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校研究生会学生干部激励
高校研究生会学生干部激励是小编为研究生们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高校研究生会学生干部激励【1】
摘要:随着高校研究生数量和规模的日益壮大,研究生会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激励理论切入,分析研究生会干部队伍,探究激励准则。
关键词:研究生会;干部;激励
高校研究生会是研究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组织,选举产生的研究生会干部是研究生群体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
作为学校和研究生之间的桥梁,如何做好研究生会干部激励,充分发挥他们在研究生工作中的作用,是研究生会负责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研究生会工作经验,联系研究生会工作实际,运用激励理论原理,探讨研究生会干部的激励方法和激励准则。
一、研究生会干部的人员激励分析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依据人的需要持续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强化型激励理论及综合型激励理论等。
现代管理激励给高校研究生会人员激励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基于内容型激励理论的分析。
内容型激励理论针对被激励者的需要进行探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其重要代表。
马斯洛将个体需要按阶梯状层级,从低级向高级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或称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本身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某一级需要得到满足后,将终止其激励作用。
按照层级需要理论,对研究生会干部而言。
足够的生活费用、适宜的休息时间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在其工作中给予合理的制度保障,确保其能顺利完成学业,将带给其参与工作的安全感;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友善等,将满足其社交和人际的需要;当工作获得成就,受到应有的肯定或表扬,以及在组织中取得一定地位时,研究生干部会充分体会到尊重的需要;自我要求较高的研究生干部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积极尝试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在其中寻求决策自主权,继而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内容型激励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双因素理论,它将人的需要归为两类,称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例如,培养研究生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优化工作环境,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等都属于保健因素。
这些内容可以保证他们在工作中不产生负面情绪,但难以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相对而言,对其工作给予充分信任并授权更能激发积极性。
在与老师、同学的沟通协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产生工作成就感,这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激励效果。
因此,研究生会不仅要确保实现保健因素,而且要努力改善激励因素,激发研究生干部的工作热情,力求工作有新突破。
(二)基于过程型激励理论的分析。
期望理论是最重要的过程型激励理论之一,其提出激励的基本模型,即动机激发力量=目标效价×期望值。
一个人把目标效价定得越大,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积极性越高。
该理论同时认为个人通过努力达到的结果实际上包括两个层次,称一阶结果与二阶结果,二阶结果是个人最终的目的,一阶结果是为了达到二阶结果首先必须达到的结果。
由于个体差异对某一相同目标,不同的研究生会干部对目标效价和期望值的估计也不相同,产生的激励效果也大相径庭。
有些人认为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大,其被激发出的力量值就大,积极性也越高。
反之,有些人对目标结果缺乏信心,就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对于研究生会而言,要增强某一目标的诱惑力,就必须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达成目标的可行性。
在研究生会工作中,研究生会达成组织目标与研究生干部实现个人目标就是一阶结果和二阶结果的关系。
研究生会在提高工作实效时,不仅要考虑目标的可行性,更要考虑二阶目标对他们的吸引力。
通过教育、培训、培养,让研究生干部认识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在组织目标达成后,要及时把一阶结果转化为二阶结果,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三)基于强化型激励理论的分析。
心理学研究指出,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体时,这种行为就可能重复出现,反之,则会消退或终止。
在研究生队伍培养中应注重正、负强化的相结合。
正强化可以在他们的工作过程中以各种形式的奖励对其工作效果予以肯定和表扬,从而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重复出现此类行为,这不仅对提升工作积极性有正面影响,也为其进步和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负强化即针对研究生干部工作中的某些错误和不足进行适当的批评,或取消相关的评优评奖资格。
负强化能促进研究生会干部自我反省,及时纠正错误,杜绝此类行为再次发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免职或处分是对于研究生干部较为严重的处罚方式,在实施此类负强化措施前,应全面客观地了解和分析其行为,并妥善处理,避免这种方式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二、研究生会干部的激励准则
对于研究生会干部的激励,不仅要考虑其成长、成才的规律,而且要遵循学校教育管理规律,并充分考虑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环境。
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三个准则:
(一)坚持公平性,夯实激励基础。
