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时间:2024-05-17 11:48:50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经典)学前教育论文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学前教育论文15篇

学前教育论文1

  提高幼儿教师的情育素养对实施幼儿情感教育、健全幼儿人格起关键性作用。同时,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尊重家长,友爱同事,与孩子、家长、同事之间建立“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和谐互助的关系,在情感上认同、接纳每一个教育合作伙伴,能使幼儿教育效益最大化。因而,提高教师情感素养也是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需要。

  在当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幼教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诸多的幼教工作中,幼儿教师的素质成为各种挑战中的焦点,高素质的幼儿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

  我国学前教育的泰斗陈鹤琴先生在《怎样做人民的幼稚园教师》一文中写道:“热爱儿童是做一个优秀教师的起码条件”。他说:“一个热爱儿童的教师,他是全心全意地为儿童谋幸福,继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的。反之,一个不热爱儿童的教师,他是不会时时刻刻想到如何指导儿童的生活,如何使儿童得到合理的教养的。”

  综观国内外关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研究表明,幼儿教师的素养对儿童心理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儿童是否接受教育的关键,他直接影响到儿童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外部动机,甚至影响到孩子一生的成长。因为儿童身心发展并不完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内部动机不强,所以强化外界的刺激,对激起他的求知欲望尤为重要。而外界的强化刺激,一方面来自家庭和社区,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一方面来自于学校,来自与教师的影响。

  教师是维护儿童身体健康的保健师,是开启儿童智力之窗的建筑师,是塑造儿童美好心灵的工程师,是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的美容师,是儿童的第二位家长,是儿童的第二依靠人,保护者。所以幼儿教师一定的职业素养是担负起教育幼儿的神圣使命的前提,幼儿教师的健全人格是教育幼儿的关键。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儿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当的动作轻则伤害到幼儿的身体,重则伤害到幼儿的身心。

  另中新网金华11月5日电 11月4日晚,有网友称,自家亲戚一寄宿的4岁小男孩在浙江东阳某幼儿园遭暴打,全身遍体鳞伤。

  新浪网20xx年3月28日南都讯记者何永华 昨日,莞城元岭路小袋鼠幼儿园的学生家长称其6岁的女儿遭到幼儿园一名姚姓内部管理人员的猥亵。

  一条条触目惊心的新闻提醒我们幼儿教师素养是一个现实命题也是每一个幼师必须考虑思索的命题。幼师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力量,幼师素养高低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具有良好道德和业务素质的幼师队伍,是创办高质量有特色幼儿园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一所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和特色往往是幼师的群体素养和群体特长的体现,是他们教育教学思想和经验的积累与升华。故提高幼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是关系到幼儿园、幼儿教师个人,乃至关系到整个幼儿教育事业大局的重中之重的大事。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时代。现代化将带来教育新理念、教育新环境、新设施,也推动幼儿教师朝着现代化的目标奋进。幼儿教师作为孩子们成长的指导者、帮助者,必定要在专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到“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爱心、耐心、用心,决定了幼师的育人水平。与其它大中小学老师所不同的,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需要幼教老师在具备爱心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耐心,耐心地等待孩子们的变化和进步,细心发现,用心工作因人施教,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呵护教导下身心健康地成长进步。幼儿有一颗求知的心,每天都会问无数个:“是什么?为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教师丰富的经验是极其宝贵的;

  有爱心的教师清楚,幼儿处在生命成长的初期十分稚弱,关于幼儿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幼儿处在成长学习的基础时期,每一步都对其未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幼儿的心理最真诚、细腻,需要用一颗慈爱善良之心来关爱孩子,尊重孩子,为孩子着想。

  具有良好情感素养的教师富有爱心、耐心、同情心、同理心、秩序感、具有求知欲、挑战未知的热情;具有良好情育素养的老师能真情对待幼儿,关心爱护幼儿;能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能不断完善自我,展现个人风采。提高幼儿教师的情育素养对实施幼儿情感教育、健全幼儿人格起关键性作用。同时,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尊重家长,友爱同事,与孩子、家长、同事之间建立“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和谐互助的关系,在情感上认同、接纳每一个教育合作伙伴,能使幼儿教育效益最大化。因而,提高教师情感素养也是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需要。

学前教育论文2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幼儿教师,除了注重专业知识教学外,还理应强化专业技能教学。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做好实训室建设对于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实训室建设

  为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设置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必须联系幼儿园教学实践,探讨学前教学专业的教育现状,强化专业实训室建设,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如此方可确保学前教育专业稳步发展。

  1实训室建设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幼儿园发展需求,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1]。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要传授专业知识外,还要注重课内外训练,建立实训室,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在学前教育迎来春天之后,很多没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学校也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部分学校在一开始,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师资源匮乏,也没有很好建立实训室,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导致学生空有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技能。随着近几年教育改革推进,人们对学前教育越加重视,学校也紧随国家及社会发展需要,在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中加大了资金投入,教师资源和教学设备得到了逐步完善。就现有的学前教育发展来看,实训室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不仅实验实训场地大,且种类多。基本都设有钢琴及电子琴教室、婴幼儿活动观察室、幼儿活动模拟室、亲子活动模拟室。同时,学前实训室还有蒙台梭利工作模拟室、奥乐夫音乐教室、卫生模拟保健室等,基本可以满足学前教育的教学需要。但是,从整体来看,为更好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训室建设中还需继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如多功能厅、微格教室、幼儿园教学模拟室等。

  2实训室建设面临的困境

  当前实训室建设仍面临三方面的困境:一是在实训室建设中,实训教材种类还需继续完善,教学内容有待更新。二是实训室制度有待完善。总管现阶段的实训室制度建设,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对于实训室使用时间等使用细节还需继续完善。三是,未能充分发挥实训室的作用。大部分实训室仅用于课堂教学,目的是完成课程大纲规定的实训内容,内容形式过于统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我探索能力。为此,在实训室建设中,还需做好实训室使用制度的完善,加强与幼儿的联系,充分发挥实训室作用[2]。针对当前实训室建设面临的困境,必须对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训都要提起重视,补充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加强与幼儿园的交流合作,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更好满足幼儿园的实际需要。

  3实训室建设改革思路

  3.1建立模拟室,强化技能训练

  在实训室建设中,应加强技能训练,为此,模拟室的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3]。建立模拟活动室,实施模拟教学,模拟工作岗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中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模拟室的建立让学生处于一种仿真的工作环境,利用模拟室中真实的教具、环境、教材练习,教师从旁指导,不仅能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度,也培养了学生实践技能。在模拟室教学中,学生首先要明确任务要求,分析并确定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案,准备模拟教学所需的教玩具材料。在接下来的模拟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自主探索,教师根据每组模拟操作情况对学生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加入学生自评与同学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找到不足并改正。通过这样的模拟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2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和配备,发挥实训室作用

  在实训室建设中,不仅要及时完善硬件设施,更要立足于教学需要,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利用各实训室的硬件设备,充分发挥实训室的作用。需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在校内的学前教育中,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需要以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为主要助力,为此,需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如规定实训室开放使用时间、填写实训室使用情况登记、建立器材设备档案、对数码钢琴实训室等大型器材室实施定时检查管理等,确保实训室的正常使用。二是在实训室建设中,学校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便利,在绘画室、手工制作室等实训场所将教学设备及制作材料准备齐全,如配备制作工具、不同类型纸张等。三是要注意利用微格训练室,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如借助情景模拟、过程记录等方式,在反馈原理的基础上,完善教学活动,做好教学评价,训练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3.3建立多功能厅,展示专业技能

  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校也应该提供舞台让学生展示专业技能,因此,多功能厅的建立就显得尤为必要[4]。建立多功能厅,发挥其多样性功能,组织学生演出活动,组织专业培训活动等,让学生通过现代化的教育设备汇报专业演出,展示专业技能和才华,提升学生弹唱说跳等基本功。同时,为发挥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还需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与合作,邀请幼儿园教师到学校多功能厅作报告,向幼儿园输送优秀的见习学生,让学生积累专业经验,提升其实践能力。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与学校附近的幼儿园联合办学,定时把幼儿园的小朋友请到幼儿园教学模拟室来上课,让学生在更为真实的环境下练习教学能力。

  4结语

  在学前教育中,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必须做好实训室建设,发挥实训室的作用,健全实训室相关管理制度,加强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合作,优化教师资源,校内校外相结合,培养全面性的幼儿教师人才,更好服务于学前教育。

  作者:吴锦红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赵丽英.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状况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xx.

  [2]胡秋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D].厦门大学,20xx.

  有关关于学前教育专科毕业论文推荐:

  1.电大学前教育专科毕业论文

  2.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3.关于学前教育的毕业论文

  4.关于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5.关于学前教育相关毕业论文

  6.电大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7.学前教育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学前教育论文3

  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20xx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强调:“我们必须下大气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但影响就业的各种不利因素也很多。因此,毕业生若想找到满意的工作,除了知识、能力等人力资本的积累、招聘信息的及时获取外,还应充分利用其它资源,而社会资本已成为大学生毕业求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所以,就业指导教师应认真研究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了解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资本,提高利用社会资本的能力,促进就业工作。

  一、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在上世纪80年代就指出,每个自然人从一出生就拥有了以下三种资本:一是由遗传天赋形成的人力资本;二是由物质性先天条件,如土地、货币等构成的物质资本;三是自然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构成的社会资本。物质资本是有形的,它存在于可以看见的物质之中;人力资本是无形的,它存在于个人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中;社会资本也是无形的,它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随后,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通过接触频率这一衡量关系力量的尺度区分出社会网络中的强关系和弱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在通过关系找到工作的人当中,“弱关系”对个人来说是创造可能流动的重要资源。格氏认为:“强关系”是群体内部的纽带,但其信息重复性高,而“弱关系”是群体之间的联系,其信息重复性低,因而更有价值。而边燕杰在1997年的研究指出: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并不具备普适性,尤其是在中国,就业职位更经常通过强关系而非弱关系获得。

  社会资本的作用和影响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我院大多数学生认为社会资本在就业过程中非常有用。当然,这与我国传统中的社会信任主要是建立在强关系网络之上有关。这说明同学们已意识到社会资本对就业的重要价值。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善了就业信息不足的状况:社会资本弥补了单位招聘信息和毕业生得到信息间的不对称,可以大大降低因获取信息渠道不畅所产生的额外费用;二是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制度壁垒产生不公正现象,动用社会资本将大大提高就业机会、概率和质量。但我们同时也看到,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作用也日益凸显,为了防止关系网络外的成员共享资源,网络自然倾向于因阻止其他人员进入而形成封闭,这也正是大学生想努力拓展自己的关系网络却非常困难的主要原因。

  二、学前教育毕业生社会资本特征及利用

  社会资本依赖于社会关系,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社会关系网络是比较窄的,一般局限于同学这一同龄群体和父母亲戚这两大部分。因种种原因,学前教育专业并非热门专业,就读学生的社会资本具有交往人员的异质性偏低、社会关系网络规模不大、网内成员职业种类偏少等特点。由于上述特征的存在,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对社会资本的利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另外,对弱关系社会资本认识不足使得学生动员的社会资本主要是来自传统的、以血缘和亲缘为主的强社会关系,而忽视了老师、同学、校友或同乡等弱社会关系。

  通过调查,我们意识到,毕业生对社会资本的利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弱关系社会资本的利用存在较大的误区,尤其是学前教育领域,以老师、同学、校友为代表的学缘社会资本和以走乡为代表的地缘社会资本是非常强大的,如果就业中能充分调动这些社会资本,将对毕业生非常有利。

  三、利用社会资本理论改进就业工作的对策与实践

  国内有社会学者指出:社会资本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其中宏观层次的主体是国家或社会,中观层次的主体是组织或群体,微观层次的主体是个人。

  大学生的个人社会资本对个人今后的就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学生对社会资本的重视程度及拥有量远远不够,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注意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开发,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本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发。

