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高级英语》中族裔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12 02:47:06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级英语》中族裔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研究论文

  摘要:族裔散居和族裔杂交是世界性的现象,而文化身份问题是其中的核心之一。通过对《高级英语》中《外婆的日用家当》与《潜鸟》的解读和其中人物形象分析,诠释了多元文化交融中的身份困惑、身份界定与文化认同的形成,从而为跨文化交流中建构积极主动的自我提供精神支持。

《高级英语》中族裔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研究论文

  关键词:族裔散居;族裔杂交;文化身份;文化认同

  一、族裔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阐释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扩大、大规模人口跨国界的迁徙和流动,产生了当代意义上的族裔散居和族裔杂交现象。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族裔原指聚居在一起,保持独特文化,承认共同特征的欧洲移民及其直系后裔。近来族裔的概念在不断扩大,是指基于血缘或世系而相互认同的群体,已成为一个文化概念。由于族裔散居跨民族、跨文化、跨国界等特征,散居族裔与自然的联系被割断、与乡土之间的纽带被削弱。

  在流动中,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从何而来”、“到何而去”[1]等问题。然而,越是族裔散居的,越是限于属性上的分裂、破碎,越是对于统一的追求就越强烈。同样,被杂交的具有某个民族文化背景的族裔在与异质强势文化遭遇时也会面临文化认同的危机。

  因此,在族裔散居和族裔杂交问题的研究中,如何界定族裔文化身份认同成为其中的核心。文化身份认同,是指特定文化主体对自己文化归属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确认。英国著名社会学家斯图亚特·霍尔在“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一文中对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的阐释从本质上说是挖掘文化认同的共性与文化身份的差异性和变化性。把身份看成是流动的、建构的,重视差异、杂交、迁移和散居,挑战和解构本质论的、普遍化的身份观是界定族裔身份的趋势[1]。

  二、《高级英语》与族裔文化身份认同研究

  张汉熙先生所编《高级英语》渗透了很强的文化性和社会性,其中最能体现族裔文化语境的两篇代表作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利斯·沃克的《外婆的日用家当》和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潜水鸟》,两篇小说都深刻探讨了多元文化语境下少数族裔与主流文化的冲突中文化身份诉求与建构的问题。

  非裔是散居在美国的少数族裔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中大多数是17和18世纪从非洲大陆被掳至美国的奴隶。历史决定了他们文化身份的多重性:因时间、空间上的距离和种族压迫而大部分遗忘了的非洲文化、他们在新大陆创造出的正面文化以及在白人奴驭、隔离和歧视等种族主义语境下形成的伤痛文化。对于伤痛文化,他们常常自卑和无助;由于时间和距离,他们常常不能正确理解本土文化。在他们身上经常体现出隐性的源文化、源意识与显形的现文化、现意识之间的分裂与冲突,即身份不确定性。《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女主人公迪伊恰恰是这种身份困惑的化身。一方面,她对前辈辛勤创造的美国黑人文化一无所知甚至鄙视:当初去城里上学时,母亲曾给过她两床世代相传、手工缝制的百纳被,但她嫌弃被子太旧;她对搅乳棒的来历不甚清楚,只想把搅乳棒当成艺术品;更有甚者,十二年前家里的房屋着火,她满脸专注地望着屋上最后一块烧成灰黑色的木板塌下来,恨不得在废墟上跳个舞。因为房子代表着家族文化中屈辱的一部分———生活在乡间,过着放牧的生活,未受过良好的教育,是贫穷奴隶的后裔。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六七十年代盛行的黑人文化运动表面化的时代潮流,她一味从姓名、服饰、发型上“寻根”,但她自然流露出的对白人生活的向往、对自己家庭与民族生活方式的怨愤只能使她愈来愈远离黑人文化的根基。文章中黑人文化与白人主流文化冲突的高潮出现在争夺被子这一关键情节上。这两床被子是迪伊的外婆用一块块小布片拼起来,然后由迪伊的姨妈和母亲两人在门廊的缝被架上绮缝而成的。当得知迪伊企图夺走这两床被子仅是出自对被子的美学意义,并且妄图以装饰的形式割断与祖先的血脉联系后,母亲彻底清醒了:她一把将百衲被从迪伊的怀中夺过来交付给了小女儿麦琪。在母亲眼里麦琪是家族文化遗产最好的继承者,她清楚地明白凝结着家庭历史的百衲被决不能仅仅当成艺术品来展示,只有日日习用才能延续文化和血脉。“在美国这样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社会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在同一社会背景下相遇,不同的文化可由于各自的经济、政治实力的不同或差异形成强势或弱势的区别。强势文化往往强化现存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并凭借其有利地位对弱势文化发起一轮轮冲击[2]。”弱势民族要生存下去,除了要取得政治权利和经济独立之外,还必须保留自身的文化特征,防止被同化。母亲果断的选择昭示了她在白人文化的浸染、非洲寻根文化浪潮和沉淀下来的美国黑人社会的三重文明冲撞中对于传统文化身份的坚持和对于祖辈遗留的文化遗产的继承。由此,作者借母亲这个角色给美国黑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勇敢面189痛文化,化悲痛为力量,同时不盲目寻根非洲文化;强调黑人非洲文化但不能忽视美国黑人文化,否则只能迷失在白人的文化冲击中。

