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小学教育的论文

时间:2024-05-28 16:04:15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优)小学教育的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小学教育的论文

小学教育的论文1

  一、学生随意活动,活力四射却是处处充满了危机

  没有学习任务的课间学生是快乐的,没有教师的课间学生是原生态的,他们身心得以彻底的放松,无所顾忌地尽情放纵自己,可以说是生龙活虎,生机盎然。这样的课间能给学生充分的体能锻炼和思维放松的空间。但这样的课间也成了班主任和班级学生的真空隔离带,是教师教育和管理网络的一个盲区。这十分钟里学生的活动是不可控和不确定的,很多问题在这十分钟都有可能出现和发生。在这拥挤的活动场所,在学生缺乏自制的状态下,在学生高度密集的现状中这样的课间活动显然是危机四伏。今天这个砸坏了玻璃,明天那个可能又碰破了头,甚至会出现重大事故。显然放养的课间不可取,没有发生安全事故是幸运,是侥幸,出了安全事故那是必然。这种课间活动教师就成了“消防员”,天天紧张,天天繁忙,今天这里灭了火,不知明天又会在哪里出事,可谓是防不胜防。结果是坐在办公室里也搞得自己很紧张。其实课间学生的活动并非完全不可预见,学生的喜好,学生的性格,近期班级的状况,都可预测学生近期可能发生的动向。所谓知已知彼,我们教师要打入学生内部,这种打入不是卧底,更不是窥探,而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不是空间上的距离,而是心和心之间的沟通,空间上的走近那只能是看住了学生的身却看不到学生的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有可能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才有可能知道学生们心里想什么,他们想做什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有可能预见他们可能会发生一种什么问题或者是出现什么苗头。成为了他们的一员,就不会因今天解决了一个问题,而担心不知明天哪里又会出现新的问题。

  二、教师参与,学生活动无味,班主任疲惫不堪

  出了事,学校和教师都很麻烦,看来放任学生自由活动是不行的。于是本来就很辛苦的教师就下到了班里,看起了学生,或是在教室或走廊一会指着这个“慢点跑,这样危险”一会对那个嚷“不是讲过了吗,不要玩这种危险的游戏”……乃至出现下课了不许动,还在座位上待着,没事就是不许出教室,也不许离开书桌。教师就这样看着,疲惫不堪了,还是不能防患于未然。这样的课间让教师始终徘徊在学生之外,劳累而又低效,繁琐而又紧张,无奈而又尴尬。学生则总感觉有双监督的眼睛在盯着自己,玩不尽兴,学不上心,自然就衰竭了课间活动应有的休息、调节、承上启下的功能。长此以往师生关系更是得不到加深和改善。那么如何才能智慧地引导学生过好十分钟,使班主任从这种尴尬的境地走出来呢?

  1.参与学生的活动,让管理覆盖课间。让课间成为师生共同的课间。其实课间活动不仅是学生的活动,也应该成为教师的活动。任课教师下课后慢走一步与学生交流片刻,这时的交流可能是最有效的交流。哪怕是和学生说上一句话,回答他们一个问题,甚至是和学生会心的一笑也许会是对孩子最好的.指导。下课铃响起,班主任教师不妨走出办公室,加入到学生活动中不妨也来放松一下,跳几下皮筋,踢几脚毽子,参与学生的游戏,引导他们唱唱歌。这样的课间就在教师可以掌控范围之内,教师的参与也让学生游戏得更加起劲和投入,玩得更加健康和向上。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提醒不间断。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课间都能参与到学生中去。这就要在班级中选出负责任的安全员,让他们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引路人,以便能及时发现课间的不安全因素,及时提醒同学。安全员的作用不仅是对他人的提醒和监督,更多的是让他影响到全班每个成员,让安全约束由他律发展成自律。

  3.充分利用班级布置,让警示常在眼前。教室的布置不仅具有装饰性,更应当具有感染性和教育性。在班级的布置中巧妙利用黑板报、宣传标语、友情提示等载体发布活动提醒,让这些善意的提醒象电波一样源源不断地向活动中的学生发射,让学生处处都置身于温馨的提醒之中。比如,我在班级门前的创造栏中标有“你慢一点,我慢一点,安全多一点”,在班级前面提示有“时时注意安全,处处预防事故”的字样,学生无论在走道里还是室内眼前都有醒目的警示提醒自已。

  4.开发课间文化,创造快乐健康的课间环境。课间活动,学生是主体,是活动的主角和支配者,但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课间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健康向上的课间活动能更好地发挥课间活动的精神调节,情感交流等作用。不当的课间活动则会让课间活动丧失它应有的功能。所以课间活动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这就需要教师对课间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正正确的引导和研究,需要充分开发课间文化,让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带给学生无限的快乐。愿我们的学生都能快乐地度过每一个课间,让他们在活动中收获童年的快乐、享受阳光的运动、拥有健康的体魄。让一次次课间活动成为学生童年岁月最美好的回忆。

小学教育的论文2

  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作品是文质兼美的素材,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美感, 这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要依托于语文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将情感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以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浅谈如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生年龄小、处于认知的形象阶段,而对于文中所表现的情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情感的把握、文本的理解。如文章所描述的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革命战士不屈不挠、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等,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述,教师如果不重视教材的挖掘,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述,并不能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这样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文本, 积极收集相关的资料,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将这些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情感用音乐来渲染、用画面来烘托,这样更能带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饱含激情,展开主动学习。

  如在学习《钱塘江大潮》这一课时,由于大多学生并没有亲自前往观察过,并没有直观而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图文声像功能,来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将大潮的壮丽呈现于学生眼前,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冲击与震撼,从而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来展开文本的学习,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深入品析,引导体味情感

  正所谓披文以入情,我们不仅要在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还要让学生的情感延续,渗透于整个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文章字词句段的赏析,来深入地体味情感,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文章的主题句、关键句与重点语句,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透过文字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 以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作者用生动而简练的词来形容桂林山与水的特点, 水之静、清、绿,山之奇、秀、险,虽是几个字,但是却能生动而形象地展现其壮丽与优美, 这样更能让学生深入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感悟桂林山水甲天下, 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从而引导学生在深入的品析中来走进作者所描绘的优美景色, 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语文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三、感情朗读,引领体会情感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阅读的重要目标,这也是让学生体会情感、提升情感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有感情的朗读既是信息的输出,又是一种信息的输入,学生可以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来体会文章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自身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要变讲读为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读、思、议、想结合起来,多一些思考,少一些讲解,以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在富有感情的朗读中引领学生体会情感。

  如《桂林山水》,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切身感受桂林山水的壮丽与秀美,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肤浅的文字层面上升为深层的情感体会。这样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大自然的喜爱,同时能促进学生深入地掌握语言,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写作水平、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四、延伸阅读,加深体验情感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情感教育也是如此,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而这远远不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与教材所能够达成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在立足课堂教学,在搞好教材教学的基础上开辟更为宽广的阅读空间,带领学生冲破教材、教参的牢笼,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与横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增长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更能让学生在比较与对比、想象与联想中来加深情感体验,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

  如学完一篇文章后,可以引导学生来阅读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或是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文章,让学生来深刻体会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与情感。需要注意的是,课外阅读的主体依旧是学生,但并不是与教师无关,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 要为学生提供一些适合的书籍,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以体现阅读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这既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提升,又是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要做好检查与督促作用,以让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外阅读。

  总之,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将情感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这样更能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与能力,深入把握教材,灵活驾驭课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达到语文学科在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提升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功效。

小学教育的论文3

  摘 要:

  本文主要对当前农村小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人数的减少;师资以及教学资源的投入不够等。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教育;

  科技兴国,教育为本,而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龙头,其作用更是至关重要。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农村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其根源何在?有何对策?现就此问题略陈己见。

  一、开拓农村小学发展新局面

  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仍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参差不齐,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农村小学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是实施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计划的重要前提。自从有效地实施了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从20xx年到现在,农村在校生人数明显减少。学校学生的人数递减,出现了以下问题:

