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曲艺资源分类论文

时间:2022-10-08 21:01:49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曲艺资源分类论文

  曲艺资源分类论文

曲艺资源分类论文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曲艺资源的类型,提出了曲艺资源整合与数字平台构建的具体分类建议。

  认为曲艺数字资源库平台可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一是曲艺名录基本信息;二是曲艺名家;三是研究成果;四是音视频资料;五是记忆曲艺;六是网上展厅。

  【关键词】 曲艺;资源库;资源分类;整合

  一、引言

  曲艺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魅力和与各族民众生活的紧密关系而独树一帜,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曲艺资源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对曲艺资源可能存在的载体类型进行梳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曲艺数字资源库,合理分类、系统整合和科学保管曲艺资源,是曲艺保护具有时代适应性的有效措施。

  本文试就曲艺资源的载体类型进行探讨,并就曲艺资源库的资源分类提出建议,以期对曲艺保护乃至类似的非遗项目保护研究有所促进。

  二、曲艺资源的类型

  曲艺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是“活”的动态的文化,这些特点决定了记录和保存曲艺资源的形式多样,其载体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印刷型资源

  (1)研究成果。

  主要包括与曲艺有关的书籍、期刊、论文、手稿、档案等,是指导开展曲艺工作的理论基础。

  各个历史时期的曲艺研究成果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封建社会,曲艺被视为下里巴人乃至“叫花子”艺术,虽然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底层群众的青睐喜爱,却并不受官方和上层人士的重视,不可能在官方文献中占一席之地。

  同时曲艺艺人多是无文化者,全靠口传心授代代相袭,成天为生计奔波卖艺,也不可能撰文著书。

  但在某些地方志及文人笔记、小说中,对各个时代的说唱会有一些描绘和记述,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十卷)》,明代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八卷)》,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清代范述祖《杭俗遗风》,小说《水浒传》、《红楼梦》、《老残游记》等,都有一些关于曲艺音乐曲牌及演唱场景、曲艺艺人表演的记叙,对这些材料进行收集、发掘,对学者研究曲艺历史是颇有帮助的。

  1900-1949年间,曲艺研究文稿数量很少,其中商务印书馆1926年出版的胡怀琛编写的《中国民歌研究》中对“莲花落”、“道情”、“滩簧”、“鼓儿词”等曲种做了简单介绍,是20世纪最早对曲艺进行比较多种介绍的著作。

  [1]1934年李家瑞编写的《北平俗曲略》对“说唱鼓书”、“大鼓书”、“弦子书”、“滩簧”、“莲花落”、“数来宝”、“道情”等曲种做了较详细的介绍。

  [2]1938年郑振铎编写《中国俗文学史》(上下)对鼓子词与诸宫调、宝卷、弹词、鼓词与子弟书等作了系统的梳理。

  [3]赵景琛编写《大鼓研究》和《弹词考证》,对大鼓、弹词这南北两大曲种的起源、文学和音乐演唱等进行了论述。

  张长弓编写《鼓子曲存》和《鼓子曲言》,对鼓子曲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

  新中国的成立为曲艺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群艺馆、文化馆、曲协、音协、曲艺团队及艺术院校的曲艺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采访曲艺艺人,广泛收集原始资料,通过筛选、分类、整理,编写了一批曲种调查报告式的图书和论文,如《绍兴平湖调介绍》、《三弦》、《走书》等。

  一些曲艺名家和知名作家也加入曲艺研究行列,如单弦、京韵大鼓弦师白凤岩、京韵大鼓演唱家良小楼、京韵大鼓弦师王万芳、西河大鼓演唱家马增芬、资深曲艺音乐理论家章辉集体讨论,章辉执笔的《曲艺音乐研究》于1960年出版;1956年老舍等著《曲艺的创作和演唱》;等等。

  这一时期,曲艺研究队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形成了一支职业与业余研究人员相结合的研究力量,大量著作出版发表,这些著作既是曲艺实践与研究的收获,也为深层次研究曲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曲艺研究得到进一步推动。

  一批曲艺研究者出版专著,对曲艺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征等进行了深入探究,80年代后发表的文章及著作数量超过了此前历史的总和。

  特别是始于80年代初的《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的编纂,为我国曲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宝藏。