  (一)发展个人社会资本

  1.加强对弱关系社会资本的开发利用。

  现代化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理性化,理性化则意味着公平,因此,弱社会关系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使其更适应于现代社会。拓展弱关系社会资本可以从以下两点做起:一是重视课外活动,拓展校内社会资本。各种学生社团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展现自我的舞台,这为大学生建立联系提供了纽带,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接触更多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这种关系圈会形成一种潜在的社会资本,这无形之中扩展了大学生的关系网络;二是通过校外实践拓展校外社会资本。相对而言,校外的社会资本更丰富一些,社会上不同的人可能拥有不同的关系网络,发展他们的关系,对自己以后的工作、个人发展都很重要。校外实践活动,既可以积累实践经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还可以弥补大学生自身社会联系狭小的缺陷,在更广阔的范围开发社会资本。

  2.注重强关系社会资本的运用。

  子女与父母之间保持密切社会关系时,父母的社会资本对子女产生支持性影响。保持与亲友的联系,因为这些亲友拥有自己的社会网络,这样就会构成一张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以父母亲戚为代表的强关系是基于信任与义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信任度。通过父母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找到工作依然是重要的就业途径。

  (二)增强群体社会资本

  1.树立专业品牌效应。

  专业品牌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无形中就会增加学校的美誉度,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良好的形象还可能增进用人单位与自己的联系,形成新的社会资本。我校自1956年开办中专层次的幼儿教育专业(1998年起开办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60余年来的办学经验使我校在广东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省级园长培训基地的建设,学前教育研究区域中心建设的启动,不断扩大我校在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职后培训、教育研究等领域的知名度。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名牌效应,给本校学前教育毕业生提供了其他院校不能比拟的优势。

  2.增强校内社会资本。

  良好的内部社会资本能够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60余年来我校已为广东乃至全国培养了6000余名幼儿教师,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资本库,学校已通过建立一个毕业生与在校生的互动机制,来扩充大学生的关系网络,为在校大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我校就业指导部门主要通过以下活动加强社会资本的积累:一是通过“逢五逢十”周年的同学会、校庆活动加强校友与学校的联系,建立各班级QQ群、办电子班刊,拓展学校的社会关系网络,改善网络质量;二是通过与图书馆等部门联合举办“我的学思历程”专题讲座,加强与杰出校友的联系,学思历程专题讲座通过优秀校友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师生的讲座、到原所在班级的座谈、访谈等形式,密切与在校学生的联系;三是通过与校团委建立“学前教育研究会”,加强与本地、外地校友的联系。研究会由学生组织,是我校首创的学术型学生社团。研究会邀请校内外学者教师、当地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等专家学者为顾问,定期举行学术沙龙、专题研讨会等活动。研究会的建立为专家学者、学前教育领域工作者和同学们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综上所述,社会资本扩大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工作选择范围,使之得以选择更满意的工作。拥有社会资本越多的毕业生在地位较高的社会关系资源的帮助下,往往得到更多的机会,最终找到更加满意的工作,得到更好的福利待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学校应与大学生一道从其进入大学校园起就开始拓展社会资本,利用强关系、弱关系理论在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搭建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信息桥梁,营造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为学前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学前教育论文4

  题目: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运用的调查研究——以成都市部分幼儿园为例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材料作为学前儿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石,它的提供对幼儿认知能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科学教育观曾指出科学知识、科学道理、科学奥秘、科学魅力的真正源泉不在书本,而在于大自然中。可见,生活材料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为:

  1、通过实践调查,了解当前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运用的情况。

  2、结合前人研究的经验与成果,初步对生活材料进行维度的定义,并为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运用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方法。

  二、研究意义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科学内容,而选择生活材料即是选择生活化科学教育。

  1、从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来说,利用生活材料进行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更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有利于教师把握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从学龄前儿童自身的发展来说,为其下一步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持久的探究爱好。有利于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3、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来说,对教师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有指导性的作用与意义。有利于教师充分利用生活材料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学地科学教育,采用可行性地方法提高科学教育的教学质量。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

  (一)国外研究

  目前国外科学教育主要是一种以儿童为主的生活化教育,它侧重于儿童的个体性和自然性,尊重儿童自主发展。

  1、在科学知识获得的同时,更加重视科学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注重科学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2、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从制定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中和科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科学教育的生活化。

  3、多数关注点在于儿童,而对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活材料的研究也只是范围性研究,还未具体到学龄前这一年龄阶段。

  (二)国内研究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专家学者的不断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应以儿童为主,使课程、环境、方法、评价等儿童化。同时,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活动对于儿童学科学具用指导价值,让教师到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与材料,变关注文本为关注生活。

  2、材料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要讲究科学性;材料的准备要切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能力;注重操作材料的多样性,让幼儿有更多探索思考的空间。

  3、科学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学前0—3岁或3—6岁的年龄阶段。

  二、发展趋势:

  1、确定了发展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具体纲领,更加重视学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中生活材料的运用研究。

  2、科学界人士直接参与基础教育改革,以开发智能、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情感、兴趣等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方兴未艾,运用信息技术改革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的趋势日益加强,使生活材料利用率达到更优化。

  3、生活材料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运用更加细致化。

  综上所述,现在研究的不足主要在于:

  1、研究方法单一,大多数是针对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很少将这些建议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从概念出发的理论性研究,缺少对各个年龄段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活材料运用的具体情况的调查。

  2、研究内容主要针对的是0—6岁阶段的学前儿童,未具体到各个年龄阶段(如0-1岁、5-6岁等),且没有明确的对生活材料进行维度的定义。未能直接运用。

  故本研究将针对以上的不足,通过总结前人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制定科学地问卷调查表和访谈内容。通过教师、家长等对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生活材料运用现状的调查,了解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具体情况,发现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运用中的不足点。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相关文献和调查的资料,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打算随机抽取成都市各幼儿园以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运用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相关的文献综合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可行性的意见与建议。其研究内容如下:

  1、学龄前儿童的年龄探究特点及其科学教育的意义。

  2、初步对生活材料进行维度的定义。

  3、生活材料对开展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影响。

  4、生活材料在现今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运用情况。

  5、分析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运用中不足的原因,提出如何更好的围绕生活材料进行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建议和意见。

  拟采用的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可行性论证等)

  文献法,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生活材料在学龄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如何运用方面的知识。

  访谈法,随机抽取成都市公办和私办幼儿园各两所,通过对其的教师、幼儿以及家长进行网络、电话或者面对面的访问,来了解幼儿园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时是否运用了生活材料,运用的情况以及他们对生活材料的认识和相关建议

  实地观察法,随机抽取成都市公办和私办幼儿园各两所,通过实地观摩的方法来了解教师如何利用生活材料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学教育。

学前教育论文5

  XX年,为了解高职学前教育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课题组对辽阳、朝阳等15个地区62所幼儿园走访调查,并对我院(营口职业技术学院)275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査。在调查中发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缓慢。因此,我们对影响其职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探寻解决的措施与对策。

  一、影晌高职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因素

  (—)个人的因素

  1.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偏低

  毕业生在文化素养、专业理论方面比较欠缺,导致从教后知识能力不足,专业理论知识匮乏,缺乏教研能力。由于学生在入学时取消了艺术能力测试,学生艺术素养差,在短时间内又难以迅速提高,从而导致她们在艺术课和活动课教学中比较吃力。

  2.缺乏事业心、进取心

  毕业生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责任感、使命感认识不足,多数人把从教看作是谋生的手段,有的只是临时的权宜之计,对其职业发展没有长远规划,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安于现状,工作没有动力和激情,敬业精神就更加缺失。

  3.职业疲惫、倦怠感强烈

  毕业生多数在民办、乡镇幼儿园和私立幼教机构工作,她们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至少十小时,节假日也缩水。每天既要组织幼儿的日常活动,又要时刻保证幼儿的安全。工作稍有疏忽就会招致幼儿园、家长的不满,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

  4.不善于学习,缺乏钻研精神

  许多毕业生从教以后忙于工作,很少学习,造成教育理论水平停滞不前。缺乏钻研探索精神,对学前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困惑,既不会也不愿意做分析研究,撰写教学反思、论文的人寥寥无几,教研能力十分匮乏。

  5.对个人的职业发展信心不足

  毕业生从教以后:一是职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与工作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工作中缺乏自信;二是工资待遇偏低,没有社会保障,使她们对职业的坚定性产生动摇;三是缺少在职培训,69.7%的人每年也只能接受1?2次职业培训。

  (二)用人单位的因素

  1.聘用待遇低

  工作三年以上的毕业生有68%的人月薪在20xx元以下,低于辽宁省企业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而且没有婚假、产假,更没有带薪休假和加班薪酬,不论病假事假耽误一天就要扣除全月的满勤奖。近76.7%的用人单位不给毕业生交劳动和医疗保险。

  2.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缺少人文关怀

  民办幼儿园在管理上一切与经济挂钩,用扣钱的方式来管理,对教师的生活、思想、家庭状况很少问津,在工作中仅仅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缺少理解和关怀,造成毕业生情感上的逆反。

  3.缺少业务培训

  目前,大部分民办和乡镇幼儿园存在着对教师使用“过多”而“培养”不足的问题。为了节省开支很少组织教师参观、学习,也很少聘请专家来园讲课,造成毕业生在教育理论、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上跟不上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高职学前敎育自身的因素

  1.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偏差

  当今高职学前教育在培养人才上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职业道德、文化基础、专业理论的传授,人为地造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偏差。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具备某一方面的职业技能,发展不全面,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差,自信心不足,职业发展缓慢。

  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比重失衡

  高职学前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存在问题。一是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等理论课课时不足,教学内容不连贯、不系统;二是教法课及艺术素养课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三是专业技能课教学中偏重理论,学生动嘴、动手的机会少;四是高职公共课占用课时多;五是见习、实习活动安排过于集中,又缺少专业老师的指导。

  3.优秀的专业教师不足

  高职学前教育师资队伍良莠不齐,高素质的专业教师不足,特别是学前教法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的老师在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方面有待提升'多数教师对当前学前教育的改革不了解,教学脱离实际,造成教师教给学生的东西到实际工作中用不上。

  4.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跟不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步伐

  蒙台梭利、奥尔夫教学法已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普遍运用,然而,许多高职学前教育却没有开设这两种课程。多数学校仍使用以前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考核评定方法。教师仍用一只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致使高职学前教育滞后我国学前教育。

  (四)社会的因素

  这几年,国家针对学前教育出台各种政策,而激励和保障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相应措施却没有。整个社会出现了: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而忽视教育者发展;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地位,却忽视教育者个体的地位;对学前教育机构给予许多优惠的政策,却没有对教育者待遇、权益保障等制定相应的政策。学前教育和教育者发展的不平衡势必造成学前教育发展的障碍。

  二、探寻高职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的措施与对策

  (一)高职学前敎育毕业生职业发展中的自我完善

  1.提高认识,树立职业的使命感和幸福感

  作为幼儿教师要意识到自己从事的是一项为国家民族培养未来的光荣事业,提髙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爱事业、爱幼儿的高尚情感,在爱的奉献中提升自己,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要让幸福感和自豪感时刻伴随自我、调适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

  2.努力钻研,在不断学习探究中充实提高

  毕业生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探寻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不断探究、吸收、内化各种知识,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技能,并结合自身教学进行课题研究,在学习探究中自我完善与自我更新。

  3.总结经验,在教学反思中提升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教育教学中不当行为和不适合的教学方法,养成记反思日记、观察记录、案例分析的习惯,在反思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形成自我反思的经常化、系统化,在总结与反思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用人单位的关怀

  用人单位要改善聘用条件,提高工资待遇,为员工交五险或三险,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帮助她们解决业务上的难题。要经常与她们交流、沟通,解决她们工作生活中的困难,纾解她们的心理压力,减轻工作负担,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

  (三)高职学前敎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人才培养应以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为导向

