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技巧

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时间:2022-10-05 22:22:52 学习技巧 我要投稿

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记叙文的写作技巧,记叙文是一种比较熟练也比较容易掌握的文体,以下的记叙文的写作技巧相关文章,欢迎浏览。

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记叙文的写作技巧【1】

  1.要重视立意,注意多点题。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它体现了一个作者对写作对象(写进文章中的材料)认识的高度。

  一个考生的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往往在他的文章中表现出来。

  相反,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生活、人物事件等方面的低俗、幼稚的认识,也反映出文章作者思想上的不成熟。

  同时,写作记叙文要注意多点题,可在首尾通过议论点题,可在文中通过议论或文中人物的对话、心理描写点题,而结尾的议论点题一般是必不可少的。

  2.要选好题材,准确且新颖。

  可以是题材本身新,也可以是手法新,旧题材写出新意。

  题材还可以也应该进行合理虚构。

  选材时,要尽量写校园外的,要尽量写自己熟悉的,要尽量写有一定的典型性的(能够以小见大),要尽量写一个片断,要尽量写能展开的(展开后能“出彩”的)。

  3.要设计线索,能纲举目张。

  线索是记叙性作品中把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繁杂、零碎的材料(人、事、景、物)如果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来连缀、贯穿,就会互不关联,杂乱无章;有了线索,文章就能纲举目张,浑然一体,更好地表现中心。

  清楚的线索应该是有利于读者识别、发现的,如标题、穿插的抒情议论、反复出现的某个物体或词句等。

  其设计方式则灵活多样:可以是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种物体,可以是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也可以是感情的变化,等等。

  应试时,我们可以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灵活选择。

  4.要感情真挚,能打动读者。

  考场作文要写真实的“我”,让“我”的激情在文中闪光。

  当然感人的事并非就一定要是痛彻心扉、悲惨至极,矫揉造作、夸张失实的作品反而令人见之生厌、读之无味;真挚的感情首先来源生活的真实,一个普通的但常常会被人忽视的瞬间却让人感受到沉重的滋味。

  相对来说,高中学生的记叙能力强过说理能力,所以“文体自选”时最好选择记叙文。

  【例文解剖】话题:语言与沟通

  “爱”在心口难开

  喝完最后一口牛奶,我默默地把145分的卷子放到父亲面前,他抬起眼哼了一声,签上大名后又继续埋头看报了。

  我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但终究还是作罢,反正我也习惯了。

  收拾好东西,我顺手把门带上,那轻轻的关门声,仿佛一声叹息似的。

  我头也不回,大步向学校走去……

  其实,我也想他对我笑一笑,说声“考得不错”的话……

  我跟我父亲好像是天生仇人,从小到大,我们的交战便没停过。

  调皮是男孩的天性,每当我闯了祸,他总一声不吭,抡起皮带没命地抽。

  大概是遗传了他的执拗,我也不哭,一阵清脆的抽打声和妈妈的哭喊声混战,最终便以“呯”一声摔门的巨响——我夺门而出告终。

  妈妈常跟我说,其实他是爱我的,只是不知道怎样表达,要我试着和他沟通一下。

  沟通?我冷笑,和他这种机器怎么沟通?他甚至对路边不相识的扫街大婶笑一笑,却吝惜地不肯对我展露分毫,他表达“爱”的唯一语言,便是那无止境的皮带抽响。

  而我回报他的爱,便是比说话还多次数的摔门声……

  想着想着,便来到了学校。

  “嘿!”好友神秘地凑过来,“知道今天什么日子吗?父亲节!”顿时,冰冷的老脸又浮现在脑海,我厌恶地说:“关我什么事?”“你不对你父亲表示点什么吗?我昨晚等不及,已经送了,当我对我爸说‘我爱你’的时候,他居然哭了呢!”好友兴奋地说,然后不由分说地拉我去了精品店……

  拿着一瓶二锅头和一盒包装精美的皮带,我忐忑地回到家里。

  送皮带,真讽刺,他又要抽我了吧?

