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电磁兼容设计
电磁兼容设计【1】
【摘要】从电磁兼容的产生机制分析和总结了系统级及设备级的EMC问题解决方式。
【关键词】EMCEMIEMS电磁兼容设计PCB设计EMC认证
EMC(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是涉及多种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对电子行业来说,这种技术的目的在于使设备或系统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既不受电磁环境的影响能够正常工作,也不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电磁污染,而影响其他设备或系统的正常工作。
对电子设备而言,主要问题是EMI和EMS。
一、EMC的问题分类及主要指标
所有EMC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离不开下面的三个方面:
静电放电(ESD)针对整个设备,可能有传导和辐射两种方式;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EFT)针对电源和信号接口
浪涌(SURGE)针对电源和信号接口
射频传导敏感度(CS)针对电源和信号接口
辐射敏感度(RS)针对整个设备
电压跌落(DIP)针对AC电源口
二、EMC问题的一般分析解决方法
解决EMC问题的时机的最佳时机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在设计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EMC设计,成本最低,也最容易。
EMC问题可分为系统级EMC和设备级问题。
(1)确认被干扰对象,估计干扰门限;
(2)确认干扰源,估计干扰电平大小;
(3)确认干扰耦合机制、耦合途径;
(4)确定干扰余量(一般为6dB);
(5)提出解决方案;
(6)用实验确认结果。
(2)抑制传导类耦合的基本方法
滤波―――多用低通滤波器,有时也会用到带通或带阻滤波器,滤波电路有多种形式,有LC滤波器、PI型滤波器等,应注意滤波器参数设计与要滤除干扰信号的关系,有各种成品EMI滤波器可以选购;
隔离―――在数字电路中,可以用光电隔离器件进行隔离;模拟电路可用变压器隔离,来阻断或减少电磁骚扰的传导;
去耦―――通常用去耦电容器,其本质还是滤波。
(3)抑制电场耦合的基本方法
接地主要原则:给信号提供最低阻抗的回路;使电源和信号回路面积最小;使各电路间的公共阻抗最小;一般不主张分地,必要时可分数字地与模拟地、保护地与工作地;最终单点汇接大地。
接地的主要方式:串联单点接地;并联单点接地;并联多点接地;混合接地
(1)设备公共接地母线的安排与设计;(2)设备各功能模块(子架)的位置分布,合理的布局可避免模块间的相互干扰;(3)设备对外接口的位置安排;(4)设备电源的布局和走线要求;(5)设备内部模块间连线布局和走线要求。
四、小结
EMC问题,在各种电子产品中都存在。
产品的EMC性能的实现涉及产品的每一个环节,其中开发阶段的EMC设计尤为重要,只有认真作好EMC设计,才能以最佳的费/效比解决好产品EMC问题。
开关电源电磁兼容设计【2】
电磁兼容是指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频谱范围内,各种电气设备共存而不引起性能的下降,它包括电磁骚扰(EMD)和电磁敏感(EMS)两方面的内容。
EMD是指电气产品向外发出噪声,EMS则是指电气产品抵抗外来电磁骚扰的能力。
一台具备良好电磁兼容性能的设备,应该既不受周围电磁环境的影响也不对周围造成电磁骚扰。
开关电源中的功率开关管在高频下的通、断过程产生大幅度的电压和电流跳变,因而产生强大的电磁骚扰,但骚扰的频率范围(<30MHz)是比较低的。
多数小功率开关电源的几何尺寸远小于30MHz电磁场对应的波长(空气介质中约为10m),开关电源系统研究的电磁骚扰现象属于似稳场的范围,研究它们的电磁骚扰问题时,主要考虑的是传导骚扰。
电磁骚扰
讨论电磁骚扰一般是从骚扰源的特性,骚扰的耦合通道特性和受扰体的特性三个方面来进行的。
1.开关电源中的主要电磁骚扰源
开关电源中的电磁骚扰源主要有开关器件、二极管和非线性无源元件;在开关电源中,印制板布线不当也是引起电磁骚扰的一个主要因素。
1.1 开关电路产生的电磁骚扰
对开关电源来说,开关电路产生的电磁骚扰是开关电源的主要骚扰源之一。
开关电路是开关电源的核心,主要由开关管和高频变压器组成。
它产生的dv/dt是具有较大辐度的脉冲,频带较宽且谐波丰富。
这种脉冲骚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1)开关管负载为高频变压器初级线圈,是感性负载。
