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时间:2024-05-21 18:20:32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小学教育论文15篇[优]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教育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教育论文15篇[优]

小学教育论文1

  1.问题的提出

  田径这个项目是各项运动的基础项目,而小学田径运动又是田径运动发展提高的基础。所以说小学田径是基础的基础。而近几年这个项目在大多数小学却难以开展,主要原因有:

  一是田径训练单调乏味难以激发起小学生的训练兴趣;

  二是当前的独生子女大多数怕吃苦;

  三是有的田径教师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过早的进行专项训练使学生时常有受伤现象;

  四是部分班主任和家长不理解、不支持。

  笔者从事这项事业十几年,从实践上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从理论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活动课”这个概念的提出,使笔者有了新的认识:小学田径训练课程化有助于田径运动的普及和提高。“小学田径训练”可以叫“小学田径活动课”,这不应只是名称的改变,应该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改变,近几年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的对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试验对照法。

  本研究采用什么处理:联想计算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三线图表

  注:n自愿参加人数占学生总数的百分数

  v出勤率

  u年内受伤人次占队员百分比

  p身体素质与全级平均身体素质的对比值(《国家体育锻炼标准》5项达标) c参加县级田径运动会的平均得分

  s输送地区以上运动队人数

  3.2分析为什么出现这种结果

  3.2.1自愿参加训练人数增加。主要是因为田径活动课改变了过去的田径训练中枯燥乏味的训练。小学田径活动课是指小学田径训练以活动课的形式出现,在课上改变了过去那种近似专业队的组织形式,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接受田径启蒙。小学田径活动课使田径练习的形式更加灵活,练习的手段更加多样,练习的方法更加丰富,学生更愿意接受这种新的形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吃苦耐劳的能力就增加了,自愿参加田径运动的学生自然就多了。

  当小学田径训练以课的形式出现时,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的认识就会有一定的改变,对学生(孩子)参加这项活动就有可能由阻力变为推动力。

  3.2.2出勤率提高。大多数的小学生对“课”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一般的活动和训练”,当小学田径训练以“课”出现时,学生的重视程度已经提高,再加上他们喜欢的内容吸引着他们,出勤率一定提高。出勤率的提高,标志着学生对田径练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提高了,对田径练习的兴趣增加了,对田径练习更加渴望。

  3.2.3受伤人数减少。田径活动课把练习内容、练习手段、练习方法、练习强度、练习密度、练习量融入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这样的安排更加科学合理。田径活动课与田径训练的最大区别就是田径活动课把田径训练融入活动课中,在活动课上轻松的练习中进行身体和技术训练,这种形式更加适合小学生。伤病的减少对未来田径运动员的成长有深远的意义。

  3.2.4身体素质同全级学生平均身体素质比值提高。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以下三点决定的。①学生自愿参加田径活动课的积极性提高。②出勤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③运动伤病的减少。身体素质同全级学生平均身体素质比值提高同时证明:小学田径活动课的效果优于小学田径训练。

  3.2.5参加县级田径运动会平均得分提高。原因同3.2.4的原因。同时说明田径活动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2.6输送地区以上运动队人数增加。原因同上。说明教师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培养出了优秀的田径后备人才。

  4.结论

  小学田径活动课,是目前较科学合理的培养田径后备人才的一种形式,是行之有效的。小学田径活动课,是当前小学生认可且接受的一种田径练习的方式。

小学教育论文2

  摘要:小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以生为本,实行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得到诸多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可,小学教育管理更加崇尚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围绕小学教育管理这一中心论点,浅析了小学教育管理的现状,并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解决小学教育管理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现状;对策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一段时间,小学教育管理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诸如教育观念、管理方式、教师素养未能及时改变提高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多年小学教育管理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就小学教育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小学教育管理的现状

  1.教育观念陈旧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很多教师把课堂当做“一言堂”,向学生灌输知识,在教学中侧重讲解概念、知识点、答题方法等,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当做教育教学的目标。对于听话、爱学习、考试成绩好的学生,教师会充分认可;对于调皮、学习不积极、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则会否定他们,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管理缺乏民主

  以往的小学教育管理中,班主任担任班级权威管理者的角色,制订班级管理制度,在班级中实行制度化管理。这类教育管理方法,一般是班主任依据管理经验自行制订的,忽略了学生的班级主体地位和感受,缺乏民主,学生对这种管理方式认可度不高,不愿意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与教师的沟通交流较少。

  3.教师素养不足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对新鲜事物十分好奇,对外面世界十分期待的年龄阶段。随着教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教师原本的教学理念和业务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与小学生接触到的新事物和新思想不能有效融合,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脱离时代,觉得跟教师有代沟。

  二、解决小学教育管理现状的对策

  1.转变教育理念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师应当转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念,明确“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例如,给学生讲解《我不能失信》这节课时,课文中对话部分很多,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小话剧的方式,让一个学生读白,另外三个学生对话,分别扮演小宋庆龄、父亲和母亲,表演课文的内容,这种有趣的课堂环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在此期间,教师要做课堂进度的推进者和幕后引导者,及时跟学生沟通,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为什么不能失信,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哪些道理?帮助学生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树立“诚信”意识。

  2.加强民主管理

  教师在小学班级管理中,需要加强民主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给学生一定的民主权利,鼓励学生为班级管理建言献策,增强学生自身的存在感和被重视感,提高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认可度和执行度。例如,新学期伊始,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与学生一起筹划班级管理制度,先分出几个大类,如班干部职责、学生课堂常规、班级卫生管理等,首先让每组选择一个发言人,每个组的成员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提交给发言人,然后每位发言人跟同学们逐条介绍每位组员的建议,让大家举手表决,将支持人数统计出来。由于每位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想法和建议也会有所不同,按照这种方法,让学生听取每位同学的想法和建议,并统计每条建议的支持人数,然后按支持人数从高到低排列,综合支持人数多的建议,制订为班级管理制度,让班级学生以班级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与到班级制度的制订和监督管理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认可度。

  3.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自身教学综合水平的提高,是小学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应当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和业务素质,加强对新知识、新观念的学习,广博的知识储备能使教师的教育管理方法更丰富,让教育管理工作跟上时代步伐。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专业的报纸杂志、电视新闻和互联网及时关注教学方面的最新动态,了解小学生喜爱的事物,通过互联网学习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学校也可以结合自身校情,邀请小学教育管理界的先进模范工作者开展教育管理心得交流,或者给教师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建设高水平、高素养的小学教育管理队伍。综上所述,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育综合水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民主管理。采取多种举措,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峰.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现状及对策[J].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xx.

  [2]董丽梅.小学教育管理中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xx(70):166.

  [3]尚正辉.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及改进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xx(13):23.

小学教育论文3

  【摘要】:

  双语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一面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在双语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双语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双语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工作。

  【关键词】:

  小学双语教育;教学;素质教育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有经验的老师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块磁铁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小学双语教学,就是要想法设法在开课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引导的过程是为新内容呈现搭桥、铺路的过程,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求知欲望、启发积极思维、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的过程。

  双语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双语等学科的学习。因此,学生的双语水平如何,是素质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双语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

  从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一面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双语课素质教育的核心。双语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圣陶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双语能力和良好的双语习惯。培养双语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双语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实现塑造“中国心”的重任。

  双语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双语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双语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双语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双语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双语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双语教学的目标。

  双语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工程。双语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双语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

  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在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双语,双语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双语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 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双语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双语学科指导深入阅读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素质教育目的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双语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双语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双语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双语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双语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双语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双语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以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小学教育论文4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不应当局限于课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对小学语文进行教学反思,真正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教育反思

  一、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1.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目前我国各项事业都倡导以人为本,教育事业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经济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文气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这就要求教育要通过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推行下,我国各地区都在通过教育转型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目前很多学校都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当成一种口号,教学理念依然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限制了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也无法让学生将身心全部投入教学之中,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下降,学习效率也在大打折扣,阻碍了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

  2.全面教育教学理念

  所谓的全面教育指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教育。一些教师往往会疑惑,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全面教育存在什么关系。也正是这种认识的缺失,才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反思。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文字教学上,更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精神的引导。语文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所涉及的精神文化同样深厚,更涉及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些内容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进行挖掘,并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会通过语文感受世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课文都是就有积极意义的文章,这些文章不应当仅仅被生硬地分割成文字的书写或课文的背诵,而应当注重通过挖掘文章内涵,让学生在语文世界中逐渐成长。

  3.综合教育教学理念

  说到综合教育,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同样会有一些疑问,小学语文教学与综合教育又存在何种关联?其实,小学语文综合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如何让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并不是具体化的教学,也不会像其他学科那样就有一定的实际运用平台。但这些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开展综合教学的理由。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语文教学更加形象具体化。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挖掘文章的精神内涵,比如,吃苦耐劳精神、乐于助人精神等,这些精神在挖掘后需要学生运用到生活中。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父母、关心父母时,可通过让学生给父母洗脚等小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此类事件的认识,强化书本中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深刻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方式,何乐而不为。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反思

  1.动手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刚在进入小学时,就已经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小学语文通过课堂教学,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目前,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汉字的识别以及断句能力的培养仍然占据教学的重要地位,并且教学只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没有关注文字的重要性,这也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残缺,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加之课堂时间有限,小学生的书写能力无法在课堂中得到锻炼,导致大多数小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不扎实。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教学互动的提升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缺少互动性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学生只需要被动的听课,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小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另外,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并没有设计课堂思考题,或者思考题设计得相对较为简单。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提问学生“文中有一段是全文的中心思想吗”,而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就可以,这种提问缺少对小学生思维的调动。还有一些教师对语文思考题持置之不理的态度,这些问题都说明了语文教学缺少必要的互动性。

  三、结语

  笔者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认为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当通过认真反思,改善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通过积极的探索以及勇于实践的精神,全面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庞善凤.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xx(9).