  高职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应与我国现今学前教育的职业需要为导向,将师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把“爱”的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主旋律,把爱孩子作为教师职业素养的首要目标,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以前瞻的理念设置专业,以灵活适应的原则建立专业结构。

  2.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

  学前教育应建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旨的教学机制与教学模式,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应理论与实践并举,采用案例、情境、模拟教学法,将专业技能和各类教法课融为一体;艺术素养课、职业技能课应以学生动口、动手为主;教法课应与见习、实习结合起来,并分散进行。

  3.高职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应以专业化为标准

  高职学前教育要把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组织教师到幼儿园、幼教机构进行调研,每位教师都要有实践教研基地,每学期至少人园10次。同时引进校外学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幼儿园名师,组成客座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由本校专业教师、幼儿园名师组成的技能与教法专业指导教师队伍。

  4.学生能力的培养应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中心

  学生一人学,学校就为他们制定职业能力目标,以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线,以十项基本技能训练为依托,通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学与实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鼓励学生考取各种职业证书,为学生搭建各种实践的舞台。

  5.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应以模拟、竞赛为主要形式

  学校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建立感觉统合、蒙台梭利、奥尔夫音乐等各种实训室,模拟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活动场景,组织学生在实训室进行模拟训练,然后开展班级之间、小组之间、个人之间的各种技能竞赛。

  (四)国家、社会的重视

  国家要出台激励幼教工作者的政策,用立法和行政干预的手段确保幼儿教师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让她们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与爱护。政府要多办公立幼儿园,允许高职学前教育毕业生应聘,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人和扶持。社会各媒体要多宣传幼教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特别要多关注民办和农村幼儿教师。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幼儿教师的工作,对她们的付出与奉献给予肯定与赞美。

  总之,高职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缓慢,其原因是社会地低、待遇差、无保障等因素阻碍了她们的职业发展。要实现高职学前教育毕业生职业发展,既要依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支持,也需要全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关怀;既需要毕业生的自我发展提升,更需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学前教育论文6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课程体系;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论文摘要: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培养与就业去向不符、教学方法与就业脱节、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要求不适应。建议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并与社会需求挂钩,使之符合就业的需要。

  泰勒认为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教育目的,如果要做出一种明智的教育目的,就要考虑到学科的逻辑、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和社会的要求这三方面的因素。而且课程的设置都应从学科价值观、人的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

  从学生的就业现状来看,当前幼教师资市场对高学历、高素质的新型师资非常渴求。幼儿教师专科化甚至本科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已成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主战场。本科学前教育师资的职业培养要突显幼教专业的特色,培养技能型的专业人才,使之进入职业生涯就能很快适应工作,这就需本科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符合这一时期的社会需求,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本科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诸多的问题,导致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渠道不畅,其受欢迎程度不如专科生和职高生。同时,刚到一线工作的本科生往往需要较长的锻炼和实践才能顺利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岗位。

  (一)课程培养与就业去向不符

  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来看,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幼儿园从事保教工作。但目前我国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是“通过四年的本科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科研机构的幼教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儿童工作人员。”这里只是对培养什么样的儿童工作人员做出了规定,并且目标广泛而笼统,没有具体的针对性,忽略了现在本科学前教育学生的职业目标。

  (二)教学方法与就业脱节

  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设计相对完美的教案,但到幼儿园工作时,却常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脱离,不知道怎么和幼儿交流。这是由于他们在大学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层面相互脱节,过于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与深度,脱离了幼儿园实际。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课程改革的速度较慢,仍以单纯的老师讲授为主,实验、实践学时占课程的比例较小,改革并无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性依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要求不适应

  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同时,理论课程比重偏大,课内实践环节少;技能类课程比重虽有所增加,但实际所学与幼儿园教学技能要求有一定差距;选修课程比重小且内容零散不成体系,使学生就业面狭窄;教言见习、实习时间少,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缓慢。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本科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时代发展和学前教育改革对幼儿教师素质与幼儿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学前教育改革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就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把握社会需求,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实现课程教学与就业需求紧密结合,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具体指向教育的社会功能,要求学校教育要与社会需求结合,培养的学生有“可雇佣性”。“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使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挂钩,与市场挂钩,根据就业市场的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探索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既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又有应用型技能的人才,使学生具备广泛就业的能力。

  (一)课程培养目标职业化

  课程目标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门类或科目中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目前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一线幼儿园教师,因此应把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设置和新形式下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结合起来,紧跟一线课改要求,在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方面更加注意与职业要求相联系使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实际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职业化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应体现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课程内容一般包括两类,一是涉及概念、原理的“陈述性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与策略的“程序性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程序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来增强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授理论的时候将幼儿的某些行为与其联系起来,并教会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幼儿的行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同步、配套进行。应采取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并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在职业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与专业能力。学校的具体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而进行相应变革。这样,非常有助于学生了解岗位,认知社会并掌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三)专业课程设置职业化

  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可分为理论知识类课程、技能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为使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应从这三方面进行改革,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快速适应幼儿园一线工作。

  1.理论知识类课程职业化

  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体现在改变过去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做法,使课程体系具有现代化、理论化、结构化、综合化、多样化、开放化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应根据岗位就业目标设定课程内容,把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人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并将其标准引入课程体系,来制定课程的内容。

  2.技能类课程职业化

  学前教育专业中艺术素养类课程的设置问题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与专科课程建设过程中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专业技能既是幼儿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用人单位最感兴趣的求职“名片”。因此要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创造学生接受技能训练的机会,让训练不走过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要加大课程设置中技能类课程的比重,从时间上保证此类课程的学习;其次要增添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技能与要求,如幼儿电脑绘画、课件制作、幼儿英语口语、朗诵、教育教学研究等;最后赋予传统技能新内涵,提出技能考核的新要求,如设置技能考核等级,实施进行素质证书的认定等。

  3.实践类课程职业化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而且教育对象较特殊的专业,因此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更要注重实践的积累。首先要增加专业理论课中实践学时的比重。从实践中的思考起步,对所学理论进行观察和思考,学会思考问题,并能有意识地依据理论知识对自身和他人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技能进行观察、比较和判断、评价,同时有意识地多思考问题,训练有意识反省的习惯和能力;其次建立稳固的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有目的的见习、观摩,教会学生记录和分析现场保育和教育工作的方法;最后抓住实习支教契机,完善实习体制。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实习支教一般为一学期,支教地方教师相对缺乏,支教学生有独当一面的机会,从而能够获得大量的实践机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支教的幼儿园往往能较快当上带班老师,对一个班的幼儿全方位负责,无论从幼儿的保育到教学活动的组织,还是从处理同事关系到处理家园关系都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

  4.打造专业选修课模块,扩大就业范围

  在较为广博的专业基础上通过专业选修课的模块设置拓宽专业的覆盖面,使其服务面加宽,市场适应性加强,就业范围扩大。在选修课中适时增设早期教育、学前特色教育(双语、音乐、美术等)、婴儿教养、营养配餐等多个方向,并以此为职业功能模块,加强学生的职业训练,使之成为“术业有专攻”的高素质幼儿园一线教师。

学前教育论文7

  一、明确办学方向,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绥化市北林区20xx年与20xx年相比,幼儿师资的学历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其中本科学历的人数增加了520%,大专学历的人数增加了70%,中专学历人数增加了73%,高中以下学历的人数减少了33%。不难看出,在这八年的时间里,幼儿教师的数量增加了96%,在增加的150人中本科、大专和中专学历分别占了31%、31%、38%,纵向比较本科学历增加最多,而高中以下学历明显减少。另外,绥化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此次调研还反映出一些问题,诸如北林区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法陈旧,“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非常普遍,幼儿教师缺乏等。综上所述,绥化市北林区学前教育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观,诸如学前教育机构增多,幼儿教师数量增加、学历提高,幼儿数量增多,早期教育逐渐兴起等。但同时市场也客观地传达出这样的信息,随着绥化市北林区人口由28万猛增至40万,在园幼儿数量的迅速增加和市场对于幼教人才的现实需求将会给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换言之,市场在追求幼儿教师数量的同时,也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绥化市迫切需要专业技能过硬、育人理念先进、实践经验丰富、上手即能用的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

  二、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在了解、掌握市场需求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的内容。基于充分的市场调研,绥化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确定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先进的育人理念、丰富的实践经验及过硬的专业技能,能为绥化市及其周边市、县、乡镇广大地区的幼儿园、早教机构服务的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培养规格是“够用、会用、适用及适当地引领”,够用是指基本理论够用即可,会用指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过硬,适用指能适应地方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发展服务。当然,在密切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的同时,还要适当的引领,由于培养人才的特殊性,高校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之地,除了迎合市场,还应适当地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职能,即一种正确的引领、导向作用。

  三、课程设置彰显特色

  绥化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依据培养目标中“基本理论够用即可”的原则,在专业课的设置中保留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游戏论等必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删除了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等理论性很强,又和某些专业课程有交叉的,不是专业必须的课程。增加了蒙台梭利教育概论等教法类课程,整合了美术、书法课,将其整合为一门课程———学前美术基础训练课程。同时,在专业必修课中突出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课程,如幼儿玩教具的设计与制作。在艺术类课程中突出专业指向性,学习内容有所侧重,如学前美术基础训练课主要是针对儿童简笔画、儿童水彩画、钢笔字、粉笔字等方面进行训练;琴法课则侧重幼儿歌曲的即兴伴奏。在专业选修课的模块中突出三个方向,即早期教育方向的课程有早期儿童教育指导、婴儿认知发展与训练等;亲子教育方面的课程有亲子游戏活动设计与指导。针对绥化市域内学前特殊儿童的增加,特别是自闭症儿童、聋生的`增多,又增设了学前特殊教育方向的选修模块,如自闭症概论、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等。

  四、全面突出教学实践

  1.实践教学

  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中,实践教学的课时数至少要达到三分之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甚至要达到二分之一,实践教学的安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经常性地安排见习。根据课程内容,只要教学需要,经常性地安排学生见习,不集中见习,甚至可以第一节课在幼儿园,第二节课在课堂上讨论,及时理解、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理论。而且见习的安排突出计划性,要求在教学周历和教案中有明确体现。

  (2)注重实习的实效性。加强实习的管理,注重实习的时效性,保证实习的时间和质量,实习工作落到实处。实习的时间一般为6个月,其中第一周为集中见习周;第二周为观摩学习周,由所在单位的实习指导教师讲解幼儿园的常规教学、生活管理等,然后进行语文、数学、感统训练等各类教学观摩;其余5个半月的时间为学生上岗执教实习。作为高校为学生配备的指导教师每周至少有次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实习结束时要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给出相应的学分。

  (3)聘请业内专家讲学与顶岗支教。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中,可以聘请当地资深的幼儿园园长、妇幼保健院的院长等业内专家进行实战经验、案例的讲学。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聘请全国知名的幼教专家讲学。事实上,顶岗支教也是一项实践教学的内容,即在大三的下学期选拔学习优秀、专业技能强的尖子生到绥化市下辖的乡镇即边远的、条件艰苦的地方幼儿园支教,以支援地方学前教育的发展。

  2.社会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定期去当地幼儿教育机构摸底、调研、做兼职、做义工等,时刻把握学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动态,以便更好地服务地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对学生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即一线幼儿教师必备的讲、弹、跳、画、字、工六项基本技能。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每个学期都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案、有实施。绥化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技能的训练,除了专业课的训练之外,每年春夏秋冬四个学期都开展幼儿教师六项技能的评比活动。如课堂教学、书法、简笔画、玩教具制作、幼儿歌曲的比赛等,学生在比赛结束后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的学分。

