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构建论文
你知道怎么写信息构建论文吗?以下是关于信息构建论文,欢迎阅读!
信息构建论文【1】
农业信息化构建研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行业都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全球化网络信息热潮。
因此,抓住当前信息化建设的有利时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改善我市县乡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中的劣势,
将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仇势,缩城乡差距,全面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是势在必行。
1、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并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使农业生产效率得以显著提高。
简单的说,农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普遍应用。
农业信息化至少具有两个基本标志。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或服务机构把对农业的管理决策建立在信息支持的基础之上,政府及其有关机构把对农民进行信息引导和提供信息服务作为重要职能;二是农民把信息作为一项生产要素来投入,以信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依靠。
评价农业信息化发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一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宽带等。
二是农业信息技术装备情况,包括计算机的拥有量、网站数量等。
三是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农业数据库的种类和数量,农业信息资源获取量和网络等。
四是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如农业专家系统的种类和实际应用的普及率。
五是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2、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农业信息对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信息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依据,而这些信息的获得,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服务。
农业信息化对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各种专家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投入使用,给农业生产的带来巨大影响。
农业信息服务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卖难”和“难买”现象的同时存在,就是信息服务不及时造成的。
农村劳动力转移离不开信息化建设。
我市是一个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转移大县,云阳县可转移的劳动力就达30万以上,成功转移农村劳动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
农业系统办公自动化和政务公开的需要。
这是提高办事效率,节约办公成本和电子政务的要求。
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提高素质的需要。
信息网络已是科技人员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3、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观念的制约。
近年来,基层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但建设进度仍然缓慢。
主要原因还是基层干部特别是一些行政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
农民及基层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淡薄,与农村对农业信息服务的需求不相适应。
资金的制约。
农业信息化建设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投资较大,基层县乡由于财政较穷,投入十分有限,因此区县农业信息化进程受到资金制约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
一些地方连工资发放都困难,更无暇顾及农业信息化建设。
基层微机多是单机作业,有的微机型号还很落后。
复合型人才缺乏。
农业信息服务涉及农业生物技术、气候、地理环境、农产品销售等多个领域及其相关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计算、传输等多个环节,这要求服务人员既要懂得农业科学技术,又要懂得信息技术,而这种人才在基层十分缺乏。
以云阳县为例,农业局系统县乡450余名科技人员中,仅有计算机专业的中专生2名。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正常信息需求不足。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农业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须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
而目前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使信息的利用率大大降低。
同时,信息资源的开发水平与农民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实用性不相适应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据有关资料,全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占20%以上,这使得绝大部分农民对信息,尤其是对网上销售信息表现出漠然和无知,农产品流通基本上还是“养在屋前屋后,卖在村前村后”的状况,产品价格也是看邻里或道听途说。
信息的有效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信息服务的有效开展。
信息通道不多。
在信息传输上,缺乏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信息台等各种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与协作,面对最终用户和信息传导梗阻现象显得办法不多,信息到农民手里“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解决好。
