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时间:2024-05-15 09:21:22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学前教育论文实用[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前教育论文实用[15篇]

学前教育论文1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的起点,对一个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学前教育起步比较,不过百年的历史,尤其是在我国起步更晚,因此学前教育的各方面都处在探索发展阶段。

  20xx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事业。20xx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规划,提出了具体的标准。河南省公布的《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规划目标。要想科学地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就必须首先摸清家底,了解目前我国和我省学前教育人才的现状。

  一、学前教育人才数量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学前教育教师是非常缺乏的。我们获得的数据截止于20xx年,这是因为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止于20xx年,20xx年的数据还没有公布。从20xx年到20xx年,学前教育教师的缺额比例。从分析数据来看,目前全国学前教育人才的缺额是非常大的。

  目前河南省学前教育人才的缺额也是非常大的。我们获得的.数据截至于20xx年,这是因为河南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截止于20xx年,201年的数据还没有公布。

  根据《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的要求,20xx年,幼儿园在园幼儿要达到31万,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要由20xx年的0. 9%提高到7%。目前,河南省制定的20xx年幼儿园毛入学率指标,在20xx年己经提前实现。但是,根据教育部《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草案),河南省的师幼比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标准。而这些专任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学前教育专业经历的,即不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师幼比呈逐年恶化状况,20xx年略有好转。也就是说,目前河南省幼儿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达不到国家的要求,严重地制约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学前教育人才质量现状分析

  教育部公布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现状数据,只公布了幼儿园教师的总数量。在这些教师中,有多少教师具备从业资格证书,有多少是各级学前教育学校或专业的科班毕业生,这些都没有一个基本的数据,我们无法对这些数据做出非常精确科学的分析。河南省教育厅公布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现状数据中,20xx年之前的数据也只公布了幼儿园教师的总数量,缺乏更为具体的数据,20xx年(包括20xx年)之后的数据公布了幼儿园教师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数量,便于我们分析学前教育人才的质量。根据数据,结合我们所做的抽样调查,经过科学的分析,我们发现,我国的幼儿园教师队伍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高等院校培养的学前教育人才,二是各类师范学校培养的学前教育人才,三是大量的非专业人才甚至根本不具备从业素质的社会人员。

  目前,第一部分人才绝大多数从事学前教育的管理工作,很少被用于学前教育第一线。这部分人才,基本上由高等院校培养。培养这类人才的高等院校比较少,全国才几十所,而且每所院校的招生规模都比较小,有的院校每年只招生30人左右,全国每年的毕业生只有区区几千人。河南省培养这类人才的院校有十来所,除了个别院校外,招生规模也都不是很大,河南省每年的毕业生也只有不足千人。这部分人才,对自己就业的定位要求比较高,他们普遍能够找到比较高层次的管理岗位工作,他们不必要到幼儿园一线去工作,社会现实也促使他们不愿意到幼儿园一线去工作。第二部分人才在学前教育第一线处于主导地位。这些人才在中学里大都是艺术生,经过几年的艺术训练后,艺术才能更为突出。这些人才,满足了幼儿园对艺术教师的需求,但是这些教师的学前教育基本素养和理论素养普遍不是很高,媒体最近曝光的不少幼儿园事件与之有一定的关系。这个问题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笔者将有专文来分析这个问题。但是,即便是这部分人才,目前也是幼儿园紧缺的人才,他们是幼儿园教师中起主导作用的群体,但是其数量也远远不能满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第三部分才是目前学前教育教师队伍中的主体。这部分教师一部分存在于公立幼儿园中,绝大多数存在于私立幼儿园中,是私立幼儿园的主力军。有不少的私立幼儿园,只有一个或两三个具有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其他人员全部是不具备从业资格证书的人。有的幼儿园,连一个具有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也没有,教师队伍全部由这些人员构成。这些教师的学前教育基本素养和理论素养普遍很低,媒体最近曝光的不少幼儿园事件与之有很大的关系。

  鉴于目前人才质量现状,笔者建议:一、加大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和速度,使之尽快符合河南省幼儿园事业的发展要求,使这部分人才成为学前教育事业中起主导作用的群体。二、稳步发展幼儿师范学校教育,提高其培养规模和质量,使这部分人才成为学前教育事业的主体。三、加大对现有的不具备从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使之逐步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必要时可以使这部分人员逐步退出。

学前教育论文2

  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的调整,社会需求专业化程度更高、实践能力更强的幼儿园教师。而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已有的培养模式、方案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结合社会实践和人才需求的现实进行相应调整。培养模式也可以称为“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培养计划”,是高等学校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的,对某一专业或一类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内容上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其中,课程设置是培养模式的核心,培养模式归根结底要落在课程设置内容上。①

  一、伊犁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依据

  (一)现实背景

  1。国家学前教育政策背景

  20xx年以后,有关我国学前教育的重大政策密集出台,学前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空前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提出“到20xx年,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为贯彻《纲要》精神,20xx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与12月1日召开的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都强调要“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国家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把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急需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据此,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在20xx 年颁布了《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等系列文件,这对教师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完善提供了政策指导。

  2。自治区学前双语教育的普及

  为响应《纲要》精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随后提出要“以国家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项目为基础,重点发展农牧区学前教育”,尤其是幼儿园双语教育。早在20xx年7月,自治区就出台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确定了新疆双语教育从幼儿抓起的基本理念,对实施学前双语教育的师资力量配备、教材编写与选择、教育设备的落实,以及教师和学生基本生活补助、教育经费投入等问题均作了周密的部署。20xx年3月,新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开始全面普及,极大地调动了新疆少数民族群众送子女接受学前“双语”教育的积极性[1]。因此,培养合格的学前双语教师,也必然成为伊犁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3。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要求

  20xx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发布,要求“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开发优良的课程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和途径、突出实践环节、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等”。同时提出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20xx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该标准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培养机构、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工作的依据。这些标准的出台均为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4。免费师范生的培养需求

  20xx年秋,从入学的新生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六所部属师范大学遵照国务院要求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这一举措,旨在形成优良的尊师重教氛围,为社会发展、人才培养输送优秀的一线教师。我院亦从20xx年起,对部分师范专业的学生实施免费教育。但是,免费师范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不足,责任感和使命感缺失,生活缺少规划,对教师职业认识不清,不愿履行义务前往偏僻地区的中小学、幼儿园任教等。在对本院少数民族免费师范生的访谈中也发现,学生学习没有压力,缺少对即将面临的社会生活的规划和责任感。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新的培养模式必须采取变革应对,以适应免费师范生的发展需要。

  (二)我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全实践型课程理论

  在我国学前师范教育体系中,有中师教育与高师教育两个办学层次。中师教育培养一线幼儿教师,课程体系重视未来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学生的科学、人文、教育理论素养薄弱,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接纳新事物、新理念的创新能力不足。高师教育主要是为中师培养师资,课程体系特点是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相对厚实,教育理论扎实,善于吸纳新事物、新理念,但实际操作能力有限,难以适应幼儿园的工作。各师范院校培养模式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也各有不同。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性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重点。如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课程教学的参与性机会,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化”专业能力过硬的幼儿教师,这些知识和能力包括:实践教学方式、幼儿专业知识、儿童观察能力、协作和社会化能力等。秦金亮、米立超等更是提出“全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包括通识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等所包含的技能、实践操作环节,每学期统一安排的见习和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所有课程教学环节,在时间上要全程延通,在空间上要全方位拓展,在内容上要全面整合,贯穿整个课程体系[4,7—9]。研究者们对全实践性培养方案及其课程设置进行了较为“理想化”的探讨,对所属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的人才需要情况、自身的培养条件及发展定位都作了较详细的研究。研究大都发现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普遍“重理论知识传授,轻技能培训和实践练习”,也纷纷针对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缺陷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已有的研究为我们重新修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二、当前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采用对在校生及毕业生问卷调查、专家和幼儿园教师、园长访谈等方法,对本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就业现状等进行了调查,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目标方面的问题

  先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偏重于理论学习,强调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课程设置也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实习和教育实践类课程相对偏弱。这种教育模式并不符合当今社会实践的需求,也有悖于《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精神。

  (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指学校为在校学生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课程类型的确立,各年级课程安排顺序和课程的学时分配,同时规定各类型、各科目课程内容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以及评价方式等。教育部20xx 年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含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共3个维度、14个领域、62项基本要求。强调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反思与自主专业发展能力。教育实践能力是教师对幼儿施以积极影响、引导幼儿发展的基础。反思与自主发展是一个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的意识与能力。综合《专业标准》要求,过去的课程设置已很难适应当前幼教需求,主要表现在: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脱节我院学前教育实践课程均安排在专业理论学习之后,教育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教育实践课程的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在专业课设置中,就单门学科来看,教师理论讲授所占课时较多,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是纯理论部分,或者是涉及其他专业的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学生更是一头雾水。另外,教学没有与实践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学不能用。

  2。技能课程课时较少,缺乏有效的考核方式由于师资限制,学前教育专业的琴法、绘画、写作、舞蹈、视唱等技能课课时较少,均没有专门的师资,在技能课上和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等实行资源共享,由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教师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专业教师的教学难度、深度都较高,和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并不能对等挂钩,学生不能掌握、吸收和运用,并没有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特点来;同时,对于学生的技能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没有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因而在幼儿园教师所需技能展示中显得力不从心。

  3。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实践课程中,学生微格训练、教育(幼儿园)见习、教育实习等活动缺少有效的组织和系统指导,也没有及时的反馈和调整。在安排上要么和理论课程学习不能相融,要么时间短暂不够深入,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流于形式,在课程设置上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学生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实践能力以致难于胜任毕业后的工作。

  4。双语教育未引起重视新疆少数民族儿童在学习母语之外学习国家通用语——汉语,已成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学习母语之外同时学习汉语,成为“民汉兼通”的发展个体,融入主流文化社会,既是少数民族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儿童其他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前双语幼儿园和双语教育在全疆快速覆盖的同时,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也不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xx年10月,自治区启动了“临时聘用学前双语教师培训”项目,决定到20xx年,分期培训4 477名未通过自治区入编考试的临时聘用学前双语教师来补充双语教师的严重不足。调查发现,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学前双语教师专业能力有限,教学质量低下,不能满足幼儿双语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院培养的民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均不能较好胜任双语学前教育的重担,在最近几年的就业招聘中,用人单位对于面试的毕业生满意度不高,而学生也对于即将承担的双语教育活动缺乏信心。这都反映了当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三)就业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和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访谈发现,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改行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是由于学生自认为接受了高等教育去幼儿园工作似乎是“大材小用”,因而不愿意去幼儿园就业。二是因为去幼儿园、小学就业的学生又缺少幼儿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而难以适应、胜任工作。很多用人单位也是“宁肯要大专生,也不想要本科生”。一些幼儿园园长反映:本科生不擅长幼儿教师从事教学和组织主题活动的基本技能,要对他们进行再培训,而且这些本科生往往自视过高,并不安心工作而造成人员流失,给幼儿园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三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幼儿园对双语教师的素质有一定的具体要求,而我们培养的民、汉毕业生都难以胜任和适应工作。少数民族教师缺少深厚的汉语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汉族教师不懂少数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因此,毕业生的基本理论素养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却并不具备从事幼儿园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本地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的自身特点,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增加技能技巧课程设置的内容和课时量,加大实践能力培养力度,进一步更新培养模式,努力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以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为明确合理的培养目标以及科学的课程设置。

  三、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培养目标

  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校生、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及管理者发放问卷及访谈发现,在幼儿园最受欢迎的是那些有敬业精神、专业能力娴熟的专门人才,即“全实践型人才培养”所呼唤的“反思性实践家”。同时,20xx年3月1日起施行的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幼儿园“建立教研制度,研究解决保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参加业务学习和保育教育研究活动,在研究中不断提高保教能力,加深专业理解深度和拓展未来发展前景,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此次颁布的新《规程》,对幼儿教师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进行科学研究的要求,这种要求也必须体现在新的培养目标中。新培养目标也参考了内外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中的目标设定和课程设置状况,最后确立了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素养、能在各种学前教育机构和行政部门从事教学活动、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学前教育专门人才”。这一定位强调以人才培养的应用型为核心,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教学、科研、管理兼备,具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依据此目标,重新调整、构建了合理的课程体系,初步确立了技能技巧课程体系和考核方案,从而有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化社会适应性。

