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跨文化交际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跨文化交际论文1
1跨文化交流能力
1、1沟通交流能力
海姆斯(1972)认为沟通交流能力对那些研究语言的学者来说,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规则和语法规则的知识、海姆斯关于交流能力的概念经过很多语言研究者的修正、丰富,后来一些语言学家认为沟通交流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策略能力和语篇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中也应该包括语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指沟通者所具备的能胜任沟通工作的优良主观条件、也就是说,人际沟通的能力指一个人与他人有效地进行沟通信息的能力,包括外在技巧和内在动因、其中,恰如其分和沟通效益是人们判断沟通能力的基本尺度、恰如其分,指沟通行为符合沟通情境和彼此相互关系的标准或期望;沟通效益,则指沟通活动在功能上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满足沟通者的需要、拥有能语言能力不一定能进行有效且恰当的交流,笔者认为,沟通交流能力是和学习者的个人特性有关;能成功交流的人,不仅仅要有语言知识,还要有更多的情感层面的知识,善于倾听,能更好的把握时机,进行切当的交流沟通、
1、2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得当且有效地与异文化人士交流的能力、该能力在前面谈到的两种能力之上,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维(multi—dimensional)的概念:除知识方面外,还有思维、情感和个性等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这也是因‘文化’具有极其宽泛的涵义,且和其表现形式多样化有关、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总称、因此,它既是历史的积淀,又是目前正在发生的和变化的;它有外显的和可以客观描述的一面,又有隐蔽的和依赖主观解释的一面;它既具有组织的、群体的性质,又无不渗透到每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体行为之中;它既表现为高级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又体现在一般人最普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之中、(Brooks,1960,Allen,1985,Chen,1999)、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解偏重文化既有的、外显的、客观的和组织的一面,那语言教学中仅仅于突出跨文化能力中的知识方面。
在语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仅仅传授既有的文化事实,如目的语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一般习俗、礼仪、禁忌等、这种文化教学从总体上看是直接的由外部施加的,甚至有时候可能独立或相对独立于语言教学、发人深思的是,即使外语学习者经直接的知识传授获得有关文化的客观知识和教条后,当他面临具体的、变化的、个性的跨文化交际情境时,那些概括化、教条的文化特征、行为规范等往往并不能使得他取得成功的或是恰当的交际、显而易见,现实中的跨文化情境要比这些教条化的知识复杂得多、微妙Breen&Candlin(1980)指出,跨文化交际不仅要遵循某种规范,而且也要主观解释这些规范本身;它既是规范的活动遵循,又是规范的过程的创新(M、Andrews,1999),这句话说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其过程,更要在面对复杂的因素时,能做到灵活应对,独立判断是否,作出个人的决定、每个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不仅仅是去熟记或背诵一些已有的,刻板的知识,而真正需要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灵活面对变化的、现实的和个性的事物、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去着眼变化的、个性的、主观的一面、当我们着眼于文化的这一面时,我们就会更加重视跨文化能力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英语教师需要关注的交际者是否有能力从实际出发看问题、能否透过表象看到本质、能否进行独立的分析与判断、能否换位思考、能否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客观、敏锐的观察和理解、英语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更多的关注跨文化能力中的思维能力,那在教学中,教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只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既有文化事实和一些现成的交际规约,而会更多的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的体会感知现实的事物,去亲自体验跨文化情境,让学生自主理解和判断文化现象、英语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学习、应用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恰当的异文化交流的过程、
2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种模式的优缺点
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包括上述的知识和思维能力之外,还表现为一种行为能力,一种与人交往的能力、毕竟交际是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而由于跨越文化和语种使得这种人际交往变得困难起来,这就要求有外语能力(这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还要求交际者有良好的人际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交流沟通能力)、上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跨文化交际能力、那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中采取哪种教学模式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阅读多位学者关于跨文化方面的文章,阐述以下几种培养模式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指出英语教师需要的新的跨文化教学模式应该具备的特点、
2、1构成三分模式
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做理论划分时,多位学者采用三分模式、(Paige,1986;Martin,1987)根据心理学理论,这一模式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
2、1、1认知层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识,以及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意识、语言学习者要对需要学习的目标语言以及说该目标语言的国家的地理环境,人文知识等有大概解,能以目标语言为母语的人们的思维去认识事情、但同时不能失去自身价值观念、
2、1、2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的能力、语言学习者需要对目标语中不确定的事物,具有灵活解决的能力、对一些自己不解的情况,能不予以评论、
2、1、3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能力、行为层面的这些能力,是确立在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上的,只有上两个层面做到,才能显现行为层面、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建立关系,在异文化中有效且成功的完成任务、这类模式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位提供一个总体的心理学理论维度框架、但是该理论在语言教学中不易操作,很难模式化处理、
2、2行为中心模式
该模式重点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实践,在西方很盛行、它的重心点是交际行为或外部结果,亦可称为“有效性”或“功效”(effectiveness)(Kise等,1995;Walter等,1995;Dodd,1995)、在跨文化情境中,个人适应、人际互动、任务完成情况是“功效”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任务完成情况是三者中最重要的一点、良好的个人文化适应能力和人际互动,更有利于人们在跨文化情境中有效地完成任务、前二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二者的结果、这种培养模式更适用于短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对于那些需要派遣人员去异文化地工作的机构、这种跨文化培养模式能短期、较快的达到培训目的、行为中心模式执着于具体行为目标,但在大学的一般性教育情境中,目的文化和行为目标(“任务”)都不明确、我们并不清楚学生将来会到哪个国家去,与哪些人打交道,也不清楚他们的专业“技术传输”任务是什么、因此我们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培训,相应的测试、选拔、跟踪监督等也都缺乏实际意义、(高一虹,20xx,第10章)
2、3知识中心模式
该模式也是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比较受到学校和教育单位欢迎,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中,该模式占主导地位、大多外语教师和学者都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指在目标语文化中有效地使用目标语的知识、所以有些学者也称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语社会文化能力”、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点就是“交际能力”(Hymes,1972)的核心部分,即有关谈话规则和事宜性的知识、下面的公式可以概括这种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目的语社会文化能力)=目的语适宜性=目的文化知识(参见王英鹏,1999)在教学实践中,知识中心模式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测试、在我国的语言教学领域流行的“文化导入”便可视为一个知识中心的概念、(陈光磊,1992;赵贤州,1992;束定芳,1996;廖光蓉,1999)根据这一概念,文化似乎是某种外在的物质存在,需要被人为地导入本来很“纯粹”的语言教学之中、知识中心模式集中于认知层面,它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各个教学环节都易于操作,因此受到许多教师的.喜爱、知识中心的模式虽然易于操作,但该模式也具有局限性,其更多为灌输,缺少启发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就使得教的内容与学习者的切身体验没有关联、另外,该模式也很难去跟进处理文化的多元性、发展性,所以就造成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文化知识被认为停滞于形式中,视乎是给文化定型、
3外语教学中新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
随着国内外形式的变化,我国外语教学实践也迫切需要建立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应具备以下特点:重点培养文化意识(culturalawareness)、文化意识,指的是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各种文化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这种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习者去主动地获取文化知识,并且能更好的处理这些异文化中产生的问题、也就使得学习者不是刻板的,而是灵活的解决在异文化中出现的事件、该培养模式要强调态度和情感层面,也包括认知层面,特别是批判性的反思能力;该培养模式要是开放性的,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目的语文化,而是通用于与任何其他异文化(包括本国文化中的亚文化)成员间的人际交往、该模式还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是时刻更新的,能更好的顺应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政治能很好的融合,能被更多的学习者接受、学习的、以文化意识为中心的外语教育,符合提高学生总体内在素质的21世纪教育目标、(陈岩,20xx)
4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教学中,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能力培养应同时进行,不可偏废、只有几种能力有机融合,配合恰当,我们的学习者才能用目标语做到恰当的交流,成功地完成跨文化任务、我们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尊重语言学习者的自发能力,多激励,设计有意义,有目的学习任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培养学生以文化意识为重心,重视态度和情感层面的能力培养,以开放的态度去接受、融合、发展异文化,我们才能更好的达到外语教学的目的—有效的用目标语去和以目标语为母语的异文化人们进行有效恰当的沟通,也就是培养语言学习者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好的解决异文化环境中的个性的,变化的,突发的事件。
跨文化交际论文2
摘要: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经日渐显现,教学大纲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通过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及培养要点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构建途径。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框架构建
一、引言
高校的外语教学纲要里提出了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塑造,这部分的能力是允许学生对于不同文化具备包容心,并且能够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在交际环境里采取不同的措施来使得自己不会变得尴尬。当然这并不是说说就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需要对跨文化差异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才能让我们明白跨文化交际的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的去培养我们的学生,弥补他们的不足。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构建
1.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观点,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我们的外语教学角度来看是对等存在的概念,这是一种狭隘的理解,但是这也是符合我们教学环境的理解。所以我们的外语教学并不能单纯的进行语言能力的培训就足够了,我们的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如果学生不能将自己的语言能力在不同的场合下充分的表示出来,那么我们的外语教学可以理解为是失败的。同时我们的交际能力也绝对不仅仅只是语言交际的培训,交际能力也包括了非语言的交际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组成部分
