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奥苏伯尔认知结构同化理论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的论文
摘要:认知结构同化理论是奥苏伯尔的代表性理论,它强调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倡导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文章主要从有意义学习、组织者策略和三大驱力动机三个方面阐述该理论,并分别从这几个方面提出如何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有策略地对幼儿进行引导和给予激励。
关键词:奥苏伯尔 认知结构同化 有意义学习 组织者策略 驱力动机
一、奥苏伯尔及其认知结构同化理论
奥苏伯尔(david·p·ausubel),美国心理学家、认知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认知结构论者,主要从事学校学习理论的研究。他在吸收了同时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理论和思想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把认知心理学与课堂教学密切地结合起来。
认知结构同化理论由奥苏伯尔于1963年提出,是其学习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基础。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都是建立在他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即“同化”。认知结构同化理论的核心就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主要包括有有意义学习、先行组织者、三大驱力动机。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阐述认知结构同化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二、奥苏伯尔认知同化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一)有意义学习——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有意义学习理论是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上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在他看来,有价值的学习,应该尽可能的有意义。他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并且,有意义学习的效果受学习材料性质和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而有意义接受学习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学龄前儿童生活经验少,背景知识不足,成人的教授对他们头脑中概念的形成发挥着重要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幼儿教师有策略地进行“讲解教学”,促进幼儿有意义地接受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对儿童的原有认知状况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奥苏伯尔有一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幼儿教师在教授新知识之前,先要通过日常的观察和学习过程了解幼儿头脑中已经有了哪些概念。在此基础之上,以幼儿已有认知作为出发点和桥梁,找到幼儿已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联系的切入点,选择与幼儿原有认知产生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而后运用多种方法,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新知识的呈现,帮助幼儿掌握和理解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新旧知识的顺利联结,促进二者的同化,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意境中去。幼儿天生具有好奇心,教学内容呈现得当的同时,提供丰富而富有想象力的情境,更能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因此,幼儿教师应尽量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
需要指出的是,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是教师积极引导、学习者主动内化,使新知识内化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新的意义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幼儿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要经历一个积极主动地建构和内化的过程。因此,幼儿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幼儿的接受程度和反应情况,适时地做出调整,切不可一味地唱独角戏。
(二)组织者策略——有策略地对幼儿进行引导
奥苏伯尔提出一种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有效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即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提供比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的引导性材料,用来帮助学习者确立学习心向。
在学前教育中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在进行讲授前,先向幼儿呈现相关的背景材料、内容要点以及主题等上层水平结构,幼儿一旦掌握了上层水平的结构,就会将这一结构作为框架,去同化、吸纳新的材料,有效地加工信息,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材料的呈现要有一定的次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给幼儿呈现新知识之前,最好有一个巩固以前认知经验的阶段,确保幼儿为建构新认知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先传授具有最大概括性的概念和原理,再进行具体概念的讲授。注意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性,进行安排和组织活动。教师还应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既要考虑幼儿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又要顾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程度、清晰度与稳固性等问题,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好动是幼儿的一大特点,幼儿教师在呈现材料的时候,要努力用多种教学策略和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直观性强、容易引起幼儿兴趣的声音、图像信息,像多媒体的运用。举例来说,在传授有关地图和地球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让幼儿直观地看到地球和各大洲大洋,在幼儿的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印象,让知识的同化更有效。
(三)三大驱力动机——不同动机施予不同的激励方式
奥苏伯尔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动机的作用,他明确提出“学习与动机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是一种单向性的关系”。他提出的三种内驱力主要包括认知驱力、自我提高驱力和附属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是源自学习者内部的动机需要,是学习者要求理解知识、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这些需要大多来自学习者内部的心理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从而完成某项工作并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驱动力,它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一定满足,从而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渴望。 附属内驱力属于外部动力,指学习者在获得表扬和赞许的时候,表现出对学习的渴望。附属内驱力是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辅助手段,随着学习者年龄的增长它的作用会逐渐下降,其来源是多方面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赞许和奖励都会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幼儿的学习受到这三种不同的内外动机的影响,也就是受到身心发展和社会文化诸多因素的影响。幼儿教师可以发挥的就在于如何更好地认识、控制和调节这些因素,运用教学艺术和智慧,充分调动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点。这也要求幼儿教师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因此,幼儿教师应该重视在与幼儿接触中的评价作用。一方面,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以表扬和肯定为主。当幼儿的观点不成熟时,教师不应责备;对于幼儿虽不成熟但有创造性的观点,教师尤其要发现其中的价值和意义,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的方式,使幼儿发挥出其潜在的能力与智慧。另一方面,幼儿存在个体性差异,教师应了解和正视这种差异,尽量针对不同幼儿的不同驱力动机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总之,恰当地在学前教育中运用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能够使幼儿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琪,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李汉松.西方心理学史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陈崎.当代教育心理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 孙秀萍.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模式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4)
[5] 牛东亚.奥苏贝尔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及其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
[6] 庞雪群.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在我国教学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9)
【奥苏伯尔认知结构同化理论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的论文】相关文章:
美国环境公众参与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0-05
浅谈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的论文10-06
基于奥苏贝尔动机理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10-08
幼儿学前教育的异化与治理论文10-09
荀子的荣辱观及其现代启示论文10-09
谈累积过程理论对我国经济的启示论文10-07
我国刑法中因果关系及其理论完善分析论文10-09
国外学前教育对我国的启示论文10-09
学前教育专业班级管理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