  如果说《外婆的日用家当》立足于族裔散居语境下外来族裔文化身份的建构,另一篇小说《潜鸟》则侧重于被外来族裔杂交的少数族裔的文化认同。1940—1970年,由于欧洲殖民者的同化和镇压,加拿大土著居民梅蒂斯人生活贫困潦倒,逐渐丧失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同时又无法融入到占统治地位的殖民文化中,成为一群极其特殊的文化边缘人。小说的女主人公皮盖特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生计全靠家里的壮丁外出打零工或在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上当养路工来维持;没有这种打工机会时,他们一家便靠吃救济粮过日子[3]”。生活如此窘迫的她患有骨结核,走起路来踉踉跄跄,说起话来声音嘶哑。她试图讲殖民者要求讲的英语,但却字不成句,还尽是些俗语粗话。但她的内心是不屈的,她以冷漠、无语的态度来对抗周围的白人、生存的环境和自己的命运,她用自闭、排斥的语言掩盖内心极度的自卑并牢牢维护着内心残留的尊严。作为一个边缘人,她的灵魂游离不定、没有归宿。带着内化成白人的渴望,她离开了困苦的家庭,试图通过与白人缔结的婚姻中获得她期望的归属感,但事实证明,这桩不同文化结合的婚姻并不能抹去皮盖特身上梅蒂斯人的烙印,相反给皮盖特带来更多的耻辱与歧视:“或许是她丈夫遗弃了她,或许是她离开了丈夫……她带着两个孩子回到这里———两个都是婴儿[3]”。最终,婚姻失败后的她选择了自杀。皮盖特想当然地认为通过婚姻可以改变自身的命运,表现出文化边缘人对于一种稳定的文化归宿的深层诉求:“她对她那么不屑一顾的东西却又要去竭力地追求,可见她心里的渴望是多么的强烈[3]”。可以说,这种忍辱负重、积极追求的态度是好的,但是她的方式是急功近利的,这种错误地认为嫁给白人就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使她渐渐迷失了自己。正确的文化认同应是正视其文化本位的差异性,珍惜身上的优秀民族品质,利用身体康复后的时机学习实用技术和力所能及的谋生本领[4]从而积极构建少数族裔特有文化。皮盖特的悲剧也是她没有脚踏实地、一味投机取巧、丧失文化属性所酿成的后果。

  三、结语

  北美文化的多元性、边缘性、外来性为移民文学提供了滋养的土壤,大量有代表性的族裔文学作品又为人物形象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研究积累了素材,因为这些素材既揭示了各种族裔文化的延续性,也显示了各种文化身份在社会发展中的种种变化。本文选取的《外婆的日用家当》描述了非裔美国人该如何继承黑人文化传统的问题,《潜鸟》则反映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该如何正确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本文通过《高级英语》中族裔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研究,把文学和文化两个领域结合起来,拓展文学批评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对亚文化以何种理智的态度融入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以何种宽容的姿态容纳不同文化、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如何沟通融合、和谐并存、共同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文化融合与交流过程中应明确文化身份认同正确的价值取向,保留文化身份的特殊性,寻找契合和相通之处,消除对立和冲突,构建和谐家园。此外,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指出,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身份就是认同的时刻,屈从于历史、文化和权力的不断“嬉戏”中,因此,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族裔文化身份要放到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阐释与建构,通过连续的“再语境化[5]”继续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邹威华.族裔散居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以斯图亚特·霍尔为研究对象[J].南京社会科学,2007(02).

  [2]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张汉熙、王立礼.1995高级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周幼华.认同归属积极进取———《潜水鸟》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启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

  [5]江宁康.当代美国小说与族裔文化身份阐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1).

【《高级英语》中族裔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与语用因素研究论文10-13

电影贸易与文化安全研究论文11-15

论文:大学英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11-02

国际商务谈判文化比较研究论文06-16

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研究论文10-12

论文化意识下的英美文学研究10-26

茶文化论文11-04

民族音乐教育中的文化特色论文10-13

数字在客家文化重构中的作用论文范文10-13

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论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