在开关管导通瞬间,初级线圈产生很大的涌流,并在初级线圈的两端出现较高的浪涌尖峰电压;在开关管断开瞬间,由于初级线圈的漏磁通,致使一部分能量没有从一次线圈传输到二次线圈,储藏在电感中的这部分能量将和集电极电路中的电容、电阻形成带有尖峰的衰减振荡,叠加在关断电压上,形成关断电压尖峰。
这种电源电压中断会产生与初级线圈接通时一样的磁化冲击电流瞬变,这个噪声会传导到输入输出端,形成传导骚扰,重者有可能击穿开关管。
2)脉冲变压器初级线圈,开关管和滤波电容构成的高频开关电流环路可能会产生较大的空间辐射,形成辐射骚扰。
如果电容滤波容量不足或高频特性不好,电容上的高频阻抗会使高频电流以差模方式传导到交流电源中形成传导骚扰。
1.2 二极管整流电路产生的电磁骚扰
主电路中整流二极管产生的反向恢复电流的|di/dt|远比续流二极管反向恢复电流的|di/dt|小得多。
作为电磁骚扰源来研究,整流二极管反向恢复电流形成的骚扰强度大,频带宽。
整流二极管产生的电压跳变远小于电源中的功率开关管导通和关断时产生的电压跳变。
因此,不计整流二极管产生的|dv/dt|和|di/dt|的影响,而把整流电路当成电磁骚扰耦合通道的一部分来研究也是可以的。
1.3 dv/dt与负载大小的关系
功率开关管开通和关断时产生的dv/dt是开关电源的主要骚扰源。
经理论分析及实验表明,负载加大,关断产生的|dv/dt|值加大,而负载变化对开通的|dv/dt|影响不大。
由于开通和关断时产生的|dv/dt|不同,从而对外部产生的骚扰脉冲也是不同的。
2. 开关电源电磁噪声的耦合通道
描述开关电源和系统传导骚扰的耦合通道有两种方法:
1)将耦合通道分为共模通道和差模通道;
2)采用系统函数来描述骚扰和受扰体之间的耦合通道的特性。
2.1 共模和差模骚扰通道
开关电源在由电网供电时,它将从电网取得的电能变换成另一种特性的电能供给负载。
同时开关电源又是一噪声源,通过耦合通道对电网、开关电源本身和其它设备产生骚扰,通常多采用共模和差模骚扰加以分析。
如图1,为开关电源共模骚扰等效电路。
“共模骚扰”是指骚扰大小和方向一致,其存在于电源任何一相对大地、或中线对大地间。
共模骚扰也称为纵模骚扰、不对称骚扰或接地骚扰。
是载流体与大地之间的骚扰。
如图2,为带共模干扰的+5V直流信号。
“差模骚扰”是指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存在于电源相线与中线及相线与相线之间。
差模骚扰也称为常模骚扰、横模骚扰或对称骚扰。
是载流体之间的骚扰。
共模骚扰说明骚扰是由辐射或串扰耦合到电路中的,而差模骚扰则说明骚扰源于同一条电源电路的。
通常这两种骚扰是同时存在的,由于线路阻抗的不平衡,两种骚扰在传输中还会相互转化,情况十分复杂。
共模骚扰主要是由|dv/dt|产生的,|di/dt|也产生一定的共模骚扰。
但是,在低压大电流的开关电源中,共模骚扰主要是由|dv/dt|产生的还是由|di/dt|产生的,需要进一步研究。
如图3,共模/差模信号与磁场的关系。
在频率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开关电源的骚扰源、耦合通道和受扰体实质上构成一多输入多输出的电网络,而将其分解为共模和差模骚扰来研究是对上述复杂网络的一种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法在某种场合还比较合适。
但是,将耦合通道分为共模和差模通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能测量出共模分量和差模分量,但共模分量和差模分量是由哪些元器件产生的,的确不易确定。
因此有人用系统函数的方法来描述开关电源骚扰的耦合通道,即研究耦合通道的系统函数与各元器件的关系,建立耦合通道的电路模型。
许多系统分析的结果,如灵敏度的分析、模态的分析等,都可用来研究开关电源的EMD的调试和预测。
但是,用系统函数的方法分析骚扰的耦合通道,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2.2.2 杂散参数影响耦合通道的特性
在传导骚扰频段(小于30MHz)范围内,多数开关电源骚扰的耦合通道是可以用电路网络来描述的。
但是,在开关电源中的任何一个实际元器件,如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乃至开关管、二极管都包含有杂散参数,且研究的频带愈宽,等值电路的阶次愈高,因此,包括各元器件杂散参数和元器件间的耦合在内的开关电源的等效电路将复杂得多。
在高频时,杂散参数对耦合通道的特性影响很大,分布电容的存在成为电磁骚扰的通道。
另外,在开关管功率较大时,集电极一般都需加上散热片,散热片与开关管之间的分布电容在高频时不能忽略,它能形成面向空间的辐射骚扰和电源线传导的共模骚扰。
电磁骚扰的抑制
对开关电源的EMD的抑制措施,主要是
1)减小骚扰源的骚扰强度;
