完后感触颇深。

  这本书的主角是一个叫卓新民的孩子,他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从小跟着奶奶长大的他性格孤僻冷傲,在其他老师口中是一个极具攻击性的孩子,并且老师们还能绘声绘色地讲述他的“斑斑劣迹”。但是本书的作者钟老师却不以为然,在她处理了一起卓新民的“打人”事件后钟老师得出了一个结论:打人的未必是弱者。

  通常人们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当别的老师提前跟你说某个学生怎样怎样的时候我们差不多就认定了他就是一个这样的孩子,尤其是负面信息。因而一旦这个孩子和别人发生了冲突,我们立马会从心理上偏袒对方,甚至班里学生也如此。从而导致学生或者老师只看到这个孩子“欺负”别人的一刻,没有问清原委便妄加定论。这样就很容易伤了一个孩子的心,给孩子心理留下阴影。

  钟老师却并没有这样做。

  她对这件事先不做任何评价,而让这两个孩子把事情的原委写出来。直至第二天两个孩子都冷静了,再对照两个孩子“坦白”的事实来处理,这样既让犯错误的孩子反思了自己,也没有“冤枉”任何一个孩子。

  钟老师无疑是很智慧的,她没有被“先入为主”的观念蒙蔽双眼,而是给了两个孩子冷静和缓和的.机会,也为自己公正地解决问题铺好了道路。我们现实工作中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尤其是小学老师,孩子们年龄小难免打打闹闹,但是我们是否在解决孩子之间的矛盾的时候是否“擦亮双眼”了呢?我们是否不自觉地站在了表面看起来是“弱者”的一方了呢?

教师的读书随笔9

  寒假里,我拜读了《教育与美好生活》。看了书之后,引起了我的深思。

  罗素,一个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对教育的观看、思考和实践经验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

  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具有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4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行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

  我们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到达教育的所有目标。这便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也使相当一局部学生一直处在学业无法优秀的焦灼感中。君不见,有多少三四岁的孩子因为钢琴热的不断升温而早早地就被父母赶到了钢琴上。有多少满脸哀怨的琴童,就有多少惟恐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后的家长。“求全心理”已成为中国教师和家长(其实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无法摆脱的“隐痛”,这里面既有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痕迹。

  罗素说,儿童的生活原本是充满期盼的,他总是指向将来的可能目标。这是促使儿童上进的动力之一。但是,假如总告诉儿童将来会比过去更糟,这不啻会令儿童的生命之源干涸。

  我们不是经常这样来威吓我们的孩子吗?你再不努力,就考不上舟山中学;你现在这个样子,长大只有去擦皮鞋。这就是我们为孩子描述的将来生活。如此赤裸裸的描绘和启发,我们在善意地提醒孩子的同时,又暗示给了孩子们一些什么?我们经常斥责年轻一代冷漠自私,甚至还常常感慨孩子们的早熟与叛逆。可我们想过没有,这些观念的始作俑者是谁?在这汲汲于功名利禄而无济世之心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除了对将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恐惧之外,还有的便是自私和冷漠了。

  罗素说,对于一个欢乐的儿童,激发豪爽大方的性格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一个终日被愁云惨雾笼罩着的孩子,他自然会固守所能得到的物品不放。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这真是一个无比伟大的提醒!在我们的教育中,不是更习惯于通过训斥与惩处来让孩子记住美德吗?罚跑步,罚写作业,罚站……想起来我们是多么的愚蠢啊!我们越是盼望孩子们能热爱的东西,我们越要把它们作为惩处的手段。我们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样的行为反而会使孩子离这些东西越来越远呢?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处应该是你盼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盼望他感到欢喜之事。你看,辛辛苦苦地实施教育的我们往往是多么的荒唐啊!

