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模式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下面带来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英美文学教学模式【1】
摘 要: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主干必修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新形势下英美文学教学需求已经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教师必须革新传统教学模式。
本文结合相关教学实践,提出可践行以问题为导向,以选作为主轴,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根本的开发内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人文素质
一、 引言
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主干课程之一。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和国内激烈竞争的市场大环境下,英美文学教学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现状是:与英美文学课程相比较,英语专业学生更喜欢上与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如导游英语、酒店英语、法律英语、实用英语等,而不喜欢难度大、与其就业关系没有直接联系的知识型课程。
目前中国社会现实是:国家仅需要少量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相符合的专业人才,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是外语与其他交叉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只是把外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
培养这种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是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新时代对英语专业教师的需求。
如何改进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成为教师们努力的方向。
笔者经过了几年的摸索实践,改变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践行了以问题为导向,以选作为主轴,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根本的开发内化教学模式。
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实践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要引导和促成学生将观念、品格、知识、能力和方法内化为成功素质,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大量英美原著小说,诵读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进行戏剧模拟和创作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指导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适时提问并锻炼学生的提问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引领学生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
教师可在有限的时间内截取文学作品中一些与作品主题思想和语言艺术关联的段落提一到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教师可设计与人物塑造、情景描写、主题思想相关的问题,也可是与语言艺术和作品风格相关的问题。
设计的问题要明确、具体、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能引导和催发学生思考;问题也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以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以及创新点为原则进行设计,具有适当的难度阶梯;问题也必须具有灵活性。
必要的时候,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课堂专题讨论或者辩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在讨论或者辩论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问题本身有一个更明确、更深刻的印象,也可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文学教学课堂中来。
比如在讲解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短篇小说《少年布朗》(Young Goodman Brown)时,教师先把作者的创作背景和相关理论等资料以PPT课件形式呈现给学生,然后介绍该作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加以评论,以图示的形式把奥地利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关于自我、本我和超我以及意识、潜意识和下意识的定义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抽象的定义。
在联系作品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作品如何呈现了布朗的本我?如何通过梦的形式体现自我压抑?愿望又是怎样在梦境中得到展现和释放?这部短篇小说和作者的代表作《红字》有何共同点?是否可以用精神分析理论去分析《红字》?随着讨论的展开,学生逐步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还需要指出的是,问题是除了必要的课前问题导入,课堂上设置问题引领思考,在课后作业这一环节中,教师也需要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延伸思考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寻求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学生对于文学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面的文本阅读,而是催生了多方面的思考和感悟,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文学兴趣,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以选作为主轴的教学模式
我国近二十年出版的最为流行最为权威的英美文学教材系列,通常都包括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两部分。
而且无论是文学史还是作品选读,几乎无一例外的是以史为纲的编排方式。
这种编排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对英美文学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弊端是这种认识非常模糊和零碎。
因为学生最初接触的都是古代文学部分,作品创作时间遥远、语言晦涩难懂,跟现实生活差距太大,很容易被学生遗忘。
这种传统的把文学史凌驾于文学作品之上的教学模式违反了西方文学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即倡导表现人的真实情感、个性、人格、潜能、价值、尊严以及人性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讲解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时,先从时代背景讲起,然后是作家生平的罗列,接着是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总结,最后是写作风格和艺术创作特点分析。
这种四段论的程序化教学方法无法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
学生课堂上都没有多大兴趣,课后阅读也就不太积极。
同时,文学课自身的特点也造成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性。
外语专业的大多数课程都有一个既定的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两课时的翻译课是教给学生某种翻译方法并让学生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基本的翻译理论,然后与其他翻译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不同翻译方法的异同点,交代一下注意事项,最后通过布置翻译作业以检测学生对该翻译方法的掌握程度。
而文学课却没有这样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其设置完全在于教师自己。
目前的专业课程辅导书的编写就是极好的例证:教师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与英语专业其他主干课程配套的教师用书,唯独这门课,有众多版本的教材,却缺乏与之匹配的教师用书。
可见这门课的自由度太大了,教师既可以自由选择教学方式,也可以自由选择教学内容,这是一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课程。
它无疑给教师带来了颇大的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只能开设一年的英美文学课程,就不能再以文学史为中心,而必须以选作为主轴辐射开来,还文学作品以本质研读教学课。
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原汁原味的教学,学生才可以通过品读、吸收和消化作品来领略语言的魅力。
只有当学生在语言的大海里畅游久了,通过潜移默化,通过举一反三,才能将观念、品格、知识、能力和方法内化为素质,提升其自身的语言鉴赏能力,走进外语民族的心灵深处。