  1、教学经费不足

  大部分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量不够,教室简陋,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学校能够使用的费用不够,很多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教学活动就无法展开,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更是纸上谈兵。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和老师也只能发出“力不从心”的感叹。由此,学校资金问题就成了最为棘手的问题。

  2、专业师资缺乏

  在农村,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由于城区学校对教师的“甄别”(年轻化、专业化),以及农村学校工资很低还常出现拖欠工资的情况,导致了农村学校年龄比例严重失调;教师队伍后继乏人的显现相当严重。然而,农村学校与外面社会的隔绝,使得农村教育停留在起跑线几乎为零的地位上。出现了一个毫无创新意识,陷入只在乎成绩,以“分数一统天下”的教育恶性循环中。

  3、基础设施老化单一

  电脑、图书、教学用具等硬件陈旧老化,大部分丧失了使用价值。很多农村小学只有一台电脑,还只用于“观摩”,当城里的学生上网成瘾时,农村的孩子可能还不会开关机,更不用说是打字了。由于位于山区,成本太高,完全没有上网的可能性,就更不用说多媒体教学设备了。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为适应新课改的评价要求,农村学校必须构建新的评价制度,要形成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学校发展,课改推进的'评价体系。

  4、结合农村学校特点,找出办学亮点,开展校本课程

  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找出鲜明的办学特色,关注农村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活职业技能等优势,找出自己学校的办学亮点,开展多样化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总之,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密切联系农村的实际情况,突出农村特色。

  二、走出发展困境,改变教学方法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要上好课。这些年,由于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与步步深入,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新教材无法适应的矛盾逐步显现出来。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教师的专业成长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如今面对新要求,很多教师大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触,新课程的改革实施也就变得步步艰难。

  1、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1)实施新课程的技能和层次较低。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之一,农村小学大多是高龄教师,他们常年居住在山区,凭借着多年的教学经验,难以突破创新,几乎没有出外深造的机会。实施新课程以后,新知识,新视野和综合性学习的新教材让他们深深地感觉到“力不从心”,技能和层次的限制使他们无法正确地理解、把握和驾驭新教材,导致课改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落后。

  农村小学教师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狭隘的圈子里,几乎没有机会了解城市课改的变化,无法认识到农村学校自身潜在的优势。总以为所在地区条件差、环境差、学生素质差,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师方法离他们很远,导致教学改革与研究无法深入下去。课堂教学多以教师教授为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力。

  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

  总之,限制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但仔细归拢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自我专业意识薄弱

  很多老教师认为自己是“高学历”出身,以前的教学经验一直使用,至今应该还能应付得了,想再提高很有困难;一些年轻教师认为,自己学历合格甚至是超标了,教育小学生绰绰有余,不学也过得去。实施课改后,感到了课程改革的压力,意识到了自身技能和层次的限制无法使他们理解、握和驾驭新课改。缺少直追的实际行动。相互观望、得过且过的思想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严重的阻碍。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不到位

  学校对教师专业的管理目标和整体规划没有进行明文规定,导致了“学不学都一样”的消极因素。加上教师专业职称评聘管理不到位,对不同职称的后期管理没有按要求“对号入座”,高职高薪和低职低薪干的活一样,限制了教师在工作上的积极性。

  3)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工作负担偏重,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农村小学教师的老龄化现象十分突出,高龄老师,虽然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但却不能及时的配合课改的实现,无法改变农村信息的封闭性,因此,课改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2、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容乐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地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诸多方面入手:

  1)加强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首先,教师个人要加强教学反思,从实例中看到自己在教学中的缺陷,切实的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其次,对教学评价和质量管理,学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要极其的重视,切实的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紧迫感。

  2)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学校计划和目标管理

  学校应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重要的办学目标之一,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的教师分别提出专业发展要求,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和学校目标管理进行考核评估。教师应制定符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达标计划。

  3)经费方面,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

  农村小学教师普遍收入较低,经济压力较大,加上学校办公经费紧张,有很多学习培训都无法参加,很多专业书籍也无钱购买。因此,国家和地方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基础教育投入的比例,并把农村叫吃专业发展学习经费列入其中。

  总之,农村小学教学方法面临的问题很多。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只要我们想得到,我们就一定会努力做到。我相信,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之时,就是从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回升之日。

  以上是我对农村小学教育以及小学教师的发展及改革的几点看法,“按需施教”是教育生命获得之渊源,也是教育发展的希望,切实有效地贯彻并执行这项基本原则,还需要各位在其中的“需”字上获得一个富有操作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小学教育的论文4

  在多年的小学教育中,想想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一定的进步,真是几分快乐几分忧,面对一群天真烂漫、童心无染的孩童让人感慨万千。下面我谈谈自己对小学教育教学的一些感悟。

  一、教师运用心理学辅助教育行为

  心理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在19世纪末,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我国的具体情况,我们把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这一提法的好处有两点。第一,它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因为教育中包括师生的双向活动,不仅有学生的学,也有教师的教。教育心理学首先要研究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同时又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第二,我们这里提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便于明确区分教育心理学与学科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与教的一般心理学规律,而学科心理学研究各种学与教的特殊规律。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举例如下。描述:描述心理实施,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心理现象虽然纷繁复杂,但有其质和量的特点。因此,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将心理现象的具体事实客观地用口头或文字陈述出来。描述要解决“是什么”,只求事实的真实性。策略是描述心理现象的一种具体方法,例如,用注意策略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描述小学注意的特点;用记忆测量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描述小学生的记忆力;用智力量表、人格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心理卫生量表可以较科学地描述小学生的质量、人格、成就动机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特点;还可以用社会测量法比较准确地描述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和人际关系的能力。预测:预测是指根据已经掌握的心理学原理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进行推断和测定。比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推知他以后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根据学生智力和个性的测量结果,预测他将来的学业成就和发展方向。预测对教育工作者是必要的和重要的。有了准确的预测,教师才能总揽全局,采取措施,达到教育目的。

  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电教媒体成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这就要求教师提高信息素养,这样才能发挥电教媒体的优越性。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技能是指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媒体资源信息;会使用、设计、开发教学媒体的应用软件;能把不同的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信息形式的转换;会利用搜索引擎在局域网、Internet上查找本学科的学习资源;能从网络上下载学科教学中需要的信息资源。信息素养的核心就是信息能力,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教师信息素养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不管你的信息意识有多强,信息知识有多么丰富,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能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那就是空中楼阁。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是多样的、复杂的、多变的,信息在随时更新、组织和移位,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地养成自觉分析信息和认知任务的习惯,培养信息运用和获取的能力。1.最基本的信息能力是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包括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方法、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维护、常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此外,教师要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一种中文输入法。2.信息采集的.能力。教师能在短时间内根据教学目标高效地收集与之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能对与学科知识关联较紧密的信息保持很强的敏感度。现在的信息大多以网页形式存储,用户可以通过使用IE浏览器来浏览;还有一些以光盘或数据库的形式存储。教师要学会使用相应的搜索引擎,从互联网或者内部局域网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教师要会比较熟练地使用谷歌、百度等常用的搜索工具,能够比较准确地归纳关键词。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培养的学生要具备全面的素质,让学生从小不仅有文化,还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做到智育和德育的齐头并进。德育是五育之首,从小让学生有正确的道德观,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俗话说:“智育不合格是废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期,学生处于发育过程,具有可塑性,缺乏对错的辨别能力,模仿力强。如果不给予正确的引导,会给他们的心理成长蒙上阴影。因此,站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中抓德育教育。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不能板起面孔进行说教,理论的教育对于感性思维的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可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或者开展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受到启发。例如,讲一些名人成长的故事,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习的动机;组织小组学习活动,如做游戏、竞赛活动、角色扮演等,学生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认知到与同学合作的重要性。