  (二)课程设置

  先前学前教育专业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学前师资知识、技能的培养。但是毕业生实践能力远不能满足社会现实的需求,有待进一步加强。如何在课程设置方面贯穿实践教学,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同时力争使新的培养模式中实践课程设置不少于30%,以保障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是当前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点。

  1。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具有较强的幼儿教师教育技能,掌握幼儿教育工作规律,具有创新能力、研究意识、合作精神,能够胜任各种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幼教工作者。

  2。新课程设置所包含的实践领域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以幼儿园职业岗位对幼教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为导向,设置以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为核心、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融合的、全学程的教学体系。新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如下:

  (1)各类型各学科课程教学和模拟教学情境训练各类型各学科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等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渗透。通识教育课程中的课程如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艺术修养、跨专业任意选修课程,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的汉语水平强化、为汉族学生开设的少数民族语言技能等课程,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与技能水平,使学生能够高瞻远瞩、做好将来的发展规划,为未来的双语幼儿教育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科专业课程的'实践领域是指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教学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时间、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这其中包括所有教学法课程如幼儿游戏、美术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音乐教育、体育教育、手工技能、幼儿园环境创设等更是以课堂实践教学为主,还应特别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美术、舞蹈、书法、钢琴等专业技能素养的养成。同时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专业汉语、幼儿园双语教学论课程;为汉族学生开设少数民族语言和应用课程,使民、汉学生均能适应学前双语教育。为切实提高学生应对真实教学情境的能力,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设计了仿真教学情境下的教学训练。由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或者微格教室进行主题活动、双语教学的实际训练,使学生能够综合性地运用教学技能、游戏技能、艺术技能、双语技能等手段,在具体操作中进一步深入理解幼儿教育的理论,拓展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2)实践教育课程设置军训、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热爱生活的作风。幼儿园实践教育课程包括幼儿园见习、幼儿园教育实习、大学生支教等,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形式。具体做法:一是广泛联系城乡各幼教单位(包括幼儿园、早教中心等),建立学前教育实习、见习基地,并与基地保持稳定而长久的合作关系;二是丰富教育实践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将见习、实习、支教等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就业时的适应能力。幼儿园实践活动是学生系统、完整、综合性地提高实践技能的最有效手段和途径。幼儿园见习由各班班主任与系主管教学领导协商安排,联系见习幼儿园,从第三学期开始至毕业,每周2学时或每学期每个学生集中见习一周。幼教单位的实习和支教活动则由学校和学院统一安排、统筹规划。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学会在某些课程学习时写作课程论文、学年论文,积极申报和主持大学生课题研究,也提倡本科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为毕业论文和日后教育实践活动中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敏锐的科研意识和较高的科研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工作中快速成长为“反思型教育实践家”。课外活动也是学生技能培养、实践锻炼的基本途径,应将学生的各种兴趣小组、社团组织等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形式加以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寒暑假则由学院统一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了解社会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锻炼、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新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1)贯穿全部学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可分为课程教学与模拟训练、幼儿园见习与实习、课外活动、科研训练四大领域,这四个领域在培养学生技能技巧、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

  (2)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使学生具有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每个学生都会弹琴能唱歌、能画画善写字,能编舞跳舞,也能够生动、流利地讲好故事等。为激励全体学生对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的热情与兴趣,学院每学年都准备进行一次专业技能的竞赛活动,并发放证书,给予奖励。

  (3)创造优良的实践教学环境,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首先,在教师队伍上,通过强化专业技能来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专业课教师了解幼儿园教育的实际运作方式,并熟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有工作经验的幼儿园园长或其他专任教师作为实习、实训的兼职指导教师,组建以专任教师为主,幼儿园教师配合辅助的实践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其次,不断改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立一批长期服务于教学的实习、见习、支教等实践教学基地。为各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强有力的理论研究、师资培训服务,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发展。

  (4)建立系统可行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幼儿教师的能力与技能结构,确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考核的内容和项目,建立一套科学、完整、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首先,对校内外的实训和实践课程要加强指导和管理力度。每次实训、实习、见习与支教都应有详细的报告或成果,由教师评定成绩并做好记录,最后记入课程成绩。

  其次,对于艺术、教学、书法等技能训练与学习,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加强基本功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此次课程改革制定了详细的“学生五项专业技能考核办法”,确立了考核标准和实施细则。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后,经专业教师同意和班级筛选报名参加书法、美工(绘画与手工)、舞蹈、钢琴、课堂教学等五项技能测试,合格后由学院给学生颁发幼儿园教师“五项专业技能合格证书”。

  第三,对于免费师范生学习动机与兴趣不足,责任感和使命感缺失等问题,新的课程设置和教学除了加强实践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就感之外,严格考核要求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责任感、紧迫感也是可行之路。

  综上所述,本次改革通过对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重新设置,以及全程实践理念的系统渗透,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责任感,以及反思实践的能力,以期通过合理的培养目标设定和课程设置,培养出富有主体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能够顺利适应社会的双语幼儿教师。

学前教育论文3

  [摘要]目前,在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设置学前教育课程是为了给社会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就中职学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且根据中职学校学前教育设置的原则进行仔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影响下,幼儿教师的办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幼师由中专层次向大专层次进行转化,从三级师范转化为二级师范。在进行幼师培养教学课程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我国幼师教育对幼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要求,根据幼师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教学课程的设计,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幼师培育目标进行有机结合。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问题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关键部分[1]。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素质教程发展落后,较难适应人才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培养

  由于学前教育课程中的素质教学课程所占比例较小,以及素质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并且根据我国相关学前教育课程设定标准,中等职业学校设置的学前教育课程不能完全体现其专业技能的特点,因为素质教学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导致其教学知识内部结构不完整,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使得学生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给今后的进一步学习造成了阻碍。

  (二)专长课程开发不足,较难适应幼儿园的专业技能发展需求

  在相关教育知识结构中指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终极目标,寻找学生某个专业技能所呈现出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特长和业余爱好。学校没有针对学生个性化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学生没有投入足够的热情进行相应的学习,并且因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课程中存在不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特长的教学课程,使学生不能对自身的职业技能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三)整体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较难适应岗位要求

  根据中等职业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历程来看,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课程还是运用以前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其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主要针对培养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或者管理者。对学前教育课程进行改革之后,在教学课程中加入了影像、播音、表演技能等方面,使得学前教育课程太过于突出培养幼师的艺术技能,而不是注重幼师的教学技能,使得学前教育的职业技能仅仅占据课程理论知识教学的15%,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不到充分培养,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不高,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幼师岗位。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一)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目前,我国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还需要拥有相当丰富的.学前教育经验;学前教育经验包括对幼儿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仔细的观察和了解,尤其是应合理分配各种教学资源,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中等职业学校在新生入学时,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安排各种系统化的教育实训,以及开展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教育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教育能力和创新能力,把学前教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职业技能进行有效的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能教、会教、爱教等方面的能力,充分体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特色和优势[2]。

  (二)构建“深化专业知识与强化教育技能相结合”的拓展性

  系列专长课程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将学前教育课程进行多方面的延伸,比如学前教育艺术方向、学前教育育婴方向、学前教育英语方向等延展性教学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英语方向,可以开设英语口语、英语语法、英语写作等课程,除此之外,可以同时开设幼儿英语教学方法和儿童文学赏析等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达到一致。

  (三)形成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进行学科课程评价过程中,将学前教育课程的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进行有机结合,课程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分别是学生的考核分数和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结合作精神等方面都可以加入学前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之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让评价更加情境化,体现学前教育课程评价的灵活性和规范化,对学生本身的学习情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评价等,对校内学前教学课程指导教师进行规范化评价,除此之外,提高了学前教育课程评价对突发事故、特殊案例等进行评价的灵活性[3]。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课程对培养我国综合型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具有深远的影响,利用多元化的课程设计方式对学前教育教学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将学生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与幼儿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且在学前教育教学课程中加入一定程度的素质教学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但菲,王元.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现状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5):128-131.

  [2]曹洁.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教学改革探讨[J].艺术科技,20xx(6):381.

  [3]董艳.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xx.

学前教育论文4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学前教育为更多人所关注。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学前教育得到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些教学问题。积极分析学前教育中的问题,才能研究合理对策,给幼儿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

  一、幼儿学前教育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幼儿教育普遍使用灌输式教育模式

  幼儿处于个人发展的初始阶段。幼儿学前教育活动,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与性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学前教育,可使幼儿的身心发展基本定型。把好学前教育大关,影响幼儿的一生。然而,当前的学前教育实施并不顺利。近几年来,一些幼儿家长不认可幼儿园的教育,认为其存在弊端,而将幼儿带回家实施家庭教育。许多幼儿园用灌输式教育模式开展幼儿教学,只顾着向幼儿传递知识,学字、背诗、算数,不顾幼儿天性与个人发展需求。灌输式教育模式的使用,让幼儿成了学习机器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读,幼儿跟读,一些拗口的古诗,教师不顾幼儿是否理解,只要求幼儿熟读背诵。这种方法对幼儿来说太过枯燥。不重视幼儿其他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限制了幼儿的发展。

  (二)幼儿教育工作者青睐掌控式教育

  许多幼儿教师知道幼儿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价值,但很难将这种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大多数幼儿教师已经习惯了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一直控制幼儿的学习行为。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思想还未进化,没有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角色。教师习惯于掌控幼儿的活动行为,将一切展示自我需求的行为理解成不守规矩。久而久之,幼儿不敢在幼儿园展示自己的个性。

  二、幼儿学前教育教学中问题解决对策

  (一)重视启发教学模式的应用

  幼儿时期是幼儿智力开发的重要时期,也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幼儿阶段,孩子们的创造力很强,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幼儿的智力及各项能力进行开发。让幼儿的每一种潜能都得到充分开发,才能让学前教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实现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目标。幼儿教育要快速发展,就要满足社会进步的需求,对教学的问题加以解决。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积极落实素质教育,重视教学活动的启发环节,关注幼儿的每一点成长需求,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天性,启发幼儿一点一点地认知社会,这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与性格的形成。幼儿好奇心强,利用这点进行启发引导,有利于丰富幼儿知识与积累生活经验。比如,一些幼儿会对颜色很感兴趣,他们会指东指西问老师那是什么颜色。幼儿教师要据此适时启发其思维,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到更多知识。当告诉幼儿窗帘是黄色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在活动区域内找其他黄色的东西。对幼儿进行启发,让幼儿在思考中学习,有利于幼儿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建立平等的幼儿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念中,教师是主导,幼儿必须听从教师的指令。而如今幼儿教师要建立起平等的教育观念,与幼儿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新时代的幼儿教师,不应该在活动中控制幼儿的语言与行为,要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处理事情要理智。平等的幼儿教育理念,会让幼儿学习活动的氛围更加开放,更加自由,幼儿的学习热情也会因此而提升。教师要引导幼儿将自己的学习热情转变成为探究动力,让幼儿成为学习活动的掌握者。尊重幼儿,多与幼儿互动,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更有利于幼儿教育活动的实施。比如在引导幼儿做折纸的时候,教师不需要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跟着自己折某一种东西。教师尊重幼儿的喜好,给幼儿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选择喜爱的纸张,动手折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幼儿折纸时,教师要对幼儿进行鼓励与肯定,让幼儿越折越有劲头。幼儿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能够促进幼儿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做好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结合,能让学前教育体系更加完整。家长的教育理念是否与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一致,直接关系着幼儿园教学改革能否成功。幼儿园管理者要重视家长会,定期组织幼儿家长到园参观日常教学活动,并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幼儿教育思想。幼儿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与需求,设计一些亲子活动,让家长有机会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感受正确的教育模式。

  综上所述,对幼儿学前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积极分析幼儿的成长需求,将更多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活动融入到学前教育实践中,是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关注幼儿学前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创新教学思想的引导下研究方法,让幼儿的天性在教学活动中得以施展,才能让幼儿教学活动成为幼儿的快乐源泉。通过学前教育,引导幼儿健康成长,体现了学前教育价值。

