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时间:2024-05-24 16:46:55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学前教育论文(通用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前教育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前教育论文(通用15篇)

学前教育论文1

  一种观念的形成往往历经无数的质疑,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才得以被认可,待到其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之时才会得以传递,并且不断地更新。幼儿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延伸,作为最基础的教育,已有很多研究都充分表明了其作用在人的一生发展中以及在对家庭、社会所作出了贡献中,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也正因为此,幼儿教育才得以广泛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始终围绕幼儿身心发展而言之。在与时俱进的年代,边境地区尽管受到“边、少、山、穷”这些地域环境的限制,但是也要坚守“进步、创新”的旗帜,为自己的发展谋求福利。幼儿教育,作为边境农村教育的短板,更应该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标明自己的旗帜,更新、创造自己的幼儿教育新理念。

  一、教师角色、理念定位:从模糊到清晰,树立新的幼儿教育观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双边活动的一方,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幼儿身心的发展影响极大。随着幼儿公共教育的逐渐普及,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幼儿教师的角色从保姆到教师,再到今天的指导者,经历了很长的阶段。现在,人们对幼儿教师角色的期望,一出多样化趋势。如皮亚杰认为,幼儿教师应该是孩子的游戏伙伴;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教师应该是幼儿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还有人认为,幼儿教师应该做幼儿目前的替代者、幼儿的知心朋友、大姐姐等。总之,人们普遍认为,幼儿教师扮演的社会角色越多,越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化,越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河口县边境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教师,幼儿教师将自己的所学用于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但是受到很多因素,比如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误解、社会对幼儿教师的不尊重等,使得幼儿教师迷茫于自己的角色,不知道还将自己定位于教师、保姆或是引导者。作为担负着培养幼儿这一特殊工作的幼儿园教师,作为身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没有正确理念的指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出的“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等基本理念,正反映了新形势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丰富内涵。因此,在恶劣的情况下,边境民族地区幼儿教师要清晰自己的位置摆放,根据边境民族地区情况,以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准绳,坚定地标定自己的角色,以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石,树立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理念。

  此外,民办幼儿园的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岗位职责所在,不要因“公、民办”的区别而将自己定位在国家教师行列之外,而是要意识到,在公、民办幼儿园并举的今天,民办幼儿园的教师所发挥的作用与公办幼儿园的教师是一样的,甚至所付出的还要高于公办幼儿园的教师。

  二、家长观念更新:从忽视到认同,重新认识幼儿教育的价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制度不断地深入发展,人们被分数的烙印局限在知识的获取上,这也是导致边境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的主要因素。在边远地区,尤其在边境农村地区,人们对幼儿教育质量优劣的评判主要基于幼儿的识字、数数上,这为幼儿教师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家长,作为幼儿的至亲与第一任教师,不论是在自身教育习惯还是在对待幼儿教育的问题上,都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河口县多为少数民族,幼儿家长对幼儿的教育理念模糊不清,不懂得何为真正的幼儿教育,此外,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幼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多停留于读书写字学知识的层面,没有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不考虑幼儿年龄阶段特点,造成了家长盲目要求孩子学习,这与幼儿教育的本真价值是完全不相符合的。因此,家长需要转换思维模式,了解幼儿教育的真正内涵,为幼儿童年的快乐与健康提供一个支持的港湾,家长也从中重构自己对幼儿教育的认同,重新认识幼儿教育对幼儿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社会目光重聚:从漠视到尊重、理解,重新认识幼儿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的认可度、关注度对幼儿教师的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而作为边境一线的幼儿教师,本就处于被认可劣势,这不仅仅源于幼儿教育发展的缓慢,也因为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度不高。又因为地域环境的限制,阻碍了社会人们的思维,尤其是在边境农村地区,人们普遍认为幼儿教育如果不交给孩子数数、识字等知识,这样的幼儿教育是没有用的,最多也只能算一个保姆。笔者在对河口县边境农村各社会人士的.访谈中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孩子上了幼儿园会算算术、默写古诗之类才是好的。这样的观念,导致了边境地区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的误解,同时也产生了对幼儿教师教育活动的强迫,把幼儿教师看做是小学老师、保姆。笔者在对边境农村幼儿园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一幕:

  时间:中午放学时分 地点:南溪镇幼儿园

  K老师:哦,你来拿你家小孩的衣服啊?他的衣服还在教室里。(K老师看到去而复返的Z家长,笑盈盈地说着)

  Z家长:呵呵,你不是他(孩子)的保姆嘛,怎么也不帮着拿一下?(Z家长边说边往孩子的教室走去)

  从这段简简单单的对话中,展露出的是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不尊重、不理解,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所在就是社会对幼儿教育理念的认识还停滞于“保姆式”阶段,这样的案例在笔者多到访的幼儿园是层出不穷的。因此,社会必须重聚目光,给予幼儿教师充分的尊重与肯定。

  四、多方参与:从单一到多元,重新构建适合幼儿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

  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近年来被广泛地运用,提出了环境对于个体行为、心理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其中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即学校、家庭和社会,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幼儿教育作为初始阶段的教育,与幼儿园、家庭、社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幼儿期本就是可塑造最强的关键期,虽然幼儿园、家庭、社会等方面在对进行幼儿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作为对幼儿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三大主要环境因素,也都是幼儿必须并且直接接触的三大环境,不论哪一因素出现不协调或者其他的问题,都会导致幼儿教育发展轨迹出现危机。因此,在河口县如此一个文化多元、环境复杂、人口多元的地域里,更需要多方的共同参与、协作,为幼儿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无论是从幼儿园层面、家庭层面、还是社会层面、甚至于是政府层面,都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让对幼儿教育发展有着影响的各要素之间寻找到一个良性的契合点。

  总之,边境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要在理念上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幼儿教育发展理念深入到各个阶层中去,吸纳更多地元素共同致力于边境民族地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师在教育中起到奠基作用的幼儿教育在“边、少、山、穷”这一特殊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地区得到良性的发展。

学前教育论文2

  一、民勤县农村幼儿园的教育现状

  (一)农村幼儿园在管理方面比较松懈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农村幼儿园在管理方面比较松懈。特别是部分幼儿园在保育、安全、后勤等方面管理较差,有的幼儿园甚至只能算得上是一个把幼儿集中起来玩耍的场所,至于幼儿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二)条件简陋

  笔者通过走访发现,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条件普遍很差,教室比较简陋,幼儿活动的空间也比较小,很多设施都比较陈旧、落后,而且规模也较小,教师和学生也比较少。在很多农村幼儿园当中,既没有教具,也没有开启幼儿智力的游戏场所和设备。这样的幼儿教育环境,远远不能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幼儿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近几年,国家对幼儿教育事业比较重视,很多农村幼儿园也在逐步的修建和翻新中,所需要的幼儿教师也随之增多。为了弥补幼儿教师数量上的不足,新招聘了很多幼儿教师,都是从音、体、美等高校毕业,对于幼儿教育可以说一窍不通,根本无法进行幼儿教育。再者,由于县城的幼儿园不断扩建,通过考试等方式,将农村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调到县城,导致农村的幼儿园教学陷入绝境。虽然国家对幼儿教育比较重视,但让幼儿教师参加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还比较少,即使有这样的机会,也是县城的幼儿教师优先,农村的幼儿教师没有机会参与培训。

  (四)学生在校上课时间得不到保障

  由于民勤县地广人稀,村庄分布比较零散,一个乡镇一般只有一两所幼儿园,这样给幼儿上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经过调查发现,校车接送幼儿上学最远的要一个小时,这样就很难保证幼儿在校的学习时间。

  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策略

  (一)对幼儿教师要进行科学的评价

  对教师的科学评价,可以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可以实现幼儿高效率课堂。幼儿教师和幼儿是一样的,赞美对于教师来说是对教师辛勤劳动和付出的肯定。对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就要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态度、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综合、科学的评价,并与年度考核以及相应的工资待遇挂钩,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资金投入

  有关部门要加大农村幼儿园建设资金的投入,每一个乡镇的中心幼儿园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如场地、房屋、设备、设施等。农村幼儿园的一个优点就是地方比较宽敞,如果部分幼儿园有条件,可以对幼儿园进行绿化,让幼儿园变成花园式的学校,为幼儿创造一个舒心、愉悦的`游乐场所,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的乐园、学园、家园。

  (三)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要改变农村幼儿园的教学现状,首先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出发。一是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待遇,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例如,优先考虑农村教师的职称问题等。二是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工作,对于一些培训成绩优秀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并把培训结果与教师职称挂钩,让更多的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培训当中,为自己补充新鲜的血液。

  三、结语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幼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农村幼儿园在前进的道路上十分坎坷,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笔者坚信,在广大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幼儿教育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学前教育论文3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不仅是培养学生表情达意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的服务对象是幼儿园的孩子。与孩子们进行有效沟通,将教育、生活和情感信息高效传达给孩子们,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然而,中职学前教育偏技能培养、轻文化教育的倾向,使得学生的语文表达及写作能力越来越差。通过语文课程,多途径培养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学前教育职业岗位的需要

  培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目的是培养出适应幼儿园教师岗位的职业人才。作为教师,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传道、授业、解惑”始终是其岗位的核心内容。运用语文综合能力,有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是幼儿教师能力的直接体现。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基础阶段,要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写作水平。在这种条件下,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职学历,对于许多学生而言,并不是终点。学前教育“国十条”的颁布,学前教育师资入职门槛的提高,更是对学前教育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进一步提升学历,获得幼儿教师资格是摆在学前教育学生面前绕不过的坎。目前,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普通高考、成人高考、对口入学招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五年一贯制大专招生等形式升入高校,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获得更高的学历。但无论在哪一种形式的考试中,语文几乎都是必考科目,写作考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语文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中职学前教育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困境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观念,导致中职教学重技术、轻文化

  毋庸讳言,中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所需的基础型、即战型人才,需要培养对象具有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和无缝对接的能力,但狭隘地把中职教育理解为就业教育却是十分有害的。在这种“就业第一”的功利性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教育逐渐演变为“技术培养”,教师的角色逐渐演变为教练的角色,学生的角色逐渐演变为学徒的角色,中职教育无可避免地走向重职业技术培养、轻文化熏陶的窘境。

  (二)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的偏颇,导致语文学科地位的弱化

  中职学校一个不容忽视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学习兴趣较弱,基础课业成绩相对较差,很多学生是因为考不上普通高中而被迫选择中职学校就读。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础相对略好,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但在“能力为重”的前提下,学前教育专业在进行学科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时,把音乐、舞蹈、美术、钢琴等学科课程放在了首位,学时比重较大,实现重点考核;把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放到从属位置,压缩其学时设置,有意无意忽略了对基础课,特别是对语文课的重视和考核,直接导致语文学科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地位的弱化。

  (三)教师教学思想的倦怠,教学手段的老化,导致写作课堂的寡淡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无论持何种语文教学观点,语文都应该是心中有“文”的教学,都应该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在中职学校,语文课被边缘化,学校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教师由于本身的职业倦怠,学生管理上的压力,思想的懒惰,绩效工资的消极影响等原因,久而久之连语文教师自身也不再重视语文课了。在进行写作教学时,目的在于应付学校检查,完成任务,教学没有针对性,只是介绍传统的写作知识,不将写作与学生所学的学前教育这个专业结合起来,课堂信息跟不上时代节奏,教学手段老化陈旧,语言粗鄙缺少激情,课堂寡淡无味,导致课堂从根本上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