在研究生会干部激励过程中,应时刻秉承公平性原则。
首先,研究生会负责人应当时刻保证公平、公正、公开,杜绝一切徇私偏袒情况发生,给研究生干部队伍有序合理的竞争提供良好的环境。
其次,建立和完善研究生会干部考评测评体系,形成规范的评判标准,将评价建立在定量的基础上,用数据说话,以规避主观因素的影响。
最后,对于确无不公平现象存在,仍出现主观感到不公平、存在委屈情绪的研究生干部,应主动与其沟通,摆明事实,分析情况,细致耐心,及时纠正。
(二)坚持动态性,适应激励变化。
对研究生干部的激励是动态变化的,具体源于两方面:第一,根据激励理论原理,需要是动态变化的。
已经被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
由于需要的主导和从属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因此,必须根据需要的改变有效调整激励方式。
第二,研究生会干部队伍是动态变化的。
主要表现为其队伍构成是变化的,研究生会干部由在读研究生组成,队伍构成随着换届选举、晋升免职、升学毕业等不断调整更替;其队伍成长是变化的,随着年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经验的积累、阅历的增加,队伍从年轻逐步走向成熟,因此,激励也必须相应地予以调整。
(三)坚持多样性,增强激励效果。
激励机制的动态性和针对性决定了激励方式应该具备多样性。
在激励过程中,首先应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效果最为直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激励方式,如研究生干部奖学金、差异化的内部奖励等。
但对于研究生会干部而言,最主要的激励方式仍是精神激励,包括友谊、信任、肯定和赞美等。
例如,充分授权,不仅能够让其感到被信任,而且能够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有助于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应重视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相结合。
对于工作而言,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属于外在激励,而工作本身的激励和工作任务完成的激励属于内在激励。
研究生会干部较之于普通同学,除了物质刺激和精神鼓励外,对内在性激励的需要更明显,如更愿意挑战个人工作能力,更愿意找机会在工作中与人交流,更有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这就要求在对研究生会干部进行培养时,须将内在激励方式放在重要位置,与外在激励相辅相成。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易,张莉.试论激励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2]罗淏元.高校学生干部激励机制优化初探[J].科技创业月刊,2010(23).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林宇晖.关于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2).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2】
摘要:近年来,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频现,已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创新人才培养,污染着学风文风,阻碍着学术进步。
着重从产生研究生学术不端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构成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外因是社会环境,次内因是高校、科研院所,内因是研究生个体。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不端;原因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国家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来源。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关系着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和学术研究的传承发展,而科学的学术规范体系、良好的学术道德、健康的学术氛围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但近年来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频现,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不仅影响着创新人才培养,污染着学风文风,阻碍着学术进步,并且长此发展将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对学术不端行为必须引起充分重视,加强预防与严肃惩治。
中国科协2009年7月发布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近半数科技人员认为目前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是普遍现象。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呢?
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虽然主要发生在高校、科研院所,但它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是社会不良风气在学术领域的蔓延,而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高校、科研院所,对其所提供的教育、培养必须通过研究生自身的内化才能起作用。
所以在分析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中,社会环境为外因,高校、科研院所为次内因,研究生个体为内因。
一、外因——社会环境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造成公民道德品质缺失
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急剧转型期,市场经济尚未成熟,社会规范尚未成形,导致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冲击,致使人们的社会道德、伦理观念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滋长权钱交易等社会风气蔓延。
研究生学术不端就是社会不良思潮、不良风气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缩影,也是部分研究生道德滑坡的具体表现。
同时研究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道德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开始缺失。