(三)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根本的教学模式
过去,人们偏重政治性较强的作品。
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成为时代的主题。
对英美文学教学而言,挖掘人文主义思想成为了教学的精髓。
作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在2012年喜获诺贝尔文学奖,激发了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狂热,而其获奖的原因更是激起了人们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探求。
当然,人文主义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每个时代、每部作品,对人文主义都有不同的阐释。
每位作家也对人文主义有不同的理解,都赋予了它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意义。
从莎士比亚到狄更斯再到劳伦斯,从霍桑到马克吐温再到海明威,他们无不结合所处的时代和各自的人生阅历,在作品中对人文主义做了独到的理解和形象化的表述。
因此正确引导学生从英美文学名著中接受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对塑造他们深沉完美、积极向上的人格是大有裨益的。
在每个时代,选取一位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然后辐射开来,可最好地表现该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特征和文学发展面貌。
比如,学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选取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最高成就《哈姆雷特》(Hamlet)来进行重点学习。
通过学习,学生就能明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性思想,主要关注人和人性,这包括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才能的展示,而不是神和信仰,“人本位”与“神本位”思想严重对抗。
因此,剧本所有主角在最后一幕全部死去,这出注定的悲剧至此得到最好的完善。
三、结语
当今中国经济和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转型期,抓住时代契机,改革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是历史赋予专业英语教师的职业使命。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和总结,践行以问题为导向,以选作为主轴,以提高人文素质为根本的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是目前英美文学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同社会实际紧密相联系,并以不断变化的教学对象为研究目标的教学实践,一定会带给英美文学教学更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赵作斌.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4).
[3] 曹英华. 改革“英美文学”课程教学 培养学生人文素质[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6).
[4] 李嘉娜. 英美文学教学观念必须与时俱进[J]. 山东外语教学, 2008(1).
[5] 谭宗燕. 开发内化教学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 武汉: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 2012(3,4).
高职英美文学教学方法【2】
【摘 要】本文以高职英美文学教学的特点分析为依据,联系英美文学课程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高职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突出史纲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式课堂等教学方法。
并指出切实地采取措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实践过程中,能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都得到提高,最终能较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职 英美文学课程 教学方法
随着国家对高职高专教育的不断重视,高职毕业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质日益重要。
为了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的宗旨,以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职业适应性,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许多高职高专外语专业都在二年级或三年级开设了英美文学课程。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熟悉英美文化,可以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文学可以在塑造人格与精神、抵御物质主义侵蚀、防止人的异化和物化、丰富人的心灵世界等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英美文学,学生可以在阅读文学中积累词汇和语法点的各种用法和适合的语言环境等相关知识,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提高语言文字能力。
本文以高职英美文学教学的特点分析为依据,联系英美文学课程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高职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 高职院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性过大。
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长,高职教育的理念还未被广大学生和家长认可,事实上,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课程及理念完全不同于本科教育;但是很多人认为考不上本科就只能上高职,认为高职教育是本科教育的更低层次。
作为新兴的学校,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而一味降低入学标准,导致生源质量偏低或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高中毕业生高考分数不佳就是因为英语学不好,导致很多高职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词汇量小,口语听力能力差,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其次表现为缺少合适的高职高专英美文学课程的教材。
目前的英美文学教材基本上都是针对普通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的,虽然教材版本很多,但都不是针对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学生而编写的:有的教材选取的篇章过难,有的词汇过于专业化,有的句子结构、语法结构过于复杂,有的文学流派介绍和文学理论太过高深。
高职高专的学生无论在英语基础、知识面和学习能力上都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如果只是盲目模仿,必然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无法使其领略到英美文学中蕴含的英语语言知识和人文知识。
因此,改革高职高专英美文学课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教材进行改革和挑选。
高职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模式也需要创新。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非本科教育所培养的研究型、理论型人才。
但是高职英美文学教学却依然沿袭着本科院校教育的模式,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接受。
“传统的‘四段论的程序化教学方法’极易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听。学生由于在课堂上没有什么兴趣,课后阅读也就不太积极。致使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意识,文学课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受学生英美文学基础弱、英美文学史及作家作品教学内容繁多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不得已使用输入教学模式,向学生灌输大量文学知识。
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被动地接受,表现出依赖性和惰性,接受优美文学作品熏陶的享受过程转变成为死记硬背的折磨过程。
教师教得累,学生学习效果不好,产生不了兴趣,掩埋了经典文学作品带给人类的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净化。
二 合理的教学设计是科学教学的前提
根据当前教学对象的状况,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对文学更是觉得太过于高深莫测、抽象晦涩。
由于词汇量小、英语语法差,面对文学课的教学材料,一些学生花费了很多时间、通过工具书的帮助勉强能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大部分学生通过查字典查出生词的意思,但对文学理论、经典作品选读无法做出全面的理解。
因此高职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得当的教学选材
