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技巧

初中记叙文作文写作技巧

时间:2022-10-08 22:55:48 学习技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记叙文作文写作技巧

  初中记叙文作文写作技巧,记述文的写作作文一直都是作文的主打类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初中记叙文作文写作技巧哦!

初中记叙文作文写作技巧

  满分作文记叙文写作技巧【1】

  技巧一:中心突出,立意深远

  首先,立意必须集中而突出。

  即使需要使用较多的素材也只能统一在一个中心之下,这样才不会散而无主,不至于喧宾夺主。

  其次,记叙文务必符合积极、健康、深刻、高远的立意要求。

  其三,要善于从日常小事中发现深刻、有时代气息的主题,善于从事件的表面向深处挖掘,使主题变得深刻起来。

  其四,运用对比可以让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事件的中心揭示得更深刻。

  如将美与丑、善与恶、强与弱、悲与喜对比,将人或事的前后变化对比,将不同的人对某人某事的态度对比等等。

  另外,你也可以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暗示事件发展,衬托人物心情等,从而彰显主旨。

  如一篇《责任重于泰山》的作文。

  作者先用“每个人都有着每个人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作题记,然后分别用一、二、三作小标题,依次叙写了张老师出人意料地带病冒雪上课、检察长在战友(因救护自己而牺牲)儿子的判决书上签字前矛盾的思想斗争、县委书记为了泄洪抢险而顾大局舍小家决定炸除自己从小生活的村庄这三件事,说明了给学生上课是教师的责任、严格执法是领导者的责任、保护国家利益是所有公民的责任,从而使“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责任”的主旨得以凸显。

  技巧二:详略得当,内容充实

  选材要鲜活。

  即选构要真实、新颖、典型,从生活中捕捉精彩的典型素材,筛选出那些最高兴、最悲痛、最深刻、最难忘、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展现时代风貌的典型事件,或者概括提炼,或者放大细节,或者定格镜头,必能写出具有、独特个性、深刻感悟和超级感染力的佳作来。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如作文《一张贺卡》,作者以“贺卡”为线,围绕一个穷学生给老师“送贺卡”这件事展开生动描述,把“买贺卡”“送贺卡”“卖贺卡”三个场面一线串起,使文章曲折生动、感人至深;但在处理素材的详略时,却略写“送贺卡”,而把自己“买贺卡”前的思想斗争、老师“卖贺卡”后的感动心理浓墨重彩描述,这样就突出了一个正直、慈爱、善良的老师形象。

  技巧三:情感真挚,叙中含情

  在刻画人物时,要将真情实感融入到细致、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中去,人物有了真情实感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

  可以通过细节描写、选用情感鲜明的词语、打造抒情语句来流露真情。

  例如《懂你,懂你》中描写丰富细腻、真挚感人。

  作者将“我”的深切感受、心理活动和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结合起来,一个,心思细密、宽厚温和、体贴女儿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技巧四:结构清爽,叙事生动

  首先结构要完整,写人叙事要清晰。

  应善于运用前后照应、一线串珠等技法组织材料。

  其次叙事要生动,情节要曲折。

  叙事写人时可以使用前后对比法、设置悬念法、抑扬生变法、虚构科幻法等来使文章尺水兴波、妙趣横生。

  如一篇《我的这杯“苦咖啡”》的作文,作者分别以“麦田?烈日”“村边?夏夜”“小院?清早”“医院?黄昏”为小标题,按地点和时间变化为序依次描绘了四个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和爷爷之间细腻深厚的祖孙情。

  这种以情为线的行文,立意、情感、事件以一贯之,极具结构美和情感美。

  技巧五:个性人物,形象鲜明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大多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中心的。

  你可以通过个性分明的外貌、神态、服饰、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例如通过不同人物的语言便能体现出各自文雅有礼、粗鲁低俗、豪爽干脆、优柔寡断、风趣幽默、干巴木讷等迥异的性格。

  你也可以随着事件的发展或观察角度的变化,对人物进行多层次描写,或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特别要注意细节描写和概括描写相结合。