  [2]吴舜华.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及其意义[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xx(29).

  作者:史翠青 单位:磐石市烟筒山镇中心小学校

小学教育论文5

  一、课前备课充分,提高预见能力

  备课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应具备的基本功。教师备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能否上好课,因此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小学体育教学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教学前如考虑不周,课堂上就易发生损伤类的事故,因此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针对所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精心设计教授方式和方法,科学而艺术地把握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防范,对课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应急方案,这样才能掌握主动,预防和处理好偶发事件。

  1.器材的安全性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所选取的体育器材的危险性。如接力棒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体育器材,在体育课的接力跑中经常使用,学生在加速跑过程中如果摔倒,接力棒可能使其遭受挫伤或其他伤害。再如跨栏架是一种复杂的大型器材,跨栏架的高度如果调节不好或跨栏架缺乏稳定性,将会威胁学生的运动安全。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对体育器材在操作过程中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并结合教学内容选取适合学生的器材,在使用之前还要检查器材是否有损坏,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以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

  2.器材的正确使用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器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如学生操作不当,使用器材时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或者教师讲解不规范,动作指导不到位,都会导致学生在模仿和练习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例如,学生都很喜欢打布子儿,如果拿着布子随意乱投,将其直接打到其他人的身上,尤其是头部,很有可能造成伤害。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讲解体育器材的使用规则,引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器材。要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兴趣,就要不断变换锻炼的方式,配合使用不同的活动器材,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如学生分组练习时,教师由于注意力分散,不易观察到每个学生是否都按照要求正确使用器材。所以在确定使用器材后教师要考虑安排一些监督人员,通过引导增强他们的组织能力和责任感,使他们起到教师的助手的作用。合作学习时学生可能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并想尝试一番,因此教师备课时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确定课堂讲授的一些要点内容,如告知学生使用器材时有哪些危险性,如何避免各种危险动作,以便扫除学生练习时的安全隐患。简言之,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认真周密,提高预见能力,预想到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事件,明确处理方法,而不要等到出现问题时才想办法处理。

  二、做好课前准备活动,因材施教

  小学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非常重要,它是教师顺利完成一节课的保障,既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身体,又能使学生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各项运动当中。准备活动中要有效避免一般性的伤害事故发生,如扭伤、拉伤等,还要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重点加强某些部位的活动,如立定跳远,就必须特别加强下肢关节膝、髋、踝等部位的活动,在强化练习的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学生受伤。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性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体育活动中容易出现一些安全问题。如一、二年级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时简单地跑都有可能摔跤,因此教师要谨慎选择活动项目,安排适合的教学内容;三、四年级的学生对新事物好奇心强,使用任何器材都想尝试奇特的玩法,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必要时给予安全提示;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掌握一些较难的动作和利用复杂的器材,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但也增加了教师工作的难度,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器材,并有效地利用好器材,以免出现安全事故。

  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每个学期开学初,可以安排几堂体育室内课,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介绍所要使用的体育器材,讲解安全知识,也可以通过一些案例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安全意识。校园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提醒学生校园哪些地方有安全隐患,出现意外情况怎么处理。例如,我校校园里有绿化带和树林,学生如果进入绿化带或树林,那些坚硬的树枝会刺伤学生,甚至给学生造成更严重的危害,因此教师要告诉学生,如果体育器材不小心抛入树林该怎么办。此外,教师还要告诫学生,校园里有很多用来分区域的栏杆,学生活动时禁止跨越栏杆,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危险。上体育课时,有些学生经常带一些与体育课无关的物品,如书籍、铅笔、文具等,其中带铅笔上体育课是最危险的,有的学生将铅笔放在衣服兜里,教师很难察觉,当学生做运动的时候铅笔尖很容易刺伤学生。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如果发现学生带与体育课无关的物品,要及时提醒学生哪些物品不能带,或者带来后应该放在指定的位置,下课后再取。对于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体育教师都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方法来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学生能够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教育论文6

  什么佳作神气韵味的追求,美感的体验,想象的活跃,都在这紧张运行中被齐一化了,转化成了形式多样的匠气十足的试题表达式。如排序题,考26个拼音字母,非得这样考。E__G,即要求在横线上填写相应字母。或者给出几句话,要求排顺序,而且有一个统一的排序答案。改错题,非得人为地制造错误让学生修改。如有这样一道题,要求改错“春天到了,百花文放”。老师觉得学生应该会把“齐”字写错成“文”字,故设了这样的练习。孩子改成:百花开放,结果当然被判错,孩子们也很茫然,因为他们不会把“齐”字写成“文”字。还有判断题,非得弄模棱两可的ABCD答案,让孩子在懵懂中选择。如此种种,使语文教学受制于追求高分竞争的紧张运行之中,于是为了应对考试,就有了复习的应对。一年级就开始提前结束上课,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专门的复习。如专门的量词训练、专门的句式训练、专门的易混字训练等等,把许许多多人为的混淆让孩子们练习。隆重的考试仪式由内到外规训了师生语文教与学的本质。

  吊诡的书写格式规训小学语文是儿童告别他的口语世界正式进入书面语世界的阶段,小学语文教育由此必然要规范儿童的书写世界。问题在于我们规范的聚焦点在哪儿?是更多地在意一种正确的书写格式,还是在意一种书写的灵性?在现实的语文教育中,我们常常把书写格式装饰得非常神秘,学生首先对格式要求有一种恐惧。比如,拼音的书写,在拼音四线格里,上格只能穿到什么地方,下格要达到哪儿,老师似乎要用尺子来测量。如日记,在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日记的时候,老师仅仅在意格式,至于写什么,怎么评价,老师已经顾及不到。只要符合日记的格式要求,都得到赞赏,没有符合日记的要求,就算写得再好的内容,也得不到一点儿赏识,仅得回两个字“重写”。一、二年级的学生被告知写话的时候不能写对话,因为冒号、引号容易用错。为了避免写错,就得让学生学习第三人称的转述。这样的学习还有意义吗?如一次一年级的考试,考的内容是看图写话,图中画着:老人摔倒了,一个小朋友去扶。有学生是这样写的:一天,小明在上学的路上看见了一位老婆婆摔倒在地上。小明急忙上前扶起老婆婆。老婆婆说:“谢谢你,小朋友。”小明说:“不用谢!”(当然这位小朋友的冒号引号的格式没有用对,尤其是写在方格里的时候)但老师“忍无可忍”,为了让学生明白书写格式的重要性,罚学生抄下面这段满分的写话:一天,小明放学了,他在路上看见了一位老奶奶摔跤了,就把老奶奶扶起来,后来老奶奶夸他是好孩子,他觉得心里特别高兴。在老师看来,这些规范从一开始就要严格掌握,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然而习惯的养成要与灵性的保护和发现是要一并进行的。我们没有必要用标准格式牺牲了儿童表达的灵性。规范的书写格式应当要求,但是,格式的掌握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内化的,在语文的学习中,书写的格式与书写的内容不论从学生的表达上,还是从教师的批改上,都应该是要同时关注的,怎样的“长写作性灵的善”与怎样的“救书写格式的失”是要认真思考的。过于注重书写格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忽略了书写中的语文思想的萌发,忽略了书写中文化的意蕴。

