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

时间:2024-09-12 17:42:30 随笔 我要投稿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15篇【优选】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没少接触或者看到经典的随笔吧?随笔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你知道什么样的随笔才是被大家所称赞的随笔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音乐教育随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15篇【优选】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1

  一、新课改的背景和概述

  自2001年以来,我国中小学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即“新课改”。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此背景下新课改应运而生,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模大、方位全、理念新,主要倡导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改变了人们对基础教育的传统观念。新课改实施十年以来,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其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也经历着这一轮新课改,并诞生出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等一批重要成果。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的组成

  中小学音乐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的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音乐课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广大中小学生家长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音乐素养也越来越重视。在上述背景下,中小学音乐课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中小学音乐课重要性的提高,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基本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国内各个地方的教育部门每年都会举办多次各种形式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或是汇报演出,各地教育部门的音乐基本功比赛内容一般分为:声乐、钢琴、器乐、舞蹈、即兴弹唱、合唱指挥和音乐理论等几个方面,考察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某些地方的教育部门直接将比赛成绩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依据。这一现象,一方面体现了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教育部门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基本功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对中小学音乐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和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新课改之前,本科音乐教育对学生音乐基本功的培养方向主要偏重于音乐技能、音乐文化素养和理论等几个方面。其中音乐技能是指:钢琴、声乐、舞蹈、器乐、即兴弹唱伴奏、合唱指挥等音乐的技术水平和表现能力,是成为一名合格音乐教师的基础和前提。音乐文化素养和理论是指: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相关的综合文化素养和音乐理论知识等,例如:音乐史与音乐鉴赏、音乐教学论等。音乐教师具备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会有助于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之前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注重学生专业特长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音乐技术,忽略了舞台表现;强调培养学生音乐技能,忽略了课堂教学和创造能力;注重个人技能训练,忽略了实践实习的重要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大家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基本功的理解也在不断地拓宽和加深。目前的较流行观点包括音乐技术基本功、舞台演艺基本功、教学创造基本功、音乐制作基本功、文化理论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等六个方面,上述的定义在以音乐技术基本功为基础的层面上,加强了音乐教师的舞台表现、教学创造和课堂教学能力,从而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三、新课改背景下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改的实施更新了传统教育观念,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多方调查研究,得出以下信息:

  1. 教育部门强调音乐师资的基本技能

  如前所述,目前国内各个地方的教育部门,每年都会举办多次各种形式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或者汇报演出。音乐基本功的比赛项目体现出各地教育部门对音乐课实践和知识技能的重视。此外,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也会每两年主办一次“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比赛项目分为:钢琴演奏、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综合音乐知识答卷(包括音乐理论基础、和声学基础、中外音乐史常识、民族民间音乐常识及舞蹈基础常识等)共五项,也体现出教育部门对音乐师资基本技能要求的连贯性。

  2. 一线教师强调音乐师资的组织能力

  在笔者所在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研讨会上,多位小学校长提出:来实习的音乐专业学生单项技能都很过硬,但是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文艺活动组织能力则有待提高,很多实习生在组织和安排一些大型演出活动时显得手足无措,无法胜任工作、完成任务。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的音乐教学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能在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力。因此,各类文艺活动和比赛都很多,这就对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舞蹈的编创、合唱队、乐队的组织、舞台设计以及节目的安排,等等。

  3. 学生家长强调音乐师资的文化修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当今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对孩子艺术素质方面的培养,钢琴、器乐或舞蹈专业训练已经成为很多孩子业余生活的组成部分。对于学校的音乐课,不少家长则认为,教师在完成基本的音乐课程教学目标以外,应该多给学生讲授一些音乐领域的相关知识,让他们更多地了解音乐、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在提升他们的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的同时,完善其人格。此外,学校还应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参与演出和表演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同时收获自信。

  4. 招聘考试强调音乐师资的综合素质

  现在各地区、市县的音乐教师招考一般分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先进行理论考试,包括:乐理知识、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教学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内容,这就体现出对音乐教师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重视。其次,实践部分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即兴表演和创新等方面的考察,例如即兴伴奏,往往要求自弹自唱或现场弹奏,而舞蹈创编能力也是近年来很多招考单位非常看重的一项内容。

  5. 新课改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

  笔者根据以上的调查情况,将新课改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概括为以下几点:

  (1)综合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更多的是“全才”,即能够熟练掌握声乐、钢琴、器乐、舞蹈、合唱、音乐知识、课堂教学等知识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文艺活动的组织能力。

  (2)创新型。在当今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型”的口号是各行业对人才所提出的共同要求,对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也是如此。他们除了要具备一定表演才能外,还要有创新意识、科研意识和创作能力,包括对教材的创新、教学形式的创新、教学科研甚至是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

  (3)情感型。随着新课改对培养中小学生审美情感和音乐表现能力的重视,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的情感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会对学生产生直观的影响,让学生通过音乐课充分感受到美的愉悦和情感的陶冶。当教师在歌唱、演奏以及伴奏中都充分表达出音乐的情感时,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提升其音乐鉴赏力、表现力和音乐素养。

  以上几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一致分析出:当前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的要求高而全,中小学招聘新晋音乐教师的门槛也逐年提高,从而对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新的挑战。

  四、本科音乐教学与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要求的接轨

  长期以来,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音乐各门类间触类旁通的能力不强;将音乐更多地等同于技术,没有真正地理解音乐,造成钢琴、声乐、器乐、舞蹈的学习都只重视技术、技能,而无法理解音乐的深层次内涵,更无法将这一内涵或情感进行表达。例如:本科学生时常将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等同于钢琴课,只关注如何完整弹奏一首乐曲,而忽略了钢琴即兴伴奏中对于“即兴性”和“创作性”的要求;指挥课上学生的指挥意识不强,更多的时候像是听着音乐打着节拍;舞蹈课上学生很少涉猎舞蹈编创的内容,而此内容却恰恰是中小学音乐教学和文艺活动中的重要部分;不少学生轻视音乐理论课,由于不注重提升个人的音乐素养和文化底蕴,导致其今后无法胜任音乐的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新课程改革已近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相比之下的本科音乐教育在很多方面则显得较为滞后。必须采取积极措施,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趋势,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音乐教育师资。由此,笔者“抛砖引玉”地提出对当前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几点建议:

  1. 加强综合、融会贯通

  提倡本科音乐教育中基本技能的综合。所谓“综合”,是指在各门专业课的授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能力,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音乐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

  (1)在钢琴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弹奏一首钢琴作品原谱的基础上进行移调练习,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乐谱和键盘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和声学知识,并为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学习做准备。

  (2)在声乐课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两两配合、一弹一唱,从一开始的发声练习直至最后的歌曲演唱都进行合作训练,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另一方面还能够让他们体会到音乐配合的重要性。

  (3)在舞蹈课上,教师可以更多关注学生的创编能力,以中小学音乐课内容为创编素材,同时结合音乐史论课的学习,在舞蹈创编中融入更多时代元素,让舞蹈表演更具文化意蕴。

  (4)音乐表现和情感表达等内容都可以作为本科阶段音乐专业各门课中共同的训练目标,让学生正确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达音乐。

  2. 加强排演、精益求精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第二课堂”的各种文艺活动和比赛都很多,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增加舞台表演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各类本科院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大学生艺术团、学生艺术实践、暑期文化下乡及其它各类演出活动,让他们获得更多参与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的经验,充分将课堂知识与表演实践相结合,真正具备合唱与指挥、排练与编舞、组织与协调的能力。

  3. 加强实践、笃行致知

  一方面,建议增加学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机会,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锻炼,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提高自身能力。另一方面,在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和音乐教学论等理论课程中,应适当增加学生上讲台实践的环节。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理解,更重要地是能够锻炼他们的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让他们熟悉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反思

  笔者在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现状进行调查时,走访了很多中小学校领导和音乐教研室教师,通过交流了解到很多的实际问题和意见建议,这些珍贵的第一手材料是在课堂教学培养中无法知悉的。中小学校领导和音乐教研室教师处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前沿,他们的想法取自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只有多采访一线教师,多和他们交流,才会了解新时期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反思本科音乐教育的得失,紧跟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潮流,从而实现本科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素养要求的接轨。