  记叙文写作技法【2】

  1、 准确审题

  常见的记叙文的审题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抓关键词语法,也叫重点词语分析法。

  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就能弄明白要表达的中心。

  如《难忘的初中生活》这一题目,“生活就是文章的文眼”,本文要求写初中生活。

  初中有漫长的三年,写哪些呢?再看题目中的“难忘”,就写那些印象深刻的,有意义的或有趣味的生活。

  再如《童年趣事》,“趣事”就是本篇文眼,应抓住“有趣”写事,有的事很有意义,但缺少趣味性,就不能写,并且要发生在童年的事情。

  (2)添加因素法,也叫补充条件法。

  有的题目限制不具体,似乎无处下笔,这时,审题时给题目添加限制的条件,写作内容明确,就可以写作了。

  如《背影》,可写的内容很多,可以给题目添加因素,写“父亲的背影”或“母亲的背影”“老师的背影”等。

  《委屈》添加因素,可以写自己的委屈,他人的委屈等。

  再如《变》,可以写人的变化,也可以写成事的变化,还可以添加诸如“家乡的”“祖国的”“班级的”等因素去写。

  (补充:南通市的考题,往往要把“我”放进去,以“我”为主。)

  (3)以小化大法,也叫缩小范围法。

  有的题目比较宽泛,可写的范围太大,要通过审题缩小范围,使所写范围进一步明朗化。

  如《童年》,可缩小范围,化解大题,侧重写童年的小伙伴或童年的梦想,童年二三事等;再如《难忘的一天》,一天当中的活动太多了,一一记下来就成了流水账,可以缩小范围,写一天当中的主要活动,突出“难忘”这一中心,其他活动略写,点到为止。

  这种审题方法可以和添加因素法结合起来用。

  添加因素或缩小范围后,在文中要适当地点题,照应题目,揭示中心,这样就不会出现题宽文窄的现象了。

  如《童年》写成童年的梦,就可以在结尾照应题目:“童年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留恋,童年的梦又是多么绚丽多彩啊。

  至今,我还在为这多彩的梦而努力着。

  (4)小题大写法,也叫做深挖主题法。

  这种题目和那种写法范围宽泛的题目正相反,往往要求写一些小事,这就要深入挖掘小事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深化文章的中心。

  如《一件小事》、《订纽扣》、《一张电影票》。

  鲁迅就是从一件小事中看出了劳动人民的高大,进而解剖自己,激励自己,我们是不是可以从纽扣中感受到伟大的母爱,从一张电影票中体会到纯真的友谊呢?在这方面,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可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5)比喻、象征法,也叫联想法或以物喻人法。

  有些事或物为题的题目比较隐蓄、隐晦,如果照直写会流于肤浅,或写不出新意,我们审题时就要研究题目蕴涵着的意义,这时可发挥想像,揭示事物的比喻义或象征义,使文章立意有深度,新颖、不落俗套。

  如《桥》,可以发挥想像。

  在你学习上、生活上或思想上遇到困难时,老师帮助你,老师就是你人生路上的桥,《航标》也是如此。

  又如《落叶》《竹》

  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3】

  一、一线串珠

  “一线串珠”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方面地展开记叙。

  这“一线”从文章的内蕴来说就是“中心”,从外在表现来说,它要借助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这就是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各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和谐的有机体。

  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一条线。

  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取何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下面来欣赏冰心的《笑》: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

  推开窗户一 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

  ——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 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

  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

  ——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

  ——一条很长的古道。

  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

  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

  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

  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

  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

  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

  ——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

  ——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

  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

  门前的麦垅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

  —— 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

  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

  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

  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这篇文章以“笑”串起作者对三幅微笑图景的追忆、描述,表达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的追求,抒发作者泛爱的思想感情。

  二、镜头剪辑

  “镜头剪辑”本是电影制片的工序之一。

  所谓“剪辑”就是按剧本结构和创作构思的要求,把拍摄到的镜头经过选择、删剪、整理、编排成结构完整的影片。

  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

  镜头剪辑用于记叙文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

  这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断,有序地写下来。

  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

  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

  运用镜头剪辑要注意:(1)剪辑的镜头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层面上,选材须多角度,具有代表性,力求立体、全方位的反映主题。

  (2)根据主题的需要,表达时,各片段在内容上须有所侧重,即从某一个侧面表现主题。

  (3)既要把完整的素材分割,又不能剪得支离破碎。

  留下来的一个个镜头应具有内在联系。

  (4)要善于选取大镜头。

  每个镜头都必须是内容充实的画面,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5)镜头之间要有空白,不要构成一组“连环画”,而应是具有跳跃性的。