  六、突出为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从服务社会这一层面看,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秉承开门办学、将服务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作为己任的办学理念,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地方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交流的平台、地方幼儿教育机构人才需求的供给中心,能够为地方幼儿教育发展提供咨询和建议的智囊机构。绥化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始终将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社会职能,经常利用假期对绥化市幼儿园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将本专业的琴房、画室、舞蹈房、感统训练室等实训室对外开放,争取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事实上,绥化学院教育系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绥化市的幼儿教育中心。从就业的层面看,根据“一体两翼”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服务目标,应注意时刻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为地方学前教育机构培养应用性人才。绥化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目前已经培养出84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广泛地服务于绥化市及其周边的市县乡地区的幼儿园、早教机构。从就业需求情况看,毕业生还是供不应求,截止到20xx年11月,仅绥化市下辖的安达市机关幼儿园就缺少18人,试想仅1个地级市的1所公立幼儿园就缺少18位教师,而客观上绥化市下辖3市6县1区,占地方圆3.5万平方公里,有560万人口,就是说我们专业的毕业生还没有毕业就已经与用人单位签约,可见绥化市对幼儿教师的需求相当迫切。实践证明,“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合市场需求的,在客观上这些应用性人才完全补充到地方学前教育机构中去了,做到了为地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真正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又一动因。相信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充分落实,学前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起点,幼儿园作为地方政府必须免费支持的社会事业,面对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学前适龄儿童,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会有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学前教育论文8

  幼儿的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影响孩子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阶段孩子没有自控的能力,所以只有靠教师来引导、教育幼儿,培养幼儿的认知和感知能力,所以幼儿学前教育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理由。幼儿学前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从主观的幼儿本身为出发点进行探讨

  1.把握好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的心理与 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幼儿教师要认识到这个理由,清楚的知道幼儿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幼儿的心理特征主要有活泼好动、好奇心较强、抽象性很差、模仿能力较强、行为随意性较强几个方面。针对孩子在心理上诸多的特点,要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在回答孩子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耐心而细致,随时关注孩子的理解程度。幼儿时期的孩子善于模仿,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发育和成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应用,不要让孩子在大人口中学会一些不良的脏话、口头禅等。因此,加强对幼儿教育时的文明语言和优良行为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2.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时期非常容易模仿别人,好的不好的、善的与恶的孩子都会模仿,那么要想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和家庭的正确引导。孩子对于现代的家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父母长辈们都会给予了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也就造成孩子在生活中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关注其他人的感受,且对父母产生了过分的依赖。但是,这时候的幼儿身心发展都还处于可塑阶段,如果对其进行及时的纠正,还是够使其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当孩子在接受幼儿教育的时候,教师会对其灌正确的行为思想,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还是需要与家长相互配合,要不然一切努力都将会徒劳无功。幼儿园应该对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幼儿。还要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以便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学校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与不同,同时也可以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家庭也要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3.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

  良好的审美观能够帮助一个人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与认知。审美的感知能力是审美心理构成的重要成分,所以对幼儿进行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使其对接触的事物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1)帮助幼儿接触并感受艺术的美感。对幼儿进行美术教学工作,这并不意味着让他们能够成为伟大的艺术家。这是要让孩子在学习美术中感受到美好的事物,对他们进行艺术上的熏陶。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设计出符合孩子身心特点的课程与活动,使孩子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其展现出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不仅仅是美术课程的学习,与此同时音乐对于孩子的艺术审美观的培养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孩子在唱歌与跳舞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和身体的灵活性,同时也能够对美好的事物更多的接触和体验。

  (2)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能够高品位的游戏中感受到美丽的存在。但是为了能够让孩子在多种多样的游戏当中,真正的做到对美的正确认识,教师就要下一番功夫了,只有好的游戏才能创造出美好的东西,才能真正的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3)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感受美的存在。为了使孩子的情感培养更加浓厚,让幼儿们充分的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孩子了解更多的新鲜事物、去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感受到他们的质朴和美,以此来激发他们更多地了解大自然。

  二、从客观的生活环境进行探讨

  1.大力开展“三化”教育工作

  “三化”教育是指建立教育工作的 化、环境化和个性化。

  (1) 化教育。对于幼儿时期的学前教育而言,进行 化教育主要是给幼儿更多自由发言的机会,制定一些规定并且试图能够与孩子们商量进行,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幼儿自觉遵守规定,而且要能够使幼儿的学习能力提高。对于表现较好的幼儿奖励,激励更多的幼儿。

  (2)环境化教育。幼儿在学校学习的环境主要有教室、卧室、图书室和洗手间等,学校可在教室中制作一个文化墙,将优秀的孩子的照片贴在上面;在卧室中画一些能够有助于好好休息的`图画与宣传语;在图书室中张贴一些认真看书的画面与标语;在洗手间中粘贴一些节约用水以及常洗手的标语,通过这些实质性的熏陶,让孩子对此产生一定的反应。

  (3)个性化教育。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幼儿年龄较小,其理解能力也很有限。将每个孩子的个性充分的展现出来,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这对于个性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在个性化教育时,教师要对孩子进行帮助帮孩子们制定符合他们的计划,并且根据不同幼儿的个性来采取不同的方案。

  2.幼儿学前教育注重本土化

  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本土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定要求也是本土化的加强。幼教界的教育改革,首先要以教育实验为主导,从教育目标、课程体系与师资培训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适合中国幼儿学前教育的体系,然后才能进一步推动了幼教界的本土化的发展。我国近代学前教育经历了百年的历史发展,他经过了模仿性学习、适应性学习以及自主发展性学习三个阶段。需要引入国外成功教育理念,然后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不断调整,最后发展成完全适应我国的学前教育。

  三、结语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本文对学前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但更大作用上是为了能够说明对于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让孩子能够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出应该具备的能力与品质。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锻炼,所以做好幼儿学前教育是功在当代,立在千秋的事情,我们应该高度的重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学前教育论文9

  1、问题提出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的颁布,普及学前教育,特别是普及农村学前教育已成为各级教育部门工作的重点。在保障农村儿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权利的同时,期望促进农村儿童的全面发展。但是,学前教育年限越长,儿童的发展结果就越积极吗?

  国外研究表明,学前教育年限越长的儿童,越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越多地表现出不服从和攻击冒犯行为。并且,每周的学前教育时间超过30个小时的儿童,更可能表现出问题行为(NICHDECCRN,20xxa;NIHNICHD,20xx;Belsky,vandell,Burchinal,Clarke-Stewart,McCartneyetal.,20xx)0但是,这些研究结果不一定适用于我国农村。一方面,国外儿童进入学前教育机构的时间较早。美国国立儿童保健与人体发育研究所(NICHD)调查发现,满6个月大的婴儿中有19%已经进入学前教育机构;54个月大的儿童有58%已经进入学前教育机构(NIHNICHD,20xx)。

  而我国计划在20xx年学前三年的毛入园率达到60%,在农村地区学前三年的毛入园率会更低,相对来讲,在我国农村地区,儿童进入学前教育机构的时间较晚。另一方面,国外研究中被试年龄较低。在美国,幼儿园教育(KindergartenEducation)已被纳入义务教育(张佳慧,辛涛,陈雪峰,20xx),研究者关注的是进入幼儿园(Kindergarten)之前,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Preschool)中的时间长短对儿童发展结果的影响。而在我国,学前教育是指儿童在进入小学之前所接受的幼儿园教育,相对来讲,我们关注的被试的年龄较高。为分析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时间与儿童发展结果之间的关系,需要开展本土化研究。尽管有研究分析了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经历对儿童发展结果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关注的是西部农村地区的儿童,学前教育经历局限于‘‘有”或“无”不能反映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儿童的学前教育情况。

  儿童入学准备的生态化模型认为,儿童入学准备的环境不仅包含学前教育环境的准备,同时也包含家庭环境的准备(孙蕾,吕正欣,20xx)。作为家庭环境变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母亲受教育水平不仅能够影响学前阶段儿童的课堂表现和亲密师生关系(Peisner-Feinbergetal.,20xx),影响儿童在入学过渡中的社交技能(NICHDECCRN,20xxb),母亲受教育水平还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强预测源(Umek,Kranjc,Fekonja,&Bajc,20xx)。Umek等人(20xx)研究发现与幼儿园环境质量、父亲受教育水平以及儿童的入园年龄相比,母亲受教育水平是3岁、4岁、5岁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最强预测源。

  国外研究发现学前教育经历、母亲受教育水平在影响儿童入学准备过程中存在交互作用。在母亲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儿童中,较早进入高质量学前教育机构的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也较高(Umek,Kranjc,Fekonja,&Bajc,20xx)。但在母亲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儿童中,与入学前接受过5年学前教育的儿童相比,入学前未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的入学准备情况更为积极(Umek,kranjc,Fekonja,&Bajc,20xx,2008)。

  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质量还比较薄弱,存在着办园条件差,教师素质不高,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小学化”等问题(杨莉君,曹莉,20xx;刘晓红,20xx)。那么,在现有的农村学前教育环境条件下,学前教育年限与母亲受教育水平是如何影响儿童发展结果的?二者在影响儿童发展结果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助于理解儿童发展的早期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间的关系,也能够为我国如何普及农村学前教育提供借鉴。

  本研究将控制幼儿园的环境质量,从两方面分析我国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年限、母亲受教育水平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一方面,从学前教育年限、母亲受教育水平独立影响儿童学校适应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影响作用;

  另一方面,分析学前教育年限、母亲受教育水平在影响儿童学校适应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此外,由幼儿园或学前班升入小学,是儿童发展的重要过渡期,不管是校舍环境、人际关系、作息时间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而在这一时期,儿童都面临着学校适应的问题,在一年级入学初和一年级学年末,其学校适应表现可能存在差异。为此,本研究将同时考虑儿童在一年级入学初和一年级学年末的学校适应情况。

  2、研究方法

  2.1被试

  对东北地区某镇中心小学一年级的240名小学生开展初步调查。以未曾换过幼儿园且毕业于该镇300中心园为条件筛选被试,最终确定有效被试共135名。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符合筛选条件的小学生与不符合筛选条件的小学生的学前教育年限和人均年收入差异不显着,t值分别为0.69、0.65,值均大于0.05,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具体来看,所选取被试的平均年龄为6.60岁,标准差为0.54;男生60人,女生75人;报告学前教育年限的被试有123人,其中学前教育年限不超过1年的被试有13人(10.57%),1~2年的被试有41人(33.33%),超过3年的被试有69人(56.10%);报告母亲受教育水平的被试有122人,其中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小学或低于小学的被试有34人(27.87%),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初中的被试有79人(64.75%),母亲受教育水平高于初中的被试有9人(7.38%)。所涉及到的镇中心园的生师比约为27:1;教师高中及以下学历1人(3.85%),中专学历4人(15.38%),大专或高职学历10人(38.46%),本科学历11人(42.31%);幼师专业的教师2人(7.69%),非幼师专业的教师共24人(92.31%)。2.2测试工具

  2.2.1学前教育年限

  自编学前教育年限调查表,包括小学生是否换过幼儿园,以及小学生曾在幼儿园的名称以及入园、离园时间等信息,由家长填写。以‘‘未换过幼儿园且毕业于该镇中心园”为标准筛选数据后,用“20xx年7月”减去‘‘入园时间”计算小学生的学前教育时间,然后根据小学生学前教育时间的分布情况,将20xx年9月以后入园的儿童的学前教育年限定义为“不超过3年”将20xx年9月以前入园儿童的学前教育年限定义为“超过3年”。

  2.2.2学生家庭信息

  包括母亲受教育水平、人均年收入等信息,由家长填写。其中,母亲受教育水平分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6个水平;人均年收入由家庭年收入除以家庭总人数计算得来。

  2.2.3学校适应

  (1)学业成绩。以一年级第一学期末的语文和数学期末成绩为代表,以班级为单位计算标准分数。

  (2)社会行为。借鉴陈欣银等人修订的Masten班级戏剧问卷(陈欣银,Kenneth,李丹,李正云,李伯黍,1992),将社会行为划分为3个维度,其中积极社会行为维度包含“爱帮助别人的人’、“大家都喜欢的人”和“有礼貌的人”3个项目;攻击冒犯行为