学前教育论文5

  一、造型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课程中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而造型基础课程既是美术课程中的一门入门课,同时又是贯穿美术课程始终的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是敲门砖又是基石。造型基础课程以技能训练、审美素养训练、创意意识培养为基本要求,重点突出绘画基础知识与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结合时代背景下各种视觉形象的造型特征,挖掘学生个性思维,提升创造能力,提高视觉形象的表达能力,为后续的美术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视觉图像文化成为了社会文化大背景,各种视觉形象、图像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不同的视觉形象所具有的造型特征出现了很大的区别,那么如何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内了解掌握这些丰富的造型特征并能熟练运用这些造型方式,去完成将来的儿童美术基础教育重任,更能适应时代,适应职业发展需求,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前教育美术造型基础教学要以造型美感解析和美感表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审美素质为基础创造美为根本来完成学前教育美术造型基础教学,使幼师学生掌握美的规律,正确的欣赏美、认识美、理解美、翻译美并创造美,分清是非美丑,并在正确的审美观点的指导下进行美的创造、实施美的教育是幼师美术审美教育的目标。

  二、学前教育专业绘画造型基础教育现状

  (一)教育理念落后,实践教材不足

  在绘画造型基础课的教学上,过于强调美术造型技能、技巧的教学与训练,把技能训练作为美术课程的首要任务。学生仅仅局限于教师所引导的写生造型或装饰造型上,而且教师只是着重讲述造型的基本方法,少有针对绘画造型的形式美感做出深入的美感解析或鉴赏,忽视了学生对于绘画造型美感的认知体验和对美术中美的造型文化底蕴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感受美、理解美、翻译美、描述美的基本审美体验。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造型课程教育理念的保守落后,学生使用的基本教材严重不足,势必影响到学生对于基础造型认知匮乏,教学偏重技能,缺乏对于绘画造型中形象、形式的美感认知,教学内容过于局限在传统的全因素素描或线描课程上,缺少让学生对于造型中物像形象、形式美感的认知体验。

  (二)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美术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还非常普遍,在绘画造型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素描课程上所教授的都是传统的、纯粹的结构、光影、透视关系等内容,但纯粹的素描课程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视觉图像文化社会大背景下美术造型基础的训练课程的需求。这种教学虽然专业性强,学到的绘画素描基础更扎实,但枯燥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使学生苦不堪言,同时不能适应丰富多彩的图像文化大背景下造型形式多样的需求。

  三、改革与措施

  视觉文化时代出现了更多的美术造型方式及美术样式。美术课程也在需要不断完善的教育理念下不断地调整和改革自己的教学,尤其是在美术绘画课程中造型基础训练课程教学的改革。

  时至今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绘画造型训练不能再单纯局限于传统素描课程的训练上,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造型基础课的教学借鉴传统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模式,但由于学生入校前绘画基本功相对薄弱,感知美、欣赏美、翻译美、表现美的审美能力几近为零,因此单纯的过于“专业化”的绘画基础练习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过于单一,单纯的以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无法解决全面的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同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无法达到以审美为核心、了解美的规律、掌握美的表现方式的教育目标。如何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过程中做到快乐而有效的学习,必须做一些改变。

  (一)更新教育理念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授业者,我们需要紧紧围绕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到以“如何观看、如何感受、如何表现”物象形象的美感为造型基础教学的主要培养内容,艺术素养与技能培养并重的同时,使艺术素养先行,增强学生对造型美感解析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感知美、欣赏美、翻译美、表现美的审美能力,在更全面地绘画造型美感解析研究的基础上来完成技能训练。

  简单讲,学生在学习造型基础之时需要先感知美、懂得美、然后再运用合适的造型语言去表现美。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发展自己的造型艺术审美标准,也是每一个实践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紧随时代步伐,挣脱以往较为单一的发展方向,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向着多元空间,迅速发展。

  (二)建立健全美术课程教学大纲,转变课堂教学内容与模式

  进一步修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合理设置美术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造型基础课程应以审美素养培养为依托,以绘画形式美感解析、技能训练、创意意识培养为基本要求,重点突出绘画造型的美感体验与研究,结合时代背景下各种视觉艺术形象的造型美感特征,遵循绘画造型的基本规律,挖掘学生的个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为后续的美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造型美感解析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绘画造型美感解析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绘画造型课程,进行造型美的认知和引导,使学生掌握审美经验,拥有正确的审美思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艺术审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

  培养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感知美、欣赏美、翻译美、表现美的审美能力,更全面地在绘画造型美感解析研究的基础上来完成技能训练。

学前教育论文6

  高等教育转型是当前我国的社会热点,转型的实质是一批院校向应用型、职业型转变。西安翻译学院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新趋势,着力探索自身转型的新思路、新途径,规划了一批示范特色专业进行转型试点改革,学前教育专业就是其中之一。本文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了几点转型背景下增强本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0 引言

  当前,高等教育转型是我国的社会热点,国家通过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来解决当前“大学生过剩”与“市场需求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今年国家普通高等院校中将有600多所院校进行转型,转向应用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侧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西安翻译学院作为民办普通高校中的领头军,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转型趋势,经过科学研判和认真分析、研讨,认识到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着力探索促进自身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加快推进学院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步伐,同时规划了一批示范特色专业进行转型试点改革,学前教育专业就是其中之一。

  1 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前教育关键在于师资,经过认真和广泛调研了解到当前陕西省乃至全国各类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如下: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学前教育需求与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推算,目前陕西省幼儿数量3年增长47%,幼教缺口近7.5万人,到20xx年我省幼儿教师的需求将达到12-15万人。①当前陕西省各类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的幼儿教师比例很大,拥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不足,幼儿园及家长对目前的幼儿教师满意度低,社会上渴求有爱心、技能全面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通过调研获知陕西省部属的陕师大到第二批次本科的西安文理学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咸阳师范学院、渭南师范学院、榆林学院、安康学院、商洛学院等具有师范属性的院校在省内成星罗棋布状态,学前教育均为上述院校的院级重点专业,在区域内是中坚力量,影响着我省的幼教专业的发展水平。他们严格执行着招生计划,严格控制着生源规模与师资结构,实验实训设施完备。在师资师生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实践教学等都保持着优势且发展型水平。

  西安翻译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是20xx年经教育厅审批的新专业,主要是培养幼儿园、学前教育培训机构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前教育专业虽为西译新增专业,但目前在校生已有近20xx人左右。西安翻译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目前与上述院校差距较大,暂不具备明显竞争力,但西译(西安翻译学院简称)极大地发挥着民办教育灵活的办学机制,实施着严格的教育教学管理,以良好的学风校风吸引着来自祖国各地的广大学子前来学子学习,他们生源素质高,求知若渴,可塑性极强。因此如何利用学院转型发展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契机,重视人才培养,积极探寻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途径,满足社会需求,提升学院专业品牌效益颇为重要。同时作为新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才刚刚开始,如何区别于其他同类专业院校,凝练自己的特色,产教融合找到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现实路径也是本专业发展的根本之路。

  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的建议

  学前教育专业应紧跟时代步伐,抓住转型改革发展的机遇,改革创新,探索西译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发展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新思路,新举措。

  2.1 明确专业特色建设目标,强调学生的多元化成长和复合型培养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①学前教育专业应紧扣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设置既能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又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专业方向。依托西译外语优势和学院历史积淀,以大平台多方向的思路,整合现有优势教学资源,在确保幼儿教师全面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开设双语教学、音乐舞蹈、绘画手工、育婴早教等专业选修方向,强化具有不同专业特长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培养多能一专幼儿教师,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高人一筹的就业竞争力。

  ②以市场需求、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途径。西译始终坚持“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和“专业+外语+现代化技能”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种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多元化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又被赋予了与时俱进的新含义,学前教育专业要在这模式下注重深化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高规格、创新性、应用型”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懂专业,又懂外语,还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工作后上手快,实用强,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大大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并为后续毕业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③注重探索依靠行业企业的办学体制,深化落实“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大平台,多方向”,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目前本专业与北师大紫禁长安学前教育集团、阳光雨露国际教育集团、陕西新荷学前教育集团等多家单位开展了校企合作,前期本专业教育实习的学生受到了合作单位的`高度评价,并有多所单位提前来预订本专业的毕业生。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结合、坚持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这也着实促进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2.2 突出特色性德育模式,以职业道德和技能培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①教育的原点是爱,幼儿教育是人的启蒙教育,是奠定人一生的教育。现代幼儿教育越来越强调对于孩子的培养重点的不是知识的掌握,而应该是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个体思维方式、创新意识等。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未来幼师不仅要系统掌握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育儿教育理念,更要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关爱儿童,自身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综合素质,才能真正胜任幼儿教育的重要使命,满足目前行业和家长越来越高的心理预期。

  ②以爱为前提,严为保障的全封闭准军事化管理模式。西安翻译学院一直坚持“全封闭准军事化严格管理”,传承丁祖诒教授“把学生放在眼皮子底下管理,让家长和社会都放心”的管理理念,学生进校时就明确提出“十不准”的要求,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由专门学管部门进行常态化检查和督促。这种管理模式,为培养高素质学生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和家长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学前教育专业在全院的管理模式下,进一步推进了“以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为目标、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德育模式。学生入校后,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贯穿“养成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每学年一个系列主题,由分院、系部、班级、各社团等共同配合,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活动。例如:长期在各教学楼内设置诚信购买区,学生购买日常学习用品,没有销售员,看清物品价格标注,直接投币到诚信箱即可,社团学生定期核对款项明细,对外进行公布;这项活动实施初期,确实出现了入不敷出现象,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每次对外公布的账目都能一一对应,并且学生还把这里当做了拾金不昧的平台,谁拾到书本、饭卡、钥匙等也会自觉放在诚信区,等待失主来认领。本专业的社团还积极与西安义工组织联合,长期服务社会上的空巢老人和残障儿童,言传身教带动了大批学生成为义工组织一员,无私奉献自己的爱心,并在义工服务中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实践。这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注重培养本专业学生的高尚品行、心理健康、感恩心态,弘扬和传递正能量,为培育学前教育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为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及健康的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夯实了基础,使学生就业时备受社会和行业的青睐,突显了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③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要把工作技能的培养落到实处。经过长期调研和行业反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要更好的提升就业竞争力,在以下的工作技能上要充分重视和落实,工作技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专业技能、教学技能、生活技能。专业技能就是弹唱、舞蹈、美术等五大领域,学生应在工作之前把专业技能练好,并使自身在某方面最擅长,成为自己的亮点,同时在技能培养上要打破长期的模仿观念,注重打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审美能力,老师没有创新性如何培养孩子有创新啊;教学技能有别于专业技能,常常受到忽视,但是作为幼师培养必须要重视把教学技能融入到专业技能课中,例如舞蹈与舞蹈教学是两回事,有很多跳舞好的毕业生,却不懂得如何进行舞蹈教学,这就是教学技能的缺失;生活技能是现在独生子女非常欠缺的,我们的学生往往不缺知识,但是缺乏常识,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年轻的幼师们是照顾孩子日常一切的小父母,如果自己在生活上都没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如何更好地照顾孩子们呢?所以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实际工作的调研和行业反馈的意见不容忽视,这样才能培养出实用强、上手快,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

  学前教育专业作为新建专业,应继承并发扬学院原有的传统优势,紧跟时代步伐,抓住学院转型改革发展的机遇,改革创新,积极探索西译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发展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新思路,新举措。希望通过多种途径的建设和探索,使学生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使毕业生的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赢得再招聘还认准西译毕业生的社会美誉,把本专业做大做强,成为名副其实的特色品牌专业。

学前教育论文7

  论文摘要: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就业市场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考虑课程自身的实用价值与内涵发展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构建由职业技能核心课程、职业技能选修课程、职业技能渗透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四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使职业技能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是专业与就业之间“服务”与“导向”关系的具体体现。这里谈的职业技能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是人在职业活动范围内需要掌握的技能。职业技能的养成与知识的掌握截然不同,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讲授或灌输来实现,技能必须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或模拟条件下的实际操作中进行训练和培养。熟练的技能必须在长期不断的练习和实践中才能获得,高水平的技能更需要在有意识的实践和培训中,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巩固和提高。从就业导向的角度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也是反映本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互动关系的过程,集中体现着幼教行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一、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理念

  市场需求是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

  课程体系构建应坚持以市场需求状况调查分析为主要依据:

  (1)要考虑与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符合度,以此提高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做到以市场化促进课程体系建设的标准化,以信息化带动课程体系建设的现代化。

  (2)要进行规范化的人才素质需求分析,准确把握专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短、中、长期需求态势和现代幼教职业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国内外同类院校相关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发展的历程、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态势,认真分析校本专业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市场需求不多、对就业作用不大的课程应坚决取消。

  技能目标是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着眼点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高技能实际上是心智技能发展的高层次,是借助一定的知识、技术原理在头脑中以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完善化与自动化的活动方式。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着眼点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如下特征:

  (1)高比例的职业技能课程必修课的开设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开发、教学活动的设计、设备与设施建设、鉴定与评估、教学手段运用等环节的配合;

  (2)围绕“技能证书”开设相应的课程,使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与相应专业领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有机结合起来;

  (3)个性化专业技能选修课的开设。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和地域性,因此还要根据当地幼教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技能分析,开设特色专业技能课程,使培养的人才更具有个性。

  实用价值是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高职职业技能课程体系需要体现务实性,应努力做到课程开发看实际,课程实施求实用,课程管理重实践,课程评估讲实效,强化课程开设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课程体系应按以下原则构建:

  (1)公共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主要发挥知识性、工具性两个功能,淡化理论推导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更新,如《计算机基础》课程。

  (2)专业课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属于理论形态,而属于实用技术,具有应用性和实施性,专门课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合课程内容或教学模块,注意把握时代特征,对内容相关联而又有交叉的课程应进行适当综合,如《幼儿语言教育》课程。

  (3)实训课以“先进、实用”为度,根据专业方向进行定向开发,如《少儿舞蹈编排》课程。

  内涵发展是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革的根本动力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基本上沿袭高师课程体系的内容,其特点是专业实践课课时安排较少,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在于实践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课程设置重复交叉,主要验证理论知识点,学生对实践环节普遍不重视;理论知识程度偏深、新知识缺乏,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特长不过硬。如幼儿园开设了电脑绘画课,但一些幼教毕业生只会电脑打字、上网聊天,不会绘画、动画和课件制作;很多学生虽然学过英语,却无法胜任幼儿英语口语教学。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必须突出内涵发展的理念:

  (1)改革课程内容。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弹、说、舞、唱、画等艺术教育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要强化基本职业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创造机会使学生接受基本能力训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真正满足幼儿园工作的需要,提高学生对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力,保证毕业后能独立开展工作。

  (2)改革课程教学方法。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课程要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

  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内容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可分为职业技能核心课程、职业技能选修课程、职业技能渗透课程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四个主要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十门支撑课程构成,具体可见表1

  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的构建

  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的构建目的在于促成学生的职业技能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专门化、系统化的学习,促进职业核心技能的形成和巩固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模块由四个主要模版构成:教学技能模版、音乐技能模版、舞蹈技能模版、美术技能模版,其中各科教学法,弹、唱、跳、写、画等课程为各模版的主要支撑课程职业技能核心课程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辅助.围绕幼儿教师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设计.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所谓“课程综合化”就是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经过一定的调整、删改、补充,有机地重组为一门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如将思想品德、动植物、天文地理、自然等多领域的知识综合为《幼儿科学与社会教学法》课程.通过职业技能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用”、“会用”、“活用”。

  职业技能选修课程模块的构建

  职业技能选修课程模块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的有机组合.可有效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丰富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面.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及进一步发展的渠道就业导向下的职业技能选修课程模块的设置要着眼于扩大学生的职业视野.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着眼于学生自我学习的知识结构,体现个性化教育的特色职业技能选修课程应是最灵活、最具个性的特色课程.职业技能选修课程的改革应增加专业对教学内容调整的灵活性.使课程的更新加快.从而有效加强课程的针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不断提高.使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特色更加鲜明。

  职业技能渗透课程模块的构建

  职业技能渗透课程模块的构建就是加强理论教材与职业技能的联系.通过各门理论学科给学生提供综合技术基础知识.给学生以职业预备教育和职业定向指导.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理论课课时较多,专业基础课、理论课均需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内实践环节。通过加强基础课、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渗透职业技能训练项目如学前儿童教育学课程的实践环节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授课技能训练: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的实践环节可开展主题活动技能训练:幼儿营养学课程的实践环节可进行幼儿配餐技能训练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边实验边听课,专业基础课、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应接近1:1.这样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职业技能渗透的效果更好。

  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的构建

  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通过教学见习、课堂教学观摩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礼会调查等环节实施。教育见习课程从一年级就开始安排.每学期一周,主要是到见习基地幼儿园见习。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可分以下几个阶段完成:在新生人校后不久.安排学生到幼儿园感受教学环境.一年级第二学期见习班主任工作二年级第二学期见习教学工作.三年级第二学期全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同时.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和三年级第一学期均安排校内实训,观摩优秀课堂教学录像。另外.每个假期安排调查,完成实践报告。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幼教事业保持“零距离”接触.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投入到职业角色或准职业角色的历练中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改革的趋势是逐步增加实践课时量.形成以后期实习和顶岗为主.集中与分散并行的模式当然.各种实践环节应依据学科的序列与专业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科学安排并贯穿始终。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

  必须体现高职“全程实践”和“全方位实践”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所有的职业技能训练环节必须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定位、统筹安排不能到学生毕业前的实习阶段才开始职业技能训练.真正的职业技能培养应当是一个从学生人学到毕业的完整过程实践证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使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落实.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学前教育论文8

  一、学前教育艺术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促进国家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强市场就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能够为我国提升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重要的途径。就学校而言,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是学校更加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订单培养,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能够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学生。就企业而言,这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有针对性的塑造人才,学生能够在上学期间就真正体验岗位实际能力,企业可以优先挑选优先人才,为企业用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校企合作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办法

  (一)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合作

  学校有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入学阶段就可以按订单式培养。学校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所需课程标准。培养计划可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商量制定,它至少应包含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支柱。面向市场和面向就业来设置专业,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在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法时既要强化针对性,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做到“上手快”;也要兼顾通用性,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做到“一专多能”。企业可安排专人到学校进行授课,接受案例式教学,弥补学校教育与实际想脱节的缺陷,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设置培养方案。就学前教育的自身特点,要求学生掌握艺术本领,在学校期间可以带学生到真正的幼儿园去体验教学,与小朋友共处,会遇到课堂中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真正提高本领。

  (二)根据学前教育特点开展互换模式

  既然是校企合作,就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人才。那么,学校内的教师可以到企业去锻炼,企业的优秀人员也可以到学校上课,给学生最真实的教育。就学前教育的特点,幼儿园可以和学校制定计划,定期派幼儿园中有丰富经验的幼儿教师到高校内给学生上课,她们有着每天与小孩子相处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素质影响。幼儿教师可以讲解幼儿园中的真实案例,学生在听的同时可以增加经验,根据前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同时,高校也可以安排教师到幼儿园增加体会锻炼的机会。由于幼儿教师的特点,高校的'实行校企合作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舞蹈,绘画,钢琴,英语的综合能力。同时,可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尽可能搬进企业,搬进校外实训基地,不但可以解决学校设备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兼职实训老师,大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学前教育艺术特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未来趋势

  随着学校与合作企业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合作机制的逐步优化,校企合作必将由短期化合作走向长期稳定的实质性合作,校企合作的内涵将不断丰富、形式也更加多元化,企业的参与将逐步渗透到校企合作的核心部分。这样,既可提高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又可提升幼儿园的综合实力,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结束语:综上所述,根据目前国家对于教育教学模式发展和改变的迫切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变,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适应现代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使学生在校期间真正学习到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同时,又能够使企业增加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程度,使学校真正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作者:马麟 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论文9

  转眼间,三年硕士生活即将结束。回首往昔心中有无限感激和留恋,这三年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欢乐和幸福。至此之际,谨向所有指导和帮助、关心过我的所有人送上我最美好的祝愿和衷心的感谢。

  感谢导师xxxx老师,xx老师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给了我许多指导和建议,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特别在论文写作过程当中,从选题、构思、修改等各环节无不凝结着xx老师的心血,xx老师深厚广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缜密的学术思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同时,感谢xx老师用自己广阔的胸怀包容了我的`无知和肤浅并教予我许多做人、做事的方法,给我树立了一生学习的榜样。

  感谢xxx老师在研究生期间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感谢xxx老师对我论文提出的宝贵意见,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论文水平。

  感谢陪伴自己一路成长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所有小伙伴们。感谢王学玫同学、张阳等同学,他们指出了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让我避免了写作的弯路。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正是他们帮助我克服了许多难题,给予我极大的鼓励和信心,他们的支持是我前进的不竭动力。

  伴随着研究生生活的结束,开启了我一生中又一个新的篇章,今后我将利用我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积极投入到工作当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学前教育论文10

  一、美在模仿、表现及创造

  对教师,在设计舞蹈课程时,要注重幼儿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心理特点及情感特点,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能力;对父母,为幼儿创造一个美的环境,在生活中时时观察幼儿,及时鼓励幼儿随意的一些舞蹈表演或舞蹈动作,使他们享受由舞蹈带来的亲切感和优越感。

  1.3~4岁小班幼儿的舞蹈训练

  3~4岁的幼儿初步认识艺术作品中简单美的表现形式,教师应通过让幼儿欣赏美,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初步学习,模仿环节很重要,拿模仿小兔子的表演来说,幼儿们首先想到兔子的形象,兔子会蹦,并且是双腿蹦,有的幼儿会跳起来;然后教师引导幼儿,想象兔子的形象,两只耳朵如何模仿,幼儿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各种各样的形态及动作出现了。学习中给予幼儿们少量舞蹈知识及动作,一步步慢慢加量,学习一段时间后,幼儿们会自己创造一些美的动作,再教给幼儿们能接受的简单儿童舞蹈作品。幼儿们需要适应的过程,虽然看不到过高舞蹈技术,但在幼儿们的内心已树立了舞蹈美及综合素质的成分。

  2.4~5岁中班幼儿的舞蹈训练

  针对中班幼儿,教师可采用启发法,让幼儿们发挥自己想象力去拓展舞蹈。在幼儿听了音乐后,诱发、引导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用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提高自己的.舞蹈表现力。训练幼儿的舞蹈表现力,首先从训练基本功开始,正确的基本功训练,锻炼幼儿的柔韧度、控制力,培养幼儿的表现力、感染力,加强幼儿的综合素质能力。中国当代舞蹈大师贾作光谈道:“舞蹈美首先接触的是舞蹈形态、色彩、感情、音乐等,诉诸人们的审美感情,因此舞蹈形式——身体线条、肌肉能力及技巧显得十分重要”。①可见从小训练孩子们的技巧性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幼儿处于中班,技巧性的舞蹈内容要循序渐进,不要抓住幼儿们天生柔韧性好的特点,偏重技巧,要在学习技巧的同时,学习一些反映真善美的歌舞表演,内在美与外在美同时进行,达到舞蹈美的极致。

  3.5~6岁大班幼儿的舞蹈训练

  处在5~6岁的大班幼儿,能通过欣赏,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中的美,初步理解艺术作品中的形式美,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周围环境与生活中美的事物的喜爱之情,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艺术活动。教师通过示范法把舞蹈教材中最准确的基本功动作和富有感染力的舞蹈动作展现给他们,根据不同的教材和教学阶段,采用完整和部分示范,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示范的重点。如“小燕飞”的动作,有基本功底的半脚掌交替点地,双手臂在身体两侧上下由上位到旁平位,落至下位的路线,手腕提与压的交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燕子欢快飞翔的感觉。在基本功训练上比中班加强点难度,在儿童舞蹈中,教一些反映社会生活中美好的内容。不仅在舞蹈动作上提升幼儿本身美的素质,还要让幼儿们感受到社会上美的状态,让他们创造出自己美的艺术形式。

  二、结束语

  培养幼儿舞蹈审美能力,不仅只在舞蹈本身上加强训练,更重要的是让幼儿真正认识美、感知美、欣赏美,一味追求技巧的方法是片面的。要以美感人、以美动人、以美育人,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段灌输不同的思想及舞蹈动作,促使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潜能,拓展他们对美的认知。美学家席勒说:“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

  ②让幼儿们得到更多的自由,获得愉悦与满足,净化心灵。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过:“从来没有孤立的音乐,只有与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

  ③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让幼儿们感受舞蹈的美,还要感受到其他艺术美的存在。

学前教育论文11

  一、引言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或者正在改变着学校教与学的方式,其在学前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及实现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已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所谓学前教育信息化是指依据幼儿发展的规律,在学前教育的各个环节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与方法,以优化学前教育效果,提高学前教育效率,并最终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学前教育信息化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而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就早已对ICT(在一些国家把信息技术称为“信息与通信技术”,英文为:,简称“ICT”)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因此,探索总结国外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成功经验、方法与启示,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二、国外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态度与立场