  随着时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当今整个社会都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通过参加培训、继续教育及个人学习等多个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加强音乐基本功、教学创新及科研能力,以顺应改革发展的要求。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2

  新《纲要》要求激发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进而主动的表现美,具有审美情感萌芽。绘画是幼儿表现美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一支笔一张纸在幼儿手里能出现千变万化的世界。一定绘画技能是幼儿顺利地进行美术表现必不可的工具,是幼儿艺术表的必要前提。可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缺乏,表现手段、方法、水平较低,绘画技能匮乏。绘画技能是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形成的动力定型,我们能让小班的孩子进行反复枯燥的临摹、涂色吗?显然,这个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如何在有趣的环境中培养小班幼儿的涂色和绘画技能并能够科学掌握正确的握笔常规呢?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指出:“视觉能变成听觉,反过来听觉也可以变成视觉的画面。”这一句话就精辟的指出了视听两者之间的微妙转化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们把音乐引入到美术的课堂教学中来,充分体现音乐和美术在审美教育中的不同,把音乐的美与美术的美融合一体,使新课程的内容更充实。那么将音乐与美术有机融合对美术课堂有着什么样的实际意义呢?

  一、藏在音乐里的涂色技能,赶走涂色时的枯燥性

  3、4岁的幼儿对色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大胆的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但涂色只处于涂鸦阶段,涂色时往往会出现不认真、涂到一半没耐心,所表现的内容也常会出现一些大小不均匀的空白,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孩子涂色的正确方法,以及握油画棒的正确姿势。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进行美术活动兴趣是第一位,其次才是一些美术技能的练习。小班的孩子我们会发现幼儿最感兴趣的是音乐伴奏下的朗朗上口的歌曲,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创编了《涂色歌》,选择幼儿熟悉、喜欢的物体――灯笼,在线内涂色,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进行横涂、竖涂或圈涂的练习并且提醒孩子尽量涂满、涂均匀,不涂到轮廓外。同时歌曲中正确的握笔姿势和正确的坐姿也是对幼儿握笔常规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有了良好的涂色基础,孩子的作品就会收到加倍的效果,不管多么稚嫩的勾线,加上了美丽的色彩一定会是一幅有趣的、丰富的作品。

  二、藏在音乐里的.绘画技能,赶走绘画时的盲目性

  在小班由于幼儿的观察力、双手协调动作不完整,但幼儿创造性的想象力异常丰富,千奇百怪,在绘画活动中他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绝不考虑自己想的与实际情况是否相吻合,那么又怎样来提高他们绘画的技能呢?除了选择吸引孩子关注的绘画物体外,有趣的绘画指导方式更是提高绘画技能的“灵丹妙药”。由于音乐具有抽象性与通感性,音乐的曲调诙谐,幽默又欢快,让人们在聆听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幼儿根据旋律来想象出画面内容。因此,课题组成员据此创编了歌曲《画小鸡》,让幼儿在歌曲《画小鸡》的歌曲旋律中提高绘画情绪,随着歌词的提示,自然习得绘画小鸡的方法和步骤,就这样,童趣盎然、气韵生动、灵动多样的小鸡形态一下子展现在眼前。在孩子在画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后,教师进一步提问:“你的小鸡在干什么呢?”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往往都是滔滔不绝的,充分激发他们讲述的愿望,在讲述之后,孩子作品由单一的个体延伸到一幅幅具有情境性的画面。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3

  “音乐课的创新”是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之所以将“音乐课的创新”作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因为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学科具有突出的创造性价值,它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学科之一。音乐艺术的这一特质,使音乐教育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你会发现这世界因为他们而变的更加精彩!因此,笔者认为音乐教师要给学生精心搭建“音乐创新”的舞台,使其音乐创新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一、音乐创新的内涵

  普通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的“创新”并非指专业音乐学校的创作活动,而是指通过音乐创作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它是以强调有探索性的生动活泼的创作过程为目的,而不过于强调创造结果的发展性教育。首先音乐课的创新必须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脱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审美教育的价值就无法实现。正如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说:“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应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不是面向少数音乐特长生的专业音乐教育。在音乐创造教学中,除了让“白天鹅”展示自己的才华,也不应忘记那些不起眼的“丑小鸭”。孩子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是在鼓励和赞扬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教师要及时送上最热情的赞扬。成功的教育应该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丑小鸭”和“白天鹅”一样的自信。其次学生音乐创作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音乐创作的过程。我们不能以创作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孩子创作的依据,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体验他们创作成功的喜悦。孩子有孩子的精神世界,孩子有孩子的成功法宝,对音乐的创作,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成功方法。因此,孩子们的音乐创造和音乐大师的音乐创造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在音乐创造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不要过分计较学生音乐探索与创造的结果,而应该保护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所积累的点滴信心和勇气。惟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逐步培养出热爱音乐的种子。

  二、音乐课创新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音乐课教学更是如此。音乐课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引导他们创造性的表现音乐。培养音乐课创新的内容和方法有:节奏、旋律的接龙和问答;乐句的填空和创编;为歌曲、乐曲即性伴奏和即性表演;命题作曲等。

  如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时,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两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半拍。”这些概念对于一、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既枯燥又抽象。笔者从学生内心听觉出发,制造一个由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进行化解。首先,让学生们分辨出声音的长短:火车汽笛声长,汽车喇叭声短,猫叫声音长,狗叫声音短等等。其次,通过海关钟楼钟声、电子钟秒针跳动声和机械快摆秒针跳动声来分别代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然后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为巩固已学的概念,老师把几段风格各异的儿歌,让学生按一定节拍的规律朗诵出来。当他们亲自感知到节拍的实质概念时,就可以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分别写在黑板上,从而也完成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转换。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感到新鲜、有趣,而且学的透、记得牢。

  再如教律动时,以往总是“教师编,学生做”的机械式模仿,束缚了学生们的手脚和大脑。笔者在教学中打破这个常规,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

  下面笔者谈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1、自由感受创新

  在音乐课上,笔者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请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和解决。”对学生们各种离奇古怪的想法和问题,笔者的态度是鼓励、支持。同时,笔者也要求同学们相互尊重和理解,由此在课堂上逐渐形成一种友好宽松的学习氛围,使每个人都乐于畅所欲言。例如:在课堂上,笔者用双手抓住两个撞钟碰了一下,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辩这是什么声音,大部分同学都回答:这是撞钟的声音。只有一个很胖的男孩子仍然把手举的高高的,他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好像是打鸡蛋的声音。”他的回答使全班同学都捧腹大笑,有的同学还说:“你就知道吃!”而笔者没有贬低这个同学,反而启发诱导其他同学,并且鼓励刚才那个男生,说:“的确,撞钟和鸡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距离是那样的遥远,但用手捂住的撞钟相撞声和打鸡蛋声是非常相似的,他能够听出来,说明这个同学具有敏锐的.听觉和丰富的想象力。”笔者认为,在听声音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师友善、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营造轻松友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尊重、接纳他人,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也为学生搭建“音乐创新”的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贴近生活创新

  音乐不仅是课本上的符号,它还无时不在我们的身边。音乐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增强音乐学习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使音乐教学焕发无限生机。例如:学习2/4拍节奏时,教师紧紧把握节奏特点,让学生用身体的动作从生活出发创造性的表示上述节奏,有的同学用“洗脸”的动作表示四分音符,用“放牙刷”的动作表示最后一个二分音符;有的同学用“刷牙”的动作表示四分音符,用“照镜子”的动作表示最后一个二分音符……他们的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这样促进了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配合,整个过程可以随时注入学生自己的灵感、自己的创造,充分展示了自我的才能和个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整个课堂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

  3、创编歌词创新

  音乐的丰富多彩源于创造,要给学生以创造的自由,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努力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笔者选择简单、易于创编的歌曲,利用创编歌词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情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例如上小学一年级《动物说话》,唱会歌曲后,教师启发:你们在还知道哪些动物?能不能把它编进歌词里唱一唱,并用动作表现出来?孩子们自编歌词,边唱边演。有的学生表演:小羊、小狗、小牛等歌词。根据学生的创编,师生即兴创作了六段音乐。学生们在创编歌词的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把歌曲表现得淋漓尽致。笔者认为:只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造潜能,为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勇气,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发展。