  四、师生之间相处融洽

  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能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是教学的前提。相反,如果师生关系不和睦,教师对学生不耐烦,总是批评、惩罚,学生总是和教师对着干,教学活动不能互相配合,教师自然教不好,学生学不好。师生之间要做到平等,教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心态俯视学生,要和学生一起商榷、探讨,尊重他们的想法,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愿意走近教师,放开对教师的戒备心,无拘无束地说笑。师生之间交流密切,犹如朋友一般,学生感觉教师好说话,对教师有好感,自然对其教的学科感兴趣,学习积极,学习效率高。

  总之,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面对教学中的种种现状,教师要时刻想到如何才能提升教育的水准,培养学生优秀的素质和能力,不辜负教师的这个称号。

小学教育的论文5

  经专家验证,当前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大多形成于中小学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当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对于大学甚至之后的心理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焦虑、自私等现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心理健康状况是可变的、可逆的和发展的,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1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学校未能重视心理活动课:中小学校未能够重视心理活动课的重要性,在课程的安排上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很多中小学校的课程量比较少,课程时间比较短,教学方式单一,而且还经常存在心理活动课被其他课程随意取代的现象。其次,教学资源配置不足。教学资源配置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硬件设施不健全,很多学校教学设施不健全,心理咨询室及相关心理咨询辅导用具不健全;二是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学老师。很多中小学校的心理学老师都是兼职老师,甚至是一些思想道德修养老师,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的职业老师。

  1.2存在片面化教育现象: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都存在片面化教育现象,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忽视中小学生心理辅导问题,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矫正性心理咨询、忽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同时在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时,很多教师存在仅就问题谈论问题的现象,而未能够进一步探索对该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

  1.3存在学科化倾向: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其培养健全人格。然而,当前很多中小学校未能明确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目的,仅仅将它当做一门学科来进行,并未能深入学生生活运用心理活动课来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只是进行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灌输,甚至还不科学地布置课程任务、组织考试。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够实现开设心理活动课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甚至还给学生增加了课业负担。

  2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

  2.1强化课堂教学的渗透性:理论讲解通俗化。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出于现实需要及能力考量,并不需要他们以直接理论的方式理解与掌握这些复杂而专业的心理学理论。教师在进行相关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生动化及通俗化的处理,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理论知识实践化。教师必须要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行心理活动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矫正中小学生的心理,维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师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要善于运用相关心理学知识,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符合特定学生的心理干预措施以及心理辅导方案,解决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真正发挥心理学教育的现实作用,而不仅仅把它当成一门学科对待。重体验、重感悟、重反馈。教师必须要能够真正发挥心理活动课的功能。因此,在进行心理活动课的教学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可在进行一堂课程之前,首先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最后根据交流结果来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内容;第二,注重体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注重活动情境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来亲身体验到一些正能量,例如,团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以及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等。通过活动情境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三,注重反馈。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尽情释放情感与体验情感,以达到矫正学生心理之目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并能够运用于课堂之外其他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课下养成将感悟记录下来的习惯,并鼓励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家长之间相互交流与思考。

  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培训:教师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要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要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较强的教师队伍。当前,可以通过以下四种培训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一,专业技能培训。中小学校可以与其他的高校联合起来,邀请在心理学领域一些知名的专家或者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心理学老师来校进行专门的指导与培训,以提高本校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技能。

  第二,研讨式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各种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会,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专业技能。

  第三,评促教式培训。所谓评促教式培训,是以一些公开课、交流课的方式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由专家听课并在课程结束之后提出相关建议,以达到弥补其不足之目的。

  第四,讲座式培训。讲座式培训,就是由中小学校邀请相关专家针对当前心理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重难点问题或者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学校相关教师以听讲座的方式进行学习。

  3结语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中小学生当下乃至以后能否健康成长。培养健全人格、维护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必须要明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冲,孟万金.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叙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8,(03).

  [2]杨晓霞,尹丽娜.关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3]廖金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4]王新梅.国外、港台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大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小学教育的论文6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教学逐渐变革。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学的主题,发挥其试听作用,在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促进教学更好的进行下去。多媒体不仅仅是教学手段,还是演示手段与交流手段,改变教学效果,变革教学内容。鉴于此,本文将分析多媒体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教育教学

  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都受到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影响,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也不例外,小学教育教学受到多媒体技术与新兴教学手段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习兴趣逐渐得到提高,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有效性逐渐提高。本文将分析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及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一、多媒体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可以掌握教学重难点。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子,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停留在具体思维与形象思维的阶段上,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板书、口语的讲解,不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学生在学习中,还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分散学习注意力,影响学习质量,难以理解知识,但是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往往是重点与难点,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式难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多媒体可以打破这种教学手段,在真实的情境中,试听的情境下,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小学生的心理、认知、思维、还处于成型时期,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实施因材施教,依据学生不同的理解能力与针对能力进行学习,采取多媒体的评价方式,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掌握反馈信息,提升教学质量。

  3.多媒体符合学生的认知与思维特点。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知识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对知识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在感官上给与刺激,更加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4.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用用,教师的教学工作会更好地进行下去。利用多媒体进行备课,利用多媒体将讲述的内容展示出来,下载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丰富教学内容,逐渐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可以将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有效的展示学习内容,逐渐提升教学效率。

  5.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可以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占据重要位置,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多媒体教学,师生有共同使用多媒体的权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的学习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二、多媒体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多媒体,科学合理制作课件。小学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科学合理的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噶手学习规律。制作的课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制作的课件要达到相应的强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账期,同时,多媒体课件中要具有差异,在课件的制作中,要加大课件背景的差异,突出需要感受的知识,还要将可以对比的知识放在一起让学生感受,促进课件的系统化、整体化,提升课件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多媒体课件需要满足教学的需要,字体、花边、颜色都要进行有效的搭配,课件的内容,需要紧紧扣住的文本的主题,不要离开、主题太远,音频视频的选择要注意时间长度,图片的选择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样才会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

  2.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感情氛围,传达知识与信心,利用多媒体课件特征,激发学生学习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知识,对学生加以引导,将学生情感带动起来,逐渐提升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对知识理解更加深刻,多媒体可以全方位的展示学习内容,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教学相长。

  3.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是当今教学活动中最新的教学手段,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将声音、图片、文字综合在一起,进行展示与延时,让需要学习的知识转化的更加抽象具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更好地学习。

  4.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所有需要学习的内容,并且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懂得自己的疑问点在哪里,然后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多媒体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国发挥组织者与协调者的作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教学工作有序进行下去。

  5.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全面开展合作学习,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与合作能力。多媒体技术在推动学生合作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媒体与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平台。在这种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搜索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具有重要的数学价值的问题,打破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能力,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要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教师在大屏幕上将合作学习的目的、要求、任务呈現出来,促进合作学习过程更好的开展。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组织,要不断与学生加强交流与合作,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稳定与有效性,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适当的点播与引导,不断提高学生进行合作的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探究与探索,提高多媒体利用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清教学重点与难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春红.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xx,(5):35.

  [2]孙旭阳.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新素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14):26-27.

  [3]刘晓光.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小学时代(教师),20xx(8):109.

  [4]杨亚波.浅谈小学数学因多媒体有效应用而绚丽多彩[J].关爱明天,20xx(3):416.