  “爸,今天是父亲节,这是送你的礼物。

  ”我不动声色道。

  他愣了一下,慢腾腾地拆开了礼物。

  出乎意料,他没有勃然大怒,只重重地叹了口气:“今天你妈不在,跟我喝一杯。

  ”也好,壮壮胆。

  可怕的寂静,只有酒杯碰撞声。

  两人都喝得微醺,我望着父亲,幽幽地说:“爸爸,我……我……我爱你……”极轻极快地带过,也不知他听到没有,“我没别的意思,只是你那条皮带快断了……”没等我说完,父亲喉咙里冒出一句:“今天考试考得不错……”我的眼顿时热了。

  他拿起酒杯,仰头猛地一倒,眼睛闪闪的,红了。

  他慌忙掩饰道:“这酒……这酒太烈了……”我笑笑,哽咽着:“是烈了点……”说罢也举杯一饮而尽,热泪,流进了嘴里……有爱的泪,是甜的……

  一声“我爱你”,化解无数情……

  解剖:本文通过对父子关系由隔膜甚至对立到一声“我爱你”的语言表达而沟通了心灵、化解了情感障碍的描述,说明了语言的重要作用,颇有深意;描述也较为真切生动,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是一篇较好的作文。

  有时候沟通很难很难,有时候沟通很简单很简单,从难到易也许只隔一层纱——“我爱你”。

  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只要有机会就告诉他们你爱他们,相信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沟通效果。

  就像本文作者,和父亲的关系似乎是冰冻三尺,但一句真情的话,就融化了所有的冰雪。

  文章感情真挚,引人共鸣。

  【精题解析】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牧师在讲道时,有一个信徒在睡觉,于是,牧师对众信徒说:“想升入天堂的站起来。”除了那个睡觉的信徒都站了起来。

  接着,牧师又大声说:“想进入地狱的人请站起来。”那位睡觉的信徒被惊醒了,懵懵懂懂地站了起来。

  牧师对他说:“看来你是想进入地狱了!”信徒环顾了一下四周,又看了看站在讲坛上的牧师,当即答道:“你不是也站着吗?”牧师无话可答。

  人们在教训别人时,往往疏忽了自己可能和别人犯同样的错误。

  所以,还是哲人说得好:“人类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仍然要原谅他们,因为他们就是我们。”

  请以“仍然要原谅他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解析:本话题的关键词是“原谅”,受事者是“他们”,施事者是“我”、“我们”,原谅他们的原因是“他们就是我们”。

  从所给材料看,牧师的爱心不足,摆出一副训人和捉弄人的架势,显然这种作法是不可取的,哲人的“原谅”才是我们要提倡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育的方法,爱心最重要,原谅不仅体现了宽宏大量,也是爱的延伸。

  叙事记叙文的写作技巧【2】

  记叙文是以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主的一种文体,是写作训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情景,组织语言材料,编写成文。

  一般说来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六要素,写作时要表达清楚。

  记人时,要注意介绍人物的身世、经历和事迹等;叙事时要描写事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前因后果等。

  【写作指导】

  叙事类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突出事件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

  在写这类记叙文时要做到:

  ①要认真审题。

  弄清题干的每一个字,明确要求我们写什么。

  ②要精心选材。

  无论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还是别具特色的偶然事件,都必须具有典意义。

  ③重组材料,确定要点。

  要分清主次。

  主要材料要详写,对次要材料要学会概括。

  ④要学会推波助澜,“文似看山不喜平”,切忌平铺直叙。

  ⑤要有真情实感。

  有叙事过程中,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字里行间,在适当之处或议论、或抒情,使主题得到升华。

  ⑥要有新颖别致的开头和结尾,注意段落的过渡和呼应,特别是要写好每一段的首句。

  ⑦人称统一、线索明确。

  记叙文可用“你、我、他”三种人称,但如果题目要求你使用某种人称,则必须遵循要求;叙事类记叙文一般按照事件发展的前后顺序进行叙述。

  ⑧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一般的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记叙文当然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却并不排除使用其他手段,只是,对它们的使用要特别慎重,可用可不用时,坚决不用;必须用到时,也尽量简省笔墨。