  4、师生角色转换创新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全过程中,要以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充分体现。音乐教学的创造实践并不是指专业性的创作实践,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音乐实践,主动地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旋律、美的世界,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造。基于这些认识,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活动,把比较枯燥的音乐术语和概念变得直观和生动起来,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主动地接受、掌握他们。例如在教学生掌握顿音时,老师向学生提问:什么动物最活泼?学生们回答:小猴子、小猫、小山羊等。这时,笔者随便指出一种动物,如小猴子,让学生做出小猴子蹦跳的动作,体会它速度较快、有弹跳感的动作特点。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两小节曲谱1 3 3 3 ∣ 3 5 5 5 ∣让学生用这两小节曲谱吹奏出小猴子蹦、跳的特点,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把顿音的感觉找出来。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为活泼的小猫、可爱的小山羊创作短小的曲谱,学生们很快把握住了小动物的特点,全班60名学生中有58名学生都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小动物的音乐形象,并且用顿音方法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笔者深信,这样的教学定会挖掘出学生蕴藏的无穷的创造潜能,爆发出无数灿烂的思维火花,结出累累的创造硕果。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注重在人人参与的音乐活动中愉快地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也就是说:所有音乐概念的获得都是在各种音乐活动中自由发展的结果,这无疑是培养音乐创新能力根最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音乐学科对创造力的培养,是任何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如果说,整个教育界把开发儿童智力、提高学生素质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的音乐教育更是以它本身的优越性走在前列。作为教师,要精心地耕耘和栽培,让孩子们如鱼得水、尽情表现,创造性人才正是在这一个又一个“尽情表现”中成长起来的,让播撒在孩子们幼小心灵中的创作种子得以生根、发芽、开花,让创造之花开在我们的课堂,愿它能在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心中永远绽放、永远芬芳!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4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跳起来》是一节音乐欣赏课,主要欣赏《马刀舞》《小步舞曲》两首风格迥异的乐曲,一首激烈昂扬,一首舒缓优雅,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两首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在许多电影电视中出现过,通过以往的记忆学生更容易理解欣赏乐曲,《马刀舞》富有_的快节奏的音乐能够很好的提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欣赏热情,以优雅的舞步体会《小步舞曲》.(二)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对于音乐的节奏,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演奏乐器有一定辨知能力,对于电影电视媒介中常出现的但没有留意的音乐在欣赏的时候更能够提起欣赏兴趣.(三)教学环境的分析

  本节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实践活动来配合欣赏教学,从而更好的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和效果,所以需要配备多媒体设施的教室,桌椅的摆放要预留出一片开阔的空间为课堂实践活动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一)欣赏管弦乐《马刀舞》,古钢琴独奏《小步舞曲》.通过迥异的风格对比讨论分析不同风格的音乐描绘的是怎样不同的场景,利用哪些元素来表现出不同的场景.

  (二)欣赏的过程中利用音乐软件辨别管弦乐的演奏乐器,通过舞蹈的形式体会小步舞三拍子的音乐特点.

  (三)在《马刀舞》中感受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在《小步舞曲》的舒缓典雅中翩翩起舞.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两首乐曲的特色欣赏与对比分析

  (二)教学难点:课堂实践活动中三拍子的小步舞与《小步舞曲》音乐的节拍要

  四、教法、学法分析

  《跳起来》是一节生动有趣的欣赏课,四年级的学生欣赏能力正处于萌芽状态,所以本节课以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为主,老师“知识情景引导”为辅,通过老师的情景引导,语言提示让学生去发现欣赏过程中的亮点.在欣赏过程中采用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体验欣赏教学方法,《马刀舞》从单纯音响和现场演奏两个角度去欣赏,不同的欣赏效果对比非常明显,更容易使学生理解乐曲,《小步舞曲》从听音乐欣赏到以舞蹈的形式来体会乐曲,使学生融入到音乐当中,感受乐曲的魅力所在.《马刀舞》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管弦乐的知识,以对乐曲的.听觉记忆为线索,共同探讨总结所听到的乐器,老师对其进行整理,将知识点慢慢具现化,由讨论到总结到梳理层层进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小步舞曲》以舞蹈活动为主,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师生共通过合作,老师来领舞带动全体学生,舞蹈的同时,用肢体与综合感官来理解音乐.最后全体学生共同讨论欣赏后的对比总结,让学生从老师的引导中渐渐独立能够把自己在欣赏中的所感所想进行总结.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点

  1.以描绘战场的视频资料导入,激烈的战争场景与教学内容主题相契合,更好的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

  2.以音频与视频两个角度去欣赏音乐,单纯的音频资料熟悉音乐,演唱会的音响将音乐立体的展现给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

  3,利用ppt文件,展示管弦乐队的整体画面,使学生有一定印象,利用动态的动画图片构成管弦乐队的缩略图,将管弦乐的分布简化,使学生能系统的记忆其分组,利用te_tbook软件为学生展示乐队中的各组别的演奏乐器,既能展示乐器外形,又能聆听乐器的音色,加深学生的记忆,拓宽学生音乐视野.

  六、课后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所以在课堂环节的分配和时间的把握上老师要仔细的拿捏,虽然,两首都是舞蹈音乐,但是《马刀舞》节奏太快,不适合学生进行舞蹈配合,所以尽量用《马刀舞》提升课堂气氛,小步舞的教授要分步,由易到难,由单人,到双人配合,建议将该课分为两个课时.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5

  互联网+与音乐学科的有效融合,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初中音乐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局面。那么笔者就谈谈传统课堂下笔者的一些感受。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笔者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也非常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因此在授课时常常有一种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想方设法把自己的课程设计的出彩,尽量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给学生创造好的授课效果,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收获自己知识,收获快乐,同时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但是初中音乐课程在开设和授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或者尴尬的境地,笔者就谈谈目前初中音乐课程在大多数学校开设的情况。

  首先,部分学校从领导到其他学科的教师,甚至学生都不是特别重视音乐课的开始,认为,这样的课程也不参加中考,平时也不组织考试评比,即使开课也是因为相关部门开设相应课程不得已而为之,这种唯文化课为主的思想,在很多学校,在很多教师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一些乡村学校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笔者曾经做个一个小的调查,在一些乡村学校,一是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一是不能开足音乐课,笔者甚至发现一些乡村学校,音乐教师或者美术教师已经转行教一些文化课,这实在是对音乐课的一种误解。

  其次,部分学生以及家长对音乐课也不是足够的重视。很多家长认为,音乐课有什么用呢?学生不可能当歌唱家或者音乐家,甚至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五音不全”,根本就“不配”上音乐课,还不如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学学文化课。一些学生也找各种借口逃避上音乐课,把剩下的时间用于写作业,这部分学生有些是学习比较用功的学生,而有部分学生则是为了早把作业写完,好回家多玩一会手机。