(1)全球概念全球概念是要学生意识到各个地区的文化是不同的,但是差异性并不是单纯的优劣的对比,这一点认知也是我们的学生总是会产生误解的存在。所以在全球概念的塑造上我们要从两个角度入手,跨文化的意识和跨文化的思维。首先我们强调的是跨文化的意识,这种意识是相对和独立的有机结合,我们要对自己本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有着充分的理解,树立起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独立意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通过以母国文化为对比基础,来评价和判断其他民族文化跟自己母文化之间的差异。而跨文化的思维则是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够主动的接受并理解跨文化,我们只有思维上接受可跨文化,才能在交际中立即各种自己之前并不了解的文化细节。(2)文化适应文化适应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因为不同文化的认知并不一样,有时候可能会让一部分人觉得极为的不舒适和不理解。这里也是分成两个方面来讲: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有时候我们在面对陌生的文化环境会不由自主的觉得拘束和紧张,这就需要我们主动的进行心理调节才能够适应这种陌生的环境。而应变能力则就指的是我们在陌生文化环境里进行交际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误会和错误,那么我们就要有足够的应变技巧能够即使的化解尴尬。(3)文化积累无论是上面所说的应变能力还是心理调节,基础上都是要求我们拥有足够的文化积累才能够付诸实践的。因为不同环境下的差异是千千万万的`,我们不可能单凭心理调节就能够全部临时接受,也不可能每次都靠应变能力来化解我们的尴尬局面。我们的学生要对一些主流外文化有足够的了解,这种了解应当是方方面面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人文环境、历史习俗等,尤其是那些跟我们不同的,一定要有额外的关注。一个合格的交际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是对所面对的外文化有一定深入了解才能展开的,他能够于交际环境足够的交互,同时也能够充分的尊重对方的各种文化差异。但是目前来说,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对此方面是很缺失的,老师只是单纯的将国外的文化灌输进来,而不会跟我们的学生讲解那些差异,这样我们的学生也就仅仅是熟悉了那些知识,而不能将其用于实践环境。(4)实践交际的训练在具备意识、思维和知识储备之后,更重要的是实践交际的训练,没有训练仅仅是纸上谈兵也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我们的实践训练要注重多个方面的训练: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交际策略。语言交际算是一个中心,讲究的是对于语言知识的运用和技巧上的把握,在语言交际中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让人显得落落大方不拘谨。那么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有足够的口语交流能力,在日常的课程上我们就需要注重让学生大胆的开口。其次,非语言交际虽然学术界没法给出一个定论,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进行训练了,我们的老师更要在没有一个定论和讨论的地方下功夫,神态、姿势和行事方式这都是一点一点的细节却能够影响最终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而无论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终究都是要符合一定的交际策略才能够很好的展开,这也是我们的跨文化交际一个重难点,因为不同文化的交际策略是有差异的,尤其是在一些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可能就会让对方觉得受到了冒犯。同时教师应该清楚教材中所涉及的有关跨文化知识,并针对具体的课文进行更广泛更深度的导入,挖掘更多的有关跨文化知识。教师要做到的是使自己在跨文化方面变得强大,不会使学生的理解受限,接受能力受限,开拓学生的眼界。教师在教授学生词汇方面的知识时,不但要扩展他们更多的词条或短语,更要注重讲解他们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文化内涵以及来龙去脉,这样他们会更加感兴趣。针对教材中介绍关于西方节日或非言语行为时,我们可以按照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开展一系列活动或者是利用情景教学,体验一下不同国家的人在交谈时,他们的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包括空间距离都是有差别的,让学生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并接受容纳它。
三、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从很早开始就是我们外语教学中的一个有关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上文我们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素质和培养的着力点,这四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四个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够形成完整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是某个学期的几门课就能够培养出来的,而是应该贯穿在大学生的整个外语教育过程中,随着大学生外语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能力培养,这样就能让我们的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其外语表达能力稳步上升,在不刻意的环境下,就能够稳稳的塑造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出来。
参考文献:
[1]刘正光.大学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与隐喻教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3):121-12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xx(6):2-8.
跨文化交际论文3
摘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俄两国交往日益频繁。但是在交往过程中,由于双方文化背景不同,致使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语用失误。称呼语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最常见的语用失误类型之一。文章旨在对中俄两国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称呼语语用失误进行分析,探寻避免称呼语语用失误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称呼语
中俄两国文化交流不断增多,对俄汉称呼语的语用失误研究,有利于促进两国跨文化交际成功进行。俄罗斯学者С.Г.Тер-Минасова认为跨文化交际即代表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际(Тер-Минасова20xx:10)。我国学者贾玉新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交际。”(贾玉新,1997:23)文章主要以利奇G.Leech的“礼貌原则”、列文森等人的“面子理论”及詹妮托马斯等人的语用失误理论为基础,对中俄文化交流过程中称呼语方面语用失误进行研究,分析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提出相应解决策略。称呼语遵循礼貌原则。
研究俄语称呼语分析其语用失误,不能忽略俄语称呼语的社会和文化属性。
俄语称呼语具有以下属性:社会象征性、历史性和民族性。称呼语可以按词性划分为代词性称呼语和名词性称呼语两大类,代词性称呼语,俄语中典型的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ты(你)和вы(您)的用法上,忽视这两个词的文化性和民族属性,易引起语用失误,造成交际误会。名词性称呼语是文化差异最大、使用最复杂的一种称呼形式,它主要包括:专有名词称呼语、亲属称呼语、职位称呼语等(王金玲,20xx:39-42)。例如мама、妈妈、РозаАнреевна、小张等。对比中俄名词性称呼语和俄语称呼语可知,汉语称呼主要说明彼此间的关系,亲属、师生之间均要呼出辈分、职务等。汉语中的这种语言习惯与俄语有很大不同,在俄语中,用于表现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用名、父称、姓不同组合方式及小名来表现的,很少出现如汉语中代表受话者地位的词。在中俄跨文化交往的过程中,语用失误对于交际有着重要影响。
分析可知,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主要是语用负迁移和文化差异。语用负迁移,主要是指人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将本国表达方式、语言的使用习惯迁移到跨文化语境当中,产生语用失误,导致相互无法正确理解的交际障碍。如在俄罗斯文化中,学生对老师称呼“препоаватель”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应当称呼其名和父称,在中国文化中则恰恰相反,对老师直呼其名则是不恰当礼貌的行为。文化差异也是造成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中国文化属于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儒家的孔孟之道是各朝君王推崇的主要治国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俄罗斯,东正教对其历史、文化、思想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由于两国之间深层文化的不同,使中俄两国礼貌用语的构成和使用上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由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常出现语用失误。从价值观念上来看,在中国文化当中推崇集体思想,重视集体利益及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发展历史当中,中国人形成了强烈的等级意识和家族理念。虽然现在已经进入现代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但是这种较强的尊卑长幼的观念,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然植根于人们的价值理念当中。这种社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尊重,在现代中国形成了一套约定俗称的礼貌用语体系。最典型的称呼语如“王老师”、“张局长”、“舅妈”等。
俄罗斯文化当中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较多,较为强调个人价值,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个体的平等。
这些价值观念在称呼语中也得到很好的体现,如老师在称呼学生的时候用“вы”,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平等意识;在工作时,同事之间称呼名和父称,很少使用带有表示职业性质的名称。以上这些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是导致中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价值观念的不同只是文化差异的一部分,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用失误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和研究。针对上述原因,本文主要提出以下策略:
1.了解俄罗斯国情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交往者要全面了解俄罗斯的国情知识,以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可从书本、俄罗斯人日常对话及报刊等途径学习俄罗斯人的称呼语文化。
2.强化元语用意识俄语学习者从学习的初期就要不断强化元语用意识,注意俄语称呼语的正确表达方式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现象,这就对俄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
3.加强俄语姓名学及称呼语的相关研究,国内针对称呼语,尤其是姓名学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我们不断挖掘俄语姓名及称呼语的文化内涵。文章主要对中俄交往过程中称呼语的语用失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避免中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称呼语语用失误的策略:全面了解国情知识、强化元语用意识和加强姓名学等相关研究。
跨文化交际论文4
一、引言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英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这就促使众多高校不断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并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从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作主要的英语教学目标,导致英语教学始终难以达到预期理想的目的,也无法让学生利用英语进行顺利的交流,无法迎合市场发展的趋势。基于此,本文在此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谈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促进高校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达到推动高校英语教学发展的目的。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
教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做的是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组成要素。从本质上说,学生必须要掌握相应的语言能力,包括语法知识、句型结构等等才能够组织语言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语言环境
在此基础上,语言环境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之一。具体地说,语言环境可以归结为语言发生的情景、各地的风俗文化等等。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导致其语言的思维不同,其所表达的意思也并不一样。在正常的跨文化交际中,因为语言环境不同所导致的问题并不少见。
(三)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交流者的文化底蕴也是跨文化交际的组成要素之一。从根本上说,语言是某个地区或某个聚落在文明和文化不断发展与进步中逐步形成的,当地的文化与历史造就了各地语言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交流者需要寻找相应的话题,需要进入相应的语境,需要根据交流的文化背景来说出得体的话。换言之,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文化底蕴,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语言思维,也无法寻找相应的话题并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良好有效的交流。总的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就是跨越文化、文明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它要求学生拥有基本的语言能力,能够进入相应的语言环境,并且可以在一定文化底蕴的支撑下寻找相应的话题,利用得体的语言保持有效的交流,这就为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探析
(一)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从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长期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导致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较低,无法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下,部分教师以帮助学生应付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反复的练习,并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进行教学。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很难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英语阅读、写作、听说能力,也无法切实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无法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集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语法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也就是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简单地说,教师不能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也不能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应该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使学生主动的建构语法体系并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以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在传统的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阅读,而后根据材料后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在不断反复的练习中提高应试能力,却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在自主探究模式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制定相应的阅读教学任务,例如找到每一个段落的中心句,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将课堂教学时间的25%留给学生阅读,35%留给学生自主探究,20%留给学生讨论与交流,最后的时间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完全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就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和资源进行探究,其获得的认知更加深刻,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高校英语语法教学中,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就能够避免大量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能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建构系统的语法知识,达到提高语法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目的,这就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二)实践教学模式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该让学生进入到相应的语言环境中,要让学生逐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思维,避免学生误解他人表达的真实含义。因此,教师应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真实的交流,要通过真实的跨文化交际逐步领悟不同文化语言思维,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真实含义。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进入社会进行跨文化交际,可以进入外资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英语与他人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这就能够将高校英语教学上升到实践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与他人的跨文化交际中对特定的语言环境有所领悟,能够逐步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思维,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与设备,教师就能够组织学生利用MSN、FACEBOOK等国外流行的交友软件与国外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这就为高校英语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渠道与平台。在多媒体的有力支撑下,学生就可以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更简单方便的与国外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并且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情景教学模式