4、当前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应抓好的主要内容
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这是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最重要的环节,是分析、处理以及快速传播各类信息的必备条件。
它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
其中硬件建设是当前基层首当其冲的任务,要大力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率,尽量达到乡村能宽带上网。
这方面的建设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社会各行业的共同参与及支持。
建立和完善区县农业信息网。
要依托重庆农业信息网、三峡农业科技网,以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为技术支撑把区县农业信息网办成当地农业信息发布的总出口和为农服务的大窗口。
网站要面向农民,农业经营者,农业经济、技术推广者和领导服务。
要立足当地特色农业和农业生产实际,能提供如下信息:第一是农业资源和环境信息,比如土壤和气象信息等;第二是农业技术信息,
比如新技术、新品种信息等;第三是农业生产经营信息,比如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等;第四是农业市场信息,如农产品价格走向及市场行情等;
第五是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如新的农业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及新的服务理念等;第六是农业教育及农业政策法规信息等,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以及政策法制意识;第七是劳务信息,要能提供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就业的信息。
重庆市2005年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农民对市场信息需求量最大占总量的35.5%,其次是政策信息占22.2%。
建立以乡镇农业信息站为主体的信息服务机构,完善多种服务网络。
依照合理布局,发挥区域优势的要求,依托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建立基层公益性农业信息站,延伸服务网络。
基层信息站要达到“六个一”标准:即有一台电脑,一条上网电话线,一台打印机,有1名人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有一块信息发布专栏,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和服务制度。
乡镇信息站既是县级信息服务机构的下伸网络,又是区县的信息采集工作点。
信息服务站要将互联网站与传统媒体充分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信息服务工作。
同时要建立并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中介机构。
农村信息服务中介机构是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信息入村入户的重要桥梁。
当前,重点是要面向广大农村发展龙头企业类、公司类、协会类、商会类等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信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要充分利用“信息入乡”、“三电合一”、“金农工程”等农业信息建设项目,扶优扶强,示范带动,逐步扩大覆盖面和完善多种服务网络。
建立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价格采集发布体系。
在城区选择1一2个规模大、品种齐全、交易量大的农贸市场或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和农资市场价格城区采集点。
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乡镇农贸市场,作为农产品市场价格乡镇采集点,定期采集市场价格,所得数据经过综合、分析、整理后在县级农业信息网公开发布,引导农业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为领导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
要以市场为中心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提高信息的集散功能和辐射范围。
实现与国家和市级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有效连接。
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国家和市级为主,区县和乡镇两级主要是实现有效连接和充分利用。
它要求在相关数据库的建设中,上级部门要充分考虑各区县的差异,做到普遍性和个性相结合,提高针对性和实用性。
建立多种模式的信息入户通道,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据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调查,当前农民通过电视获取信息的占75.85%,通过电话获取信息的占52.25%,以电脑和网络获取信息的仅占0.23%。
可见充分利用传统信息通道十分重要,特别是基层充分利用电视、电脑、电话和移动通讯等网络通道和设备,优势互补,是实现信息入户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近阶段的重点是推广应用已较成熟的“移动农网”和“农网广播”(以下简称“两网”)。
“两网”通过移动手机、固定电话及小灵通可将农业管理和技术部门的以及其他涉农信息便捷地传递到广大农村。
据调查,云阳县中国移动、固定电话用户分别达到11万户,联通、小灵通用户分别达到3万户和2万户。
推广应用“两网”具有覆盖面大,费用低,效果好的特点。
各地要把推广重点放在信息需求量大、接受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和村社干部等群体上,同时要注意挖掘潜在的城镇用户群,通过他们把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
农业科技人员要带头使用“两网”、熟悉“两网”,采取“现身说法”、包村包片和示范带动等措施做好推广应用工作;要结合农技工作,
通过召开村、社院坝会,张贴宣传画,现场演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注册使用“两网”;要动员乡镇机关千部带头参与到推广应用工作中来,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在进一步拓宽信息通道的同时,要狠抓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一是信息源质量的提高,二是对信息用户跟踪服务质量的提高,基层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后者。
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