  千万不能下笔滔滔,掩盖或扭曲记叙文的文体特征。

  【常见问题】

  1. 要点不全。

  要点是否齐全通常决定文章的档次。

  书面表达要上档次,要点齐全是关键。

  要点提示类书面表达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看图作文则常会由于学生观察不细心等原因遗漏要点。

  2. 线索不清。

  有些短文条理混乱,主要原因是没有确定好写作线索。

  叙事类文章一般按时间顺序来写。

  3. 时态不明。

  叙事时时态混乱是学生常犯的错误之一。

  叙事类记叙文所记的一般是过去发生的事,原则上用过去时,有时也用现在时。

  4. 主次不分。

  有些同学写作时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写出来的东西主题不突出,显得呆板乏味。

  【重点攻克】

  一、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1、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

  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

  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

  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2、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

  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

  “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

  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

  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二、如何过渡衔接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

  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

  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

  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1、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2、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3、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4、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三、如何设置波澜跌宕的情节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展开的过程讲求波澜起伏、摇曳生姿,我们除了注意记叙顺序的安排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虚实法如李乐薇的《我们空中楼阁》,实写小屋的风景,虚写寄托于小屋的生活志趣。

  (2)抑扬法如唐弢的《琐忆》,开头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这是“抑”,它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思索。

  接下来讲述几个故事,通过故事表现鲁讯先生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的特点,以及他对那些攀附阔佬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满嘴昏话的骗子、烧杀抢掠的屠伯的“脾气”和“骂”,这些都是“扬”,先抑后扬,很好地表现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

  (3)离合法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主要是怀念藤野先生,开头却用很大篇幅描述上野的樱花、“清国留学生”、中国留学生会馆、仙台几个职员的操心、居室的变换等等。

  这些似乎“离题”的文字,却显示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突出了师生之间关系的深刻意义。

  在记叙了藤野先生对“我”在学习上的种种帮助之后,文章又插进日本学生轻视、嘲弄的一场风波,“我”看电影后的变化。

  这又一次的“离题”,实际上将“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推向高潮,使文章的主题表现因为这些材料更高层次上的“合”更显深沉和厚重。

  记叙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3】

  [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记叙文

  对中学生而言,记叙文是一种比较熟练也比较容易掌握的文体。

  然而,我在阅卷中也常常看到文体感不强的记叙文。

  例如1994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尝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可是,有不少文章或叙议并重,平分秋色;或议论过多,喧宾夺主;或叙少议多,本末倒置。

  据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点的粗略统计,该省20万考生中,不符合文体要求的有3%之多。

  有的考生,其选材的眼光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记叙文。

  例如,有一位考生,写同学到“我”家来玩,因为父母不在家,“我们”就自己“尝试”着包饺子,一篇700多字的文章,用了23个“再”字:先弄一点面粉,再加水,再揉,再搓,再擀成饺皮……先把菜剁碎,再加一点盐,再加一点酱油……尽管文章也是有头有尾,清楚完整,但却很难说是一篇记叙文,而是比较典型的“怎样包饺子”的程序说明文。

  当年,许多写“尝试”着做一个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尝试”着解剖一只青蛙、一条鲫鱼的作文,严格地说来都不是记叙文,而是说明文或应用文。

  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形象思维的手段,通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来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二、记叙文的特点

  1. 创造性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记叙文虽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对生活现象进行集中概括,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生活;而是常常选择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亲自体验过的生活内容作为写作的材料;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作者可以把现成的生活材料照抄到文章中去,决不意味着作者不需要对生活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相反,这是把生活材料转化成文章的必不可少的“工序”。

  这种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的过程,包含着作者大量的创造性劳动。

  以写作成品形式出现的记叙文,不可能是客观生活的翻版,也不仅是作者心灵的视像,它是饱和着作者心血的精神产品,是作者心灵和客观事物遇合所孕育出来的创造物。

  其次,记叙文是用语言文字作为传达的媒介的,从本质上看,记叙文就是某种经验(外在世界的人、事,内在世界的思想、情感等)的陈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真实存在,语言化了的世界就不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本身。

  将真实存在转化成语言文字的工作,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第三,把真实存在转化成语言文字可以有千万种不同的方式,选用哪一种方式,即最后完成的文章是何种模样,其中必然包含着作者个人心灵的运作。