  凸现的“教师化语言”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师也极为积极地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中国传统的师道文化的存在,使得教师们很自然地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己”无可厚非的指的是教师自己,这就意味着只有“我”(老师)才有权力判断什么东西是普遍可求的,根本没有想到学生想要的是什么。只有“我”(老师)的心灵才是个有资格的心灵,学生的心灵则加上括号不需要在场。由此,彰显的自然是“教师的语言”。如汉字的学习,每一个汉字,老师都得让学生一个个去拆换汉字的组成部件。如学习“战”字,学生做的事情是把含有“占”这个部件的其他字找出来,学生挖空心思找到了“贴、帖、点、店、站”,这些字在老师看来是很容易找的,可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确实是很困难的。三年级学生学习写作文———肖像描写,学生整节课轰轰烈烈拿着小镜子对着写镜中的自己,一直在“蘑菇发型”还是“云朵发型”上争论不休。低年学段每篇作文的开头,都要求是“一天(逗号)”。学习完《曹冲秤象》,一定要花很长时间在讨论还有什么其他的秤象方法。学习了冰心的诗歌《雨后》,一定要让孩子们讨论诗中的小哥哥不好,因为他乱踩水,又不好好拉着小妹妹,等等。这些老师的语言,让语文的课堂学习虽然“声势浩大”,但却无所作为。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上,也尽显知识的教师个人化。如一个孩子用“希望”造句,我希望世界能下雪。老师改为:我希望世界能够和平。学生说“勇敢生活”,老师判错,因为答案是“勇敢飞翔”。学生写到“粗粗的尾巴、尖尖的角、白白的翅膀”,被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小松鼠的尾巴、小山羊的角、小白鹅的翅膀。这些异化的仪式,已经披上了神圣的“规范的遵守”的外衣。一位孩子说:“一看到我们的语文老师就会想起给白雪公主吃毒苹果的巫婆。然而,白雪公主并不知道给他吃苹果的是巫婆,学生也尽力“听老师的话”。这位孩子的担忧“我们会不会是白雪公主”?就很让人深思。

  小学语文教育规范“异化”的后台取向

  (一)“抽象”的语文教育习俗教育习俗,简单的说就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的约定俗成的教育话语。由此不难理解教育习俗是情境性的、文化性的、生成性的,它绝不是教育规律、教育口号的机械照搬。要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去形成教育理论,但是教育理论又是不会机械对应各种教育现实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现实之间存在着特殊的联系。没有理论的教育实践是盲目的,没有教育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在任何情况下,用实践来证实或检验某一特定理论是有问题的,用理论来套解特定的教育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然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着大量的本来应该鲜活存在却被抽象化了的教育习俗。比如,小学生学语文要多读多写,这是长期的语文教育实践形成的话语形态。然而,读写什么?怎样读写?小学生是需要教师的实际指点的,而不仅仅只是老师布置作业的形式。但是在现实中,很多语文老师只注意到了多读多写的抽象存在,而没有把它化为自己和学生的一种语文生活方式。比如,一位语文老师布置学生的暑假作业,要求学生每天读书二十分钟,然后按照“日期—书名—读书时间—家长签字”的学校传统的方式交记录表。一位学生和家长没有这样做,而是按照“书名—推荐理由—自我评价”的方式建立了阅读专题。比如,孩子看《凯琪的包裹》、《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家长写上推荐理由是亲情的感染。孩子写下的感受是人与人之间需要温暖。然而,开学因为不符合老师的表格要求,被退回来重写。于是家长不得不在表格上签下了自己的五十多次姓名。学生不得不在表格里一遍遍抄书名,老师满意了,孩子哭了。这些抽象的习俗让教师们完成了工作量,但是却剥夺了读写本身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享受。

  (二)“概念化”存在的学生目前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诉求。语文新课程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到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的表述中,表达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发展个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然而在语文教育的现实中,对“人”的概念的抽象理解,使得学生更多时候是“概念化”的存在,而不是真实的存在。即学生是抽象的“人”,是“概念人”,而不是一个有意义的人。比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本来最擅长写对话,但却因为冒号引号容易格式不对而被勒令不要写对话。三、四年级的学生本来内部语言已经发展,但是又被写实所禁锢,写自我介绍要通过带小镜子来写。五、六年级在对生活有更多感触的时候又被教育为只能写光明,不能写黑暗,就是写黑暗也得最后被光明战胜,等等。这些语文学习,使对“人”的尊重仅仅限于表面。阿伦特(HannahArend)t在《人的条件》一书中指出:是生命而非世界才是人至高的“善”。[1]生命是什么?“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2]这就是关于对“生命”的尊重。正如叶澜先生所指出:“教育发展的内在核心问题是对‘人’的认识,教育学基本原理的突破需要从对‘人’的认识的反思开始。”她认为就中国目前教育学理论的现状来看,“在有关‘人’的认识上,主要缺乏的是‘具体个人’的意识,需要实现的理论转换是从‘抽象的人’向‘具体的人’的转换”。[3]而所谓具体的人就是指“作为一种物质的、理智的、有感性的、有性别的、社会的、精神的存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范围,这些成分都不能也不应当孤立起来,他们之间是相互依靠的”。[4]我们的语文学习是在学校教育中的对母语的学习,母语,是我们精神的家园,语言学习的背后应该是人的生命世界的存在,母语并不是一个人可以随意拾起放下的工具,它包围着一个人,并且侵入这个人的所有经验、理解、判断和行动中,通过语言,一个人才参与到一定的历史和社会中来。学校的语文学习伴随着孩子珍贵的母语习得的过程,这样的语言学习是最牢固、最具诗意的,充满着心灵的体验,这与鲜活的生命息息相关。

  (三)“可量化”的语文知能为了更好地评定学生,进而评定教师、学校,必须有一套量化的指标进行比较,从而区分一个人在这个群体中的位置。于此应运而生统一的标准、统一的答案、统一的授课内容、机械的计分方式,这使语文教学活动渐渐转化为一种如韦伯所说的“理性活动”,即是一种把事物都化为方法问题的方式,用特定的计算和干预工具,将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人与知识置放到以算度为中心的统摄之下,“世界不再是真实的和有机的‘家园’,不再是爱和沉思的对象,而是变成了冷静计算的对象和工作进取的对象”[5]。并以此发展出一套知识原则,与写作模式化、阅读程式化、考点精确化共同氤氲了一个可计量的领域。一系列的语文教学活动便规范化了,课本只是成为了为练习阅读、写作而设的工具,教师授课的目的也就在于使学生能以特定的方式获得特定的知识体系。大家关注的是这些规范化、格式化的形式,很少关注活动的内容。这些机械的测量的“诞生”带来的是活生生的语文学习环境的“死亡”,语文知识成了脱离生活的孤立的“量”。也因为一切是可以计量的,大家也就习惯于以累加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发展变化,知识本身被忽略了。由此,教学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不是为了知识,而是为了获得形而上的高效,以此来衡量什么是成功的教学、什么是失败的教学,谁是成功者、谁是失败者。本应该由其他标准共同确定的事情,却要按照效益或“代价—利益”分析来决定。本应该规导我们教育的那些独立目的,却要被产出最大化的要求所遮蔽。正如苏格兰物理学家LordLeloin说:“当你不能用数字表达,你的知识就是不完备的、贫乏的,从而是不令人满意的……如果你不需要用什么知识去参加检测或考试,那么这些知识就不需要知道。”[6]在这种价值的感召下,一切都可以化为数字来衡量,一切都以数字来说明,否则就是含混的,不能说明问题的。什么批判性阅读、什么真实的表达、灵动的感觉,在这可算度中灰飞烟灭。

  小学语文教育规范的真实存在

  诚如上文所述,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习惯用一系列的“规范”指引着学生的语文学习进程,殊不知,学生缺失的却又是我们苦苦追寻的规范。我们的学生满脑子想着的是我要怎样回答试卷上的题目。“我脑袋空空,写什么呀?”“语文课一点儿意思也没有,整天不是做题就是唱‘大’字加点就是‘太’。”小学生们这样的感慨其实就是对我们的语文教育规范的质疑。当一个才入学一个月的小学生正儿八经的说“天底下最讨厌的两个字就是‘语文’”的时候,我们该对小学语文教育作出怎样的思考呢?真正的语文规范的掌握带来的应该是注重语文思维习惯的培养,从而使语文学习经验得到良性的形成。而“异化”的语文教育规范带来的只是注重“量”,为了达到立竿见影的时效性而进行题海训练式的语文学习,沉重的量化训练让小学生们苦不堪言。面对活生生的真实生活,我们不能仅仅检测学生:表达了这么一些语言,这些语言符合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学生知道,在他们成长的这一阶段里,需要什么样的语言和需要做什么样的事情。小学语文教育的规范应该还原其真实面目,即规范应该是为真正、真实的语文思维习惯的培养而设。

小学教育论文7

  1.生本教育的含义与重要性

  作为教育思想与方式的一种,生本教育理念强调以生命和学生为本。在小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就是语文,该科目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就是作文教学。因为我国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限制,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通常以考试中的给题作文为主,经常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与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要求并不适应。生本教育并不提倡不断加重学生的课业与考试负担,反而要求尽量不干扰学生的成长,使其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应将生本教育理念贯彻于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2.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生本教育的策略

  2.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许多学者都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就说明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必须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体会写作过程中的乐趣,能够乐于写作、享受写作。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爱好、喜欢的事物,而培养兴趣的重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即教师需秉持生本教育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布置手抄报任务、将学生优秀作文选登在黑板报中、让学生对比自己修改前后的作文、在课堂中评点课文等。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写、愿意写。

