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独立学院中外国文学课程的阅读教学
独立学院中外国文学课程的阅读教学论文,下面小编为你带来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究,欢迎阅读。谢谢!
摘 要:外国文学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因为学生的功利化心态、对作品的陌生化、阅读选择的轻松化和教师的程式化处理而产生了多种弊端,为消除弊端我们倡导研读经典,鼓励和指导学生对经典文本多元化接受,通过“引导—强化—深入”一系列的训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建构学生的人文品格,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深厚人文情怀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就这一训练建构相应的综合考核体系。
关键词:外国文学史教学;研读经典;多元化接受;考核
外国文学史作为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协同其他语言和文学学科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成为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增强中西文化交融的思辨能力的重要学科。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各个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师做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分别从转变教学理念、改善教学策略、加强教材建设、调整课程设置、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方面做了较为充分详细的研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在阅读教学以及成绩评定这方面还有所欠缺。笔者就这个理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浅见。
一、独立学院外国文学史阅读教学的目前状况
研读外国文学中的经典文本,既应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又是理解外国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独到切入点和透视点,这既适合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又符合时代的需求,但是现实的状况却令人堪忧。
(一)从学生的接受程度来看,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令人堪忧
市场环境和独立学院的就业状况,使学生们压力重重,难以自拔。学生上外国文学课的功利心理较强,拿学分、得学位的欲求远远大于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喜爱。大学生文学底蕴正逐渐缺失,他们在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下逐渐疏离中外文学名著。
更为普遍的情形是,因为外国文学是一种有着鲜明个性的异质文化,学生们对其存在着时代、民族、文化的隔膜,缺乏历史现场感,或者缺少必要的阅读感受经验,担心难以记忆作品中较长外国人名等,学生对外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并不感兴趣,这势必造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障碍,导致接受与对话的“曲高和寡”的尴尬境遇。
再者,处在声讯和网络的时代,即使选择阅读,学生们更为热衷的是网络小说、都市小说、流行阅读,而这些快餐式阅读获得的更多的是感官上的轻松、表层上的愉悦,大部分与精神、灵魂、思想、哲学等理由距离较远。名著被冷落的命运从侧面反映出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引发学校小环境和学生内环境的变化,给外国文学教学造成一定的困境。
(二)从我们以往的教学来看,外国文学史注重文学史的梳理,而对经典文本的关注似乎有些淡化和疏离
我们都知道“文学是人学”,但无论是文学史教材,还是在我们的讲授过程中,我们却往往将文学史处理成为文学大事记和作家作品论的相加,所注重的往往是一些作家,而忽视了文学作品所描写的文学人物,忽视了他们在各种各样的欲望和意志支配下活动着、较量着、挣扎着的心灵流变历程。
本来是绚丽多彩的文学现象,却有意无意被挤压成干巴巴的“教科书语言”,教师讲授和学生笔记中更多的是些“反映”“揭露”“体现”“揭示”“表现”等字眼,人物是栩栩如生的,故事是离奇曲折的,思想是厚重深刻的,艺术手法是新颖独特的,语言是生动形象的,凡此种种,文学史由此丧失了文学审美的生命力。
学生们的功利化心态、对外国文学名著的陌生化、阅读的轻松化倾向,教师们教学中的技术化、程式化、概念化处理,导致了外国文学课程阅读教学的种种弊端。针对上述教师教学中的教学倾向、学生普遍的学习目前状况,我们倡导在外国文学史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经典,强化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消解师生间交流的障碍。
二、独立学院外国文学史阅读教学的现实作用
(一)研读经典文本是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基础
外国文学史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学史观,提高独立分析文学现象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注重文学经典的教育,充分张扬文学性、人文性的教育,通过文学教育,重建学生对文学的信念。
(二)研读经典文本是学习外国文学史的必经之路
正如柳鸣九先生在他的《法兰西文学大师十论》的序言中提到文学发展史时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学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又一部,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作品产生、流通与承继的过程,归根结底,可以说就是作家作品的出现史。”又说:“离开了作家作品,就没有文学史上的流派,就没有文学史上的策略与主义,就没有文学的阶段与分期,当然更没有后代批评家、理论家攀附于其上的种种观念、理论、术语、概念以及纯理论的高谈阔论。”因此,外国文学作品之于外国文学史,正像是皮之于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三)研读经典文本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极佳手段
关怀生命和提升人文情怀是文学教育的根本。早在19世纪丹麦的著名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在他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引言中曾讲到:“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作用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
外国文学作品是以人本观念为价值坐标的文学形态,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从古希腊到当代,其间造就了一大批伟大的、优秀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他们创造了许多堪称经典的作品,这些经典文本,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最完美的体现,是作家们以完美的艺术语言和形式把所在时代的真善美和假丑恶,以其特有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出来。引导学生去研读经典文本,可以使他们关照社会和自身、体验人生、净化心灵、愉悦情感。
三、独立学院外国文学史阅读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在外国文学课程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对经典文本做出多元化的接受,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德国学者伽达默尔说过:“凡有理解,就有不同。”学生们读的形式要多样,教师对学生读的指导和训练也要有层次,要使学生能充分进行悟读。