  21世纪,ICT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国外ICT很快成为幼儿园教育中强大的、有效的、创造性的工具,它可以丰富幼儿的经验,尤其是对视觉艺术感悟力的培养。一个来自新西兰的国际幼儿教育研究认为,ICT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更多的成长机会,ICT设备在早期教育中能创建丰富的幼儿园学习环境,增加幼儿的经验,进而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数学思维的发展以及提高幼儿的信息素养与归属感。美国心理学家NazmBurgul和MustafaYagan通过分析幼儿信息浏览方式和学业成绩的关系,认为信息技术在早期教育中具有辅助教育、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ICT对幼儿发展具有显着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ICT对幼儿教育的作用并不一定都是积极的。美国很多学者最初对幼儿教育是否应该使用计算机持质疑的态度,他们认为计算机设备是生硬的,提供的内容也是抽象的。美国的《愚昧的黄金:批判的看待幼儿中的计算机》报告甚至认为计算机对幼儿的健康、创造力、社会性发展都具有潜在的危害,幼儿教育应该重新回归到关注幼儿童年的真实世界上调查发现,幼儿使用电脑的时间越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就越弱。电脑的使用直接或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化行为发展。类似幼儿教育不宜使用ICT的反对声还有很多,其反对的理由大致可以归结为:年龄太小不适合,容易造成生理伤害,影响思维与活动的发展等。然而,大多数研究还是从不同的视角分析认为,ICT技术具有辅助幼儿园教师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并促进幼儿各项能力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具有培养幼儿信息素养的功效。ICT不仅有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促进幼儿之间合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幼儿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等。在幼儿信息素养的培养上,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幼儿提供打字、识字、算术、搜集信息及解决问题的环境与机会,能有效培养ICT基础操作、ICT社会与文化等数字素养。数字技术整合于幼儿园课程,还将促进幼儿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ICT设备尤其是电脑能有效地完善儿童的自我观念,增强幼儿口头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ICT的关注焦点开始逐渐转向对ICT在幼儿教育中如何应用的思考。以计算机为代表的ICT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认知工具、支持教师教与学过程的重要工具专家们认为,只有3~6岁的幼儿才具备ICT应用的条件和基本能力,因此,ICT在幼儿园教育的应用虽然适合,但并不推荐3岁以下儿童使用电脑。为了减低ICT对幼儿的伤害,应用必须设计与幼儿精神(指“生理与心理特征”)相符合的ICT教育活动。美国ICT幼儿教育应用的基本立场是“ICT虽然能为幼儿提供诸多的学习机会,但它扮演的角色只是辅助”,并“不能完全代替那些颇具价值的幼儿教育活动材料,如,积塑、积木游戏、沙子、图书等”。英国的基本认识是“ICT不是对于传统的以游戏为核心的幼儿教育的威胁,而是幼儿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另外一种媒介‘只有拥有上乘的软件支持的教育活动,才能为扩展幼儿的思维提供机会,促进儿童以多种方式去理解观念以及与他人交流,”。国际ICT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正如美国幼儿教育专家所言,“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的时候,我们让孩子们呆在学校中,这或许才是一种最危险的实验(1995)”。在一片争议声中,ICT已经成为摆在幼儿面前的重要的'教与学工具。大部分国家认为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不是“要不要”、“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展)”、“以何(种方式)”的问题。

  三、国外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一)ICT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国外ICT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与国内情况类似,也存在较多问题。在美国,ICT在幼儿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只有少数教育活动发挥了技术的最大功用。20xx年,AnnEBarron等专家对美国K-12基础教育学校的2156名教师(包括很多幼儿教师)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50%的教师表示他们使用技术时仅仅把它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很小一部分的教师把ICT作为一种整合的工具或作为解决问题的决策工具。改变ICT在幼儿教育中的这种应用现状的关键在于推出与幼儿相适宜的技术设备,选择与幼儿相适宜的软件,从而支持幼儿教育实践活动。幼儿教育独特的规律与幼儿的互动方式及认知特点有关,幼儿教育信息化应该考虑重新设计改良新技术以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在这一理念推动下,世界各国相继推出了幼儿教育的新设备,如幼儿触摸平板、幼儿电子书包等,为ICT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注入了新活力。EugeneA.Geist教授观察2~3岁幼儿与触屏设备的交互行为,认为触控设备在幼儿教育的应用更加有利于幼儿技术水平、创造力与智力的提高。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大学的LeslieJ.Couse和DoraW.Chen等观察3~6岁学前儿童使用平板电脑的情况发现,幼儿对平板拥有较高的兴趣,使用后操作水平也有较大提升,建议幼儿园教师将平板整合于幼儿课程加以应用。对于ICT如何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问题,国外学者认为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首先必须明确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以及幼儿发展的具体需要,然后选择适宜的技术与软件。幼儿教育中技术与软件是否合适是影响应用效果的最直接因素。选择技术与软件必须结合幼儿活动,赋予它合适的时间与发展空间。科威特大学的Mona和Heyam教授研究认为,选择合适的软件支持幼儿教育活动,也是把计算机更好地集成到幼儿课程中促进幼儿社会、情感、言语、身体及认知等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希腊,等人对希腊240名在职幼儿园教师和428名职前幼儿园教师应用电脑的状况进行调查,也显示信息通信技术支持的幼儿教育实践还需关注ICT教学应用的实施过程。怡当指导交互活动是应用的核心手段,指导的方式包括直接与间接两种。直接指导是发生在面对面的情境中,通过手势、抚摸、语言或情感支持等产生,也包括成人手把手地教授幼儿使用鼠标,演示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以及用对话或问题引导幼儿持续或中止某项幼儿活动等。间接引导是指使用精心准备的游戏与事件,包括制作适宜的资源以及使用技术记录幼儿的成长过程等。一般情况下,活动引导通过问题、模型、表扬、表演等支持。信息与通信技术使用时,一方面必须把握灵活度,平衡教师与幼儿之间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的目的,体现一定的教学方法,追求ICT与现有资源利用的创新。有关资源与软件支持幼儿教育活动的有效策略,ICT在幼儿文学教育中的应用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把ICT融入到幼儿的自然环境中,以一种适宜的教学方法加以运用,让ICT在幼儿教育中充当不可替代的角色,进而扩大与丰富幼儿的经验。

  通过上述分析,国外ICT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原则可以概括为:以尊重幼儿个性与尊严为前提,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普遍规律,怡当运用ICT实现幼儿的适宜性发展。ICT尽管能增强环境的真实性与丰富性,深化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内容,促进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但ICT应用必须指向一定的目标,不能盲目乱用。

  (二)ICT应用对幼儿发展的积极影响国外研究认为ICT对幼儿的语言、社会化、合作能力、智力的发展均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ICT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信息技术能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参与度与理解能力;另—方面,信息技术能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语境,优化语言学习过程与迁移过程。英国的一项关于语言发展的研究显示,婴儿期(1~3岁)使用计算机学习语言的效果微乎其微,计算机对解释、接受性词汇的学习不起任何作用。只有当幼儿长至4岁一词汇的关键期时,其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有必要使用这个“平台(指,否则就有可能影响幼儿语言习惯的获得与发展。十算机等技术虽然对幼儿语言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但这种发展需要到达适合的年龄才能引起某种“互动”。三名分别来自于加拿大肯考迪亚大学、麦吉尔大学及雪尔顿学院的教授还通过实验分析了ICT对幼儿语言培养的核心阅读素养的重要作用。该实验选取了8名阅读能力较低的5岁幼儿,让幼儿在连续两周的时间里,每天参加20分钟的技术支持活动,结果显示幼儿教师精心设计的技术支架,架起了通向阅读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幼儿阅读素养明显提高。ICT不仅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它还有助于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获得。使用计算机的幼儿不仅更加善于交往,而且他们更加具有合作精神。

  一组分析数据显示,在电脑上做游戏的幼儿,其在活动中说话的时间是普通情况下的九倍,甚至交往缺陷与害羞的幼儿群体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社会性发展行为。幼儿的这种社会性培养要通过幼儿在平行游戏、言语冲突、社交互动等过程中的对等作用来完成。在合作与协作学习能力提高上,技术能提供给幼儿更多的合作与协作机会。ICT支持的幼儿学习过程及要素间的协调与管理,同样是社会性在教育环境中结构化设计的一种体现。此外,ICT所创设的环境也为幼儿创造力、智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分析上述研究我们不难看出,ICT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的确为幼儿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幼儿教育软件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幼儿教育软件与一般教育软件相比具有其独特性。在美国幼儿软件设计与开发中非常强调使用技术创建探索的或建构主义经验的学习语境。制作素材主要采用图片、动画、声音或很小的文本等形式的素材。依据Haugland等人的观点,幼儿教育软件与资源的设计应该优先考虑过程,然后关注“提供学习机会”与“激发内在动机”。幼儿教育资源与软件设计通常有三种指导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及社会文化理论等。依据这些理论,幼儿软件资源设计通常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是提供接近真实的活动与场景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对学习方法的设计,幼儿教育软件应该提供孩子探索与发现知识的机会;三是对协作学习的设计,软件与资源应该提供幼儿团队或小组合作的任务。通常还有其他学习理论及方法交叉混合使用。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在1996年表示,最好的幼儿软件必须是把“建构主义学习和开放的学习方法”与“强调幼儿发展需要和适合的技术”相结合。究竟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是符合幼儿认知与发展的优秀软件?“Haugland发展性软件评价模式”提供了一个十维度的量化标准,在美国受到普遍认可,十个维度分别为:①适合幼儿的年龄;②(掌控)吸引幼儿;③清晰的结构;④弹性的难度与复杂性;⑤独立性;⑥非暴力性;⑦过程有一定取向;⑧真实世界模型;⑨技术特征;⑩变化。该标准也为幼儿园教师如何选择适宜性教育软件指明了方向。

  (四)国外幼儿园教师ICT能力培训幼儿园教师培训是教师在幼儿教育中运用计算机开展教学的至关重要的因素。通过对美国东南部地区的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培训最重要的是信念,教师本人对ICT的信念将决定技术在幼儿园中是否被采纳,教师的这种信念也是促进幼儿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但新西兰20xx年的幼儿教育研究报告却认为,ICT应用最大的问题是ICT知识与技能,其次才是信念。事实上,幼儿教师对技术的理解与信仰将直接影响教师知识与技能的使用水平。幼儿教师教学信念不仅能帮助教师发挥计算机在使用中的潜力。因此,幼儿园教师的ICT信念培养是有效实施技术应用的关键路径,必须提供有影响力的人和资源支持幼儿园教师的信念提升。教师ICT信念具体包括适当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热情,观察与促进幼儿内部发展的热情,以及把这些情感通过技术付诸于幼儿记录和教育活动的信心与热情。新西兰教育部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ICT培训的基本目的是使幼儿园教师对ICT形成积极的态度,具备基本的ICT知识与技能,掌握ICT在幼儿学习、教学及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利用ICT提高自己的工作成效并促进自身ICT专业技能的发展。培训的具体内容大同小异,如,ICT知识与技能主要是ICT相关技术设备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等;ICT应用能力包括运用ICT教学,运用ICT备课,运用ICT对幼儿实施评价,运用ICT获得与共享信息等。在国际范围内,英国教师专业发展一直做得比较好,还成立有教师标准局与教师培训署,旨在制定教师专业标准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里概括英国幼儿园教师培训的内容。英国教师培训(包括幼儿园教师)的重点是ICT应用能力,而不是技术本身。这种将技术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直接针对应用的培训思路,无疑对整个幼儿教育信息化是一种促进,非常值得我国参考借鉴。

  四、国外ICT幼儿教育应用对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ICT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基本定位与立场、ICT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概况与原则、ICT对幼儿各项指标发展的作用、幼儿教育软件与资源设计开发、幼儿园教师ICT能力培训等几个重要问题的探究,我们认为国外ICT在幼儿教育应用中的一些经验与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或学习的。

  (一)ICT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基本定位一些教育发展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已用大量事实证明信息与通信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是可行的。ICT对于幼儿发展虽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只要合理设计与利用,ICT将有助于3~6岁儿童智力、语言、社会性、创造力等的发展,ICT不失为幼儿教育中非常好的手段。国内学前教育信息化应把握:信息技术是幼儿教育有效的、可行的辅助手段,它与传统实物教具之间不是“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彼此依赖,谁也取代不了谁。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二者对推动学前教育发展共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需要铭记的是,信息技术应用虽然“有效、可用”,但并不等于处处用、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弥补传统教育不足的一种手段。

