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美国作家赛珍珠作品的中国文化渊源的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词:赛珍珠 中国文化 创作信心
论文摘要:赛珍珠一生创作并出版了70多部中国题材的小说,其创作信心源自于哪里?她为什么能够如实描绘“中国农民生活”?本文主要探寻赛珍珠作品的中国文化渊源。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赛珍珠,撇开种种偏见,以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积极沟通中西文化,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范式。虽然她的血管里流的是纯正的白种人的血液,但在文化结构上,却是中西文化的混血儿。她曾说:“中国人民的生活多年来也就是我的生活,确实,他们的生活始终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本文探寻这位美国作家为什么一生能够创作并出版了70多部中国题材的小说,她的创作信心源自于哪里。
一、融入中国文化的童年生活
赛珍珠小时候最爱听别人讲故事,保姆王妈跟她家一起生活了18年,她从王妈的口中熟悉了中国的神话、传说与民风习俗。家庭厨师也多才多艺,经常讲《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的故事。那时,赛珍珠就知道刘备、关公和张飞三人合在一起才能战胜吕布,也知道武松喝下许多酒才能打死老虎。晚上当大门关上后,赛珍珠就会溜到厨师的房间里,听他吹笛子或用二胡演奏民间乐曲。秋夜时节,打谷场上听敲铜锣的说书艺人讲故事,也是赛珍珠难以忘怀的趣事。这些江湖艺人的演出,使赛珍珠很早就熟悉了中国历史,以及历史上的英雄豪杰。
赛珍珠和中国小伙伴们结成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自传中,她回忆说:“我看到的和分享的快乐却也太多了!我的中国朋友们把我带到他们家里,也带到他们生活中,我们天长日久建立起的纯朴友情,就像清醇的美酒一样醉人。.他们一起玩中国的游戏,她曾写道:“我们玩乐的天堂,是门前的山坡……我们今天在这儿打仗,明天又在这儿‘过家家’。有趣的是她能够以中国人的眼睛看西方人的外貌特征:“的确,在中国人世界里,我们常常谈论美国人。所幸父母还是深受中国人爱戴的,他们身上,除了一些不幸的特征,像我父亲近乎荒唐的大脚和大块头。”可以用杜波依斯对美国黑人的“两面性”的分析来解释赛珍珠的“他者”视域:“这种双重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感觉,觉得常从别人的眼中看自己,觉得在用另一个世界的尺度衡量自己的灵魂……赛珍珠完全融人了中国:“中国农历纪年中有很多节日,每个节日里,人们都要作特定的美餐,都有愉快的活动,孩子们都有特定的玩具。她的两个童年世界差不多合二为一了。她甚至“不认为自己是白人,觉得即使自己不算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但“身上的中国人成分已经不少了”。1902年至1905年,一位老秀才—孔先生教她读书写字,为她讲解文学经典、孔子伦理和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史,让她受益匪浅。她坦言:“小时候从孔先生那里我学到了初步的人生哲理。1921至1934年,赛珍珠在南京金陵大学任教期间,请国学造诣很深的龙墨乡先生辅导她学习中国文学史,阅读了大量的古典小说和现代作品,这使她对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有了更深的了解。
赛珍珠说中国话,与中国的孩子一块玩中国游戏,上中国先生的课,吃中国仆人做的饭,听中国的故事,过中国的节日,还目睹了中国婚丧嫁娶等各种人生仪式,从这些经历中习得的知识对她后来的创作都很有用处。
二、亲身体验中国各种文化生活
在中国漫长的生活中,赛珍珠对这个东方古国的民风有了更深切的体验。特别是,1917年她嫁给农学家约翰·洛辛,布克以后,在皖北土地贫膺、经济落后的宿县,夫妇俩居住了近五年。赛珍珠广泛接触农民,走访农家成了她“寻找生活真实的途径”,她积累了许多乡土人情的素材。她说:“每个节日或生日都有说不完的笑料;每次婚丧嫁娶都够谈笑几天的。”“如果你能彻底分享中国人的生活,你就能感到其中充满了乐趣。在农民当中,她“找到了人类最纯真的感情”,感受到了他们的勤劳、聪明和善良,以及面对天灾人祸的相交煎逼而抱有的乐天知命的态度,由此萌生了她写作的动机:写出“为敬爱的中国农民和老百姓所感到的义愤”。
新文化运动让赛珍珠激动和亢奋:“在这时间住在中国,是再好不过的了,而且我的年龄也正合适。我年轻,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又懂英汉两种语言……有两个时间段,赛珍珠身处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西学东渐的潮流之中。
第一个时间段是1914年至1917年。赛珍珠目睹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带来的中国社会变化:男人们剪掉辫子,女人们放开小脚;教会学校坚持讲授西方科学和数学,而非中国的古代经典和文学;新派学者拥护德漠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才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赛珍珠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新文化运动了: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胡适倡导白话运动,林纤翻译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年轻人开始读小说、创作小说……
第二个阶段是1921年年底至1934年,赛珍珠夫妇二人均在金陵大学教书。在南京的十几年,她密切关注着这场空前激烈、深刻的思想革命运动。赛珍珠离开农村和农民,进人学者圈的生活,作为大学教师和教会中人,她与中国许多名流都有接触或交往,如宋庆龄、周恩来、郭沫若、林语堂、徐志摩、梅兰芳等。“红色的三十年代”,左翼文学潮流席卷欧美,在中外革命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中国的革命文学运动发展起来,青年知识分子云集上海,“组织社团,创办刊物,谈论普罗,发表创作,沸沸扬扬,煞是热闹”。这些都为赛珍珠的创作积累了知识,这一期间她创作了《大地》、《儿子》和《分家》。
赛珍珠说:“我在中国度过的青年时代,使我懂得如何得体地与人相处乃是人生最重要的一课。如今我对此体会得更深了。我不仅学到了待人的技巧,而且领悟到了个中真味。这种技巧就是互相体谅尊重,还要有耐心,相信人人各有其行事的道理,不论说什么做什么,都有其一定的缘故。这说明赛珍珠完全理解中国的“人伦”之道,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人伦”性的文化,所以她能够如实地“描写中国农民生活”,并获得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她深爱着中国和中国文化:“对我这样一个一直生活于斯的人来说,尽管她贫穷落后,文盲充斥,也很古老,她仍是美丽的。不,她以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阔而深邃的智慧而显得美丽。
【美国作家赛珍珠作品的中国文化渊源的探索论文】相关文章:
刑法的渊源论文(精选8篇)08-15
认知主义的哲学思想渊源论文10-08
中国文化方面论文10-01
楚辞的渊源10-08
数学概念教学探索论文10-10
高职班级管理探索论文10-01
有关中国文化的论文10-01
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索论文10-08
数学传播与数学教育探索论文10-08
梁漱溟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与探索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