此外,情景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情景教学模式,教师就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情景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不同文化与语言思维的差异,能够站在新的角度理解与分析,最终能够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教师需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语言环境。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开展英语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给学生播放相应的英语视频或电影片段,并要求学生按照剧情进行角色扮演。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够进入到相应的情节和情景中,能够在特定的情景中开展更有效的英语听说能力训练,帮助学生领悟相应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教师首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使用英语教学授课,并要求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另外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英语学习小组,要求小组中的学生要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日常的学习与交流。这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课中与课后不断的进行英语练习。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这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领悟英语,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与此同时,教师要在进一步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也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拥有一定的文化,能够在交流中寻找合适的话题,并进行得体的对话。这就需要教师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要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要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的教学。例如,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能够组织学生阅读西方的历史书籍,逐步了解与掌握西方的文明起源,能够逐步理解西方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习俗。这就能够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寻找共同的语言,同时避免学生因为文化习俗的差异导致交流的失败。又如,教师可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给学生播放英语电影,让学生在观看电影或音像中逐步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达到提高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学生才能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于实际。因此,教师需要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现有的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交流,推动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与建设。
跨文化交际论文5
内容摘要: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有着区别于其他方面教学的特殊性,其对学习者和教学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往往更高,特别是教师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使得汉语口语课堂实现更加顺利的开展,如何去把握汉语口语教学中所侧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运用方向对于提高汉语口语课堂利用率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自身口语教学经历就此进行思考。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汉语口语教学言语交际文化适应
一、跨文化交际的相关概念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也就是如果你和与你不同语言背景的人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从对外汉语专业的角度,“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跨文化交际一般具有这几个特点:1.文化的生长差异性,文化差异主要多发生于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2.适时的言语统一性,交际的语言对一方来说是母语,而对另一方来说必然是第二语言。3.直接的言语交际性,从对外汉语专业来看,我们注重实时的口语交际,即双方面对面的交谈。
比如中国人比较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人群多数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可能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会感到非常惊讶,不太理解这种“不诚实”。
当然,对外汉语教学者还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化特点也仅仅是对大多数人群简单的归纳,切忌以偏概全。
二、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汉语口语教学质量的影响
(一)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特殊性
汉语教师在口语教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此部分的教学具备不同于其他部分教学的几个特点:
1、汉语口语教学内容本身具有相当高的灵活性和多变性。汉语口语具有一系列不同于书面语的特征,汉语口语表达中的重音、停顿、语调、节奏、独特而生动的口语词汇、俗语和谚语、大量的习语、多变的句式及特殊的口语表达格式等,都使得其多变而丰富。在教学中,针对初学者提出的种种问题更难完成对其完整的概括和说明。特别是当教学对象往往又是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生,母语迁移作用和不同的学习动机对汉语口语学习的接受能力又不尽相同,
2、汉语学习者的口语能力和水平较难进行定时定量化的预测和确定。目前的口语能力测试多数停留在短时间内的学习评估,不像阅读,写作,听力等测试能够基本上确定大致的测考题型和作答时间,并且基本上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大致的学习水平。但由于学生的口语状态会更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主观情绪和客观影响,比如学生当天的情绪,学习动机,兴趣,学习环境,教师情绪等等一系列因素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口语测试水平。
3、汉语口语教学的特殊性又体现在课堂的相对有限性作用上。目前国内汉语口语教学总体来说还是相对传统,课堂教学收效不高,教学方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单一,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较重。在中高级口语课堂上,老师依然还在大量使用教读,学生跟读,复数,造句,其方式,几乎和综合课没有区分度。依托口语教材进行的传统口语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要求,目前所能达到的教学成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口语课堂实际上有时候只是反映学生口语水平的一个载体,如何利用好这个载体并且引导他们的思路,发散思维,激发他们主动开口说话,而非简单照着课本背诵阅读,即所谓抛砖引玉,应是汉语口语课堂最大的作用。
(二)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直接影响口语教学开展
这一部分根据自己的亲身口语教学经历,能够明确感受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对口语教学的展开能够产生巨大影响。
Hill是一个澳大利亚男生,来成都某公司实习半年。最初给他上口语课时发现他并不如我想象中的澳大利亚人一般开朗健谈,反而他的性格较为内敛羞涩,口语心理障碍较强,对母语的依赖程度非常重,不愿意尝试用汉语来表达话语,在回答教师提问或与教师交谈时,常常会中间卡壳,找不到表达意念的词语;经常断断续续,组不成句子,课堂上注意力也不集中,对书本上的东西非常抵触。最开始自己对这种情况的学生处理经验欠缺,采用了很多硬性干预手段,反而还引起了一些不愉快,既阻碍了自己教学的开展,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后来自己经过自己的思考总结,深知要实现他的学习目的首先就得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和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我开始对他进行了一些侧面了解,根据他汉语零基础,初来乍到异国他乡,年纪较小,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川菜等等特点及时调整了某些教学思路,在初期阶段基本以其母语作为课堂媒介语,在上课之前尽量和他进行简单轻松的交谈,话题一般涉及他的兴趣导向和他家乡的美景美食,90%依据课本核心内容推进的同时,设计一些有趣的对话游戏,适当补充一些他非常感兴趣或是紧贴他工作生活的词汇短语句子,适当改变教学场景,比如在学“买东西”这一课时我带着他去真正的商店完成指定的任务。尽量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实现他的口语自然习得和生活上的适应。后来发现他的学习状态开始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仅在课堂上能够積极回答我的问题了,也愿意主动开口问问题。几个月下来,除了对书本上的基本内容熟练掌握,还能说一些简单地道的成都话,基本上实现了我的教学目的。
当然,小班型的口语教学和大班型的口语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侧重还有所区别,这其中的策略和方法,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思考的地方。
三、针对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特点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运用侧重点
(一)对于口语教学课堂特别是人数较多的课堂的来说,要策略性地避免不同文化背景学生分组的固定性和交际任务探讨的'长期分散性。学习者文化背景的多样性使得他们在异乡的口语课堂交际训练中,更容易自动寻找文化背景相似甚至语言相通的人群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因为在交际训练任务开始前他们更容易沟通和计划,并使得交际训练更加顺利地得以开展,获得高分,等到口语课堂结束之后,又回到和自己文化背景相似甚至语言相通的人群中去,获得所谓的语言安全感。这种情况实际上对于汉语口语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想方设法为自己寻找舒适的母语环境和母系文化圈会让自己渐渐产生对母语严重的依赖,如果学习语言无法暂时剪断这层脐带,会直接影响到口语学习的进度和效率,口语教师最好能够多样地安排交际讨论小组。
(二)在口语课堂中,如何更好地处理与文化相关的话题口语教学,除了需要教师对文化差异要有高度的敏感以及融合能力,还需要对外汉语教师拥有比常人更强的跨文化交际和适应能力。这些能力起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常用外语;熟练运用交际社会语言学知识;掌握有限的语言手段成功展开交际的策略;能够掌握有关不同交际风格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掌握避免和澄清交际误解的策略;掌握不同思维,举止,是受制于特定文化认知图式的能力。有的教师为了避免文化冲突讨论,甚至直接跳过一切可能会产生冲突的文化话题,这样也并非良策。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既然选择了来学习汉语,来到中国,那么就已经做好了入乡随俗的准备,首先就应该尊重目的语国家的国际立场和文化倾向,这样也能避免在课堂上学生之间对不必要的话题过度地争辩和讨论。
(三)如何有效地将不同学生的文化特质特点融入口语课程教案设计,尽量运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多文化交叉氛围的口语学习环境。这一点对汉语教师的口语教学课前设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需要综合不同学生的文化特点,还要引领他们更好地融入目的语国文化中,把被动接受学习目的语文化变成主动探索甚至热爱目的语文化,进一步促进汉语口语的习得能力。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多文化背景人群的口语情景视频,音频,表演,讨论,甚至是将课堂开展到真实的语境中去,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参与度”。总之,强化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求同存异,避免课堂甚至课后的不必要的文化冲突事件,才能真正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以达到更好的口语教学成效。
总之,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特殊性来说,其教学基本上都要依赖于交际性任务的开展、运用和累积,而其教学本身的顺利开展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也非常高,对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往往更高,教师如何有效地针对汉语口語教学寻找到运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侧重点,是一个教师长期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雁.《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原则》.辽宁师专学报,20xx.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xx.
[3]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商务印书管,20xx.
[4]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拆解文化的围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xx.
[5]吴进业,王超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xx.
[6]严文华.《跨文化沟通心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xx.