  (四)学生写作学习动机的缺失,导致学习收效甚微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认为学好音乐、钢琴、舞蹈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最重要的。因为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未来的职业岗位竞争中,就会抢得先机。基于这种认识,很多学生把学习语文等基础课的时间花在专业课程上,加之许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写作训练,对写作认识不清晰,害怕写作,因而不重视自己写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写作动机的缺失,导致写作学习收效甚微。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学校全局把控,激活写作元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现实的状况却是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学习课程多样,学习任务繁重,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也非常困难。学校要从全局出发,把控学校中的写作教学。首先,学校要实行宏观调控,合理调整课程及学时安排,改变教学部门重技术轻文化的不良倾向;其次,学校领导班子要开展突击听课活动:通过关于语文写作课程的突击听课,了解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评价教师的教学方式、课堂师生配合等情况。与此同时,学校领导班子还要召开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会议,同教师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写作水平的切实提高,增加教师对写作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学校通过研究和召开教师会议,明确进行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只有让语文教师感受到自己是学前教育专业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激发语文教师的教学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写作教学的探讨和实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才有可能稳步提高。

  (二)结合语文特点,优化写作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课程教学任务,是依托《阅读与写作》来完成的。写作,是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根据教学实际,增加学生写作训练的机会。例如,学习《故都的秋》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将自己认为写得精美的词句摘录下来,学会词句的积累;其次,学习修辞手法时,让学生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造句;再次,学习对比写作手法时,让学生对景物描写的段落进行仿写,学习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将视觉与听觉形象化的写法;最后,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求学生找到一片“有故事的叶子”,为下一次语文课深化写作做准备。后来,围绕“有故事的叶子”专门组织了一场主题作文课,通过“讲叶子的故事、看叶子的颜色、听叶子的声音、尝叶子的味道、悟叶子的一生”等环节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启发学生发散思维,达到讲出来写出来的目的。平时对作文有着天然抵触心理的学生,经过这样的专题课,都顺利交出了自己的“作品”。通过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引申出写作练习,从故事的讲解中悟出道理等训练方式,减轻学生对写作的抵触心理,顺利实现写作教学的目标。

  (三)结合专业特点,渗入写作教学

  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看,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有本质的区别。由于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园师资,它更强调培养对象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明显,它不仅要求培养对象具有音乐、绘画、舞蹈、讲故事等技能,同时需要培养对象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以适应未来岗位的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将写作教学渗入其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把写作训练扩展到整个学前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非常必要。例如,在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将故事《项链》情景化,用角色表演的形式将故事浓缩为一个小剧本,然后分角色表现出来。接下来进一步提高,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编写主人公马蒂尔德知道了项链是假的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她在回家的路上偶遇当年的马车夫等情节,形成一个新的故事。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再如,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时,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做好实习记录和反思,学习结束时,要求学生提交最有体会最有感触的故事等。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思路贯彻到学前教育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写作训练的机会,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身的写作能力。

  (四)举办写作活动,营造写作氛围

  写作是一个带有创造性的艰苦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从抵触变为喜欢,写作过程才能持续下去,学生的写作水平才有可能真实地提高,而不是在“编辑”者的角色上停步不前。在学前教育的整体教学过程中贯彻写作练习,增加学生写作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途径,但仅仅只是增加写作的机会是不够的,学校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创造写作条件,营造写作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展写作活动,提升写作水平。例如,校园文学社、广播站经常设置一些适合且学生喜欢讨论的话题,举办有奖征文、写作交友等活动。学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和观点,通过书信形式表达自己交友的意愿。在愉快的交流活动中,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同时,可以通过学校微信平台、校园网站推出学生成长故事专栏,让学生自己写自己的故事,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对于出彩的学生故事,可以通过学校和教师层面向报刊推送,以扩大在学生中的影响,多途径多手段激发学生持续写作的热情和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写作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突破的一个环节。培养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要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学校层面而言,还要适当矫正“就业第一”“技术第一”的教育思想,创造人文关照的氛围,为写作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创造条件。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虽然在培养的过程中仍有许多方面的问题,但是随着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得到提高。

  作者:吴和清 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工商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张爱萱.例谈中职学前教育语文课堂中的专业融合[J].文学教育(中),20xx(1):36-37.

  [2]李蓉蓉.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业设计的思考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xx.

  大专学前教育论文范文篇三:《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课程的定位》

  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学科专业课程,对教学模式的建构还处于探究、摸索阶段,为了建构合理、科学、符合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模式,首先就要理清对该课程性质的认识,把握好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一、现状分析

  (一)幼儿故事创编与幼儿故事表演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现状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当前越来越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意识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促进幼儿一般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也要利用各种方式方法促进幼儿特殊能力以及非智力品质的发展。在促进幼儿一般能力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培养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幼儿故事创编与故事表演活动就是促进幼儿各种能力均衡发展,智力与非智力品质共同发展的重要媒介。幼儿在优美的故事的浸润下,通过大胆的尝试、创造、表达和表现,其认知的、身体的、语言的、情感的和道德的多方面发展也得到了综合的发展和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幼儿园一线教师对于幼儿故事创编和表演的指导能力有待提高。很多幼儿教师虽然能够认识到故事创编和表演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但因为自身素质、经验、能力的不足导致他们不能发挥出优秀幼儿故事作品原本的价值与优势,很难在原有故事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去仿编、续编、改编、创编故事,也很难按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幼儿设置具有游戏精神的故事表演活动并给予正确的指导,所以在教育实践中,对能够指导幼儿进行故事创编与表演教师的需求是强烈的。

  (二)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体系中的缺失

  据笔者了解,目前东北三省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开设此类课程的院校并不多,个别了解到的省外院校也是如此,有些院校(专科类较多)开设了“教育戏剧” “儿童戏剧”或“戏剧表演”课程。开设的与此相关的课程最多、最基本都是“儿童文学”(幼儿文学)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这两门课程虽然从理论上或实践上均涉及幼儿故事创编与表演的内容,但均不是作为其课程的重要的部分,而且作为幼儿教师本身应具有的简单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也都不能包括其中,所以虽然学习了这两门课程,未来的幼儿教师仍旧很难获得创作故事、表演故事的技能,同时对于幼儿此方面的指导也不能游刃有余。虽然有些院校开展了戏剧类的课程,强调了幼儿教师的表演技能,但是戏剧表演与幼儿园随时随地可以开展的故事表演(游戏)仍旧是不同的,后者更具实用性,对幼儿的相关指导也更具科学性。

  针对以上现状,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与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相关的课程显得尤为必要。

  二、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课程的性质

  (一)人文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幼儿故事是儿童文学(幼儿文学)的一部分,本身就包含了较强的人文性,每篇优秀的幼儿故事作品都是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关注,都包含了对儿童的热爱,学生在故事创作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理解、学习、关爱幼儿的过程,也是把人类对真善美永恒的精神追求通过文学创作传递给幼儿的过程,更是自身人文素养获得不断提高的过程。由于幼儿故事要承担着传授知识的重任,创作出的作品还要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所以在创作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还要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即要按照幼儿不同年龄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需求去创编故事,编构的故事作品的内容,动物(角色)特征、习性,要符合科学性。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就是艺术的创作,故事的人物、线索、结构、语言等都要具有艺术特色,这样才有可读性,使故事作品具有欣赏性。在故事表演环节艺术性的体现则更为明显,从剧本的创作到运用语言和动作的表演,再到音乐选择、服装与道具制作,每步都需要有艺术技能的参与。可见,本门课是能够把人文、科学与艺术很好综合在一起的具有应用性的课程。

  (二)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该课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幼儿故事创作与幼儿故事表演。在每个部分中都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具体实践操练,在实践操练部分又同时融入了学生技能的训练。如在幼儿故事创作部分,学生不仅要学习故事创作的基本理论知识、指导幼儿故事创编的理论知识,又要进行实际的故事创作训练和指导幼儿故事创编的模拟教学,同时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入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去学习、锻炼,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全方位提高未来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课程的定位

  对该课程的定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即该课程在整个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以及它与其他专业课程都是什么关系。对于开设这门课程或类似课程的学前教育专业和教师来说,要有清晰的认识。

  (一)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由幼儿园教育实践的需求决定的。幼儿园教育实践的需求一方面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则着眼于教师的能力素养。

  1.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

  首先,幼儿故事创作与故事表演能够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综合发展。马拉古齐说“幼儿的学习并不会在教师的教授后自动发生,而大部分是由于幼儿自己参与活动并利用自己的资源主动动手操作的结果。”[1]幼儿故事创作与幼儿故事表演就是很好地借助优秀的幼儿故事,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幼儿多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幼儿在续编、仿编、改编、创编故事的过程中,思维能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故事表演游戏或者戏剧表演过程中,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分工、合作能力会无形地获得发展,与此同时,审美能力、手工制作能力在表演的扩展活动中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其次,幼儿故事创作与故事表演能够促进幼儿非智力品质的发展,健全幼儿的人格。优秀的幼儿故事作品本身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它以美的形象化育人心,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人的心灵为之激荡,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个性,参与塑造人生,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幼儿影响至为深远。”[2]故事创编和故事表演让幼儿从过去只听故事的阶段,过渡到创造故事、全身心地体味故事的阶段,幼儿在仿照优秀故事作品创造或模仿故事中人物和情节时,故事中人物与情节的真善美会潜移默化地流淌进幼儿的心中,健全幼儿的心智,优化幼儿的品格。

  2.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能够提升未来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

  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课程并不拘泥于使学生获得创作故事与表演故事的技能技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综合能力(想象力、创造能力、表现力、艺术鉴赏力)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唱、跳、弹、讲、画)也都会得到相应融合与提高。同时,该课程更关注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即让未来的幼儿教师在掌握相关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在幼儿园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组织好、指导好幼儿的故事创作与表演活动,并善于把此类活动与幼儿园的各类教育活动相融合,发挥好故事创作与表演的育人功能。

  (二)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与儿童文学的关系

  无论是幼儿故事的创作,还是幼儿故事的表演,都要以幼儿故事作品为基础,所以该课程与儿童文学(幼儿文学)课是密不可分的。在故事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幼儿故事作品的选择,各类故事、剧本的创作方法等一系列基本理论知识都来源于儿童文学课,可以说儿童文学课是本门课在文学领域的理论来源,而故事创编与表演课则是对儿童文学中故事领域的具体实践与应用,二者更多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与学前儿童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的关系

  要创作出符合幼儿审美兴趣的故事作品,或者按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指导他们进行故事创编、表演还离不开学前教育学与学前儿童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是故事鉴赏与创作,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的科学保障,对本课程的影响是巨大的。而本课程又将从实践的角度反映幼儿的某些心理特征,进一步印证教育儿童的各种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3.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法的关系

  故事教育活动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事教育活动中的欣赏与创作环节(尤其创作环节)都会涉及故事创编与表演的内容,所以该课程可直接为这部分内容提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故事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故事创编与表演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还可以融入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为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设计、实施开拓思路,而五大教育领域的教育活动又进一步充实了故事创编与表演的内容,二者是实践方面相互借鉴的朋友。

  4.与教师专业技能课程(艺术课程)的关系

  教师口语课中对语言表达技巧的学习会提高学生在运用语言讲述故事、表演故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舞蹈、声乐、键盘、美术等艺术类课程也会丰富学生在表演故事、指导幼儿表演故事过程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尤其在故事剧表演中,从故事的音乐选择,到加入的舞蹈、乐器,再到服装道具的准备都离不开艺术类课程赋予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技能。而故事创编与表演课则是为学生专业技能的相互融合、灵活运用提供了综合的展现与检验的平台。

学前教育论文4

  一、引言

  高职学前美术专业的教学发展带动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利于培养出创新型、综合型人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社会市场就业的发展形势是相互关联的,带动着中国市场的科学化管理,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进行合理分析对中国教育行业的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明确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改革目标

  幼儿教师要经过专业化的训练才能正式上岗教学,要严格遵守教育部门设立的相关制度。做好学前培养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对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适当的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水平,总结出一定的基础技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程学习时间,让学生在美术专业学习中端正学习心态,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注重教学内容的核心内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要以幼儿为主体,从学生的`基本需求进行明确主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岗位需求进行知识侧重讲解,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就业服务。经过数据调查发现当前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学生基础水平比较差、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水平相互结合,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美术专业设计原理和内容技巧进行课程活动设置,比如说,可以根据色彩搭配的原理进行课程讲解,开设一些美术色彩与学生年龄段有效结合,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美术色彩知识。对于一些年龄段稍微大的学生,就应该进一步研究色彩的进一步转变,及时了解学生对色彩的掌握程度,进行知识内容拓展,并且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和案例进行指导说明,帮助学生较快的掌握色彩知识。在积累美术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运用到幼儿教育制作和环境设计中去。

