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艺术类高职院校视唱练耳课教学
艺术类高职院校视唱练耳课教学【1】
【摘 要】视唱练耳课程对于其它专业课程起着衔接的作用:它既呈乐理的理论性知识为基础,又启和声、复调、曲式等深层次专业课程学习的延续教学,因此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基础专业课程学习的扎实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本专业及其它课程的学习,也关系到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更涉及到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发展方向。
为改善和提高艺术类高职院校视唱练耳课的教学效率与质量,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关键词】视唱练耳课;高职类艺术院校;改革
视唱练耳课程不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产物,归根结底它是产生于西方文化。
但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一直没有改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框。
在课堂上一直照搬西方音乐知识的训练和培养模式,以至于减弱了视唱练耳基础课程在中国的音乐教育中的实用性和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因此,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高职院校的需要,有必要对视唱练耳课程进行改革。
一、视唱练耳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中,视唱练耳课程从特点上讲是基础性的、技能性的、衔接的、重要的。
从内容上总结,它主要运用听―背―记―打―唱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的音乐听觉认识,培养对音乐的感受,试图拓展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和创作空间,最终达到提高音乐素质和对音乐感悟的体验等目标。
但是由于在教学方式上的桎梏,导致了目前的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
1、教材方面:教材建设不配套,课程资源不足
通过对图书市场的走访、调查、资料搜集后发现,针对高职院校的实用教材很少,现阶段市面上出版的大多数相关教材更适用于具备一定艺术专业基础的高等师范类学习和音乐学府的学生使用,专业性强、教学和练习程度深,知识点轻描淡写,点到为止。
课堂教学内容量大,不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接收能力。
而适合高职程度的专业教材少之又少,难易程度衔接不合理,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教学内容的职业性、适用性、实用性不强,不能很好地顺应市场和岗位需求条件。
例如,现在普遍使用的专业教材中,针对训练学生节奏韵律感听写和视唱内容明显不足,导致学生对两种记谱法的转换和灵活结合的能力欠缺,视唱谱例选取的针对性不明确,谱例的数量和质量不尽人意,教材没有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实用性特征。
多方面原因都在某种教学层面上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教师方面:教学手段缺乏新意和拓展性
据了解,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任课教师大都毕业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或者专业音乐学院,普遍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但美中不足的是,部分教师对于高职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和教学宗旨还领会不深、缺乏了解和揣摩对这类院校艺术教育的专业背景,单纯按照专业学院要求讲述专业理论和训练专业技能,违背了实用性和适用性原则,未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贯穿。
忽略了讲授过程中的画龙点睛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脱离了就业需求,从而使学生无法产生良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3、学生方面:素质较低,理解能力不够
本人通过在课下长期对学生的教学进行反馈调查中感悟,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主要以我院学生为例)自身音乐基础较差,自我学习音乐的难度较大,每周周课时量不足、班容量偏大,致使做不到一对一指导,出现的疑问和错误很难得到及时的补救和练习,也没有充足的课上时间对知识要点进行巩固和消化。
以高职声乐班为例,在学期课程进入复习阶段时,只有少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尚能掌握两个升降号调式的视唱,五年制大专班一部分学生甚至对于一升一降调内视唱开始出现困难。
由此可见,培养人才目标、划分专业特征、量身定做教学大纲是高职高专视唱练耳专业教学改革的三个关键点,不能只是随波逐流的简单复制,而应明细教案,按照特定需求安排教学大纲,明确制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视唱练耳课教学的改革策略
视唱练耳教育教学要想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绝不是一味照搬一套教学方法,而是应该采用艺术性、技术性、理解性、趣味性、思想性外加创造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加上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循序渐进地学知轨迹,多方位多层次地建立一种综合素养能力的教学体系。
1、明确教学课程目标
现如今社会大环境、新形势督促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专业能力必须迎合市场需求,强调在校所学专业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强化学生专业和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以,课程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配合互动环节,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自身素质为培养要求,课程目标与就业方向明朗化、统一化,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具有相应的吸引力,学生才有产生学习兴趣的可能。
视唱练耳课程则是学生辅助提升各音乐专业技能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前提。
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主要为培养音乐专业技能和实用音乐人才而服务的。
出于这个原因,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本着不求难、不拔高、不挖深的原则,而应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展开讲授和训练。
所以,笔者认为,针对应聘单位性质主要集中在幼儿师范类、群众艺术类等团体,这就要求学生最起码要系统掌握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熟练节奏、音准、视唱(三个升、降调号内谱例)等训练,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分析和听写简短旋律,建立突出的韵律感、强烈的节奏感、简线谱译写、译唱的练习内容上,以适应岗位需求。