跨文化交际论文6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和中国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对大学生的培养,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必须把跨文化交际能力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加以强化。当今外语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阻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问题,如:教师缺乏文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教学中人为地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分割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多层面全方位从课堂、课外和社会实践三维拓展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训练;综合素质;社会实践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学习期间,笔者先后与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同学交往,深刻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这些能力和素质又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毕继万教授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新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要“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代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交际能力理论的提出者美国的社会语言学家Hymes认为交际理论包含四方面的内容:①分辨合乎语法的语言形式;②分辨实际可接受的语言形式;③能分辨得体的语言形式;④能分辨一种语言形式的常见程度。因此,第一方面的内容相当于乔姆斯基理论体系中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它是人的内在能力;后三方面的内容可通称为“语用能力(PragmaticCompetence)”。前者体现为语言形式的准确性,后者体现为具体情境中语言运用的适宜性,所以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语言能力与交际文化的结合。此外,交际是为达到某一明确目标所进行的活动,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由交际的有效结果或目标实现的“功效”来定义的。我们可以认为综合文化能力是人文知识与精神的概括。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媒介,学习外语必须学习文化,外语教学一定要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新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教学要求上也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在专门安排的文化素养一栏里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培养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让其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质,还应该使他们突破文化差异的障碍,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顺利跨越“文化沟”,构建“文化桥梁”。
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文化教学滞后于语言教学,这使“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的目的语文化能力一般低于语言能力”。1996年,为促进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南方、北方分别成立课题组对中国外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在教材、课程、投资、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中国外语教学费时长、投资大、收效慢、效益低,学生的交际能力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培养。通过对比本人在国外学习的亲身经历,我认为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阻碍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问题:1.很多教师缺乏文化教学能力的培训,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因此上课时底气不足,无法正确引导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张红玲的调查显示,67%的外语教师未受过任何培训,只能凭借感觉和经验来从事教学。笔者对本院英语教师的调查显示,近70%的教师未受过既有语言本身又有教学方法的培训,接触外国文化的质和量也不够,缺少体验外国文化的机会。2.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被人为分割。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交际能力的提高和语言文化教学是分不开的。教师应在外语教学中逐渐渗透文化点,在训练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增强他们对文化的敏感性,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及这些差异在语言运用中的表现,从而在培养学生逐渐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时,不断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觉性、主动性。然而不少教师忽略语言技能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人为分割两者联系。3.习俗代文化,忽略文化的特征。一份给英语专业三、四年级的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化?”的确这题目难以全面回答,但是,学生回答“风俗习惯”的占67%,这多少让人感到大学生对文化认识有些肤浅。而导致这一问题的产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一些教师在授课时的确是把文化的重点放在国内外的风俗和习惯上。我院先后请来的6位外籍教师做的文化讲座上有5位(83%)都是讲本国的风俗习惯,学生自然以为知道一些外国的风俗习惯就是对他国文化的全部或基本了解。
三、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培养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必须,不然很难想象外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怎样在工作岗位上与他国的政治与文化的交往、经济商务的洽谈中很好地完成任务。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这一能力的培养应放在重要的地位,单纯地教语言技能而不注重甚至脱离文化的教学都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课堂教学主动导入一个人“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它所构筑的一整套文化世界;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获得一种新的对世界的看法。”只有关注语言的人文性,才能对外语语言的本质有更丰富、完善、深刻的理解,才能从外语教学方面来帮助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优化他们的人格精神状态,培养出有国际理解意识和能适应国内外多种发展变化的专门人才。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阵地,应该抓住契机积极导入文化知识:一是开设专门课程,如英美文化、英美概况、语言文化交际;或对一些像英美文学这样的传统课程进行梳理和改革,因为“文学文本是跨文化交际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这些课程可以用来强化人文精神、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把文学欣赏和人文精神与文化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在各门基础课上用“文化渗透”“文化旁白”,对将近“占80%百科信息”的外语教材进行合理地利用和引导,进行文化信息的点滴输入。教师在讲解词汇、语法时都可以利用其有关的内容把文化知识渗透进去。课文分析时可以“旁白”背景知识,对文章中出现的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文化取向可以组织讨论,不求统一,只求认识和了解。2.课外活动积极投入我们系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演讲比赛、寝室英语等活动。最近我们还组织学生搞了一个《中国梦,我的梦》演讲,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不仅多方位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所以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各种文化、文艺、英语兴趣提高活动,使他们从中汲取提高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料。3.社会实践热情参与一些学生在参加与在我校留学生的联谊活动后说,通过亲身体验他们对“语用得体”“交际失误”“文化错误”等课堂教学时学的东西有了较深刻的理性认识,他们撰写的小论文体现了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感悟和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去验证、锻炼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
四、结语
麦克卢汉的“地球村”这一术语告诉人们时空已在不断缩小,跨文化之间的对话频繁而紧密。当今的中国跨文化交往频率加快,所以外语教学改革势必要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一步就是要在外语教学中开展“扫盲”运动,使人们对那些隐含的、潜意识的文化有所了解。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xx.
[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10-24.
[3]刘爱真,关于研制大学英语文化因素细目表的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xx,(2):44-45.
[4]北方课题组,关于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0(3):7-11.
[5]顾嘉祖,徐劲.“文学文本中的跨文化交际原则评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1):67-71.
[6]窦卫霖.跨文化交际导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xx.
跨文化交际论文7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以及通讯网络的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会进一步发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与群体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在广度、深度以及频率上都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几乎每个人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都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跨文化交际正在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发展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xx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规定,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20xx年10月《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用)》中进一步提出了,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目的包括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因此,对于培养具有英语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英语专业而言,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基于该专业职业能力需求合理制定该课程的课程标准,才能使该课程得以高效实施。
1 高职应用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开设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本科跨文化交际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这对于英语水平普遍低于本科生的高职学生而言,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加大了学生接受和学习该课程的难度,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难以激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更无从谈起。
笔者以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在课程名称、开课时间,学时分配,教学对象,课程类型,教材选择六个方面调查高职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的教学现状。该学院英语专业共有应用英语(文化翻译方向),商务英语,旅游英语,英语教育4大方向均开设了该门课程(表1)。
在教材选择方面,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文化课程选用的教材是《英语国家概况》,英语教育专业社交礼仪与跨文化交际课程和没有固定教材,文化与翻译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选用的教材是《跨文化交际》;旅游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选用的教材是《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有的老师认为课时不够是影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往往一学期32节课理论知识还没讲完就结课考试了,更不要说实践课的开展了。学生就会觉得这门课程就是理论性偏强的课程,实践很少,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2 高职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标准制定建议
从课程名称,类型;教材选择;开课时间及课时这几个方面高职英语专业不同方向并不统一,可以体现出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上并为达到共识,即没有形成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团队教学,也就没有统一的可供指导的课程标准,不利于该课程的有效实施。因此笔者从课程标准所包括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五个方面进行探究,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建议。
2.1 课程性质
在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形式下,社会需要能迅速适应岗位需求的外语类人才,以此需求为出发点;同时遵循“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高职高专教育特点,高职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可以定位为:跨文化交际课程为高职英语专业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双语课程,本课程的主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工作过程中由于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提供在处理跨文化交际中一些问题时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意识到在同外国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中会因文化差异引起种种误解,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
2.2 课程目标
在跨文化研究领域,学者们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成分或组成部分( components)已达成一定共识。Lustig 和 Koester认为:“跨文化能力需要足够的知识、合适的动机以及训练有素的行动。单凭这些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足以获得跨文化能力。”也就是说,知识、动机和行动三者结合才能构成跨文化能力。因此,高职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总体目标即从知识,动机(情感),行动三个层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参照《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基本要求》(20xx)中的交际技能和语言技能教学要求,高职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具体目标有以下几点。
2.2.1 知识目标
(1)掌握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
(2)了解数字、颜色、常见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涵义。
(3)理解英语中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掌握文化禁忌语。
(4)掌握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时间语言,空间语言。
(5)了解基本的跨文化商务礼仪。
(6)了解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
2.2.2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东西方价值观,世界观,家庭观以及友谊观,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和文化之间大量差异存在是普遍现象,世界是多元性的,即培养学生文化相对意识。
(2)通过东西文化对比,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培养爱国热情的同时充分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3)基于文化相对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了对待自身、本文化和异文化的正确态度,才能进一步培养其积极的交际动机。