  三、完善高职学前制度和方向优化

  美术专业教学活动是一门艺术性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不断陶冶思想道德情操,因此,注重学前时期的美术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能够直观的展示出美术课程的教学理念,对培养幼儿的思维想象力有着重要的引导性作用。美术专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核心要素,因此,教师要合理设置美术教学课程,充分利用美术专业的教学优势,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信信。

  美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设置进行研究和规划,明确体现出美术专业课程的教学管理技能和发展方向,合理把握美术课堂内容教学大纲,在内容讲解上重点突出美术中的重难点内容,教育管理部门要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目标,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研究创设出比较全面的教学理念。综合考虑美术课程在大纲讲解中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情况,这样做到有利于完善教学目标的设置和优化,从而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发展型人才。

  四、将高职学前美术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细化

  高职美术课程是一项大课程,目前高职学前美术专业课程教学环节设置还不够完善,课堂安排不够合理,实训和选修课程分配不够合理,只是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影响了高职学前美术专业课程的发展。美术课程只是注重手工操作,缺乏明确的目标设计,只由教师进行指导和安排。因此,将高职学前美术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细化是十分重要的,要将美术教学目标与实际情况相互结合,加大调查实践活动,完善美术专业教学内容。美术所设计的模块具有多样化,主要分为描绘、手工、色彩写字等项目。只有进行明确的定位,设置清晰的教学目标,才能较快的帮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要点,也可以将美术专业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进行科学的设计。根据社会发现调查发现,美术专业教学过程是一个由难到易的学习课程,总结出美术改革教学的发展规律,合理安排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可以每周设置三种不同类型的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进行综合筛选,减少一些无关紧要的课时,以此达到科学合理分配。比如说:可以建议三年制美术艺术的课程合理安排,进行美术知识渗透。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高职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进行美术教学改革已成为主要发展研究课题,需要教师不断思考创新教学方案。合理把握美术教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美术职业教育的理念,真实实现高职美术教学的改革。  

学前教育论文5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指引下,齐河县学前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全县15所乡镇都建立了省级规范化的幼儿园,配齐配全了硬件设施,但教育文化环境、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等软环境的建设还需要大幅度提高。齐河县机关第二幼儿园作为全县学前教育的领头羊,与八个乡镇中心幼儿园结成“发展共同体园”运作模式,借助县直园的资源优势,开展了结对帮扶工作,进行了园长输出、文化输出、管理输出和师资培训,使全县学前教育得到了均衡健康发展。

  一、全县乡镇学前教育和齐河县机关第二幼儿园概况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指引下,我县积极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教育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幼儿园的环境文化有待改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保教质量需要更加优质,幼儿园的管理需要更加规范合理,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乡镇学前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齐河县机关第二幼儿园是省级实验幼儿园、省级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中央教科所实验基地,幼儿园创建于1985年,是一所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发展内涵的幼儿园。幼儿园以“培养健体健心、自主自信、动手动脑的儿童”为培养目标,坚持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努力提升保教质量,幼儿园一直保持健康良性发展。

  二、“发展共同体园”运作模式

  为了全县学前教育取得更大更加辉煌的成就,县直二幼作为全县学前教育的领头羊,分别与齐河县焦庙镇、潘店镇、赵官镇、胡官乡、马集镇、祝阿镇、仁里镇、刘桥乡等八个乡镇中心幼儿园结成“发展共同体园”运作模式,借助县直园的资源优势,开展了结对帮扶工作,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分别进行了园长输出、文化输出、管理输出和师资培训,使全县学前教育得到了均衡健康发展,结对帮扶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园长输出,使共同体幼儿园与县直园同步发展

  为了确保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我园首先成立了结对帮扶领导小组,选派肖娟、贾桂香、宋美等8人分别到祝阿、胡官、赵官、焦庙等八个乡镇中心幼儿园担任园长,对乡镇中心幼儿园进行全面的管理,主要负责乡镇中心幼儿园的业务管理、常规管理、教职工考核、教师培训等工作,并通过层层帮扶、结对的方式,带动学区幼儿园的发展。

  为保障下派园长管理不走样,我园首先对选派的园长进行为期2个月的培养培训,分别到浙江、济南、潍坊等“省十佳”幼儿园进行跟岗学习和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其次把下派园长选拔到结对帮扶领导小组,参与帮扶计划的制订,使他们明确帮扶的思路和方向;帮扶指导小组成员坚持每月一次跟进下派园长的管理,对下派园长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估。

  2.文化输出,打造乡镇优美教育环境

  我们将县直二幼先进的教育理念渗透其中,从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基”的理念出发,先从外部环境创设入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借助农村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加强环境创设,努力让每一面墙壁都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阵地。在焦庙镇中心幼儿园,我们以“奇妙的大自然”为主题,创设了既充满童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室内外整体环境:一楼是迷幻海底、二楼是奥妙森林、三楼是神秘太空,将教育理念、办园宗旨、办园目标巧妙的融入其中,使幼儿进园受到感染;仁里镇中心幼儿园环境创设以“爱”为主题,创设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和平、走向世界”的文化主题墙,让环境成为优良的教育资源;胡官镇中心幼儿园的环境以“放眼世界、走向未来”为主题,一楼是中国情,二楼是民族风,三楼是世界梦等,让乡镇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健康成长的乐园;阿镇中心幼儿园以“民族风”为主题,创设了民俗风情墙、民间游戏课程等,实现了“一园一品牌,一园多特色”。同时,我们还健全了每一个共同体幼儿园活动区角,进一步拓展了幼儿活动的空间,丰富了中心幼儿园的游戏内容。

  3.管理输出,促进幼儿园品质提升

  县直园的园长、业务园长、业务主任作为共同体幼儿园的辅导员,随时对8个乡镇幼儿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将县直园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师资、科研和信息方面的资源,毫无保留的传输给中心幼儿园。在遵循幼儿发展特点及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帮助中心园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实现了制度化、常态化。由于对共同体园的制度都是与乡镇园教师一起结合县直园的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完善制订的,非常适合乡镇园。完善的制度管理使乡镇园保教工作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促进了中心园的教师不断加强自我素质的提高,大家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学、比、赶、超的良好氛围,各自的专业技能有了新的发展。

  4.培训引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虽然各乡镇幼儿园硬件建设规范齐全,但是乡镇幼儿园教师中很大一部分为小学转岗教师和新分配的年轻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严重不足。为了使共同体园的教职员工尽快掌握一日常规的活动组织与管理方法,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县直二幼对帮扶的八所共同体园的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引领和打造。

  首先,对共同体幼儿园的教师进行了一日活动常规的培训,指导教师布置环境、制定日活动计划、写游戏观察记录等,一起探讨一日活动的科学组织方法,从入园、离园、晨午检、接待、早操及操后活动、如厕、饮水、户外活动、区域活动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按照县直二园的规范流程进行培训、实施;乡镇共同体园的教师坚持每月一次观摩县直园教师组织的活动,学习一日常规各个环节的流程及具体操作办法;乡镇中心村的教师随时到中心园的班级听课、参加活动;每年暑假期间对乡镇共同体幼儿园的所有教师分2批50余人进行15天的轮流跟岗培训。每一次的参观学习结束后,县直二园都把学习的老师组织起来进行交流,使所有参观学习的教师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收获颇丰,进步很大。

  其次,为使共同体园教育教学尽快步入正轨,教师尽快熟悉教材,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帮扶领导小组指导共同体幼儿园教师分析教材,指导备课、上课,定期进行听课、评课,使乡镇共同体幼儿园的老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还充分发挥我园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到共同体园上示范课并指导教学,使共同体园教师做到会备课、会说课,能上课。

  第三,对下派园长定期进行培训。我园对下派的园长,每两周集合一次,就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帮扶领导小组根据共同体园存在的`问题和发现的亮点给予适时表扬指导及培训,不但鼓舞了下派园长的工作积极性,也使下派园长的管理能力、引领教育教学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每周将县直二幼的教育教学计划发至各乡镇,乡镇共同体园借鉴二幼的计划,制定出下周的适合自己园的计划。

  三、“发展共同体园”运作模式的初步成效

  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初步形成了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的格局,实现了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保障了城乡幼儿园平等、共进的教育格局,八个共同体幼儿园都步入了正规并取得显著成效。八个中心园有两个通过了省级实验幼儿园的验收、三个通过了省中心认定,三所通过了市级一类幼儿园验收;城乡共同体园的拉手,有效地促进了城乡幼儿园教育资源互补,促进了城乡间教育教学活动的互动交流,教师的专业水平逐步提高。引领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使家长观念也逐步改变,有效地提高了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促进了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幼儿的入园率大幅提升,胡官、赵官、马集乡镇中心幼儿园分别有300余孩子入园,焦庙、祝阿、潘店有200余孩子入园,为幼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同时,帮扶活动也带给了我园教师很多启示,大家受益匪浅,意识到肩上的责任更大了,自身价值更高了,工作也就更加积极了。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县直园将继续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和共同体园同进步,共发展,推动齐河县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论文6

  摘 要:音乐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音乐教育对幼儿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园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目的在于"初步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就应该让他们听听、讲讲、动动,通过他们的听觉及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从而把他们带进优美的音乐境界中。

  关键词: 幼儿园;音乐;教育;培养

  DISSCUSSES THE KINDERGARTEN MUSIC EDUCATION SHALLOWLY

  LIU Yang

  Class5, Year 20xx,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Fushun Teachers' College, Fushun 113006

  Abstract: Music is kindergarten education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it can mold the character and emotion, Music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is very important。 Kindergarten launched music education activities aimed at the "initial germination child feelings, express the fun。" Music education activities, to let children understand music, we should let them hear, say, mobile—to—mobile, Through their hearing and body movements to feel music, which took them into the beautiful world of music

  Key words: Kindergarten music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音乐有益智的功能,能集中注意、激活思维、发展语言、丰富想象的作用,可以促进幼儿智慧发展;音乐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其情感性特征能给幼儿增添兴奋情绪的积极动力;音乐有审美功能,能给予幼儿美的享受,美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昂地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但是,如何掌握幼儿音乐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的开展音乐教育,是摆在幼儿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音乐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到发挥音乐教育特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幼儿音乐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问题。

  一、培养音乐情趣是关键

  (一)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音乐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积极的作用毋庸置疑。

  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之间的交流,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会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律、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幼教活动中,如何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呢?