第一,引导。强调阅读教学,教师指导的第一步就是“版本选择”。让学生们都读原著并不现实,也没有必要,而每一部名著均有良莠不齐的不同译本,有的多达几十种,如《红与黑》《简爱》等,译者的水平、译作的优劣,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解读和判断。
因此,教师应该提高甄别优秀外国文学名著译本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阅读书目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分析一些作品,要用分析的眼光来审视这些作品,可以选择一些名家名译或者专业出版社出版的译本来读。比如《茶花女》我们选择郑克鲁译的,《德伯家的苔丝》选择张谷若译的;出版社我们可以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这里就有了一个遴选标准的理由,在这分析辨别筛选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鉴别力,从他们关注的重点也能考察学生的历史眼光和历史态度。
考虑到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精品版本阅读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由外国文学作品改编的视听影像的方式对强化对作品的直观认识和理解。视听影像以经典文本为依托,通过光影、色彩、声响交汇的生动逼真的动感时空直观地诉诸人的视听,展外国文学经典文本中所描绘的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场景。外国文学教学中一些文化背景、特定时空等通过影视要比口头讲授更容易接受,“影视文化的心理亲和力和传统的强制性灌输相比,更能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之中”。
远至古希腊神话故事、荷马史诗,近至当代文学作品,欧美的影视导演、音乐家们都对这些作品做了不同程度的改编。如贝多芬的《D小调第16钢琴奏鸣曲》是受到了莎剧《暴风雨》的启迪写成的;阿哥桑德罗斯等三位雕塑家的《拉奥孔》则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迄今有不下五个版本的改编电影。课堂上适度的音频整理提供,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视频资料的展示以及课后学生们自己的完整观看,能够使他们越过研读原著的障碍,迅速、感性地掌握一系列文学常识。学生的接受路径是由影像到文本,先接触名著影视,之后看经典文本,名著影视起到了普及文学名著的作用,同时也能让学生全方位地把握不同艺术当中的文学性。
第二,强化。在督促学生阅读世界文学名著方面可以采用“一读二写三谈”的激励策略。一读,指要学生一个月读一本名著,一个学期最少读五本;二写,指读书时要做好读书笔记,读完后要写读后感或者短篇论文;三谈,指与同学要谈书,与教师要谈书,在读书报告会上谈阅读体会。通过这些措施,使阅读名著成为学生们的常态。一个学期深入研讨五六本名著,写出五六篇短篇论文,则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会大大提高,围绕作品研讨所读的文学史、文化史、美学理论等材料也才会学得牢。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先愿意读名著读文本,偏重个人的审美趣味,注重文本本身,不用太顾及历史的链条,从阅读中获得直观感受,然后充分发挥想象力,并调动自身储备的一些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知识,尽可能地将第一印象与所想象和理解的历史现象融合起来,从而获得历史现场感,把握时代的脉搏,揭示出时代主题,由此上溯他们人生观、文学观的思想渊源以及传统承继关系,然后从历史发展的链条中考察文本,确定其特色价值影响与地位。
第三,深入。文本接受,只有通过自身体悟,学生才能真正读有所获,真正成为永久性的智力成果。指导和鼓励学生对经典文本做出多元化的接受,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因文而异,要摒弃种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做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重点,引导探究、发现,逐渐掌握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编排话剧不失为一种深入理解经典文本的手段。编排话剧是让学生直接走进文本、与教师一起再创造的教学活动。剧本一般以外国文学课程中介绍的戏剧文本为主,如莎剧《威尼斯商人》和《哈姆莱特》、莫里哀的《伪君子》、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也可以将传统小说改编成戏剧来表演,如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
教师要在学期初给学生指明这一教学策略,布置好这一教学任务,并让学生自由分组,选取需要表演的剧本或自己改编剧本。课后,全班同学围绕各自的剧团,集体钻研剧本主人公的性格与命运,揣摩他们的动作与表情,斟酌他们的语言。如此,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均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在相应的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剧中人的身份表演,教学形式的新奇会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们充分的准备和精彩的表演会使师生均领悟到编排话剧的魅力,并从中体会到成就感。
四、高校外国文学史阅读教学的成绩评定
在外国文学课程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版本的选择,视听影像的渗透,一读二写三谈的训练,以及编排话剧的实践,学生阅读鉴赏外国文学经典文本的水平达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而阅读教学的改革相应地也需要对传统的评价体系作出改革。
外国文学教师要突破传统笔试考核策略的禁锢,转变传统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试模式,采用多元评价标准。可以将外国文学课程分为文学史与作品阅读两部分考核。文学史部分的考核可构建出由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论文、闭卷或开卷考试等内容组成的综合考核体系。
而考核作品阅读应强调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业务素质为目标,转变传统的只注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体系,建立了评价主体与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动态化评价体系。可以采用版本考查、读书笔记、读后感、学科小论文、读书报告会、读书研讨会等笔试、口试、辩论的形式完成。这样,加大了平时考查成绩的比例,且整门课程的考核既重基础知识,更注重考核学生发现理由、分析理由、运用知识解决理由的实际能力,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和客观。
参考文献:
〔1〕伊塞尔.文本的召唤结构[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
〔2〕(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柳鸣九.法兰西文学大师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宁宗一.心灵史 心态史 经典文本[J].青年思想家,2005.5-6.
【独立学院中外国文学课程的阅读教学】相关文章:
试论独立学院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的探索及实践10-05
探讨优化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10-26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10-08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教学论文10-09
独立学院电声乐教学10-07
论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转型论文10-08
独立学院寝室文化优秀论文10-11
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探讨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