  维度包含“爱捣乱的人“总打架的人“爱生气的人”个项目;敏感退缩行为维度包含“不和大家一起玩的人“爱哭的人’、“总是不高兴的人”个项目。根据被试在各个维度上的被提名次数,以班级为单位,计算标准分数。三个维度上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1,0.69,0.53。

  (3)师生关系。采用吕正欣(20xx)研究中师生关系的同伴提名测试,其中亲密师生关系的.测试题目为“老师最喜欢的人’冲突师生关系的测试题目为“总是被老师批评的人”。计分方式与社会行为分问卷相同。

  (4)同伴关系。借鉴陈欣银等人修订的Masten班级戏剧问卷(陈欣银etal,1992),将同伴关系划分为2个维度,其中受欢迎同伴关系的测试题目为“当你过生日时,最想邀请的三位好朋友”,受拒绝同伴关系的测试题目为‘‘班级内分组活动时,你最不想和哪三个人分到一组”。计分方式与社会行为分问卷相同。

  2.3研究程序

  选取东北地区某镇中心小学一年级小学生作为测试对象,在他们进入小学一年级一个月后,由家长完成儿童学前教育年限和家庭信息调查表,小学生完成学校适应3项指标的测试,并在第一学期末完成小学生语文和数学期末成绩的收集;在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最后一个月,由小学生再次完成学校适应3项指标的测试,并在第二学期末完成小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期末成绩的收集。

  3、研究结果

  根据被试的人数分布情况,将学前教育年限划分为“不超过3年(43.90%)”和“超过3年(56.10%)”两个水平,将母亲受教育水平划分“小学及以下(27.87%)”和“初中及以上(72.13%)”两个水平。为分析学前教育年限(简称ET)、母亲受教育水平(简称ME)和小学入学时间长短(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简称T)与小学生学校适应各指标(以标准分表示)之间的关系,采用重复测量一个因素的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3.1学前教育年限、入学时间长短对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

  方差分析表明,学前教育年限与入学时间长短在积极社会行为指标上交互作用显着。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学前教育年限超过3年的小学生在第一学期的积极社会行为得分(0.19±0.18)显着高于学前教育年限不超过3年的小学生(-0.23±0.17),Fi1,107)=4.17,<0.05。但在第二学期,学前教育年限不超过3年的小学生的得分(-0.04±0.17)与超过3年的小学生得分(-0.04±0.17)的差异不显着,f(1,107)=0.13,>0.05,详见图1。

  因为学前教育年限、母亲受教育水平和入学时间长短在冲突师生关系指标上的三级交互作用显着,所以本研究将暂不分析学前教育年限与入学时间长短在冲突师生关系上的二级交互作用。

  3.2母亲受教育水平、入学时间长短对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

  方差分析表明,母亲受教育水平与入学时间长短在学校适应各指标上的交互作用均不显着。但在敏感退缩行为和受拒绝同伴关系两个指标上,母亲受教育水平的主效应显着,母亲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小学生的得分(0.20±0.14;0.35±0.17)显着高于母亲初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小学生(-0.19±0.08;-0.16±0.10),F(1,107)=5.84、F(1,107)=6.52,P<0.05。

  3.3学前教育年限、母亲受教育水平、入学时间长短对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

  方差分析表明,在攻击冒犯行为指标上,小学生的学前教育年限、母亲受教育水平和入学时间长短的三级交互作用显着。简单效应分析发现:①在母亲初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小学生中,学前教育年限超过3年的小学生的得分(-0.20±0.14)显着低于学前教育年限不超过3年的小学生(0.29±0.19),<0.05;②在母亲为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小学生中,学前教育年限超过3年的小学生的得分(0.73±0.30)显着高于学前教育年限不超过3年的小学生(-0.25±0.25),<0.05;③在学前教育年限超过3年的小学生中,母亲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小学生的得分(0.73±0.30)显着高于母亲初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小学生(-0.20±0.14),<0.01,但在学前教育年限不超过3年的小学生中,母亲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小学生(-0.25±0.25)与母亲初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小学生的得分(0.30±0.19)差异不显着,>0.05。这三种显着性差异关系仅发生在第二学期,在第一学期差异不显着,详见图2。

  在冲突师生关系指标上,小学生的学前教育年限、母亲受教育水平和入学时间长短的三级交互作用显着。简单效应分析发现:母亲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且学前教育年限不超过3年的小学生,在第二学期的冲突师生关系得分(-0.12±0.20)显着低于他们在第一学期的得分(0.35±0.27),F(1,107)=6.07,<0.05,详见图3。

  4、讨论

  本研究控制学前教育质量,探讨了学前教育年限、母亲受教育水平对农村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学前教育年限越长的小学生,在入学初期越容易表现出积极社会行为。尽管国外研究表明过长的学前教育时间不利于儿童的发展,但是这与本研究结果并不冲突。相对于国外研究,本研究中的被试进入学前教育机构的时间相对较晚,学前教育时间相对较短。国外研究发现3岁开始进入学前教育机构的儿童,学前教育时间越长,儿童越容易表现出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学业成就(NICHD,20xx);国内也有研究指出学前教育存在一个最优入园年龄段,过早或者过晚入园都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张佳慧,辛涛,陈雪峰,20xx)。但是,学前教育年限对儿童发展结果的积极影响并未体现在其他的学校适应指标上,这也说明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条件、课程安排、教师素质以及办园理念等方面都比较薄弱,农村学前教育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研究发现,母亲受教育水平能够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敏感退缩行为和受拒绝同伴关系,表现为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小学生的敏感退缩行为越少,越不容易被同伴拒绝,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NICHDECCRN,20xxb)。但本研究并未发现母亲受教育水平对儿童学业成绩的显着影响,而有研究却发现母亲受教育水平能够影响儿童的语言和数学技能(Umeketal.,20xx;Peisner-Feinbergetal.,20xx)。究其原因,这可能受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干扰。当前,小学化问题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幼儿园频繁地、长时间地教授一年级的学习内容,缩小了一年级小学生学业成就的差异。此外,学业成绩容易受到试题难易程度的影响,能够反映儿童的语言和数学技能,但二者不能等同。

  本研究表明,学前教育年限、母亲受教育水平在影响小学生攻击冒犯行为过程中存在交互作用。在母亲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小学生中,学前教育年限越长,小学生的攻击冒犯行为越少,这也表明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是,这种积极影响仅体现在母亲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小学生中。在母亲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小学生中,学前教育年限越长,小学生的攻击冒犯行为越多,可见,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对儿童发展结果的影响更为明显。而在学前教育年限超过3年的小学生中,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小学生的攻击冒犯行为越少,可以说,母亲较高的受教育水平能够缓解较短的学前教育年限对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此外,对于那些母亲受教育水平较低且学前教育时间较短的小学生,师生关系的培养应侧重于小学阶段的教育。

  结合已有研究,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我国农村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探讨学前教育年限、母亲受教育水平在影响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交互作用,不仅是对儿童入学准备生态化模型的充实和补充,也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丰富和延伸。本研究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本研究以源自同一所乡镇中心园的儿童为被试,尽管能够控制学前教育质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但也是对学前教育质量的限定;二是儿童的入学准备情况会影响儿童的学校适应表现(卢富荣,王侠,李杜芳,张彩,王耘,20xx),在分析早期经历对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时,需要同时考虑儿童的入学准备情况。

  综上,学前教育年限与母亲受教育水平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小学生的学校适应表现。在当前农村幼儿园环境条件下,尽管幼儿园教育有助于儿童习得积极社会行为,减少攻击冒犯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补偿作用,但母亲受教育水平越低,儿童敏感退缩行为越多、同伴关系不融洽的现象也越多。这就启示我们,在号召提高幼儿入园率的同时,要重视幼儿园教育对家庭教育的辐射作用,为儿童提供呙质量的养育环境。

  5、研究结论

  (1)学前教育年限越长,小学生越多地表现出积极社会行为,但这种优势仅体现在入学第一个学期。

  (2)相对于学前教育年限,母亲受教育水平对儿童发展结果的影响更明显。一方面,母亲受教育水平越低,小学生越多地表现出敏感退缩行为和受拒绝同伴关系;另一方面,母亲受教育水平能够影响学前教育年限与小学生攻击冒犯行为之间的关系。

  (3)对于处境不利的儿童来说,母亲较高的受教育水平能够缓解较短的学前教育年限对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

学前教育论文10

  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的孩子有许多地方的不一样,所以在管理方面我们也是做出了应有的改善,只有管理的好,我们的孩子们才会发展的好啦,转变传统的幼儿园教学管理思想与观念,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能力势在必行的。这篇文章我从几个方面阐述了转变理念是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的基石,并对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的策略与实践进行了一些说法。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现代化的要求。而现代化是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21世纪的孩子与过去的孩子相比,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宽,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们聪明、好动、调皮、好探索,不喜欢受老师、成人的束缚。教育的现代化与幼儿发展的需要对幼儿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传统的幼儿园教学管理思想与观念,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能力势在必行。结合我的实践,就此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吧。

  一、以质量为中心实行全面管理

  在教学管理中必须树立质量中心观念和全面管理观念,因为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的目的,也是教学管理追求的目标,还是检验教学管理效果的标准,所以质量应该成为管理的中心。而质量的提高又必须通过全面管理来实现。质量是教学各项工作的综合效果的表现,离开了全面的管理,就不可能有质量的提高。因此,以质量为中心实行全面管理应该成为教学管理的一大原则哦。

  二、 转变理念是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的基石

  (1)以人为本,树立新的儿童观。我们都知道的,儿童不仅仅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因此儿童是一个主动的完整的有机体。书上面,新的儿童观其认为过:,正视儿童在其年龄阶段固有的未成熟性、可塑性、开放性、独特性,同时儿童具有发展的、学习的、教育的潜能,且其发展具有可变性、阶段性、个别性。儿童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他们是独立的人,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独具个性特点的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都受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任何个体的发展都不是与世隔绝的。这是这本书上所说的,这种儿童观是建构幼儿园教学管理新理念的基础。儿童观对幼儿园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与合法权益。儿童与成人一样,其人格的价值是等值的。二是发展儿童的独立个性。就个人的.发展而言,养成独立的个性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原动力,是开拓进取品质的心理基础。开展幼儿教学管理活动,首先要了解、理解儿童,承认儿童有他们自己观看世界的方法,独特的需要。其次要在尊重幼儿的需要、兴趣的基础上,满足幼儿在情感上、身体上和心理上的需要。

  (2)全面兼顾,树立和谐的发展观。儿童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不断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全面的发展过程。我们现在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就幼儿教学管理来说,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儿童之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而且年龄越小,差异越大,他们发展的优势领域、发展的起点、发展的速度和最终达到的水平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他们的思维特点、学习方式也各不相同。在教学管理活动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幼儿的探究具有尝试错误性。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往往由于自己知识经验和认识特点的等方面的原因,出现与教师期望的教育结果或答案有一定的差距,甚至是背道而驰,需要教师的正确对待,教师要认识并理解,这是幼儿发展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对此,我们教师要有耐心,尊重这一现象,同时能从幼儿的错误回答中寻找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引发幼儿获得正确的认知,得到真正的发展。

  (3)适当放权,树立新的教学管理观。现代管理理念认为,强调实行动态管理并以之带动教师行为方式的改变。具体而言,就是把教育过程决策权下放给我们这些教师,管理者在此扮演着与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平等互动的角色,从而把握园所发展的大方向,实现有效管理。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教师将从由上而下、从目标到幼儿转向由下而上、从幼儿到目标来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实施既定的工作计划。在此教学过程中,因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教师必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深入了解幼儿及其生活,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而创造活动所需要的自主空间更大,因而幼儿园教学管理也必须转变职能和方式,适当放权,把重点放在给教师支持和服务教师上,支持教师进行自我管理,为教师提供适当的自主空间,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优化硬件,树立整体环境观。《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可见,环境是现代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除了创建平等、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以外,还包括物质环境的支持。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幼儿园也应当为教师提供充分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让教师能利用网络、多媒体和其它电教手段,为幼儿提供更为立体、全面的信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起一种整体环境观,将凡是能有利于幼儿教学活动开展的内、外部因素综合起来,创设适合幼儿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动态的、全面的、开放的环境。

