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二数学知识点
数学这个学科对于很多人来说比较难,那么,初二数学都有哪些知识点?下面是小编给你归纳整理的初二数学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阅读转发。
初二数学知识点 篇1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主要知识点:
1、二次根式的概念
2、二次根式的性质
3、简二次根式与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运算
中考分值:
填空一题、选择一题共4~8分。
大题目中的计算基本都会运用到二次根式的计算。
重难点:
初中第一次将有理数的计算拓展到无理数的计算。
二次根式的运算是基础运算,为后面各种方程的计算做基础。
二次根式的`计算比较容易出错。
第十七章一元二次方程
主要知识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4、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中考分值:
所有需要运算的题目基本都需要运用到解一元二次方程,分值不低于30分。
重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多样,需要注意方法的选择。
铺垫型知识点,为后面学习分式方程、无理方程等做铺垫。
如果不会解一元二次方程中考基本寸步难行。
第十八章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主要知识点:
1、函数的概念
2、正比例函数
3、反比例函数
4、函数表示法
中考分值:
填空选择一题4分
重难点:
初中第一次接触函数,概念和意义比较难理解。
这一章是所有函数的基础,为后面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做铺垫。
第十九章几何证明
主要知识点:
1、公理、定理及命题,逆命题及逆定理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角平分线
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5、勾股定理
中考分值:
21题几何证明10分,填空选择8~12分。
18、25题难题基本都会运用到本章所学知识点。
重难点:
相较于初一的几何,这一章的难度大大增加,是本学期最重要的章节。
这一章所学的知识点都是几何比较轴心的知识点,以后学习几何会经常使用。
初二数学知识点 篇2
一、分式
1、两个整数不能整除时,出现了分数;类似地,当两个整式不能整除时,就出现了分式。
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为分式,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
2、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即有:
3、进行分数的化简与运算时,常要进行约分和通分,其主要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4、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有公因式时,可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这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的们的`公因式,也就是把分子、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叫做约分。
二、分式的乘除法
1、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分式除以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乘方,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逆向运用,当n为整数时,仍然有成立。
3、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
三、分式的加减法
1、分式与分数类似,也可以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2、分式的加减法:
分式的加减法与分数的加减法一样,分为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与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1)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上述法则用式子表示是:
(2)异号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上述法则用式子表示是:
3、概念内涵: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最简分母,其方法如下:最简公分母的系数,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最简公分母的字母,取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最高次幂的积,如果分母是多项式,则首先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四、分式方程
1、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在方程的两边都乘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②解这个整式方程;
③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2、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①审清题意;
②设未知数;
③根据题意找相等关系,列出(分式)方程;
④解方程,并验根;
⑤写出答案。
初二数学知识点 篇3
第一章分式
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
2、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的加减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3、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第二章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菱形性质: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正方形:
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第五章数据的分析
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初二数学知识点 篇4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
(1)式子: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an+bm+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an)和(bm+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an)+(bm+bn)
=a(m+n)+b(m+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an)+(bm+bn)
=a(m+n)+b(m+n)
=(m+n)?(a+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运用公式x2+(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数学知识点也是学生提高数学成绩的重要途径,本文为大家提供了初二数学二次函数的应用知识点解析,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一定帮助。
2.有一个抛物线形桥拱,其最大高度为16米,跨度为40米,现在它的示意图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右图),则此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3.某公司的生产利润原来是a元,经过连续两年的增长达到了y万元,如果每年增长的百分数都是x,那么y与x的函数关系是()
4.把一段长1.6米的铁丝围长方形ABCD,设宽为x,面积为y.则当y最大时,x所取的值是()
A.0.5 B.0.4 C.0.3 D.0.6
初二数学知识点 篇5
平方根:
概括1: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就是说,如果x=a,那么x就叫做a的平方根。如:23与-23都是529的平方根。
因为(±23)=529,所以±23是529的平方根。问:(1)16,49,100,1100都是正数,它们有几个平方根?平方根之间有什么关系?(2)0的平方根是什么?
概括2: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概括3:求一个数a(a≥0)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开平方运算是已知指数和幂求底数。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一个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者是0,它的平方数只有一个,正数或负数的平方都是正数,0的平方是0。但一个正数的平方根却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因为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也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平方根。
一、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正数a有两个平方根(表示为?根,表示为a。0的平方根也叫做0的算术平方根,因此0的算术平方根是0,即0。”是算术平方根的`符号,a就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a的意义有两点:a,我们把其中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
(1)被开方数a表示非负数,即a≥0;
(2)a也表示非负数,即a≥0。也就是说,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负数不存在算术平方根,即a<0时,a无意义。
如:=3,8是64的算术平方根,6无意义。9既表示对9进行开平方运算,也表示9的正的平方根。
二、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在于
①定义不同;
②个数不同: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而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
③表示方法不同:正数a的平方根表示为?a,正数a的算术平方根表示为a;
④取值范围不同: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一定是正数,正数的平方根是一正一负.