  1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全历程。

  如在给中班幼儿上音乐活动"走路"时,可用儿歌朗读和打击出象征小兔、小鹿、小鸭走路的声音,让幼儿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节奏。又如在"打电话"这一活动中,可运用扮演角色的形式,来引发幼儿学习齐唱、分组唱的歌唱方法,让部分幼儿当打电话的娃娃,另一部分幼儿当接电话的娃娃,配上道具"电话",幼儿很容易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会此种歌唱方法。

  选择不同的音乐素材提高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

  2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

  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的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

  如在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欣赏《小燕子》这首曲子,幼儿都说很好听,是小鸟飞来了,而且立刻做出了鸟飞的动作,而且动作优美,当幼儿男孩子在乱蹦乱跳时,有的女孩就会说:"不能这样,小燕子要飞的还漂亮的,要轻轻的";当我放到热情奔放的音乐时,幼儿个个扭头扭腰,跳起了欢快的动作,而且还在大声说笑,尽情发泄,就连平时不怎么言语的章婧尧、刘超等小朋友也在活动室中间蹦跳起来……。当幼儿听到《共产儿童团》的音乐时,立刻做出了解放军的动作,敬着军礼,很神气的走着。嘴里还不时的说着:"我是解放军"。虽然他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在他们的动作、表情中完全能感受到他们对音乐性质的理解和表现。

  当然,音乐的选材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幼儿。有一次我让幼儿听一首钢琴曲,幼儿不感兴趣,因此只顾做自己的事,对音乐置之不理。可见,音乐的选材必要贴近幼儿生活,能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

  3设计好教学语,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

  活动组织的音乐教学语,是指在音乐活动中点缀性的音乐语言,如活动前后师幼问好等常规,就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做律动,表示音乐活动开始了,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可间接传授知识。

  节奏语,即用拍击身体动作来表示,用在活动中,可以使幼儿感受音乐速度、力度等,培养幼儿节奏感,这对歌曲进行打击乐可发挥较大的作用,如在打击乐活动"瑶族舞曲"中主要节奏型是X XX,变化节奏是XX,XX,结束句的加强节奏为XX,教师可分别编上拍腿、拍肩、和碰手指的动作,以拍手代表共同演奏的节奏。

  手势语,即用老师的手势代替语言,它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在小班音乐活动中可结合所演唱的有鲜明形象的动物歌曲,通过手势形象地模仿出各种动物姿态,便能很好地把幼儿的情绪激发起来,特别在指挥分合唱和打击乐时,通过手势可更加容易和直接地向幼儿及时传递和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以入歌曲的内涵,因此,简明的'手势(包括指挥)能启迪、激发小朋友的情感,使其节奏统一、速度统一,从而引起老师和小朋友间的情感共鸣。

  体态语,体态语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传递给小朋友,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一般来讲,主要是眼睛和脸部的各种神态和表情,它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炯炯有神的坚定的目光和洋溢欢欣的笑脸,能使幼儿情绪激昂,精力倍增,如在欣赏歌曲《狮王进行曲》时,教师明亮有神的目光和神采飞扬的姿态,可以很快地感染幼儿,使他们充分感受狮王的神态,《摇篮曲》等较为柔和和抒情色彩较浓的歌曲,教师应注意运用亲切、自然的眼神和表情来教唱,便能把幼儿的情感带入如诗如画般温柔的意境中去。

  又如唱《大公鸡》《郊游》等轻快活泼的歌曲时,教师用充满稚气天真的笑脸和眼神,就更能激发小朋友的内在情感,并且能和老师的情感相融合,有表情地去进行唱歌和随着音乐节奏去进行律动表演,这样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自我表达和表现

  幼儿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只有当幼儿需要的时候,

  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如在学律动时,老师一遍又一遍教舞蹈动作,幼儿机械地重复学,使本来很好的音乐活动变成枯燥无味的动作训练,幼儿的兴趣随着一遍一遍的"不对"声递减,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发展。

  提供让幼儿展示个人音乐见解的舞台,提高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

  喜欢音乐的孩子们特别喜欢表演,为此,我经常为幼儿提供表演的机会,让幼儿在不同的音乐中,在广阔的音乐舞台上展示自己。如。在游戏中为幼儿开辟一块自由表现的舞台,为幼儿播放幼儿喜欢的音乐,幼儿就会在这片舞台上自由自在的表现自己。孩子年纪小,对音乐也有自己的见解。他们会相互交流。还能向我征询意见如周林仪就会对我说:"老师我要听《春天在那里》我要跳舞的……" 我问她:"为什么要听这首歌啊?"她说:"我喜欢这首歌,我会跳舞的"孩子的言语是稚嫩的,但却反映了她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当然,音乐的表现手法还有很多,唱歌、朗诵、绘画、舞蹈等。音乐欣赏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和兴趣,针对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从而更好的发展了幼儿的创新能力进行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趣。总之,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溶入深厚的感情,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激发幼儿的美感,让他们喜爱音乐溶入音乐,让我们共同探索,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的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在活动室内,布置音乐角,引导幼儿自己摆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帮助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辨别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敲打节奏。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受。如学习《什么乐器在歌唱》,准备小铃、小锣、小喇叭、小鼓,让幼儿用这些乐器进行节奏练习。通过练习让幼儿感受了各种乐器的音质、音色。通过有节奏的训练,联系这些乐器的特点,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兴趣爱好。

  (二)进行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趣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的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在活动室内,布置音乐角,引导幼儿自己摆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帮助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辨别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敲打节奏。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受。如学习《什么乐器在歌唱》,准备小铃、小锣、小喇叭、小鼓,让幼儿用这些乐器进行节奏练习。通过练习让幼儿感受了各种乐器的音质、音色。通过有节奏的训练,联系这些乐器的特点,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兴趣爱好。

  音乐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对幼儿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让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如下的大雨和小雨能让幼儿认识一些乐器,如串铃、铃鼓、鼓、沙鼓。让幼儿选择适合大雨和小雨相匹配的乐器,这样不仅让孩子通过歌声和小乐器表现了对大雨和小雨的感受,同时在探索中学习了不同乐器的敲击方法。

  (三)联系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拓宽知识面,提高唱歌的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和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性和表现力。如在教《不倒翁》这首歌之前教师为幼儿准备了蛋形塑料糖盒,橡皮泥。教师唱这歌的时候拿出了一个做好的不倒翁放在桌上,教师轻轻的推了一下不倒翁,但不倒翁马上又立了起来,这时幼儿那惊讶的表情都表现在了脸上,都想来玩玩,体验之后都想自己能拥有一个。教师心灵深处感应到孩子们的渴望于是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制作不倒翁的乐趣。

  通过对该歌的学习,不仅拓宽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自己动手做玩具的成就感。这样,应用多种手段有机的结合,互相渗透,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使幼儿多方受益。

  二、 语言 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儿歌、诗歌;一首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象讲述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音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协发展。其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寓语言于音乐教育之中。

  首先,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在幼儿听完一首歌曲或乐曲后,教师应及时鼓励幼儿读者讲讲自己的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这样,既增加了幼儿表达的机会,又满足了他们表达的愿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其次,要把握好尺度,即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正确处理好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如在新授歌曲"小树叶"时,先和幼儿玩一个语言游戏,让幼儿扮成一片片小树叶,教师扮成"秋风","秋风"一吹,"树叶"就到处飘呀飘,当风停止时,让他们说一说,这片小树叶离开树叶妈妈后飘到了哪里?有的说,我飘到了小河里,有的说我飘到了草地上……这个游戏是为学唱歌曲服务的,因此玩的次数要恰到好处,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再次,要做到有机结合,要努力将发展语言 能力有机地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如:欣赏二胡曲"赛马"当幼儿初步感受了音乐所描绘的节日赛马的欢快、热烈的景象后,让幼儿根据音乐进行自编故事,互相讲述,这就给幼儿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和说话的语境,幼儿可以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编出自己喜欢的小故事。这使幼儿享受到了表现自我的乐趣,同时发展了幼儿的语言。

  总之,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音乐课中,应渗透于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当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环境,使幼儿的生活、游戏、劳动都有优美的音乐伴随,美化幼儿的生活,美化幼儿的心灵。

  三、音乐教育和心理教育统一起来

  音乐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由于音乐内在的特点,充分挖掘现有的音乐教育中潜在的心理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音乐教育的各种形式,结合心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很好地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主动寻找音乐教育中蕴含的心理教育意义,积极尝试把二者统一于一个教育过程当中。实际上,传统的音乐教育内容中本来就有着各种形式的有关心理健康的东西,比如讲礼貌、谦让、合作、互助等主题。但是,在实践的层面上,教师往往偏重于作品中的音乐意义,而忽略了对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挖掘,这无形中也造成大量教育资源被白白地浪费掉了。此外,在音乐技巧的练习中,教师们也应该注意通过演唱和演奏的训练过程,培养儿童的坚强、自信、合作等优秀的品质,引导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仅仅注意儿童技能技巧的提高。

  第二、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音乐修养,提高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更好地引导儿童感受音乐。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它的愉悦身心、调整情绪的作用要通过欣赏者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来实现。也就是说,如果教师不具备高度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就无法通过引导儿童的欣赏活动实现音乐的内在感召力。因此,要使得音乐教育与儿童心理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音乐教师本身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水平就必须提高,这是二者有效统一于儿童教育过程的前提条件。

  第三、丰富教师音乐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具备为每一个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音乐活动技能是儿童进行音乐表现的基础,而从技能上看,儿童间的个体差异都是十分明显的。另一方面,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同样存在着多样性,尽管其中可能有比较统一的倾向性,但每一个孩子的表现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使音乐教育与心理教育统一起来,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并熟悉每一个孩子、能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症状,较好的把心理健康和音乐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幼儿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出版

  [2]《幼儿音乐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出版

  [3]《学前教育研究》中《谈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策略和技巧》一文

  [4]《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 长江文艺出版社 朱家雄

学前教育论文7

  摘要:作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和省卓越校,学前教育专业一直是吉首市职业中专学校的拳头专业,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几十年来,为湘西州乃至周边地区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幼教人才。学前教育专业要适应新的形势,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注重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综合技能;要改进学习机制,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与幼儿园一线教师要求相适应的优秀人才;同时,要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要建全考核评价体系,把好学生质量关,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学前教育毕业生提高制度保障。

  关键词:新形势;学前教育;实践教学;育人环境;评价机制

  吉首市职业中专学校是湘西地区的一所品牌职业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湖南省卓越建设学校等殊荣。是经省教育厅批注的湘西地区唯一的有资质培养幼师人才的学校。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已开办了近三十年,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设施齐全,课程体系完整,已成为学校的拳头专业和湘西州的品牌专业,堪称湘西地区幼儿教师的摇篮,为湘西幼教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合格人才。新形势下,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就业压力的加大,特别是教师资格证从业考试门槛的提高,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调查了解和个人的体会,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在压力下求生存和发展,必须发扬成绩、兴利除弊,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特别是加快课程体系建设,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学习机制,改善育人环境,改革评价体系,把好学生质量关,缩小幼师毕业生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差距,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幼教人才。那么,如何抓好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使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合理,考核评价体系更科学,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得出以下几点体会,现赘述如下,不当之处,请同仁指正。

  一、抓好课程改革,注重实践教学

  多年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一直是学校的招生“大户”,学生几乎占了每年所招收新生的一半以上,学前教育专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既是好事,又是难事,给学校的各项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为实现“招得进、留得住、学有成、推得出”的办学宗旨,我校的学前教育抓住了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努力抓好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新模式,深入剖析自己的不足,积极扬长避短,抓好课程改革。作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学校的课程改革应该先行,建设一个具有示范性的课程体系。为此,我们得先对自己所在专业课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多年,课程体系比较完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也显现出某些不足:一是重视音乐、舞蹈、绘画、手工、普通话等的专业技能技巧训练,忽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开放型的教育实践活动;二是课程、教法比较滞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三是学前教育学生在校教育体系和幼儿园管理体制衔接不到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一直没有走出传统模式,这就导致学校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缺乏后劲,完善有余,合理不足,培养的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学前教育毕业生,就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素质为手段,在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实施系统的教育。近年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结合实际,有的放矢,调整了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根据需要增减教学内容,在合理开设文化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加强专业技能课教学力度。同时,实施分班分组教学,强化专业技能验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专业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的立业之本。学校根据验收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琴法、舞蹈、声乐、试唱、普通话等科目进行了技能考核验收,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促进了专业课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在搞好专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注意拟订好学期、学年和整个3年时间内系统的见习内容和目标要求,使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同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保持紧密的联系,改变过去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本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一定时间的见习和实习,并与所在幼儿园共同研究制定实习、见习计划,完善教学实习方法,为学生配好实习、见习指导老师。在学生具体代班时,学生在幼儿园能得到本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加快幼师学生下去学习新知识、吸收新经验,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为培养复合型幼师专业人才提供了课程保障。