  (6)一般来说有情节的事情,可以纵向剪辑;情节不太丰富,宜用横向剪辑。

  (7)剪接的镜头排列是有序的,或横向排列,或纵向排列,或按逻辑思维排列。

  前面举到的冰心的《笑》,就围绕着“爱的调和”这一主旨横向剪辑了三个生活镜头,让读者在其是感受与深思。

  三、时空交织

  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

  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

  原来的高中课本上有这样一篇著名的通讯,题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是平陆县六十一个民工突然发生食物中毒事故。

  作者先写民工中毒的场面,接着写卫生部接到紧急求援电报,再写平陆医院抢救经过,转而写北京有关医药商店调运紧急药品的情况,如此轮留反复交织的叙述,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

  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以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四、一波三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忌平铺直叙,忌记流水帐,若能尺水兴波,就能引人入胜。

  下面我们来欣赏这样一篇记叙文:

  选举风波

  临近期末,要选优秀干部了,全班共四个名额,星期三下午由全班同学民主投票选举产生。

  本来是很简单的事,可第四名的张楠和第五名的王云选票一样,而王云又偏偏是班主任李老师的外甥,这下子,本来很简单的事变得复杂起来。

  我们推测,只好凭老师那一票来定乾坤了。

  大家议论纷纷,究竟谁当选一下子成了全班的焦点话题。

  “我看,应该选张楠,因为他无论那方面都比王云强。”

  “就是的,我看最后一个名额非他莫属了。”

  “那不一定,你们可要知道,王云可有个最大的优势,他是……”

  同学们看着王云那洋洋得意的样子,都有些愤愤不平了。

  也不知是谁竟然组织起几个同学给老师写了一封“敦促书”,这样一来,本来就不平静的教室顿时沸腾起来。

  有的同学拍案叫绝,称赞写得好,有的同学诚惶诚恐,扯着嗓子喊:“还是别写了,这不是等着挨批吗。”还有的交头接耳,不知在议论什么。

  第二天早晨,我走进教室,只见同学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议论着,不知谁还煽风点火:“这下可有好戏瞧了,看老师怎么收场。”看着讲台上的信,我不由打了个冷颤。

  上课铃响了,第一堂就是班主任的课。

  李老师踩着铃声走进教室,同学们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教室静得有些叫人害怕。

  大家既希望老师看到那封信,又怕老师看到那封信,值得庆幸的是,李老师走到讲台前,放下提包和课本,正好压在那封信上。

  我松了一口气。

  开始上课了。

  同学们一个个缩着脑袋,用书挡着脸,看起来好像在读书,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老师的举动上。

  老师一面向黑板,同学们就从书缝里偷偷地打量着老师。

  老师一边领读课文,一边踱着步子走到教室后边,同学们的眼光也跟了过去。

  老师一抬头,同学们“呼啦”一下子又都转了过来,读书声也洪亮了。

  老师转过身往教室前面走,同学们听着老师的皮鞋声一点点逼近,自己却又不敢扭头看一眼,生怕老师从起伏不定的读书声里察觉到点什么。

  我的手心一阵冷汗。

  下课铃响了。

  同学们长吁了一口气,心里的石头好像落了地。

  可李老师并没马上走,开口打破了这寂静:“通过反复比较,慎重思考,我认为张楠的工作成绩突出,我的这一票给张楠。

  ”同学们一下子都震惊了。

  既而是一片掌声。

  “不好!”谁喊了一声。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把目光一下子集中到讲台上。

  心里默默祈祷着:“千万不要让老师发现那封信。”但事情好像偏偏要和大家作对似的,就在老师拿起提包起身刚要走时,那封信随着提包带起的风飘到了地上,大伙刚刚松的弦一下子又绷紧了。

  李老师捡起信,打开看了看,笑着说:“有这么多人支持我的观点,我很高兴有这么多知音。” 我心里上下翻腾,不知是宽慰,是惊喜,是懊恼,是信任,还是敬佩……

  这篇文章开头写评选的矛盾所在是李老师的那一票究竟投给谁,悬念顿生。

  同学们愤愤不平的议论和王云洋洋得意的神态掀起了波澜,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

  同学们的“敦促书”将波澜推起,而课上老师竟然没发现精心设计的“敦促书”,大家收紧的心立即又松弛了下来。

  眼看就要风平浪静,谁知“敦促书”又飘到了地上。

  全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波三折,可用巧设伏笔、设计巧合、铺陈误会、着力突转、顺逆法等。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