2.2.3 能力目标
(1) 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商务,教育,旅游等)中,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2)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商务,教育,旅游等)中,能对他人表达恰当的赞扬,请求,道歉,同时对别人的赞扬、请求,道歉做出合适的反应。
(3)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商务,教育,旅游等)中,能选择合适的礼物赠送他人,同时对别人礼品赠送给予合适的反应。
(4)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商务,教育,旅游等)中,恰当使用身势语,副语言,空间语,时间语,对于别人的身势语,副语言,空间语,时间语,能够做出合适的反应。
(5) 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商务,教育,旅游等)中,能正确选择合适的服饰。
(6)具备运用英语思维的进行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7)具备跨文化商务洽谈的能力(用英语谈判过程中能正确使用“释义法”;了解并适应不同国家洽谈风格的能力)
(8)合理运用文化因素,把握文化审美观,进行产品宣传,广告设计等跨文化营销活动。
2.3 教学内容与教材
根据高职英语专业主要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基于“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国际视野”的指导思想即结合语言应用综合技能,减少理论讲解比重,增加实际应用比例,我建议选择郑晓泉主编的《跨文化交际》(高职高专商务英语、应用英语专业规划教材),该教材针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够用唯度,着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技能的目的。
以《跨文化交际》教材内容为主,结合该科课程的课程目标,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知识):第一章,介绍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定义等。
第三章,词汇中的文化差异。
第二板块(情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第三章介绍东西文化价值观的异同。
第三板块(能力):第二章,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第五章,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第六章,特定商务环境下的交际能力。
上述教学内容,建议以半学期,32课时进行授课,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同时避免与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有重点有取舍的讲解,不需面面俱到,以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
2.4 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程的课程性质以及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建议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2.4.1 讲授法
对跨文化交际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法,为学生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4.2 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最受学生喜爱,最易被学生接受。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描述,学生可以积极调动并运用已有跨文化知识细致分析案例,更加深刻理解案例,加深跨文化意识。
2.4.3 任务教学法
根据某个教学点或跨文化交际主题,教师可先设定好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学习语言与相关文化,掌握相关技能与策略,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2.5 课程考核与评价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门理论+实践,且实践性比重偏大的课程,对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而言,笔者建议该课程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这样才能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的学习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比如,对于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考核,我们可以采用卷面测试的办法,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而对于跨文化交际技能与情感的检测,我们可以通过小组案例分析讨论,特定情境模拟对话,小组任务完成等形式进行考核。
3 结语
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标准制定应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这样教师就可以按照“职业岗位-岗位需求能力-确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的运行机制来组织教学,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高效实现。
跨文化交际论文8
摘 要:口译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交际时有用而便利的手段。口译交流的不仅是语言,更是文化。合格的译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口译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这一意识。
关键词:口译;跨文化交际意识;口译教学
口译,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能够使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际更为方便。口译要面对的不仅是不同的语言,更是不同的文化。因此,口译员不仅应掌握语言,也要熟知不同的文化。
一、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学是在美国近三、四十年兴起的一门学科,近十多年来也成为我国外语界的热门课题。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口译员是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载体, 穿梭于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中,广博的文化信息基础是完成跨文化交际的根本保证。因此,口译员只有按照符合文化性的原则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使译语真正做到准确、得体、流畅。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口译的影响
(一)词语概念差异
由于汉英词语在各自的概念上难以对等,因此汉英词语不可能真正地对等。比如我们把“房子”译成了“house”,而事实上“house”在西方指的是小别墅,就是两三层的带草坪的房子,因此,这种译法有很大的问题。又如把“小吃”译成“snack food”。在美国,“snack food”一般相当于中国人平时吃的“零食”。而我们的“snack food”足以给美国人当正餐。
(二)思维差异
其一,中国人喜欢用模糊的语言表达事情, 如“也许”、 “差不多”等,而西方人运用语言时比较注重准确性。其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偏向于迂回式,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偏向于直线式,这也对口译产生影响。其三,中国人认为谦虚是美德,所以经常会说一些谦虚的话,但是西方人士却往往实话实说。所以,很多时候中国人的谦虚用语会被当作真的是能力不行,因而就会失去很多机会。所以,译员应该考虑到听话人的心理,采用归化的方式来进行口译。
(三)语用差异
不同民族和文化有不同的习惯表达方式,一句在某种文化中引起好感和友情的话,直接翻译到另一种文化中,也许会引起误解。例如,当西方人表达感谢时会说“Thanks a lot. That’s a great help”,而中国人根据汉语的习惯回答“never mind”,西方人就会感到奇怪和不解了。这是因为“never mind”在西方人看来是接受道歉时的.应答。
(四)风俗习惯差异
中西方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大差异,体现在如何打招呼、告别、宴请等很多方面。比如中国人见面时会问“你吃过饭了吗”等问题。如果译员按照字面意思直译,西方人就会认为中国人喜欢打听别人私事,而实际上这是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相当于“hello”。如果一个美国人提出建议“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me” ,他仅仅是在邀请别人和他一起去吃饭,这句话并没有包含谁付钱的信息。所以,这句话不能翻译成“和我一起吃饭好吗”,因为这句话在汉语里就暗含了讲话者会付钱的信息。
(五)价值差异
在文化个性上,中国人崇尚群体价值观念,而西方人推崇个人价值观念。因此,在中国,个人主义是个贬义词。而在西方,个人主义代表积极向上的精神。如果在口译中忽略了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文化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跨文化交际意识影响下的口译教学
(一)提高口译教师的素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师是关键。作为一名口译教师,要有开放灵活的态度,努力提高语言文化素养, 乐于接受不同的事物并对其保持高度敏感性。
(二)设置真实的口译场景。仲伟合指出,教师使用“三角对话口译”、模拟商务访谈等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包括跨文化交际技巧在内的口译技能。
(三)开设关于译员母语的文化课程。译员要把自己的文化介绍给其他文化,就要对自己文化熟练掌握。
四、结语
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曾讲过:学习掌握一门外语,在较好的语言环境下,大约需要5 年的努力;透彻理解一种文化,则需要2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口译离不开文化,离不开跨文化交际。这无疑对口译者提出一个严峻的挑战。在口译教学中,应不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口译者更好地为口译实践服务,真正地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语言对比[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赵军峰,蒋楠.论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J].中国科技翻译,1998(2):29-31
[3]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 中国翻译, 20xx(2):30-33
跨文化交际论文9
摘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紧密相联,而跨文化交际在外语教学中有着核心作用。本文通过从语言与文化、外语的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为切入点,有效分析了当下在“文化教学中”主要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实行跨文化意识的举措。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实施
跨文化交际是指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着交际互动。跨文化交际不仅是参与到交际者所接受的文化层面,还有“社会、历史、民俗”等相关层面。而“交际者”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能够有效地对“文化差异”进行得体的交际能力就叫“跨文化交际能力”。它囊括了“语言知识能力、跨文化意识、语法正确性”等多种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习者掌控所要学习的相关语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能够让学习者运用此语言,实现“跨文化交际”。随着当今全球的经济发展需求,中国不断地与全世界接轨,那么在这个接轨的过程中自然需要与外国文化进行“接触”。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提升中国的外语教学“质量”及“效率”及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素养,这也是当前中国面临“经济、文化”等飞速发展的境遇要求,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又一项重重要使命。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国的外语教学就应该加大力度于“跨文化交际”在外语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将“外语教学”看成跨文化教育的一种,让跨文化交际认知直接植入在外语的教学课程中。
二、现外语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尽管“外语教学”的教学方式都是从最一开始的“语法翻译”过渡到现相关专家所提倡的“交际法”和“任务学习法”,但“交际法”在当下的外语教学过程所取得了成效却并不是人们所预测的那样,因为外语教师一般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表面上去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把教学的核心放在“词、句子”等相关的语言基础知识上,而忽略了其本身的“文化教学”。教师个人就大量的缺少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及“跨文化交际认知”,直接造成了“顾此失彼”的现象。也就是说,当学生的外语语言知识能力有提升,但外语语言的综合运用素养却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并且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意识,缺乏交际能力,致使学生虽学习了外语,但仅此知识掌控了最基础的语言知识,却并没有真正地掌握语言文化知识。归根结底,“外语教学”就是没有科学地根据交际教学法进行教学,也没有去关注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使得让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1]。
三、外语教学实行跨文化交际的相关举措
(一)教师扮演主角
要想能够让学习者在外语课上提高跨文化交际认知度,那么教师首先就应该具备相关认知,科学合理地利用“交际教学法”,在课堂上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去打开学生的视野,磨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应把教学的核心全部放在“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上,而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在文化意识相关教学上。这样不仅可以将“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相互融合,并且还能够助力学生能够提高语言综合应用素养及文化认知度。比如说,当老师讲到某些词或句子的时候,可以试着植入这些词背后的意蕴,并且再介绍本国或西方国家相互关联的一些知识,让学生能够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同时来掌握英语的词句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有效利用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模式是以“语言功能”为主,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基本外语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强调“语言形式”的教学,而是以达到提升语言的“运用”及“交际”的目的。它讲究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合理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法”是当下很多相关专家举力推荐的一种教学方法[3]。然而,现在部分外语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掌控交际法的“精髓’,其只是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简单的英语对话。在交际教学中,需要重视的是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建真实的语言环境,并让学生扮主角,老师尽量去引导学生开发思路,积极地鼓励他们用英语思考问题并交流,让课堂上能够成为”交流“和”交际“的活动场地。同时,老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有效、具有趣味性“的话题,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发挥。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怕犯错,因为犯了错误才能进步的更快,让学生无论是在交际能力方面还是跨文化交际认知方面都有所提高。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外语教学”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前提。无论是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还是从“跨文化国际”与“外语的教学”的联系,这四者之间都是息息相关的,缺一不可。外语教师应该勇敢破除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要只是将提升学习者的语言基础知识作为核心,虽然这样满足了“应试教育”的要求,但并没有顾虑到学习者将来的发展及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要想能够更好地学习外语知识,就需要通过结合其语言的背景知识来学习。要想让自己能够巧妙合理地应用语言,就需要多认识并了解外语文化并兼具“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还有,外语老师在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多熟悉并掌握去体会异国的文化韵味,通过将外国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对比,了解其中的差异,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达到能够在跨文化语境中有一个“得体交际”的目的,相信如果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能够去实行以上所叙述的举措,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外语教学水准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赵乙微.跨文化交接在外语教学中的实施[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xx,19.
[2]李平.外语教学中深化跨文化教育的意义与实施[J].山东外语教学.20xx,04.