2)切断骚扰传播途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主要从选择合适的开关电源电路拓扑;采用正确的接地、屏蔽、滤波措施;设计合理的元器件布局及印制板布线等几个方面考虑。
1.减小开关电源本身的骚扰
减小开关电源本身的骚扰是抑制开关电源骚扰的根本,是使开关电源电磁骚扰低于规定极限值的有效方法。
1)减小功率管通、断过程中产生的骚扰
上面分析表明,开关电源的主要骚扰是来自功率开关管通、断的dv/dt。
因此减小功率开关管通、断的dv/dt是减小开关电源骚扰的重要方面。
人们通常认为软开关技术可以减小开关管通、断的dv/dt。
但是,目前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软开关并不像人们预料的那样,可以明显地减小开关电源的骚扰。
没有实验结果表明,软开关变换器在EMC性能方面明显地优于硬开关变换器。
有文献系统地研究了PWM反激式变换器、准谐振零电流变频开关正激变换器、多谐振零电压变频开关反激式变换器、多揩振零电压变频开关正激变换器、电压箝位多谐振零电压定频开关反激式变换器以及半桥式零电压变频串联谐振变换器的EMD特性,讨论了缓冲电路、箝位电路、变频与定频控制对骚扰水平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具有电压箝位的零电压定频开关变换器的EMD电平最低。
因此,采用软开关电源技术,结合合理的元器件布置及合理的印制电路板布线,对开关电源的EMD水平有一定的改善。
2)开关频率调制技术
将频率不变的调制改变为随机调制,变频调制等。
频率固定不变的调制脉冲产生的骚扰在低频段主要是调制频率的谐波骚扰,低频段的骚扰主要集中在各谐波点上。
由F.Lin提出的开关频率调制方法[3],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调制开关频率fc的方法,把集中在开关频率fc及其谐波2fc,3fc……上的能量分散到它们周围的频带上,由此降低各个频点上的EMD幅值,以达到低于EMD标准规定的限值。
这种开关调频PWM的方法虽然不能降低总的骚扰能量,但它把能量分散到频点的基带上,以达到各个频点都不超过EMD规定的限值。
2. 接地
“接地”有设备内部的信号接地和设备接大地,两者概念不同,目的也不同。
“地”的经典定义是“作为电路或系统基准的等电位点或平面”。
3.2.1 设备的信号接地
设备的信号接地,可能是以设备中的一点或一块金属来作为信号的接地参考点,它为设备中的所有信号提供了一个公共参考电位。
在这里介绍浮地和混合接地,另外,还有单点接地和多点接地。
1)浮地
采用浮地的目的是将电路或设备与公共接地系统,或可能引起环流的公共导线隔离开来。
浮地还可以使不同电位间的电路配合变得容易。
实现电路或设备浮地的方法有变压器隔离和光电隔离。
浮地的最大优点是抗骚扰性能好。
浮地的缺点是由于设备不与公共地相连,容易在两者间造成静电积累,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在设备地与公共地之间的电位差可能引起剧烈的静电放电,而成为破环性很强的骚扰源。
一个折衷方案是在浮地与公共地之间跨接一个阻值很大的泄放电阻,用以释放所积累的电荷。
注意控制释放电阻的阻抗,太低的电阻会影响设备泄漏电流的合格性。
2)混合接地
混合接地使接地系统在低频和高频时呈现不同的特性,这在宽带敏感电路中是必要的。
电容对低频和直流有较高的阻抗,因此能够避免两模块之间的地环路形成。
当将直流地和射频地分开时,将每个子系统的直流地通过10~100nF的电容器接到射频地上,这两种地应在一点有低阻抗连接起来,连接点应选在最高翻转速度(di/dt)信号存在的点。
3.2.2 设备接大地
在工程实践中,除认真考虑设备内部的信号接地外,通常还将设备的信号地,机壳与大地连在一起,以大地作为设备的接地参考点。
设备接大地的目的是:
1)保证设备操作人员人身的安全。
2)泄放机箱上所积累的电荷,避免电荷积累使机箱电位升高,造成电路工作的不稳定。
3)避免设备在外界电磁环境的作用下使设备对大地的电位发生变化,造成设备工作的不稳定。
由此可见,设备接大地除了是对人员安全、设备安全的考虑外,也是抑制骚扰发生的重要手段。
3. 屏蔽
抑制开关电源产生的骚扰辐射的有效方法是屏蔽,即用电导率良好的材料对电场屏蔽,用磁导率高的材料对磁场屏蔽。
为了防止脉冲变压器的磁场泄露,可利用闭合环形成磁屏蔽,另外,还要对整个开关电源进行电场屏蔽。
屏蔽应考虑散热和通风问题,屏蔽外壳上的通风孔最好为圆形多孔,在满足通风的条件下,孔的数量可以多,每个孔的尺寸要尽可能小。
接缝处要焊接,以保证电磁的连续性,如果采用螺钉固定,注意螺钉间距要短。
屏蔽外壳的引入、引出线处要采取滤波措施,否则,这些会成为骚扰发射天线,严重降低屏蔽外壳的屏蔽效果。
若用电场屏蔽,屏蔽外壳一定要接地,否则,将起不到屏蔽效果;若用磁场屏蔽,屏蔽外壳则不需接地。
对非嵌入的外置式开关电源的外壳一定要进行电场屏蔽,否则,很难通过辐射骚扰测试。
4. 滤波