  2.2联系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写出的作文大部分只是平淡的流水话,没有融入创新因素,而且组织语言时还经常十分混乱。另外,一些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过于片面,只让学生以范文为样本“生搬硬套”,希望其写作水平在模仿中提高,没有做到将学生作为主体。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其思维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观察生活,领略自然的美感,体会周围的人和事,这样才能写出真实的作文。比如在写《美丽的春天》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下时间去公园、家中的庭院、街道旁等观察春天的美景,蒙蒙的细雨、发芽的柳枝、绿油油的小草等等,并将这些景色生动、形象的描绘在作文之中。这种与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快速融入学习,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细心观察社会和生活,写出生动丰富的作文。

  2.3在作文教学中结合阅读训练

  阅读训练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多阅读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在文化熏陶下提高其审美情趣,从而储备大量知识,提高其作文写作能力,它也是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将生本教育引入作文教学中,需要教师以学生的个性为依据,选择与其年龄阶段和兴趣相符合的范文,并鼓励其阅读。阅读不仅启发学生的智慧,还可以启迪其心灵,引导其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学生没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就意味着没有完全发育的心理知识,对作文也很难产生兴趣。缺乏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学生就很难顺利完成写作,只有具备了阅读能力、欣赏能力,才能逐渐培养表现能力。小学生通常没有条件和能力来阅读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不过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引导能够使学生获得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的机会,在丰富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写作欲望也会更加强烈,鉴赏能力提高,积累大量美词佳句,写作时也会更加规律。例如为学生挑选《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爱的教育》等书籍,首先让学生模仿文章的语言或格式、结构等,但只是为了拓宽其写作思路,而不是单纯的抄袭,掌握相关方法后应鼓励学生创新,采用多个角度去描写自己的'故事。例如,本来是“顺序”的文章,可经过修改采用“倒叙”来叙述,又或者进行“插叙”,通过不断练习,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

  2.4鼓励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古今中外数不胜数的著名作家虽然都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很高的写作能力,但是仍然会反复修改、推敲自己的文章,从而保证文章质量。例如《棠棣之花》的完成花费了郭沫若二十五年的时间,而《安娜卡列尼娜》也用了托尔斯泰五年的时间,一些章节的稿本甚至多达十几种。如今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实行生本教育时需要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养成良好习惯。为了有效培养学生,教师应使学生形成习惯,自行修改作文,并持之以恒。因此教师应秉持生本教育理念,告知学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多夸奖学生,避免学生感觉受到强迫,出现逆反心理。学生修改作文后,教师需加以肯定与鼓励,使学生自信心增强,逐渐形成自我修改的习惯,作文能力提高。

  3.结语

  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由于小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较少,观察能力不强,组织、驾驭语言时也具有一定困难,常常导致其作文水平低。同时,其作文中经常存在许多错误,教师修改时也无从下手。因此,为了使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水平提高,教师需要将生本教育理念贯彻到教学过程中,调动其写作文的兴趣,培养其创作精神,使学生享受学习。

  作者:卢海林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坎北小学

小学教育论文8

  一、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是秉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思想来设计编排的,其实现了将数学知识点由难到易的排版,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就有“制作年历”和“校园设计”这两个实践活动,这两个实践活动能够锻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数学算法的要求上更是多样化,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学得的知识范围过于狭隘.

  二、教学实践的具体要求

  1.结合教材要求,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教学安排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更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订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点,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完成小学数学学习.比如,在第二册数学实验教材中,要求学生学会认识时间,而一些学生在对时间的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进行时间认识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知道现在是第几节课吗?”树立起学生的时间观念,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先讲解时针的转动规律,接着介绍分针与秒针,由难及易,步步深入.

  2.将课堂作为教学实践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数学的教学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学生学好小学数学的关键,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教学,结合教材要求,开展一些与数学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趣的最好方法就是进行游戏教学,比如,在进行10以内的加减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设置一个让学生买菜的情境,让学生在买菜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况,帮助学生进行算术练习.

  3.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优化教学方式

  每次的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地对教学进行反思,找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优化.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教师应当很好地结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好小学数学知识,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教育论文9

  近五年来,天水市育生中学积极适应迅猛发展的社会和教育形势,以推进素质教育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大力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善和强化管理,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促进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与发展,使学校各方面长足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学校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由700多人增至1350多人。

  20xx年9月,现任领导班子上任后一致认为,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创建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打造平安校园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为此,该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等法律法规,其目的就是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依法治教,提高师德水平。校领导坚持在行政会上安排法律法规的学习,使班子每个成员知法、懂法,依法办教育、依法管理。学习中要求每个人写心得、谈体会,对照自身找差距。经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全体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师德水平显著提高。

  学校针对学校周边环境常有社会小青年打学生、抢钱、骚扰学生等现象,制定了校领导值周检查制度与校行政人员校园周边环境巡查制度。

  制度规定,值周领导负责检查中午放学、下午放学校门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直到全校学生走完。学校班子全体成员每周两次分三组在各个方向巡查放学路上的情况,对一些社会小青年及时驱逐,发现打架、斗殴、抢钱事件及时与派出所联系。特别在毕业生毕业时,学校更是加大巡查密度,坚决排除一些不安全事件。由于检查巡查到位,学校周边环境大大改善,学生上学、放学感觉安明显增强。同时,由于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学校多次被评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育生中学在提高教师法律意识,创建平安校园周边环境的同时,加大对学生法制教育力度。学校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学生的法律教育。每学期学校都要邀请法制副校长给全校师生进行法制讲座;学校政教处要组织各年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竞赛;要求班主任老师要对学生进行一次以“知法、懂法、守法”为主题的班会;

  每班每学期要办一期法制宣传的黑板报。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全校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校风。

  另外,学校还加大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要教育学生时刻注意交通安全,要求学生校园内不许骑自行车,马路上骑车不许带人,不许比赛,过十字路口不许闯红灯,过马路必须走斑马线……放假时,要求学生外出要告诉父母,不许夜不归宿;出门注意锁门,防水;

  到有森林的'地方不能携带火种,以防引起森林火灾;游泳时要有大人陪同等。为了保证学生饮食健康,学校慎重选择饮食摊点,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有健康证,所售食品必须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坚决禁止三无食品出售,学校后勤处每隔一段时间便要抽查所有摊点的食品,对不符合要求的人员坚决辞退。学校还给学生提供了干净安全的纯净水。夏天时,学校要求学生不吃不卫生的食品,而且要求学生保持教室卫生干净、通风。

  校医经常检查学生个人卫生,后勤工作人员隔段时间给厕所喷洒消毒药剂,这些措施有效防止了夏季流行病的发生。

  近年来,由于学校在打造平安校园的工作中有制度、有措施,着力抓落实,所以,学校校园内外未发生一起安全事件。全校师生法律意识强,“安全”二字常记在心,学校成了家长学生心目中的放心学校,安全学校。

小学教育论文10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空间意识的增强,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渠道不再局限于在家访、家园联系本、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和教学开放日、电话等形式上了,而独具E格的网络沟通成为现代家园互动的新载体。本文介绍我园新的家园互动方式---网络

  关键词:网站、网络沟通、家园互动

  家园如同一车两轮,只有同向运转,才能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新纲要中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空间意识的增强,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渠道不再局限于在家访、家园联系本、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和教学开放日、电话等形式上了,而独具E格的网络沟通成为现代家园互动的新载体。

  下面我就结合我园的做法谈谈一些个人的认识和看法。

  一、搭建网络平台是开展网络沟通的前提

  为了满足家长与教师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我们幼儿园在20xx年8月份创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黄石市委机关幼儿园网站(.cn)这在黄石属于首创。有了这座神奇的平台,让我们感觉到网络不但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不少知识和乐趣,还给人们的交流和联系带来方便和快捷。

  二、宣传网站是开展网络沟通的基础

  利用网络方式进行沟通,大家开始还不是很接受这个新鲜事物。如何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提高网站的访问率是关键。

  为了吸引更多家长浏览网站,真正的发挥网站对家庭教育指导作用。我们在编辑网站内容上狠下功夫,共开设了8个栏目,分别是:反映园内外最新幼教动态的“焦点访谈”栏;交流教师教育心得和经验总结的“独具E格”栏;介绍父母科学教育妙策、保育知识的“健康快车”栏;针对社会上未入园的0-3岁幼儿家长开设的“精灵宝贝”栏,让孩子们不论是否上幼儿园,都能感受到幼儿园的教育。针对幼教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请大家相互交流展开讨论的“BBS论坛”;及时反映孩子的童言趣稚语、美术作品、玩耍瞬间、及一日作息的“七彩世界”栏;介绍园况、园长、各班教师的.“快乐家园”栏,关于招生通知及录取新生名单等内容的“公告栏”,另外还有QQ大本营、园长信箱等栏目,每个栏目下又开设了若干个子栏目。这些栏目内容侧重点不同,各有千秋,各具特色,突出了“全、新、活、趣”的特点。