[3]王艳萍.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前言.20xx,08.951
跨文化交际论文10
通过调研的方式,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少数民族学生对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导致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弱的原因,并指出通过强化多元文化之间的比较、在课堂教学中创建跨文化交际情境等对策,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 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xx)19-0100-01
要想真正掌握一门外语,除了应当掌握这门外语的语法组成、发音以及词汇等基本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可以在一定的环境之下,能够通过对外语知识运用而完成有效的交流活动,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的实践能力。因此,近年来很多的教育专家以及学者,开始从理论以及实证方面着手研究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得出了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并逐步应用于实践之中。不过,在大学生之中还有较为特别的群体,例如,少数民族学生这一学生群体拥有自身独有的特征,而其所拥有的特征将会对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带来何种影响,却很少有学者进行研究。因此,在此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研的方法,研究导致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弱的原因,并探讨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调研过程
(1)调研对象。在此对我校共100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调研,所调研的学生包含法律专业学生、管理专业学生、外语专业学生以及教育专业学生等。
(2)调研工具。此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按照不同的专业随机发放调查问卷,每一个专业发放25份,一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收回问卷中有效问卷为96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6%。
(3)调研主要内容。
①学习英语最主要的目的。英语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种外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对100名少数民族学生调研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外语主要是基于实际的需求,如为了能够获得毕业证书,为了能够拥有更加理想的工作。而只有非常少的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扩展自己的视野,能够和外国人进行交流。
②少数民族学生对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调查中得出,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相对弱的问题。很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较大的障碍。反映出少数民族学生对于英语的应用能力不强,在使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没有信心,而且所处的学习环境相对封闭,不够开放。
③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发现,很多少数民族学生认为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不高主要是因为自身心理特征以及采用的教材所导致的。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生长的环境较为特殊,和汉族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当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才能确保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效果得以进一步提升。
二、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弱的原因
(一)民族心理特征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影响
语言属于文化载体的一种形式,同时语言还是文化中非常关键的内容。如果想学好并掌握一门外语,应当全面、深入地了解语言所拥有的背景以及文化,不然便无法掌握这门语言。而很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于较为偏远地区,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很大程度上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接触较少。而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极易导致和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出现冲突与矛盾,导致跨文化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障碍。
(二)使用的.教材和少数民族学生思维模式不相符
在教材的编制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所拥有的差异性,使得很多内容他们不容易理解。另外,很多英语教材内容较为死板,缺乏趣味性,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不能很好地发挥,直接影响到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效果。
三、英语教学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一)强化多元文化之间的比较
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英语国家的文化与思想,体验多元文化带来的碰撞,这样会更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多元文化。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建跨文化交际情境
因为语言属于一种交际使用的工具,其拥有特定的应用环境。而英语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很多较为死板,不能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所以,应当进一步優化课程设计,在课堂中融入实践环节,通过设立跨文化交际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能够逐渐向英语国家文化领域转变,从而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民族发展的要求。少数民族学生拥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些特殊性,采用适宜的方法,更为有效地提升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跨文化交际论文11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职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的教学现状,探索视听说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系,并提出如何在视听说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语用能力和文化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能随语境变化的语言交际能力。
论文关键词:高职,英语专业,视听说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原则中指出:“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注意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外语教学的最终任务和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英语视听说课程在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发挥着优势作用。
一、高职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差,英语交际能力薄弱
高职英语教学往往过于注重语言书面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听”和“说”,特别是“说”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很少强调学生应注意如何说话,何时说话和为什么说这些话。
2.文化背景知识缺乏
教育部有关文件明确指出,文化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笔者在“感恩节”当天的课堂上要求学生发言表达对“感恩节”的认识,结果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有“感恩节”这个节日,对其起源和节日文化不甚了解。学生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将会导致不能恰当地、得体地与外籍人士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
3.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在视听说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提供一定的视频材料并进行大量的讲解,此外,还播放不同的音频材料练习听力,而在口语方面的训练较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的机会并不多。
二、视听说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系
1.视听说教学更有助于听力水平的提高,促进语言的输出
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资料表明:人的视觉吸收率为83%,听觉吸收率为11%,二者结合吸收率可达94%。多媒体辅助的视听说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融图像、声音和视频动画于一体的最真实生动的、易于理解的立体语言信息输入,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缓解了学生在传统听力教学中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言主体的注意力、吸收率,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听力材料的语境、主题和大概内容。通过提高对多维语言信息的理解,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特点、认知能力对所摄入的语言信息进行重组和加工,有效地实现语言输出。
2.传输文化背景知识,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外语教学的原则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广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与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则指正确而且恰当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中包括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
视听说教学不仅在传达语言知识与训练语言技能的同时,还传输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语言学习者具有能随语境变化的语言交际能力。视听说教学中的视觉感知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和学习真实的交际情景。视听材料以最直接、最真实、最准确的方式展示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化场景,生动形象地传递着西方文化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等。视听材料中丰富生动的体态语(bodylanguage)也有助于学生更加轻松、简易地理解和掌握用英语与人沟通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技巧,实现用英语与世界上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三、如何在视听说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指的是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掌握。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所在院校选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中的规范语言、纯正的口音训练学生语音方面的听说技能。通过跟读音标、单词,练习绕口令、诗歌以及学唱英语歌曲等活动集中训练学生正确的语音、自然的语调。在聆听和跟读名人诗作的同时,笔者在课堂上讲解相关的语言点及介绍诗人的背景信息,使学生不仅体味英语语言的美,了解英语语言的精华,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进一步开展。
对于视听说课堂的词汇教学,教师不仅要指引和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充分利用话题、上下文、背景等语境信息把握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确切含义。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传授相关的语法知识。
2.训练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在视听说教学中,“视听”是基础,“说”是目的,是实践语用能力的体现。首先,教师可以选取反映大学生和人们一般的日常生活“原汁原味”的情景会话,然后根据材料内容设置相关的主题讨论问题,做好课堂教学的.导入,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词汇和背景知识,并对将要视听的内容进行有效的预测。学生在观看情景对话的过程中,边看、边听、边思考、边做题,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媒体活动,使学习成为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动态过程。在完成检验理解能力的练习之后,教师应引导和组织学生分析话语的交际功能、语言习惯、语言表达方式、语用原则等,了解母语使用者是如何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最后,教师应利用或设计相似的情景,让学生模仿视听材料中的语言进行口语会话,从而巩固对这些语用知识的掌握,训练用英语交际的能力。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听力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时候学生在进行听力活动时,由于不了解语言材料中的文化内涵,即使材料中没有生词和复杂的句子,也无法理解或误解它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对视听材料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如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教师应充分利用视频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引领学生去发现、认识和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然后组织学生对其进行复述、总结和对比文化差异。
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的指导原则下,视听说课堂可以循序渐进地向更高一个层次侧重训练应用型技能,教师可以给学生观看与大学生、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生活相关的视频短片或电影。在一次教学实践中,笔者选取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三单元的视频短片“AmericanClass”,给学生播放两遍,要求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自己识别当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语言习惯,发现相关的背景文化,同时用关键词摘录下主要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话重组这些语言信息,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交流、归纳总结后派代表在课堂上表述,最后教师予以鼓励性的评价以促进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和文化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结果,学生在这种应用型的练习中表达了对美国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了解,还谈论了对中美大学课堂教学差异的认识。这样,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分析、比较、理解和归纳视频短片中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差异,自主实现了语言信息的输入,并能够较为正确和全面地描述视频短片或电影,成功有效地实现了具有文化意识的语言输出。
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语用能力的同时,了解认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与外籍人士交际过程中就能很好地避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真正实现正确、得体、恰当的跨文化交际。
英语视听说课程作为一门综合型的英语技能课,图文声并茂、练习形式多样、文化背景知识丰富,课程教学突出教师传授语言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能随语境变化的语言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和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功能,突出音频和视频的表现力,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实践机会,才能使英语学习成为一种轻松愉快、有意义又实用的有趣学习过程,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xx
2 陈京京. 多媒体辅助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xx,25(3)
3 胡文仲,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4 李映. 试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J]. 外语界,20xx,(6)
跨文化交际论文12
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想要游览中国。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2009年被提名为世界文化遗址,因此吸引了外国游客到此领略佛教文化。然而,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旅游翻译文本参差不齐,这导致外国游客的误解。本论文基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以五台山旅游景点为例,共包含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关于文献综述。第三部分陈述了旅游翻译文本中的问题以及其原因。第四部分研究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最后一部分为结论。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旅游翻译;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是一项国际活动,而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旅游资料不仅是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的媒介,而且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媒介。为了让旅游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旅游文本的翻译成为实现旅游文化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文献综述
如今,几乎所有的学者赞同以下定义:跨文化交际是指人们之间的交流,其文化认知和符号系统的不同足以改变交际活动。而旅游翻译,程刚认为,它是专业翻译的一部分,其涉及旅游活动和旅游专业。那他们二者又是什么关系呢?首先,跨文化交际影响旅游翻译。反过来,旅游翻译促进跨文化交流[1]。
二、旅游翻译文本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旅游文本中的问题
1.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是指在翻译中受到汉语的干扰而出现的误用或误译。如:公厕、后殿有开花显像佛。第一个例子可以直接翻译成厕所。第二个例子也是中式英语,它是汉语语法顺序。花在这里指的是莲花而不是普通的花。而佛是指文殊菩萨。因此,这种翻译将对外国游客留下一个坏印象[2]。
2.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
五台山旅游文本中,佛教文化及其背景信息是主要方面。因此,外国人会对佛教文化很困惑。例如:五台山历史悠久,传为文殊菩萨化显之地。在例子中,谁是文殊菩萨呢?这可能令外国人感到困惑。因此,译者应添加一些智慧与美德并存的文殊菩萨的背景信息。
3.文化误译
在五台山旅游文本中,有许多旅游景点使用文言文做介绍。译者在翻译时应该了解其文化内涵,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倘若只按字面意义翻译,这往往导致误译和误解。比如:昔文殊化为贫女,遗发藏此。“遗发藏此”意味着文殊菩萨将她的头发留在这里,但却错译为丢下她的头发以隐藏自己[3]。
(二)翻译问题之因
译者所要处理的是两种语言,但事实上,他们面对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此处从宗教文化差异、审美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和文化缺省方面来探讨:
1.宗教差异
中国和西方有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西方国家信仰基督教,而中国,尤其是五台山,佛教文化氛围很浓厚。因此,翻译时,一些宗教人物和术语就不能被外国人所理解。例如:五台山历史悠久,传为文殊菩萨化显之地。从例子来看,外国游客会对文殊菩萨很迷惑。因此,译者必须添加一些宗教信息。
2.审美差异
审美差异是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在认知感方面的差异。在中国旅游文本中,作者习惯用四字结构或优美的词语来描述旅游景点。如:五院进落,殿堂楼阁,雕刻精致,规模宏伟,建筑瑰丽。在例子中,中文使用了四字结构,这非常富有诗意。然而在翻译时,应该用英语表达习惯和外国人的审美习惯进行翻译。
3.文化缺省
在翻译词语时,我们会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如佛教僧侣去五台山朝圣,其中“上香”是中国一个非常独特的活动。然而译者怎么翻译“上香”?这样的现象我们通常叫做文化缺省或词汇空缺。
4.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通常是指一个人在思考事情时自然而然的一个思维过程。西方的思维模式是相对简单。他们用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不喜欢拐弯抹角。然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更为复杂。他们通常不是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很含蓄。因此,译者应在保持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西方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三、翻译策略
(一)直译
直译,是指按照源文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其词语的基本意思,在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使用目标语传播源文化。例如:现在五台山存有泥塑、木雕、石刻、金属铸像、脱纱、烧瓷、刺绣、绘画等诸多种类的造像艺术品。上面的例子可以直接翻译词语。但是直译并不意味着逐字逐句地翻译,这无疑是“死译”。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运用直译以生动地传达文化内涵。
(二)增译
增译是指在准确理解旅游翻译原文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词汇,译者需要在历史故事和人物的翻译中添加必要的词汇或信息。例如:(罗睺寺)清康熙年间,改黄庙。在这个例子中,外国游客会不理解“罗睺寺”和“清康熙”,因此有必要在括号中添加信息,使外国人能够有效地了解中国佛教文化。
(三)类比旅游翻译
文本中的类比,是指将源语言的信息与目标语的信息联系起来。通过采用类比,旅游文本的内容能够弥合中国人和外国游客的文化差距,引起外国游客的共鸣。例如:五台山文殊信仰的确立和推广使五台山在唐代中叶就成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该示例将唐朝与希腊荷马时期联系起来。对外国人而言,了解这一时期轻而易举,并且吸引他们可以继续了解中国文化。
(四)音译与意译
音译是指用汉语拼音翻译旅游景点名称,但拼音不能传达给外国游客文化内涵。同时,它也不能达到有效沟通的目标。意译是一种通常根据意思表达原文的意义和精神。例如:望海峰、翠岩峰、挂月峰、佛光寺、塔院寺、罗睺寺、叶斗峰等。他们都用音译和意译结合的方式,这样才能让游客了解其内容。
四、结论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分析了旅游文本的翻译。文化差异是旅游翻译的关键。同时,他们也可能是翻译的失败原因。为了克服这些文化差异,译者应牢记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论文13
1强调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提升
1)推动文化教学与英语教育的整合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当前跨地区、跨国以及跨民族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通用语言成为了国际交流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不仅涉及到英语语言本身的知识与理论,同时也涉及到了英语文化,因此,重视推动文化教学与英语教育的整合,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英语教育中来合理的选取英语文化内容并融入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让英语教学本身具有更加丰富的素材,同时能够在促进学生英语素养提高的基础上为英语教育创设良好的分为。在此方面,教师应当注意,英语文化教学内容的选取应当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认知水平来在不同的阶段开展具有不同侧重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在高校大一阶段,教师应当侧重于语言教学,从而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而在大二以及之后的阶段,教师则应当有意识的融入英语文化教学内容,从而较好的实现文化教学与英语教育的整合。
2)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在高校英语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参与主体,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设计,都应当以学生的英语基础和知识接收能力为出发点。在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为重要教学任务的英语教育中,虽然教学的内容得到了扩展,但是高校英语的教学课时却没有响应的增加,在此背景下,教师只能够在传授给学生合理科学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技巧的基础上来让学生自主的完成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因此,为了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效提高,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风格等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英语文化作出体验、对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做出认识,同时推动学生英语知识的自主构建并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英语学习观念。