要依靠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通过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扩大信息化工作的组织网络,逐步达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办好。
5、应建立和完善的保障措施
加强领导,完善行政体制和建立工作机构。
建议由区县农办牵头,成立农业、畜牧、农机等单位参加的信息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各单位分工负责,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区县农业部门要做到“五有”,即有专业的信息管理和工作机构,有专职工作人员和编制,有必须的设备设施,有专项工作经费,有健全的服务网络。
完善投入机制,提升基础条件。
各区县每年要预算一定的投入经费,保证相关机构和人员拥有相关设备,完善乡镇服务网络。
目前,由于区县财政普遍困难,建议市级多安排专项资金或项目投入到区县。
同时,要积极引导和扶持信息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对信息工作的投入,并建立相关激励机制。
加强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
通过培训、进修或引进,解决复合型人才缺乏的问题。
加强对乡镇工作人员及龙头企业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建议市级将该项内容纳入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每年安排一定经费培训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
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
信息工作要制度化。
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相关工作制度。
当前应考虑主要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安全管理制度,上网发布材料采编和审签制度,农业新闻工作者资质考核制度,工作业绩考核评比奖励制度,信息工作人员职称评聘制度等。
基层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必须开展而任务艰巨的工程,只有更新观念,领导重视,确保多层次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完善配套保障措施,实施好重点建设内容,示范带动,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才能顺利推进。
信息构建论文【2】
会计信息系统构建思路分析论文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
企业要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就必须实行企业管理信息化。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企业管理和经营框架中处于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地位,为企业信息化战略提供最基本和最关键的决策数据。
传统的基于“价值”的会计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一、传统的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的原理及缺陷
传统的价值法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会计循环和会计恒等式的基础上的。
其核心思想是分类系统,即将会计反映的对象具体化要素,最终体现在用于分类的会计科目上,人们使用会计科目和复式记账法把会计主体的资产、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财务度量结果分类汇总,用财务报表将汇总的数据提交给用户。
主要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传统的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是在信息处理水平较低时期产生的,借助分割汇总细节的方式,来弥补和适应人脑记忆力和细节处理能力有限的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应用成本的不断降低,计算机化的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也只是利用信息技术使得会计循环实现自动化,这种体系结构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其缺陷暴露得愈加明显:
(一)价值法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没有实现企业内的数据集成
目前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中的各个职能部门,从不同的管理视角各建立一套专用信息系统来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
各个子系统有各自的分类方法,各自从同一业务事件中选择、记录、加工与传递该业务数据的一个子集,出于各自管理目的的不同,
导致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的数据不一致、信息隔阂和大量数据重复存储,产生冗余。
(二)该体系结构仅采集了企业会计事件的会计数据子集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并没有采集企业组织的所有业务事件的全部数据,只是将影响企业组织资产、负债及权益的业务事件,即会计事件予以关注,
并仅将会计事件的发生日期和以货币计量的财务影响采集并记录到会计系统,而对不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事件及业务事项,如生产力、执行情况、可靠性之类的其他非货币计量的信息未予反映。
该系统的这种信息采集方式,使系统辅助管理决策功能非常有限,大大限制了信息使用者管理和决策企业组织业务活动的能力。
(三)数据并没有在业务活动发生时被实时记录和处理
采集会计信息是在业务事件发生后,即使是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数据也是按天、周甚至月来进行收集和处理的;在手工方式下,财务报表还必须经过审核、记账、对账、账项调整等一系列会计循环,通常要到月底结账后,才能出具会计报表。
显然,会计信息的不及时,必然降低其相关性。
在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时滞性大大影响了会计信息用作实时决策的价值。
(四)该体系结构以高度汇总的方式重复采集和存储数据
在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中,原始凭证包含了业务活动中会计事项的较详细数据。
这些业务活动的一部分数据以记账凭证的形式被记入会计信息系统中,然后汇总记入日记账、各总分类账及总账,最后生成报表。
这种处理方法重复存储数据--同样的数据被重复存储多次,区别仅在于汇总程度不同。