  俗话说的好“酒香也怕巷子深”,网站做好了,还得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它、喜欢它。刚开始好多家长不是很了解网站,甚至不知道网址是什么,有的家里没有电脑设备。这些也是形成家园网络沟通的阻碍。为了消除这些不利于网络家长工作的展开,于是我们在幼儿园大门口贴了关于幼儿园网站开通的海报。每次在外面搞大型的宣传活动、开展幼教咨询活动、家教讲座、家长会等等都不忘提醒家长登陆网站关注市委幼儿园,把科学育儿的知识宣传给家长,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除了这些宣传以外,我们还不忘孩子们这一大资源,我们把孩子带到电脑房,让孩子看到网站上自己或同伴的照片、美术作品、童言稚语等……然后让孩子回家“教”家长上网浏览,让孩子为网站的推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种新型沟通渠道的推出得到了家长老师的认可,也让老师和家长都“省了事儿”。有不少家长老师认为,利用网络进行家长工作能让老师和家长进行深入全面的交流,而且可以错时补充,实现家园沟通、优化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达成“双赢” 的目的。也有效的鞭策教师家长有心去发现去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丰富网站内容是开展网络沟通的关键

  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目的在于: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幼儿,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这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以往由于我们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把“教育家长”作为家长工作的目的,常常出现教师教育家长、埋怨家长、指责家长的现象。随着在网络中的交流沟通发现:现在的家长素质提高很快,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甚至超前于教师,家长已不再满足于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转,使家园配合出现裂痕,这种裂痕的出现迫使教师反思当前家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起做家长工作的新观念,建立与家长的新型关系,在网络交流沟通中变教师教育家长的单向活动为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共商育儿方法的平等的双向活动,这种平等关系会拉近教师与家长间的距离,有效发挥家长的能动作用,主动与教师沟通、配合对幼儿实施教育。

  A、了解教养目标、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

  通过实践,教师认识到要使家园配合一致,就必须使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目标,并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使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有效的促进幼儿发展。

  为了家长及时、全面的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配合幼儿园进行教育,教师们利用网络做到了“三公布”:1、在网站上每月公布各年龄段的月工作目标。让家长对孩子这个月的教养目标早知道。2、每周向家长公布周计划。家长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了解本周教学重点,看了“请您配合”一栏,就明白了请家长协助完成的目标。3、在“健康快车”版块中每周公布一周菜谱,让家长了解到了孩子在园的饮食搭配,同时为家庭饮食结构的补充提供依据。

  家长通过网络对幼儿园教育了解后会积极、主动的配合幼儿园教育。如我们六班在上次开展“昆虫主题活动”时,家长们在网上看到了这个信息之后,马上主动上网查找搜索相关信息,周一早上孩子们就拿着各种各样有关昆虫的图片、问题及答案汇集到了班级,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提供了资源。由此孩子们也深入了解到有关昆虫方面的启蒙教育,网络上的信息既使家长明确了幼儿园教育目标,又使家长知道了为配合目标的落实自己应如何做。又如我班包含的家长把孩子在外面旅游的照片都上传到BBS上,让所有的网友们来欣赏。

  我们班上个月组织了一次“参观气象局”活动,通过网上交流,看出家长们都非常赞同以后可以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陈心仪的爸爸在BBS上发贴感谢我们老师,一声声亲切的问候,更让我们老师感到多么的温馨。

  正是有了这些家长们的积极参与,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家园共同配合,教育活动才会开展得生气勃勃,幼儿也从中获得了发展。

  B、创设条件组织家长自我宣传、自我教育。

  我们发现好多家长都有许多好的教育方法与经验,对家长起到启发与借鉴的作用,值得推广,于是我们就在网站上开辟了真情传递版快为家长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老师或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困惑在BBS上发表话题,请大家参与讨论。如“当孩子做事拖拉怎么办?”“如何对待孩子顶嘴”“孩子不听话,父母该打他(她)吗?”“如何使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孩子挑食怎么办?”“孩子应学些什么?”“孩子坐不住怎么办?”等。围绕这些话题家长老师纷纷跟贴,各抒已见,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都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宝贵财富。一个小小的帖子,沟通的是家长和老师的心,提升的却是教师们对“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理解,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感悟。

  大班家长在幼儿入学前自发以“入学前应为幼儿做好哪些”为题在BBS上进行了讨论,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家长达成了共识:上学前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较强的自理能力。此类活动的开展达到了家长教育家长的目的,提高了家长的育儿水平,家园沟通、目标一致、协同对幼儿进行教育,营造了一个家园共同关心幼儿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正如有位家长所说:“一个好孩子身后一定站着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和一个尽心尽力的好家长。”

  家长工作需要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家园共育。以独具E格的方式来开展家长工作才是真正意义上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家长在这样的交流模式下才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家园共育才会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培养幼儿健康活波的成长,我们的家园共育才会更有效率、更有价值、更有生机。

小学教育论文11

  摘要: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而礼仪又是思想水平的外在表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道路有重要影响。提高小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呼唤,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对当代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困境进行分析,探讨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礼仪教育;困境;对策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人与人交往的行为艺术。讲礼仪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当代小学生的教育要求。身在礼仪之国,就应该做讲礼仪的好公民,讲礼仪是当代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只有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才能构建文明校园。要求小学生在学校做一个三好学生,在家做一个懂文明的好孩子是社会的.需要。但是实际上由于很多因素影响,导致小学生行为不文明,因此要加强小学生礼仪教育。

  一、当代小学生不文明礼仪的困境

  小学生是社会的栋梁,是社会发展的希望,但是由于不良习惯的影响,小学校园出现了许多不文明现象。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可以看到很多小学生随地扔垃圾、大声喧哗、有的学生不喊报告直接闯进教师的办公室、在公共场合打闹。这些不良行为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呈增长的态势,所以对当代大小学生生进行礼仪知识的普及与礼仪行为的规范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对小学生进行尊重老师的礼仪教育,如上课时起立,敬礼,上课不要讲话,回答问题先举手,下课要跟老师说再见,等等。

  二、小学生礼仪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1.要求学生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入手。

  一些学生的行为习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小学生最基本的礼仪道德要从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开始,这些都是文明的最初表现。对父母长辈的孝敬和尊敬师长是小学生能做到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例如,对父母主动问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养成有礼貌的习惯。

  2.要求学生从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开始。

  校园里,首先,要求学生发自内心地关心同学,在实现尊重教师的同时,做到学生间友爱互助;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意识到个人是一个单薄的群体,只有当班级力量聚集到一起时,才会发挥集体作用,在这个集体中,需要培养学生互助进步,团结友爱。其次,想要让学生热爱学生生活,热爱校园,必须得让学生先了解学生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而爱学校从热爱同学和老师开始,在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同时,要热爱家乡多一点,以后为家乡的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3.要依据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

  一般学生中,男同学自制力较差,比较好动,女同学相对要安静很多,体现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同学心智存在差异,所以在教育方式方面要针对男女同学的不同特性,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优化环境,营造氛围。

  在良好教育环境熏陶下成长的孩子,对于礼仪规范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孩子生来具备的品质。学校在培养学生礼仪方面知识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文明礼仪氛围。

  5.多种渠道,普及知识。

  (1)制定规范针对学生的心智和年龄段特点,拟定不同的“文明礼仪”评选标准,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年龄段规范自己的文明行为。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从使用文明敬语开始,促使学生用严格的标准规范自己。

  (2)舆论宣传学校的宣传要利用好黑板报、校刊、校广播站等媒介宣传礼仪知识。校广播站在宣传弘扬礼仪教育的同时,要大力表扬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风貌,与此同时,要宣传文明礼仪树新风的观念,在老师的带领和广播的宣传下,对一些表现好的学生和班级进行表扬,使之成为学习的典范。

  6.树立典范,引导方向。

  引用名人的先进事迹、思想、优秀品质和典型的事迹行为,熏陶学生,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学生惯用的思维就是以老师为模板进行效仿,老师的日常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做到以身作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树立好自身形象,在德智体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养成良好习惯。比如,在校园或者校外,一些学生遇到老师不敢打招呼,而是避开,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采用先发制人的方式,和学生打招呼,师生之间做到互助友爱,敢于表达自己,做到文明礼貌;对于遇到的问题和犯的错,要敢于认错,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老师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对学生要求礼仪为基础,逐步养成文明的做事风格。在文明礼仪等最基本的品质被学生接受后,我们要加强文明礼仪的教学推广。加强当代小学生礼仪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让小学生意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让礼仪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修养,从而让学生自觉养成讲礼仪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蒋春梅.当代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xx.

  [2]赵雪.小学礼仪教育实施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儒家礼育思想及其实施方法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xx.