小学教育的论文7

  《北京文学》杂志1997年第11期“世纪观察”栏目发表的三篇“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新闻媒体纷纷展开对语文教学的讨论。下面就如何评价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以及怎样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谈谈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在前进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联系着千家万户,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在全国小学语文界正在研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关心语文教学,加入到语文教学的讨论中来,这对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促进。一方面可以引起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认识、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我们努力寻求改进语文教学的办法。但是,讨论也好,改进也好,首先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有一个客观、公正的估计。不可否认,小学语文教学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建国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在前进。表现在课程、教材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语文教学研究正不断引向深入。我国几百万小学语文教师在物质待遇微薄的条件下,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层出不穷。如江苏李吉林老师创造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经验,广东丁有宽老师创造的“读写结合”的经验,黑龙江省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山东烟台“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经验,以及众多的识字、阅读、作文教学的经验。这些经验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发展智力、个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和过去比,在前进。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活跃程度普遍有所提高,越是老、少、边、穷地区,语文教学的进步越明显。小学语文教学与台、港、澳地区相比,与世界其它国家母语教学相比,从整体上看质量并不差。因此,不能以偏概全否定语文教学的成绩,不能轻率地否定语文教学经验。我们欢迎社会各界对小学语文教学公正的、哪怕是十分尖锐的批评,但难以接受“误尽苍生”“祸国殃民”之类的指责。把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归咎于教师,更是不公平的,不能接受的。这样做只能伤害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改革。

  二、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实严重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实是严重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费时多而收效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统治课堂,繁琐哲学危害师生。课上,教师大量的时间用在通过串讲、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课下,学生的精力用在做大量的机械、重复、无思维价值的作业、练习上。学生,特别是城镇学生的负担很重,语文能力的提高却很缓慢。

  (二)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被动地学,盲目地练

  学生围着老师转,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揣摩、思考的机会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长此下去,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禁锢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三)语文教学十分封闭

  教学内容局限在教科书中,教学场所局限在课堂里,人为地割断了语文教学和生活的联系,割断了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联系。

  上述问题的产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语文教学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考试的指挥棒,自上而下一级指挥一级,并且是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到方式方法(包括标准化考试)全面指挥。加上教师评优、晋级统统与学生的考试分数挂钩,老师们不得不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练。比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要求默写汉语拼音音节,但是从小学毕业考试到中考直到高考,往往出“给汉字注音”的题目。于是,为了让学生拿到这两三分,师生要下很大功夫,要做很多练习。为了应付考试,老师们不得不把生动感人、充满情趣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生怕哪个问题没问到,考试时学生答不上来;生怕哪个词、哪个句子没练到,考试时丢分。语文教学失去了情趣、情感和魅力,不是脱离语言文字的枯燥乏味的一问一答式的内容分析,就是抽掉内容、情感的千题百练的文字游戏。这既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也违背了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这样做,对相当多的教师来说是违心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教学现状的显著特点是‘应试教育’。它带来种种弊端,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只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忽视对人的全面培养。”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最大危害。

  其二,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应用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相对滞后。教育同经济比,教育的发展滞后。教育教学的实践同理论比,理论相对滞后。特别是应用理论,还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前瞻地、令人满意地回答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问题;不能前瞻地、令人满意地回答教什么、学什么和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实践呼唤理论。“这样做不好,那样做不行,究竟怎么做?”反映了广大教师的心声。他们呼唤教学理论,特别是科学的、便于操作的先进的语文教学法的指导。同时,语文工作者和教师也要自觉地学习和运用现有的教学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创造新的教学经验。

  其三,一些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和素质不高。这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提高自身素质。端正教学思想的核心是摆正教与学的关系,一要树立和强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二要树立和强化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靠训练的意识,并使主体意识和训练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持久的、充分的体现。

  三、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一)语文教学观念的改变

  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转变语文教学观念,是新形势下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转变观念,首先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深刻认识“应试教育”的危害,自觉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要坚信:学生素质提高了,能力自然强,成绩一定好。二是要变“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观念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觉获得知识,不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观念。三是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内涵,优化并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么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就应当多么广阔。要变“死”为“活”,由封闭走向开放,探索和构建课内、课外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方法,运用于广阔的语文天地之中,促进知识的迁移,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体系的改革

  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体系,总的来说要充分发挥考试和评估的激励功能;考查学生的成绩,可以实行评定等级加激励性评语的做法;对学生能力的测试要全面,要重视朗读、背诵和听说能力的考查;笔试内容要简化,要加强综合性,选择、判断题要慎用,要有思维价值;对教师教学的评估,要把是否重视对学生语文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放在突出的地位。但是,考试和评估不能“光松绑,不改革”,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要把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向40分钟要质量。

  1.要注重启发诱导,使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教师要看到学生(包括暂时后进的学生)有巨大的潜能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不仅喜欢学语文,而且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

  2.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大纲规定了各个年段的教学要求,不要超越年段,随意拔高要求。教材不仅规定了教学内容,而且提出了教学要求。每篇课文,每堂语文课都应当突出重点:理解的重点,语言训练的重点,能力培养的重点。切不可面面俱到,四面出击。突出重点,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教学结构,是优化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体现。

  3.要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在理解能力上,要加强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下力气扭转目前教学中存在的注重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品味的状况,加强有指导、有目的的多种形式的读,并在读中启发学生揣摩、思考,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在表达能力上,也要加强训练的整体性。要在年段要求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写,多一些综合训练,少一些无思维价值的单项训练。当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理解和运用词、句的训练,以及旨在培养独立识字能力而要求学生掌握的识字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4.要继承好的学习语文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不少批评语文教学的文章给今后语文教学开的“药方”是“多读多写”。多读多写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传统经验,无疑要继承,但是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仅停留在多读多写上,难以培养出跨世纪人才应具有的语文能力,所以要讲究语文训练的科学化。教师必须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对读、写的指导,使学生不仅能读会写,而且善于思考,学会学习。特别是要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

  总之,优化教学过程,要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探索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体现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学会到会学的训练过程。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教材、师资等方面的改革,涉及社会、家庭诸方面,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综合治理。

小学教育的论文8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现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就是一种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创新也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最高表现。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是“老大”,历来是各类考试的必考而且是首考的科目。语文课程是基础课,它是工作和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起着传承中华文化和凝结民族感情的作用。要想语文教育适应新课改和时代的要求,必须在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语文教育中溶入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在新时期给语文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据一些人的研究,素质教育的内涵指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质体能、个性心理、审美、其他(劳动技术、特殊才能),还包括习惯。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如何,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他素质。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的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语文教学应做的全部工作。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语文教学也必须不断发展,才能适应今天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养学生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具备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我们教师,我们语文教学必须把握这样的目标:①转变教师过多讲述灌输的.语文教学方式。②转变繁琐分析课文的方式。③转变应试观念。④转变忽视学生能培养的方式。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创新教学方式,设计教学过程,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打基础,提技能,养情感,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素质教育要求。

  2、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素质教育的教学水平

  素质教育是现在所提倡的教育方向。它的实现关键在课堂中体现,那么我们在课堂中应怎样贯彻好我们的素质教育方针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

  (1)关注每一位学生。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过去只关注几个尖子生的态度,要用爱感化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经过教师细心的呵护都会成为有用的人才。在讲课中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在备课时,要备学生,要备不同层次的学生,因学生的情况讲知识的侧重点。在课堂中让学生都能感觉到每一个人的闪光点。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当教与学两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益。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改变教师满堂言的教学模式,要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思、练等主要教学环节,做到精讲导学、精讲巧练,或以读代讲,以练代讲等,并能过创设宽松和谐、意趣盎然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以求得教与学和揩共振的最佳益。

  (3)优化教学方法。我们要把教师如何教懂、教会学生转移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做到学会与会学的统一。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知识,还应授予学习规律、学习方法,把强化学法指导作为课堂教学结构要素之一,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获取信息,使学生从传统的“学会”变成“会学”,在根本上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学法上一定要因人而异给予必要指导。使全体学生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

  3、尊重学生。凸显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处处从学生的角度着想,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千万不能简单化、规范化。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要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的分析,变读书、答问的单调形式为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讨论、表演、展示、欣赏、评价等。拿到一篇作品,要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议中悟,在研中悟,在动中悟。要让学生在自主、开放、合作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如一个内心旅途,是生命的体验,感悟的历程。在课堂上,老师要学会用幽默的语言,风趣的教学艺术来活化课文语言的功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沟通学生与老师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是党和国家对站在时代前列的广大教师殷切的希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时刻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好为实施素质教育贡献出自己全部力量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吕凤连.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素质教育[J].软件:教学,20xx(2):68.