  因此,任何记叙文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个人心灵的色彩,正如苏联作家秋切夫所说:“我在一切之中,一切之中都有我。”所以,我认为,尽管记叙文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总是和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是通过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来反映的。

  用语言文字把生活材料转化成记叙文,本身就包含创造性因素在内,如果在转化的方式上能够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其创造的程度就愈高。

  所以,写好记叙文的关键,一是要选择新颖的材料,二是要采用新颖的写法。

  2. 形象性

  议论文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它在许多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抽取共同的特点,而把产生这些认识所依赖的一个个具体的个别的表象留置在作品之外。

  记叙文则恰恰相反,它往往抓住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做文章”。

  所以,它以叙述、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即使偶用议论,其目的也是为了“画龙点睛”,并且也往往是在画好全龙以后,才去轻轻一“点”。

  在这里,“龙身”是主体,是基础。

  记叙文要靠具体的形象去感染读者。

  叙述,必须清楚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具体的发展过程;描写,必须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食其味,历历可感,如在目前。

  在记叙文写作中,创造场面是最基本的手段。

  因为说到底记叙文总是要在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结构,纵就是时间的延续,横就是空间的展开,而场面就是对人或物在特定的时空中存在或活动状况的描述。

  只有组织起一连串的场面,记叙文才能获得生动具体的形象感。

  所以,那种连贯、整一、富有动态感的材料,是记叙文最需要的材料。

  对短小的记叙文来说,就更是如此。

  那种千里来龙,百年纷争式的材料,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记叙文需要的是缩时间于一瞬,寓空间于一隅的短小精悍的材料。

  3. 情趣性

  从格调上来说,记叙文不像议论文那样庄重严肃,也不像说明文那样冷静客观,它追求的是以情动人,以趣逗人。

  从选材方面来看,记叙文并不要求一定要选择重大题材,而往往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富有情趣的凡人小事,作者往往通过对凡人小事的记述,来寄寓自己的感情,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

  从表现手法方面来看,记叙文追求的是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它要求把写作内容表现得曲折生动,意趣盎然。

  有时,记叙文也传达作者对某种事理的认识,但是,它一般不展开直接的议论,而是把这种认识潜藏在具体的生活画面之中。

  它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从情感、情趣方面去晕染读者,让读者用审美的眼光去领悟作品的意蕴。

  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写人,最好要选择那些内心情感丰富复杂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写事,固然要注意事件本身的脉络,但更要注意流荡在事件中的情感线索,特别要注意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细节来充实、丰满事件的血肉;写景、状物,固然要注意准确地描摹景物的外在状态,但更重要的是,要写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化合”。

  三、写好记叙文的关键:选材

  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选材,选到了一个好的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是记叙文最需要的材料呢?

  1.要选择有较强的情感内涵的材料

  老舍先生说过:“小说是情感的记录,而不是事实的重述。

  ”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

  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记叙文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是充溢其中的情感内涵。

  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承载情感内涵的框架,真正感动人的是蕴含在框架中的情感。

  为什么有的文章看起来也是有头有尾,清楚完整,但就是清淡无味,不生动,不感人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其中缺乏深厚的情感。

  在“记叙经历”的文章中,最好要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经历。

  那些没有情感内涵的“经历”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

  把一次一般性的大扫除的经过记叙得再详细,把一次实验课的过程描写得再具体,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得再热闹,如果其中不流淌在真挚的情感,也是不可能动人的。

  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

  1988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习惯》,文体不限。

  这与近两年的话题作文有点相似。

  当年不少写记叙文的考生都选择了写老师。

  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聪明的选择。

  因为阅卷的是老师,写老师容易博得好感。

  然而,写老师的什么呢?不少考生都是这样写的:到了晚上,某老师又习惯性地坐到了窗前的书桌旁,照例开始备课、改作业。

  这样的材料其实没有什么写头,因为它只是在表扬老师的敬业精神,在情感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动人之处。

  试想,一位老师晚上不去备课、改作业,而是去跳舞、搓麻将,会是一位好老师吗?可是,有一位考生的选材却不同凡响,他写道:新学期开学了,王老师又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学校,当他快到教室门口时,突然想起自己已经退休了。

