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双向情感障碍的表现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狂抑郁症,是一种涉及一次或多次严重的躁狂和抑郁发作的疾病。这种疾病使人的情绪摇摆于极度高涨(或者易怒,或二者兼有)和悲伤失望之间,在这两种状态之间会存在情绪正常的时间。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双向情感障碍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这种状态的突出表现,首先是情绪高涨。
这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喜悦和兴奋。
病人往往眉飞色舞,谈笑风生,洋溢着欢乐之情。
由于患者的愉快情绪和他的整个行为相协调,因而具有感染力。
02
由于自制力减弱,对接触的事物往往作出过分的情绪反应,可以因一点小事不称心而勃然大怒,暴跳如雷。
但随后很快又为原先愉快、高涨的情绪所代替。
03
病人的思维快捷,联想迅速,说话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见解多肤浅片面,内容重复,自以为是。
新概念不断涌现,话题常随环境变化而转移。
再次是行为活动明显增多。
病人天不亮就起床,开始他那极为忙碌的一天。
或者不加考虑地去做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但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忙碌终日,无所事事。
End
抑郁状态
01
病人起初表现为疲乏无力,无精打采,失眠早醒,工作能力下降等。
以后逐渐出现情绪消沉,忧郁、沮丧,一筹莫展。
遇事消极,以往的“过失”和眼前的“不如意事”纷纷涌上心头,萦回不去。
02
病人感到自己思想迟钝、脑子变笨。
严重的抑郁情绪使他总是自责自罪,认为自己成为了废物或社会的寄生虫。
甚至把过去的一般缺点错误夸大成不可饶恕的罪行而要求处理自己,因此而产生罪恶妄想、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等。
此外,病人还会根据便秘、食欲不振和腹部不适等而自疑得了某种不治之症。
03
由于运动机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比如动作迟缓,卧床少动,衣着随便,不事梳洗,低头弯腰,双肩下垂,面无表情,嘴角下垂,双眉紧锁,目视地面,无言少动,可端坐半天而不变势。
严重时还会呈现木僵状态。
End
01
躁狂抑郁状态
01
以躁狂状态的“三高”(情绪高涨、思想奔逸和动作增多)和抑郁状态的“ 三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动作迟钝)相
互转化,交错出现,甚至部分躁狂症状和部分抑郁症状在病人身上同时混合存在的现象,称为躁狂抑郁状态,也称为混合状态。
但这种状态的病人在临床上很少见。
双向情感障碍的表现【2】
一、情感脆弱:患者常常因为一些细小或无关重要的事情而感到悲伤或兴奋激动,无法克制。
常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也可见于神经症的神经衰弱等功能性精神障碍。
二、易激惹:患者很容易因为一些小的事情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
例如生气、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持续时间一般比较短暂。
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例如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
也可见于躁狂状态等功能性精神疾病。
3
三、强制性哭笑:患者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出现不能控制的、没有丝毫感染力的面部表情。
患者对此既无任何内心体验,也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哭和笑。
这是在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时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症状。
4
四、欣快:是在痴呆基础上的一种“情绪高涨”。
患者经常面带单调并且刻板的笑容,连自己都说清高兴的原因,因此给人以呆傻、愚蠢的感觉。
可见于麻痹性痴呆和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
5
五、病理性激情:是指突然发生的、非常强烈但又短暂的一种情感障碍。
它与情感爆发的不同之处:其表现为冲动、伤人、毁物等具有很强的破坏性的行为,多半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事后遗忘。
多见于癫痫、颅脑外伤、中毒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分裂症。
双向情感障碍的表现【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关于双相障碍,根据发作时所处的状态分类如下:
双相障碍-目前为轻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轻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混合发作。
其它待分类的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目前为快速循环发作。
环性心境障碍。
另外,根据躁狂抑郁发作的轻重进行分类,是目前临床经常使用的分类。
双相障碍分为:
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明显且严重,又有重性抑郁发作。
双相Ⅱ型:躁狂发作一般较轻,其抑郁发作明显而严重。
双相其它型:躁狂或抑郁发作均不严重。
环性情绪人格:具有躁狂抑郁双相情绪波动人格特征,其情绪波动幅度轻。
[1]
症状/双相情感障碍
情绪高涨、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或呈双相性。
情绪低落者,从轻度悲观到强烈自罪感。
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
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
焦虑,病情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临床表现/双相情感障碍
双向情感障碍
双向情感障碍图册
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1.抑郁发作
双相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及生物学异常相似而难以区分,双相抑郁因表现不典型往往被忽视。
正确诊断双相抑郁障碍是合理治疗的前提。
两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转归存在明显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人口学特征
①性别:单相抑郁女性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2倍,但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性别差异不明显。
②年龄:双相障碍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单相抑郁症为40岁,前者明显早于后者,尤其是25岁以前起病的首发抑郁是双相抑郁的重要预测因素。
③家族史:家系调查和双生子研究已经证实双相障碍的家族聚集性,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障碍(尤其是双相I型)患者的家系传递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更密切。
(2)抑郁发作的特征
①特点: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抑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反复发作较频繁。
②症状特征:双相抑郁区别于单相抑郁的症状特征包括情绪的不稳定性、易激惹、精神运动性激越、思维竞
赛/拥挤、睡眠增加、肥胖/体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更多的自杀观念和共病焦虑及物质滥用(烟草、酒精、毒**等)。
2.躁狂发作
(1)心境高涨: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
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
部分患者则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马上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
的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信口开河,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
