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构建校园文化,培养博学进取的大学生论文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高等教育校园文化教师作用通才与时俱进
论文摘要:由于学生在高校学习有限时间内很难成为社会需要的跨学科人才,本文提出了利用大学校园文化的陶冶,教职员工的引导的方法培养大学生不断进取精神,使他们毕业后继续努力最终成为博学进取与时俱进的跨学科人才的论点。
无论在何时何地,培养人才永远是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是当今中国高校在理论和实践上必须解决的两个根本性问题,也是实现高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更是社会对高校总体水平评价的基本出发点。
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不仅关系到高校毕业生本人一生的命运,而且它是关系到高等教育是否真正体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它是高等教育自身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是决定国家人才战略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对我国今后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适应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知识大爆炸的特点,世界各国政府,著名高校和相关学者都提出了各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
美国有关学者曾对1311位科学家进行过长达5年的跟踪调查。对他们的论文、成果、获奖、晋级进行了多方面分析,结果发现,有成就的科学家很少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专才”,而是博才取胜。当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大都也是进行综合性研究的跨学科人才,因此,美国等发达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通才教育。[1]美国大学教育一直都强调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同时,提倡“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威斯康星大学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指出:“不再培养困守一隅的狭隘的专家,而要为它的全体学生提供关于环境问题的广泛的普通教育,不管这一学生学业领域或职业前途如何。”日本人认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都在改革,为了对社会的发展和就业结构的快速变化作出积极反应,过去那种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必然要让位,取而代之的则是强调终身学习、终身教育。[2]
面对世界通才教育,终身教育的大趋势,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社会之间关系日益密切,只有单一专业技能绝对是不够的,从而引入了双学位制度,但大学中以考试为主的学业模式仍压得大学生们不敢舍专业而顾其他。考试虽然只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但在现行的大学教育中往往被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一切围着考试转,大学生则一切围着高分转,致使手段异化成了目标,从而冲淡了对人的素质的培养。我国大学对优秀学生实行了双学位制度,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密集的课程却使一部分优秀学生中途退出。在大学教育普及的今天,单靠部分学生取得双学位,是无法满足通才教育的要求的。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已很困难,要成为综合性研究的跨学科人才殊非易事。
社会对跨学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现行教育方法和教育体制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对通才的培养,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率迅速提高,单纯依靠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难以满足社会的要求,有专家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这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没有主体的能动性,仅有终身教育机构也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呼声的高涨,虽有所改观,但是高考升学率的指挥棒仍迫使中小学不得不想方设法提高毕业生的卷面成绩,家长为使子女有一个好前程也是只注重学习成绩,难以顾及其他,所谓素质教育也主要停留在考试科目的变动上,很难收到实效,中小学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功利性的教育为主;而要培养终身与时俱进的人才,仅以功利为目的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心,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强烈愿望。因此,培养博学进取精神使学生成为与时俱进的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其杰出人物无不是不断进取与时俱进的典范,他们离开全日制学校后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最终成为博学的英才。
恩格斯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他高中没有毕业就在父亲的强迫下经商,从17岁到50岁这段人生的宝贵时间不得不在商行里度过,但他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刻苦学习,精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文学、语言学、军事学还广泛涉猎物理、化学、数学、植物学和医学。1848年德国大革命期间他在斗争中掌握了丰富的军事知识,大革命失败后他乘船到英国去,在途中又抓紧时间学习航海知识,45岁开始研究微积分,70岁苦学挪威语。通过一生的勤奋,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3]另一个范例是美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代表西蒙。1933~1936年,西蒙就读于芝加哥大学政治系只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期间,西蒙广泛涉猎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学和政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相当熟练地掌握了高等数学、符号逻辑和数理统计等重要技能。此后他不断进取在行政学、政治学、企业管理学、组织理论、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获得九个博士头衔,并有著作十余部。由于他运用数学、统计学、电子计算机等科学知识对企业管理进行综合研究。把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和行为科学结合起来,创立了决策理论,并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4]因此受教育的主体兴趣广泛不断进取是成才的关键所在。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弋尔曼等人认为,在成功的要素中智力因素即“智商”只占20%,非智力因素即“情商”占80%。他认为,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的品质要素,它包括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在人创造性活动中这些因素能起到驱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作用。显然,不断进取的精神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商的培养只有通过文化整合才能完成。
文化整合能力是文化与人格完善之间的一个重要变量。高等教育在文化创造上的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影响社会意识的发展与改变,社会意识形式的理论形态是大学学术研究的对象。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培养人的过程是则是创造新的文化主体的过程。新的文化主体的创造,不仅是指以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的理论知识,更是将社会意识形式的理论内化,构成主体性文化心理。人类主体性发展的进程说明,人类成为超生物族类的社会存在的主体性构建是双向的,一方面即以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为标志,以科技工艺的进步为特征的人类主体的外在客观进程,亦即物质文明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即以构建和发展各种心理功能(如智力结构、伦理意识、审美情趣等)以及其物态化型式,这就是精神文明,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制约、渗透而又相对独立自主地发展变化。人类的文化信息系统通过教育这一中介系统最终内化、积聚和积淀成为人的心理结构。这一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是具有价值判断能力——也就是文化整合能力,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来自于人对自然、社会与自身的终极关怀,人在这一过程中完善着自己的人格。