  当惩处充满着我们的教育,甚至成为教育的主要表现方式的时候(事实上教育技巧的缺乏经常让我们的教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这个怪圈),孩子们会离“幸福和健康的体验”越来越远,而我们教育的内在的成功也就离“幸福与健康”越来越远了。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给予儿童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让学生拥有幸福和健康的体验,是教育变更所要关注的核心,也是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目标。

  我们还必须认可:没有幸福体验的教育,也许能够培养出高分的学生,但绝对培养不出能够让幸福良性循环的人生。

教师的读书随笔10

  其实,这篇文章原来的题目是《远离校园语言冷暴力》,梳理过思路准备行文之际,瞬间觉得有些不妥,既然自己是想借这篇读书随笔反对校园语言冷暴力,那么题目也应该温暖一些,毕竟,文字是有温度的。

  好了,给大家聊聊这本书吧,《我是白痴》,很奇怪的书名对吧。这是名师张汉青老师推荐的图书,原以为文中会有很多因主人公是“白痴”而凄惨无比的故事,但事实刚好相反。

  这本书以“我”为视角,讲述了很多令人哭笑不得,心泛酸楚,眼含泪花的小故事。仅仅因为“我”智力发育迟缓,同学们老爱和“我”开一些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尴尬无比但又不能拒绝的事情,因为一旦拒绝,同学会很不高兴,老师也是。他们会用冰冷的话回应“我”,同时还附带一副冰冷的面孔,为了让他们开心,一般情况下,他们提出的要求“我”一般都会答应。

  比如在《英雄与白痴》这个故事里,化名丁同的男孩以“想不想当英雄”为诱饵,欺骗“我”去掀女班长的裙子,虽然最后事情败露,班长也识别出丁同才是幕后主谋,但班长还是恶狠狠地踢了“我”一脚,以解刚才被羞辱的愤恨。

  除了学生,文中也不乏老师的诸多事例,在《我的座位》中,丁同的家长因为丁同视力下降为由,要求调座位。这件事后,老师便提出为了让大家的视力均衡发展,一星期换一次位置。好几个星期过去了,大家都换了,可“我”依旧在离垃圾很近的最后一排原地不动,好无聊。

  随后,班里有同学向老师提及此事,老师便指着黑板上的字让“我”认,“我”吭哧了半天也回答不出来,看来坐哪里结果都是一样的。后来,老师同意让我坐在第一排离茶壶很近的地方,原因是“我”对老师说:我可以为班级提开水。没想到老师居然同意了。每个周一,我也可以在第一排和最后一排之间换座位了,“我”太高兴了!

  像上面的故事,书中还有28个,在看这些故事的时候,说实在话,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对“我”的'老师和同学进行批判,而是想像书的作者王淑芬那样,写这样一篇文章来呼吁大家,关心一下班级、校园、社会上的一些弱者。王淑芬老师在本书最后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他不是白痴》,在这里,我才知道书中的“我”叫李生,在作者眼里,他非但不傻,而且还单纯得可爱。

  回想一下我所教过的那些班级,每个班级都会有那么一两个“受欺”成性的孩子,那些小霸王对于自己言行非但不引以为戒,反倒认为这是酷酷的象征。我们的老师有时也会因为言语过激而出口伤人。这些都讲成为那些“弱孩子”童年的一抹灰色,成为教师生涯的一道败笔。

  正如作者在文中说的那样:我不能造桥铺路,无力参与慈善事业,只能有一颗温软的同情心,作为对世界的回馈。在我看来,温软的同情心虽然看似无力,但它却可以在无限包容的情况下给那些无助的孩子以温暖和能量,让孩子变得强大和自信,这些已经足以。

  爱,让教育语言升温,爱,让师生关系变暖,爱让所有的一切都自然而又美好。

教师的读书随笔11

  《古文观止》一书,是文人吴楚才、吴调侯爷孙两人在清朝康熙34年间,收集了由先秦到明末两千多年的优秀作品而著成。此书不仅仅包括了史传、论说文,还有见闻札记、山水游记、杂文小品和其他的应用文。另外,少量的骈文和韵文也被选入其中。大体上能够反映出中华古文的绚丽多姿以及百读不厌的文学风采。

  这本书不但有收藏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有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潜质。每篇文章的寓意之深厚,令人读后回味无穷,耳聪目明,茅塞顿开。它不但教你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能够说篇篇都是做人做事的警示录,不愧堪称为“观止”。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深莫测,读后给人以宽博的想象空间。这些文章,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依然脍炙人口,可见它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啊!我在通读时,对其中大家熟知的:《左传》中的《曹刿论战》,《国策》中的《鲁仲连不帝秦》,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桃花源记》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文章,颇有偏爱。读后,深有感触,我认为这些文章,不仅仅是历史上公认的佳作,今日看来也是古文中的精华。