数据被汇总记入日记账或分类账后,就很难以将其分解以反映业务事件的本来面目。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为输出会计报表,将业务数据按照会计报表视图的要求提取、记录、存储,并按照一定标准汇总数据,只能满足部分信息使用者群体的需求,而排斥了信息使用者的其他信息需求,未提供这些需求所需的相应信息汇总标准。
(五)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存储的数据没有包括业务活动的所有信息
视图是指企业处理的业务对象中所包含的信息,即执行具体功能的活动的输入、输出数据以及这些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预先假定信息使用者是确定的、且都是相同的,即对会计报表的需求是相同的。
而未能存储满足形成业务活动不同视图的所有数据,限制了使用者从不同角度探究、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由此可见,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已经不再满足为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而产生的多角度的管理需求。
如果不能用更加科学和高效的方式生产出信息用户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会计信息的价值会越来越有限。
仅仅将会计流程予以电算化,实现会计流程的自动化,并不能改变手工环境下的本质。
因此,必须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彻底的脱胎换骨的改造。
“传统会计犹如一艘已航行500年的大船,过去500年的风浪和急剧变化的海洋和地球生态环境已使它千疮百孔。
为什么我们非要花力气补丁加补丁地维护这个老古董而不选用最新技术材料来另造一艘新船。”
二、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思路
(一)基于事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首先要了解几个基本概念:业务过程、信息过程和事件。
1、业务过程(BusinessProcess)
业务过程是指直接或间接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一系列相关逻辑活动的有序集合。
业务过程是根据决策者经营理念、管理目标和特定的环境设计的,将组织中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职能领域联系起来的基础。
一个极为严密的组织架构和科学的业务过程发生危机的概率肯定要比不合理的组织体系和混乱的业务过程少得多。
组织通过开发和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来创造价值。
而商品和服务是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来实现的。
不论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如何,每个组织都至少有三种类型的业务过程。
(1)获取/支付过程。
获取/支付过程是为了获取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源和为获取资源支付款项的活动。
主要包括:获取、接收企业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支付实收商品和服务的款项,以及适当维护获取的商品和服务,并在需要时提供商品和服务。
(2)转换业务过程。
转换业务过程是将获取的资源转换为提供给顾客的商品或劳动服务活动。
通过转换过程,将最初获取的商品和服务转换为满足不同的个性化的顾客需求。
(3)销售/收款过程。
该事件包括一系列与交付商品和服务给顾客并收取款项的过程。
2、信息过程(InformationProcess)
信息过程是指信息的挖掘、传递、反馈的整个过程。
一般可以把企业的信息过程分为三类:实时记录业务活动数据;存储和维护企业相关数据并实时更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
企业决策者利用这些实时相关信息做出正确、相关的决策。
当组织的业务和管理过程变化时,信息过程也随之变化。
当业务过程、信息过程和管理过程融为一体时,组织完成其目标的可能性和效率大大加强。
3、事件(Events)
业务过程可以分成一系列独立的业务事件。
过程中的事件分为三类:业务事件、信息事件和决策/管理事件。
业务事件是在业务过程中执行的向顾客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业务活动。
信息事件与信息过程相关。
也可以分为三类:记录业务事件的有关数据、存储和维护数据、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
信息事件与业务事件的关系是:业务事件触发信息事件。
例如:“向供应商采购商品”是一个业务事件,而“记录本次采购数据”和“传递发票”等则是信息事件。
决策事件是管理者或其他用户在计划、控制和评价业务过程时的决策活动。
会触发业务事件或信息事件。
如:更新设备决策时触发购买设备业务事件。
当决策者评估业务过程时,触发报告有关信息事件。
(二)基于事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设计
基于业务活动(事件)驱动的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彻底打破了仿真手工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式,能够为管理决策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支持,符合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事件驱动的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这种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将大量业务事件数据在业务活动发生时,实时地采集并存储在业务事件数据库,而不作任何加工处理。
信息使用者通过人机交互平台请求事件触发,并驱动系统相应的报告工具,按选定的信息处理规则处理源数据库中的业务事件数据,再通过人机交互平台向信息使用者报告所需要的视图输出。
这种基于事项会计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运用了被称“三库理论”的开发技术和事件驱动的实现方法。
“三库”就是指源数据库、(用户)目的库和报告工具库,三库彼此独立。
数据库是实时动态的,是企业业务活动中业务事件的所有数据,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用户)目的库主要通过人机交互方式,了解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确定用户需要的信息报告模板。
报告工具库相对稳定,可细分为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等。
模型库主要包括各种核算及管理决策模型;方法库包含各种或选的计量、估价及表达方法;知识库存放各种法令规则、技术方法的解释及示例,并且还可能包含一些与决策有关的判断、选择、分析和推理等知识。
报告工具库提供了可供信息使用者选择的各种信息处理规则,几乎能支持所有视图的信息需求。
“三库”之间的逻辑结构如图2。
基于事项会计的会计信息系统,采用了事件驱动机制实时地采集并记录业务事件数据,实现企业组织对日常业务活动的响应和处理。