电源滤波器安装在电源线与电子设备之间,用于抑制电源线引出的传导骚扰,又可以降低从电网引入的传导骚扰。
对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有重要的作用。
开关电源产生的电磁骚扰以传导骚扰为主,而传导骚扰又分差模骚扰和共模干扰两种。
通常共模骚扰要比差模骚扰产生更大的辐射型EMD。
目前抑制传导EMD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无源滤波技术。
如图4,为共模与差模噪声对比(红色为共模噪声,蓝色为差模噪声)。
作为一种双端口网络EMD滤波器,它对骚扰的抑制性能不仅取决于滤波器本身的拓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受EMD滤波器输入、输出阻抗值的影响。
由于EMD滤波器阻抗和负载阻抗的可变动性以及它们可能直接与电网相连的特点,电源EMD滤波器的输入、输出阻抗不但不匹配而且常常是末知的。
这就造成了EMD滤波器设计不能完全应用成熟的通信用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和理论。
这是电源波波器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5.元器件布局及印制电路板布线
开关电源的辐射骚扰与电流通路中的电流大小,通路的环路面积,以及电流频率的平方等三者的乘积成正比,即辐射骚扰E∝IAf2。
运用这一关系的前提是通路尺寸远小于频率的波长。
上述关系式表明减小通路面积是减小辐射骚扰的关键,这是说开关电源的元器件要彼此紧密排列。
在初级电路中,要求输入端电容、晶体管和变压器彼此靠近,且布线紧凑;在次级电路中,要求二极管、变压器和输出端电容彼此贴近。
在印制板上,将正负载流导线分别布在印制板的两面,并设法使两个载流导体彼此间保持平行,因为平行紧靠的正负载流导体所产生的外部磁场是趋向于相互抵消的。
布线间的电磁耦合是通过电场和磁场进行的,因此在布线时,应注意对电场与磁场耦合的抑制。
对电场的抑制方法有:
1)尽量增大线间距离,使电容耦合为最小;
2)采用静电屏蔽,屏蔽层要接地;
3)降低敏感线路的输入阻抗。
对磁场的抑制方法有:
1)减小骚扰源和敏感电路的环路面积;
2)增大线间距离,使耦合骚扰源与敏感电路间的互感尽可能地小;
3)最好使骚扰源与敏感电路呈直角布线,以便大大降低线路间耦合。
结论
开关电源电磁兼容设计的目的是使产品在一定的电磁环境下正常工作,也就是说,电源产品应满足标准规定的抗扰度极限值要求,在受到一定的电磁骚扰时,无性能的下降或故障;同时,电源产品满足标准规定的电磁极限值要求,对电磁环境不构成污染源,而实现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数据库设计【3】
摘 要: 针对电磁兼容测试以及系统间预测的现实需求,详细讨论了电磁兼容数据的结构设计、要素设计以及接口设计等内容。
整个数据库系统设计了三层体系架构,通过应用COM组件技术可以增强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通过区分预测子数据库与测试子数据库设计,可以较完备地满足电磁兼容在试验以及预测方面对数据存储的需求。
此项工作的开展对于同类型数据库的设计以及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都有极强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系统间电磁兼容; 预测; 数据库; COM组件技术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emands of inter?system EMC prediction and EMC test, the design schemes of structure, major factors and interface for EMC database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hree?layer system architecture was designed for the whole EMC database system. COM component technology can improve the stability and scalability of the whole system, and satisfy the needs of EMC to data storage in the process of test and prediction. This work has a great promotion for the design of same type databases and relevant researches.
