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论文

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新构建研讨论文

时间:2022-10-09 09:36:44 研究生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新构建研讨论文

  一、亚里士多德“四因理论”及其价值界说

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新构建研讨论文

  亚里士多德在其巨著《形而上学》中详细论述了其著名的“四因理论”,同时在《物理学》《尼各马可伦理学》等其他著作中贯彻了这一重要思想。《形而上学》这样解释:既然“求知是人类的本性[2]。”那么,“显然,我们应须求取原因的知识,因为我们只能在认明一事物的基本原因后才能说知道了这事物。原因则可分为四项而予以列举。”“其一为本体亦即怎是,也就是事物之所以成是者(本因);另一是物质或底层(物因);其三为动变的来源(动因);其四相反于动变者,为目的与本善,因为这是一切创生与动变的终极(极因)[2]7。”在亚氏看来,“四因”都可以称为“智慧的学术”。“至于其中最高尚最具权威的,应推极因与善因之学,终极与本善具有慧性,———万物同归于终极而复于本善,其他学术只是它的婢女,必须为之附从而不能与之相违忤[2]45。”“极因是一个‘终点’,这终点不为其它什么事物,而其它一切事物却就为了这个目的。有了这个末项,过程就不至于无尽地进行。”例如,“一幢房屋,其动因为建筑术或建筑师,其极因是房屋所实现的作用,其物因是土和石,其本因是房屋的定义[2]45。”又如,“一座雕像”,石头本身是它的物质因,雕像由它而生;工匠按照某种形式因给它塑造出形状,而雕塑这一动作则是动力因;工匠脑子里的设想———比如形状,是雕一只狗呢,还是刻一匹马好呢?这是目的因[3]。”因此,有评论指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目的论的,也就是说,它是目标取向的;万物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它们所要达到或所选择的目的,或概括地说,行动和事件的存在,是为了服从一个更高的目标[1]83。”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如上所言,亚氏在其《物理学》开篇中也指出:“既然探究本原、原因或元素的一切方式都须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才能得到知识和理解———因为只有在我们认识了根本原因、最初本原而且直到构成元素时,我们才认为是认识了每一事物———那么显然,在关于自然的研究中,首要的工作就是确定有关本原的问题[4]。”《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也指出:“一切技术、一切研究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所以人们说得好,万物都是向善的[5]。”这里说的是“善因或极因”。有评论指出:“亚里士多德非常注重‘原因’。他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分析体系,他把原因分为四类:‘物质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他认为人类的活动,甚至整个世界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解释[3]。”果然,由于这个理论论述具备深刻、独到而强烈的理论辐射力和思想穿透力,长期以来,包括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诸多学科,对这个理论加以应用,释放了其理论的潜力,使得人类的精神和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升华。换言之,“四因理论”是亚里士多德观察和考察一切事物的重要的理论标尺,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无不如此。站在后来人的角度看,虽然有很多学者质疑这个理论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但是终归这种理论的强大的解释力,使得“怀疑”停止脚步,而不得不审视其独到价值。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事务及其学问,是可以应用这个理论加以理解和阐释的。

  二、运用“四因维度”建构研究生教育学体系

  研究生教育学,是致力于探讨研究生教育的意义、本质、内涵、关系和规律的一种科学,归根结底,还是要探讨研究生教育的“四因”学问。唯有认识其“四因原理”,我们才能说认识了研究生教育这个事物的学问。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运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四因理论”指导构建中国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形成符合基本理论建设规律和研究生教育现实逻辑需要的有解释力、指导力的理论体系。具体研究内容主要由本体论、构成论、动变论、至善论四个部分或四个维度构成。