  (二)国家资金支持与政策导向具有重要推动作幼儿教育信息化的大力发展离不开国家的重视与支持。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均制订了ICT发展的政策、目标、要求、幼儿园教师的能力标准等,并大力支持教师培训,这些举措对推动本国ICT全面应用及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有些方面仍需作进一步的努力,如目前现有的学前教育信息化政策主要侧重对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观指导,缺少更加详细的政策支持,如幼儿信息安全保护政策、幼儿园教师及幼儿信息素养标准、学前教育信息化评价与激励机制等,它们对加速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ICT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基本原则是发展适宜性ICT应用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弄清ICT融合幼儿教育应用的目的。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幼儿园的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五大课程领域的各类教育活动中,创设适宜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持幼儿的学习与认知。应用的本质在于通过信息技术优化幼儿教育的过程,促进幼儿的适宜性发展。因此,ICT应用以“适宜性”为立场,即尊重幼儿的个性与尊严,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生理与心理的适宜性发展。另外,信息技术应用还应当注意幼儿的健康与安全问题,确保每一位幼儿在舒适、安全的环境氛围中得到发展。适宜性是世界很多国家指导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指导ICT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重要原则。

  (四)ICT应用的关键是为幼儿开发与选择适宜性的软件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主要功用是通过合适的资源与技术扩展幼儿的经验,深化幼儿课程的内容,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关注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设计开发适宜幼儿的资源软件;二是为幼儿选择适宜的教育资源软件或技术。开发适宜性幼儿软件的核心策略是提倡幼儿参与软件设计,因为,幼儿参与软件设计,一方面能充分反映幼儿的声音、展现幼儿的视角、注入幼儿的想法;另一方面能为幼儿提供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有利于其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幼儿选择适宜的软件资源及技术,主要考虑幼儿发展的规律,无论是硬件技术的选择还是软件资源的应用都必须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这方面,我国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

  (五)培训是应用的关键,培训的重点是ICT应用信念与教学应用能力幼儿园教师是ICT采纳过程的“把关人”,也是应用的具体执行者。因此,国外非常重视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国外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ICT的信念、ICT知识与技能、ICT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等。一些国外专家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的ICT理念是开展ICT幼儿教育活动的关键,积极的信念有利于活动的实施及幼儿能力的发展。其次,世界发达国家的培训,如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都非常注重对ICT应用能力的培训,而不是停留在ICT基本的操作与技能层面。

学前教育论文12

  【摘要】卢梭的“自然教育”主张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当前我国的幼儿教育存在问题较多,特别是小学化倾向严重。这一问题在多年前已经引起研究者关注,但现实中基本未得到多少改变。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恰恰为我们扭转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提供了借鉴,幼儿教育应尊重儿童天性,把儿童当作儿童,师生间建立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幼儿教育;小学化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在著作《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反对抑制儿童天性,束缚儿童自然成长。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几乎完全背离了自然教育的思想,特别是家长在幼儿学习中施加各种压力,提前使其接受小学知识。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对解决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有很大的启示。

  一、卢梭的“自然教育”观

  1.思想渊源。

  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之际,所有的思潮都围绕解放思想展开,卢梭提出了“天赋人权”、“人性本善”等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恰恰他的归于自然的教育思想正是来源于此。卢梭认为,自由、平等是人在自然状态下普遍享有的、天赋的权利。他说:“这个宇宙在运动着,而且它秩序井然,快慢均匀,它的运动与任何动物的自由运动不同,它受着必然的法则所约束。”而这个必然法则,卢梭不承认是天体本身所固有的,那么,只有求助于一个更高的智慧。这种自然神学观反应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就是其倡导的“自然教育”,即将儿童看作儿童,把儿童当作教育的主体。

  2.教育目的。

  卢梭的“归于自然”的思想落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协调发展、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说“我们生来是有感觉的,而且我们一出生就通过各种方式受到我们周围的事物的影响。可以说,当我们一意识到自己的感觉,我们就希望去追求或者逃避产生这些感觉的事物,我们首先要看这些事物令我们感到愉快还是不愉快,其次要看它们对我们是不是方便适宜,最后则看它们是不是符合理性赋予我们的幸福与美满的基本观念。随着我们的感觉愈来愈敏锐,眼界愈来愈开阔,这些倾向就愈来愈明显;可是,由于受到了我们的习惯的遏制,因此它们也就因为我们的见解不同而或多或少的有所变化。在产生这种变化之前,它们就是我所说的我们内在的自然。”因此,他认为对幼儿的教育必须是以发展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通过恰当的方式,恰当的教育,使幼儿的身心得以顺利的发展,这就是自然教育的宗旨。

  3.教育过程与教育内容。

  在婴儿期(0-2岁),主要进行体育训练,进行身心养护和锻炼。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教育的条件。卢梭主张让婴儿在自然状态下生长,注重婴儿对于事物的自然选择能力。在儿童期(2-12岁)主要进行感觉教育。卢梭认为感觉是知识的门户,是理性发展的工具。要学习思考,必须首先训练感觉和身体器官,以便为理性活动打好基础。在少年期(12-15岁)主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这一时期儿童已经受到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具备了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卢梭希望儿童能够“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考”。在青年期(15-20岁),主要进行道德教育。由于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的阶段,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节,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他指出,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进行。

  4.教育方法。

  在教育方法上,卢梭反对教条主义而重行以求知,主张“直观教学”和“消极教育”。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语言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的方法叫直观教学法。它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使其对事物有了直接接触和观察,有利于儿童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同时,让儿童在直接接触中体会事件带来的后果,明确是非观念,享受学习乐趣。卢梭还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对填鸭式、命令式的教学方法极为厌恶。

  二、当前幼儿教育的小学化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表现。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对待,企图拔苗助长的一种手段。目前,这种现象在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在一项对幼儿教师进行的关于教育内容的调查中,98.9%的教师认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幼儿最为重要,83.8%的教师认为身心健康快乐,85.7%的教师认为学习兴趣培养对幼儿很重要,70.3%的教师认为社会交往很重要。现实中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加之幼儿园办园竞争、小学入学考试的压力,致使大多数的幼儿园过分关注文化知识的教授,注重智力教育。在幼儿还未完全发育成熟的情况下,就要求他们握笔写字,掌握复杂的.算术,这符号很多家长的期待,可是站在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要求是非常不可行的。

  2.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首先,对幼儿身体的发展是有危害的。幼儿在3—5、6岁的年龄阶段,身体机能和各个神经系统、器官功能都在生长发育阶段,都还相应的比较脆弱。好动好玩是幼儿的天性,但进行小学式教育时就会强制性的要求或逼迫幼儿集中注意力,坐姿端正,认真听见,不能乱动,长时间的高度紧张会使幼儿大脑疲劳,损伤神经系统,即便看到当时训练所要得到的效果,但那效果是短暂的,意义不大。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此时强迫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做功课,是不对的,幼儿的智力水平是远远跟不上的。这种与幼儿智力水平有差距的教育学习,不但使幼儿的智力得不到开发,还使幼儿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使幼儿质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智力,变得胆小、畏首畏尾甚至会自卑,从而产生厌倦、畏惧学习的情绪,丧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学习没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与小学教育不衔接,不连贯。由于目前幼师缺乏小学专业知识的素养,在教授小学知识时难免有失偏颇。恰恰关键的是这一时期的幼儿记忆都非常准确,一旦接受某种信息,就会使其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同时到了小学阶段更容易凭借头脑中的错误信息先入为主,影响小学课程的学习。同时,不同的幼教经历使幼儿的基础差距太大。学过小学课程的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说话捣乱,甚至影响其他孩子,容易骄傲自满,严重影响新知识的注入。

  三、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对当前幼儿教育的启示

  1.尊重儿童的天性。

  幼儿的天性是“玩”,是游戏,其本质是主体参与的自主的模拟活动,具有自主性和假想性的属性,其目的是获得生理和心里的快感。游戏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是他们快乐和幸福的存在方式,作为人的本质在他们参与的游戏活动中生成;同时游戏也是他们进行交往与表达的重要形式。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保护和开发好奇心、激发探索的兴趣。

  2.把儿童当作儿童。

  儿童始终都是儿童,无论是从心理、身体还是智能发展的水平来看,都与成人远远不一样,不能将其当作成人对待,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倾向规律进行恰当的教育,才能会使儿童健康的发展。卢梭在《爱弥儿》开篇中说:“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思考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作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哩”。所以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来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感知身边的冷暖,认识活动和活动结果的意义。可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无计可施时,往往采取严厉处罚的方式,是非常错误的。

  3.师生民主、平等、互动、合作。

  自提倡素质教育以来,我们就主张应该彻底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对于所有的教育阶段的学生都适用,对幼儿尤其重要。幼儿刚开始接触学校群体,老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对学校、对学习的感情。假如你的头脑永远指导他的双手,他自己的头脑将变为无用的。”卢梭极力倡导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教学,认为在活动中教师要设法使幼儿理解那些东西,勾起幼儿主动学习的欲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供他们满足这种渴望的方法,在主动合作中完成学习。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是一个可供幼儿合理利用的灵活的学习资源,一位潜能开发的促进者,一位可以帮助幼儿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咨询者,师生之间的学习是一个合作互助的过程,群力群策,共同完成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杨海,肖洒.解读爱弥儿中的自然教育[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1)

  [2]赵雅婷.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探讨与解析[J].科技信息,20xx(13)—421

学前教育论文13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在教学上较为宽泛、培养上较为全面的专业,在它的教学体系中涵盖了多种教学内容,如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等,同时在教学模式上与舞蹈、音乐、美术等课程交叉进行,是培养和造就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端专业;是培养教育理念先进、师德高尚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学科;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整体能力的优质教育,同时也是教育学生从实践到理论、从学习到运用各方面发展的综合学科,因而它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专业。"舞之育于习之中,既能静心、亦能养性,舞之潜入育之中,既能育人、亦能树人,舞之教于人之中,既能促之展之,亦能提之美之"。

  这句话隐寓了舞蹈艺术这门课程在对人的教育和学习中的作用性。舞蹈课程的实施和发展,在文化教育事业的领域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同时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领域中,对其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容小觑的影响。

  一、舞蹈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制定和实施,主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对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落到实处,看到其中对其发展的重要性,笔者就此对舞蹈课程设置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论述。

  首先从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角度看其舞蹈课程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中开设舞蹈课程的学习和教育,有助于本专业向更全面的方向发展;有助于提高本学科的整体教育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有助于本学科能培养出更多高精尖的全面发展人才;有助于扩大本方向学生就业率的广度;有助于本学科的综合发展在教学实践和理论概括层面向更深的维度去发展,促进了学前教育专业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其次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看舞蹈课程设置的重要性。舞蹈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规范和整合上,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中教学任务的有序进行和安排,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系统化;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在对课程学习的制定和整合上达到相应的具体化;有助于学前教育在对舞蹈等艺术课程的安排有自己独特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再次来看舞蹈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开设舞蹈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缓解学生在繁杂的学习中心境的放松和愉悦;有助于学生重新认识舞蹈这门艺术,从而更好的学习掌握舞蹈课程,使之在对舞蹈的学习中,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必要性的准备;有助于学生产生对美好事物的接受程度,从而提高审美意识;有助于学生对美学教育的初步认识,从而帮助自己内在素质的优化;有助于学生走到工作岗位,自信的提升;有助于学生身心全面的发展,提高自身整体能力的前进。

  最后从舞蹈课程自身角度分析。根据实践性的教学和理论性的研究进行总结,在学前教育学科中开设舞蹈课,对于舞蹈艺术自身的发展也体现出了多角度、有意义的影响,有助于舞蹈教育的普及;有助于舞蹈文化的推广;有助于舞蹈艺术的群众性、实用性、文化性和全面性等特点得到切实的响应;有助于舞蹈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引领下,发挥自身的特点,使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更全面、更具体、更有学科性,达到"质"的发展。

  二、舞蹈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优化与实施。

  舞蹈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决定了它在教学内容以及方法等的设置上要有很规范、很系统的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下面就对此做一一阐述。