家庭中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在知识方面的学习,而忽视对其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即使有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也是偏于功利性和实惠性。
学校里受应试教育的指挥,考分、升学率、名牌大学成为学校现实的培养目标,而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基本被弱化了。
因此,这些学生是带着道德教育的缺失进入大学的。
但在大学期间,这种缺失也未能得到及时弥补。
正因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道德品质的缺失,致使研究生是非评判标准模糊,把学术不端行为当作一种正常现象看待。
(二)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助长学术不端行为蔓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主要源于政策正确与目标明确。
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制定了短期与中长期发展规划,各地区、各部门也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发展规划。
这种经济的发展,也带来对个人发展的要求,所以每个人也制定了个人的发展规划。
这些规划一个连着一个,一个赶着一个,这也使追逐经济利益和短期效益等急功近利思想甚嚣尘上。
在这种急功近利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部分研究生为谋求就业、升迁,急于考研;为顺利毕业、早些出名,急于发表论文。
听几节课,读几本书,一个观点就产生了;上网游览一番,剪切复制一番,一篇论文就产生了。
他们不是以虔诚心态对待学术,而是以浮躁之心汲汲于功名。
要知道做学问是一个枯燥的过程,没有平和的心态及“板凳须坐十年冷”的精神是难以在学术领域取得成就的。
(三)概念界定模糊与规范制度薄弱滋生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指学术共同体成员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指用来捏造数据、窜改数据和剽窃等三种行为。
2007年1月,中国科学协会在发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中定义“学术不端”为“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
2009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规定: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等七种行为均为学术不端行为。
以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是最为权威的。
但这些规范意图用列举的方式来界定“学术不端”行为,缺乏细化,有漏可钻;“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这一框架性规定模糊了“学术不端”的外延,造成该规范实践操作力不强;规范只着眼于“事后惩戒”,不能真正起到教育和预防作用。
(四)监督手段落后与惩戒力度不够导致屡禁不止
从客观角度来讲,学术成果的真实与否存在很大的隐蔽性,学术不端行为很难被及时发现。
虽然近年来在检测学术中使用了文献检测系统,但整个社会缺少一个预防、监督和治理的机构与制度。
一些违规者的被披露主要靠事后“偶然”发现,而被“偶然”发现出来的学术不端行为由于怕影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声誉,怕影响研究生的毕业和就业等,也尽可能以批评教育为主,尽可能缩小负面影响的范围,不会给予很严厉的处分。
美国哈佛大学何毓琦在给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健的信中指出:“在中国,违背学术和道德行为准则所遭受的惩罚很轻,甚至不受惩罚,仅仅是一句‘下不为例’的警告……长此以往,一个不健康的学术体制将只能导致整个学术界的不良后果和声誉。
”监督惩戒机制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导致屡禁不止。
(五)高新技术发展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方便条件
高新技术发展本身是一把双刃剑。
电脑的普遍应用、网络信息化的资源共享为学术交流的发展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为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打开了方便之门。
电脑的普遍应用使学术不端行为变得更容易、便捷,简单的复制、粘贴就可以解决一篇论文,可以说电脑技术进步本身助长了研究生抄袭行为;网络信息化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参考文献,人们可以坐在家里用网络下载相关的论文,稍加整合,一篇论文就出炉了。
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也成了学术检测、监督的障碍,同时网络上兜售各种论文的信息也随处可见。
2010年年初,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沈阳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我国买卖论文已成产业,2009年规模达到10亿元。
(六)期刊版面费索取降低衡量学术论文质量水准
市场经济下,部分学术期刊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迫于经济压力,向作者收取版面费。
收取版面费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计论文质量,只要交版面费论文就会发表。
同时由于没有完善的编辑责任制,审稿人和责任编辑一般不承担因发表抄袭剽窃之作的事后追究责任。
再加上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学术的发展,编辑无法把握最新动态,无法判断是否抄袭剽窃。
这些不仅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可乘之机,而且也降低了论文的质量。
二、次内因——高校、科研院所
(一)研究生招收标准不合理,造成队伍良莠不齐
伴随着经济与教育的发展,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突飞猛进。
根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9年全国招收研究生9.22万人,其中:博士生1.99万人,硕士生7.23万人,在学研究生23.35万人;2009年全国招收研究生51.09万人,其中:博士生6.19万人,硕士生44.90万人,在学研究生140.49万人。
从招收数量看,比10年前增长近6倍,从在学数量看,比10年前增长6倍多。
但在招收规模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招收标准不合理的地方。
各高校、科研院所为完成招生计划,复试分数一降再降,生源质量逐年下降,由原本精英化教育变为大众化教育;无论本科学什么专业,只要总分达到研究生标准就可以进入研究生队伍,造成专业知识缺乏、专业基础薄弱;研究生队伍中存有一定量的在职研究生,他们攻读研究生的目的只是为一纸文凭,根本不想在学术研究上下功夫。