  (一)本体论维度:探讨研究生教育的意义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解释,“事物之所以成是者”,为“本因”。就是事物为什么成为其所成为的这个事物,其中必然有其内在的规定性,这种内在的规定性是其他事物所没有的,也即唯有这个事物才拥有的规定性和特征性。因此,研究任何事物首先就要研究决定这个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准确把握这个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这样才能深刻认识该事物的本质属性,并由此出发认识这个事物的方方面面。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要探讨“研究生教育”及其“现象和本质”,首先要探讨研究生教育的“本因”及其基本规律。换言之,要通过研究和探索帮助人们认识“什么是研究生教育?”“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了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属性?”“研究生教育与其他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存在什么重大的区别?”等等,这些问题是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构建中需要关注和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和课题。因此在这个维度,应该围绕研究生教育的本体认识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探讨研究生教育的定义、研究生教育的缘起;研究生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型大学、创新型国家的关系;对研究生教育学的认识状况、研究生教育的知识发现、研究生教育的诸多范畴、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矛盾、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理论等基本内容。

  (二)构成论维度:探讨研究生教育的要素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解释,“事物之物质或底层”,为“物因”。就是某事物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使事物成为这种事物而不是那种事物,并以这种构成展示这种事物的客观性和独特性。这种客观性,不仅体现在这种事物的构成要素是实在的、独特的,而且体现在这种事物的构成要素是关联该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是影响该事物存在状态的。它意味着,一旦改变了这种事物的某些构成要素或者关键要素,将导致这个事物成为非本体性的事物,或者说异化为他物。在这个意义上,探讨研究生教育,务必探讨研究生教育的诸要素及其构成关系。也就是说,要找准那些决定研究生教育的各种要素而不是其他要素,让这些构成要素“自身说明”:“我是研究生教育的独特要素而非其他教育的独特要素!”因此在这个维度,围绕该核心主题,应该探讨研究生教育的诸要素构成,包括高深学问与大学特性、科学研究与学术训练、教育结构与培养类型、培养目标与培养体系、培养模式与培养机制、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课程设计与教学要求、考核评价与毕业标准、学位论文与学术评价、职业发展与实践要求、经费资助与培养环境、教育精神与文化积淀等要素内涵。

  (三)动变论维度:探讨研究生教育的原理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解释,“使事物正常运动的原理”,为“动因”。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而事物的运动必然有其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则或规律,这种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则使事物的各个要素处于各司其职的职能作用发挥状态之中,而且持续运转不能停止运动,或者说,这种运动一旦停止或改变方向将导致事物的变化,影响事物的正常存在。通常这种事物运动的规律决定于事物的内在而非外在的影响,准确地说,是内在决定外在,外在影响内在,从而产生持续的运动,保持事物的存在性。在这个意义上,探讨研究生教育,务必要探讨使研究生教育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研究认识“研究生教育究竟是如何发生、发展、变化、运动的?”“是什么原理使研究生教育发生应该有的变化,并且始终保持研究生教育的属性?”因此在这个维度,应该探讨使研究生教育运行变化的基本原理,包括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导师的个性化指导、分类分层培养、研究性课程教学、研究生自主学习、学术性考查、开放式教育、德性素质教育、产学研合作、学位授予程序、社会承认体系等基本内容。

  (四)至善论维度:探讨研究生教育的目的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解释,“事物之最终归宿”,为“善因或极因”。就是任何事物都在追求某种“归宿”或者说是某种“善”,这种“善”是一种目的、一种状态、一种呈现、一种价值、一种意义,只有这种事物谋求实现“善”,它才能真正去追求自身的目的,实现自身的价值,体现自身的意义。因此事物追求“至善”成为事物运动和发展的一种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最终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探讨研究生教育,务必探讨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或善因道理。也就是说,要通过研究探索认识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存在的本体意义是什么?其追求的价值意义是什么?其运行的重要目的是什么?其最终的价值归宿在哪里?因此在这个维度,应该探讨研究生教育的六个“适应、服务和促进”问题,具体包括:研究生教育,要适应、服务和促进教育创新发展;要适应、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适应、服务和促进政治发展;要适应、服务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要适应、服务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适应、服务和促进文化发展等。这六个“适应、服务和促进”,不仅是研究生教育发生和发展的根据和理由,而且是研究生教育追求的价值目标。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四因原理”,是一个博大精深、浑然天成的认识逻辑体系,它不仅对人类认识自然的现象和规律,而且对认识人类社会包括心灵活动的规律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运用“四因原理”,分析和探讨研究生教育诸现象、活动及其规律,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反映研究生教育基本理论的体系结构,是理论体系建设的一种重要尝试。