  与此同时,《中国曲艺志》、各地《曲艺志》或《曲艺史》、《说唱音乐集成》纷纷编辑出版,进一步充实了曲艺研究成果。

  (2)曲谱、剧本/曲本/唱本。

  其中曲谱含简谱、五线谱及工尺谱版本。

  剧本是曲艺创作的文本基础,也是演员的演出依据,是曲艺艺术研究资料保存的一种形式。

  曲艺剧本早期亦称为“唱本”,形式多样,清末民初的曲艺传统剧目因受当时条件限制,流传至今的多为口述本。

  有的时期在一些地方常有曲艺唱词的手抄本或刊刻本在民间流传,如在北京,有创办于清代乾隆五十五年的百本堂钞卖唱本的书铺,专门销售各种曲艺唱本,由于老板叫张二,故又称“百本张”;[4]与此类似的还有“修德堂印本”、“万兴堂刻本”等。

  过去坊间印行的各类曲艺演出脚本或手抄本,如今出现于旧货市场上的还很多,这些脚本或手抄本,对于研究曲艺历史发展史,重构优秀的曲艺传统,以及发展曲艺创作,都是极其有益和重要的。

  这些唱本、曲谱都是曲艺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3)项目申报材料。

  主要指以非遗项目申报工作为核心的曲艺介绍性资料,包括各级非遗项目申报时提交的曲艺项目申报表;非遗普查时的曲艺调查表;曲艺项目调查结束时撰写的综合调查报告等。

  至2014年11月1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累计达1345项(包括扩展项目共1662项),其中曲艺就有127项(包括扩展项目共156项)。

  在申报非遗项目时,各地申报机构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大量采集曲种相关资料,尽可能地使项目申报材料体现曲种的特色与风采,因而,项目申报材料应当作为曲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音视频资源

  曲艺是以人为传承主体,以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为传承方式,音视频记录有利于曲艺真实、完整、全面的保存和呈现。

  音视频资源主要包括实体音视频资源、音视频数据库及网上音视频资料。

  实体音视频资源主要指以老唱片、录音带、录像带、胶卷影片、CD、VCD、DVD等模拟或数字音频、视频文件形式存在的曲艺演出录音、录像和曲艺音乐录音等,包含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

  如:1999年,中国唱片总公司与中国曲艺家协会编辑出版了《中国曲艺名家名段珍藏版》,“曲艺晚霞工程系列”曲艺专辑CD唱片;2002年,为抢救老艺术家演唱的经典唱段,全国开展戏曲曲艺音配像工程,出版了大量VCD音像制品。

  音视频数据库从来源上可分为外购数据库和自建音视频数据库。

  网上音视频资料是指网络科技催生的大批音视频资源网站所产生的众多音视频资源。

  此外,各地在非遗大普查中形成的与曲艺有关的影像资料,和国家级、省级名录项目的申报影像、传承人申报影像、各类基地申报影像,都是曲艺保护工作形象和直观的记录,都很珍贵。

  3、曲艺数字化产品

  人类上千年来主要用纸张来承载文化遗产,但这远远不能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丰富多彩,也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广泛传播。

  面对已有的大量纸质载体的优秀成果,有必要通过数字化方式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化和再创造,采用动漫、微电影、纪录片等形式讲述曲艺传承人经历、曲种变迁或剧目故事,达到引人注目、受众喜闻乐见和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

  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不少成功的尝试,如:《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核心内容被重新数字化,形成了“中国民族民间文艺资源地图”、“数字民歌乐器地图”、“数字戏台”、“数字曲苑”、“中国故事”、“中国时间”等数据库和信息平台等多种数字产品成果。

  2012年文化部21世纪艺术教育大系师范教材就将多媒体动画和学习内容结合在了一起,其中《说唱音乐》教材将十多首曲艺音乐制作成动画,用动画演绎曲艺说唱的故事情节,新颖有趣,被作为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必修教材。

  [5]相信这类产品今后会不断充实,数量会逐渐增多。

  4、口述历史

  所谓口述历史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或者录音和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记录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

  [6]曲艺传承人由于本身文化水平和经济状况限制,他们很少通过文字来记录自身的生命经历、艺术生涯和所从事的艺术以及相关文化的由来、发展和演变过程,甚至曲艺本身就是通过口传心授而得以世代相传。

  正是如此,口述历史成为搜集和保存相关原始资料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助于弥补现存文件记录的不足或填补其空白。

  近年来,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对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历史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