教师的读书随笔12

  幼年听家父教过《古文观止》中的几篇文章。那时候,我对家父的讲解听不懂记不住,只知跟着念而已。其实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过后便什么都忘了。之后,等到年岁渐长,走上了工作岗位,我有暇再回过头来通读《古文观止》的那些文章,犹如牛吃草反刍,重新加以咀嚼,才觉得这些文章经天纬地,气壮山河,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我就和这本书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文观止》的文章,总共可是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我异常钟爱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魏征的《该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虑论》等等,由于经常读,便逐渐地会背十来篇。这么一来,我除了平时在家里翻阅《古文观止》以外,还能利用空余帅司,随时随地进行背诵复习。我把这种背诵作为一道“精神快餐,用来滋养心田。

  我以为,《古文观止》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书。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涵。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至理名言,光华夺目,掷地有声。虽寥寥可是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种境界,那种情怀,早已被后人奉为立身做人的万世楷模。

  总之,读这本书,能够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高尚,使人坚强。我此刻虽已年过古稀,但有生之年,这本书是必须要继续读下去的,并且要一如既往地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读,为的是从中学做人。学会在任何处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教师的读书随笔13

  作为教师,要想永远胜任,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知、更新教学方法及教学观念。今年寒假,学校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的书。看了目录,感觉颇具诱惑力:

  A、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能教师(成功的教师必须了解和实践高效能教师的三大特质);

  B、第一特质:积极期望(高效能教师对学生的成功抱有积极的期望);

  C、第二特质:课堂管理(高效能教师是一个优秀的课堂管理者);

  D、第三特质:掌握课堂(高效能教师知道如何设计课程来帮助学生进步);

  E、全新的理解:从高效能教师成长为教师领袖(孜孜不倦地学习成长的教师最终会成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我虽不是什么成功教师,但是我也想成为一名高效能的教师,因为我也想具备高效能教师的特质:对学生的成功抱有积极的期望、做一个优秀的课堂管理者、想知道如何更合理的设计课程来帮助学生进步。

  读了《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我更明确了需要努力的方向:高效能的课堂上,要的是老师的尽心尽智而不是大声叫嚷、发号施令,更不要打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一天是开学第一天,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们希望明确自己现在学的是什么,将要学什么。在这点上,他们不希望有任何的惊喜混乱。所以开学第一课我们不必忙着讲新课,而是应该细细地与学生们熟悉本学期的教材,让学生们都知道,这一学期,我们要学些什么。接下来的一到两周里我们应教导学生们如何在学习过程中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比我们教师更向往一个井然有序的课堂。

  对于我们教师,营造高效能的课堂首先要认真备课,尤其是备学生。如果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就大打折扣,高效课堂无从谈起,教师备好课就传递给期待学生成功的信息,这也是高效课堂的必备信念。其次,要认真设计好课堂教学,诸如讲解、阐发、提问、演练之类的教学活动等,都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做到难易结合、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另外,要加强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高效课堂这一最终目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中美国情有别,教学有异,但教育的基本原则不变教书育人。因此,我们从书中借鉴精华,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实现高校课堂,则是益生益师之事,何乐而不为?教师读书随笔篇6

  有人说:一本好书,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没有学习新的理念和方法,课堂将会变得那么空洞和无趣!本学期,我按照自己的读书计划,认真阅读了《礼记·学记》、《学生第一》收获很大。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程度地闲下来,而学生最大程度地忙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也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而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

  一、教师,要爱护学生对你的信任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

  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师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其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想想自己,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但闲暇时又懒得动,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现在觉得自己还年轻,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足以能“应付”小孩子,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惟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而读书的这种意识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

  读书,使我对工作、对生活都充满了自信,使我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始终充满激情。每天读书一小时,我还要持之以恒,相信它会为我带来丰盈的人生!

教师的读书随笔14

  很偶然的读到这一篇文章。初读因为它在六月出版的《青年文摘》的首页,首先被它的标题吸引,惯性的认为又是一篇有关爱的煽情文章,心想就看看它如何煽情吧。待看下去以及看完,不由的回头又看了一遍,边看边赞:观点挺别致新颖。又看了一遍就紧接着看别的文章了,文摘看完也随手撂一边了。晚上休息前这一篇文章悄然的浮上了心头。一遍又一遍的拷问我:你怎么对待你讨厌的人?你怎么对待你恨之入骨的人?尤其是做班主任后,你怎么对待班里学习差的学生?尤其是问题不断令人头疼不已的学生?拷问下来,不觉睡意立消,迫切想再看一遍文章,再洗涤一次自己的灵魂。