  第三,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除了上文提到都没有专业教师,没有专业教室之外,一部分学校在音乐器材的配备上也存在严重不足,笔者发现很多学校音乐教室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应对教育部门基础教育检查而设置的,教室和桌子是有了,但是专业的器材却几乎没有,音乐教师上课,只能讲授唱歌的一些技巧,进行稍微专业一点的器材训练就受到限制,也不可能让学生自带器材,导致一些想法就没有办法实施。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给学生学习音乐提供各种便利的条件。那么如何更好的进行初中音乐教学呢?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采取哪些有效的基本策略呢?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明确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从兴趣的角度而言,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都应该掌握一门基本的技能。现在一部分家长已经有了这种意识,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给孩子报某一个兴趣班,进行长期系统的专业兴趣的培养,笔者接触的一些家长,还给孩子报了钢琴班、古筝班、舞蹈班等长期需要跟学的兴趣班,尤其是钢琴班的投资还是比较大的,有的孩子自小学习钢琴,除了添置乐器,还有不断考级,并且需要上课,连续多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是笔者发现,练习了某种乐器,或者学习了某种音乐技能的学生,除了掌握了一项技能,在学校的各种文艺活动中,都可以展露才华,让自己的技能有了展示的机会,使自己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笔者发现,掌握一项音乐技能的学生,除了能力获得提升,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变得与众不同,他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有亲和力,也更加受到同学的欢迎。而这种好的精神状态也可以迁移到学习中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音乐课程的开始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常说,我们的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课固然重要,但是音乐的学习,音乐素养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系统训练,专业发展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学生不可能掌握多么系统的专业知识,但是音乐课程的开始的意义在于,首先,让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常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音乐课程终归还是一项技能,所谓的技能,不一定是学生用于谋生的手段,而是学生在繁重的学习或者以后步入社会的工作之余,进行的适当放松与娱乐。我们说“歌以咏志”,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歌曲,不都是抒发情怀的吗?歌曲可以让我们得以释放自己的情绪,既能表达情感,又能排解压力。其次,音乐课程的目的之一,是让一些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通过课外的一些辅助达到实现自己梦想的目标。比如有的孩子发现自己是比较喜欢音乐的,或者发现自己在音乐方面具备一定的天赋,那么就可以考虑自己是不是可以从事音乐行业。而现行的高考模式下,一部分学校还有“音乐特长生”这样一种高考模式,给了爱好音乐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因此,通过初中音乐的入门教育,一部分学生激活自己的兴趣爱好,再通过专业的训练,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笔者发现一些直播平台,如抖音、快手等,都播放着一些旋律比较简单的歌曲,这些歌曲总有一些直击人内心的东西,尤其是那几句朗朗上口的内容,更是打动人心。在教学中,抖音、快手这些平台的发展给了笔者一定的启发,笔者认为,作为音乐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给自己的学生进行一些专业的训练,比如一些学生在学校是没有时间学习音乐的,但是到家以后就有了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抖音等平台给学生录制一些音乐技巧,甚至也可以开一些直播课程,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发掘网络资源,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音乐能够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音乐既能够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同时也以让学生道德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例如,爱国歌曲的播放和学习,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然爱国歌曲有很多,笔者针对初中生还是会推荐一些相对通俗的,一方面旋律可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他们学唱起来也比较容易学,比如爱国歌曲:《十送红军》《映山红》《东方红》《龙的传人》《东方之珠》《中国人》《我和我的祖国》等等。除此之外,笔者也会借助音乐课程,给学生发掘音乐背后的故事。有时候你会发现,学生可能感兴趣的不是歌曲本身,而是歌曲背后的故事,这样通过故事,学生可能才会理解歌曲,爱上某一首歌曲。比如网上有人一直在讨论,陈奕迅的歌曲《十年》里的歌词,“如果那两字没有颤抖”,这里面说的“那两个字”到底是哪两个字,这种具有发散思维的设问,也可能会激发学生都歌曲背后故事的探索等等。我们那个时代,或者我们长辈那个时代,曾经哼唱过《一分钱》,说的是一个朋友拾到钱之后,上交给警察叔叔,其实歌曲中的小朋友除了具备拾金不昧的品质,是不是也具备法治精神呢?如果“拾金昧了”,不仅有违道德,其实也是违法行为。尤其是面对巨大的财物,如果拾到据为己有,同样也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因此,笔者认为,因为不单单给学生基本的音乐技能,还要让学生掌握做人的道理,成为合格的公民。除了传统的音乐资源,学生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发掘一些好的音乐资源,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

  四、借助网络,弘扬传统文化

  目前音乐可以有多种形式的呈现,如果仅仅是音乐这一种方式,就失去了更大的魅力。比如最近两年火起来的《经典咏流传》,通过音乐再创作的方式,把传统文化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既有传统文化的元素,也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传统文化,或者乡土历史的素材,笔者觉得这些内容,也可以通过因为音乐的方式,去呈现,赋予之以一种新的生命力。网络的便捷给了弘扬传统文化新的契机。笔者发现在一些网络直播平台,有很多挖掘传统文化的主播,笔者认为这些主播也可以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加上音乐的元素,让传统文化更加容易给人留下印象,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有了更好的平台,也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笔者认为,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初中音乐教学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给一些喜爱音乐,在学校又没有足够时间进行兴趣拓展的学生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同时,网络的海量资源,也给了学生找到更多,更丰富的资源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网络有很多自发的音乐人,提供了很多优质的音乐资源,而且有很多音乐爱好者进行音乐知识和音乐技巧的普及,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现成的自学资源,这样又给学生自我拓展提供了新的空间。而很多主播的课程都非常的系统和专业,也让学生节省了很多学费,并且通过自学之后,就能够发现自己是否真正热爱某项音乐项目,如果不热爱,也没有过多的损失。

  五、结束语

  总之,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音乐教师也要善于给学生积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文化知识和音乐技能都获得相应提高,并且不要出现“玩物丧志”的情况,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6

  学生单纯天真,他们喜欢新奇的事物,追求流行歌曲的奇光异彩。但他们社会阅历少,不懂得哪些东西是经典,哪些东西只是潮流。这方唱罢那方登台,更是迎合了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明星是他们的偶像,上课愿意欣赏流行歌曲,而不喜欢经典的民族乐曲。

  在民歌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重新认识流行音乐与民歌。笔者经常对学生说音乐家之所以能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紧跟时代的优秀作品,是因为他们都喜欢到民间搜集民歌并加以改编创造。你们听我唱一首这样的歌曲:“大河向东流……”笔者只起了头,就被学生高亢的歌声淹没了。学生的投入程度、演唱激情使笔者很受感动。学生唱完,笔者立即会问:“这首具有强烈震撼力的歌曲是怎么来吗?知道的请举手,学生一脸迷茫,死盯着老师想知道答案。笔者告诉学生:“这首歌曲是作曲家赵季平老师吸取了河北民歌《王大娘补缸》的主题音调改编创作来的。”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真的吗?”“有这样的事?”于是,笔者随手拿出《中国民歌精选》一书,找到《王大娘补缸》这首歌,用实物投影机投影到大屏幕上,然后边弹琴边演唱这首歌曲,学生一听,果真是那么回事,非常兴奋。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们接受了笔者把“民歌改编成流行歌曲”的建议,认真的欣赏着《太阳出来喜洋洋》,准备为这首民歌的旋律改写歌词,改动节奏,使之成为一首大家爱唱的“流行”歌曲。

  这节课,转变了孩子们之前不喜欢欣赏民歌的态度,使他们知道了很多流行歌曲源自民歌,调动了他们学习民族歌曲、器乐曲的积极性,实现了教学设计的初衷。

  聆听与律动

  在聆听音乐的时候,单纯的倾听是必要的,而把握节奏最切实有效的方法就是用身体动作来把握节奏。对于经常在电视里看见乐队指挥场面的学生而言,模仿指挥家们的动作,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事。随着音乐做动作几乎适用于所有的音乐。配合着乐曲像指挥者那样模仿指挥动作,这也是一种最富有音乐性的学习方法。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可以随着乐曲的强弱变化等做指挥动作,比如《土耳其进行曲》(贝多芬曲)、《卡门》序曲(比才曲)等,这些或欢快或激昂的音乐自然会激起学生的指挥欲望。

  在聆听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中的《进行曲》第二乐章第一首时,主体部分(4小节)踏步,学生一边听一边进行身体活动,这时学生们一般会想象着去做小动作,比如手臂张开做小鸟飞翔状等等,也会随着长笛吹奏表现小鸟的旋律,学生们会做快速小碎步跑动的动作。

  聆听与讲解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首乐曲在聆听之前不应该有过多的解说,过多的讲解会代替学生理解音乐本身的内容。因此,在让学生们聆听音乐的时候,认真地听辨乐曲的拍子、听辨演奏的乐器,还有乐曲的气氛,然后展开讨论;在欣赏外国声乐曲、歌剧选曲以及欣赏乐器独奏曲目和协奏曲时,对歌剧的歌词和剧情加以解说,说明内容或场面,或者对某些乐器加以解说,一边注意乐器的音色及演奏方法等,一边倾听音乐,这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例如:在欣赏圣桑斯的《天鹅》之前,利用大提琴演奏的唱片,或者大提琴的挂图来做说明,在听时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来听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在欣赏民族民间音乐及外国曲目时,笔者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的地理知识、民间风俗、历史小故事等,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积累了更多的社会知识。

