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体间性教育理念图书馆文化传播探究的论文
1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播职能
1.1高校图书馆的文化传播职能
图书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收藏、整理、提供信息载体的信息服务、教育、文化传播功能的有机整体[5]。图书馆文化传播职能是指图书馆通过不同的工作方式,把馆藏文化、图书馆文化及其社会文化现象扩散至读者和社会的过程,从而发挥自身的功用和效能[6]。高校馆的文化传播职能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通过面向学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传播文化;二是通过文献收藏借阅传承人类文化。文献收藏借阅是图书馆的基础工作,不再赘述。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包含影响人的思想、增进人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体现了教育理念,表现出了教育的行为。
1.2基于主体间性教育理念的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播职能
高校馆作为独立的文化形态与文化意识,赋予高校馆主体性的地位。高校馆文化具有传承性、自律性、自觉性和动态性,高校馆的文化传播自觉性决定了图书馆本身的主体性。主体论意义上的高校馆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在方法方式上的机械化、程序化造成图书馆在文化传播中文化品质内涵的缺失以及人文关怀的失落,缺乏以人为本的文化向度,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多为单向式传递及对象化处理,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自觉能动性。20世纪90年代末,教育领域逐渐以后现代主义视角主体间性教育理念对主体性教育进行修正[7]。主体间性的依据在于人的生存本身,作为存在的关系是一种“我—你”关系。人与他物的关系不再被认定是“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关系,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消解了主客体对立和主体中心的片面性[8]。馆员与学生作为文化传播的两方主体,实践主体间性的“我—你”关系,以图书馆资源为中介,通过文化教育活动来实现高校馆的文化传播职能。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的图书馆文化传播重视馆员这一主体的教育引导作用,同时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以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沿承并超越主体性教育理念是高校馆文化传播职能的价值取向与诉求。
2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学生社团参与图书馆文化传播实践探索
2.1以主体间教育理念为指导组建学生社团开展文化传播工作。笔者调研部分高校馆,查阅相关文献,发现高校馆作为学校的文化资源中心,不像各院系与学生具有从属关系,图书馆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无法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学生社团是学生中的先进代表和活跃力量,但大多数学生社团为非馆属社团,与图书馆是离散的合作关系,学生社团参与图书馆的文化活动没有形成常规化的组织模式,非馆属学生社团在跟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具有随机性、随意性,社团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主题组织文娱活动,与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工作不能很好地契合,这一直是高校馆难以常规性开展文化传播工作的主要原因。为更好地开展文化传播工作,实现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的系统化及常规化,华侨大学图书馆结合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成立文化传播部,组建馆属初醒文学社、初醒读书会、读书俱乐部、迩雅汉服文化社等特色学生社团。图书馆将学生视为文化教育活动的主体,馆员充分调动社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图书馆的文化传播活动。在此过程中,文化传播部馆员作为主体之一,结合馆里的工作规划,考虑到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特长,根据社团特色组织相关文化活动;既鼓励支持学生的创造性,实践学生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又使之具有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意义,形成系统化、常规化、长效性的文化传播工作模式。
2.2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学生社团参与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实例。
2.2.1依托文学社团开展文化传播工作。初醒文学社是华侨大学图书馆成立的文学社团,在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馆员进行规划指导,由社团学生具体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社团学生的主体作用。初醒文学社设立管理部、宣传部、编辑部、创作部等职能部门,主要开展征文赛、《初醒》杂志编辑,每学年组织两次征文赛:一次读书征文赛、一次文学征文赛。读书征文赛旨在引导读者阅读经典,撰写书评或阅读感悟。文学征文赛征集读者的原创文学稿件,鼓励学生创作,培养独立思考和写作能力。初醒文学社宣传部同学制作征文赛海报,在学校宣传栏及宿舍门口张贴海报,并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宣传,将征文赛的宣传工作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充分带动师生的阅读与写作。征文稿件由初醒文学社同学收集、整理、组织初审,图书馆文化传播部馆员联系专家终审,评出获奖作品,给予获奖作品同学证书及奖金。活动经费由图书馆文化活动专项经费支持。如此,由馆员带领初醒文学社,活动深入有序,形成长效机制,成为图书馆常规性文化传播工作。华侨大学图书馆创办《初醒》杂志,主要刊登征文赛获奖文稿和日常原创来稿。在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文化传播部馆员负责文稿把关和指导,由初醒文学社编辑部同学负责编辑、排版、发行等事务。学生积极踊跃,主动想方法、找问题。比如,在每期杂志中夹带调查问卷,问题设计以开放式回答为主、选择题为辅,通过分析读者反馈的问卷来发现问题、调整工作。指导馆员根据初醒文学社同学的要求改进工作方式。比如,每学年新生入学时纳新,之后按照报名同学的兴趣纳入编辑部,安排编辑排版培训;为《初醒》编辑部提供办公场所,设置《初醒》杂志编辑室,方便同学进行征文审稿和编辑排版;印刷费用由图书馆专项经费支持,免费向校内师生赠阅,为文学社常规化开展相关文化活动提供了保障。