所有这些,造成研究生队伍良莠不齐,有悖学术道德的做法必然出现。
(二)研究生培养经费不合理,降低学术研究水平
科研资源是支撑科研工作的根本,然而与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相称的是研究生教学科研经费的投入不足。
经费的不足,造成科研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仪器设备陈旧,造成研究生无法从事社会实践与机器实验,最终导致部分研究生在经费不足的压力下,要么低水平重复他人研究,要么伪造、篡改数据,要么捏造事实等,这些不仅降低了学术研究水平,也为学术不端行为制造了客观因素。
(三)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规范创新教育
当前,在研究生教育中,各高校、科研院所课程设置欠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偏重专业教育,轻视德育教育。
各高校、科研院所虽然开设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课程,但缺少学术道德教育与学术规范教育,导致研究生对学术规范与失范的界限认识模糊,不知道什么是合理引用,什么是抄袭剽窃,不懂得如何标注参考文献,使一些非故意学术不端变为故意的。
二是偏重知识传输,轻视知识创新。
在科学技术发展,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面前,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将传输知识放在第一位,使学生创造知识能力退化,导致研究生缺乏创新,只能重复别人的观点,为学术不端行为埋下隐患。
(四)研究生评价机制不合理,缺少科研水平特色
学术研究的成果不同于一般工厂生产的产品,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定量地生产出来。
学术研究的成果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是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勤奋刻苦的基础上,由萌生观点到收集资料再到论证总结而产生出来的。
这种成果的推出,少则两三年,多则四五年,甚至十年八年。
但目前在绝大多数高校、科研院所将研究生发表一定数目的、一定期刊等级的论文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
要知道研究生在读只有三年时间,三年中他们除了需要完成论文,还要修完几十学分的学位课程,时间的短促,逼迫他们为了顺利毕业,不惜采取学术不端行为。
同时这种注重量化考核,也使论文质量下降,缺少科研水平与特色。
(五)研究生导师风范缺失,影响研究生学术道德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普遍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及价值观念对研究生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教育中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导师价值观错位、治学精神功利化、学术道德缺乏,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本人。
同时由于高校扩招,每位导师指导的研究生逐年增加,使导师对研究生的具体指导减少。
再加上高校教师竞争激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还要面对各种考核评估,在时间、精力的分配上难以顾及对研究生的各方面指导。
这些影响着研究生学术道德。
(六)培养单位的本位主义,助长学术不端的风气
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虽然是个人行为,但它也会影响到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声誉、排名、招生等。
为此,一旦有研究生因学术不端行为而被“暴露”出来,其所在培养单位能隐瞒就隐瞒,隐瞒不住的才进行惩罚,但惩罚力度不够,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
同时培养单位为了保证生源,平时对研究生纪律约束松懈,造成一些研究生经常旷课,在校三年中学业无大长进,临毕业时,急忙东拼西凑一篇论文,敷衍了事,这些助长了学术不端的风气。
三、内因——研究生个体
内因才是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在构成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成因中,虽然社会、培养单位负有一定责任,但究其根源还在研究生自身。
目前,我国研究生大多年龄处在23—30岁,心理发展未完全成熟,思想易受社会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缺乏理性思考和分析选择能力。
在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下,他们客观上对学术道德认识不足。
主观上无视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在利益面前忘记了对学术道德的践行,守不住学术道德底线。
在功利风气盛行背景下,他们将读研作为获取政治资本的筹码。
如在对博士研究生的调查中,认为读博可以在评职称和晋升上有更强的竞争力的人达到59.2%;认为读博可以推迟就业,为以后找到更理想的工作打下基础的人有43.5%;认为读博只是一种“敲门砖”用来获得进入高校的人有39。2%。
这种投机心态,使他们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
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校研究生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迫使部分研究生不得不多发论文,多做课题,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增添资本,学术不端行为就变为不得已而为之。
也由于研究生扩招,使部分成绩低、素质差、学术能力有限的考生进入研究生队伍,由于他们原本的缺陷,为日后的学术不端行为埋下隐患。
世间事物是先有因后有果的,我们只有深刻了解构成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才能找到相应的治理对策。
【高校研究生会学生干部激励】相关文章:
高校行政管理岗位的改革与激励论文10-08
高校学生干部的工作心得体会04-29
研究生奖学金逆激励效应浅析论文10-08
会领导发言激励员工03-17
高校学报与研究生教育的内在关系论文10-09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及激励论文10-11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10-06
高校研究生自我教育之解读论文10-09
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创新实践论文10-08
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