小学教育论文12

  一、比较与分析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

  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社会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各维度上的综合体现。从6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文字表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如下共同点:

  (1)培养目标的定位较为多元。从目标的表述上,6所高校均致力于“高素质的优秀小学教师”的培养,但在具体表述上各有侧重,如培养“教育工作者”(学校A)、“应用型小学教师”(学校B)、“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学校C)、“专业人才”(学校D)、“高级应用型人才”(学校E)、“复合型人才”(学校F)等。

  (2)培养目标在素质要求上追求全面。6所高校的培养目标,大多数强调人才培养的“一专多能”“能力全面”“素质较高”,从“专业理论素养”“专业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到“教育管理能力”“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

  (二)专业培养规格与素质要求的比较

  专业培养规格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反映了本专业培养的最基本要求,是新入职小学教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标准。从6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素质要求的文字表述中可以看出,在培养规格上,6所院校专业培养规格具有如下共同内容:

  (1)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具备儿童保健知识与能力,注重个人身心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

  (2)在专业知识方面:具有广博的通识教育知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一定的小学生保健知识。

  (3)在专业能力方面:具有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6所高校在专业培养规格上均突出小学教师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兼顾到时代发展对小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如艺术素养与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

  (三)课程体系结构与学分、学时分配的比较

  分析从6所高校制定的课程计划表来看,课程体系结构一般分为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又称“教师养成课程”或“教师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又称“任教学科课程”或“学科基础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四大模块构成。从表1来看,6所高校在课程结构设置与学分学时分配比较的具体情况如下:

  (1)在学分学时比上,6所高校总学分幅度为160~189学分,课内教学总学分幅度为125.5~154学分,课内教学总学时幅度为20xx~2472学时,6校之间学分最大差距29学分,课内学时最大差距为400学时。

  (2)在周学时安排上,六所高校课内教学总周数幅度为104~112周,课内教学周学时幅度为19.2~22.9学时,6校之间的平均周学时数差别不大。

  (3)在四大课程模块的学分分配上,6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比例幅度为26.1%~33.4%;“教育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幅度为21.2%~37.6%;“学科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幅度为15.3%~27.1%;“教育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幅度为10.6%~27.2%。6校在四大课程模块的学分比例分配上,除“通识教育课程”学分比例差距不大外,其余三大类课程学分比例的最大差距均超过10%,依次为16.4%、11.8%、16.6%,可见各校在课程学分分配上还是存在较大差异。

  (4)在四大课程模块的学时分配上,6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学时比例幅度为34.0%~40.1%;“教育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幅度为25.3%~45.6%;“学科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幅度为18.9%~34.6%。可见各校在课程学时分配上总体还是呈现出较大差异。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比较分析

  6所学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情况比较如下:

  (1)关于“通识教育课程”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6所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较一致,范围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习领域,具体内容基本包括思想政治、计算机、英语、体育等四类课程。在必修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上,学分比例幅度为21.2%~26.7%,学时比例幅度为27.8%~31.6%;在选修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上,学分比例幅度为4.1%~8.2%,学时比例幅度为5.4%~10.0%。可见,6校在“通识教育课程”必修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上差别不是十分明显,但在选修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上存在明显差距。

  (2)关于“专业课程”①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在专业必修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上,学分比例幅度为35.3%~43.8%,学时比例幅度为44.3%~53.3%;在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上,学分比例幅度为6.1%~17.5%,学时比例幅度为9.7%~20.1%。可见,6校在“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上差别较明显,必修课程最大学分差距为22学分(8.5%),最大学时差距为344学时(9.0%),比例均接近10%;选修课程最大学分学时比例差距均超过1倍,其中学分比例差距接近2倍。

  (3)关于“实践课程”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必修课程的学分比例幅度为8.1%~21.4%;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幅度为2.5%~11.2%。从学分分配上来看,6校实践课程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分分配差距较明显,必修课程学分最大差距接近2倍,选修课程学分差距接近4倍。至于学时分配情况,从统计表上来看必修课程差距不大,比较一致的地方是,六所学校都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集中(或综合)实践课程列为必修课程,但在选修课程上有一定差别,由于各校实践类课程设置不一致,有些课外拓展课程不便统计学时,导致在学时安排上差别较大。

  (五)专业必修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从6所高校专业培养方案来看,专业必修课程设置具有如下共同点:

  (1)6所高校专业必修课程的组成部分基本一致,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类课程、学科类课程、艺术与技能类课程。

  (2)在教育类课程设置中,教育学基础、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6门课程是6所高校基本都开设的课程。

  (3)在学科类课程设置中,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两门课程是6所高校都开设的课程,现代汉语、写作、高等数学、初等数学等四门课程是大多数高校开设的专业学科必修课程。

  (4)在艺术与技能类课程设置中,教师口语、汉字书写等教师技能课程是大多数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程,音乐基础、美术基础、舞蹈基础等艺术素养课程被绝大多数学校列为必修课程,反映了对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的重视。不过,6所高校在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上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

  (1)教育学类课程设置的门数、学分存在较大差别,门数幅度为9~18门,学分幅度为26~46学分。

  (2)在学科类课程设置上,课程门数、学分也存在较大差异,门数幅度为5~11门,学分幅度为13~34学分,在学科方向门类课程设置上,大多数学校仅开设小学语文、小学数学2个学科方向,仅2所学校开设有3个及以上学科方向。

  (3)在艺术与技能类课程设置上,课程门数、学分也存在较大差异,门数幅度为0~12门,学分幅度为0~24学分。

  (六)专业选修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6所高校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具有如下共同点:

  (1)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皆是对专业必修课程的补充,力求达到在门类总量上的一种平衡。

  (2)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类和学科方向类两大课程模块。差异性表现为:

  (1)专业选修课程在学分学时上存在较大差别。选修学分幅度为11~28学分,学时幅度为232~416学时。

  (2)选修课程的类型上存在差别。四所学校专业选修课程仅设有专业任选课程,两所学校既设有专业限定选修课程,还设有专业任选课程。

  (3)选修课程可供选择的范围上存在差别。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范围最多有四大类课程,最少仅一类课程;可供选择的课程学分与所需学分的比例最高为2.8∶1(50/18),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大,比例最低为1.1∶1(24/22),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小。

  (七)实践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6所高校实践课程的开设情况如下:

  (1)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是大多数学校开设的实践必修课程。

  (2)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多数学校开设的实践选修课程。

  (3)创新创业实践、课外素质拓展实践等反映时代发展需要和学生素质提升的实践课程并未得到大多数学校的重视,仅有两所学校开设有此类实践课程。

  (4)实践课程设置在门数上存在较大差异,最多达16门,最少仅3门。

  二、讨论与对策

  根据对6所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存在的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与修订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路与策略。

  (一)培养方案的基本特点

  1.在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规格要求上

  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是6校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定位,但6校又各有侧重,有的偏重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有的偏重于教育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有的偏重于学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6所高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求均比较全面,人才素质结构既包含一名合格小学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如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等,也兼顾到时代发展对小学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如艺术素养与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等。

  2.在学科归属和培养模式的选择上

  在学科归属上,6所学校一致同意,学生在四年学习期间修完规定学分,可以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学校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反映其培养模式的差异。6校培养方案表明,学校A、E倾向于“综合培养”模式,学校B、F倾向于“分科培养”模式,学校C、D倾向于“综合培养+有所侧重”的中间模式。这也反映了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定位的三种主要模式。

  3.在学分与学时分配与安排上

  六所高校平均总学分为175.1学分,课内教学平均总学分为140.3学分,课内教学平均总学时为2301.8学时,课内教学平均周学时为21.3学时,课内教学学分学时比平均为1∶16。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四大课程模块的学分比例大致为3∶3∶2∶2,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的学时比大致为37∶35∶28,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为3.5∶1,学时比为3.4∶1。以上数据表明,6所学校的总学分略微偏高(160~170为宜),课内学分和课内周学时比较适宜,通识教育课程学分比较适宜,但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学分比例(≈1∶1较合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时比例(≈7∶3较合适)略微偏高。

  4.在课程设置上

  (1)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没有较大差异,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四大块,学分学时的分配与安排各校之间差别不大。

  (2)专业必修课程体系比较全面,涉及教育心理类、学科类(包括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方向)、教师技能类、艺术素养类,各校专业必修课程设置在心理学类课程设置上比较一致,但在其他类型课程设置上是差异性大于共同点。

  (3)专业选修课程相对比较集中,主要涉及教育心理类和学科方向类,并呈现出一种对专业必修课程的补充与平衡的特点。

  (4)实践课程相对比较集中在一些传统项目上,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是6所高校共同的实践课程,但在素质拓展性实践课程的开发与设置上,除少数学校有所重视外,其他高校相对都较为缺乏或忽视。

  (二)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上的多元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问题,即是回应专业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虽然目前在国内,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目标定位在理论上达成了培养“小学教师”的共识,但就具体学校而言在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偏颇,培养目标的外延较为宽泛,内涵素质要求较高。从湖北省属6校培养目标来看,6校均倾向于培养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管理能力,素质全面的优秀小学教师,即“教育家型”小学教师的培养。我们认为专业培养定位明显存在偏高的倾向,仅靠4年的职前培养是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的。从世界范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历程来看,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的成长必然要经历“师范生———新教师———优秀教师”这样一个过程,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磨砺,方能实现“优秀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