3)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渠道来挖掘学生潜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价值以及优势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而在高校英语教育中,通过实现英语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仅能够让英语教学具有更加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更加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同时能够为学生学习英语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如通过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索一些英语电影和英语歌曲对英语文化进行展现,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对英语文化进行亲身体验,并提升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兴趣,从而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潜能进行有效的挖掘。
4)体验式教学与说教式教学并重
在英语教育过程中,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在英语专业知识以及英语文化知识方面的素养优势更加明显,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将自身对跨文化交际的体会讲授给学生,虽然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出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方面所产生的成效是不容忽视的。另外,体验式教学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有效路径,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类参观活动或者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来促使学生对英语文化进行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从而让学生对英语知识以及英语文化作出更加深刻的认知。
5)引导教师对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进行对比
在汉语环境中,学生本身无论是在语言知识方面还是文化认知方面都具有着一定的思维定式,并且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很少对这种思维定式做出反思,并且也经常出现将汉语语言知识和汉语文化套用到对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文化的理解中。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作出比对,并使学生在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深化对英语文化的认知并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进行比较,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氛围,并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以及文化知识作出更加牢固的记忆。同时通过这种比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文化是多元化的,并且文化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在承认每一种文化的合理性基础上,才能够与更好的开展跨文化交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开放且包容的文化观。
6)在认识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包括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内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当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对学生差异性做出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人才视角。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学习历程的不同,所以无论是在文化体验、思维方式还是价值观方面,每个学生都会存在差异,而这些内容恰恰又是文化教学的基础,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从学生的文化体验、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出发来对母语与英语文化作出比较,从而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强化。
2重视提高教师的跨文化素养
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高校英语教师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过程中的主要引导者,同时是连接学生与英语文化之间的桥梁,教师本身所具有的跨文化综合素质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作为高校英语教师,要具备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并重视对自身的英语文化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在充分了解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推动自身跨文化修养的提高。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教师与学生不能充分了解英语文化准则与英语文化模式,则将难以对英语语言专业知识作出真正的掌握。虽然当前大部分教师都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自身欠缺跨文化素养或者欠缺跨文化教育经验,针对学生开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也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所以,在高校英语开展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内容:一是教师有必要对自身的文化修养进行提高。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在不断丰富自身英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必要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鉴赏优秀的'英语原声电影、欣赏高雅的英语歌曲以及结交外国朋友来对英语文化作出全面深刻的了解。另外,教师要在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和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具备较好的汉语文化认知与教学能力,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汉语言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来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从而促使学生的文化洞察力以及文化敏感性得到提高,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在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质提升过程中,高校有必要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作出改革,从而让教师提高自身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在教师培训以及继续教学方面,培训内容以及继续教育内容有必要涉及到民俗学、历史、文学以及地理等多种知识,从而让教师深刻的理解英语文化产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对英语文化作出理解与认知。另外,在教师的培训以及继续教学方面,有必要增加多远文化教育以及跨文化教育内容。从而在使教师树立开放且包容的文化馆基础上,对英语文化进行接纳与吸收。
3解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阻碍
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大部分教师的认可与支持,并且教师也愿意尝试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文化教学,从而推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然而当前高校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仍旧面临着众多阻碍,这些阻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的高校英语教材中缺乏跨文化教学内容。虽然我国当前的高校英语教材已经在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核心的教材基础上做出了一些改革,但是其中所具有的跨文化教学内容依旧缺乏,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所设计的文化内容层面较窄,并且文化信息也欠缺系统性,虽然这些内容中涉及到了较多的英美文化,但是却没有突出其他英语国家的文化,另外,语言教学内容和文化文化教学内容难以实现紧密结合也是主要的表现之一;二是高校英语教学时间限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高校英语课时中,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确保学生掌握较高的英语理论知识素养和英语应用素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理论知识以及应用技能的巩固成为了主要的教学内容,而用剩下的时间来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显然是十分紧张的;三是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虽然高校英语教育已经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做了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当前高校英语教学考核评价中依然围绕考试的方法来开展,所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因此,即便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但是却无法了解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到了何种层次,这让教师在下一阶段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中出现了依据确实的情况,从而导致教师无法有针对性的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活动。针对高校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阻碍,高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进行解决:针对高校英语教材中缺乏跨文化教学内容问题,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来进行高校英语教材的编撰,在此过程中,高校有必要组织具有较高英语专业水平和跨文化素养的教师来开展这一工作。
这样做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具备更多的跨文化教育资源,并且可以提高英语教育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适应性。当然,这种做法也对高校英语教师队伍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高校英语教学时间限制问题,高校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促使学生对课余时间进行利用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教师要重视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并可以发挥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作用的课外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英语文化并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针对高校英语教育中跨文化交际评价体系的完善问题。高校英语教师要重视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构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体系,同时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关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态度,避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另外,在评价形式方面,除了对学生进行观察和关注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写作、开展模拟游戏或者角色扮演等表演的形式来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出考察。
跨文化交际论文14
摘要:日语是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是外语教学的核心之一,对于日语教学工作应给以足够的重视。实现高等院校在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日语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加强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成为当今日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我国一些高校中对于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水平还有待于提高。为此,本文通过对跨文化日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高校日语跨文化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校日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中日贸易人员的往来日益频繁,我国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加大,同时对于日语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实现高质量的日语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本国的文化,还需要去深刻地了解日本的文化,从而更加全面掌握日语的学习与应用。高校在日语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对日语的听、说、读、写层面,却忽略了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以下将针对高校在日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1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日语教学
1.1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指实现本民族语言与非本民族之间语言交际的能力。跨文化的差异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差异,也包括文化背景方面的差距。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之间相互交流时,其文化差异的表现得到充分的体现。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在日常的交流过程中,在具备很强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还需要掌握对方民族的行为方式、语言特色、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一些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使得自己的话语充分被理解,保证顺利的沟通与交流。
1.2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
在高校日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与把握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的主要内容。其中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一个方面要充分尊重对方,具有积极应对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交往的过程中,要保持平等、公平、公正,将彼此的尊重作为交流与互动的前提。因为中日之间存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所以语言也存在很大差异,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集中注意力,深层次的了解与掌握对方的语言特点,在彼此尊重的条件下,达到令人满意的交际效果。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具有深入了解对方本质特征的能力。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对方,才能使我们处于有利的地位。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也是一样的道理。这就需要对对方的民俗风情、自然环境、语言特色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在交际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融入对方的语言环境中去。要不断地学习对方先进的文化内涵,充分把握交际对象的本质,在进行友好交流的前提行下,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三个方面是要具有环境的适应能力与洞察别人的移情水平。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正是因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才会产生文化的本质差异。对此,在交际的过程中,就需要具备环境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这就要求具有敏捷的思维与活跃的思想,在交际的过程中可以随机应变。移情水平体现在交际的过程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处理问题。移情水平的高低与个人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移情水平高的人通常更为通情达理,常常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反而,对于移情水平低的人,思维往往会受限制,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在沟通交际的过程中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为此,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根据别人移情水平的高低,制定出有效合理的应对策略。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四个方面是在交际的过程中尽可能多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切记盲目判断。跨文化交际过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遇到对方语言表达不够完整和意思不够明白的情况,不要盲目地做出肯定性或判断性的回答,避免造成交流过程中误会的产生,给彼此带来不好的印象等一些负面的影响。为此,在交流中要多使用推测、试探性的口吻,采用描述性的方式,保证对方可以充分理解自己的意思。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五个方面是要做到在交际的过程中能够轮换交际方式。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沟通的各方要做到相互配合。当一方在表达自己的看法的时候,另一方应该保持安静,注意倾听,必要时可以做好记录的工作。采用轮流交换交际方式,可以让双方都有机会去表达个人看法与聆听的机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双方关系的稳定发展,有利于交流的顺利进行。轮流的交换的交际方式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六个方面是在交际的过程中具有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交际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地域、民族的差异,出现沟通交流的意外也是在所难免的。一旦发生意外的情况,出现尴尬的场面,这个时刻就需要双方采用一定的方式来缓和情绪,打破这种局面,促使交流的正常进行。通过上述描述,可以充分看出,处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急突发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交际双方的交际能力与水平。
2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与模式过于传统
我国普遍高校的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停留在应试教育,过级考试等层面,缺乏必要的改革与创新。在当前的日语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不能将日语的教与学从语法的学习中分离出来,还是依据听、说、读、写的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仍然以牢记发音、语法、词义等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理念下,高校日语的教学无论从教材的定制上、课程的设置上、教学的模式上都是以对日语的语言能力掌握为重点,从而忽视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针对课堂的实际教学环节,学生通常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日语的学习任务,缺乏真正实施跨日语文化交际的基本训练,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意识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2.2师资力量不够完善,教学实践环节少
跨文化交际意识应该也是一种双向的意识,教师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师,还是文化教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在日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然不足,水平普遍不高。一些高等院校虽然已经设置了日语专业课程,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方师资力量匮乏、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从而影响了日常的日语教育教学活动。与此同时,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向交际的互动过程,由于一部分日语教师能力的局限性,缺乏出国留学的背景,没有真正体验过日本生活,对日本文化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不能进行地道的口语交流,在授课过程中并非全日语教学,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要求较低,大量的理论教学替代了取代了日语教学的实践环节,涉及的跨文化交际内容过少。这样就造成了在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学成效不显著、不突出的问题,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3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针对高校日语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日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做好如下几点:
3.1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深刻掌握日本的文化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文化因素的灌输,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要在师资方面加大资金、人才投入力度,通过引入日语专业型、复合型人才来充实师资力量,充分提升高校对学生的日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水平。
3.2要做好课程的改革,教材的调整
在课程的改革中紧跟时代的发展的需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课程的改革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层次的培养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模式形成。在日语教材的设计中,应该将日本文化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通过开展相关的日语文化交流活动,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3.3加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在我国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践性教育。采用强化实践化教育的培养模式,提高教学实践环节,从而达到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在学习日语语言文化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去参加跨文化交际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日语培训项目,如日语演讲比赛、日语作文比赛、日本国情知识竞赛、日语语音模仿比赛、日语书法比赛、日语翻译竞赛等。有意识地参加日语交际活动,加强日语的训练。学校还可以借助第二课堂活动,来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目的。
3.4重视师资培训,组建较强的跨文化教学团队
学校还要重视对师资团队的培训与教育,而培养较强的跨文化教学团队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对师资队伍的培训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教学,而且还能提高日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从教师自身出发来不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素养,以便日后能够根据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专家以说教式的方法或者实例体验的方式进行讲座和培训,使教师了解和掌握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基本方法,从而组建一个较强的跨文化教学团队。
4结语
我国的日语教育政策应该对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本文重点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所涉及的主要内容,针对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从而为我国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婷.大学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xx,3(2):79-81.