  聆听与爱的渗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只有从感觉入手,通过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比如,人教版有一个单元的教育主题是“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在教学《东方之珠》这首歌曲时,诱导学生重点理解歌词中的关键句子,如“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等,感受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无比爱恋的思想感情。而《鼓浪屿之波》则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出了盼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学生在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同时,培养起了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7

  音乐活动离不开感受,在音乐中让幼儿充分的去感受音乐是很重要的我们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创新,幼儿身上潜存着丰富的创造力和敏感的思维能力,我们要把孩子融入到音乐活动中,促进孩子多元智能的开发。从感受音乐入手教幼儿学习音乐,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表现欲和自信心。会表演。会创编学习积极主动,印象深,记得牢,从而使〝学会〞变成〝会学〞再到〝创造性的学〞,使幼儿在充满音乐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让幼儿扎实的学到知识,并利用已学的技能进行创新,发展提高了幼儿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教唱歌曲时,首先让幼儿感受曲子,理解歌词,从而启发幼儿表达出来。在学《高高的苹果树》这首歌时,我用简笔画的方式画了一个高大的苹果树下画两个席地而坐的小孩,简单。明了。让幼儿联想自己在树下会干什么?在丰富实际感受的基础上对歌词中的词意有了进一步理解,使其产生相应的'感受,然后我用歌词按照歌曲的节奏来朗诵它的内容,并让幼儿学习。当幼儿学的容易时,他们对自己有了信心,对活动有了兴趣,也促使他们会自然的按自己的意愿感受音乐。表达音乐。然后我示范演唱歌曲。让幼儿学唱三遍后我把画上的苹果擦去换上几个橘子,让幼儿来学习创编新的歌曲。最后让幼儿来想出还可以换成什么水果树。边唱边跳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他们的发展特点,他们的表现有了粗浅的技能和经验,他们不但喜欢用歌声来表达感情,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平时多让幼儿观察自然。生活中的一些启发,同时也给幼儿一些示范动作,教给他们一些表达方法。在创编动作时,当唱到〝我们唱歌,做游戏〞时,幼儿都会随着音乐结合生活中的事创编各种动作;如:两两相对拍拍手;几个人拉成圆圈开心的转一圈;站在地上点头等;在创编动作中,逼真的表现出了孩子们投入的喜悦之情。

  我觉得这样上有几个好处:是近两年的事,由于班级较多的缘故,再加上我们学校就只配置了2个多媒体教室,所以不是经常有机会进行多媒体教学。通过用幻灯片教学的几节课,我发现: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进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学生在有动感画面的支持下欣赏音乐,就能很快的进入到音乐所表达的意境中,感受到音乐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便于学生从感性上更好地认识音乐,体会音乐。这样就节省许多讲解的时间,课堂形式更多样化。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作为老师,特别是音乐教师的我们,就应该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了,学生才能够主动的进行学习。但是,如果我们不分课程,一味的追求PPT教学,就会出现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轰轰吵吵,而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也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的制作课件,避其缺点,扬其优点。我认为一节好的优质课,应该是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内学会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在课堂中尽量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和趣味化,融知识于娱乐之中,使学生学的轻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呢?首先,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应该注意,一定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现在中学生的现状,很多学生都迷恋流行歌曲,那么,在导入新课时,我们要尽量找一些内容健康。富有感召力的流行歌曲或者是语言来引起学生的共鸣,调节课堂气氛。

  其次,课堂提问要有技巧性和趣味性。课堂精心设计问题,既要考虑到学生可能需要的考虑时间,同时还要考虑到问题的趣味性。实际操作中,要注重启发。引导,多用鼓励性语言,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切忌讽刺挖苦,以免学生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失去对音乐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

  第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师生不断交互实践过程中,才能产生和发展人的认识;只有在能动的实践过程中,个体才能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不断地吸取外界信息;正如一个名人所说:一个人的兴趣所在就是他的力量所在。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8

  小学音乐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音乐专家,而是为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音乐素质,从而受到音乐审美陶冶。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悟性内容。在对音乐的感悟中,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学生对音乐的这种感受,并没有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来自于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说,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唱歌教学则是通过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总之,教学中追求对音乐的感悟,就是要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素质为核心目标,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从音乐课的特点出发,教学活动以感悟音乐为核心,有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9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一生办了很多学校,都重视音乐艺术教育,他普及大众教育,也重视音乐的普及,他培养了很多音乐专门人才。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都非常丰富,值得总结。陶行知在其一生中,不论办学或进行社会教育,都把艺术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人的音乐才能和兴趣,是其重点之一。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接着他提出了辉煌的儿童六大解放观点: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陶行知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当前的课程和教改,首先是解放学生,即使规范也应在解放的思想指导下规范学生。所以新的课程标准开始逐渐注重于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课堂学习开始把重心转到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老师要努力成为很好的引导者,去引导我们的学生我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享受学习的快乐。

  在现在的音乐教学设计中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创编简单的旋律开始。给学生几个单音,例如“do、re、mi、sol”几个音,用“跳格子”的游戏开展,学生可以按照自己顺序排列,并演唱给小朋友听,或者在创作旋律的活动中,提供给学生简短的几句话,让学生自由发挥,并将自己谱写的曲子演唱给大家听,并一起交流评比。有了这个游戏的加入,学生课上气氛活跃,他们把它当成游戏一般,不经意中就做成了一首最简单的歌曲,有的孩子说:“原来作曲这么简单啊。”我还尝试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观察给一些歌曲进行改编再创造,比如二年级有首歌曲《买菜》,旋律轻快活泼,歌词生动有趣,其中的一段念白更是朗朗上口,上这一课的`时候学生都非常兴奋。在歌曲拓展部分我设计了歌曲的编创,因为歌曲中的歌词跟我们的生活有关,于是我让学生也根据自己生活多见,把歌曲中的歌词进行了替换,编创成自己的《买菜》歌。学生积极讨论,最后我们编创了几首《买菜》还让学生进行演唱。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学生有的自己编的歌还没有唱完,我突然感觉一节课的时间好快,上的特别的轻松。

  中高年级的音乐课中对于学生的创造就更为重要了,在中高年级的音乐活动中,安排尝试让学生自由改编歌词,创作新歌曲,设计演唱形式等,让学生感受音乐创造的乐趣,这在现如今的音乐教学中也已被很多老师所运用。在四年级的课程中,我尝试让学生在熟悉了一些演唱形式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最后比较哪种形式更适合于歌曲。在高年级学生掌握简单的音程关系后,试着让学生进行二声部的创作,虽然学生的即兴创作结果,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可贵的是,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获得经验,提高了学生在音乐创作中的参与性和即兴性,有助于学生自然情感、想象力、个性的发展。即兴活动重视儿童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独创性。

  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引导下,让我的课堂教学改变了许多,但真正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我的影响下我的学生也发生着改变。

  1、变的更真诚,更和谐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会以大朋友的身份出现与和学生一样聆听音乐,与同学们一起做游戏,一起唱歌跳舞。我的作用是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热爱音乐,欣赏音乐。与学生平起平座,成为了好朋友,有什么心理话向我倾诉,课堂中也敢于指出我的失误,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师生情感更融洽了。

  2、变的更开心更快乐

  当音乐学习将掌握音乐知识学会技能成为一种强制手段时,对学生来说,学习音乐就成为了一种负担和压力。而教学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演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让全身各个器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对音乐学习的态度有了较大变化,越来越盼望下节音乐课快点来到。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10