  三、构建“四因维度”研究生教育学体系的原则

  事实上,我们运用古希腊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四因原理”构建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学术尝试。这种学术尝试,显然不同于纯粹从“逻辑起点”出发构建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框架思路”,试图从探讨“研究生教育”的“原因”中找出新的认识线索,进而提出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在推进这种理论体系建设的尝试中,我们将遵循抽象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

  (一)抽象性原则

  研究生教育是以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为己任的高层次、专业化教育,研究生教育学研究应该十分注重研究生教育学知识构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因此,要按照研究生教育本身发展要求,致力于建构基于逻辑的抽象的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亚里士多德的“四因原理”是形而上原理,其对事物之“原因”的探讨,是高度抽象的学术,我们以此为指导,构建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需要对研究生教育的系列基础性问题诸如“什么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怎么构成的?”“研究生教育是如何运行的?”“研究生教育为什么而存在?”“研究生教育向何处发展?”等进行“富有意义的”“深刻追问”,从中挖掘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土壤”,提炼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内涵”,揭示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二)整体性原则

  研究生教育学研究涉及的内容极其复杂庞大,因为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上来看,研究生教育涉及世界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科学、教育等诸多方面,需要关注和研究的学术问题不比其他任何学科少。比如,世界范围内研究生教育是如何孕育、发生、发展,并演变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办学主题的?一国研究生教育如何发挥自身功能、如何服务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其实践经验和基本规律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容易激起人们的理性思考:如何科学认识研究生教育的复杂性,如何使研究生教育学研究兼具包容性和解释性,这些都要求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否则只是认识其细节部分,而这是达不到认识研究生教育事物本质的目标的。简言之,秉持整体性原则,研究和把握研究生教育学的内容研究,是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选择。

  (三)创新性原则

  研究生教育学理论是一种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理论。但是,如果单从应用性、实践性角度考虑建构这个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则理论体系的学术深度不够,解释力和指导力也不足,因此,必须在研究方法上进行科学的创新,提出新的理论体系和理论架构,提高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在这个方面,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原理”,分析和解释研究生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可以让人们获得一种新的方法论观点和比较科学的认识。这种方法的创新,表现在探究“事物之原因”,从原因出发探讨事物的本质、要素、原理和目的,通过形而上的总体分析和深刻阐释,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

  (四)适应性原则

  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理论”分析和解释研究生教育及其学术规律,在当前的研究生教育学研究中应该说是一种新的理论尝试,这种理论由于来自古希腊哲学家的思维成果,它究竟是否适合解释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理论需要,因此需要进行适应性和可行性的考察。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这种理论的基础是什么?它起源于对自然的思考,但是适合对人类问题的分析需求;二是这种理论在中国社会科学理论建设中的适应性?它探讨的是形而上的原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显然,适合任何民族认识世界事物的思维需求;三是对中国研究生教育学研究的适应性如何?追问这些问题,也是告诫自己的研究,就是要积极吸收和运用人类文明发展中发现的基本原理进行中国式的理论再创造,以服务于中国的发展事业,同时自觉服务于全人类的发展事业。

  参考文献:

  [1](美)亚历山大-莫利斯,亚里士多德,王爱松,译,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3](英)威廉-拜纳姆.耶鲁科学小历史,高环宇,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徐开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修订本),苗力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新构建研讨论文】相关文章:

设计专业研究生研讨式教学模式探索论文10-11

校园文化下研究生校园生活的构建论文10-11

小学数学和谐课堂构建论文10-11

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构建论文10-11

货币需求计量的经济模型构建论文10-10

研究生论文评语11-15

研究生论文提纲10-26

大学生宿舍文化构建论文10-11

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文化体系的探析论文10-12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论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