Keywords: inter?system EMC; prediction; database; COM component technology
随着电磁辐射源数量的迅速增长,若干用频设备往往会密集布置于一个狭小的区域内,使得整个区域的电磁环境异常恶劣,进而出现某些用频设备工作异常的情况[1?2],比如接收机噪声电平增大,数据误码率上升和通信不畅,发射机输出电平不稳,工作频点漂移等[3?4]。
鉴于实际工程的迫切需求,急需开展针对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研究,而构建电磁兼容数据库是突破此类课题研究的关键性基础工程[5?7]。
本项目主要依据国家军用标准设计的电磁兼容性试验项目[8?9],设计电磁兼容数据库的实体要素,通过实际测试掌握特定背景环境下,用频设备的电磁发射特性以及电磁敏感度。
针对后期EMC预测对真实测试数据的具体需求,进一步丰富电磁兼容数据的要素设计。
通过本项工作的扎实开展,有望进一步推动系统间电磁兼容测试与预测分析的发展。
1 数据库要素设计
1.1 数据库构成
依据电磁兼容数据库的设计目的,数据库设计有“测试数据子库”、“预测数据子库”、“数据库管理”和“辅助功能”等四部分内容。
“测试数据子库”包括测试管理模块与数据上传模块,具体包含测试人员管理、测试标准管理、测试项管理、测试设备管理、EUT管理、环境数据管理以及部门测试数据和其他测试数据等。
“预测数据子库”依据敏感度管理模块与发射参数管理模块进行数据存储的功能区分,为方便后续数据调用、查询,对用频装备的实测数据与理论模型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区别管理。
为了保证数据库的正常运行,还针对数据库的应用与管理,开发“数据库管理”和“辅助”项。
数据库管理包含安全查询,数据库维护记录以及数据备份等功能。
“辅助”则设计有用户手册、统计查询、综合报表和数据处理等功能。
如图1所示。
1.2 测试数据子库
测试数据子库是整个电磁兼容数据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占用了数据库的大量设计任务,其组成框图如图2所示。
整个测试子库的设计依据是GJB1389A[8]及GJB151B[9]的测试项。
数据子库除了记录试验产生的各种数据外,还记录了试验过程中用到的测试设备、备件等。
包括各种仪器的基本资料,如设备名称、型号、生产厂商等,以及对原始数据进行后期处理所需要的各种仪器参数,如天线系数、电缆衰减和各种转接头带来的衰减。
同时,该数据子库还设计有对试验时的电磁环境记录的功能。
1.3 预测数据子库
电磁兼容性预测在工业设计以及系统应用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0],该预测过程主要依据电磁兼容三要素进行:发射、接收以及耦合通道。
耦合通道的研究主要依据电磁仿真计算完成[11],而发射与接收则可以通过大量的测试建立数据库来支撑电磁兼容的预测。
预测数据子库的设计主要是为将来电磁兼容预测提供原始的数据支撑。
在数据库该项功能的设计下,通过平时电磁兼容测试进行数据资源深度积累,更进一步掌握用频装备的发射特性以及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依据数据描述内容的不同,可将该库划分为敏感管理模块与发射参数管理模块两大部分,如图3所示。
依据数据的来源不同,又可以将该数据分为测试数据与理论模型两大类。
在后续应用中,应当以实际测试参数为主,在没有测试数据支撑的前提下,可以采用理论模型数据进行补充[12?14]。
1.4 数据库管理
在电磁兼容测试过程中,需要频繁地进行数据操作,要求数据库具备参数修改、添加设备、标准曲线的维护、数据查询等功能。
为防止数据库中数据被随意修改,设定普通用户身份登陆的用户只能查询数据库中的数据,系统管理员身份登陆的用户才能对数据库进行修改、添加和删除等操作。
系统管理员可添加新的用户,并指定用户的类型。
1.5 数据库辅助功能
数据库的辅助功能主要包括软件的使用手册以及相关数据处理的辅助函数等。
主要包括测试数据统计、数据图形化显示、完成EMC测试数据的自动入库以及依据获取的试验测试数据自动生成试验报表等。
2 数据库结构设计
为了便于操作使用以及保证数据的相对独立性,数据库拟采用物理层、服务层、应用层三层体系架构进行设计,确保系统数据存储结构与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不会对应用程序以及用户原有使用造成影响。
应用层主要完成友善用户界面设计,完成最终用户与原始数据之间的交互管理。
其功能主要包括数据录入,数据图形化展示等。
物理层主要起数据仓库的作用,存储各类实测数据以及相关理论模型。
数据库的运转内核为服务层,通过应用COM组件技术实现为多个相互独立的功能模块,起到物理层与应用层桥梁的作用[15]。
这种分层设计可以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如图4所示。
3 接口设计
整个系统的接口设计主要考虑数据接口、Web接口和人机交互接口三大类,如图5所示。