  二、改进学习机制,提高学生素质

  作为湖南省卓越学校,学生学习机制的建设也是卓越校建设的内容之一。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现代幼教需要,必须使学生具备综合性的专业技能。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程度和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因此,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机制,了解学生怎样学习,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机制,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学生在校期间,其学习方法、习惯、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掌握该专业的技能,能否满足今后从事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坚持创新思维,注意吸收和借鉴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只有把灵活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幼儿教育人才。

  三、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学生的独立自主和管理能力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专业教师在学校必须注重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因此,教师除了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指导以外,还应尽力为每人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具有管理意识和竞争意识的育人环境。在专业内,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在班级内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各班或者各小组组内成员轮流组织参与各种校内外的竞赛和专业技能活动。比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歌咏比赛、手工制作比赛、普通话比赛、舞蹈比赛、绘画书法比赛等等活动。这些比赛活动,学生喜闻乐见,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乐意参与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教师在其中起指导的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积极的发挥,这样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锻炼技能,使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和经验,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发展水平。

  四、建全考核评价体系,把好学生质量关

  考核评价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包含诸多方面:文化知识考评、专业理论考评、专业技能考评等等。同时,结合学生毕业就业的实际需要,还必须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一个评价,从而确定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综合评价。学生应用能力评价可以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评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的考评。在上述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责任心、协作精神做出整体的概括性总结,最后形成总结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后的集中比较、排队、审核,为科学地考核评价学生提供可靠的依据。被授予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一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根据现代幼教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学生毕业的综合考评实施灵活的管理体制,逐渐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对毕业生实行了“四证换一证”制度,即学生必须先获得思想品德合格证、文化成绩合格证、专业技能合格证、职业资格证,然后才能获得毕业证。这种考核评价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保证了学生的质量,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提供了重要保障。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我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作为该专业的一员青年骨干教师,我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在积极搞好所在专业教育教学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专业的教育改革当中来,当好改革发展示范校的排头兵,当好省卓越校的攻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敏.构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1(11).

  [2]刘涛.试论提高中职学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9).

  [3]王艳.提高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文理导航旬刊,2015(2).

  [4]田淑英.提高中职学校学前教育教育学效果的探析[J].中华少年,2016(3).

学前教育论文8

  摘要:目前我国幼儿学前教育存在着问题,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教育方法不当,进而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幼儿在这个特殊时期里独立思想能力较弱,分辨是非的能力也较弱。所以,良好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变的规范。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方法

  幼儿的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影响孩子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阶段孩子没有自控的能力,所以只有靠教师来引导、教育幼儿,培养幼儿的认知和感知能力,所以幼儿学前教育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学前教育的性质和地位,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可以说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三年制幼儿园教育是我国现行学制的起点,属学校教育系统,虽有别于正规的学业教育,但同样是正规教育范畴,对3~6岁幼儿施行科学保教,绝不仅仅是幼儿家庭的责任,也是现代国家和政府的责任。脑科学、儿童心理学和儿童生理学的研究早已揭示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国家应从民族和未来的高度重视发展学前教育。

  二、从主观的幼儿本身为出发点进行探讨

  1.把握好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的心理与成人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幼儿教师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清楚的知道幼儿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幼儿的心理特征主要有活泼好动、好奇心较强、抽象性很差、模仿能力较强、行为随意性较强几个方面。针对孩子在心理上诸多的特点,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回答孩子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耐心而细致,随时关注孩子的理解程度。幼儿时期的孩子善于模仿,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发育和成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应用,不要让孩子在大人口中学会一些不良的脏话、口头禅等。因此,加强对幼儿教育时的文明语言和优良行为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2.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时期非常容易模仿别人,好的不好的、善的与恶的孩子都会模仿,那么要想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和家庭的正确引导。孩子对于现代的家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父母长辈们都会给予了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也就造成孩子在生活中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关注其他人的感受,且对父母产生了过分的依赖。但是,这时候的幼儿身心发展都还处于可塑阶段,如果对其进行及时的纠正,还是够使其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当孩子在接受幼儿教育的时候,教师会对其灌正确的行为思想,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还是需要与家长相互配合,要不然一切努力都将会徒劳无功。幼儿园应该对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幼儿。还要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以便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学校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与不同,同时也可以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家庭也要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3.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

  良好的审美观能够帮助一个人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与认知。审美的感知能力是审美心理构成的重要成分,所以对幼儿进行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使其对接触的事物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1)帮助幼儿接触并感受艺术的美感。对幼儿进行美术教学工作,这并不意味着让他们能够成为伟大的艺术家。这是要让孩子在学习美术中感受到美好的事物,对他们进行艺术上的熏陶。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设计出符合孩子身心特点的课程与活动,使孩子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其展现出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不仅仅是美术课程的学习,与此同时音乐对于孩子的艺术审美观的培养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孩子在唱歌与跳舞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和身体的灵活性,同时也能够对美好的事物更多的接触和体验。

  (2)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能够高品位的游戏中感受到美丽的存在。但是为了能够让孩子在多种多样的游戏当中,真正的做到对美的正确认识,教师就要下一番功夫了,只有好的游戏才能创造出美好的东西,才能真正的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3)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感受美的存在。为了使孩子的情感培养更加浓厚,让幼儿们充分的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孩子了解更多的新鲜事物、去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感受到他们的质朴和美,以此来激发他们更多地了解大自然。

  三、从客观的生活环境进行探讨

  1.大力开展“三化”教育工作

  “三化”教育是指建立教育工作的民主化、环境化和个性化。

  (1)民主化教育。对于幼儿时期的学前教育而言,进行民主化教育主要是给幼儿更多自由发言的机会,制定一些规定并且试图能够与孩子们商量进行,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幼儿自觉遵守规定,而且要能够使幼儿的学习能力提高。对于表现较好的幼儿奖励,激励更多的幼儿。

  (2)环境化教育。幼儿在学校学习的环境主要有教室、卧室、图书室和洗手间等,学校可在教室中制作一个文化墙,将优秀的孩子的照片贴在上面;在卧室中画一些能够有助于好好休息的图画与宣传语;在图书室中张贴一些认真看书的画面与标语;在洗手间中粘贴一些节约用水以及常洗手的标语,通过这些实质性的熏陶,让孩子对此产生一定的反应。

  (3)个性化教育。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幼儿年龄较小,其理解能力也很有限。将每个孩子的个性充分的展现出来,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这对于个性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在个性化教育时,教师要对孩子进行帮助帮孩子们制定符合他们的计划,并且根据不同幼儿的个性来采取不同的方案。

  2.幼儿学前教育注重本土化

  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本土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本土化的加强。幼教界的教育改革,首先要以教育实验为主导,从教育目标、课程体系与师资培训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适合中国幼儿学前教育的体系,然后才能进一步促进了幼教界的本土化的发展。我国近代学前教育经历了百年的历史发展,他经过了模仿性学习、适应性学习以及自主发展性学习三个阶段。需要引入国外成功教育理念,然后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不断调整,最后发展成完全适应我国的学前教育。

  四、结语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本文对学前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但更大意义上是为了能够说明对于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让孩子能够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出应该具备的能力与品质。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锻炼,所以做好幼儿学前教育是功在当代,立在千秋的事情,我们应该高度的重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学前教育论文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中提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关键。而农村地区公办园对农村民办园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可以说每个地区的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办学质量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学前教育质量。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是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有效促进乡镇中心幼儿园发展有赖于正确的课程选择。只有选择符合乡镇中心幼儿园实际的、合适的、科学的课程,才能真正提高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办学水平。那么,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才能真正选择出适合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课程呢?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以下四点。

  一、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的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学前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为推进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而组织专家制定的,是全国幼儿园都应该遵循的导向和原则,乡镇中心幼儿园当然也不例外。《纲要》对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实施及评价做出了要求,《指南》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出了合理期望,并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建议。所以,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课程选择必然要以《纲要》和《指南》为指导,这是我们确定的第一个原则。

  二、以省编教材为主、园本教材为辅原则

  乡镇中心幼儿园在师资、视野、科研能力、家长资源及资金等方面跟城市幼儿园还是有差距的。所以,如果不切实际地跟风搞特色课程、园本课程可能不是明智之举,在没有科学论证和实验的情况下大搞特搞,反而会降低幼儿园原本的教育质量,是对幼儿和家长的不负责任。谨慎的做法是以省编教材为主、园本教材为辅开展课程。因为各省的省编教材必然是由各省幼教专家和名园、一线名师组成的顶级团队经过科学论证和实验才编定出来的,它的科学性、有效性是有保障的。当然,我们也不能机械地对省编教材生搬硬套,而要根据本地区、本园的教育资源及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使用,要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选择、重组、生成。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幼儿园课程规范化、个性化和系统化的课程园本化过程。所以,以省编教材为主、园本教材为辅是我们确定的第二个原则。

  三、以人为本原则

  教育本来就是围绕着“人”展开的,无论是作为施教者的教师,还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都应该成为幼儿园课程选择的关注点。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真正把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一)课程选择要立足于幼儿的发展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只有在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支持和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所以,我们在做课程选择之前,先要做的一件事是设计调查问卷,分析本园幼儿发展的现状及学习特点,为课程选择奠定基础。我们通过《赤湖中心幼儿园3-6岁幼儿发展现状和学习特点现状调查》及《赤湖中心幼儿园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方面的家长调查问卷》两份问卷调查,运用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了幼儿发展的现状及学习特点,寻找到不同年龄段幼儿教育重点,结合《纲要》和《指南》,梳理出不同年龄段教育内容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方法和策略,力求使课程能满足本园的幼儿发展的需要,更贴近、适合本园的教育对象。

  (二)课程选择要把握好教师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只有在教师了解并把握课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地实施好课程。不然,哪怕课程规划得再完美、再严谨也没用。所以,课程选择要把握好教师的`“最近发展区”。这一点在实践中最常被忽视。我们通过《赤湖中心幼儿园教师基本能力调查问卷》了解本园教师在观察和解读幼儿、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文化知识素养,把握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把教师的能力纳入课程选择的考虑要素中,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力图让教师的教学有效、有意义。

  四、彰显本土特色原则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离不开真实的生活,这是由他们的学习特点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课程时要尽量以本地、本园的现有、特有的资源为基础展开,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高大上”的玩教具或城市化的课程模式。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课程可以适合所有的幼儿园,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彰显本土特色就是承认生活和环境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这样才能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总之,正确的课程选择是有效发展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关键。我们在实施课程前,一定要谨慎选择课程,要有严谨的科研态度,对幼儿和家长负责,为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前教育论文10

  摘 要:当前,在倡导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的合作成为一项公认的能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藩篱,实现资源优化,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举措。为了不使合作流于表面,本文从影响合作的因素和突围路径方面,提出系列思考,以和众多学者探讨。

  关键词: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担负着各自不同的使命,在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念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双方要进行有效的合作,必须在明确各自需求的基础上寻求双方共同的目标和价值理念,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一、高校与幼儿园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的因素

  1.缺乏专业认知。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待遇不高,导致其专业认同感差,很多幼儿园教师仅仅把工作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这成为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掣肘,更影响到教师对与高校合作的态度。

  2.缺乏研究和反思的意识。很多幼儿园老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教学,科研和自己无关,没有反思和研究的意识,也不愿额外拿出时间参加合作研究。

  3.对理论和大学教师存在畏惧心理。在高校与幼儿园的`合作中,幼儿园老师因为其所处的位置和境遇,缺乏自信,不敢真正的表达自己,更不敢真实的提供教学实际情况,这种潜在的抗拒和不开放,造成合作很难深入。

  4. 幼儿园行政命令的干预和控制。合作本应是基于双方的主动和意愿,但实际操作中,有的幼儿园基于园所的利益,以命令的形式强制教师参加合作研究,并且严格控制合作过程,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二)幼儿园园长的因素

  1.缺乏合作研究意识和能力。幼儿园实行的是园长负责制,园长的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发展和走向,也影响到幼儿园教师的意识和积极性。