2.2.2依托读书会社团开展文化传播工作。阅读推广是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的重点。文化传播部组建初醒读书会,纳入学校原有的读书俱乐部。基于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文化传播部馆员首先进行顶层设计,以经典阅读推广为重点,从学生角度考量,指导初醒读书会同学开展读书沙龙、书目推荐、图书导读、书评等阅读推广活动,鼓励初醒读书会同学组织创新型读书活动。每学期组织6场主题读书沙龙,以经典图书为阅读目标,馆员与初醒读书会同学商讨主题。为了让读者提前阅读相关书籍,每期主题读书沙龙海报由初醒读书会同学提前一周做好,海报体现主题及推荐书目,通过网络媒体及纸媒宣传。读书沙龙由初醒读书会同学主持,邀请相关教授或学者指导。主题读书沙龙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初醒读书会同学不仅是活动的组织者,还是主要参与者,要求初醒读书会同学提前做好发言准备,在他们带动下,其他同学积极发言,交流阅读心得。在主题读书沙龙活动中,文化传播部馆员这一主体成为活动的规划者,图书馆作为场地、经费以及文献资源的提供者,通过读书沙龙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推广阅读。高校馆以自身为主体面向全校读者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与以馆员、社团学生为主体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理念不同:前者是传统的主客体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接受阅读引导与教育的客体对象,阅读推广往往流于形式,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后者重视馆员、学生主体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参与到阅读推广活动中来。
2.2.3依托汉服社社团开展文化传播工作。华侨大学图书馆组建迩雅汉服社,以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为载体,以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与图书馆文化传播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有着密切的契合点。迩雅汉服社的常规性活动“汉韵展”是一个集中华传统文化图片展与汉韵文化表演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在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文化传播部馆员指导汉服社同学选定展览主题、选取图片、组织展览。比如,中华传统汉服装展,学生查找历史资料,将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代表性汉服图片资料整理出来展览。汉韵展开幕式活动中,汉服社同学身着汉服表演汉舞、古曲演唱、古筝演奏、茶艺表演。图片展览加形象的文化表演很好地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所有参与同学受到生动的中华传统文化熏陶。汉韵展是一项有文化内涵、有创意的文化活动,成为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的经典活动。如果没有汉服社同学积极主动组织参与,仅靠图书馆作为主体,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达不到文化教育作用。
3建议
3.1重视馆员教育引导作用,回归主体地位。为了提高馆员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境界,“读者中心”“读者第一”“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读者是上帝”等提法广泛流行。这种理念下的“读者中心”论带来了实践运作中读者权利、图书馆馆员权利的冲突,“读者中心”将图书馆与馆员工具化、边缘化[9]。在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馆员主体地位不能忽视,需回归本身价值,重视馆员的服务及教育职责。馆员对馆属学生社团进行图书馆常识、文化教育活动策划、社团管理传承等方面的教育与指导。馆员在文化活动中积极的态度、得体的言行举止、渊博的学识、良好的管理能力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图书馆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中体现馆员的主体性地位和教育职责。高校馆的文化传播工作具有多样性,学生社团创建时有其自身的兴趣倾向性。馆员要因势利导,把握方向,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实现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的特色与高效。