  三、 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的策略与实践

  1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 时代的要求去行动,首先需要思想意识上的主动认同。如果意识形态与形势不一致,教师将面临很大的压力,教学会极为被动,甚至会出现反效果。因此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关键问题。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观念不更新,则无从谈到实践,要实行课程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幼儿园教学管理主体是有多层次的,能否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抓好幼儿园自身对教学的管理。幼儿园教学管理水平是直接与教学建设的水平和实施成效联系在一起的。而幼儿园对教学的管理中,最基础的要素就是教师。只要紧紧抓住教师这个突出因素,教学的实施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对教学内涵、目标、内容、教法、幼儿学习特征的研究,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幼儿园对教师的培养可有如下做法:

  (1)加强幼教师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素质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世纪,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意义。教育的成功,奠基在学前,师资是关键。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有赖于幼教师资的培训工作,因而十分有必要不断完善幼儿教师培训制度。幼儿教师的进修与培训是教师队伍进修与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的进修与提高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它与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幼儿教育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加强幼教师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素质是幼儿园教学管理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2)用多种方式更新、转变教师观念幼儿园有必要引进多种教育理念,如多元智能、整合课程、创思等教学理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教师外出进修,或把专家请过来,听取讲座介绍,更新知识和观念。同时到各地的幼儿园等取经交流,积极帮助教师们转换观念、提高技能。

  (3)定期进行研讨与培训定期举行专门研讨会议,内容一般是安排和落实幼儿园近期的活动,讨论和总结上阶段的各类工作,计划和修订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和内容。同时通过会议手段使得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交流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内容,如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是否合适,教学进度是否需要调整等方面。幼儿园管理者在了解师幼情况和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不能仅停留于交流与反馈,还要加强后续管理工作,尤其是针对教师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开展扎实有效的研讨和培训,开辟并拓宽各种教学研究的渠道,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此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2 多元化评价机制,完善教学管理的有效手段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评价中,教师要协调和处理好教学管理活动方案、教学管理活动实施效果和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首先,评价机制经常化。对教学管理活动的评价应该是老师们普遍的职能,它不但有利于老师各种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老师把握教育发展方向,督促孩子的成长。其次,评价以提升孩子能力为方向。既要知道和掌握孩子当前的能力,并为孩子下一步发展提供动力。第三,评价要以融入以及看重为前提,对孩子来说,每个人都有它的想法和个性,孩子之间个体差异非常明显,同时年龄越小这种差异越明显。他们特点的擅长范围、发展的出发点、发展的前景及最后达到的水平各有及其明显的不同。作为教育者必须重视这些不同,尽量不要做横向分析对比,应该更多的发现他们在基础能力上的优势。最后,要结合儿童实际评价孩子们的发展。多年来,在幼儿园教育管理过程中,老师经常使用是参考评价体系和作息时段划分的评价类型。即诊断性评价和综结性评价。老师常常在意刚开学时为了了解孩子的基础现状才进行诊断性评价,然后就是学期快结束了开始了解孩子这学期发展的终结性评价。而对于孩子在探究领域的状况,知道得很少,对于孩子每次探究行动中学到了什么发展和怎么学到的,重视不够。所以,评价机制就应该针对运动性、大范围、客观性的理念,学会关注并评价孩子们在校范围活动中他们的智力能力的表现。通过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全面分析和把握他们的发展现状,从而真实客观地促进老师素质的提高和孩子的发展。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和人格魅力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学生又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极易模仿教师的行为,因此教师如果不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不严格要求自己将会对学生产生反效果。这篇论文跟据了几个概括,刚开始是以质量为中心实行全面管理 ,讲述了以质量为中心实行全面管理应该成为教学管理的一大原则。又说出了转变理念是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的基石 。

  还包括了几个方面:说出了以人为本,树立新的儿童观、全面兼顾,树立和谐的发展观、适当放权,树立新的教学管理观、优化硬件,树立整体环境观。最后讲述了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的策略与实践,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这个论点中还说到了三点,和多元化评价机制,完善教学管理的有效手段 。现在已跳过二十一世界,在这人才竞争的时代,让我们积极开括,大胆的创新,改变观念,从小抓起,从基础的管理方面抓起,让我们培养出新的花朵。

学前教育论文11

  《 视唱练耳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必要性 》

  摘要:视唱练耳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视唱练耳课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我们理解其他课程,作为一个具有突破性的基础课程帮助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它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的一门必修课。有音乐,声乐,钢琴,视唱练耳,舞蹈,儿童歌曲创作诸多内容进行培训和教育。其他学科是在乐理视唱练耳的基础上创作的。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音乐技能,在实践中获得音乐知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视唱练耳训练,认识到视唱练耳训练的重要性。

  关键词:学前教育;视唱练耳;重要性

  学前教育以培养幼儿优秀的人才、幼儿园的教育和专业的兴趣为基本目标。为了提高幼儿园儿童的整体素质,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音乐素养,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建立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钢琴伴奏和练耳基本的声乐、节奏和舞蹈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表现力,完善音乐教育是为以后的教学准备起到关键作用。视听练耳和音乐基础理论运用写作,唱歌等基本练习手段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听音乐的节奏,联想和回忆相关元素,提高对音乐乐谱和丰富的音乐词汇的掌握。视听练耳训练包括:听觉训练、节奏和音乐实践训练。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要通过合理练习方式来进行,这些教育手段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一、视唱练耳课程

  视唱练耳一般分为视唱、听觉训练。视唱就是指利用看到的乐谱来进行音乐的演奏。对于乐谱的具体知识有非常严格的要求。针对于表演的具体内容需要有专业性的表现,所要到达的标准也是有相对应的要求。练耳就是指训练听力、练习听觉,通常情况下就是需要学生不断聆听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并且能够辨识出相应的节奏和和弦等基本构成要素[1]。同时,不同人、不同乐器的音色不相同,因而辨识音对于学生来讲是练耳练习当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基础要素的学习是音乐学习的关键也是基础,视唱练耳的训练和学习就是在进行音乐基础的学习,而且视唱练耳的学习既能够便于理解和学习其他音乐课程也能够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在当前许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对于视唱练耳课程的重要性还没有认识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于基础课程的理解和学习,造成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把握不牢,进而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和音乐素养的提高。

  二、视唱练耳对乐理课程的影响

  音乐被称为音乐理论。它包括基本理论、阅读谱、和弦、音程、节奏等。也有如和声、旋律,复调等比较复杂的理论。我们通常所说的音乐,一般是指音乐理论中的最基本一个部分,被称为:基本音乐理论[2]。学前教育专业基础音乐理论课程相比专业音乐比较简单,一些重要的章节一般没有再进行深入专业分析和探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将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基础理论课结束之后进入学习。视唱练耳课程的设置时间相对很短。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学到了最挤出的音乐知识,无论多么简单的视唱练耳音乐或是复杂的音乐理论,必须节奏、节拍、调式调性音这些基本的乐理知识相符合。然后在通过基本音乐理论知识学习的灵活运用,提升音乐素质,视唱练耳为其他音乐课程提供了理论前提。而且基本乐理对视唱练耳学习起了主导作用。视唱练耳课程的教育和学习为声乐教育和学习起到一定的基础性作用。视唱练耳练习有利于对旋律、节奏的把握,同时有利与提高听辨能力和读谱能力,最终有助于学生进行独立创作和演奏能力的提升和整体的乐队配合。一般来说,识谱学习和训练是音乐学习中最基本的要素,通过视唱练耳的训练和学习,学生识谱能力有了提升,达到能够直接唱谱的状态。学生对节奏和旋律的把握可以在视唱练耳的训练和学习中得到提高,这一过程针对节奏感不好的学生进行不断完善和提高。同时,在声乐学习中,伴随着适当的伴奏,直接影响着歌唱的表现。在视唱练耳训练,学生的听力变得敏感,直接有助于学习声乐演唱与伴奏的融合。视唱练耳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分析,歌曲的能力和创造力。

  三、视唱练耳对钢琴基础的影响

  钢琴的学习离不开对乐谱的学习。学习乐谱是学习钢琴的基础课程。一般情况下,老师教学生进行钢琴练习时经常会要求学生眼睛看着乐谱,手指接触琴键。这样是标准的演奏程序,但是在眼睛不能准确看到琴键的具体情况时,就需要学生自己依靠自己的耳朵分辨所弹的内容与乐谱上的内容是不是相同。在演奏钢琴的学习中不断缩短对乐谱的依赖,减少对乐谱的熟悉过程,进而加快了钢琴的学习进度[3]。学前教育专业中视唱练耳课程的内容,就主要培养学生对于乐谱的听辨能力。学生对于音乐学习中不同要素的记忆对于音乐的感知和理解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练耳课程的学习对于钢琴演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进行钢琴演奏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音乐的急缓和强弱,让学生能够更好得把握节奏。在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默契程度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乐谱的听辨能力,将大部分精力放在钢琴演奏本身上,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钢琴演奏水平的提升。同时钢琴演奏水平的提升也使得学生对于乐谱听辨能力的训练有了更好的把握。

  四、视唱练耳对儿歌教学的影响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问题,一般来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声乐学习之外还要学习一些儿童歌曲。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常要进行学前教育工作,工作内容也是与学龄前儿童相关。所以在进行教育活动是就要更多地选择学习一些简单的儿歌、简单旋律的歌曲。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视唱练耳课程设置的旋律明快的歌曲对于传统的声乐教学是一种弥补和完善。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视唱练耳对儿歌的学习训练是与今后的工作内容充分接轨。

  五、视唱练耳对儿歌创作的影响

  儿歌的创作也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必修课之一。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二者融合创造出儿歌。它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儿歌的特点就在于对儿童心理和儿童特点的把握,一般来说,儿歌的内容要尽量浅显、节奏要尽量明快、旋律一般要简单一点。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成年人有很大差异,一般要考虑儿歌的风格,加入活泼的元素进行创作。视唱练耳课程对于儿歌创作起了基础作用,是儿歌创作的前提条件。视听练耳有利于学生对节奏的把握和学生听辨能力的提升,所以在进行儿歌创作之前,针对儿歌创作必须具有的创作要素都要完备,集体就是对于内容的创作以及对于旋律和节奏的把握。这些儿歌创作的基础元素一旦完备,儿歌创作问题就可以基本解决。通常情况下对于儿童歌曲的选择不要以为选择相同风格的儿歌,同时要兼顾其他形式的歌曲。在儿歌创造过程里选择不同风格的儿歌来进行学习和创造,要提升边弹边唱的能力。

  六、视唱练耳对即兴伴奏的影响

  即兴是指演奏者在完全没有任何其前期准备下进行的演奏状态。即兴伴奏就是进行临时组建旋律和和声来进行的没有演奏乐谱的创作形式[4]。利用一些辅助乐器进行演奏就使要求伴奏者能够对于琴键和乐谱有相当熟练的把握,根据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改变伴奏旋律和节奏,同时要依靠伴奏旋律的改变迅速模式出横隔即兴伴奏所要表现出来的风格和特点,利用一些结构的调整和内容的改变进而表现出作品的艺术性。在学前教育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的训练和学习能够提高钢琴即兴伴奏的水平和能力。在通常情况下视唱练耳训练和学习中,掌握节奏对于整个即兴伴奏的质量有非常大的关系,节奏掌握有利于整个即兴伴奏的结构和整体脉络的进行。一般在对于一些歌曲进行即兴伴奏的时候最主要的是要根据原有的风格塑造进行节奏的选定,不一样的伴奏需要不同的节奏风格来表现不同的风格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听觉感受,另一方面就是在视唱练耳的练习和学习中,要培养自己对于声乐内容的整体把握和感受,要促进听辨能力的敏感度的提升。最后是调式与调性的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视唱练耳课程的练习还会加入调式调性的乐曲的训练。即兴伴奏的过程当中由于要接触不同调式调性乐曲的伴奏,所以就在实践练习中得到了不同调式调性乐曲能力的提升。视唱练耳的学习在即兴伴奏当中的影响显而易见。所以,视唱练耳的有效学习,在即兴伴奏活动中具有引导作用。如果将这两方面的练习有效的结合起来,并且不断地实践学习和训练,就会使即兴伴奏能力得到提高。