这个系统是企业组织业务事件的一个即时处理中心,系统运行在一个操作型数据库系统(业务数据库RDBMS)环境下,主要是面向顾客应用,支持大量的基本日常事务处理和操作型数据的查询处理。
该系统的特点是,数据处理频率高、速度快,及时给予用户响应;系统已被训练成根据企业组织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来处理并报告所发生的业务事件,是一个联机事务处理系统OLTP(On-LineTransactionProcessing)。
这种操作系统是典型的结构化系统,它虽然能自动地快速响应和处理大量的日常业务事件,但是仅能提供少数方法来输入或访问所管理的数据,不能很好地支持分析决策。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组织为保持和提高竞争性和可盈利性,正力图将操作系统中大量业务数据扩展到联机分析OLAP(On-LineAnalyticalProcessing)。
其处理模式即是联机分析处理OLAP,企业组织借助联机分析OLAP可从中得到各种面向主题的统计信息和经过计算的结论,即商业智能应用到系统来支持分析决策,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信息系统有更好的访问信息,无疑有助于企业组织取得竞争优势。
而数据仓库技术是实现这种联机分析处理的关键,取得竞争优势的要求驱动着一些企业组织掀起了建立基于企业数据仓库系统的研究热潮。
三、结论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管理信息化是企业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实现现代管理、长期发展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建立科学完善和及时高效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可使企业充分利用已有的各项资源,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不断发展壮大。
拥有完善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企业就拥有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就有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
信息构建论文【3】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构建思索
中国旅游研究院1月10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2年发展预测(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4)》显示,2011年我国旅游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年旅游业总收入为2.2万亿元,同比增长18%。
具体而言,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2011年国内旅游人数约26亿人次,同比增长12%;国内旅游收入约1.9万亿元,同比增长21%。
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同比增长1%;旅游外汇收入465亿美元,同比增长1.5%。
出境旅游人数7,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2%;出境旅游花费690亿美元,同比增长25%。
虽然2011年国际环境非常严峻,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也有所放缓,但是旅游经济总体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入境旅游平稳增长。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等的转变,人们对旅游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从对旅游企业服务高要求转化到对旅游公共服务的高要求上去。
另一方面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既是衡量一个城市旅游业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服务业谋求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建立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而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1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随着旅游信息化的发展,近几年来,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在政府部门旅游工作报告中频繁出现,且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各地先后建立了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2010年9月,由桂林市旅游局与多家信息企业合作建立的桂林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正式启动;2011年9月,泉州市旅游局、清源山风景区管委会及福建移动泉州分公司共同建立的旅游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启用。
2011年12月,《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正式颁布,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作为中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建设中的第一条建设任务。
各地对于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关注愈加提高,纷纷提出了建设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任务。
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2012年1月颁布的《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三年建设指导意见》把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作为2012年至2014年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三年建设内容和任务之一。
虽然政府对于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很高,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少数学者对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进行过探讨。
吴露岚等分析了桂林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1];李爽等以厦门市为例,阐述了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建设[2];徐莉分析了青岛市旅游公共服务系统信息化建设情况[3]。