⑤0的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都是0。
三、例题讲解:
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00;
(2)49;
(3)0.8164
注意:由于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正数,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可将它们概括成: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即当a≥0时,a≥0(当a<0时,a无意义)
用几何图形可以直观地表示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如有一个面积为a(a应是非负数)、边长为的正方形就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算术平方根的符号“”不仅是一个运算符号,如a≥0时,a表示对非负数a进行开平方运算,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性质符号,即表示非负数a的正的平方根。
3、立方根
(1)立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即如果x?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
(2)一个数a的立方根,读作:“三次根号a”,其中a叫被开方数,3叫根指数,不能省略,若省略表示平方。
(3)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有一个立方根,是它本身;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任何数都有的立方根。
(4)利用开立方和立方互为逆运算关系,求一个数的立方根,就可以利用这种互逆关系,检验其正确性,求负数的立方根,可以先求出这个负数的绝对值的立方根,再取其相反数。
初二数学知识点 篇6
一、试题情况分析
本次试题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关注了对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做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试卷以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为指导,以新课标教材为依据,特别在依据教材的基础上,考出学生的素质。突出的特点有:
1、知识点考查全面。让题型为知识点服务。每一个知识点无不被囊括其中,真正做到了覆盖全面。
2、形式灵活多样,并且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应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3、题量适中,试题难度较小,试卷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重点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熟练程度。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三、测试结果
四、年级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好多同学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教学中对好坏的兼顾仍是思考重点。
主要失分原因:一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掌握不到位,;二是学生审题不清、马虎大意,导致出错;三是某些思考和推理过程,过程过于简单,书写不够严谨;四是对知识的迁移不能正确把握,不能正确使用所学的知识,缺乏应有的应变能力。
五、班级学情分析
一、个别学生较差,应对中差生加强辅导;二、课堂听讲效率不高,学习惰性较强,两级分化严重,对差生多加关注,分层次教学;三、多数学生能在课上保持稳定,不违反纪律,但听讲集中性不强,经常若有所思应注意对优等生拔高,对中等生强化,对差生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四、极端性较强,有的学生基础很好,有的学生基础很差并且纪律表现极差,以后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差生率。
六、收获和进步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了课前准备,自觉地准备教学用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加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及分层作业等学习方式中课堂中普遍被采用。
七、存在问题
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是在追求教学效果和如何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每节课有不同的收获方面下功夫,提高课堂实效性;其二是作业反馈力度仍不够,部分同学还要面批面改。
八、考试后的教学建议
(一)立足课本,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以及基本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的本质,并能灵活运用。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精讲多练,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力求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分析问题,要精心备课,积极创设问题情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探究、类比、推广、归纳总结,努力促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三)坚持能力培养的方向不变。学生的能力是他们今后立身社会的根本,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它的可操作性,我们要多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相信我们的学生在将来会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优势。
(四)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教学重在实,而不是多,数学题目千变万化,但核心思想却只有统计、数形结合、图形变换、方程的思想等等,抓住了数学思想方法,等于是扼住了数学教学的咽喉,掌握了数学教学的命脉,当然会事半功倍。
(五)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生认真审题、规范解题的习惯。如审题时可划出关键句,在图形中作标记等,而且要让学生在平时加强练习。
(六)尊重差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我们要将差生工作落到实处,这会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还要更多地转化后进生,特别是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亲近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初二数学知识点 篇7
知识点:
一、多边形
1、多边形: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2、多边形的边:组成多边形的各条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
3、多边形的顶点:多边形每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多边形的顶点。
4、多边形的对角线:连结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5、多边形的周长:多边形各边的长度和叫做多边形的周长。
6、凸多边形:把多边形的任何一条边向两方延长,如果多边形的其他各边都在延长线所得直线的问旁,这样的多边形叫凸多边形。
说明:一个多边形至少要有三条边,有三条边的叫做三角形;有四条边的叫做四边形;有几条边的叫做几边形。今后所说的多边形,如果不特别声明,都是指凸多边形。
7、多边形的角:多边形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简称多边形的角。
8、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注意:多边形的外角也就是与它有公共顶点的内角的邻补角。
9、n边形的对角线共有条。
说明:利用上述公式,可以由一个多边形的边数计算出它的对角线的条数,也可以由一个多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求出它的边数。
1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
11、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n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说明:多边形的外角和是一个常数(与边数无关),利用它解决有关计算题比利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及对角线求法公式简单。无论用哪个公式解决有关计算,都要与解方程联系起来,掌握计算方法。
1、四边形
在同一平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凸四边形
把四边形的任一边向两方延长,如果其他个边都在延长所得直线的同一旁,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凸四边形。
3、对角线
在四边形中,连接不相邻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四边形的对角线。
4、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三角形的三边如果确定后,它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这是三角形的稳定性。但是四边形的四边确定后,它的形状不能确定,这就是四边形所具有的不稳定性,它在生产、生活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5、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四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6、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的计算公式
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为。
初二数学知识点 篇8
一、轴对称图形
1.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4.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①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④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⑤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定义: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
2.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判定: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小结: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①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②关于y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③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横坐标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④与X轴或Y轴平行的直线的两个点横(纵)坐标的关系;
⑤关于与直线X=C或Y=C对称的坐标
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x,-y)_____.