  七、视唱练耳对舞蹈课程的影响

  视唱练耳课程全面的训练了学生的视唱,听辨能力,音乐的鉴赏力,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对音乐的感知,表达以及欣赏。这样的能力对于舞蹈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在舞蹈学习中会需要学生对于节奏和音调、音色的理解和感知。那么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就是对于这一系列内容的学习,所以视唱练耳的学习效果好,势必会影响到舞蹈学习的质量[5]。在进行舞蹈课程的学习时老师会要求学生按照节奏来进行训练和学习舞蹈动作。由于舞蹈动作的表现一定是与音乐相结合的,同时也是与乐谱脱离的,这就以为这舞蹈动作与配乐之间能否衔接完美主要在于跳舞者对于舞蹈配乐的把握程度,根据节奏来进行舞蹈动作的表现。在经常接触到不同的节奏的舞蹈,许多学生无法掌握即时速度的变化。而在视唱练耳学习,各种音乐的训练和接触这使得学生对舞蹈配乐的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再者,学习舞蹈提前去了解舞蹈作品再正常不过,根据已经熟悉的音乐来舒展身体,进行与节奏向符合的舞蹈动作。注意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舞蹈的风格音乐和舞蹈风格,音乐的情感和舞蹈表演的情感关系等的融合。在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和学习的学生可以把握整个音乐独特风格,将舞蹈动作完美配置在整个音乐当中。并且可以准确地将舞蹈风格和情感融入当音乐其中,完成舞蹈动作的分割和整合。

  八、结语

  总之,视唱练耳课程教育对于音乐本身的积极作用是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视唱练耳训练需要将系统科学的只是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教育能力,培养音乐人才。将听觉训练作为主要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将这一重点因素贯穿在音乐教学的始终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视唱练耳课程的教育不仅对于音乐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影响,同时对于舞蹈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并且科学有效的推动了舞蹈教学的质量和进度。视唱练耳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中最基础的课程,视唱练耳训练对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深刻的作用。对于学生今后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文幸闺.视唱练耳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xx,16:229-230.

  [2]田媚娜.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黄河之声,20xx,11:33.

  [3]陈宇飞.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问题探析[J].艺术教育,20xx,09:156-157.

  [4]张婷.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视唱练耳课程的重要性[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43-245.

  [5]李亚秋.视唱练耳训练之于学前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3:185-186.

学前教育论文12

  一、学前教育有必要与英语分层教学相结合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意向多为幼儿园、幼教机构或早教机构,工作对象主要是幼儿,从2012年10月国家教育部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不难看出,幼教工作者要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并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6]。因此,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等公共课程,还必须学习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音乐、美术、舞蹈等专业课程,以便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幼教技能和终生学习的态度。从教学实践与学生实习指导中笔者观察到,即使是英语基础差的学生也很清楚英语学习在他们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性,他们对英语学习仍然抱有很高期望,希望能通过高校里不同的英语教学模式来提升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在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幼教技能训练恰好可以改变英语教学沉闷、乏味的局面,使英语教学变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因此,教师必须将英语教学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以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

  二、学前教育英语分层教学的实践

  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确保每一个学习者能够得到适合其现阶段语言能力的“i+1”输入,即语言输入总体难度不超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但又包含了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能力的语言信息。学生入校时英语基础水平的悬殊差异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教师只有将教学内容同专业课程训练有机结合,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协调发展。笔者仍然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分层: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材分层(包括教学内容)、教法分层和考核分层[7],但就具体操作而言,应更紧密围绕学生幼教技能的训练,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

  1.学生分层

  高职高专英语分层教学通常按照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或摸底考试成绩,将学生进行显性和隐性分层。显性分层将学生分为优、中、一般,很容易造成学生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显性分层过分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忽视了其它两方面,就该专业的学生而言,只有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外部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各层次学生共同发展。因此,笔者采用了隐性分层,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类也就是英语成绩较突出的这部分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有优势,但其在音乐、舞蹈、美术等技能方面缺乏训练;第二类学生成绩一般或较差,但是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并喜爱音、体、美等艺术类课程,有较强的表现欲;第三类学生成绩和艺体方面都不突出,性格内向、缺乏活力,学习动机和兴趣不高。在教学实践中,第一类学生对教学内容吸收较快,可以帮助后两类学生;第二类学生在幼教技能方面发展较快,可安排其在课堂中充分展现,并调动其他学生共同参与;第三类学生则更需要得到教师及其他同学的鼓励与帮助,才能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2.目标分层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将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知识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着力训练学生的演、唱、跳、画、戏等教学技能。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英语学习时间为两学年,教师不能将英语等级考试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使学生在掌握了必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能拓展其幼教技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班级内三类学生的目标可分别设为:第一类学生应尽早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逐渐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努力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能掌握运用教师所教授的幼儿英语歌曲、手指游戏、故事、律动等幼教技能,并能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创幼儿英语歌曲、手指游戏、故事、律动等,能设计和组织开展好较为简单的幼儿英语教学活动,具备较强的幼儿英语教学能力;第二类学生应努力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能模仿教师所教授的幼儿英语歌曲、手指游戏、故事、律动等,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自学的幼儿英语歌曲、手指游戏、故事、律动等教授给其他学生,有良好的幼儿英语教学基础;第三类学生应掌握最基础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会教师所教授的幼儿英语歌曲、手指游戏、故事、律动等,并能配合其他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对英语学习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3.教学内容分层

  目前,由于没有较好的专门针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材,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是高职高专综合英语教材,因此学生除要了掌握必须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外,教师还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第一类学生除了要掌握课本上要求的所有内容之外,教师还应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语篇分析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语言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准备,并适当增加拓展内容和幼教技能的训练;针对第二类学生,教师可根据课本内容的难易程度作适当缩减,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可为学生多安排些唱、跳、演、画、戏等方面的幼教技能训练,让这类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示;教师应为第三类学生多安排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巩固练习,要尽量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为学生多提供日常口语练习,让他们能够听懂并会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锻炼他们在公众面前开口说话的胆量。比如,在《新职业英语》第二册Unit 5Brand的War-ming-up中,教师可将在网络中搜集到的有关Nike、PizzaHut等知名品牌的广告视频作为学生的一个听力练习。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要求他们作记录,并能听懂广告;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只要求他们欣赏并能听懂自己熟悉的单词或短语,仅作为“灌耳”练习。

  4.教学方法分层

  王策三指出:“教学方式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选择最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调动各类学生的主动性,避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知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应着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鼓励他们多进行课外阅读,了解英美文化并增加词汇量,努力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可适当采取合作学习法、讲授法、翻译法、听说法、PPP教学法等;另一方面,教师应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找出自身的问题和缺陷,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应多使用交际法、视听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5.考核分层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获得反馈后进一步改进教学过程[8]。教师不应将期末考试或英语过级考试等终结性评价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来制定不同的考核内容和形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性评价应就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程度等进行考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英语学习的快乐。终结性评价可参考学生的考试分数、英语等级考试成绩,但比例不应过高,对于通过等级考试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体比例可以分为:课堂表现占10%,作业完成情况占10%,幼儿英语歌曲、游戏等幼教技能展示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三、结语

  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了切合自身英语水平的不同目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拓展了学生的幼教技能,推进了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分层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自身幼教水平外,在课堂外还应该与学生加强交流,特别要关心和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能因为分层而将学生完全分割开来,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最终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与专业发展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学前教育论文13

  [摘要]音乐教育对培养幼儿人才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声乐演唱又是音乐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加强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不仅要注重音乐基础练习,还要不断强化发声技巧训练,努力提高学生音乐修养,才能使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全面提升学生演唱水平,这也是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为此,笔者通过探究提出一些教学思路,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探究

  一、正确认识声乐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是本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技能学科。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每个儿童从小对声音的敏感度,对音乐的天然热爱,远远超过对其他方面的认识和喜爱。音乐对儿童的影响力不分乡村与城市,更不分贫富与贵贱。儿童在这个阶段就像一张纯洁的白纸,可以画上最美的图画,但他们也很稚嫩,也可能被污染,甚至被毁掉。为此,一个幼儿教师在面向0~6岁儿童进行教育活动时,提供良好的教育,便是为儿童未来人生发展开启了一扇成功的大门。在诸多的教育活动中,音乐教育又是能够正确引领和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启迪其智慧,开阔其视野,丰富其知识,增强其求知欲,培养其审美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造能力,促进其健康发育和成长的,其他许多学科无法取代的,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的一门学科。而在音乐教育的活动中,歌唱活动又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重要的音乐内容,而且每个儿童都有一副天然嗓音,歌唱活动又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要孩子高兴,随时可以进行。所以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了解一些儿童歌曲特点,充分发挥歌曲的教育作用,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非常重要。而当前一线幼儿教师,又主要是以大专毕业生为主力军,那么作为培养幼教师资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加强声乐教学研究,提高声乐教学水平非常重要,更是义不容辞。

  二、学前教育专业生源现状分析

  目前,学前教育学生进入高职高专学习,主要来自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及少数民族地区“9+3”学生,部分五年制学生(后两年进入大专学习),除中职及五年制学生有一定音乐基础外,其他许多学生不懂乐理,甚至不识简谱和五线谱,更谈不上歌唱正确的呼吸,良好的发声状态,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所以在同一个年级中,学生的音乐基础差距是相当大的,教师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为此,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既要有丰富的音乐艺术修养,广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还应有良好的歌唱能力,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手段,科学的音乐教学方法,熟练的课堂驾驭能力。

  三、对策

  1.恰当地选择歌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训练要求,因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要求,也不同于其他非音乐专业音乐选修素质课,所以对其歌唱能力的要求,总的来讲应处于二者之间。所以老师选择歌曲时,把握好难度就非常重要。如果难度太大,学生高音上不去,低音也下不来,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失去自信。反之,歌曲难度太小,学生就会觉得太简单,不去下功夫,导致缺乏耐心,草率地处理和演唱歌曲。所以老师选择歌曲,应认真分析学生情况,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非常必要。

  2.有的放矢,狠抓基础训练。针对学前教育基础情况,声乐课堂教学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或声乐专业的一对一,以及小组上课的方式,而是均以大班集体授课的模式进行教学。同时学前教育专业虽然也单独开了乐理和视唱练耳基础课程,但须知这些学生在进入高校前,除近年来部分高校通过单招考试录取的一些学生外,大部分没有经过音乐训练,高考也没有进行这方面的技能测试,所以有相当多的学生音乐基础几乎为零。他们在学习声乐课程时的进展就非常缓慢,所以我们在教学生学唱歌曲时,首先应用一定时间去解决歌曲中的乐理知识和识谱的问题,特别是音准节奏的训练。对旋律中音程跨度较大、节奏较难的地方应该反复练习。同时选择歌曲的难度也应由浅入深,不能凭教师个人喜好,贪大求快。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现场良好的范唱,科学的演唱技巧,良好的音乐表现力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当然老师也可以通过播放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到歌曲的感情基调、音乐风格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灵活多样,可通过分别采取小组抽唱,或不同方位的学生齐唱,或抽个别同学来演唱旋律的不同方式,同时还应对好中差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抽查,以便能迅速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能及时纠正。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一点耐心,让优生有成就感和积极性,对后进生如实地指出他们的差距和问题,同时又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能愉悦地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试想,未来一个幼儿教师唱歌音准和节奏都出现严重的问题,怎么去进行幼儿歌唱教学?在音乐专业的教学中,这些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课程,所以解决好音准节奏更是上好集体声乐课的第一关键。