2、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和谐课堂
简单的说,视唱练耳课程是一门考察学生专业素养的课程,素养的含义其中也包含专业知识素养和一定的心理素养能力。
在此专业课堂上需要的营造和试图营造融洽的学习气氛和氛围,使学生在积极、轻松的课堂中尽可能地施展学生的专业技能,这需要心理因素贯穿教与学始终。
视唱部分的难点在于凭借内心听觉对乐谱的理解和感受利用人声加以实现。
这对于自身专业修养有待提高的学生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单纯的表面模仿成为学生唯一能做到的,他们对这门课的真正意义也发生了本末倒置的反应。
另一项重要练习项目――音乐听记的教学要求更为严格,它属于一种感悟音乐的重要形式,与其它音乐理论课有着密切的联系。
错误地认为模仿准确,临时抱佛脚就行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没有了解视唱练耳课的特殊性和关联性。
视唱和练耳就像练习英语听力一样,是一个持之以恒、逐渐积累的“天天练”过程。
笔者曾经记得在一次中央音乐学院视唱练耳老专家的讲座中曾经提到,视唱练耳课程就像是英语一样,没有什么“学成秘籍”可言,只有三个字“天天练”。
他的一语“天机”让所有的听者恍然大悟。
坚持不懈地自我培养和练习是视唱练耳专业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之一,必不可少。
3、实施视唱练耳分级教学的方法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视唱练耳作为培养音乐专业基本技能的基础素质课程,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要求与和声、即兴伴奏、曲式等专业学科知识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
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视唱练耳教学的质量,训练学生积极地将听觉运用到创作与表演实践中去,更好的适应高职高专音乐教育的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多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加强视唱练耳课程的分级制教学成为必然趋势。
在专业高校的视唱练耳教学实践中,普遍出现学生对课程内容学习的乏味状态,多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感到无助和艰难,教学质量亟待提高。
因此要求视唱练耳教师应构建进一步实际和严密的教学思维,积极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大胆的实施课程教学改革路线,以求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的感到教学脚步的艰难,也不断探究其间的主要原因,从中领悟到课程的授课形式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不同接触程度、不同感悟能力的学生需要在同一时间,接受和吸收相同的教学内容,长期下去,会导致最终授课的不良结果:“吃不了、吃不饱”。
所以有一定基础知识或者是程度好的学生总是在接受听过会了的知识,程度浅的学生由于跟不上慢慢失去了训练的信心。
为此,进行视唱练耳课程分级制教学改革,是体现学用结合、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尝试,对提高音乐基础理论课教学水平、培养学生专业艺术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在教学改革的开始阶段,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周密的前期筹备工作:1、首先对学生进行视唱练耳的分级测试,按照考试成绩,均衡人数,按照量化分级分班。
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级,安排和实施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
2、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程度的学生,制订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基础扎实、入级高、专业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按照一定分级加强教学力度和训练量,提供他们积极的思维空间,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
3、中等程度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处于不稳固状态,对这一部分学生而言,教师的教学措施和严谨程度至关重要,加强乐理与视唱练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明确学习思路,克服对知识的模糊概念,建立正确而清晰的学习方向。
4、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采取按照先分类再分级的考试标准和考试内容, 不拔高、不挖难、重实用,有利于激励各种程度的学生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带动学习积极性,促进视唱练耳专业的教学步伐和教学改革方法的进一步探究和实施。
三、结论
有了较为科学、系统的教学思路和理念,并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将其进一步更新完善;通过对学生学习动态的了解和掌握,整理教学的新形势和内容,改良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这些就像是一座美丽的宫殿需要精细的设计和雕琢,再加上坚固的地基铺垫,即精良的教师团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定能使艺术类高职院校视唱练耳教学的道路走上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视唱练耳教程》谢珊 著 辽宁出版社 2012 年版
[2]《音乐心理学》罗小平、黄虹 著 三环出版社 2011年版
[3]《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郁文武、谢嘉幸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版
[4]《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音乐基础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杨立梅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2】
【摘 要】在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占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对于艺术类院校大学生而言,“大学语文”课程不仅仅为他们的专业课学习打基础,更是对他们文学修养的提升、艺术创作题材的积累,甚至是日后的就业打基础的一门公共课程。
【关键词】艺术 文学 教学
一直以来,语文教育都是在分析分章、分析字词句。
传统的语文课在现代大学里已经不受欢迎。
但对于我们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而言,汉语言教育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增加课程与艺术的联系,如何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笔者经过几年来实践中的摸索、调查和研究,今年在课程改革方面有采取了一些措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在我们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大学语文”以中国文学为主,内容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中的经典名篇,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了诗文朗诵、话题演讲、求职信写作等口语、应用文写作方面的教学内容。