  [2]李志兰,覃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素质教育[J].读写算:教师版,20xx(12):95-96.

小学教育的论文9

  摘要: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传统美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也将变得更加有意义。然而学生的感恩心具备现状并不乐观甚至令人担忧,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这个阶段养成的,这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因此,本文从学校教育入手,通过结合学科教学,与家长配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三个方面来进行感恩教育。

  关键词:感恩教育 小学生 和谐

  一、小学感恩教育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与培养的研究,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树立感恩情怀,怀有感激之心去对待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学会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自然,爱社会,使学生的感恩情怀内化为良好的品德,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建设和谐社会同样需要感恩教育。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只有每个人从小就接受感恩教育,为感恩情感的养成、感恩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个人成为和谐的个人,进而构建和谐家庭。须知,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有一个内在的、具备丰富潜能的心灵世界,而感恩教育正是充实学生心灵世界、提升学生人格修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方面

  小学生感恩情感比较丰富,觉得帮助别人与被别人帮助会有发自心底的感动与快乐。说明也平时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但感恩父母的行为较缺失也是由于大部分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受到过多的呵护和关爱,造成了孩子依赖心太强和寄生思想,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认为父母的付出都是天经地义的,从不会萌生任何感激之情。因此,造成了许多青少年身上出现了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如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缺乏对父母的孝顺,对别人呈现得较为冷漠。反而认为所有的`人对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

  (二)学校方面

  由表4可知,只有10%的学生经常随手乱扔垃圾,大部分的学生会积极爱护校园一草一木。这说明目前学校在针对小学生在保护环境、感恩自然方面的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表3可知,学生自尊心理较强,这跟平时教师的课堂教育是分不开的。有些教师因为平时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学生的叛逆心理就会凸显。长期以往学校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老师表现出不尊重的行为。学校应该是学生全面发展和道德品质培养的主要场所,一旦学校没有给予学生感恩教育足够的重视,过度关注个体智力发展,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生智力的发展中,道德教育缺乏时效性,那么,学生感恩意识将会严重缺失。

  (三)社会方面

  教育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相互影响的。道德品质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与协助。因此,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社会大环境也要负有一定的责任。

  实际上,感恩教育是一个关系社会和谐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方面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方应携手全力支持构建德育环境,让感恩教育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走进学校生活,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坎里。

  三、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方略

  (一)感恩教育活动活动主题分类

  1.感恩大自然,乐于实践

  (1)组织学生观看万泉河,在河边进行野炊活动,让学生回归大自然的怀抱。

  (2)植树节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

  (3)给野生动物小鸟做窝,买鱼苗放鱼苗活动。

  (4)为西部治沙活动捐款等。

  2.感恩社会,帮助他人

  (1)结合五一、 十一长假,同学们纷纷走进了社区、幼儿园、敬老院和福利院,开展小队活动,让同学们从学校走入社会这所大课堂,并在其中学会求知、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2)结合六一国际儿童节,学校举行义卖旧书本、红领巾活动,义卖所得全部纳入学校爱心基金,用于帮助身边困难的伙伴,使同学们在奉献自我中学会感恩社会,帮助他人。

  (3)每周一,利用升旗仪式作题为《学会感恩,做真正快乐的人》的国旗下讲话。

  (4)不乱闯红绿灯,义务参加公路执行员活动。

  (5)自己绘画宣传参加公益活动,绿色出行,节约用水等。

  (6)拟发给家长的一封信《学会感恩 从我做起》。

  3.感恩父母,学会回报

  (1)结合母亲节、父亲节,少先队向全体学生发出倡议,号召全体同学设计一份感恩活动方案,并付诸实践。

  (2)自己动手,给妈妈准备制作一件小礼物,送上对妈妈的祝福。

  (3)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爱好,问问父母有什么心愿,陪父母一起做一件家务。

  (4)以学会感恩为主题开展征文和板报评比,在校园网上进行交流展示。

  4.学习先烈,感恩生活

  (1)每周四的红领巾广播台播放革命烈士故事,缅怀革命烈士。

  (2)少先队大队部在各中队推荐的基础上,举行珍爱生命感恩幸福生活的演讲比赛。

  (3)义务给烈士家属打扫卫生,定期访问烈士家属。

  (4)给比自己小的孩子讲授烈士故事,传承烈士精神。

  5.学会感恩,收获快乐

  (1)以中队为主体,开展让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主题活动。

  (2)各中队出一期感恩教育专题板报,学校将组织进行评比。

  (3)看一部感恩的电视片 。

  (4)音乐课上学唱一首感恩歌曲,如:《感恩的心》、《父亲》《母亲》、《烛光里的妈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朋友》、《懂你》等。

  (5)美术课上画一幅感恩的画心中最想感恩的人或物。

  (6)利用社会课了解西方的感恩节、并知道我国母亲节、父亲节的由来。

  (7)语文课围绕感恩教育 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

  (8)在母亲节、父亲节当天,组织学生参与学会感恩,祝福父母活动,让孩子的感恩祝福感动每一个家长让每个孩子在学会感恩中成长。

  参考文献:

  [1]于新建.素质教育探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xx.

  [2]刘建岭.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D].河南大学,20xx.

  [3]庄端.感恩教育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探讨[N].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xx(12).

小学教育的论文10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同志在《少年强》中提出了年轻一代的教育培养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慷慨激昂的一段话说出了对中国少年的殷切希望。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中国成为了世界体育强国。但是,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仍然得不到推进。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人口中的80%来自农村,那么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落后会导致大量体育健将的流失。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刻不容缓!

  一、我国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小学的体育师资力量一直很薄弱。很多农村小学甚至没有体育教师,体育课就变成了自习课、自由活动课或者被其他老师占用。体育课也沦为了一纸空谈。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这中情况不是个例、特例,而是我国农村小学体育课存在的普遍现象。缺少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是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二)硬件设施缺失

  农村经济大部分比较落后,相应的小学体育设施很不完善。体育设施是体育课的基础设施,有了体育器材才能为学生上一堂符合教育大纲的体育课。在很多农村小学连最基本的体育器械都不具备,体育教育又从何谈起。农村小学体育的体育器械大都是学生自己的跳绳、皮球、毽子。一部分农村小学配有极少量的体育器械,但也只是陈列在体育教室。完全的形式主义,政绩工程。除了体育器械的缺乏,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硬件——场地。场地对于很多农村小学来说就是学校教室前面空地,没有硬化更没有塑胶跑道。场地的缺失使学生的活动范围大大减少,体育课授课效果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没有硬化的操场,学生的跑动会造成操场尘土飞扬,严重影响学生的安全和身体健康。完善的体育硬件设施是体育课的基础,没有完善的硬件设施,体育课终是纸上谈兵,无法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项目的教学要求。

  二、制约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经济状况还十分紧张,政府的财政没有多余的款项扶持小学教育。教育资金不充足,产生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没有强大的资金政策扶持就没有好的教学环境,没有好的教学环境就造成了大量的师资流失,使农村的教育资源越来越薄弱。教育资金的匮乏导致农村小学没有完善的'体育教学硬件,技术课程无法开展。

  体育师范高校毕业的毕业生,大都选择了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城市学校。由于经济的落后,农村的生活环境远不如城市,大部分毕业生不会选择走到农村基层的小学。留不住在校教师,收不到新的教师,使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资源经常出现断裂,更不要谈优秀的体育教师。

  前文提到了我国农村小学的教育资金十分匮乏,资金的缺少不单单导致了师资力量的流失,更導致了体育教学质量的下降。现在的大部分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仍然停留在跑步、深蹲、广播体操的阶段。没有完善的体育器械,导致优质的体育教学没有办法开展。

  (二)主观因素

  我国自1993年提出素质教育以来,体育教育仍然没有得到重视。上层不够重视体育教育,仍然被应试教育影响。考试科目比体育重要的观念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从领导到教师到家长都没有对体育教育的重视,没有足够的重视,使体育教育得不到更好的资源,使体育教育难以推进。