选取难易适中的教材能消除学生认为文学的学习是一个困难晦涩、曲高和寡、脱离现实而毫无乐趣的恐惧,也能让学生初步体验阅读原著的乐趣,逐步感受到英语语言的美感。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语言基础薄弱的特点,如果刚接触文学这门课就让他们阅读和研究小说或散文,肯定会削弱他们的兴趣和信心,因为经典名著小说和散文要求对历史背景、作家流派等联系把握,而高职学生缺乏这些知识和能力。
那么,如果从较经典、较精练的选段开始学习,教师一点一点地引导着学生读作品,进而培养学生对文学课的兴趣,产生适当的成就感,再慢慢过渡到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
2.以文学史纲为主
考虑到学生、教材及文学课内容繁杂等因素,笔者认为英美文学课程课堂教学,教师要以文学史纲为主,而以文本阅读为辅。
在课时受限的情况下,在两个学期七十多个课时里,如果老师既要完成英国、美国的史纲教学,又要讲解最重要的几十个作家、几百个著名文本,会导致课堂教学无法深入进行,重点不突出,学生对于众多内容更是满头雾水一知半解。
而以文学史纲为主的课堂教学能突出重点集中讲授文学史,让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主线清楚明了。
以文学史为主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并不意味着撇开文学文本,只不过它在课堂教学安排中处于次要地位。
由于课时及课堂时间的限制,任课教师不可能把课堂时间放在大量文本的解读和分析上,否则会成为变相的精读和语法课。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以史纲为主不仅能解决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还能以宏观的、高屋建瓴的姿态把握整个英美文学作品,全方位地深入解读重点作品,使学生不再停留在肤浅的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经过教师在课堂上对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加以引导和解读,学生会更加容易地全面理解作品,这样也能大大提高学生课外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三 互动式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
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要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任何一个学生来说,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
很多高职院校的英美文学课堂都存在这种现象:学生一接触文学课就很容易认为学习该门课程难度大,而且不够实用,因而缺乏兴趣,进而造成恶性循环。
甚至学生没能从教师那里得到简而易的引导,因此觉得困难重重,难以逾越,最终灰心丧气,更加无法专心向学。
如果教师不去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喜欢度和接受度,只是一味地自我一堂言,就无法真正实现该课程的文化素质的培养的教学目标。
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课堂上,应当鼓励以教师教授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1.以教师为主导
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办法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多安排教学互动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认识能力。
“好的教师应学会鼓励并具有鼓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积极有效地介入,向学生介绍作品背景,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原作提升语言水平,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接着通过教师的课堂点评使学生能以一种更深入的眼光理解和欣赏作品,最终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
把课堂从教师的单一枯燥讲解变成老师和学生互动探讨,从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的思考,使他们在文学教学中自己走进作品,爱上这门课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必须要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以课前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整理答案,鼓励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和思考,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
针对学生的理解,教师依照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文学底蕴,以更精确、更深层次的讲解来深化学生的理解,帮助他们从汲取各个文学评论家精髓的角度理解文学作品。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先进行快速整体阅读,再进行语词方面的理解。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并掌握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与策略。
最后,对于学生活动的完成,教师要进行点评,从而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刻,使学生对先前的查阅资料有更系统的归纳和理解。
“互动式的英美文学课堂是一种开放式的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切实的指导与帮助。而开放式的课堂形式以及学生所提的问题又促使教师进行更充分的课前准备并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量,以此有效地控制和引导全程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以学生为中心
高职课堂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加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刘润清教授在其《论大学英语教学》一书中指出:“教师不仅传授知识,给予指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否认,但更要重视学生的作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给他们参与讨论和展示自己观点的机会。
在以前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
但是,现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
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怎样让学生自己欣赏和分析作品上。
老师可以把有些一次课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小任务,分配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前做准备,通过图书馆、因特网等资源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以幻灯片、精美卡片、自我陈述等方式做讲解。
如在讲授某个作家时,老师可以先做一般引导,再把该作家的生平、作品、创作思想等话题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老师可在课堂上点评。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无疑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办法,同时,由于学生轮流授课,他们的教学风格和个性设计不同,更容易激发听课学生的兴趣。
总之,本文针对高职教学对象差异性过大、教材设置不合理等问题,提出突出文学史纲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式课堂教学等改革构想,期待为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抛砖引玉。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切实采取措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引导到文学作品中去,从而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都得到提高,最终能较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学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程爱民、徐劲、柯可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15~17
[3]黄和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251
【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相关文章:
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模式10-06
影视欣赏与英美文学教学10-01
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10-08
英美文学阅读的方法与教学论文10-08
英美文学教学和人文素质10-01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10-05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精选11篇)10-08
英美文学论文10-01
论文英美文学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