3.1 数据接口
本系统的数据接口主要指数据库管理模块与数据库数据模块之间的接口,但同时也应该保证Web接口的设计。
数据库管理模块与数据库数据模块之间的接口是通过应用COM组件技术实现。
这种分层设计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3.2 Web接口
数据库的管理模块安装Web浏览器,设计与开发人员可以通过Web网页服务,对存储在资源数据库数据模块中的各类资源进行查询、下载、上传和调阅等。
包括与任务相关的评估、报表生成和各类绘图操作。
为保证信息安全以及敏感数据的保密要求,通过Web接口访问涉密信息和资源时必须进行严格的用户权限审核。
另外数据库数据模块提供Web Services客户端接口API函数,可以实现异地对数据库相关信息的快速准确查询。
另外,数据库数据模块提供支持本地对数据库相关信息进行快速准确查询的客户端接口API函数,该API函数支持后续的封装操作,即可以方便嵌入后期二次开发程序中,支持二次开发程序的使用。
3.3 人机交互接口
人机交互接口主要设计在数据库管理模块层面,主要用于保证使用人员、设计与开发人员、运行管理人员进行人机交互。
4 结 语
本文详细论述了可应用于电磁兼容测试以及系统间电磁兼容预测的电磁兼容数据库设计。
通过数据库的顶层设计,在保证电磁兼容试验数据存储的同时,依据电磁兼容预测需求,补充完善数据库存储要素,基本满足后期电磁兼容预测的现实需求。
在数据库辅助功能中设计有电磁兼容自动测试功能,但是针对不同的测试仪器,其驱动模块不同,因此要开发完备的电磁兼容自动测试功能,还需进一步开发通用测试仪器的驱动库,并提供简单易用的辅助程序调用,以便测试人员使用,这些工作都有待于后续进一步深度开发。
参考文献
[1] 聂,汪连栋,曾勇虎.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2] 刘尚合.武器装备的电磁环境效应及其发展趋势[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5,16(1):1?6.
[3] 刘彩东,梁成松.查处广播频段互调信号干扰民航频段案件的体会[J].中国无线电,2011(6):74?75.
[4] 王丹.关于广电信号对民航频率干扰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无线电,2007(9):64?65.
[5] 陈家启,高万峰.电磁兼容试验数据库建设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1(32):109?112.
[6] 程路,苏东林.电磁兼容自动测试系统中的数据管理[J].电子测量技术,2006,29(2):155?156.
[7] 方重华,覃辉.舰艇电磁兼容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J].装备环境工程,2009,6(5):97?99.
[8] 总装备部.GJB 1389A?2005 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S].北京:总装备部,2005.
[9] 总装备部.GJB 151B?2013 军用设备和分系统电磁发射和敏感度要求与测量[S].北京:总装备部,2013.
[10] 路宏敏.电磁兼容性预测研究[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00.
[11] 盛新庆.计算电磁学要论[M].2版.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12] HOLLAND R, JONE R H S. Statistical EM field models in an externally illuminated, overmoded cavity [J]. IEEE Transactions on EMC, 2001, 43(1): 56?66.
[13] 王国玉,汪连栋,王国良,等.雷达电子战系统数学仿真与评估[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14] TESCHE F M.EMC分析方法与计算模型[M].吕英华,王旭莹,译.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15]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电磁兼容设计】相关文章:
电磁兼容和电磁屏蔽技术10-05
电子电路的电磁兼容性设计10-05
变频空调的电磁兼容10-05
《电磁铁电磁继电器》教学方案设计10-08
电磁铁教学设计方案10-08
电磁铁教学方案设计10-08
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学习心得09-15
电磁铁教案09-11
电磁炉的选购技巧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