  三、改进措施

  (一)增加师资力量、完善体育教学硬件设施

  当地政府可出台相应政策,对到此本地区执教的体育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使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愿意走到基层。在师范高校,增强就读学生的体育教育意识观念。让毕业生愿意回到农村授课。

  完善体育教学基本设施,让体育教师有开展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对于财政特别困难的地区,可以因材施教,用心设计生动完善的体育课程。针对本地区的特色,使体育课接近生活,便于就地取材。体育教师应打开思路,让体育课更加生动多彩。

  (二)让社会参与进来

  增加特别困难地区的宣传,让社会伸出援助之手,让更多的资源走到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让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得到各方的关注。为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助一臂之力,为农村体育教育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结 语】

  我国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得不到重视,既缺钱,又缺人。在农村执教的体育教师应克服场地器械等不利因素,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大力开发各类体育资源,立足课堂,为广大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作出更大的贡献。社会各方的关注也是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知道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困境及大力发展对农村孩子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袁音.甘肃省贫困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xx(1)

  【2】胡广鹏.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对策探讨【J】.文教资料,20xx(4)

  【3】李华生,周绍忠,李凯.我国部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发展目标预测【M】.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xx(3)

小学教育的论文11

  近年来,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热点。许多高校联合中小学希望尝试制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为一线教师提供继续教育资源,但部分项目团队对如何制作质量较高的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存在困扰。本文具体分析专业团队制作设计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全部过程,期望对有此疑惑的制作者们有所帮助。

  1.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向中小学逐步推进,中小学教师在信息素养与专业能力方面不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象越来越明显,教育管理部门提出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高其综合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和信息化教学的需要。1999年9月13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含义作进一步界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为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进行的培训。”

  由于需要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数量庞大,而能提供教师继续教育机构的容量有限,因此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可是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严重匮乏,尤其是缺乏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指导性强、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而另一方面,大量的继续教育课程资源被闲置起来,如高校的教师资源、中小学优秀教师资源、各级教研机构和教育技术机构的人力资源等。因此,为合理利用和整合继续教育资源,部分高等院校对中小学各门学科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研、考察和研究,并依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制定了一系列网络继续教育课程,方便中小学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因此,笔者以某高校制作的“新理念下的义务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系列培训课程”为例,浅谈中小学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制作方法与实践过程中得到的一些启示。

  2.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制作过程

  该项目中,高校教授和教师经过调研和考察,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准备制作一系列针对初中化学教师培训的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以理论联系实践和校本教研为出发点,本项目邀请了数名高校化学专业的专家、资深教授经验丰富的一线化学课教师共同担任课程的培训者和讲授者。整个网络课程制作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1前期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为正常拍摄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文稿和课件的制作与修改;联系主讲教师协商和确定录课时间;录课场地的选择与布置以及相关设备的调试。

  2.1.1文稿和课件的制作与修改

  文稿主要是以文档的形式通过文字、图片等叙述录课的内容。其制作主要是由高校资深教授带领项目团队通过调研和考察,拟定出一个大概的内容提纲,交由专家审核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对纲要整体框架进行修改,再根据修改后的提纲填充详细内容,然后与优秀的一线教师探讨并交换彼此的意见和建议,对文稿进行修改,如此反复直至各方意见基本达成一致。

  课件主要是以PowerPoint的形式将文稿中具有纲要性和概括性的`内容展示在PPT上,每一页PPT只有六、七行精练的文字和少量的图片或图表。除此之外,课件中涉及到的网页链接、文件链接(如音频、视频和动画链接)一定要保证链接路径正确,或者将PowerPoint进行打包保存,避免录课过程中出现课件不全导致录课被迫中断的状况。

  2.1.2联系主讲教师协商和确定录课时间

  在正式录课开始之前,应提前与主讲教师进行沟通和协商,确定录课时间,合理安排录课时间表,尽量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全部录课,否则拖延时间太长,无形之中增加了不必要的开销,如场地租借费、设备租借费、人工费用等。

  2.1.3录课场地的选择与布置以及相关设备的调试

  根据项目要求,选择纯绿色背景摄影棚作为录课场地,后期再使用视频处理软件扣去绿色部分插入合适的背景。这种方法灵活变通、成本低廉,不需要实体的背景,只需要一张合适的电子图片即可,而且方便替换。

  完成场地选择之后,就需要对场地进行布置。包括桌椅的位置、灯光的布置、麦克风的位置、摄像机位的摆放等。根据项目要求,桌椅应置于摄影棚中部,避免在拍摄时拍到无背景区域或者角落部分,影响视频画面的整体效果。灯光的布置需注意光线要均匀,亮度要适中,照射在拍摄对象时应尽量避免阴影和暗部。麦克风的位置应注意隐蔽性,同时要保证声音录入的效果。摄像机的摆放,应注意把握好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要既能保证拍摄视频的清晰度,又能保证对拍摄对象造成尽量少的干扰。

  相关设备的调试,主要工作就是测验灯光、摄像机、麦克风等能否正常工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一般情况下,会由拍摄人员先试录一小段然后将影片导出到电脑上查看是否有问题,若有问题,立刻对相应设备进行调整,然后再试录一小段,如此反复,直到录制的视频符合项目要求为止。

  2.2视频拍摄阶段

  视频拍摄阶段为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制作的核心阶段。开拍前应查看麦克风开关是否打开、电量是否足够本次讲课的时间,同时要测试摄像机画面构图是否合理、麦克风声音是否正常。正式开拍后,现场其他人员应保持安静。拍摄人员以手势提示主讲教师摄像机已准备就绪,可以开始讲课了。录制过程中拍摄人员需要注意养成记录习惯,记录的内容有:视频开始录制和结束录制的时间以及视频出现问题的时间点,必要的时候可以手势提示教师暂停讲课,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方便后期剪辑。

  教师穿着方面,应自然得体,切忌反光衣服和偏绿色的衣服,会影响拍摄质量以及后期剪辑,授课时应紧紧围绕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讲解,但是切忌对着文稿照本宣科,要有一定的拓展、发散和独到的见解,使整个网络课程内容丰富、案例充实。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开拍后,主讲教师需等待拍摄人员开始的手势后再开始讲解,拍摄结束前,主讲教师同样需要等待拍摄人员结束的手势后方可离开,以便于后期剪辑。

  2.3后期制作阶段

  先用Photoshop或AE制作出片头片尾,注明标题、授课教师等信息,若有需要还应将每张PPT转化为JPG图片,以便添加于视频中。视频需要添加背景的,应制作出与视频像素匹配的图片。

  选定剪辑软件,本项目选用Premiere作为主要剪辑软件。首先将摄像机拍摄的视频导入电脑中,然后打开Premiere导入拍摄的原始文件和片头片尾、图片等素材,并分类保存好。根据拍摄时记录的内容选定要剪辑的素材添加到时间轴上,找到要剪辑的接点进行剪接。然后对视频进行抠图处理,设置Premiere中视频效果里的参数,将绿色背景从视频中去掉。视频抠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止抠图不净和抠图过度。

  完成抠图后,需对接点进行处理,不可让接点有明显的跳帧现象,否则会影响观看者的舒适度。一般常用的处理手法是加入转场特效或插入PPT进行过渡,根据本项目视频制作要求,需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在视频里找到合适的位置插入PPT作为内容补充。因此,插入PPT即可解决接点问题。

  处理好节接点问题后,就可按照要求添加片头、片尾,在其他轨道加入LOGO、水印等,并再次进行细节调整,添加转场特效、PPT等。剪辑完成后进行预览审查,无问题即可按标准输出视频,输出的视频交由项目负责人进行审核,有问题修改后再输出视频,无问题即可形成最终成品,上传到相应的继续教育网站供教师研修使用。