  2.功利主义倾向。有些幼儿园园长急功近利,只关注合作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应,不关心合作的过程和实践,造成很多合作有头无尾,有果无实,流于形式。

  3.对合作的控制过度。有的园长只关心行政上的管理,对合作的内容、实质、需求缺乏了解,却盲目控制,给予合作双方很多外在的压力和束缚,使合作的领域越来越窄。

  (三)高校的因素

  1.高校教师的优势社会地位。高校教师长期以来以理论研究为基础,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承担着教育者、研究者和社会批判者三种社会角色,拥有较好的社会声誉和地位,致使他们在合作中拥有话语优势地位,习惯于居高临下地对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师指手画脚,不自觉地成为合作的主导者,使合作双方居于不平等的地位。

  2.高校教师“不普适”的学术化语言。高校教师坚持一种“以学术为业”的生活方式,对学术品味的追求使他们习惯于自己系统内交流的“逻辑范式”和“专业术语”,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这些特质使他们在面临幼儿园教师的实际工作会产生冲突和误解。使幼儿园教师觉得理论很难“落地”。而高校教师则觉得很难与幼儿教师产生共鸣。

  3.高校教师的自大心态。很多高校老师认识不到幼儿园老师身上所具备的的“实践性知识”的价值,盲目自大,使教师探索和研究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

  4.高校教师的研究兴趣。项目的合作受教师个体研究领域的影响。高校教师更愿意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相应的合作,这种由个体的因素所带来的合作往往显得随意和无序,很难持续发展。

  (四)合作机制的因素

  目前,高校与幼儿园的合作往往是基于某个项目或某个研究团队所自发进行的,即使是基于行政方面“官方”和“官方”的合作,也仅限于“意向”达成型的各取所需的偶然性合作。这种合作虽然也会有合同作为规范,但这些合同一般只对双方在合作频次、预期结果等方面做出规定,并不足以确立一种较为合理的合作机制。在资金、时间、信息、人员构成和制度方面都缺乏足够的保证,因而很难长久的保持和进行。

  二、高校与幼儿园合作突围路径的思考

  (一)共塑合作的文化

  首先,高校和幼儿园应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悬置偏见,宽容异端,增进理解,在持各自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前提下,理解吸纳对方,学会认同对方的合理性,实现两种文化的适度融合,

  其次,高校与幼儿园要寻求双方共同的利益、旨趣和目标,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共同的价值观和规则体系。教人才培养应该由大学、幼儿园共同完成。两者重心应在于“实践”,在这方面高校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

  再次,高校和幼儿园在合作中都应保持审慎的态度,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对对方保持“恭敬心”。高校教师应给与对方充分的尊重、理解,在自由的对话中相互激励,开展反思。幼儿园教师应增强自信,正确认识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和角色身份,转变观念,把自己放在学习者和实践者的位置上,不怕出错,积极反思,充分的表达自己。

  (二)建构合作共同体

  要实现高校与幼儿园可持续性、有序.....

学前教育论文11

  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的调整,社会需求专业化程度更高、实践能力更强的幼儿园教师。而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已有的培养模式、方案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结合社会实践和人才需求的现实进行相应调整。培养模式也可以称为“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培养计划”,是高等学校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的,对某一专业或一类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内容上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其中,课程设置是培养模式的核心,培养模式归根结底要落在课程设置内容上。①

  一、伊犁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依据

  (一)现实背景

  1。国家学前教育政策背景

  20xx年以后,有关我国学前教育的重大政策密集出台,学前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空前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提出“到20xx年,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为贯彻《纲要》精神,20xx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与12月1日召开的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都强调要“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国家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把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急需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据此,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在20xx 年颁布了《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等系列文件,这对教师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完善提供了政策指导。

  2。自治区学前双语教育的普及

  为响应《纲要》精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随后提出要“以国家农牧区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项目为基础,重点发展农牧区学前教育”,尤其是幼儿园双语教育。早在20xx年7月,自治区就出台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确定了新疆双语教育从幼儿抓起的基本理念,对实施学前双语教育的师资力量配备、教材编写与选择、教育设备的落实,以及教师和学生基本生活补助、教育经费投入等问题均作了周密的部署。20xx年3月,新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开始全面普及,极大地调动了新疆少数民族群众送子女接受学前“双语”教育的积极性[1]。因此,培养合格的学前双语教师,也必然成为伊犁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3。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要求

  20xx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发布,要求“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开发优良的课程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和途径、突出实践环节、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等”。同时提出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20xx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该标准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培养机构、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工作的依据。这些标准的出台均为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4。免费师范生的培养需求

  20xx年秋,从入学的新生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六所部属师范大学遵照国务院要求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这一举措,旨在形成优良的尊师重教氛围,为社会发展、人才培养输送优秀的一线教师。我院亦从20xx年起,对部分师范专业的学生实施免费教育。但是,免费师范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不足,责任感和使命感缺失,生活缺少规划,对教师职业认识不清,不愿履行义务前往偏僻地区的中小学、幼儿园任教等。在对本院少数民族免费师范生的访谈中也发现,学生学习没有压力,缺少对即将面临的社会生活的规划和责任感。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新的培养模式必须采取变革应对,以适应免费师范生的发展需要。

  (二)我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全实践型课程理论

  在我国学前师范教育体系中,有中师教育与高师教育两个办学层次。中师教育培养一线幼儿教师,课程体系重视未来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学生的科学、人文、教育理论素养薄弱,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接纳新事物、新理念的创新能力不足。高师教育主要是为中师培养师资,课程体系特点是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相对厚实,教育理论扎实,善于吸纳新事物、新理念,但实际操作能力有限,难以适应幼儿园的工作。各师范院校培养模式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也各有不同。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性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重点。如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课程教学的参与性机会,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化”专业能力过硬的幼儿教师,这些知识和能力包括:实践教学方式、幼儿专业知识、儿童观察能力、协作和社会化能力等。秦金亮、米立超等更是提出“全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包括通识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等所包含的技能、实践操作环节,每学期统一安排的见习和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所有课程教学环节,在时间上要全程延通,在空间上要全方位拓展,在内容上要全面整合,贯穿整个课程体系[4,7—9]。研究者们对全实践性培养方案及其课程设置进行了较为“理想化”的探讨,对所属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的人才需要情况、自身的培养条件及发展定位都作了较详细的研究。研究大都发现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普遍“重理论知识传授,轻技能培训和实践练习”,也纷纷针对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缺陷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已有的研究为我们重新修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二、当前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采用对在校生及毕业生问卷调查、专家和幼儿园教师、园长访谈等方法,对本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就业现状等进行了调查,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目标方面的问题

  先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偏重于理论学习,强调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课程设置也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实习和教育实践类课程相对偏弱。这种教育模式并不符合当今社会实践的需求,也有悖于《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精神。

  (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指学校为在校学生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课程类型的确立,各年级课程安排顺序和课程的学时分配,同时规定各类型、各科目课程内容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以及评价方式等。教育部20xx 年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含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共3个维度、14个领域、62项基本要求。强调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反思与自主专业发展能力。教育实践能力是教师对幼儿施以积极影响、引导幼儿发展的基础。反思与自主发展是一个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的意识与能力。综合《专业标准》要求,过去的课程设置已很难适应当前幼教需求,主要表现在: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脱节我院学前教育实践课程均安排在专业理论学习之后,教育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教育实践课程的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在专业课设置中,就单门学科来看,教师理论讲授所占课时较多,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是纯理论部分,或者是涉及其他专业的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学生更是一头雾水。另外,教学没有与实践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学不能用。

  2。技能课程课时较少,缺乏有效的考核方式由于师资限制,学前教育专业的琴法、绘画、写作、舞蹈、视唱等技能课课时较少,均没有专门的师资,在技能课上和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等实行资源共享,由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教师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专业教师的教学难度、深度都较高,和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并不能对等挂钩,学生不能掌握、吸收和运用,并没有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特点来;同时,对于学生的技能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没有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因而在幼儿园教师所需技能展示中显得力不从心。

  3。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实践课程中,学生微格训练、教育(幼儿园)见习、教育实习等活动缺少有效的组织和系统指导,也没有及时的反馈和调整。在安排上要么和理论课程学习不能相融,要么时间短暂不够深入,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流于形式,在课程设置上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学生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实践能力以致难于胜任毕业后的工作。

  4。双语教育未引起重视新疆少数民族儿童在学习母语之外学习国家通用语——汉语,已成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学习母语之外同时学习汉语,成为“民汉兼通”的发展个体,融入主流文化社会,既是少数民族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儿童其他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前双语幼儿园和双语教育在全疆快速覆盖的同时,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也不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xx年10月,自治区启动了“临时聘用学前双语教师培训”项目,决定到20xx年,分期培训4 477名未通过自治区入编考试的临时聘用学前双语教师来补充双语教师的严重不足。调查发现,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学前双语教师专业能力有限,教学质量低下,不能满足幼儿双语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院培养的民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均不能较好胜任双语学前教育的重担,在最近几年的就业招聘中,用人单位对于面试的毕业生满意度不高,而学生也对于即将承担的双语教育活动缺乏信心。这都反映了当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三)就业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和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访谈发现,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改行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是由于学生自认为接受了高等教育去幼儿园工作似乎是“大材小用”,因而不愿意去幼儿园就业。二是因为去幼儿园、小学就业的学生又缺少幼儿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而难以适应、胜任工作。很多用人单位也是“宁肯要大专生,也不想要本科生”。一些幼儿园园长反映:本科生不擅长幼儿教师从事教学和组织主题活动的基本技能,要对他们进行再培训,而且这些本科生往往自视过高,并不安心工作而造成人员流失,给幼儿园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三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幼儿园对双语教师的素质有一定的具体要求,而我们培养的民、汉毕业生都难以胜任和适应工作。少数民族教师缺少深厚的汉语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汉族教师不懂少数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因此,毕业生的基本理论素养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却并不具备从事幼儿园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本地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的自身特点,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增加技能技巧课程设置的内容和课时量,加大实践能力培养力度,进一步更新培养模式,努力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以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为明确合理的培养目标以及科学的课程设置。

  三、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培养目标

  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校生、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及管理者发放问卷及访谈发现,在幼儿园最受欢迎的是那些有敬业精神、专业能力娴熟的专门人才,即“全实践型人才培养”所呼唤的“反思性实践家”。同时,20xx年3月1日起施行的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幼儿园“建立教研制度,研究解决保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参加业务学习和保育教育研究活动,在研究中不断提高保教能力,加深专业理解深度和拓展未来发展前景,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此次颁布的新《规程》,对幼儿教师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进行科学研究的要求,这种要求也必须体现在新的培养目标中。新培养目标也参考了内外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中的目标设定和课程设置状况,最后确立了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素养、能在各种学前教育机构和行政部门从事教学活动、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学前教育专门人才”。这一定位强调以人才培养的应用型为核心,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教学、科研、管理兼备,具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依据此目标,重新调整、构建了合理的课程体系,初步确立了技能技巧课程体系和考核方案,从而有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化社会适应性。

  (二)课程设置

  先前学前教育专业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学前师资知识、技能的培养。但是毕业生实践能力远不能满足社会现实的需求,有待进一步加强。如何在课程设置方面贯穿实践教学,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同时力争使新的培养模式中实践课程设置不少于30%,以保障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是当前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点。

  1。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具有较强的幼儿教师教育技能,掌握幼儿教育工作规律,具有创新能力、研究意识、合作精神,能够胜任各种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幼教工作者。

  2。新课程设置所包含的实践领域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以幼儿园职业岗位对幼教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为导向,设置以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为核心、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融合的、全学程的教学体系。新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如下:

  (1)各类型各学科课程教学和模拟教学情境训练各类型各学科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等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渗透。通识教育课程中的课程如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艺术修养、跨专业任意选修课程,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的汉语水平强化、为汉族学生开设的少数民族语言技能等课程,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与技能水平,使学生能够高瞻远瞩、做好将来的发展规划,为未来的双语幼儿教育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科专业课程的实践领域是指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教学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时间、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这其中包括所有教学法课程如幼儿游戏、美术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音乐教育、体育教育、手工技能、幼儿园环境创设等更是以课堂实践教学为主,还应特别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美术、舞蹈、书法、钢琴等专业技能素养的养成。同时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专业汉语、幼儿园双语教学论课程;为汉族学生开设少数民族语言和应用课程,使民、汉学生均能适应学前双语教育。为切实提高学生应对真实教学情境的能力,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设计了仿真教学情境下的教学训练。由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或者微格教室进行主题活动、双语教学的实际训练,使学生能够综合性地运用教学技能、游戏技能、艺术技能、双语技能等手段,在具体操作中进一步深入理解幼儿教育的理论,拓展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2)实践教育课程设置军训、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热爱生活的作风。幼儿园实践教育课程包括幼儿园见习、幼儿园教育实习、大学生支教等,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形式。具体做法:一是广泛联系城乡各幼教单位(包括幼儿园、早教中心等),建立学前教育实习、见习基地,并与基地保持稳定而长久的合作关系;二是丰富教育实践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将见习、实习、支教等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就业时的适应能力。幼儿园实践活动是学生系统、完整、综合性地提高实践技能的最有效手段和途径。幼儿园见习由各班班主任与系主管教学领导协商安排,联系见习幼儿园,从第三学期开始至毕业,每周2学时或每学期每个学生集中见习一周。幼教单位的实习和支教活动则由学校和学院统一安排、统筹规划。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学会在某些课程学习时写作课程论文、学年论文,积极申报和主持大学生课题研究,也提倡本科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为毕业论文和日后教育实践活动中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敏锐的科研意识和较高的科研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工作中快速成长为“反思型教育实践家”。课外活动也是学生技能培养、实践锻炼的基本途径,应将学生的各种兴趣小组、社团组织等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形式加以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寒暑假则由学院统一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了解社会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锻炼、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新的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1)贯穿全部学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可分为课程教学与模拟训练、幼儿园见习与实习、课外活动、科研训练四大领域,这四个领域在培养学生技能技巧、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

  (2)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使学生具有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每个学生都会弹琴能唱歌、能画画善写字,能编舞跳舞,也能够生动、流利地讲好故事等。为激励全体学生对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的热情与兴趣,学院每学年都准备进行一次专业技能的竞赛活动,并发放证书,给予奖励。

  (3)创造优良的实践教学环境,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首先,在教师队伍上,通过强化专业技能来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专业课教师了解幼儿园教育的实际运作方式,并熟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有工作经验的幼儿园园长或其他专任教师作为实习、实训的兼职指导教师,组建以专任教师为主,幼儿园教师配合辅助的实践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其次,不断改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立一批长期服务于教学的实习、见习、支教等实践教学基地。为各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强有力的理论研究、师资培训服务,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发展。

  (4)建立系统可行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幼儿教师的能力与技能结构,确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考核的内容和项目,建立一套科学、完整、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首先,对校内外的实训和实践课程要加强指导和管理力度。每次实训、实习、见习与支教都应有详细的报告或成果,由教师评定成绩并做好记录,最后记入课程成绩。

  其次,对于艺术、教学、书法等技能训练与学习,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加强基本功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此次课程改革制定了详细的“学生五项专业技能考核办法”,确立了考核标准和实施细则。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后,经专业教师同意和班级筛选报名参加书法、美工(绘画与手工)、舞蹈、钢琴、课堂教学等五项技能测试,合格后由学院给学生颁发幼儿园教师“五项专业技能合格证书”。

  第三,对于免费师范生学习动机与兴趣不足,责任感和使命感缺失等问题,新的课程设置和教学除了加强实践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就感之外,严格考核要求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责任感、紧迫感也是可行之路。

  综上所述,本次改革通过对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重新设置,以及全程实践理念的系统渗透,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责任感,以及反思实践的能力,以期通过合理的培养目标设定和课程设置,培养出富有主体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能够顺利适应社会的双语幼儿教师。

学前教育论文12

  蒙氏学前教育思想的提出是以科学的心理学研究,尤其是儿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的。蒙台梭利在承认儿童心理特殊性的基础上,研究发现了儿童对外界知识、文化等吸收过程中的特殊性,并由此对学前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吸收心理

  蒙氏思想认为儿童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有一种天生的吸收功能。知识以外部信息的元素进入到儿童的大脑之中,当然在吸收这些信息元素的过程中,儿童同时会对外界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等信息同时吸收。这种吸收的能力是儿童天生的。但是在吸收完畢之后,儿童需要对这些信息元素进行主体性的加工和吸收,将这些信息元素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进入到自己的文化信息结构之中。因此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而言,营造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让儿童吸收进优良的信息元素和丰富的知识这只是引导儿童学习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引导才是关键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儿童对所吸收的知识内容进行主体化的加工,将之有效地转化为对于某一个特定年龄段的儿童而言十分必要且优质的信息。

  二、蒙氏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影响与启示分析

  结合蒙氏思想在儿童认知学领域的独特发现,吸收性心理成为学前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理论依据。毋庸讳言,我国学前教育开展较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从蒙氏思想出发,结合儿童的吸收心理,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学前教育活动十分重要。

  (一)蒙氏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应该说,蒙氏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影响十分巨大。从积极影响的方面上看,蒙氏思想启迪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更加清晰地认知了儿童的认知心理过程和特点,然后注重开发活动课程,注重营造良好的幼儿园教学环境,注重教师引导者角色职能的发挥等。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很好的确立,并在实际的学期纳教育活动中得到切实贯彻。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做到万法皆备。积极的一面必然对应着消极的一面。比如蒙氏思想的引入固然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和兴盛带来了巨大动力,但同时也引起了一股盲目模仿之风。毕竟蒙氏教育思想并不是我国本土产生的教育思想,它与我国的具体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甚至是与中国儿童的发展心理之间也必然存在着差别之处。片面引入和照搬照抄,只能让中国的孩子们更受伤。比如,很多幼儿园错误的认为,蒙台梭利教学法就是通过操作教具展开教学活动的方法,这种错误的理解使得在许多幼儿园,所谓的蒙氏思想的借鉴只是停留在引进一套教具模式上,而缺乏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上的改进。

  (二)蒙氏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1.注重儿童的自我发展

  儿童自身具备了自动性吸收和学习的能力,这项能力是儿童自然的学习能力,也是学前教育得以开展并取得高质量成果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但是由于儿童的这种能力长久以来被忽视,所以在我国学前教育初期存在着一定的忽视儿童自身主体性的错误观点。这种错误观点甚至存在于一定数量的幼儿园教师身上:凡事亲力亲为,以言传为主,忽视身教,忽视儿童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吸收心理,这导致儿童内在的学习禀赋和自我接受的`能力逐渐淡化甚至是丧失。最终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层面上损失了天性上的优势,极度不利于儿童未来的综合发展。在此认识下,我国学前教育开始注重发挥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通过设置手工课等多样化的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去吸收和内化,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主要的角色是引导者,为孩子的自我学习和吸收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环境和正确的方向。注重让孩子自己去教自己,让知识自己钻进孩子的心里。

  2.注重活动课程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儿童对知识的吸收是在具体的活动中完成,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含量丰富,元素多样的信息载体,在这个载体中,有许多信息元素可以借机进入儿童的思想之中。比如说游戏已经成为幼儿园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游戏来让学生学会团结、自强等,这一教学方式本身就是蒙氏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的重要启示之一。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和深化,活动课程逐渐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各大幼儿园在课堂建设和拓展,课程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中不遗余力,从儿童的发展实际出发,从儿童内在学习心理的特殊性出发,通过设置手工课,建立美工区,开发新的幼儿园游戏课程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吸收知识,培养技能,获得内在文化的、社会的、知识的提升和升华。

  3.新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

  学前教育在我国尚属新兴,相对于素质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而言,学前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仍在探索阶段。而蒙氏教育思想则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教学模式的逐渐形成。不仅在教学理念上更加注重儿童主体性的地位和价值,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游戏的重要性,同时在办学过程中积极拓展活动课程,构建更加完善和科学的课程体系,为儿童接受外部信息,吸收外部指示元素提供更加有力的环境。此外,更为关键的是,丰富了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国一般采用的同龄编班的形式。混龄编班可以看作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一个特点。以上几点足以推动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在科学的道路上亦步亦趋,不断前行。

  三、结语

  蒙氏教育思想的科学性已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我国学前教育也积极在教学理念和办学方法上进行了改进,蒙氏教育思想中的吸收性心理学说尤其为我国学前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启示和借鉴。当然,为了防止全面西化,也为了中国儿童的健康发展,我们在借鉴蒙氏教育思想中的优秀成分的同时,也要注意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鉴别,确保精准改革和有效改革。

学前教育论文13

  [摘要]教育不仅要关注幼儿的智力发展,更应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将立足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针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思路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思路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只有在平等尊重、互动和谐、合作友爱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实现心理健康。(1)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教师处于课堂的绝对主导地位。在教学实际不如预期的情况下,许多教师会大发雷霆,训斥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对学习产生恐惧、焦虑、排斥、逆反等负面的心理情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平等意味着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绝对权威角色,与学生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有与标准答案不同的看法。(2)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与学生多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重视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对教学的看法和存在的困惑,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与学生一起积极参与,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正面行为,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3)合作友爱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应该保证自身积极平衡的心态,宽容和谅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及时改正。在教学方式上,应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通过合作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好伙伴、好朋友。

  二、丰富幼儿教学内容,创新幼儿教学形式

  初到学校的幼儿,难免会感到陌生和不安,可能会比较沮丧和孤独。而幼儿最熟悉、亲密的无疑是自己的家庭成员,这时在活动中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通过扮演学生熟悉亲密的家庭成员,让幼儿在学校中也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建立起幼儿的安全感和熟悉感。从而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使师生间更加亲密无间,在情感上的距离更近。使幼儿对教师能够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这样有利于幼儿教育的顺利进行,可以提升幼儿的学习效果。幼儿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归纳能力仍然比较薄弱,他们对事物形成认识的路径是先对相对具体形象的事物产生认识,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经历加以理解和思考,从而形成对事物概念的理解。而且,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可以把对幼儿的教育教学与游戏和活动结合起来,帮助幼儿形成自信的心理状态。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通过课堂上的动手动脑游戏,幼儿不仅可以有效地学习和获取经验,而且可以提高幼儿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在幼儿活动中,应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和游戏形式,根据幼儿自己的理解去进行游戏,让幼儿充分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幼儿动手实践的机会。例如,可以让幼儿在院子里寻找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树叶,做成树叶标本书签。如,在语言训练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课本剧表演,通过对话和动作表现剧情。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手脑协调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

  三、完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缓解幼儿课后学习压力

  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做出正面、积极的回应,对表现较好的学生应多加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学生也不能过于严肃,更不能打骂、侮辱学生,应多鼓励、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缓解心理压力,消除不健康心理情绪,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允许学生有不同于标准答案的不同看法,允许学生有创新性的思路,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轻松愉快、活泼开放的课堂氛围。在课后,教师应该充分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把学生的学习重点放到课堂上,不为学生布置额外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后自由玩耍的时间。同时教师应积极打破师生间的隔阂,搭建起师生间情感沟通的桥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应加强与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学习能力、身体情况、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为他们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此外,教师应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同时,教师应注意不要以成人的思维去干扰幼儿活动,更不要强行限制和改变幼儿的思维。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对事物持有一种新鲜感。只有充分自主地活动,才可以给幼儿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更有助于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斌.基于心理学理论的幼儿教育教学管理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xx(2).

  [2]耿洁.职业学校:心理健康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21).