3.2创建特色馆属学生社团,明晰社团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实现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的系统化及常规化,华侨大学图书馆突破高校馆与学生社团合作的传统模式,在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以文化传播部为指导部门,先后成立多个特色学生社团。图书馆创建特色馆属学生社团,便于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明晰了学生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社团成员来自学生,会以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来组织活动,使活动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社团成员来自不同院系,由学生社团配合图书馆组织开展文化传播活动,能将活动宣传深入到师生之中,促进校园整体文化建设,实现图书馆的文化传播职能。馆员作为文化传播活动主体之一,有义务对活动规划指导,但图书馆主导作用的发挥并非强迫或干涉学生活动的自由,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提供建议、方法、指导和服务。鼓励学生社团结合自身兴趣开展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3.3发挥社团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文化传播活动中提高素质。在文化传播活动中,馆员与学生同是文化传播活动的主体,不再是传统的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使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工作深入影响到全校读者。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是为了完善自我的需要,希望通过参加或组织社团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图书馆开展的文化传播活动既迎合他们热爱读书的需求,又满足他们锻炼自己的心理,对学生有吸引力[10]。图书馆通过组织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同学参与策划、讨论活动方案,促使学生激励自我、在讨论中锤炼自我,激发了学生共同成长的愿望。参与组织活动的社团同学通过实践锻炼,组织协调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综合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4响应社团学生的反馈,提升馆员的文化。传播工作能力在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社团学生与馆员在文化教育活动中的互动,学生成长及需求信息的反馈,促使馆员主动提高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主动阅读提升文化素养、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心理变化。馆员会广泛阅读人文经典,提升人文底蕴,增强在文化传播工作中对学生的感召力;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及时完善知识结构,为学生社团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指导;主动提高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能力,以便更好地组织规划文化教育活动。馆员作出表率,才能对学生有感召力,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图书馆的文化传播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如此,通过社团学生与馆员的互动反馈,促进馆员综合素养的提升,提高馆员的文化传播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楠.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教育与传播功能[J].学园,2014(21):44-45.
[2].MarrilynL.Whatdolibrariansthinkaboutmarketing?Asurveyofpubliclibrarians`attitudestowardthemarketingoflibraryservices[J].TheLibraryQuarterly,2004(1):63-84.
[3].张文雯.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公共关系简介[J].图书与情报,2010(5):6-12,45.
[4].魏思廷.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图书馆服务理念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5(3):24-31.
[5].刘君霞.生态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建设实践与理论探讨[J].图书馆杂志,2015(3):66-70.
[6].陈鹏.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播功能及其实现策略—以温州大学图书馆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7].徐妹,张雪艳.论后现代视阈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功能的定位与发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2):12-15.
[8].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5-121.
[9].瞿喜保.论高校图书馆的“主体间性教育”理念[J].湘南学院学报,2009(3):111-113.
[10].李艳萍,鄢朝晖.以学生社团建设为推手构建校园阅读文化—以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历届读书月活动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4(2):10-12,84.
【体间性教育理念图书馆文化传播探究的论文】相关文章:
湖城体育文化的对策探究论文10-13
新传播技术与新闻理念的融合研究10-26
初中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探究论文(精选9篇)08-08
学前双语教育探究论文09-22
文化理念标语集合03-30
文化传播宣传语02-15
从跨文化传播视角浅析记录片的传播策略10-26
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探究论文11-13
探究全媒体传播形态下编辑的跨界意识10-26
企业文化理念标语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