  2.专业培养特色上的模糊

  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自设置之日起,目的就非常明确,即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落脚点是“小学教师”,“本科层次”是针对原有培养模式下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学科程度不高和发展潜力不足等问题而提出来的。那么小学教师,相对于其他学段的教师而言,在专业培养上其特色应该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不少学校尚未进行过深入思考,现有的培养方案或沿用中师的“浅泛型综合式”培养方案,或沿用高师培养中学教师的“学科本位”式培养方案,或采用当前多数高校采用的文理“分科教学”的培养方案。国外不少发达国家在专业培养特色上更注重小学教师“怎么教”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相对弱化“教什么”的知识与能力。专业特色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培养模式、学科归属、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3.专业学科归属上的矛盾与纠结

  由于在专业特色问题上不明确,因此,在专业的学科归属上也存在含糊的认识,虽然6所学校一致同意在学生修完规定学分的基础上颁发“教育学学士学位”证书,但在一些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中,还是存在诸多矛盾的地方。关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科归属问题在国内学界一直存在争论,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从学科归属上来看,到底是属于“教育学”学科,是属于语文、数学等具体某一学科,还是属于“双专业”学科。从学位授予情况来看,6校又一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显然存在相互矛盾之处。

  4.课程设置上的两难分立

  鉴于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基础性、综合性特点,要培养合格的“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就既要兼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双专业教育”(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并重)的专业个性,又要兼顾“综合培养+有所侧重”的专业特性,在课程设置上如何平衡,这就给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6校培养方案来看,课程设置中的两难问题不可避免,一方面表现为课程设置“师范性”与“学术性”的'“游离”,同教育学专业和其他学科专业相比,小学教育专业在“师范性”上难以与教育学专业相匹配,在“学术性”上难以与学科专业相抗衡,“师范性”不足,“学术性不高”的问题必然会阻碍专业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课程设置“综合培养”与“分科培养”的“分立”,取向于“综合培养”的课程设置模式导致学科专业的丧失,取向于“分科培养”的课程设置模式又导致教育专业的迷失。

  5.课程数量与质量要求上的分野

  湖北省作为全国较早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省份,在近20年的发展中,专业设置虽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在专业发展与建设方面参差不齐、各自为政,各校之间尚未达成明确共识,“协同创新”的意识有待加强。从培养目标定位来看,虽然共识大于分歧,但在专业课程设置的数量和质量上来看,显然是分歧大于共识。譬如专业总学分差距最大达29学分,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差距最大达22学分,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差距最大达17学分,实践课程学分差距最大达30学分,教育专业课程数量差距最大达9门,学科课程数量差距最大达8门,实践课程数量差距最大达13门。同为省属高校同一专业,但在课程设置数量与质量上却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反映了对小学教育专业知识构成的基础与范围的认识不足,对具体课程设置对小学教师从业影响力的分析不够,反映了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性认识不深,对课程资源整合能力不强。

  (三)培养方案调整和修订的思路与策略

  1.结合小学教育、小学教师的特点,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如何培养道德高尚、知识丰富、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为小学生的发展打造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制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处理好一元与多元、基本取向与多元取向的关系,在坚持基本取向的基础上兼顾多元。即在坚持围绕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基本取向上,构建素质要求的多元化,既要培养学生具备成为一名合格小学教师所需要的基本教育理念、基本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具备教育管理、科研及教育创新等综合知识、能力与素质,为将来造就小学教育专家、优秀校长奠定基础。

  2.坚持“综合培养”思路并赋之新的内涵,打造专业培养特色

  关于小学教师综合培养问题,国内学术界在设计理念上基本达成共识,争议较小,但在释义和实践操作层面存在明显偏差。也就是说,现在存有争论的难点是“课程如何综合”的问题。我们认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坚持“综合培养”思路,从小学教育教学和儿童认知规律出发,赋予“综合培养”思路新的内涵,凝练和打造专业培养特色。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应在建立“双专业”(即教育专业和学科专业)的学科基础上,坚持“综合培养”的思路,打造专业培养特色。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既要体现高等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共性”,即大学普通教育的通识性;也要体现高等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个性”,即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性;更要体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性”,即小学教师教育的全科性与综合性。

  3.依据教师专业标准,逐渐规范专业课程设置

  从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来看,课程设置在分类与名称、数量与质量上,存在明显的随意性、主观性。中小学教师资格标准相继颁布的背景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依据教师相关专业标准,细化专业课程要求,逐渐规范专业课程的设置。此外,还应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与开发,由于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性强,应引导学生深入教学第一线,亲身感受和体验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对实践进行反思。在继续开设好传统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应多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方式灵活、具有多重教育价值的、有助于拓展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实践课程,譬如课外科研课题、技能竞赛、教育调查、教育观察等课程,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小学教育专业性质与功能的理解与认识。

小学教育论文13

  【摘 要】安全教育警钟长鸣,从小学生开始进行安全教育更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校园;安全;知识

  灾难的发生对每个人来说,不分贫富贵贱,不论性别年龄。如果缺少应有的警惕,不懂起码的安全常识,那么,危险一旦降临,本可能逃离的厄运,却都会在意料之外、客观之中发生了。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所以我们更应该抓好小学安全教育。

  一、校园安全常见的安全事故

  (1)不当活动事故。学生在课余时间相互追逐、戏耍、打闹时不掌握分寸和方式方法,使用石子、小刀、玩具等器械造成的伤害。

  (2)挤压、践踏事故。放学和下课时在楼道、门口等黑暗和狭窄的地方互相争先而造成的挤压、践踏等事故。学校楼房走廊栏杆的高度不符合要求;校园设深水池;体育设备不定期检查、维修、更换,有些危房在带病使用;校园设施老化。

  (3)体育活动事故。体育活动或体育课上不遵守纪律或注意力不集中,活动随意,体育器械使用不得要领而造成的伤害。

  (4)校园暴力事故。学校安全保卫制度不健全,防范措施不得力,学生受到校外不法之徒的侵害。哥们义气拉帮结伙;为小摩擦使用武力;盲目消费导致偷盗;不良交往拉人下水;少数教师有体罚行为。

  (5)学生身体特殊事故。因学生特殊疾病、特殊身体素质、异常心理状态受到意外冲击而造成的伤害。

  (6)自然灾害事故。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差,遇到暴风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无法有效防卫造成的伤害。

  (7)卫生事故。学校卫生管理重视不够,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特别是农村学校食堂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卫生设施差等问题仍很突出,已成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隐患。

  二、安全教育举措

  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安全教育人人有责,学校、教师从身边小事做起,预防为主,教育为主,发现危险苗头及时教育。我认为学校要抓好安全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1)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自身安全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在自身物品管理上,思想麻痹,物品随意乱放。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社会了解不够。小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接触社会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指示其犯罪。还有的小学生不注意用电、用火安全,不注意出行交通安全,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所以我们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在生活细节中挖掘安全教育的材料。如:我们在日常生活、教育过程中总会听到这样那样的事儿,其中不少是开展安全教育的好材料,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学生会很容易接受教育。我们生活中看到的不少细小的事,同学间相互推搡、相互追逐,上下楼梯跑和跳,玩尖锐的硬器,随意乱抛硬物等,同样是很好的安全教育材料。安全隐患不可根除,我们要做的就是防范于未然,让学生认识到位,提高防范意识。

  (2)学校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组织观看录像、发放安全手册、文化橱窗、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工具等多种形式,利用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活动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预防火灾、拥挤踩踏、交通、溺水等事故的教育;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特别是要以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应对洪水、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自救演练训练,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重调动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安全教育中,让儿童亲自找一找身边哪些地方容易出现危险,怎样想办法消除这些隐患。

  (3)每逢开学、放假前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强化学生安全意识。

  2.引导学生远离事故

  学校是人群比较集中的公共场所,学习是集体性活动,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群,缺乏责任感和自护能力,所以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我们一定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这里首要的是规范学生的做法习惯,引导学生以安全的做法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规范学生不参与不科学、不安全的.活动;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区域活动等。

  学校安全教育周以校园安全为主题,在安全教育周期间,学校组织学习安全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对校内易发事故类型、重点部位保护、工作薄弱环节、各类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开展深入全面的大检查,消除隐患,有针对地扎实地开展教育和防范工作。

  在学校周边道路设置完善的警告、限速、慢行、让行等交通标志及交通安全设施,在学校门前的道路上施划人行横道线,有条件的设置人行横道信号灯。

  3.注重体验,增强儿童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体验是学生成长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方法。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反复叮嘱或不断训斥,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那么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无法真正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要从细节抓起,在细节中让学生体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了解自我保护的过程,从而形成技能。