[2]黄涛.探究高校日语教学改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论坛,20xx,3(42):25-27.
跨文化交际论文15
摘要:全球一体化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时代发展的重要表现。全球经济化,有效推进全球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日益盛行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民族之间语言交际期间的一种现象。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交流,冲破文化束缚,摆脱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培养文化移情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价值与培养
引言
受到国际影响,综合国力持续上升。在此期间,国际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在国际交流中,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拥有灵活的思维和应变能力。任何一次的跨文化交际,交际者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还需要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各种差异和不确定性因素。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的综合能力在难以控制的文化中心与文化偏见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可有效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实施。在整个跨文化交际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具备应有的文化移情必然会影响到跨文化交际活动开展的顺畅性。因而,遵循相应的指导理论,培养文化移情,提高文化移情能力。
一、文化移情的概述
移情(empathy)属于美学概念范畴,最早出现在《视觉形成感》中,而将美学概念移植到语言学领域中的则是日本语言学者库诺,现在的美学意境逐步延伸到心理学与跨文化交际中。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期间,交际主体中的一方能够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并且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约束,在交际中做到摆脱自身原有的文化传统积淀,并从中感受和理解到客体文化。不少学者和专家曾经指出跨文化交际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际者主观上能够准确界定主体与客体,继而更好地了解对方,并在交际活动中能够做到善解人意与角色适应[1]。研究分析其实不难发现,移情其实就是要求交际者能够有意识地超越本族语言文化固有模式的束缚,并产生客体文化思维的一种心理倾向。因此,对于长期受本族文化影响的交际者而言,要想成功地文化移情,不应受到本民族文化定向的影响,从客观的角度去思考文化之间的差异。唯有如此,才能够促使交际双方找到交际的恰当点,有利于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自由地切换链接。从本质上来说,跨文化就是文化移情的一种表现。了解文化移情产生机制,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保有客观、公正的立场。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能力
在本族文化与非本族文化交际沟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丰富,可有效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可有效促进文化消融。在教学开展期间,应将跨文化交际作为重要的内容,而跨文化交际则需要从文化移情入手。文化移情能力,其实就是理解对方个性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认作是在双方沟通交流期间能够表示尊重、积极向上态度的能力,保证双方能够很好交流的能力。文化移情能力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包含的要素也非常多。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具备文化移情能力,可有效拉近不同民族交际者的差距,同时能够了解各自的背景,对自身文化产生自信。在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可消除文化交际者的消极价值观,并增进积极的价值观,提高文化交际者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不同的文化差异比较中能够对不同文化内涵产生认知。也就是要求交际者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能够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促使双方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情感能够相互融合,并在不同的交际情景中可自由应对,充分体现出移情能力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沟通。
三、文化移情能力的原则与价值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具有其相应的原则与应有的价值。综合来说,在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的时候,就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并体现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
(一)文化移情能力的原则
对文化移情能力来说,最为重要的原则应当是移情适度的原则。即在文化移情期间,不可能只固守,但是也不能全部放弃主体文化,而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主体与客体的文化,促使两者能够保持一种动态化的平衡。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如果不能遵循移情适度的原则,那么交际者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文化移情不及或者是过度两极化,交际中出现移情缺位与越位的情况[2]。一旦出现这种情形,就非常容易给交际制造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遵循文化移情适度的原则,其实就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前提要件。
(二)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
之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培养文化移情能力,主要是文化移情能力会体现出一定的价值。1.这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对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来说,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等均表现差异,同时语言和行为也各有不同。跨文化交际活动展开的过程中,了解交际双方所处的文化背景差异,才能够找到适应存在的切点。事实上,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找到平衡点,预防交际活动出现不当的交际行为。另外这样还可以破除表面思维定向产生的局限性,客观、公正地了解交际双方的不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唯有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才能够促进文化交际的顺利实施。2.体现民族文化背景的需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文化移情能力是体现本民族文化,并利用语言学、符号学达到沟通的目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交际主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特点。要想提高跨文化交际主体的文化移情能力,就需要客观并理性地对待不同地域之间的民族文化,并尊重社会礼仪、价值观、异国文化以及道德标准,预防交际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产生交际障碍。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想体现出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就需要培养交际者的文化移情能力,这样才不会丢失本民族在此交际中的根本。3.有利于培养交际者正确的价值观。实际上,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可消除消极的价值观,提升积极的价值观,继而有利于增强交际者的辨识能力与辨证思维能力[3]。且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接触到不同文化的本质。在跨文化交际活动开展期间,交际者需要坚守本民族文化,同时还应以包容的心包容国外文化,从而可增强交际者的文化情感认同,在交际中持有相应的交际态度。
四、培养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措施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构成部分。利用文化移情能力,可有效消除交际者之间的交流障碍,并可在不同的语言情景中进行文化转化,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在特定环境下,通过后天培养所获取的一种文化能力就是文化移情能力。但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时候,必须全身心投入。而笔者认为培养文化移情能力,主要是从培养交际者的文化敏感性与文化顺应能力着手。
(一)培养文化敏感性
文化敏感性是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应当具备的一种文化嗅觉。唯有具备这种敏感性,才能够提升交际者的交际能力。1.充分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可有效缩短交际者的距离。实际上,在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的时候,文化敏感性应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了解跨文化交际中各自的文化差异,可增强交际双方的认同感,减少交流沟通期间的摩擦。但是交际者在接收外来文化的时候,总是会受到本民族文化思维定向的影响,继而在民族环境下理解非本民族文化,而这样很难避免做出不合规的行为举止。如,从我国接待礼仪的角度来看,贴面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如果客人以亲面颊作为接待方式,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但是这样一种接待仪式反而是其他国家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文化交际中,唯有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才不会在交际中出现不良的表现。实际上,唯有将跨文化交际双方的距离拉近,才能够提高文化敏感度,从而有效缩短不同文化主体的认知距离,增强文化敏感,理解不同文化习俗[4]。2.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在理解不同文化环境的基础上,能够提升适应能力,继而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缩短交流双方的距离。在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习俗风情、民族信仰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才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才能够以双方都能够了解的交流方式顺畅地交际。所处的环境不同,人际交流的时候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为化解双方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增强彼此之间的交际,由此才能够体现文化移情的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通过敏感性来增强双方之间的文化感,促进交流,减少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应了解对方需要、熟知对方的文化情形,而这就要求双方之间增强交流,利用感知交际者进行科学地分析和研究,预防交际遭受到人为的破坏。
(二)培养文化顺应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文化顺应能力。因此,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者文化移情能力的时候,应培养其文化顺应能力。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交际者不存在差异,就能够简化文化情景[5]。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想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应当克服沟通过程中产生的差异,提高文化敏感性,促进双方的交流和沟通。培养文化顺应能力,可提高交际者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感知能力,从而可有效体现交际者的文化移情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五、结语随着国际间交流的频繁化,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为更好地沟通和交流,应培养交际者的文化移情,这样就可以在交际时充分发挥文化移情的作用,深化交际者的思想情感,消除交际者的界限,预防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xx,(12):17-19.
[2]李玉颖.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研究[J].考试周刊,20xx,(A3):84-85.
[3]郑义,刘淑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xx,(04):103-104.
[4]承晓燕.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02):125-126.
[5]陈希洁.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合作原则的遵守与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11):116-120.
【跨文化交际论文】相关文章:
跨文化交际论文11-03
跨文化交际论文04-01
跨文化交际论文怎么写10-08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10-08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10-09
跨文化交际硕士论文10-09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03-23
跨文化交际期末论文范文04-01
跨文化交际论文(通用7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