  自2006年6月起,《浙江档案》对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录音采访,并将他们的口述内容加以整理,推出了《口述历史》专栏,到2011年4月为止,该专栏共推出58期,全方位展示了25位(其中曲艺5位)浙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的口述历史,其中涉及受访者的学艺经历、艺术制作技艺和过程、艺术创作和表演的心路历程、所获荣誉以及从艺心得和体会。

  [7]作为国内艺术类高级别科研项目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近年来也相当重视口述历史在艺术学研究中的应用,立项课题涉及众多口述历史选题,2014年《天津曲艺老艺人口述史研究》被立项。

  5、传承人资料

  曲艺自古以来就是以“人”为传承载体,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代代传承延续的,曲种的存在与否从某种程度而言实质上是其传承的主体――传承人的存在与否,因此,做好传承人相关资料及文献的调查与收集工作是曲艺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国家文化部公布的信息,目前国家级曲艺传承人有117个,各省市也分别确定了本地区级别的曲艺传承人。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人口城市化、信息数字化背景的冲击下,传承人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小,若是单靠所传承的技艺谋生,生活将难以维持,很多传承人改行做了别的事情,或是将原本传承的技艺仅作为一种业余的爱好,传承人的自然衰老和死亡,也使一些曲种逐渐走向式微、甚至消亡,因此,对传承人资料的收集工作应尽早进行。

  6、实物文献

  目前,有些曲艺曲种濒临失传和消亡危机,与之相关的一批可能生活价值不大,但蕴含着大量民间艺术技术含量的珍贵器物散存在民间,主要指伴奏乐器、道具、服装、戏台、剧场等曲艺非文字类实物文献。

  这些实物文献承载着曲艺厚重的历史气息,给人以强烈的直观感受,比文字记录的文献更感性,人们可以通过对实物文献的观察、分析和推测去复原历史社会生活原貌,从而获得某种深层次的信息。

  因而,这些实物文献是曲艺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收藏和保护。

  三、曲艺资源整合与数字平台分类

  通过对上述不同类型、不同载体形式的资料进行系统梳理、整合和分析研究,曲艺数字资源库平台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一是曲艺名录基本信息。

  提供按非遗名录级别(国家级、省级等)、批次、检索式输入等方式查找曲艺项目。

  介绍每个曲种的历史起源、发展变化、风格流派、传唱地域、传承保护现状等基本情况,通过关联整合,以文本、图片和音视频等形式对各曲种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

  二是曲艺名家。

  主要包括曲艺先人前辈、传承人和名家新秀的个人介绍,包括每位曲艺名家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籍贯、传承项目名称、从艺经历等基本信息,及演出风格、擅演曲(书)目介绍、各曲种曲(书)目演出的剧照、人物造型等。

  三是研究成果。

  提供与曲艺相关的图书、论文、曲谱、唱本/剧本等的检索、浏览和下载。

  四是音视频资料。

  对收集到的老唱片、录音带、录像带、胶卷影片、CD、VCD、DVD及其他曲艺音视频资料进行数字化、标准化处理后,与曲艺数字化产品一起,提供用户在线欣赏。

  五是记忆曲艺。

  主要是对独立采集的口述历史资料进行规范化处理后,以文字和视频形式提供网上检索和查看。

  六是网上展厅。

  对伴奏乐器、道具、服装、戏台、剧场等曲艺实物文献采取文字描述、摄影、摄像或3D摄像后,在网上虚拟展示。

  【参考文献】

  [1] 胡怀琛.中国民歌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

  [2] 李家瑞.北平俗曲略[M].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

  [3]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

  [4] 冯光钰.中国曲艺音乐百年回眸与瞻望[J].音乐探索,2002(4)3-9.

  [5] 石蓓.地方曲艺的出版传承危局及数字化应对――以天津时调为例[J].现代出版,2014(1)67-69.

  [6] 王天红.口述历史:国家图书馆关注的新领域[J].图书与情报,2006(5)20-23.

  [7] “浙江档案”杂志社. 传人――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档案集萃[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

【曲艺资源分类论文】相关文章:

钢琴奏鸣曲艺术风格探究论文10-10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论文10-09

元杂剧音乐表现手法在戏曲艺术中的地位论文10-12

再生资源回收分类10-03

a小调钢琴协奏曲艺术风格探究论文10-10

人力资源论文范本11-13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论文10-09

区域资源校园文化论文10-10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资源工作的影响论文10-09

水资源质量状况评价分析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