其中诗文朗诵主要针对的是演艺类专业的学生,以期对学生的专业课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话题演讲的主要学习对象是设计类的学生,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这些专业的学生每天更多面对的是电脑,他们在正式场合的沟通交流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他们的生活和就业起到一定帮助。
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大学语文”的开设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文学人才,而是为了提高这一类大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我们希望帮助演艺类的学生更好的吃透剧本,在创作剧本的时候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让设计类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创作的要求,能将自己的艺术作品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艺术创作的人文素材,“中国风”也是长久以来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元素。
2 “大学语文”在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中的改革
2.1改革依据
我们课程改革遵循“理论适度,强调实践” 的原则,强化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
现代学生的知识来源早已不局限于书本,很多知识都是源自网络,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掌握得特别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课改也由此入手,网络上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有些知识垃圾我们也需要教学生去辨别。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笔者非常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先让学生将网络热点话题加以整理和收集,将其引入到课堂中来,结合课文和课本相关知识让学生进行讨论,同时也把专业课和现在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
2.2教学内容改革
笔者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殊情况对课程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精选课文内容、关注口语表达、加强应用文写作。
在对课文的筛选上,采用自编教材自主选择课文,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尽量选择那些符合我校学生水平的、经典的、可读性较强的著名篇章。
如本学期中国古诗词选择的是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内容诙谐有趣,为学生艺术创作提供素材。
散文选择了郑板桥的《板桥题画》,是其经典代表作,为学生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方法。
与此同时,收集与课文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让学生上课的同时能够开拓眼界,开拓创作思路和创作灵感,并展开讨论,发表观点。
课程中,加入部分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对设计类和演艺类专业开设不同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2.3 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课程改革所依据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案例教学法和互动讨论法。
在案例的选择上,依托课文结合现实生活。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参与讨论和思考。
比如在诗歌《雨巷》的学习中,笔者采用让学生上台表演的方式,学生很快就从一系列的动作里把握到了诗歌情感的精髓。
本课程的教学手段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以图文并茂的PPT作为主要教学手段,配合使用视频、音频等教学素材,通过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用更生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4考核方式改革
笔者将考核方式改为开卷考试。
在比较了传统闭卷考试的方式之后,笔者认为开卷考试不再侧重知识点的记忆,而是强调应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试题和答案的开放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开卷考试更加符合高职高专院校课程改革精神和课程设置的目标。
我们的考核也重视平时的积累,最终考核成绩是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考核占40%,平时考核又分为课堂表现10%、书面作业20%、口语表达10%几个部分,是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的综合性考核。
3 课改效果
通过以上课改,这样的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在对学生的调查访谈中,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课文的刷选不落俗套,有兴趣学习,对语文学习的认识有所改观。
教学和练习的形式、内容比较有新意,比较乐意写作业。
笔者也在一学期的实践后也发现,在课改之后课堂氛围良好,学生能够比较认真看书,学习兴趣较高。
学生对课文相关课外文章能够主动阅读。
课改也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作为公共基础课,如何让学生在课外花时间预习和复习,可能还需要一些激励的办法;互动讨论和练习比较受欢迎,但方式如何更加多样化;如何让每一位学生融入到活动中也值得思考。
总之,“大学语文”在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改革是比较成功的,笔者将继续实行课改,并将摸索出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艺术类高职院校视唱练耳课教学】相关文章:
浅析高职院校声乐课教学的创新与实践05-07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论文04-01
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03-31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培养分析04-01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论文03-22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思考论文03-24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探究04-0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探讨04-01
高职院校面试自我介绍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