  一、以原本性实现舞蹈教学的回归

  依据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原本性教学原则,舞蹈教学的学习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对身体意识的复活和舞蹈动作的探索,使学生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充分把握形体运动的规律,激发其运动性的最大限度,使其能够自然地进行各种舞蹈动作,融入自由的舞蹈世界,进行自由的运动快感。如在教学准备环节,我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颗种子,用摇篮曲营造柔和的氛围。学生展开自由的联想,想象自己是圆圆的种子,在泥土里休眠,下雨了,种子一边吮吸着甜甜的雨水,一边慢慢萌芽,树蔓开始形成,爬上篱笆在阳光中生长。此时,蝴蝶和蜜蜂都飞来了,和叶子一起舞蹈。当果实长出来的时候,那些种子则一颗一颗地爆裂开来,就像是流动的水一般。此时我提示学生,下雪了,种子们正在做梦,等待下一个季节的轮回。

  以上教学环节中,我并没有使用舞蹈元素的动作来教授,不再采用整套舞蹈动作分解的方式,让学生单纯进行重复的技能训练,而是让学生身心放松,根据旋律和老师的意境提示进行自由的伸展和动作的随意性创造。既能够表现自己的个性动作,又能够使身体获得开发,课堂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而这种自然、真实的舞蹈创造,正是奥尔夫原本性教育理念的真实反映。

  二、以综合性显现学前专业特色

  在当前高师学前专业的舞蹈课程中,其培养目标一是要提高儿童师资的专业素质,二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毕业后从事儿童教育工作提供保证。有鉴于此,学前教育的舞蹈教育并非单纯传授舞蹈技能,而是要多维度地提高高师学生的整体素质。必须看到,当前的高师舞蹈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着课程单一,学生层次缺乏,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的融合性十分薄弱、不够系统的问题。综合性正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所在。笔者认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综合性原则,正是艺术课程教育改革的主要核心和方向。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师学前教育的舞蹈课程进行讨论和调整,建立具有操作性的综合性舞蹈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舞蹈知识,同时也能够体验到情感表现的多样化。如将儿童特点与舞蹈教学相融合,在舞蹈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融合各门艺术并将其综合。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案例。针对《白雪公主》的舞蹈教学我进行了如下的安排设计:

  教学主题设置:将思想性作为重点,向学生灌输真、善、美的美好思想,鼓励幼儿要真诚对待他人、互帮互助,场景设置为童话小木屋、花草等。教学的实施是以独舞和群舞结合的形式,先配上欧洲古典音乐,并朗读旁白,白雪公主跳着独舞进入舞蹈中。接下来七个小矮人来到了白雪公主的身边,与她一起快乐舞蹈,表现白雪公主与小矮人的.快乐生活的幸福情境。此时的音乐选择活泼轻快的旋律。

  旁白中有讲述: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高兴地说话,公主和他们一起跳舞,而且还帮他们整理屋子前面的花草。当转入下一个情节时,白雪公主和皇后相遇,此时我采用古怪的音乐,舞台布景出现怪异的画面,皇后手提着苹果篮子,布景上有她的黑影子,表现出一种狰狞的面目。当白雪公主在皇后的哄骗下吃掉了有毒的苹果后,皇后的动作无比狰狞可怕,大笑着离开舞台。进入第三个场景,小矮人发现了公主中毒身亡,都哭喊着,身体的动作表现出对白雪公主的深切爱恋和悲痛。有人拿来了圣水洒在她身上,将白雪公主救活了,音乐的色调也变得明亮起来,所有的灾难都随着音乐消失不见,大伙儿一起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在以上课例中可以看到,笔者将舞蹈教学融入了音乐、戏剧、美术、文学等多个艺术学科,学生进行了朗诵对白、道具设计和场景设置等相关的排练,由此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审美能力,提高了艺术素养。

  三、以创新性培养学生才能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其核心要求则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艺术教育领域内,教育者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和训练,这是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创新思维也是舞蹈形成的基础,根据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强调即兴创作,用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这正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重点,也是必由之路。何谓即兴创作?从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来说,这是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对所有受约束的思想的突破和放纵。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也是当今艺术教育中经久不衰、最吸引人的一个重要理念,在高师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如在教学《秧歌舞袖》的舞蹈课程中,笔者采用即兴性的创作原则,进行如下教学设计:圆场时先进行秧歌十字步的练习,跳跃的大动作,学生由此感悟其中的情感。在动作时,学生一人拿着一条绸带,自己即兴发挥,随心所欲舞动各种不同的形状,表达和衬托内心的情感。然后挑选有个性的学生进行示范表演,其他学生由此获得灵感,自己独立创作,采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而后教师也选用自己的动作,舞动彩绸领跳。最后一个环节则让学生采用三步一跳、前秧歌步、圆场步等,配合彩绸使用,在音乐伴奏中各自分组设计舞蹈动作,最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表演。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到,笔者将动作和舞蹈的创编都放在一个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并提供足够的素材和空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随音乐即兴创作,发展创新能力。这一环节也正能够表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下的即兴舞蹈原则,使学生勇于探索舞蹈艺术的奥妙,自主参与并创新探究,完成舞蹈创编和表演。

  另外在教学中,根据奥尔夫音乐教育倡导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教学时不规定教学空间,不仅仅按照教材设置来安排教学,而是广泛采集不同信息,丰富舞蹈内容,结合多媒体和图书等综合性人文资料,拓展学生对舞蹈的解读,完善动作设置,深化舞蹈的人文追求,强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与此同时,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校园舞蹈教学相关的活动,比如沙龙、舞蹈交流会等,以保证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奥尔夫教育体系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是世界范围内较为认可的一种音乐教育典型。它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以及教学方法在世界各国音乐课程中广泛应用,展现了极为实用的教学前景和推广模式。奥尔夫教育体系在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中独树一帜,自传入我国以来便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但不言而喻,由于外来传入的地方差异性,再加上我国音乐教育固有的自身问题,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在传播中也受到重重阻力。但这并不能妨碍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在国内艺术教学中的生长,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为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契机。笔者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的飞跃将会让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在高师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绽放异彩,熠熠生辉。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11

  我教了几个月的新教材,发现孩子对很多欣赏曲并不是很感兴趣。作为对新教材充满满腔热情地我来说,怎样引导学生对欣赏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表现形式整体把握,去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难题!若想要让小学生竖起小耳朵,用愉悦的心情学会听音乐,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新课程下的音乐欣赏课,统筹安排欣赏曲的教学方法,做好音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

  每个学生都是创造的天才,把一根木棒交给他,他绝对给你即兴敲出不同的节奏,声响,音色。这是他的.潜能,他的兴趣,他在探索,他要表现,他的自我肯定。新课标有个针对二年级的创造标准:能够用打击乐器或自寻音源探索声音的强弱。音色。长短和高低。

  敲出情境:在教授《鸭子拌嘴》时,学生听的比较模糊,我让每位学生手里都拿支笔在铅笔盒上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来敲击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境,想象鸭子走路。喝水。捉鱼。拌嘴时所发出的不同声响,用不同的节奏来表达不同的情节,再由小组合作商量表现群鸭戏水,吵闹时的情景,并注意提示学生所采用的节奏与音乐表现的内容相吻合。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12

  一、教案背景

  歌曲《草原上》,选自小学四年级音乐教科书,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民歌。音乐语言十分简练,旋律优美、节奏舒展,形象的勾勒出一副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刻画出了牧民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二、教学片段

  1、通过欣赏由蒙古族特有乐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老师:请同学们欣赏《蒙古人》的乐曲,聆听它是由什么乐器来演奏的?