  (一)舞蹈课程设置的问题与计划制订。

  在笔者亲身实践中,看到了目前学前教育中舞蹈课程实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内容不统一不规范、没有系统的教学大纲、没有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定位不准确、缺乏创新、课程安排时间不够合理、教学内容不具体等问题,笔者通过对舞蹈教育实践性的教学和理论性的研究,对教育这一要求严谨、规范、具有神圣性的工作,适时地运用到学前教育专业这门全面性发展的学科中。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独特的教学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多年在舞蹈教学的基础上,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看待问题,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对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课程的设置在原有的体系中进行了自己创新性的优化,如在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的规划、教学计划的先进上等都做了实践性的改变。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高学历、高知识、高精尖的全面发展人才;致力于打造全新型的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材;致力于把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成为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极高的学科。

  (二)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特色。(教学方法的实施)

  当前,我国高校学前专业大都开设了舞蹈课程,但都基本没有与之配套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大纲和教材,因此有必要加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建设。为本专业向更规范的方向而服务。为此笔者通过亲身经验和理论基础,实践性的对学前教育中舞蹈课程的设置进行了优化实施。

  (1)对特定教育对象的具体施教。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主要以本科学历的幼儿教育师资为教学对象,大多数学生都是从18~22岁才开始接受舞蹈训练,其身体的先天条件和解放程度,都有所受限和制约,尤其是对各类舞蹈语言的掌握程度,与舞蹈专业学生的接受度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不宜施以相同的教学内容,也不宜盲目追求高难度的舞蹈技艺。所以要因材施教,制定符合学前教育的教学教材。

  (2)教学目标具体化。

  在我国对幼儿培养和教育的高度重视下,需要不断加大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力度。这样,日益扩大的幼儿舞蹈教育就需要大量的初级舞蹈师资和有待规范加强学前艺术的教育师资,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全面推进教学改进,强化对课程设置的规范化、加强对教育对象教学的目标性以及增强对教学目标的具体化,特色舞蹈课程的设置,要明确专业走向,即人才培养目标应具体化,以培养高精尖的全面人才为己任,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应以培养有舞蹈等艺术特长的学前师资为主。

  (3)教学内容全面化。

  上述在教育对象一点中已经说过,对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课,要实行因材施教的方针,制定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教材;同时,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课程的设置要做到和看到在教学内容上的全面化。在教学教材的制定上,掌握幼儿舞蹈动作体系的基本规律和结构规律,把握幼儿舞蹈教育的精神特质,掌握情感与动作姿态及情景的运用技巧,是学前特色舞蹈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其次要注意舞蹈基础课程、民族民间舞以及幼儿舞蹈编导课程学习在其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在其教学的实践上和理论的研究上,制定出既在舞蹈层面具有舞蹈教学规律的教材,又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个人条件的舞蹈课程;既不失舞蹈艺术的教学特色,又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舞蹈课程时产生兴趣;既丰富舞蹈艺术教学方法,又提高学生个人艺术修养;既使舞蹈课程全面普及化,又提升学生在今后教学中发挥整体能力的全面教学计划和方案。使学前专业在教学内容的创新发展上达到教学任务的完成。

  (4)课程模式专业化。

  学前专业日益整合、规范的前景下,对舞蹈课程的设置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笔者认为一些理论学者对专业化的分配已然相对到位。如:应以专业方向选修为主,分为幼儿舞蹈入门、幼儿舞蹈编创基础、儿童情景舞蹈、儿童舞蹈教材教法等模块。舞蹈基础训练和民间舞蹈素材训练部分归到必修课程,在第一学年完成,专业方向选修部分在二年级和三年级完成。笔者在教学中也实践性的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课程的设置向学科化的方向发展,可以实现教学的阶段性、衔接性和完整性,使学生能系统、科学地对本专业的技能结构进行学习和设置,从而提高整体素养。

  (5)教学方式综合化。

  当前各学科出现了相互交叉、渗透的趋势,学前专业特色舞蹈课程包含的知识与技能也应进一步拓展,实施综合化教学,多借鉴相关学科如音乐、表演、美术等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舞蹈课程提供相关的学习能力,如对音乐节奏的掌握和处理、对造型的创新构建和审美能力,都能为在舞蹈课程的学习上起到相应的辅助。教学综合化的培养,促进了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三)具体实施。

  (1)综合性基础训练必修课。

  这类课程是幼儿舞蹈教师舞蹈知识技能形成的基础,也是舞蹈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其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典舞基础课程。这个阶段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舞蹈课程的性质,通过了解和认识来规范学生对舞蹈的掌握和学习,使之掌握舞蹈的正确学习方法及要领,同时增强和开发学生的体能及对舞蹈发挥的潜能,训练良好的体态,为其他舞蹈的学习打下坚实良好的根基。二是对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学习。

  对民族民间舞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舞蹈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古典舞基础课程较为枯燥的学习环境后,唤来一缕活跃的气息,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掌握民族舞蹈的同时,了解舞蹈艺术的风格及其文化,使其在优美的舞姿和韵律中,提高自己对舞蹈的高度理解,也使学生在古典舞基础课训练的基础上拓展对舞蹈的全新认识和表现,提高学生对舞蹈学习的整体能力,激发学生对舞蹈美的认识,从而孕育出较高的审美情感,为以后更好的`学习和教育奠定基础。

  (2)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这是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舞蹈课程的主干,包括幼儿舞蹈入门、幼儿舞蹈编创、儿童情境舞蹈及儿童舞蹈教材教法等,按学期分阶段进行教学,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儿童舞蹈技术技能基础做全面的准备。幼儿舞蹈入门是对幼儿舞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基础部分,在这部分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应能初步认识幼儿舞蹈的特性及其构成要素。教师在讲学过程中可运用游戏、视频、唱歌等方法进行实用性的讲课,同时结合舞蹈课程自身的教学规律和方法以及对本门课程的理论讲解进行详细、全面的教学,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进行创新性的学习;使之在较高的教学质量下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同时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大量掌握各类幼儿舞蹈教学法,具备课堂教学能力,从而能够将所学专业熟练的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去。

  舞蹈基础课、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创等的学习,分别对学生有不同的影响,基础课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对舞蹈这门艺术的全新认识、可使学生初步掌握舞蹈的基础知识,在以后教学中可以直接对孩子进行基础的简单的正确的教学;民族民间舞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舞蹈方面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和掌握了更多的民族民间舞素材后,可更好地为日后的编排以及教学而服务;幼儿舞蹈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儿童舞蹈教材的逻辑关系,掌握儿童舞蹈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具备课堂教学的能力;舞蹈编创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对舞蹈创作的能力,它主要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综上所述,舞蹈课程的全面化、具体化、规范化,学科化,再加之教学上的创新性,对学前教育专业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舞蹈是一种文化艺术,舞蹈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舞蹈课程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教学,它会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舞蹈课程的教育教学对整个高等教育、国民教育的发展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无论从教学的实践还是理论的研究上势必都产生"质"的飞跃。舞蹈教育自身所具备的特色,在学前教育专业这一具有全面性学科中的实施,也势必发挥出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在学前教育这个大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孕育出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出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路径,使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体系上达到全面的提高。从而让舞蹈教育事业更加普及化、大众化、规范化、科学化、多样化,舞蹈课程设置更加系统化、学科化,也让学前教育专业在舞蹈艺术的辅助下,走得越高、越远、越好。使我国的教育走向更加繁荣的新时代,使我国文化向更高阶段稳步发展。

  结语:

  随着我国文化制度的完善,教育事业也在稳步前进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全面优化和实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制定的广度(实质性)和制度实施的深度(全面性)。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势必与其他专业有所交叉,就本论文中心论点而言,舞蹈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这一具有全面性特点的学科中进行教学,促进了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制度上的全面化,提高了学前教育在教学方案的具体化,优化了学前教育在教学计划上的系统化,增强了学前教育专业在教育领域的高度化。

  舞蹈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实施,也为舞蹈课程在不同领域中教学方法的全新制定提供了前提条件;为舞蹈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创新性改良提供了可能性;让舞蹈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优化;提高了舞蹈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度和拓展度;促进了舞蹈这门学科向全面化、具体化、科学化的步伐迈进,推进了舞蹈课程在各专业领域的普及化。舞蹈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在重视的基础上,对其教学内容等方面展开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从而推动学前教育专业的全面发展,使学前教育专业在舞蹈课程的辅助下向更前进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2]金庆玲。基于《专业标准》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研究[J]。文史博览,20xx(05)。

  [3]王东红。学前教育专业多元立体式舞蹈教学模式研究[J]。中华少年,20xx(11)。

学前教育论文14

  内容摘要:园里把知道家庭教育,强化“家园合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增强家庭与幼儿园的联系,本文根据了家园合作的意义,家园合作的目的,家园合作的具体方式和家园合作的新思路进行张开论述。通过以上几种方式进行家园合作,能有效地密切家园之间的联系,增强家园之间的沟通与配合,保证幼教工作质量不断提高。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良好地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做到家庭教育与幼儿教育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意义合作方式新思路

  家园合作是当今教育的趋势,倒退十年幼儿教育就是吃的饱穿得暖,家长们也不太重视孩子的,智力、体能、艺术等方面的发展,造成很多孩子的天赋没有被开发,也让很多孩子失去了与自己的爱好相互交流的机会。而现在家长们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式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家长们不管孩子们是喜欢或不喜欢,只要别的孩子会的自己的孩子就一定要会,这样攀比的心理让孩子的压力之大,那么怎么样帮助家长们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实行家园共育,老师要和家长共同了解幼儿、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家长要帮助老师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老师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愉快的发展。

  一、家园合作的意义

  根据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就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

  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在家园合作中,幼儿园应处于主导地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所说:“学校应当领导家庭。”这是因为幼儿园是专业的教育机构,幼儿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幼儿园理应比家庭更能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和目的性。

  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目的在于: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幼儿,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这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但以往由于我们认识上存在偏差,把“教育家长“作为家长工作的目的,常常出现教师教育家长、埋怨家长、指责家长的现象。随着家长素质的.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甚至超前于教师,家长已不再满足于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转,使家园配合出现裂痕,这种裂痕的出现迫使教师反思当前家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起了做家长工作的新观念,建立与家长的新型关系,变教育家长的单向活动为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共同商量教育幼儿方法的平等的双向活动,这种平等关系拉近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发挥了家长的能动作用,主动与教师沟通、配合对幼儿实施教育。了解教育目标、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

  通过实践,教师认识到要使家园配合一致,就必须使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目标,并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使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有效的促进幼儿发展。

  二、家园合作几种常用方式

  在长期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家园合作我们应把握以下几点:

  (1)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一方面幼儿园视家长为促进其孩子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合作者,保证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认真考虑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发动家长为幼儿园教育提供教育资源,并对家长的教养方式和与幼儿园合作的方法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家长要向幼儿园提出自己对教育孩子的看法,对幼儿园为孩子提供的一切作反应。

  (2)家园合作要考虑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的需求,但家园合作围绕的核心是儿童,他们是幼儿园和家庭服务的共同对象,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家园合作追求的最终目标。

  (3)家园合作需要合作双方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它包括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责任感、对幼儿园乃至整个教育的信任与支持,为了更好的发挥家园合作的实效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种方式:

  1.设立“家长开放日”。我园根据幼儿园的工作进程或阶段性成果展示,不定期的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有:进入班级听课,检查幼儿饮食卫生情况,参加幼儿观看幼儿的文艺表演,参加幼儿家庭趣味运动会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工作,了解幼儿受教育的情达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如我园在幼儿素质教育实验中,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了配合我县素质教领导和教育工作者都来我园参观,我们借此向全园的幼儿家长开放。家长参观后很受鼓舞,育经验交流会的召开,我园举办了全县氛围内的“幼儿素质教育成果展示会”,各级配合幼儿园工作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又如不少家长总是担心自己的子女在幼儿园吃不饱、吃不好,影响生长发育。而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目睹了幼儿的伙食安排、幼儿的进餐情况及教师照顾幼儿进餐的程序后,将担心变成了放心。

  2.设立“家长接待日”。我园每月设立一次“家长接待日”,家长接待日活动每月举行一次,时间定为25号。由园长和教师代表组成接待小组负责对家长的接待工作。接待组成员主要听取家长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反应,征求意见或建议,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以达到相互配合。改进工作的目的。