  3.认真朗读歌词,准确理解歌词含义。每首歌曲每位同学都应大胆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弄清歌词蕴含的深刻含义,除有的歌曲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其衬词要保留地方语言特点外,其他的歌词均应用普通话的发音标准严格要求,这不仅是歌曲演唱的需要,也是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教学的需要。我们有的老师常常容易忽略这个步骤,许多学生一首歌唱了很多次却还不知道歌词内容,有的老师自己甚至都没有很好地朗诵过一遍歌词,当然也不会要求学生很好地朗读歌词,更不能准确地理解歌词,对歌曲的内涵和歌曲的情感把握也必然会非常肤浅。

  4.结合歌词和旋律练唱歌曲。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跟随着老师先分段轻唱歌词,逐步过渡到熟练地演唱全曲。同时,上课中应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练唱时间,再经过小组、不同方位组合及个别同学抽唱的方式及时地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并对其中突出的问题应立即纠正,对重点难点,教师应反复讲解,认真范唱,帮助学生强化正确的演唱效果,以便为学生课后练习提供样板支撑。这个过程容易被老师忽略,作为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达到相应标准。

  5.科学训练演唱技巧,努力提升演唱水平。学前教育专业歌曲演唱,有一种观念,认为只要能演唱简单的儿歌就行了,我以为这是远远不够的,这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理念是相悖的。大家都知道,学生需要一碗水,教师就应准备一桶水的道理。我们有很多优秀的儿童具有意想不到音乐天赋,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老师引领,那么他们就会失去很好的学习提高和发展机会,甚至讨厌音乐,因此一个负责任的、有良好歌唱能力的老师,必定会加强自身专业基本功的提升,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也必然会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欢迎。在具体的声乐训练中,首先应注意良好的演唱姿势,调整好心态,同时采用喘气、吹灰、吹蜡烛、快吸快呼、快吸慢呼、慢吸慢呼等无声练习方法,找到控制呼吸的正确部位,并通过哼鸣、打开喉咙、保持吸气状态,让口腔、胸腔形成一个完整的通道,使高中低音区的音能够在通道里上下自如,做到声音状态统一、声音竖立、饱满结实、能高能低、能虚能实、能长能短,同时通过字母转换的`训练,过渡到带词演唱。当然,这个训练过程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管是美声或者民族声乐作品,还是通俗歌曲的演唱,均应掌握好这些基本的发声技巧,同时多思考多交流,并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学习寻找到一个合理的目标定位,选择一部分体现这个目标难度相当的声乐作品做练习用的候选曲目。做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心中目标明确,任务清楚,循序渐进而又方法得当,效果明显。绝不可违背声乐教学规律,甚至拔苗助长。

  6.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有了良好的音准节奏和一定的演唱技巧,那么演唱歌曲便有了重要基础。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帮助学生认真分析歌曲的情感、声音的运用、呼吸气口的设计、正确的咬字吐字、歌曲速度的变化与强弱的对比、准确分析调式调性特点、曲式结构、音乐风格等诸多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有感情地演唱全曲,是我们声乐教学应达到的最高目标。但我们很多学前教育声乐课教学就停止在这个阶段,不能继续挖掘歌曲思想内涵,因而学生常常表情麻木,演唱像一杯白开水一样,完全是在背歌,而不是在用心用情演唱。作为声乐教师就是要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曲目的学习,学会良好的声乐演唱技巧和歌曲处理的方式方法,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有的老师觉得音乐专业学生才这样教学,才有成就感,而对学前教育不加重视,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这是很不负责任的。

  7.高度重视歌曲弹唱。在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中,更多的是通过歌曲弹唱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在高校实际教学中,又通常是将声乐演唱与歌曲伴奏分开训练,然后综合。因此,教师既要掌握好声乐训练方法,还要具备较熟练的钢琴伴奏能力,所以当老师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弹唱能力过关,对学生才能起到重要引领和鼓舞作用。众所周知,学前教育有多项专业技能要求,但儿歌弹唱却困惑着许多学生,成为其中最为困难的一项技能,练习效果较慢,所花时间又多,在学前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中又确实举足轻重,不可或缺。所以高校老师自己要练好歌曲弹唱的同时,更要要求学生练好弹唱,这既是幼儿教师自身能力的要求,更是培养幼儿人才工作的需要。因而通过声乐课的教学引领,促进学生弹唱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王秀萍,吕耀坚.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杨芳.声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学前教育论文14

  摘要:作为高师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有着其独特的定义。它与专业美术教学不同,其教学内容更加浅显广泛、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也由对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评价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等的多方面评价。本文试图从以上三方面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学前教育;优化;美术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家长们对幼师的要求已不仅仅是看好孩子的衣食住行。他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看护好孩子的同时还要传授多方面的知识。这就对作为幼儿教师的培训摇篮——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人才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美术教学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幼儿园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它是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武器。但由于该课程起步较晚,正处于探索阶段,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片面、形式单一等,因此,对于高师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模式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思考和研究。

  一、完善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与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不同,不是对专业技能、技法的反复训练,而是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它是针对未来的幼儿教师设置的,要求学习者既要学习一些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要把所学到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应用到以后所从事的幼儿教育当中。如何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其生活品质,同时又能掌握必备技艺,形成职业素养,成为我们优化教学内容所要考虑的问题。美术课程作为人文性质的课程对技能技巧的要求偏高,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对技能技巧方面的要求要尽量广一些,浅一些,要能为他们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一些必备的基本技能。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开设一些简单的绘画基础,这里包括幼儿所接触的一些简单的绘画形式,我们尽可能广泛地进行学习,如简笔画、儿童版画、儿童国画、儿童手工艺术等。同时也应增设一些中外美术作品欣赏、民间艺术、简易动画、设计与工艺方面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完成艺术作品、欣赏经典中掌握必备技艺,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形式

  美术教学的优势在于它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不少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忽略了这一优势。他们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照本宣科,很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融入自然和社会,既缺乏对美的感知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社会实践,不利于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教学,应根据其教学内容的不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素描、色彩等绘画基础教学时,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书画展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摩美术专业的学生作画,并与他们进行学习方面的交流。在进行儿童手工民间艺术的教学中,可聘请民间艺人进课堂,也可组织学生到民间艺术基地去亲身体验其中的神奇与奥妙。又如,在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学校与幼儿园的合作之便,组织学生到各幼儿园实地参观考查,使学生在对幼儿园环境有了直观的了解后,再进行针对性教学,既能减少教学的难度,又能增强学习效果,使教学活动顺利进展。教学资源的.开发要建立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这就对我们的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最大资源优势,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根据课程目标,优化评价机制

  学前专业的美术教学培养的是幼儿教师,是能够欣赏美、创造美和传播美的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新型教育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美术教育评价机制,从过分重视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转为多元化的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评价机制。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对其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尽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尊重个性的培养。评价时要多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针对性地提出学生的不足。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优秀教育人才。

  四、结语

  美术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和内容不能满足本专业的实际需求。如何针对专业需要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学前专业的美术教师,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加强教学研究力度,增强教学能力,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到现代教育一线当中,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学前教育论文15

  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一大批品师德高尚、文化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的复合型幼师人才。双语教学也逐渐成为幼儿园的特色办学模式,因此对幼儿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评价机制等制约着高素质幼师人才队伍培养。作为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我们有责任认清现状,认真反思、积极探索、寻求对策。

  1 学前教育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成因分析

  从20xx年起,笔者担任中职幼师英语教学,在同学生的沟通和一系列学情调查中,笔者获得了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一年级第一学期,近80%的学生都能够配合教师完完成正常的英语课堂教学;第二学期,下降到50%的学生还坚持听课;二年级时,只有那些英语基础功底较好的学生在听课,这时候学生开始忙于就业,放松了课堂学习。教师常常埋怨学生上课不听讲,学生抱怨上课听不懂,既影响了课程进度,耽搁学生学习时间,又不利于师生关系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静下心,认真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1.1 缺乏统一的幼师英语教材

  一直以来,中职学校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幼师英语教材,大多数学校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教材,甚至自编教材,有的学校更是让英语教师自己选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这就决定我们使用的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同一年级的教师所教不同,甚至不同年级所使用的教材都不能够衔接,因此一套系统规范的,涵盖语音、语调、词汇、文章,适合中职学前教育学生使用的统一教材亟待完完成。

  1.2 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相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中职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缺少对学英语重要性的认知,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是枯燥的,对英语产生了“抵抗”、“放弃”的心态。中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通常会设计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由此可见,改变英语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3 总结性评价主导的学生学习评价机制

  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学习评价可以通过不同阶段学生考试成绩反映,也可以通过成绩督促学生努力学习;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市场的需求就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以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中职生不能够理解市场需求的真正意义,单纯的教师说教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学习英语的动力不足。

  如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评价大多采用阶段性考试的方式,但是英语各项技能的评价不能仅通过一张试卷来体现,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够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适合中职学校教学情况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2 反思及对策

  新生的第一节英语课,笔者通常都会进行学情调查,有85%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很重要,想把英语学好,还有40%的学生认为如果以后工作中需要,会努力学英语的。

  2.1 适合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英语教材

  我们学校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学教结合教学模式,每学期都会安排学前教育学生进入幼儿园开展教学见习活动,通过学生幼儿园教育见习活动,幼儿园给学校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其中就有:学生的英语口语较差,语音发音不准确,英语课堂教学组织效果不好 ,缺乏独立的英语学习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地积累和总结,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强化:①语音方面,语音标准是英语教师基本要求,因此语音教学应该贯彻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尤其是一年级阶段,必须把语音教学的比重加大,在教材编写方面一年级每个单元都要有语音的教学及训练环节的设置;②口语练习方面,在中职学生中,哑巴英语现象比较严重,学生们不会说、不敢说,就连日常用语很多学生都不会说,这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结果,考试要求学生多做题,做难题,这些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对于学期教育的学生来说,我们只需要会说日常交际用语,常用的课堂教学用语就可以了,因此教材编写方面,可以把日常交际用语,课堂教学用语的教学环节编入教材;③英语课文的选取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词汇量较少,阅读能力较差,在教材编写上,可以精选一些与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与幼儿教育相关的好文章,以及经典文章供学生们阅读背诵,在读文章过程中理解文章、丰富知识,在背文章中增加词汇量。

  2.2 改革课堂教学,教师统一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学校专业分类多,不同专业会选择不同的英语课本,经常是一个英语教师教一个专业的学生,教师之间缺乏教学沟通,大多各自为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能够让相近专业的英语教师统一备课,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借鉴,不仅可以让教师反思教学设计,而且改进课堂教学过程,共建高效课堂。

  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更加普遍,教师们也可以把自己的课件、教学设计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上传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2.3 构建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

  根据《大纲》要求:“中职英语评价应遵循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总结性评价是通过最终考试的方式进行,是学生质量评价的手段之一,它只反映学习的结果,忽视了学习的过程。

  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英语学习的特点以及知识结构的要求,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实施可以通过形成性评价测试诊断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通过总结性评价测试测量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把两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评价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它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

  3 结束语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学要立足学生的现状,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化表现,为其提供多种学习选择,使英语教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高效优质地进行。真正发挥出文化基础课对职业教育发展所担当起的服务职能。

【学前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学前教育论文06-16

学前教育论文04-01

学前教育论文05-15

学前教育教育论文11-15

学前教育选题论文11-10

致谢学前教育论文11-04

学前教育论文题目07-20

学前教育论文的摘要10-08

学前教育认知论文10-08

学前教育论文分享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