  学生:欣赏乐曲、感受乐器音色特点、辨别所演奏乐器。

  2、从了解民族乐器——马头琴引入大草原与蒙古族。老师:悠扬的马头琴声来自远方,象是马儿在向我们倾诉着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那就是美丽的大草原,神秘的蒙古包和勇敢、多才、多艺的少数民族——蒙古族。

  学生:观看多媒体中大草原风光,在优美的画面中,富草原特色的音乐背景下了解内蒙古草原地区的地域特点、民族风情以及少数民族——蒙古族的主要情况。

  (1)认识“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

  (2)蒙古包、马头琴、摔跤;

  (3)蒙古歌舞:挤奶舞、马刀舞、旋子舞等。

  3、初步感受蒙古族歌曲的特点,更好学习歌曲《草原上》。

  三、案例分析

  1、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对蒙古民族音乐的探究和学习欲望。用多张辽阔的草原照片做的动画,先让学生进入课题的情景中,激发了他们对美丽草原的爱慕之情,使学生一下就对草原上的人和事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教学中引用马头琴的演奏特色,加上多媒体画面的视觉冲击,一下就把学生带入了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美丽的大草原。

  2、发扬个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每个学生各有各不同的特点,在分组创编活动中,选自己喜欢的特长去组队,去创造表现的形式,实际是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为小组作努力取得好成绩,增强了与人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团体合作精神。既遵循课改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舞台,刺激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3、形体表演,增强学生的创编能力。

  要求分几个小组用不同内容的形体表演方式,来展出对大草原的喜爱以及对蒙古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同学们的表现形式各不一样,有画美丽的草原景象的、有跳蒙古舞蹈小组合的、有用乐器演奏的,让他们感受到表演、创编、合作的乐趣。让他们觉得原来遥不可及的蒙古音乐与自己的距离如此贴近。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就能理解到民族的优秀音乐内涵,体会到民族音乐的精神。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13

  音乐是一门通过声音来描写自然与社会现象的抽象学科,小学生在思维特点上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特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应用形象直观法就是针对小学生特点而采用的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

  一、乐理知识讲解时,以直观形象法激发兴趣

  小学生刚刚接触音乐,对于音乐乐理知识几乎一窍不通。乐理知识的单调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照本宣科”讲解方式的低效性,不仅不利于小学生的理解,还会感到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激情。基于此,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者,在利用教具的同时还应具备生动有趣的语言。例如在对渐强和渐弱记号的认识教学时,提问:“请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具有渐强或渐弱的规律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动小脑筋寻找答案,随后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具备这些规律的最为常见的声音,将抽象化乐理知识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例如汽车的鸣笛声、风声、雷声等。从远到近的鸣笛声渐强,雷声从闪电的开始,到雷鸣再到下雨的这一时间段内的雷声则是从弱到强,在从强到弱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在无形中了解这一乐理知识,并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音乐作品理解时,以直观形象法化解困惑

  很多音乐作品的创作都具有独特的创作背景与年代。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内涵,就十分有必要对音乐作品进行讲解。这对于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帮助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虽然这一歌曲唱遍了中华大地,几十年来深受全国青少年儿童的青睐,但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其是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主题曲,且拍摄于1955年。因而笔者在向学生介绍这些基本资料后,具体讲解了当时的创作背景。该歌曲是作者对当年少年儿童参与电影《祖国的花朵》拍摄的真实写照,更是对上世纪50年代中国少儿生活年代的具体描述,对于处于当今幸福时代的少年具有极大的激励和鞭策的作用,使学生从小树立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热爱祖国的情怀。这一讲解过程采用了谈话的方法,帮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直观而又形象。从而为教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埋下了伏笔,而后学生满怀激情地演唱,并从活泼而又欢快的的歌声中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三、教唱歌曲时,用形象直观法帮助学生掌握

  小学音乐教学中,理论知识的讲解相对较少,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多数的课时都在教学生唱歌。但不同的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同,其取得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因而在教唱歌曲时,教师如果能利用形象的动作辅助教学,那么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歌词的理解,还能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的魅力。以《小小雨点》教学为例,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歌词创编动作,有的创编了小雨点落在花园里的动作,有的创编了小雨点落在鱼池里的动作,有的创编了鱼儿张嘴巴、摇尾巴等动作,随后笔者与学生一道学唱:“小小雨点、小小雨点,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与此同时,将雨点落在花园里花儿张嘴巴、鱼池里鱼儿摇尾巴、田野苗儿向上拔等歌词中张嘴巴、摇尾巴、向上拔的动作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在歌曲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了学生的表演天赋,加强了对歌词大意的理解,从而绘声绘色的将歌曲演唱出来。

  四、欣赏教学中,用形象直观法促进认知

  欣赏课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这欣赏教学中应用形象直观法,对于学生深刻领悟音乐作品中的音乐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小学生往往好动活泼,如何使其静下心来迈入音乐欣赏之中,以更好的提高欣赏教学水平呢?并引导学生大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深刻感受音乐作品欣赏带来的愉悦和,从而对音乐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例如在《龟兔赛跑》欣赏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欣赏,笔者分别播放了三种动物单独赛跑时发出的声音乐,并分别要求学生找出每段声音中是哪种动物在赛跑,并将认为的根据说出来,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第一段声音沉重,而大象的腿很粗,第一段肯定是大象在赛跑,而第二段的声音很平稳,所以应该是乌龟在赛跑,第三段是声音听起来轻快而又活泼,所以应该是兔子在赛跑。但笔者随后又播放了三段不同的音乐,这三段是由多种动物组成一起赛跑声音,学生通过音乐就难以分辨,因而笔者邀请几位学生上台,结合自身实践模拟自己所模拟动物在跑步时发出的声音,虽然表现的声音不够真实,但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旋律形成的相应的音乐形象,且笔者最后加上了音色的区分,这样各种动物的赛跑声音变得更加逼真和形象。

  五、综合教学中,用形象直观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小学音乐综合教学主要是将音乐作为教学的主线,借助音乐材料同相关艺术门类及科学联系起来的新型课型,可以是音乐与影视、音乐与舞蹈、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思想品德、音乐与文学等。在小学音乐综合教学中应用形象直观法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致力激发学习兴趣,打造高效综合课堂。以《G大调小步舞曲》综合教学为例,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欣赏了巴赫的《G大调小步舞曲》,在欣赏同时笔者随着曲子的节拍舞动右手,引导学生听出所欣赏曲目的名称,然后对音乐之父巴赫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在随后的教学进行中笔者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利用钢琴表演了音乐的上下行。随后引入级进与跳进这一新知识点的学习,再在《G大调小步舞曲》的基础上填出《我们大家跳唱起来》的歌词,并引导学生随着音乐和笔者的以脚步的移动节奏配合音节的变化,再挑选8位学生上台,在笔者的引导下要求学生亲身感受G大调小步舞的跳法,最后播放《我们大家跳起来》的曲子,配合G大调小步舞与学生一道跳舞,再引导学生对整个课堂教学从《G大调小步舞曲》的欣赏、填词、级进与跳进新知识点的学习、G大调小步舞的基本跳法以及三拍子节奏的感受等环节总结学习内容。这样,整堂课始终在教师或学生的表演下进行的,对于知识点的构成有着直观形象地了解,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六、结语

  总之,对教学音乐教学中的形象直观法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学工作者,在不断完善自身专业技术素养的同时还应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努力,应用形象直观法于小学音乐常规教学、欣赏教学、综合教学等方面,着力打造高效音乐课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艺术素养,以全面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并为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而贡献绵薄之力。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14

  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应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多元文化的引入,从爱国主义、民族文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积极渗透,帮助小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与主题,对音乐教学改革作出了积极的注解。

  一、爱国文化,音乐教学永远的“根”

  毋庸置疑,爱国文化不仅是音乐教学永远的“根”,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根”。很多教师以为,爱国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根据小学生非常喜欢唱歌跳舞的特点,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根据音乐曲目与主题,适时地引入爱国主义文化元素,这样会取得比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五年级上册《东方之珠》的教学中,笔者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设备把美丽香港密集高耸的建筑、神秘繁华的维多利亚港夜景、从山顶俯瞰香港全貌等影视作品中出境率很高的一些景象展现给学生,激发小学生对香港的向往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学习结束后,笔者给小学生讲解了香港的历史:香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但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被野心勃勃的英国政府霸占百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强盛,我国终于可以和英国站在谈判桌前掰手腕,于1997年让香港回归祖国。学生们听完这段历史,不仅深入理解了这首曲目忧伤感慨的情绪,而且认识到了只有祖国强大,百姓才能获得尊严,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捍卫祖国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这节课,让我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它可以渗透在音乐曲目的节奏等教学细节当中,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还有益于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可谓一举多得。