可见,学界对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研究十分匮乏。
1.1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概念及内容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部分,是指为满足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基本信息、旅游产品促销信息、旅游安全信息、公共环境等相关信息服务的需要,及时将开发加工好的信息产品以游客便捷的形式传递给相关旅游者[4]。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实现了旅游供给者和旅游需求者之间的对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旅游发展。
从供给角度看,行政管理、旅游企业等相关部门通过旅游政务网、旅游企业门户网站等网络,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咨询设施,
以及交通引导、接待设施标识等各种旅游标示,提供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促使潜在的旅游者转化为现实的旅游者,而且延长旅游者的旅游时间以及增强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此外,通过对旅游结束后信息的分析,不仅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而且改进旅游目的地的服务。
从需求角度看,旅游活动异地性的特点,决定了旅游者对旅游信息的需求贯穿旅游活动的全过程。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涵盖的旅游网络信息服务、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旅游解说系统服务等恰好满足了旅游者对旅游信息的需求。
1.2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发展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地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纷纷建立了旅游政务网、旅游信息网和旅游海外网站,增设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信息亭以及旅游信息触摸查询一体机,开通了旅游服务热线。
但与高速发展的旅游业相比,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建设还存在以下不足:
1.2.1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信息化程度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旅游网站的建立在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信息化程度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例如,从政府到各景区(点)的官方旅游网站,主要以发布旅游新闻和介绍旅游景区(点)的传统媒体功能为主,旅游网站的专业性不强,行业特点不突出,功能单一,缺乏特色和互动。
旅游信息化、标准化、数字化相对滞后,大部分旅游企业没有形成网络经营,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者自助游、自驾游的需求。
1.2.2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资源整理力度差,数据共享程度低。
旅游行政部门以及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等在建立自己的旅游信息网时各系统自成体系,各旅游网站的建设没有相同的设计思路,
并且向旅游者提供信息时没有注意整体效果,这不仅导致相互之间信息渠道不畅,极大限制了旅游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也不方便信息的查找。
此外,在已开发的旅游信息资源中,不注重网站信息的时效性,“静止”的信息多,不断更新的信息少。
1.2.3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单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建设已经举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建立网络信息系统,以最直观的方式为大众提供各种出游信息;
二是建立信息咨询系统,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旅游咨询热线等等,为游客提供面对面近距离的服务等;第三,建立解说引导系统,实现交通、接待的引导,以及环境解说。
但是我国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存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单一等问题。
英国的旅游信息中心免费提供至少上百种旅游单页或折页信息,内容涉及旅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国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提供24小时多种语言的电话咨询服务,并根据每个月的特殊盛事、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更新咨询服务中心的电视节目。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咨询服务中心还为残障人士提供专门的信息咨询服务。
美国国家公园充分利用高科技,建立并适时更新数据库,为游客选择出行时间、准备出游装备等提供详实的参考信息。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者和公众会对旅游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创新、升级,以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的需求。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深刻变革,为我国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2智慧旅游
2.1智慧旅游的概念
智慧旅游是通过“智慧”的旅游管理平台,利用全国各地的旅游资源,借助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旅游的集约化、智能化、统一化的管理,
提高国家对分散的旅游资源管理的决策能力,扩大旅游产业所涉及的服务业领域,以旅游业为主导,带动“行、游、住、食、购、娱”相关产业联动式的发展;
利用物联网技术,在各类旅游资源中敷设多种类型的传感设备,用于感知旅游资源的ID、属性、状态、位置等各类信息,形成智慧旅游感知体系的神经末梢;
采用最先进的无线传感自组网络技术,与互联网结合,用于传递各类感知或控制信息,形成智慧旅游感知体系的传入/传出神经网络;结合GIS技术、
信息资源整合技术与商业智能技术,整合各类感知信息,进行数据分析等加工再利用过程,形成智慧旅游感知体系的大脑[5]。