学前教育论文14

  摘要音乐是实现学前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体系,通过开展学前音乐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促进幼儿协调发展。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随着学前音乐教学课程的兴起,幼儿教师音乐素养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对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音乐素养进行详细的分析,指出当前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从幼儿教师音乐素养视角下提出创新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教学形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教师音乐素养课程改革

  1学前教育音乐幼儿教师基本素质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面向的是幼儿,由于幼儿没有任何音乐基础,对音乐的理解几乎是空白,为此幼儿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需要把握幼儿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开展幼儿喜欢的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音乐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素养,还需要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帮助幼儿初步建立音乐体系,让幼儿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与实践知识。素质教育理念下要求幼儿音乐教师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第一,掌握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幼儿教师作为音乐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首先自身要具备专业音乐理论知识,熟知幼儿音乐教学目标和要求,如帮助幼儿识谱视唱练习,让幼儿掌握基本的识谱和读谱能力,为幼儿进行音乐学习奠定良良好的基础,为此教师要重视自身音乐理论知识提升,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教师音乐综合素养。此外教师还需要掌握音乐发生基本原理,并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音乐理论知识,注重幼儿嗓音的保护,实现幼儿健康成长。第二,具备扎实的音乐实践能力。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需要通过开展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幼儿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并能够独立的完成音乐演唱,为此幼儿教师要具备优秀的儿童歌曲演唱和演奏能力,把握儿童歌曲的演唱技巧和风格,并能够进行钢琴等乐器,进行辅助教学,以便根据幼儿学习进度,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为幼儿构建高质量的音乐课堂教学环境。第三,具备幼儿活动组织管理能力。开展学前音乐教学活动是提高幼儿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幼儿教师作为音乐活动策划者和组织者,需要具备优秀的活动组织和管理能力,既要保证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又要让每个幼儿都积极参与音乐组织活动,如幼儿大合唱、歌舞剧编排、音乐情景剧表演等,培养幼儿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情感表达能力。

  2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发展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和普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通过开展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初步建立学习观,让幼儿运用音乐进行情感表达,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学前教育音乐作为学前幼儿喜欢的课程形式,然而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大量问题,主要表现在幼儿教师音乐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匮乏两方面。一方面,我国幼儿教师音乐理论知识相对匮乏。随着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社会阶层认可,我国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并涌现出大量的学前教育机构,这就导致社会对学前教育教师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多,然而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开设时间相对较晚,对幼儿学前教育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学习阶段,这就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的而幼儿教师无法胜任幼儿教学工作,造成幼儿教师整体水平较低。同时学前教育专业对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要求较低,音乐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诸多问题,更加注重幼儿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训练,音乐理论课程设置相对较少,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幼儿教师缺乏音乐理论知识,无法开展有效的音乐教学活动,从而导致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形同摆设,难以提高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幼儿教师音乐演奏技巧缺乏专业性。随着幼儿教师需求量逐渐增多,我国大部分高职及普通高院校都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幼儿学前教育人才,然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步入误区,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忽视音乐课程学习,没有意识到音乐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因而在音乐课程学习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演奏技能和水平不高。此外由于部分幼儿教师受先天条件的现状,不适合进行儿歌演唱,演唱效果十分低下,造成这部分幼儿教师对音乐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影响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效果。

  3提升幼儿教师音乐素养视角下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改革途径

  音乐是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主要针对3至6岁的幼儿,这一时期的幼儿还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约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保护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通过开展音乐课程教学活动,不仅能提升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幼儿音乐艺术细胞,丰富幼儿学前教育形式。面对当前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幼儿教师音乐素养,对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进行大胆创新和改革。

  3.1树立正确的幼儿音乐教学目标,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和推广,幼儿教育水平和质量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我国教育部对学龄前幼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教学目标,即要求幼儿教育要保护和培养幼儿想象力,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音乐作为实现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需要引起幼儿教师的重视,当前我国幼儿音乐教学水平和效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是因为幼儿教师还没有意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在实际实际教学过程中忽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学前教育音乐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课程,需要引导未来幼儿教师转变消极的音乐教学思想,提高学生音乐教学素质,让学生意识到开展幼儿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一方面要注重学生音乐素养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幼儿教师,幼儿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才能有效提高幼儿音乐教学水平,为此学生要注重自身音乐素养提升,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不断练习音乐技巧。另一方面注重幼儿创新意思和反思能力培养,鼓励幼儿教师结合幼儿音乐教学目标和理念,创新幼儿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幼儿教师养成多想、多思的良好习惯,为我国幼儿音乐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3.2创新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内容,构建音乐课程教学体系

  学前教育音乐作为培养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的重要课程,需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首先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内容方面,需要结合当代幼儿教学目标和理念,丰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内容,剔除其中落后的音乐理论知识,融入最新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演奏技巧,以此培养优秀的、走在时代前沿的幼儿英语教师。同时还需要优化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声乐教学、钢琴演奏教学、乐理理论知识教学等,丰富幼儿教师音乐课堂学习内容;此外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教学形式上,还需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创新和改革,不断丰富和完善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情景创设等,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乐趣,从而主动进行音乐学习,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

  3.3重视音乐课程实践教学,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水平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音乐理论知识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音乐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幼儿音乐教学能力,为此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中,需要合理分配课堂教学实践,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首先增加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幼儿教师音乐基本素养,开设符合学生音乐学习需求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真正掌握幼儿音乐教学能力。其次积极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如合唱比赛、音乐情景剧表演等,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提升自身音乐能力。最后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幼儿音乐课程实践教学机会,建设音乐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是我国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重要途径,通过学前教育能够进一步提升幼儿教师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从而提升我国幼儿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音乐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重视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教学模式,以此提升幼儿教师音乐素养,推动幼儿音乐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薇.如何运用奥尔夫声势教学法提高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J].艺术评鉴,20xx(8).

  [2]付珊珊.音乐游戏教学中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J].音乐时空,20xx(3).课程教学

学前教育论文15

  论文题目:中英两国学前教育制度的比较

  摘要:文章主要从学前教育的机构设置、班级规模、课程内容、收费标准等方面,对中、英两国的学前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两国学前教育的差异,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中国 英国 学前教育制度

  中国和英国有着各具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度。本文旨在比较中、英两国学前教育的异同,通过分析,发现中国学前教育的不足之处,从而借鉴英国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中,英两国学前教育制度的比较

  1.结构设置

  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其中托儿所招收3岁以下的儿童,主要是为父母提供方便和对儿童进行保教,以保为主,保教结合;幼儿园招收 3-7周岁的儿童,它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学前班招收的是没有条件进入幼儿园的5-6岁儿童(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

  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保育学校、保育班、学前游戏小组和日托中心。其中保育学校是独立的幼儿教育机构,招收2-5岁儿童;保育班附设在小学里,招收3—5岁儿童。保育学校和保育班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保健和教养。学前游戏小组招收2—5岁儿童,主要是通过游戏使儿童得到全面发展;托儿所分为日间托儿所和寄宿托儿所,招收2-5岁儿童,主要以保育为主。另外,英国设有幼儿学校,招收5-7岁儿童,属义务教育,相当于我国小学的一、二年级。

  2.班级规模

  中国的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特别是幼儿入园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其规模相对于其它国家仍然很大,有的幼儿园的班容量达到了40人以上,师生比达到了1:20以上。中国的幼儿园编班形式多是按年龄划分。

  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学前教育机构都能严格控制班级规模和师幼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师幼率会增大,但最大不超过1:8。英国的编班形式有按年龄划分的(儿童人数少时),也有按人数划分的(儿童人数多时)。

  3.课程内容

  中国教育部1996年6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行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并根据此文件于20xx年7月2日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中国的幼儿园主要实行全日制。

  英国的幼儿教育内容可划分为如下领域:交往、语言和读写、数学发展、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创造性发展、身体的发展、了解和理解世界。英国的幼儿园主要实行半日制。

  4.收费标准

  中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收费标准一直是按幼儿的年龄来划分的,不同的年龄班收费标准不同,幼儿缺席时的餐点费和保教费需退还家长,有的学校假期内也提供服务。

  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收费标准是按天核算的,收费按月进行,每月的第一天交纳全月的费用,儿童缺席时的费用不退还,儿童每天提前来园、推迟离园需另外交费,而且参加兴趣班也要额外的交费。从1998年9月起,所有4岁幼儿都可以享受每周5天,每天2.5小时的免费早期教育。

  二、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

  1.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

  英国的学前教育课程的年龄统划为3-5岁。从内容上看,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强调让幼儿过早地识字和书写,要求幼儿能够独立阅读一系列熟悉的单词和句子,并且能用钢笔写出可识别的字母等(过早的识字到底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利弊如何,值得进一步研究)。英国幼儿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幼儿的个性与能力,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打基础,因此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都与孩子的活动紧密相连。

  2.教育方式自由宽松,对家庭、社区的重视度高

  英国的学前教育方式非常宽松,大多数以个人和小组的方式进行,除了一些音乐活动外,基本上没有集体性的教学活动。这时,家长是幼儿最重要的教育者。英国政府将幼儿工作者这一概念社会化:首先,把母亲关心介入幼儿教育作为一项政策性要求。其次,注重 “照顾人员”的介入,如校外支援者、创造者、辅导人员等。再次,重视家长工作,认为家长是学前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角色。指导幼儿园与家庭协调关系,使家庭和社区成员都成为“幼儿园的合作者”。

  3.注重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已在英国的托儿所里得以广泛应用。每所托儿所的每个班级里都有一台计算机,孩子们可以使用计算机玩许多游戏。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由于图、文、声并茂,使孩子学起来轻松愉快,教学效果明显,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

  4.注意减轻幼儿学习负担和压力

  英国的托儿所给人感觉一般是自由而没有组织性,但这恰好是英国学前教育的特色,英国学前教育在注重培养幼儿能力与个性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减少压力。幼儿一般没有家庭作业,即使是5-7岁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也没有。这一点与中国不同,中国连幼儿园也有适当的家庭作业(小学一二年级相对多一点,尽管国家明文规定要减负)。

  三、启示与借鉴

  从中、英两国的学前教育制度比较不难看出,由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两国在学前教育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借鉴英国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对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1.在班级编制方面

  与我国的学前教育相比,英国的班级规模、师幼比例都比较小,我国应在普及学前教育的同时注意缩小班级规模,降低师幼比率,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英国的编班形式也值得我国学习。我国可以适当地实行混龄编班形式,这样有利于儿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弥补了独生子女缺乏异龄同伴交往环境的缺陷。

  2.在课程内容方面

  从两国的课程内容比较上看,英国的学前教育更重视儿童的数学教育。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20xx年7月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科学”领域的7个条目中,有1个条目涉及到“数学”,如何把幼儿的数学教育有机地渗透到科学教育中,值得我们深思。

  3.在收费标准方面

  我国的收费标准一直是按照幼儿的年龄来进行的,不同的年龄收费标准不同,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借鉴英国统一收费的经验,同时不退还幼儿缺席时的餐点费和保教费(可把这部分的资金作为提高教师工资或增加教学设施方面)。

  4.在师资要求方面

  英国的幼教界要求教师持证上岗,对其学历没有过多的要求,但是很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学校常年提供资金鼓励教师到大学的短期幼教培训班学习或参加各种幼教会议,也会请幼教专家到学校给教师和家长作讲座或参观其它小学、托儿所;而我国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都要求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必须在大专以上,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学历必须在本科以上。因此,很多教师忙于应付各种考试而分散了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教的质量。

  5.在与家庭、社区的联合教育方面

  英国的学前教育注重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亲密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到幼教中来,及时发现并指出问题,并鼓励幼儿园把大门打开,走到社区中,充分发挥社区的资源。事实上中国由于过多地考虑学生安全问题,很少有幼儿园让孩子走出幼儿园参加活动。

【学前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学前教育论文04-01

学前教育论文06-16

学前教育论文05-15

学前教育理论的论文10-06

学前教育论文题目07-20

学前教育认知论文10-08

关于学前教育论文10-08

学前教育自考论文10-08

学前教育论文的摘要10-08

学前教育论文分享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