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x,y)___.
2.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回顾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理解: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线就可以推知另两线。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五、(等边三角形)知识点回顾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0。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有一个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初二数学知识点 篇9
初中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常见图形的对称轴
①线段有两条对称轴,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线段所在的直线。
②角有一条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③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是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④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分别是三个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⑤矩形有两条对称轴,是相邻两边的垂直平分线。
⑥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是相邻两边的垂直平分线和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⑦菱形有两条对称轴,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⑧等腰梯形有一条对称轴,是两底垂直平分线。
⑨正多边形有与边数相同条的对称轴。
⑩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是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
对称轴的画法:
①找出一对对称点
②连对称点线段
③做出对称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初二数学知识点 篇10
全等三角形
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理解:
①全等三角形形状与大小完全相等,与位置无关;
②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可以得到它的全等形;
③三角形全等不因位置发生变化而改变。
通过上面对全等三角形知识点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后面我们进行更多知识点的巩固学习。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平面直角坐标系
下面是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学习,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平面直角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要素:
①在同一平面
②两条数轴
③互相垂直
④原点重合
三个规定:
①正方向的规定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②单位长度的规定;一般情况,横轴、纵轴单位长度相同;实际有时也可不同,但同一数轴上必须相同。
③象限的规定:右上为第一象限、左上为第二象限、左下为第三象限、右下为第四象限。
相信上面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数学知识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哦。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
在同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为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或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通过上面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学们认真学习吧。
初中数学知识点:点的坐标的性质
下面是对数学中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学习,同学们认真看看哦。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平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平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希望上面对点的坐标的性质知识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关于数学中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内容学习,我们做下面的知识讲解。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相信上面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考出好成绩。
初中数学知识点:因式分解
下面是对数学中因式分解内容的知识讲解,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
①结果必须是整式
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
③结果是等式
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
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最大公约数。
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
③系数最大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
②确定商式
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初二数学知识点 篇11
分式方程:
含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整式(最简公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时,最简公分母有可能为0,这样就产生了增根,因此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
(1)能化简的先化简
(2)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3)解整式方程;
(4)验根. 增根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其值应使最简公分母为0,二是其值应是去分母后所的整式方程的根。
分式方程检验方法:
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列方程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1)审;
(2)设;
(3)列;
(4)解;
(5)答.
应用题有几种类型;基本公式是什么?基本上有五种:
(1)行程问题:
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而行程问题中又分相遇问题、追及问题.
(2)数字问题
在数字问题中要掌握十进制数的表示法.
(3)工程问题
基本公式:工作量=工时×工效.
(4)顺水逆水问题
v顺水=v静水+v水. v逆水=v静水-v水.
初二数学知识点 篇12
正比例有个具体的例子是长方形面积一定时,它的长和宽成比例。
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正比例的意义
满足关系式y/x=k(k为常量)的两个变量,我们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成正比例。
显然,若y与x成正比例,则y/x=k(k为常量);反之亦然。
例如:在行程问题中,若速度一定时,则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在工程问题中,若工作效率一定时,则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例。
注意:k不能等于0.
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同与联系相同之处
1. 事物关系中都有两个变量,一个常量。
2.在两个变量中,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则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发生变化。
3.相对应的两个变数的`积或商都是一定的。
相互转化
当反比例中的x值(自变量的值)也转化为它的倒数时,由反比例转化为正比例;当正比例中的x值(自变量的值)转化为它的倒数时,由正比例转化为反比例。
正比例的例子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 (比值4)。
圆的周长与直径 (比值π)。
购买的总价与购买的数量(比值 单价)。
路程的例子: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
都是定一个,变一个 。例如aX=Y中,a不变,则 X与Y成正比例。
圆的周长和半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答:∵圆的周长÷圆的半径=2π,∴圆的周长和半径成正比例。
易错的比例:
圆的面积(S):半径(R)=πR
上面这个比例是错误的。它不属于正比例。因为(S:R=πR)因为根据上面所说,比值须是一个不变的量,而比的前项和后项必须是可以变化的量,如果R变化,那比值也会变化,所以圆的面积与半径不成正比例。
还有一种错误的正比例:圆的面积(S):π=R·R(一定),这是一个错误的比例,因为比值是不变的量,前项与后项应随着一个的变化而变化,而在这里,比值是个固定的量,而π也是一个固定的量,前项无法变化,这个比例就成了一个固定的比例,不符合上面所说的前项和后项必须是可以变化的量。
正比例的要点就是两个变量中,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则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发生变化。
【初二数学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10-05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与数学学习方法06-28
物理知识点初二10-05
初二物理知识点10-05
初二英语知识点总结10-06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10-06
初二浮力知识点总结10-06
初二物理知识点大总结11-19
初二语文对联题的知识点拨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