  儿童总会遇到某些紧急情况。缺乏社会生活实践的机会是儿童不会正确应对危险的原因之一。如:学生有时不小心划破了手等就会惊慌失措,没有自己处理的意识,其他学生也只会找老师,我们要利用这些机遇让学生学会自行简单的处理,并在处理时同学们互相帮助、相互协作,一同经历了自救、互救的过程,感受了自救、互救体验。

  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来帮助幼儿掌握一些躲避、处理危险的简单方法,学会独立处理问题。

  我们还要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如:让学生参观一些事故现场,观看安全教育影片,参观一些安全教育图片展等,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学习自我保护的办法。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办法,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使之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沉着对付突发事件,这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也可说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

  4.加强联系,齐抓共管,构建安全管理网络

  学校安全无小事。班级安全是关键。只有学生、教师都树立起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正确实施班级安全管理方法,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网络,才能真正确保小学生的安全。

  班级安全管理靠班主任一人是不行的,只有加强同任课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学校组织和部门的联系,才能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比如请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及情绪,发现学生有反常的情绪或异常行为要及时同班主任“会诊”并“对症下药”;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对言行、情绪异常的要找学生了解情况并告之家长,共同“医治” 心理创伤;要求学校组织开展思想道德、安全法规、安全知识教育及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活动;要把班级发现的诸如门窗、床铺、水、电路、室内地板、天花板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同校总务处或物业管理处联系,并及时进行排除。

  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都来重视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家长和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遵守交通法规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同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交通活动,促进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交通行为习惯,使交通安全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扎根。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与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家庭幸福、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安全问题很重要,安全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我们应时时刻刻把学生的安全放在心中,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我们一定要坚持用制度规范各自的履责行为,恪尽职守,亲力亲为,坚持用机制管理校园的交通安全,内外结合,标本兼治。只有群防群治、加强管理,确实给广大的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安宁、安心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健康地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工作地正常进行,才能保证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

小学教育论文14

  一、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需要围绕两个方面改变,一方面是学习的态度,一方面是学习的情感。让学生从根本上主动地学习,根据课本的内容,再加上学生固有的知识,要抓好课堂的起点,把备课的内容做到深入浅出,难度适中。这样学生在课堂训练的时候,就不会觉得特别吃力,也不会认为特别简单。教师要发挥创造的能力,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带着感情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好的教学环境,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端正良好的学习态度当然能够带动周围学生的互动,好的学习态度也能够更好地带动周围学生的情绪。如果教师利用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具,变抽象为现实,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并且类似的问题,也能够推此及彼地去想象,这就抓住了知识的本质相通,这样的推理过程是有趣的,这样便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要,久而久之形成了内在的驱动力。

  二、严字当头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要求严格、训练严格。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有重要的影响。

  1.认真听课

  老师讲课,作为学生一定要认真地听讲。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听课,听课不是简单地用耳朵听,还需要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记笔记也有妙招,要记住重点,并写出框架,以便课下再补充笔记。记好笔记的同时,还要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表的观点,及时补充或纠正,积极踊跃,能够集中注意力,而且在踊跃发表观点和同学辩论时,还能够增长知识。平时老师可以口述算术题,直接让学生作答,或者直接念出应用题,让学生列出算式,这样便于训练他们听的能力。

  2.质疑提问

  教会学生解决问题,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是永远解决不完的,能够提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融会贯通和提出问题这两者紧密结合,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复习知识点的过程,对新知识的好奇,对问题的疑惑,在课堂宽松的氛围中,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这样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挑战,向老师或者同学或者是书本,向一切搞不懂的问题质疑。

  3.勤于动脑

  小学数学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空间,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充足的动脑思维的时间,让他们能够充分地发散思维。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培养多向和灵活的思维。真正地做到让学生自主,教师不能禁锢学生思维,要让学生自主探索答案。这个探索的过程便凝结了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他们便提高了创新的能力,也开拓了思维。通过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升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也能够营造活跃的氛围,使学生快乐地学习。

小学教育论文15

  目前,我国幼儿教育普遍面临着教育小学化的问题,该问题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改善这一现象,相关教育部门要强化管理、监督以及指导幼儿教育工作,并通过大力宣传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帮助社会以及幼儿园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通过不断应用和研究幼儿教育工艺学,使幼师的德育素质以及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以有效的缓解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

  1.1家长需求相对扭曲:绝大多数幼儿家长并不能理解和遵循孩子的教育规律,容易受到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影响,其中,以家长的攀比心态尤为严重。这就表现为接幼儿放学,直接询问其:“今天老师都教给你什么了?学会多少?背诵了几首唐诗?新学了多少汉字?……”在这种错误以及盲目的教育需求下,使得现阶段的幼儿教学过早的出现小学化现象。

  1.2幼儿园被较强的功利性所导向:目前,部分承包性质的公办幼儿园或民办幼儿园,基于对家长错误、盲目教学需求的迎合,实现提升办学的经济效益的目的,而有意识的去将幼儿教育小学化。例如,幼儿园更注重对幼儿教育的外显行为进行凸显,把教育经历全部放在幼儿学习识字、语言、速算以及英语等方面,从表面上看,幼儿是能够掌握多方面知识,并彰显了幼儿园教育的高水准和高责任意识,从而使家长放心的将孩子交给幼儿园。但家长们往往忽略了一点,上述外显行为只需要在短期培训就可以实现一定的效果,但幼儿智力潜能以及良好习惯形成均需要幼儿园的不断培养和引导,该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由此可见,在幼儿园被这种较强的功利性所导向的背景下,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愈发严重。

  1.3幼儿园师资水平相对薄弱: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师是作为直接参与者存在的,其教育素养以及理念都会对幼儿教育效果以及幼儿的未来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现阶段我国部分幼儿园所聘任的幼师,并没有受到专业、系统的幼师专业教育资质培训,导致其并没有较高水平的理论教育素养。同时,还有部分幼儿园返聘小学退休的老教师,使其担任园中的幼师或更高的职位。小学退休的老教师往往教育观念相对传统,缺乏灵活的教学方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另外,由于教育部门对幼师资质的要求并不是很严格,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也导致幼儿教育过早的小学化。

  2、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出现的负面影响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对幼儿的身体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幼儿的身体正处于发育状态,倘若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大脑疲劳以及视觉疲劳。另外,幼儿的骨骼处于发育初始阶段,在过早的小学化教育下,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幼儿出现身体消瘦情况,同时,也会伴有身姿不端正等问题发生。同时,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也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幼儿教育小学化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与水平,这是由于幼儿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学习能力。倘若幼师执意对其过早的进去小学化教育,将会使幼儿产生畏难心理,对其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极为不利。

  3、改善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重要手段

  3.1对正确幼儿园教育观的宣传进行不断强化:相关部门要对幼儿教育的宗旨进行大力宣传,使整个社会都能够充分了解幼儿教育。例如,各地区可以通过对幼教专家的定期组织,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对幼儿教育科学知识进行宣传,面向社会提供幼教指导与咨询。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要协同幼儿园对家长的一系列错误幼儿教育认识加以扭转,使整个家长群体以及幼儿教育群体都能够意识到幼儿园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提升幼儿的知识层面,更重要的是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幼儿具备良好的自利能力以及集体意识,从而使幼儿得到健康的进步与发展。

  3.2建设一个高素质的幼儿园师资队伍:幼儿园要对幼师的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养进行提升,主要包括两种途径。其一,要严格把关聘任的幼师资质,并规范聘任幼师要求,只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幼儿园方能对其进行聘任;其二,幼儿园要进一步强化培训幼师与幼教管理干部,对其进行再教育,从而使其教育观念得到及时的更新,对其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3相关部分要对其教育监管智能进行充分发挥: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办园资格的审查与监管,强化指导幼儿园办园的具体行为,包括幼儿园的教师职称评定、考核评价标准、教学玩具以及教学用书的管理,杜绝幼儿园对课程进行任意增设现象发生,同时,还要对评估年审机制进行不断完善,科学的考评幼师资质,以进一步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另外,相关部门也要对幼儿教育的管理监督制度进行不断的健全,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全面实施国家教委的有关政策,对社会力量的多形式、多渠道的对幼教事业进行支持发展的行为进行积极鼓励,使幼儿入园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并使幼儿教育的供需矛盾问题得以有效的解决,从而使幼儿教育小学化显现得到有效的改善。

  4、结语

  综上所述,从幼儿的长远健康发展角度来看,幼儿教学小学化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教育部分以及相关社会各界力量要对该现象进行严格的纠正,遵循幼儿的心理和身体发展规律,开展幼儿教育,从而使幼儿能够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实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目的。

【小学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教育论文:小学教育中美感教育的运用论文10-11

小学教育论文05-20

小学教育的质量教育论文10-10

教育游戏小学教育论文10-08

小学激励教育论文10-09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10-09

小学教育论文致谢10-03

小学教育实习论文10-09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10-01

教育论文发表小学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