[5]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广泛兴趣不断进取精神的重要环境因素。青年时代是形成人生观与世界观,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环境对教育的作用历来是教育家们非常重视的。校园文化在全面育人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大学生获得熏陶和锻炼、在身心各方面健康成长的有益的养料,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一旦形成,再加上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学校的校训,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浓缩,也是该校人才培养的方向,许多中外名校都以优秀的校园文化和催人奋进的校训激励学子离开学校以后不断进取在各行各业取得成绩。如,北京大学校训:“爱国、进步、科学、民主”;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普林斯顿大学:“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哈佛大学:truth(让真理与你为友);耶鲁大学:lightandtruth(光明与真理)。前文提到的著名学者西蒙以其毕生精力体现了母校芝加哥大学“用知识丰富人生(Letknowledgegrowfrommoretomore;andsobehumanlifeenriched)”的校训。学校作为社会有意识地培养下一代的机构,要始终把校园文化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尽可能创造一个有利于年轻人成长的育人环境。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王义道教授认为,高品位的学校文化环境的目标,可以用“文、雅、序、活”来概括。“文”体现知识和优秀的文化氛围。[5]学校是传授知识,产生知识的场所,处处充满文化氛围,一个人置身其中就能随处随时体会文化的传承与陶冶。不仅在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里,而且整个校园环境都能体现文化与学习的气氛。学校的历史文物、名胜景观和花草树木应有标牌说明,道路房舍、实用设施应加以美化并有工作规范等有明文指南。学校的教师,学生乃至每一位工作人员应举止文明,彬彬有礼;使任何人进入校园就意识到一种文化。感受到一种科学与人文的气息。“雅”指高雅脱俗,学校要体现高于社会的文明格调,建筑风格,景观设计都要品位高雅,体现文化的积淀美,给人以心灵净化的体验;群体行为要谦恭礼让,表现出良好的公共道德。赌气骂街、打架斗殴等卑陋现象决不允许在学校存在,更是要杜绝弄虚作假见利忘义的行为。“序”既秩序,学校建筑布局整体规划巧妙合理,管理规范,生活井然有序,师生员工行为有章可循,而不是杂乱无章、自由散漫。“活”就是生动活泼、充满活力。教学科研特色鲜明,教师学术活动朝气蓬勃,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课余生活色彩斑斓,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生们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处处显出青春的生气。“活”的重要表现为不墨守成规,随情况变化不断革新的“苟日新,日日新”的精神。这是一种激励奋进的气氛,激励进取精神的环境。文、雅、序、活相辅相成,共同组成高品位的育人环境。营造一个高品位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用优秀文化整合心理结构,完善人格;目的在于给学生铸造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形成学生不断进取的内驱力和指南针,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取,成为博学的与时俱进的人才,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校的教职员工是传递校园文化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精神的主体。
无论中外,高校学生流动性较强,不同年级间由于文化课的不同导致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很难完成文化的传承;而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他们与学生面对面直接接触,在高校教师不但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对学生施加影响传递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文化代表着学校文化,表现着学校的价值观念和学校的文化传统等。教师的文化特征和行为方式给学生的人格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学生是教师的劳动对象,学生知识、能力与道德的发展需要是教师职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据。教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最终完成培养人的重任。在此过程中教师必将以自己的知识、能力、道德水平为依据,为此,高校教师必须成为优秀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载体。
首先教师要具有专业知识的魅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到知识就是力量,了解所学知识的用途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对传授的知识要了如指掌,对知识点如数家珍,紧扣教学大纲而不拘于教学大纲,知识内容来源于课本,讲述又有别于课本。随时与学生保持互动,讲述过程热情洋溢,使学生受到感染,势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进取心。如果教师不熟悉讲授内容,错误百出,照本宣科,必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学生难以提起精神更无兴趣,也就无法获取进取心。另一方面教师要有人格的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学生的最佳手段。教师人格中的自我、责任心、态度、爱心、道德等,通过教师的言行作为一种榜样的力量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要培养学生博学进取的精神,教师首先要具有这种精神,这不能仅限于说教和宣传。教师不仅要在专业领域博学进取,更要在个人品德修养上不断提升,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人格魅力得以强化,进而感染学生使优秀的校园文化得以传承,也培养了学生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如果只注重专业知识领域的发展而不关注品德的修养,则所谓专业教师就会退化为工匠,也就无从利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尽管现代教育技术日益高超,但在涉及学生求知信念和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完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特别是道德、价值观念形成方面教师的作用仍无法取代。[6]正如俄国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思想品德对青少年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7]
同样高校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行为方式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校不仅受到教师的教育,同样要接受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服务,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行为方式也必将对学生产生影响,造就一支文明服务蓬勃向上的管理,服务人员队伍也是培养学生进取博学精神的重要条件。
总之,只有培养大学生的博学进取精神才能使高等院校培养出符合社会与时代要求的人才,高校毕业生也只有具备博学进取精神才能通过不断努力逐步成为跨学科的人才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为达到培养博学进取人才的目的,必须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高教职员工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史佾.国外重视通才教育[J].教育情报参考,2001,(7):42-43.
[2]陈英,曹材奎,等.通才教育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J].教育探索,2003,(12):39-41.
[3]http://wiki.mbalib.com/wiki.
[4]刘凤英,许锐.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评传——有限理性的奠基人西蒙评传[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1-15.
[5]李豫晋.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54(1):15-18.
[6]刘晓冬.对教师作用与价值的再认识[J].大理学院学报,2006,5(5):77-79.
[7]睢文龙.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67.
【构建校园文化,培养博学进取的大学生论文】相关文章:
构建新型校园文化的思考论文10-07
和谐校园文化中构建体育文化论文10-10
美育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论文10-11
培养孩子的进取精神10-09
学生校园文化认同感培养论文10-11
探析独立学院构建感恩校园文化毕业论文10-09
校园文化下研究生校园生活的构建论文10-11
信息构建论文10-01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分析论文10-08
大学生宿舍文化构建论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