  二、民族文化,音乐教学不变的“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大到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升华他们的思想情感。在笔者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文化是祖国发展、壮大的“魂”,挖掘音乐教学中的民族文化,它的力量就可以大到推动中华民族向前发展。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瑶族舞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小学生们展示瑶族所处的山水环境、民族服饰、起居饮食、风俗习惯。小学生们对瑶族人民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体会到了瑶族人民的真善美,有了走进瑶族人民生活环境的想法。这时,笔者组织小学生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欣赏和学习,他们便带着真情实感嗅到了瑶族文化的美丽味道,享受到了瑶族文化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课堂教学结束后,不少学生纷纷走进图书馆,阅读反映瑶族文化的书籍,到网络中浏览资料,还有的购买了瑶族的民族乐器开始学习,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巨大力量。

  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深刻理解音乐的节奏、特点、旋律与情感表现,还可以有效提升他们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对升华小学生的精神品质大有裨益。

  三、环保文化,音乐教学应有的“真”

  21世纪,保护大自然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话题,成为各个阶段的教育内容。有识之士指出,环境保护意识应该在每个人小时候就在心中生根发芽,这样才能成为环境保护的忠诚卫士。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入保护自然环境的话题,在学生幼小的心中根植环境保护理念。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音乐上册《百灵鸟的歌》的课堂导入部分,笔者播放了一组百灵鸟的活动视频,在茂密的森林中,美丽的百灵鸟在飞翔、鸣叫、嬉戏等场景。伴随着美轮美奂的视频画面播放,小学生情不自禁地对百灵鸟产生了喜爱和怜悯之情,对本课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结束之后,笔者把一些乱砍滥伐、滥排滥放的图片展现给大家,学生们目睹了小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之地被人为破坏,它们无处可去的惨景,环保文化自然渗透到了他们的心灵深处,达到了良好教育效果。

  这节课上,通过两组多媒体资料的前后对比,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在小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课下,学生们纷纷以自己的努力呼吁环境保护,有创编环保儿歌的,有绘制环保漫画的,还有在网络上发帖留言的,环保教育蔚然成风。

  四、结束语

  小学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元文化的引入,从爱国主义、民族文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各方面渗透,使小学生在接受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同时,提高文化与道德涵养,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世纪英才奠基。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15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跳起来》是一节音乐欣赏课,主要欣赏《马刀舞》《小步舞曲》两首风格迥异的乐曲,一首激烈昂扬,一首舒缓优雅,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两首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在许多电影电视中出现过,通过以往的记忆学生更容易理解欣赏乐曲,《马刀舞》富有_的快节奏的音乐能够很好的提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欣赏热情,以优雅的舞步体会《小步舞曲》。(二)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对于音乐的节奏,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演奏乐器有一定辨知能力,对于电影电视媒介中常出现的但没有留意的音乐在欣赏的时候更能够提起欣赏兴趣。(三)教学环境的分析

  本节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实践活动来配合欣赏教学,从而更好的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和效果,所以需要配备多媒体设施的教室,桌椅的摆放要预留出一片开阔的空间为课堂实践活动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一)欣赏管弦乐《马刀舞》,古钢琴独奏《小步舞曲》。通过迥异的风格对比讨论分析不同风格的音乐描绘的是怎样不同的场景,利用哪些元素来表现出不同的场景。

  (二)欣赏的过程中利用音乐软件辨别管弦乐的演奏乐器,通过舞蹈的形式体会小步舞三拍子的音乐特点。

  (三)在《马刀舞》中感受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在《小步舞曲》的舒缓典雅中翩翩起舞。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两首乐曲的特色欣赏与对比分析

  (二)教学难点:课堂实践活动中三拍子的小步舞与《小步舞曲》音乐的节拍要

  四、教法、学法分析

  《跳起来》是一节生动有趣的欣赏课,四年级的学生欣赏能力正处于萌芽状态,所以本节课以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为主,老师“知识情景引导”为辅,通过老师的情景引导,语言提示让学生去发现欣赏过程中的亮点。在欣赏过程中采用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体验欣赏教学方法,《马刀舞》从单纯音响和现场演奏两个角度去欣赏,不同的欣赏效果对比非常明显,更容易使学生理解乐曲,《小步舞曲》从听音乐欣赏到以舞蹈的形式来体会乐曲,使学生融入到音乐当中,感受乐曲的魅力所在。《马刀舞》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管弦乐的知识,以对乐曲的听觉记忆为线索,共同探讨总结所听到的乐器,老师对其进行整理,将知识点慢慢具现化,由讨论到总结到梳理层层进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小步舞曲》以舞蹈活动为主,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师生共通过合作,老师来领舞带动全体学生,舞蹈的同时,用肢体与综合感官来理解音乐。最后全体学生共同讨论欣赏后的对比总结,让学生从老师的引导中渐渐独立能够把自己在欣赏中的所感所想进行总结。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点

  1。以描绘战场的视频资料导入,激烈的战争场景与教学内容主题相契合,更好的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

  2。以音频与视频两个角度去欣赏音乐,单纯的音频资料熟悉音乐,演唱会的音响将音乐立体的展现给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

  3,利用ppt文件,展示管弦乐队的整体画面,使学生有一定印象,利用动态的动画图片构成管弦乐队的缩略图,将管弦乐的分布简化,使学生能系统的记忆其分组,利用te_tbook软件为学生展示乐队中的各组别的演奏乐器,既能展示乐器外形,又能聆听乐器的音色,加深学生的记忆,拓宽学生音乐视野。

  六、课后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所以在课堂环节的分配和时间的把握上老师要仔细的拿捏,虽然,两首都是舞蹈音乐,但是《马刀舞》节奏太快,不适合学生进行舞蹈配合,所以尽量用《马刀舞》提升课堂气氛,小步舞的教授要分步,由易到难,由单人,到双人配合,建议将该课分为两个课时。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4

  我国自古老师教导学生,重视“因材施教”。近代教育心理学家则更加系统地从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中,找出其心理规律,指导教学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这本书就是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曹理教授在北京市城镇、农村选取典型学校,在三十余所大中小学,向两千余名师生进行了有关音乐学习心理、音乐能力发展及音乐教师素质等多项问卷的调查与测试,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汲取国内外课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研究,编纂而成的,是一本切于实用的教材和参考用书。

  全书四个部分共十四章节,分别从音乐基础心理、师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进行阐述,尤其是第四部分对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心理效应及形成的音乐教学模式对于音乐教师的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拜读了曹理老师的著作《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感触颇深。

  在音乐教学中,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音乐是怡情悦性的艺术,学生学习音乐,不论是学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欣赏,还是从事音乐表演和创作,心理活动都很活跃。音乐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应当密切注意,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研究表明,在儿童学习音乐的诸多心理中,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那么,音乐兴趣产生的途径有哪些呢?

  第一,对音乐的兴趣就产生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当你聆听美妙的歌曲时,你就会被音乐感染,会跟着轻声哼唱,想去学习它,希望自己也能演唱,这是音乐本身就具有的美,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音乐的美,例如,学习歌曲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听一听歌曲或由教师范唱歌曲,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让学生说说听后的心情,是高兴还是忧伤,感受歌曲的情绪。在学唱歌曲时,还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感受歌曲的意境。无论是生动的歌词还是优美的旋律都可以成为教师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因素。

  第二,兴趣就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兴趣和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动听的歌声,美妙的琴声固然能吸引学生,但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加上简单的律动或尝试为歌曲编配打击乐,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第三,音乐的兴趣还在于愿望和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如音乐课程的改革,乐器进课堂,竖笛成为首选。在教学时,我先为学生示范演奏了《梁祝》,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然后从最简单的小曲教起,当他们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两首乐曲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根据儿童的心理,成功使他们得到了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从而使得他们在竖笛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持续不断的动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兴趣,而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兴趣。

  总之在儿童时期,由于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或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们只凭自己的兴趣,并且这种兴趣还是不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09-10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09-23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通用04-17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精品]07-05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精华]07-18

小学音乐教育阅读随笔11-29

【实用】小学音乐教育随笔07-05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优]08-18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7篇)06-13

小学音乐教育随笔(9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