  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五、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先“抑”是为了后“扬”,“抑”是为了反衬“扬”。

  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我们来欣赏下面这篇文章:

  我撕掉了扉页

  海沉川

  我和她相识不到几个月,就匆匆地分离了,她叫什么名字,我从未问过,也永远不想知道。

  因为记忆深处的回忆是不堪回首的——

  我和她是在一次物理竞赛中认识的。

  她穿着一件红与黑相间的花格子外衣,戴着一副眼镜。

  说心里话,我并不喜欢她。

  可是,所有参赛的同学中只有我和她是同校,且同是女生,耐不得寂寞,我就和她聊了起来。

  尽管这种谈话方式并不高明,但我们毕竟成了“朋友”,这一次的相识,我竟忘了问她叫什么名字。

  几个月后的团员联谊会上,我和她又见面了。

  那是初夏的一个夜晚,她身着乳白色的连衣裙,腼腆地站在灯火辉煌的大厅中央,朗诵了她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我赞美雪的洁白,它有着清纯脱俗的美……”这诗,不由使早已厌倦摇滚歌曲的我为之动情。

  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感到她的美,文静有余。

  我偷偷地记下了这首小诗,并把它抄在日记本的扉页上。

  毕业前的两个月,是最紧张的。

  在物理提高班里,我第三次见到了她。

  那时,练习卷题目很难,我们提高班里的学生好多人不及格,我和她

  也不例外。

  物理老师又出了一份练习卷。

  测试还未到结束的时候,我早已做完,不耐烦了,东瞧西望。

  猛地,我看见她腿上摊着一本书,她正紧张地翻着。

  我彻底傻眼了,继而是充满内心的忿恨和鄙视。

  这一次见面,我和她疏远了。

  我不愿正视她的眼睛,我竭力回避着她,因为我知道多见她一次,就多一分难堪。

  可造物弄人,在校辩论赛中,我又一次遇见她,她是参赛者。

  不可思议的是,她的演讲题目竟是——《谈考试作弊的危害性》。

  她依然是那身白色的连衣裙,依然带着几分腼腆,不同的是,这一次她更带有几分激动。

  望着她滔滔不绝地演讲,我感到一阵目眩。

  “考试作弊,我以之为耻。

  靠这样得到的分数并不光……”这一个个带刺的字,如一只只嘲讽的眼睛向我无情地眨着。

  我乏力地坐着,无动于衷地望着她,心里却坚定了我的想法——“我看不起你!” 这次演讲她得了二等奖。

  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唯独我没有拍手叫好。

  回家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张记着小诗的日记本的扉页撕碎了……

  这篇文章对“她”的描写采用了“抑扬法”中“欲抑先扬”的手法。

  “我”和“她”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系。

  作者在一次试场上初识了她。

  后来看到她一身洁白如雪的连衣裙,再听到她朗诵的一首赞美雪的小诗,“我”对她产生了好感;但另一次物理考试,她竟作弊,使我对她产生了鄙视的情感,更令我憎恶的是她竟然在演讲中大谈作弊的可耻。

  言不副实,外表与内心不一致,我看不起她。

  作者把自己这一感情的变化寄托在一个细节上:把诗记在自己日记扉页上,尔后又愤怒地撕掉扉页,作者的情感变化,顺畅自然合理。

  六、穿插流动

  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这种用在谋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动。

  穿插流动的手法,是插叙的一种特殊用法。

  如王安忆的《雨,沙沙沙》记叙一位姑娘在雨夜没搭上未班车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绪流动,文章多次插入这位姑娘心灵深处的意识活动,反映了姑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运用穿插,不宜太多,过多的穿插会影响文章本身的连贯性。

  七、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

  这样的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

  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下面我们来欣赏如下一篇文章:

  石榴花开

  倪 玲

  石榴花开了,层层开满枝头……

  暮色中,我拿着几朵刚盛开的石榴花如约来到了云的墓前……

  记忆中,我和云的相识是在图书馆里。

  一切似乎是巧合,我和她同时拿起了那本《无名的裘德》,也几乎是同时,我们都做出礼让的动作,而后又彼此笑了一下。

  我说:“Lady first.”她说了声“谢谢”,便坐在我对面的桌子旁。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几乎天天都能在图书馆里遇见,相互也只是礼貌的笑笑,并无话语。