“智慧旅游”借力“三网融合”发展契机,实现了“旅游服务的智慧”、“旅游管理的智慧”和“旅游营销的智慧”。
该体系让游客在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和回顾评价旅游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服务体验;
通过及时准确地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实现与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形成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
完成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通过旅游舆情监控和数据分析,挖掘旅游热点和游客兴趣点,引导旅游企业策划对应的旅游产品,
制定对应的营销主题,从而推动旅游行业的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
2.2智慧旅游的推广完善了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是满足旅游者旅游前、旅游中以及旅游后的信息需求的一项服务,而智慧旅游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主要包括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四个基本功能,两者在服务游客信息需求方面目标一致。
但现阶段,我国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智慧旅游的出现,将景区、旅行社、酒店以及旅游相关产业的信息资源整合到一起,打造一个统一的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和旅游资源数据库,
弥补了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信息化程度低、资源利用不充分、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单一等问题。
智慧旅游的推广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了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1)建立了完善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与咨询系统,旅游咨询作用愈加强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形式多样化。
智慧旅游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使旅游公共信息全面性、
整合性增强;以应用信息技术强化旅游服务业的特色优势,实现自动化服务、柔性化服务、定制式服务,提升服务的准确性、及时性和针对性;
以“三网”为媒介,为各类旅游者提供全景式、全天候、个性化的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等智慧型旅游服务,使得信息查询的便捷性、多样性增强,随时随地完成旅游咨询。
2)满足旅游体验的个性需求。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目的地资讯网站、目的地移动门户、旅游服务热线、
旅游咨询中心等标准化旅游信息服务设施的建立使得信息服务能力显著加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信息的基础需求得到一定的保障。
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在线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房车旅游、自驾车旅游等新的旅游方式正在快速发展,虽然旅游消费的内容还是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但是自助游比例增加,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
旅游业如何去满足这部分新兴需求,同样离不开自身的现代化,从技术层面说,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实现“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将是从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向现代的旅游消费方式转变的“推手”,同时也是现代旅游者个性化需求的产物。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的普及,使得旅游者更偏向于使用这些个性化、超便携性媒介,实现随时随地上网、随时随地查询。
当4G时代到来的时候,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或者其他目前还未知的超便携终端,其普及程度将非常高,届时,游客通过这些媒介满足旅游公共信息需求的要求更大。
旅游者通过智慧旅游系统的终端工具,完成网上旅游咨询服务,如查询观光信息、网上预约和网上淘宝服务,还可以订制私人旅游线路,合理安排个人日程,最大化地利用旅游时间,满足游客个性需求。
旅游景区的智慧化运用,也将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旅游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消费,如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导游讲解语种、
讲解风格、讲解深度等,旅游者借助虚拟辅助系统能够全面、直观、深入地进行旅游体验。
旅游者与智慧景区系统不断地进行信息互动,进而使景区服务形式和消费内容不断创新,旅游者每次到来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从而乐于重复消费。
2.3提升了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管理水平
智慧旅游将实现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
智慧旅游将通过与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形成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结合旅游信息数据形成旅游预测预警机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保障旅游安全。
实现对旅游投诉以及旅游质量问题的有效处理,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智慧旅游依托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游客信息,形成游客数据积累和分析体系,全面了解游客的需求变化、意见建议以及旅游企业的相关信息,实现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
智慧旅游还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改善经营流程,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增强游客、旅游资源、旅游企业和旅游主管部门之间的互动,高效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整体发展。