  于是,只好悻悻地回了家。

  第二天一早,他又准备到学校去了,但这一回他记起自己已经退休了,他应该在家“挎垮篮子,生生炉子、抱抱孙子”了。

  可是,他在家里犹如芒刺在背,坐立不安,什么事也干不了。

  他老是惦记着他的学生。

  于是,他又来到了他任教的教室旁。

  他要看一看他的学生。

  然而,他又怕影响正在听课的学生。

  于是,他蹑手蹑脚地来到了教室的窗下,躲在那里听学生上课的情况……这样的选材就要高明得多了。

  因为这个材料中饱含着王老师对学生的梦萦魂牵的一腔深情,这是一个老教育工作者挥之不去、无法排解的对教育事业的真情。

  这样的选材与晚上备课、改作业,不是一个精神等级,不可同日而语。

  由此可见,只有那些饱含情感内涵的材料,才是记叙文真正需要的材料。

  那么,在“记叙经历”时,可以写哪些情感呢?

  从程度方面来说,可以写温情、热情、激情等等;从类属方面来说,可以写亲情、友情、爱情等等。

  要把文章写得激动人心,要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情感冲击力,在选材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写那些人人都能感知、体会的人之常情。

  情感虽然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感觉,但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这就是情感具有可体验性的生理、心理基础。

  有许多情感内容是人们共有的,共通的,传达这样的情感,就会激起别人的共鸣,就会使人感动。

  例如,1999年江苏的高考优秀作文《伤心儿女》一文,写三个不孝儿女,在母亲的弥留之际,不是给母亲留下最后一点安慰,而是通过移植母亲的记忆,寻找母亲的遗产,然而,他们在母亲的记忆中,却看到了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忍辱负重,看到了自己的丑陋。

  母亲的记忆,荡涤了不孝儿女灵魂深处的污垢,于是,他们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

  对父母的孝顺,是埋藏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最深厚的感情,写这样的内容,最能激起人的共鸣。

  这篇作文,在阅卷现场就使许多阅卷教师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媒体发表以后,又广为传诵,被视为当年全国高考的最佳作文。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所传达的情感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

  (2)要写那种超出常规的强烈的反常合道的情感。

  有时候,人物的所作所为与一般的人不一样,似乎不大正常,但这种反常的行为中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情感。

  这种情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往往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例如,上面说的那位退休的王老师,在一般人看来是有点不大正常,这么大年龄了,居然蹑手蹑脚躲在窗户下听课。

  但是,正是从这反常的举动中,我们看到了他对学生执着的爱,看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痴迷,并对他产生了崇高的敬意。

  相反,那种一到晚上就坐到窗前备课,改作业的老师,正因为他们的合常、平常、正常,反而激不起我们情感的涟漪。

  当情理冲突,必须舍理取情的时候;当正确与正确之战,必然要舍弃一方,形成悲剧冲突的时候;当人物对某种事物痴迷、执着到难舍难分而与常规的做法不一样的时候;情感就开始动人了。

  《灌园叟晚逢仙女》中爱花如命的“花痴”,《聊斋志异》中的书痴、石痴、鸟痴、情痴,都是这方面的典范,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3)情感要能产生振荡和分化。

  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种一览无余的、直线发展的情感,缺少回环蕴藉的美感,很难使人产生情感的激荡。

  因此,在描述情感的时候,要尽量展示情感的曲折和波澜,一步一步把读者引入情感的旋涡。

  2.要选择有较深的主题潜能的材料

  所谓主题,是指文章使用的材料所蕴含的基本意义以及作者通过对材料的思考、体验所传达的基本思想和评价。

  前者是主题的客观性,也就是说,这种基本意义是材料本身所固有的;后者是主题的主观性,是指作者对材料内涵的洞见开掘。

  主题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

  所以鲁迅先生要求“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选材和立意是记叙文写作中两个重要的环节,他们处于互相影响的联动状态。

  材料选得好,为开掘主题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主题的开掘和深化,又反过来制约、促进材料的选择和加工。