  具体活动安排:晨间活动——各活动区开放,重点指导美工区,投放橡皮泥、泥工板,供小朋友们制作海底世界;投放裁好的蜡光纸供小朋友剪小鱼、螃蟹、章鱼等,培养孩子们想象和动手能力。早操活动——幼儿能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活动。户外活动——《喜洋洋战胜灰太狼》:练习跳过障碍物走、跑,提高动作的灵敏性;积极参与游戏活动,遵守游戏规则;培养勇敢精神和同伴间合作能力。——小朋友们在有限的时间和场所内自己活动,可以玩活动区里的自创玩具,也可以玩滑梯。盥洗加餐活动——小朋友能认真打肥皂洗手,愉快安静的吃水果。午餐——要求孩子能够安静有秩序的自选饭菜,不挑食,不剩饭,安静进餐,饭后自觉漱口擦嘴。整整一上午,小朋友和老师、爸爸妈妈在一起,惬意的享受着快乐无比的亲子时光,收获了一大筐的幸福和快乐!由园长和教师代表组成接待小组负责对家长的接待工作。接待组成员主要听取家长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反应,征求意见或建议,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以达到相互配合。改进工作的目的。

  3.开展家长咨询活动。我园根据家长在教育幼儿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却不知如何解决这一情况,由园长保健医生、有经验的教师联合聘请来的幼儿教育专家组成解答小组。定期为家长解答教育幼儿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咨询活动使幼儿家长掌握了正确、科学的教育幼儿的方法,深受家长的欢迎。近日,崇福幼儿园小班组为协助家长教育好孩子,特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咨询日”活动,就家长在日常教育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进行沟通和交流。为了筹备这次活动,该组教师进行了精心的前期准备工作:如向家长宣传活动的目的,发放调查表征求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根据家长们在日常中碰到的难题,教师们为增加内功而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活动咨询日一早,小班组的教师们在操场上拉好横幅、摆好桌椅,等候着家长们来咨询。由于这样的活动是第一次,所以很多家长对于前来咨询还是不太好意思。7:45时,终于有一位爷爷就自己孙子的问题前来咨询了,他这一开头,后面的一大批家长就紧跟着过来了,现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每位班主任都在认真地和家长探讨教育问题,很多家长也趁机和旁边的家长聊了起来,各自交流一下自己的育儿心得。此活动该组老师初步的设想是每月举行一次,活动第一次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对老师们鼓舞是非常大的。既然这样的活动深受家长的喜爱,而活动本身对家长的帮助也是真正体现了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更加坚定了大家将活动继续进行下去的决心。

  4.开张面向全园家长的宣传教育活动。为进一步提高家长的教育质量,我园不定期地开展一些面向家长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家庭教育知识竞赛,或将家庭教育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编成小品,表演给家长看,然后让家长进行座谈讨论,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科学的育儿观。此外,我园还开展了经验交流、专项展览、家园联系等活动,为提高家教质量,促进家园配合起到了良好的作用。4月27日下午,大丰幼儿园组织召开了家长座谈会。会上,幼儿园将20xx年教育部新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宣传重点。蒉园长介绍了《指南》实施的背景、目标和功能、内容和结构及《指南》实施的原则,并结合早上的亲子游戏和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等实例,分析了《指南》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提出的目标及教育建议,使家长了解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学习发展目标,建立合理期望,帮助家长理解孩子们如何在生活中,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针对当今幼儿教育“小学化”日趋严重的现象,将“小学化”可能产生的各种危害一一告知,引领家长走出学前教育的误区。通过本次宣传活动,帮助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加强了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实现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和谐发展。

  5.活化多种联系方式。一是设立“家长信箱”,常年挂在幼儿园的门旁,家长可随时将意见、要求、建议等投入箱内。我园设专人负责按时开箱,并把家长提出的意见、要求或建议,在园委会和家长委员会上进行认真研究,并把研究的结果在家长会上反馈给家长,有效地调动了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积极性。二是各班设立“家园联系园地”和“家园联系本”。利用文字的形式将近期内幼儿在园或在家的表现记录下来,便于家园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有效的对幼儿进行教育。三是随时联系,各班都有专人负责与家长取得联系,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时机沟通情况:一般是早晨了解儿童在家的情况,傍晚向家长反映儿童在园的情况。这种联系虽然时间很短,但能起到及时沟通信息,达到协调教育的目的。

  6.适时进行家访。家访主要是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进行。主要是探望生病的儿童或需要特别关爱、教育的儿童。佳妮小朋友近段时间经常和苏琦栋小朋友呆在一起,本来很乖的他变的得上课不专心听讲,午睡时两个人凑在一起讲悄悄话。考虑到她爸爸妈妈工作较忙,我们就电话联系了她的妈妈老师:朱佳妮的妈妈,你好!近段时间,你家朱佳妮小朋友经常同苏琦栋小朋友在一起玩,无论干什么,她们两人总喜欢粘在一起,现在,朱佳妮小朋友上课时比以前少认真了许多,总是乘我们老师不注意偷偷地同苏琦栋讲话,午睡时也是如此加。老师,你好!我们最近比较忙,感谢你们与我们及时沟通让我们了们与我们及时沟通让我们了解了他在学校的情况,我们会与他沟通了解情况,同时我们也会进行适当的教育。通过这次的电访及我们对佳妮小朋友的家访,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佳妮小朋友在上课时能认真听讲,午睡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善,现在朱佳妮小朋又成为了原来班上那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对其家庭情况、家庭环境进行了解,协助家长解决儿童保健或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家园合作的新思路探索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家园合作的必要性,但教师和家长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家园合作,还存在很疑惑,现在就家园合作的新思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树立主体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家园合作的出发点是获得家长的配合,充分调动家长资源,实现双方共育,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在一切实践开展之前,双方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家长要摒弃“教育孩子仅是幼儿园的事”的观念,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应该经常补充育儿知识,经常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并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作为教师,也不应有主要依靠自己完成保教的任务,应该充分和家长合作,更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孩子,使幼儿教育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

  2.家长要督促幼儿巩固在幼儿园所学幼儿在幼儿园所受的教育,家长要注意帮助其巩固下来。一方面,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各种好的行为和习惯,家长要注意帮助其保持,在家里也要不断得到练习和巩固。如幼儿园要求孩子要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要尊敬老师、团结小朋友、待人要有礼貌等,家长要注意配合、严格要求,只有这样,幼儿园教育才有成效,也有助于孩子健康地成长。另一方面,家长要经常与幼儿沟通交流,多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如问问孩子认识了哪些新朋友、教师今天讲了什么、玩了什么游戏、学了哪些新知识等,也培养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对于孩子的进步要及时予以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3.幼儿园多开展活动,家长积极参与。组织家长多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是家园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如开展一些亲子活动、家长表扬栏、家长志愿者活动等。这样一来,家长可以更深入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可以学到很多科学的育儿知识,也可以了解幼儿园的发展规划、近期工作计划、教学目标等。同时,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建议,共同做好家园菜育。而对于教师而言,这样的活动可以让他们不断反思自身不足,从面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家园合作是双向的,双方都要树立主体意识,经常沟通和交流,共同分享教育成果。通过家园共育,家长真切看到了自己的付出促进了幼儿素质的提高,参与热情必然增加,而且也学习了很多科学幼儿知识,有助于巩固幼儿在园所学。对于教师而言,正是有了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他们的工作才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和良好资源。双方要互相适应,只有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统一,才真正为幼儿创造了健康的成长环境。家园沟通、目标一致、协同对幼儿进行教育,营造了一个家园共同关心幼儿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正如有位家长所说:“一个孩子身后一定站着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和一个尽心尽力的好家长。”强家园之间的沟通与配合,保证幼教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逸慧,《家长学校――家园教育同步的桥梁》,《幼儿教育》,20xx年7月第11版 。

  2. 胡灵,《bbs与家园互动》,《幼儿教育》,20xx年7月第2版。

  3.邹艳娜,唐慧,梁淑贞,王慧,《关于“家园沟通”的调查与思考》,《学前教育研究》,20xx年6月第2版。

  4. 王娟,《家园合作新视角》,《幼儿教育》,20xx年10月第8版。

  5. 许舒敏,《换个角度看家园合作——浅谈家长的主动参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年7月第5版。

  6. 周若冰,《家园合作共育新模式的探索》,《学前教育研究》,20xx年9月第12期。

学前教育论文15

  摘要: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重点学习的课程之一,钢琴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因为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会从事幼师工作,所以学前教育的钢琴课程则必须要和幼儿园的教学有一定联系,保证能让幼儿更加轻松的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本文通过对当前钢琴课和幼儿园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度分析,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以此来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保证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一般都是幼儿园老师。为了使他们未来的工作更加顺利,就必须学好学前教育课里面的所有课程。在这其中,钢琴课程学习程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具备一定的能力去胜任幼儿园钢琴教师这个职位。不过目前学前教育钢琴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一些基本的内容都不充实,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选取教材

  无论是哪门课程,教材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老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选取适当的.教材的话,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会好很多,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一)多让学生练习典型的音乐乐曲

  在学前教育的钢琴课中,其教学内容一般有基础训练、练习曲和复调这三部分内容。但在目前很多钢琴教师的眼中,技术的训练远远要比音乐的训练要重要的多。他们认为只有在多在技术训练上多下功夫,才能将钢琴课学得更为透彻。但是,根据一些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只是单单在钢琴的指法训练上多下功夫而忽略了对乐曲本身训练的话,那么对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在钢琴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本身的素质修养和演奏能力的水平都不是很高,再加上学生在这个阶段本身的手指关节和骨骼也都基本定型,并不会出现太多变化,所以如果让学生一味地在钢琴指法的训练上多下功夫的话,并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1]相反,有时还会让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产生厌恶感,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钢琴课老师应该要让学生多练习一些典型的作品,在训练的过程中能慢慢提高自身的素养,陶冶情操,从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入四手联弹等合作性的作品

  在艺术界中,艺术的表现形式可谓是多种多样,既有集体性的也有个体性的,也正是因为这些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才构成了令人向往的艺术世界。而在钢琴艺术中,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四手联弹、协奏曲、合奏和双钢琴这四种。由于对于刚刚入门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基础水平不高,一般在刚开始时老师都会让学生选择独奏这种单一的表现形式来进行钢琴练习,所以对于四手联弹、协奏曲等表现形式的能力训练大大减少。针对这种情况,在学前教育的钢琴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把这一部分加入到教材之中,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一定的好处[2]。

  二、对学前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为了使学前教育的钢琴课程特点能更好地体现出来,需要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将伴奏教学和钢琴教学相结合起来。传统的钢琴课程只是单方面的对钢琴课程进行教学,并不能使学生对音乐获取感性的认识,显得枯燥乏味。在加入了相应的伴奏教学后,学生才能将儿童乐曲的即兴伴奏和钢琴的相关知识有机的整合到一起,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3]。

  三、适当加入钢琴作品赏析等理论课程的学习

  理论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学生在学习钢琴弹奏的时候,除了掌握实践的技能,还应当对理论知识进行充分学习和掌握。也就是说,科学的理论在钢琴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就现阶段的钢琴教学情况来看,钢琴教师大多更加重视技能训练,而忽略了理论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也不够深入,通常只是一笔带过。对于在校学生而言,他们学习钢琴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且理论知识较为薄弱,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从零开始,所以,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深入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难以提升。当学生毕业的时候,钢琴的水平也难以达到较高标准[4]。除此之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接触到的曲目基本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课程,对曲目的把握也基本上依靠教师的讲解,因此,难以进行独立学习。众所周知,钢琴曲目是数不胜数的,而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的曲目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对于曲目的真正赏析,通常是通过钢琴作品赏析的课程来进行,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介绍作曲者的身份资料及其所处的年代,创作的背景等等对曲目进行分析讲解,讲解的过程中同步播放曲目,使学生结合音乐本身感觉音乐的创作过程,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配套介绍钢琴艺术史,让学生的学习的同时了解钢琴的发展过程,能够对钢琴予以更充分的了解。此外,通过分析一些作品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一些著名钢琴学家进行了解和深入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开拓眼界,对学生学习钢琴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学前教育钢琴课程的学习上,老师应该要在了解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设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同时要增加教材的宽度,提升教材的可学性,让学生能深刻感受到钢琴所带来的艺术魅力,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樊禾心.承认钢琴教学的基本特征和非职业化成人钢琴教学的主要特点和方法[J].中国音乐,20xx,03.

  [2]高翯.浅析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2.

  [3]管建华.21世纪初: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xx,01.

  [4]往海英.“顺应”与“引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之间关系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xx,Z1.

【学前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学前教育论文06-16

学前教育论文04-01

学前教育论文05-15

学前教育教育论文11-15

学前教育选题论文11-10

致谢学前教育论文11-04

学前教育论文题目07-20

学前教育论文的摘要10-08

学前教育认知论文10-08

学前教育论文分享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