  突然有一天,她问我同情裘德还是哈代,我说两个都同情。

  她似乎是同意我的答案,微微点了点头,她接着问我是否看过《简·爱》,我说只是听说过,无缘拜读。

  她说她非常喜欢简·爱在庄园里说的几句话,并即兴为我表演了一番。

  第二天她给我带来了那本《简·爱》,并且在中间夹了一朵石榴花。

  她说她喜欢石榴花。

  那时我一直奇怪像她那样一个感花溅泪的女孩,怎会喜欢石榴花。

  我原本以为她应该喜欢栀子花、茉莉花那样的洁白、淡雅的。

  可以说书籍使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也开始慢慢地了解她了,至少我这样认为。

  一天午后,她邀我一起看狮子座的流星雨,我满口答应,也许是因为我也是狮子座的。

  那天晚上,她问我是否喜欢流星。

  我说虽然美丽,但却太短暂了。

  她说只要曾经拥有,夫复何求。

  谈话间一颗流星划破了夜空,她随即许了一个愿望。

  我说可否说来听听,她没有回答,只是问我如果有一天她如同流星般的逝去,我是否会流泪,我笑她太多愁善感了。

  接着便套用了一句台词送予她: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那次她笑了,笑得特灿烂,如同那颗流星,也许更像一朵石榴花。

  自从那次一起看流星后,就因为忙着考试,没有去图书馆。

  一天突然收到云的一封信,叫我去医院看她。

  我匆忙赶到医院,在血液病房里找到了她。

  她躺在白色的病床上,整个人显得非常的憔悴苍白,见了我似乎想挣扎着起来。

  然而事实上,她早已奄奄一息。

  我见势,急忙把她扶起来。

  我没有太多话,因为我不想她太累。

  许久,她要我帮她照顾她的石榴树,她说她很遗憾没能和我终身为友,但愿能变成来年后的第一只石榴。

  我噙着泪,默默地为她祈祷,祝愿她一切都会好起来……

  我精心照顾着云的石榴树,看着它开第一朵、第二朵……并看着一朵朵不起眼的小花结出一只只火红的石榴。

  我想我已经完全了解了云,如果云活着,至少也会这样认为。

  文章开头写了开满枝条的火红般的石榴花与一个女孩凄清的坟墓,两者色调窘异,造成情景上的反差,这是反差悬念。

  接着回忆与云的交往过程,这是倒叙悬念。

  感花溅泪的女孩,居然喜欢石榴花,使人感到奇怪,这是物件悬念。

  文章悬念叠生,却不知作者用意何在。

  最后读完全文,我们才猛然醒悟,云是喜欢那石榴般火红的生活,然而她却偏偏带着石榴花般的梦如流星似的离开了我们。

  她那种对生活炽烈的爱,对生命将逝的沉着平静,和她那石榴花般灿烂的笑容,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这里的意蕴是深远的,由石榴花造成的悬念贯穿全文,随物宛转,层层铺垫,清新活泼而又隐隐透出一丝凄婉忧伤,让人在悲喜中禅悟着生命的真谛。

  悬念的运用使文章产生了震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八、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意愿。

  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

  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

  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

  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

  (1)“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2)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九、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

  如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极力描绘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建筑的壮丽;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美女之多和珍宝之富;第三段夹叙夹议,论述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营宫室,招致国家迅速覆亡、宫室一旦毁灭的必然结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呜呼”领起,发出深沉的议论慨叹,指出秦统治者要能爱天下之民,国家就不会败亡,表明秦之灭亡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这篇赋,前两段的描绘渲染,是为后两段的议论铺垫蓄势,描绘渲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揭示主题,突出文旨,这正是铺垫蓄势的用意所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

  (1)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

  (2)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十、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在写作时选取细微的个性鲜明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揭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深刻本质,给人以认知、教育、启迪或趣味。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正可概括“以小见大”这一特征。

  下面来欣赏下面一篇高考作文:

【初中记叙文作文写作技巧】相关文章:

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10-05

记叙文写作技巧作文06-03

记叙文作文写作技巧10-07

记叙文作文的写作技巧10-07

精选初中作文写作技巧03-25

初中作文写作技巧10-11

记叙文写作技巧10-05

记叙文的写作技巧10-05

中学记叙文作文写作技巧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