  就选材这一环节而言,和选择矿点的道理是一样的,矿藏的深厚度如何,质量如何,有无开采价值,这都是打井前需要认真考虑的。

  有些考生在选材时往往只考虑是否切题,却很少考虑材料的主题潜能,正如鲁迅先生批评的那样:“将一些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

  ”这样的文章当然不可能获得高分。

  有时候,同一材料,在不同的作者手里,可以写出主题深浅不一的作品。

  但是,也有不少材料,本身并不具有什么内涵,无论你怎样妙笔生花,也很难开掘出多深的主题来。

  这就提示我们,在选材的时候,一定要事先估测一下材料的主题潜能,看看它们有没有可开发性。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

  1994年的高考作文《尝试》,不少考生写的都是尝试着学骑车,学游泳,学烧饭做菜,学干农活等等。

  这样的材料固然也切题,却没有什么可以深层开发的主题潜能,充其量也就是告诉人们“只要去尝试,就可能成功”的道理。

  而这样的道理是人们共知的常理,是相当肤浅的,它并没有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和新的启示。

  这是材料本身的局限。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具有丰富的主题潜能的材料呢?

  (1)要摒弃老套的选材思路,开拓选材的视野。

  比如,写《灯下》,就不要只是想到自己或别人在台灯下刻苦读书;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不要只想到不劳而获地去移植名人的记忆。

  这一类老套的材料本身的主题容量就很小,当然更谈不上新意了。

  其实,每一个题目,每一个话题,可写的材料很多。

  就拿《灯下》来说吧;灯,可以有电灯、油灯、路灯、探照灯、聚光灯等等多种多样的灯;人们在灯下也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本来就是一个开放性极强的话题,可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为什么非要去一窝蜂地移植别人的记忆呢,可不可以把自己的记忆移植给别人呢?为什么非要去移植名人、伟人的记忆呢,可不可以移植普通人的记忆呢?移植了别人的记忆,人物双方会发生些什么事呢?……一旦把思路打开,选材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

  当年,有的考生要把自己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美好记忆移植给自己从来没有出过门的奶奶,让她也体会一下祖国美好河山的大好风光;有的考生要把自己看到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的记忆移植给从小失明的“小弟弟”;有的考生要把自己聆听美妙音乐的记忆移植给从小失聪的“小妹妹”。

  角度一变,境界全出。

  (2)要善于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具有丰富内涵的材料。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当然不可能太丰富,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

  其实,具有丰富内涵的写作材料无处不在,关键是作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也正因为中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就更需要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去发现有意义的材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愈是能从细小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深邃的内涵,其作品的质量就愈高。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艺术的高致。

  2001年江苏的高考优秀作文《一毛钱与诚信》,从微不足道的一毛钱中看到了诚信的弥足珍贵,看到了道德的巨大力量,这样的选材是独具慧、颇有新意的。

  (3)要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

  中学生写记叙文,大多数选材都比较实,都是实实在在地叙述、描写。

  其实,最具有主题潜能的材料,往往是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

  如《白杨礼赞》《荔枝蜜》等都是运用事物的象征意蕴来拓展作品的主题的。

  因此,我们在选材时,不仅要注意那些写实性的材料,也要注意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材料。

  象征的事物往往能使作品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多层性、多向性,从而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作品产生特有的艺术魅力。

  像《门》《坡》《风》这样的题目,就既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象征的,当然也可以是二者结合的。

  有时候,在总体写实的情况下,选择一些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穿插其间,也能使作品荡出虚神,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3.要选择有有初步形式意味的材料

  在考虑记叙文选材时,许多考生往往只注意材料内部方面的某些因素,强调选材要积极健康、典型生动等等。

  这固然不错。

  但是,如果忽略了记叙文的形式规范对选材的特殊要求,就会造成文体感不强,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就会因为选材不当而显示不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记叙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主要就表现在选材上。

  那么,记叙文本身特有的形式规范,对选材有哪些要求呢?概括起来就是三点:连贯、整一、动态。

  (1)整一。

  整一,就是记叙文的材料必须相对集中。

  这种集中,不是要求作者像写议论文那样围绕中心(主题)选材,而是要求围绕记叙文自身的内部要素选材,或集中于人物,或集中于事件,或集中于环境,这也是记叙文内部又可以分为写人、叙事、绘景等类型的原因所在。