  3.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实践的启示

  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师资和技术资源、发挥中小学优秀教师的重要作用,整合教育产业、科研力量和社会资源,为中小学一线教师搭建系统的、权威的、专业的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云服务平台。

  要大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整合天网(卫星和广播电视)和地网(互联网),建设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支持服务系统,努力为一线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各种高质量的教育学习服务。

  高校联合中小学建设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时,益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学校负责课程的设计开发,企业负责课程的制作推广。这种形式不仅能让学校减少资金投入,利用专业团队制作出高品质的课程资源,而且通过企业的参与与推广,也能促进优质课程的共享,避免资源重复建设。

小学教育的论文12

  一、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措施

  1.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向导。它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索事物,积极思考问题。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之前,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体验式小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阶段。只有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才能确保接下来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一般可通过以角色表扬、辩论以及影视欣赏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情境。例如,在学习“译林版”的小学英语义务教育教材中的单词时,教师可通过针对不同的单词演示不同的情境,如学习单词bird时,可让学生学习鸟飞来飞去的样子,以加深学生对单词的印象。学习单词plane时,可发一些纸片,让学生叠纸飞机;在学习pig时,可让学生模仿猪叫。通过创设与学习相关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2.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亲历体验

  通过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亲身体验,来实现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地设计教学情境,并利用积极的感知语言魅力传授教材相关知识。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应放在学生上。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亲身体验英语带来的乐趣。例如,在学习“译林版”的小学英语义务教育教材中的“BookoneLessonThreeWho’sshe?”一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讲全家福带入课堂,让学生对自己加的全家福中的人物用英语进行逐一介绍。例如,教师拿着学生李雷的全家福,指着照片中的一位老爷爷问道“Whoisthis?”,学生们异口同声的“ThisisLiLei’sgrandfather”,接着指着照片中站在李雷旁边的女孩子问道“Whoisthebeautifulgirl?”学生们能够快速的回答“ThisisLiLei’ssister”。活动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亲身体验运用英语介绍家人的乐趣,还提高了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加深了对家族中所有人的单词的印象,如father,mother,sister等。

  3.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经过亲身体验后会得出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疑惑,并及时抓住这些问题,进行启发性提问,以激发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如果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有必要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应从旁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可通过组织小组合作的形式或者是答辩的形式来进行问题的探讨,最终引导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在引导时要有度,必须将自主性归还给学生,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例如,在学习“译林版”的小学英语义务教育教材中的Unit8《HappyNewYear!》一文时,教师教会了学生运用showmesomething.这个句型来表达想要某物。接着教师通过提出“大家在过年时想要新年礼物应该怎么向爸爸妈妈要呢”的问题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要求学生用英语说出自己想要的礼物。Lucy说道“IwantaBarbiedoll。”而Alice说道“我们这节课学到了新句型。可以用showmeaBarbiedoll”,在大家的相互讨论中,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到的知识得到了巩固。

  二、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情境一体验一提问一解答一能力”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自身的英语学习水平。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体验式教学模式将我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带进了一个新的领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教育的论文13

  这个时代是信息技术时代,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能力的掌握已成为适应社会的必须。书到用时方恨少,作为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师的我们,不能总认为小学生年纪尚小,时间尚多,不够重视小学计算机与科学教育。恰恰相反,我们要从小学生接触计算机的第一堂课的时候就树立其正确的观点,让其知道掌握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为做好与高中!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衔接打好基础。因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计算机与科学课程应将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等在长远目标下进行改革,进而提高小学生计算机能力。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实际消化与接受能力的情况下,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有限的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提高课堂有效性。

  1、计算机信息与技术教学目标的改革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代接轨,学生应从小学教育开始进入对计算机能力掌握过程,如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软硬件基础知识等。虽然是小学阶段,课程一旦开设了就应认真看待,珍惜课时安排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计算机科目我国教育部提出了教学目标为拥有计算机开发能力,让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工具进行分辨问题的思想意识与能力,提升学生计算机信息素质,同时也提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按三个层次进行,分别为文化基础的教育,技术基础的教育以及应用基础的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课程改革下,学校教育包括小学教育在内,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应以培养素质为核心目标,将知识素质作为教育目标的主体。而这些基本素质与计算机能力虽然不要求小学生就必须具备,但是应以此作为目标,对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教学目标加以适当改革,并在小学生一开始接触计算机课程时就将掌握计算机能力的重要性灌输至脑海中,只有将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并让学生体会到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才有助于使学生的计算机科学课程的学习转被动为主动。同时学校教育应该体现的是“能力本位”,也就是说,计算机教育在从小学开始就要准确而清晰地将目标定位好,不仅注重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开始结合小学生的兴趣与接受能力,适当开始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因而,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不能因课时少等限制因素而趋于形式,而要从目标以及课程设置上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2、遵循精简原则对课程进行设置

  当下,国内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极不完善,存在普遍问题,如课程的设置并不能全面包含小学计算机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利用小学有限的计算机课时,一堂课下来,不论从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技能上均不能让学生有着明显收获,内容单一,趋于形式化,课程的设置不能周全考虑到与其它课程的关联性,进而不助于提高小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重要性的认知度等。都使得小学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显得不合理,影响了小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掌握,阻碍了学生计算机素质的提高,从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因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最为直接并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注重科学的`课程设置的重要性,结合教育目标对课程设置进行精简,建设科学合理也不失全面的课程设置。对于新课程背景下,课程的设置要将培养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因而课程的设置要将计算机课程作为培养这些能力的工具,而不是为学习而学习,好比“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尤其在还是小学阶段的小学生,这种课程设置观点极为重要。

  而另一方面作为应用能力较强的计算机课程,这一点更为重要,不单符合课程改革核心,同时也是考核一课程是否为精品的客观标准之一。因而,我们要结合实际,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围绕技能应用进行全面课程设置改革,设置精品课程。只有如此,才有助于通过学校课程教育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出具良好综合素质的学生,与素质教育接轨。

  3、改革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关联起来

  计算机科目实践性很强,教师要把握好理论与实践操作训练的课时与内容分配,合理安排讲与练,要做到精讲,多留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际练,也就是所谓的精讲多练。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讲时,充分利用时间对教学内容的精髓给予讲解,点出内容基本知识点,而不是花大量时间“复述”与传授表面的知识,,然后节余出更多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指导与讲,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因而,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计划中,要将实践操作教育作为教学内容重点,基于此,每位计算机教师,要做好科学的统筹规划与安排,将计算机实验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教师应该将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更新教学内容。

  4、完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

  作为计算机教师,我们不仅应该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知识,同时,我们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计算机的更新速度比较快,这就要求么我们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果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就会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面对新出现的知识,学生就会不知所措,学生就会落后。因此,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要将教学的重点逐渐转向“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提相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启发,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就所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倡差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课堂学习,我们在让学生获得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服务于社会。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不少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师是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虽然认为小学计算机不用过于专业,但从小学开始由专业教师进进门,对提升小学计算机素质是有意义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的进行进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才能掌握最新的技术,从而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否则,我们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计算机的教学质量。因此,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提高我们的水平,比如,我们可以积极地参与相关的科研工作,积极地学习新知识,积极地学习新技术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水平,才能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李其龙.西方国家中小学的分组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小学教育的论文14

  摘要: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该如何把心理学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每一个教师都关注的问题。本文阐述了教师从教学思维的角度出发,学习并运用心理学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运用心理学的基础上要认识学生个体心理,并且研究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心理学;小学教育;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知识的认知度逐步提高,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不断改进教育教学事业,研究新的教学理念。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急需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教学的心理技能。在课堂上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注意传授知识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对于教师来说,简单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教学方式,要从认识学生群体心理出发,协调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教学给教师赋予了更艰巨的教育任务。在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学会将心理学运用到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掌握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心理学,下面开始谈谈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一、课堂上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