  第二天在办公室找到书,又看了一遍。文章讲到,在每个人的生命里,曾经并且现在仍然不停出现了许多天使。这些天使用黑暗,让我们看到自己灵魂里的`光;他们用伪装的邪恶,让我们看到自己天性里的善良;他们用弱点。来衬托我们的优点;他们用无能,不断激发我们的潜能;他们用伤害,让我们学会宽恕;他们用恐惧、冷漠或愤怒呼唤着爱,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这些天使是我们在天堂中最知心的朋友,他们为了我们能成为一个美好的生命,学习生命中最有难度的宽恕,不惜自己扮演坏蛋,做一些真正可怕的事,让我们体验到什么是宽恕。

  对待我生命中或生活中讨厌的人,我在年少的时候恨不得他们消失,或者咬牙切齿的发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到现在了也没有学会忍让,一言不合马上变脸。学会宽恕,何其难也!在做了班主任以后。对待班里让人头疼的学生,真想像修剪树枝一样,咔咔的把他们的歪枝病叶剪掉。读了这一篇文章后,觉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多么幼稚和粗暴。在看到他们的时候,愤怒蒙蔽了我们,让我们忘了他们真正的样子,忘了我们是谁,忘了他们是谁,我们的生命因此变得沉重和阴暗。

  请记住,这些讨厌的人,都是我们的天使,以不同的形像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他们,帮助我们修炼成一个最美好的生命。谨记在心啊!以后无论在愤怒的时候,还是在崩溃的时候,抑或是在绝望的时候,记住他们是来帮助你成就美好的天使,你就会学会宽恕,你就会学会如何去爱。

教师的读书随笔15

  纪伯伦曾说过“荣誉是热情站在阳光中影子,花根是鄙弃荣名花朵”。我想这句话送给朱永新先生一定是最合适不过。他是全国人大会委员,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是苏州大学博导,但他却一再说自己是一个力图不让孩子掉队老师。初听他名,缘于他连续11年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提案;敬仰他人,却因有幸拜读他《教育之旅——教育承诺》。

  翻阅书籍,会发现全书以一种访谈形式展开,记述朱先生近些年和众多媒体关于教育观点一些对话。在这些对话中轻易就能发现,朱永新先生致力于新教育实验理念普及和推广,他提倡多角度关注孩子人格健全与成长。但让我最感同身受还是他所提倡“全民阅读”理念。他认为这是新教育实施最有效途径,也是教育改革必由之路。他在访谈中提到“一个不善于阅读民族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有精神力量民族,也绝不会成为一个有竞争力民族”。朱先生还以犹太人为例,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有45本书阅读量。这似乎让这个种族人才辈出、贡献良多变得不那么匪夷所思。

  而作为一个一线语文教师,我深知阅读重要。他有着发展思维、培养情感、激发兴趣、提高表达能力等诸多作用。正如朱先生所说,学校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是必要乳汁,那课外阅读就是孩子健康成长其他营养物质。但现实操作中,我们总会感到荆棘满路。应试压力、阅读方式改变、社会观念不认同等都让孩子读好书路径看似越来越窄。由此朱先生便提出“全民阅读”理念。由民众阅读形成一座城乃至范围更广书香氛围,去吸引那些离书越来越远人群。例如,他认为父母如果能和孩子一起阅读,定能形成共同语言,拥有共同生活密码。他始终坚持,哪怕多一个人爱上阅读,这世界便也多一份书香。

  掩卷沉思,朱先生理念,我想就现在来看是梦想大于现实,毕竟太多人认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太多人甚至没有阅读兴趣。但长此以往,从书香校园影响到书香社会,从推进阅读到撬动中国教育改造,也并不只有渺茫希望。低头再看书面上朱永新先生,我惊讶一个身体力行搞教育改革人,看起来却温和淳朴、笑声朗朗,我想那一定醉人书香才能浸润出儒雅气质吧!

【教师的读书随笔】相关文章:

教师读书随笔07-11

教师读书随笔05-15

教师的读书随笔02-28

(经典)教师读书随笔09-06

教师读书随笔(经典)09-06

教师的读书随笔范文04-26

【推荐】教师读书随笔05-18

教师读书随笔【推荐】05-18

教师读书随笔【热】05-18

【荐】教师读书随笔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