  议论文是旁征博引,运用零散的、片断的材料来证明中心论点,它是在观点与材料统一的原则之下,靠理性的辐射来集中材料;而记叙文则要靠自身的时空关系来凝结材料。

  在写作训练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记XXX》之类的作文,但是,这类作文往往不像记叙文而更像议论文,其原因就在于作者在选择材料时运用的是议论文选材的方法:为了证明xxx具有某种思想品质,于是就从XXX 的生活经历中选择出与这种思想品质有关的“二三事”。

  其实这正是议论文中的例证法。

  用这种方法来选择材料、记叙经历、刻画人物,其事件往往是凌乱的,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是浮浅的,主题也往往是直露的。

  在1999年的高考作文中,运用一连串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排比段来展开记叙的文章,之所以文体感不强,显得松垮,散乱,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2)连贯。

  连贯,就是要求记叙文的材料,最好是截取现实生活中连续发生的片断。

  当然,在具体描写的时候,可以有详略,疏密等。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记叙文的一个重要因素:时间。

  在记叙文中,要始终潜藏着时间的暗流,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叙事作品称之为时间的艺术。

  在议论文中,也往往要叙事,但是,它所叙之事,往往是拧去了时间的抽象的说明性格或主题的例证。

  无论是整篇的议论文还是作为例证的叙事片断,时间往往消解在议论的逻辑展开之中,它所使用的材料,也没有时间序列的具体要求。

  在充分认识到时间在记叙文中的重要作用以后,又必然引出记叙文的另外两个要素:原因和结果。

  我们强调时间序列在选材时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一切具有时间序列的“流水账”都可以作为记叙文的材料,相反,只有在时间序列中包含着“价值”的材料,才是记叙文需要的材料。

  这里的所谓“价值”,就是伴随着时间演进的因果裂变。

  福斯特曾经打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叫做“时间生活”,没有入文的价值;国王死了王后也伤心而死,这叫做“价值生活”,就可以入文了。

  由此可见只有伴随着时间的演进中,产生一系列因果裂变的材料,才是真正适合写记叙文的材料。

  至此,我们可以说,所谓连贯,不仅仅包含着时间的连续,而且也包含着因果关系的连缀。

  (3)动态。

  动态,就是要求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在动态流程中表现某种主题。

  因此,只有那种具有动态感、过程感的材料才是记叙文真正需要的材料。

  从本质上看,叙事都是对已经过去了的事情的追述。

  但是,这种追述,在不同的文体中有不同的方式,在说明文中,运用的常常是“一般现在时”;在议论文中,运用的常常是“一般过去时”;而在记叙文中则常常要把它转化成“现在进行时”。

  我们说,记叙文的真正中心是人,但是,决不是用二三事的例证法就可以把人写活的只有把人放到动态发展的人生中去,放到人的历史性展开的过程中,才能展示人的丰富生动的性格。

  即使是在写景状物,主要表现空间关系的游记之中,也只有写出诸如曲径通幽、移步换景、豁然开朗等动态景观,写出人与自然景物的沟通、交流、融合等等,才能带来艺术的美感。

  这也正是静止的介绍景物的导游图、说明书与散文、游记的区别所在。

  在议论文中作为例证的叙事片断,只要交代人物做过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而在记叙文中,则不但要写出人物做什么,更主要的是,要表现人物怎样去做(动态)。

  在导游的说明中,主要是交代那里有什么(静态);而在记叙文中则主要描写“我”在那里看到了什么(动态),它在“我”心里引起了什么反应(动态),“我”的行为引起了别人什么反应(动态)。

  选择具有动态感的材料,还要注意,动态发展的流程最好是波浪式的,而不是直线式的,因为那种直线式的事件、直线式的情感缺乏回环蕴藉的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在那些优秀的作品中,我们总会感到,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内在情感、事件的发展过程,总是曲曲折折地向前发展的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那些三迭式情节,如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等等,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佳作示范]