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3)活动增多: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忙忙碌碌,爱管闲事,但往往虎头蛇尾,一事
无成,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常挥霍无度,慷慨大方,为了吸引眼球过度修饰自己,哗众取宠,专横跋扈,好为人师,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举止轻浮,常出入娱乐场所,招蜂引蝶。
(4)躯体症状: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瞳孔扩大。
睡眠需要减少,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节律紊乱。
食欲亢进,暴饮暴食,或因过于忙碌而进食不规则,加上过度消耗引起体重下降。
对异性的兴趣增加,性欲亢进,性生活无节制。
(5)其他症状:注意力不能集中持久,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转移。
记忆力增强,紊乱多变。
发作极为严重时,患者极度的兴奋躁动,可有短暂、片段的幻听,行为紊乱而毫无目的指向,伴有冲动行为。
也可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及思维不连贯等症状,称为谵妄性躁狂。
多数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丧失自知力。
(6)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
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性欲增强,睡眠需要减少。
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较莽撞,但不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
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3.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
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
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
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
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检查/双相情感障碍
通过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由躯体疾病或物质依赖所致的双相障碍。
部分双相障碍患者(尤以女性)可能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因此应做甲状腺功能测定。
对过度兴奋及进食不好者应注意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的了解。
心理学测试、神经生化、神经电生理和脑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结果可供参考。
在治疗过程中进行药物血浓度测定,以保证疗效、监测毒副反应及治疗依从性。
发病因素/双相情感障碍
生物学因素
双向情感障碍
双向情感障碍图册
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异常。
5-羟色胺(5-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志。
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
多巴胺(DA)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
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在血浆和脑脊液中水平降低。
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
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遗传学因素
调查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障碍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中发病率高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分子遗传学方面,不少学者探讨了与双相障碍可能有关的标记基因,但尚无确切可重复验证的结果,双相障碍的易感基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目前,有关双相障碍遗传方式倾向为多基因遗传。
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
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
总体来说,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遗传因素的影响可能较为突出。
[2]
发病年龄/双相情感障碍
据统计,约有一半的躁郁症患者发病于青少年阶段,提早发现,才能对病情做最佳控制。
若父母双方都有病史,孩子罹患的比率是50%,父母单方有病史,罹患比率则约15%到20%,有家族史者须特别当心。
一般而言,躁病的发病年龄约在二十岁与二十五岁之间,郁病的发病年龄则大约在三十至三十五岁左右。
躁病与郁病发作持续时间也不尽相同,通常若不加以治疗,躁病的症状可能持续三至六个月,郁病症状,可能长达六至九个月.
诊断标准/双相情感障碍
躁狂发作
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情绪高涨和/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
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到需住院或过去有肯定符合标准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且至少有下列症状中四项(若情绪仅为易激惹。
则需具有五项):
言语比平时增多,或滔滔不绝。
意念飘忽,思维奔逸。
注意力不集中,随境转移。
自负,自我评价过高。
自我感觉良好:感到头脑灵活、身体特别强壮或精力充沛。
对睡眠的需要减少。
活动增多(包括工作、日常活动、社交及性行为方面)。
轻率任性,不顾后果。
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社会能力(指工作、学习、社交或家务能力)明显受损。
需立即治疗或住院。
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排除标准
1.当情绪症状消退后,下列症状继续存在:①与心境不协调的妄想和幻觉。
②怪异行为。
②“一级症状”。
④紧张症状群。
2.情绪症状系附加于精神分裂等其他疾病者。
3.情绪症状系药物、中毒或其他器质性原因所引起。
抑郁发作
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心境抑郁为主要特征。
且相对持久,但在一日内可有晨重晚轻的节律变化。
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需立即治疗或住院者,或过去有肯定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且至少具有下列症状的四项:
①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或无愉快感,性欲减退。
②精力明显减弱,无原因的疲倦,软弱无力。
③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企图或行为。
④自责或内疚感。
⑤思考能力或注意力减退。
⑧精神运动迟钝或激越。
⑦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⑧食欲减退,体重明显减轻。
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社会能力明显受损。
需立即治疗或住院。
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排除标准
同躁狂发作标准中的第(三)项。
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两项中的一项:
①过去有躁狂发作,本次表现为抑郁发作者。
②过去有抑郁发作,本次表现为躁狂发作者。
【双向情感障碍的表现】相关文章:
心理障碍的表现11-17
成年人沟通障碍的表现09-30
摆脱情感障碍的方法09-30
家园双向沟通的探讨10-05
企业双向承诺书10-02
帮扶双向承诺书10-02
扶贫双向承诺书10-02
廉洁双向承诺书10-02
双向转诊工作总结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