  多年来,人们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就是老师教,学生学,把学生当做学习机器。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以往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教育,从以前的教师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改变成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从教育的长远来看,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感性的人。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研究证明,教师在教好学生的时候只教书本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要学习心理学,在学生的教育上要更加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教师还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给出相应的教育方式,这样对教育的长期效果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二、全面把握课堂氛围

  教学的中心是学生,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的对象。教师应以各种方式接触学生,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个人性格、特长等等。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教师爱的教育,无私的奉献,还需要教师认识到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教师还需要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出因材施教。教师要运用心理学,理解学生心理,不能认为所教育对象都是一样的。教师要能把心理学运用于教学中,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在教学上教师要做出个性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在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师要改变他们的心态,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只有改变他们过去的权威态度,用友善的面孔和平等和谐的语气来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的个性受到尊重,情感被理解,行为被鼓励,努力得到肯定。这样,他就可以毫无顾虑地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力,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当然,要想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教师就要充分的了解学生,分析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多沟通,多关心和照顾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温暖。教师要有爱心,如果教师没有爱心,那么教师会与学生之间产生隔阂,拉开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远离父母以后,最亲近的人便是老师,所以老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在上学时尤其渴望被关心和爱。在生活中,当他们遇到挫折,他们第一个就会想到老师,并且他们的这种需求非常强烈。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情感投入,给学生向家人一样的温暖和关怀,激励学生去学习,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

  三、熟练运用心理学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去学习。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思维能力的理性认识。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的临界点时,教师的教学能力就会显著的提高,就更容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课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运用正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仅仅有好的教学理念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情感教学。学生从教师的情感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多学习的兴趣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才能够更轻松的学习知识。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感投入到教学当中。教师在教学中把情感发挥到课堂中,学生体会到教师的情感就会从中学习,逐步养成良好的谢谢习惯。所以说,教师运用心理学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重要,并且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教师,也是心理学家”。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心理学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师,应该记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关系上应该是平等的,尽管他们的角色不同。教师应在保证正常教学和学习的前提下,对每个学生都应该关心,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通过多种途径,我们才能深入了解学生,达到成功教育的目标。

  (二)互动在课堂的应用

  互动是教师与学生双向沟通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去了解每一个学生。互动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的改变课程结构,做到变化自由。互动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作为主体,教师配合学生去探索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没有否定教师的地位,而是做到互相配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保持积极、平和、愉悦的心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充分利用好的互动这一环节,大大促进教学活动的实施,一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知识是良好教育的基础。鼓励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有他们看到自己的成就和力量,才能更加努力的学习。教师还需要定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建立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所以,学生感到孤立的时候才能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他们纠正不健康的心态。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心理医生,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上指导学生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殷焕焕.浅谈问题式教学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7(15).

  [2]张维兰.浅谈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4).

小学教育的论文15

  摘要:一个优秀的品德课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能够唤起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入手,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再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主题,从“事实说话补认识,情景再现温经历,亲身体验强感受”入手设计导入,为突破课堂教学重点服务,从“形象感知释感念,类比感悟渗道理,情景体悟揭困惑”入手设计导入,为解决课堂教学难点服务,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从而真正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导入的实效性。 “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理念是新课程对品德学科教学的最深刻的阐述。品德课堂教学是教师主要任务,是带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活”“生活事件”“生活主题”或“生活场景”基本上是属于精心选择的“美好生活图景”,而不是或者说大多数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儿童从教材通向生活,把教材承载的价值、目标和儿童的生活有效地链接起来,让儿童主动、积极地用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从而达到“感受”,“体验”教材中承载的价值目标。这一切入点在课堂教学的导入上。

  关键词:小学德育 德育教育 教学手段

  Abstract: An outstanding personal character class classroom inducts, not only need be able to attract student#39;s attention, but must be able to arouse the student real experience of life, thus guides they better understanding life, the academic society life. This requests us when the design classroom inducts, must act according to student#39;s age, the psychological feature, from “stimulates the student interest, enlightens the student to ponder, arouses the student emotion” to obtain, to attract student#39;s study attention, the drive function which the display inducts; The recombination concrete classroom instruction subject, “makes up the understanding from the fact speech, the scene reappears the warm experience, experiences the strong feeling to obtain by oneself” to design inducts, serves with emphasis for the breakthrough classroom instruction, “releases from the vivid sensation thinks gratefully, the analogy feeling becomes aware infiltrates the truth, the scene realizes from experience uncovers puzzled” obtains to design inducts, serves for the solution classroom instruction difficulty, the display inducts upholstery function. Thus enhances the effectiveness which truly the personal character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ducts. “to live, stem from the life, to be higher than the life, the guidance to live and to develop the life” the idea is the new curriculum to the personal character discipline teaching most profound elaboration. The personal character classroom instruction is the teacher primary mission, is the belt teaching material moves toward in child#39;s life and the life child#39;s process.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 appears a series of “the life” “the life event” “the life subject” or “the life scene” basically is belongs to the careful choice “the happy life prospect”, but is not or majority is not the original taste and flavor life scene. Therefore, i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teacher should display student#39;s study initiative fully, guides the child from the teaching material to the life, the teaching material load bearing#39;s value, the goal and child#39;s life links effectively, lets the child initiative, positively launches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 with the real life and the independent activity “the life” and “the activity”, thus achieves “the feeling”, “experience” in teaching material load bearing value goal. This breakthrough point on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duction.

  key word: Element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media

  前言

  课堂导入是教学手段,是为开展课堂教学服务,是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他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可见一个优秀的品德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http://www.98lw.cn意,还要考虑如何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我们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和铺垫功能这两个角度出发,设计品德课堂导入,让课堂教学有效接轨生活。

  一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1、以“ 趣 ”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

  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

  (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 情 ”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课始,老师出示两幅漫画: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孙子兵兵在给奶奶捶背,奶奶很高兴。旁白:真懂事。问学生这画面在讲什么?

  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把图意说上来。回答后,老师过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曾经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该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们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汇报。画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给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你看,孝顺的孙子给奶奶那轻轻地捶背,奶奶就一点儿也不觉的疲劳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3、以“ 思 ”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 ,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有位老师的导入很巧妙。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这样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3)、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

  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后,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2)、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

  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怎么办?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工人、农民、护士、警察、售货员”等等应该都认识。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用“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3)、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

  现实社会缤纷复杂,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现象存在认识上的困惑,觉得到底该怎样来正确认识,感觉很难,品德课程中如果涉及到了,我们就要花时间把它讲透彻。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让学生来面对困惑,对于积极解决困惑帮助很大。

  《当冲突发生后》的难点,就是希望学生尽量避免与人发生矛盾,当矛盾发生的时候,要冷静处理,不激化矛盾,能理解他人,做到宽容待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知道不该为一点小事与同学闹的不可开交。但在事情发生时,总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剑拔弩张干起来。对此孩子们在认识上很困惑,“我们到底怎么办?”很希望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点下,知道如何来处理。结合这样的情况,可以设计如下的导入:

  出示:三幅漫画,第一幅两个男同学在打架,闹得很凶。第二幅是在办公室里,老师在教育他们,两人都低着脑袋。(旁边文字)老师:“打架对吗?” 第三幅是老师在问哪你们为什么打架?两个男同学都仰着头说旁边文字:一个说:“是他先打我的。然后问学生“看着这三副画,你对他们打架以及在办公室的表现是怎样看的?”因为这种事情太熟悉了,学生纷纷发言。老师引出“当冲突发生后,我们怎么办?”然后重点和学生一起探讨合理的处理办法以及谈论“老实是要吃亏的”这种说法。整堂课的教学,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结构紧凑,重点突出,教学实效明显。

【小学教育的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教育论文:小学教育中美感教育的运用论文10-11

小学教育论文05-20

小学教育的论文05-27

(精选)小学教育的论文05-28

小学教育的质量教育论文10-10

教育游戏小学教育论文10-08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10-01

小学教育实习论文10-09

小学教育的发展论文10-10

小学教育论文题目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