  好 奇 心

  江苏考生

  在那个不寻常的中午,在她坚定地迈出每一步时,阳光碎了。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每个女孩都是天使。

  但当我第一次看到她时,我觉得她不是。

  她是那个坐在教室角落里的女生,不美,而且她只有一条腿。

  也许正是因为这,我的好奇心才会像雨后的小草一样“嗖嗖”地长了出来。

  那天的阳光好像格外刺眼,中午放学后我走得迟了点,刚好看见她拄着拐杖缓缓地走向楼梯。

  这时,我的好奇心告诉我:为什么不跟过去看看她怎么下楼梯呢?于是,我悄悄地跟了上去。

  只见她拄着拐杖艰难地走下楼。

  楼梯并不高。

  但对于她来说每一步都是一次挑战吧!她先将拐杖拄在下一级台阶上,再用腋下顶住拐杖,用力地将那条独腿挪到下一级台阶。

  我看到她的双手紧紧抓住拐杖,手上的青筋清楚可见。

  这时,我的好奇心不但没有减退,反而更加强烈了。

  不知是谁将吃剩的香蕉皮随手扔在了楼梯上,大概是想恶作剧吧!不知道她会不会注意到,我屏住呼吸看着她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近了,近了……

  她要做什么?只见她一手抱住栏杆,一手将拐杖放下来,接着,她蹲下身……她,竟将香蕉皮捡了起来。

  我的好奇心仿佛一下子被击碎了。

  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恶魔,站在这个角落,阴险地看着这样一个天使走进危险。

  阳光透过窗射进来,我仿佛一下子被照亮了。

  我不再好奇她会怎样走下楼梯,赶紧思考怎样去弥补我的好奇犯下的错误。

  于是,我飞快地朝她走去。

  她正努力着站起来。

  也许是因为太累了,她怎样努力都没有用。

  这时,我伸出手想把她拉起来。

  她抬起头,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

  我轻轻地对她微笑,她便也微笑着将手递给我。

  于是,我就这样扶着她走下了楼梯。

  虽然,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但我却从她手心的温度中感受到了来自她内心深处的温暖。

  这温暖慢慢地将我融化,将我的好奇心融成了一颗有爱、有温暖的心。

  走出教学楼,她微笑着对我说:“谢谢。再见。”接着便向路边的垃圾筒走去,她小心翼翼地将香蕉皮扔进垃圾筒,然后又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校门。

  耀眼的阳光洒在她瘦小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她变成了一个天使。

  只不过她是一个单翼的天使。

  她头顶上的隐形的光环温暖了我的心。

  我站在金急雨的花树下,将那颗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放进心中的角落,用她给我的充满爱的心温暖自己。

  评析

  我已经好久没有看到写得这么精彩的记叙文了!见多了粗糙的叙述,俗套的描写,读到这样的开头:“在那个不寻常的中午,在她坚定地迈出每一步时,阳光碎了。”我禁不住陡然一惊,我预感到:好文章要来了!

  果然,每一处描写,都是那样的细腻、真切,每一处心理的变化都是那样的自然、动人,每一句话都是那样的耐得起咀嚼、品味。

  请特别注意文中关于“阳光”的描写,在阳光的映衬下,文中的许多描写,都成了诗,成了画,成了美的精灵!

  写人,固然要写人物“做什么”,但动人处往往在“怎样做”。

  请仔细体会以下的细节描写:

  只见她一手抱住栏杆,一手将拐杖放下来,接着,她蹲下身……她,竟将香蕉皮捡了起来。

  我的好奇心仿佛一下子被击碎了。

  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恶魔,站在这个角落,阴险地看着这样一个天使走进危险。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这个细节?“她蹲下身……她,竟将香蕉皮捡了起来。”这一句中的“……”和“,”隐藏着“我”怎样的心理过程?

【记叙文的写作技巧】相关文章:

记叙文写作技巧10-05

记叙文写作技巧作文06-03

记叙文作文写作技巧10-07

记叙文作文的写作技巧10-07

记叙文写作技巧分析09-09

记叙文开头写作技巧09-30

记叙文写作技巧指导10-06

中考记叙文写作技巧10-05

小学记叙文写作技巧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