3浙江省智慧旅游开展的情况
2011年7月,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正式提出,旅游业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走在我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进程的前沿,争取用10年时间,在我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
为了实现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各地纷纷开始规划智慧旅游建设方案。
2011年岁末,浙江省12301旅游服务热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会在杭州召开。
浙江省旅游部门在此次会议上提出,将用两年时间,建设覆盖全省的旅游咨询网络,实现游前咨询顾问、游中实时求助、游后投诉受理,全面提升浙江旅游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浙江正以智慧旅游为抓手,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旅游业加快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
浙江多个市县正以信息技术引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智慧旅游”建设可谓百花争艳。
浙江作为旅游发展的大省,在智慧旅游的推动下,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1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提供的途径越来越多在浙江,智慧旅游的推广丰富了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提供的途径。
2011年,象山县旅游部门提出了“一部手机带你玩转象山”的口号,“ITravels象山”手机导航目前已正式上线运行,
该导航软件可在游客的智能手机上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示旅游目的地一切信息,为游客提供导览、导游、导航等服务,并实时更新象山旅游的动态新闻和旅游信息。
除此之外象山正深入开展智慧旅游建设,游客来这里不用再翻地图,只要通过手机就能了解如何坐车最方便、哪里的菜最合口味,全面获得免费旅游服务。
杭州“智慧旅游”已经初具雏形,近百台旅游信息触摸屏早已在全市四星级以上酒店、旅游咨询中心等地“上岗”。
触摸屏可与游客实时互动,比现在提供的静态信息更人性化、个性化。
2011年10月,温州推出旅游目的地资讯网,并联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开发旅游信息查询触摸屏;借助手机终端,和中国联通开发了“乐游游”温州智慧导游软件,和中国电信开发了“温旅通”移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
3.2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提供的便捷性越来越强舟山、奉化打造的无线网络覆盖,使得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提供越来越便捷。
目前,普陀山和朱家尖已完成了“无线城市”的试点建设工作,无线城市的建成,将为这些游客和商务人士在普陀区的所有景区,提供更为便捷而且完全免费的上网服务。
奉化将实现主要景区、饭店、车站等公共场所无线宽带全覆盖,游客只需带着一部普通智能手机就可以实现导游、导航、导购、导览。
“三网”融合下的智慧旅游,不仅使得游客获取旅游公共信息的便捷性增强,而且也使游客实现旅游的便捷性增强。
慈溪依托旅游商务网站的建设推进,搭建的智慧旅游平台,为散客提供游程预订、行程定制、在线支付、查询等旅游信息服务。
鄞州区率先在全省推出游客招徕政策网络系统,长三角200多家旅行社来鄞游客统计数据实现共享。
各旅游景区(点)普遍建立自动检票系统,绝大部分星级饭店推出网上预订系统,中国国旅等旅行社增加网上旅游预订业务。
旅游企业推出“旅游百宝堂”等栏目,在网上提供航班、气象、地图等服务信息,逐步实现景区门票、饭店、旅游线路等旅游产品的网上预订和网上交易功能。
3.3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提供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在智慧旅游的带动下,浙江省在发展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建设时不再仅仅局限于提供传统的导航服务,
而是利用新的科技手段,丰富了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内容。
奉化制作了溪口-滕头景区三维可视化虚拟游系统,用手机扫描一下宣传手册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景点的视频介绍。
此外,2012年春节起,奉化又以大佛景区为试点,开通了视频导游。
不仅如此,未来几年内,奉化将开发五个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包括自助导游讲解系统、城市自助导览系统、网络虚拟旅游系统、游客招徕系统、旅游投诉和评价系统。
鄞州开展“E起旅游”行动,建成首个以“视频导游”为主要特色的旅游资讯推广平台,在景区(点)介绍的过程中运用二维、三维等科技手段,
由区到点进行层层详尽介绍,并以“游”为主线,向吃、住、行、购、娱等方面延伸,为游客提供一条龙网上服务。
象山的手机导航能够展示旅游目的地一切信息,为游客提供导览、导游、导航等服务,并实时更新象山旅游的动态新闻和旅游信息。
4结语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作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对提供旅游公共服务的效率及满意度非常重要。
智慧旅游的加入,不仅提升了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品质和水平,智慧旅游带来的先进的新技术、科学的管理手段、新颖的拓展理念必将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基于智慧城市的建设为智慧旅游推广提供的物联基础,以及国家旅游局以推进旅游业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目标,未来,国内旅游者在中国大地上实现“智慧旅游”将成为现实。
【信息构建论文】相关文章:
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论文范文10-05
数据信息安全体系构建论文10-09
高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与运用论文10-09
信息安全专业培训体系构建的研究论文10-08
浅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的论文10-08
关于发电厂信息安全体系构建的论文10-08
保障体系构建下的档案信息安全的研究论文10-09
浅谈安全生产之信息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