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钢琴大师钢琴家的类型与钢琴学派艺术论文

时间:2023-03-26 06:10:03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钢琴大师钢琴家的类型与钢琴学派艺术论文

  由朱贤杰先生翻译的《生活在音乐中》(巴伦博伊姆著),上海音乐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了。我知道这本书很好,没想到一读之后感觉更精彩,其中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翻译也很出色,简直可以说是一部记载钢琴家六十多年来的主要音乐活动的音乐表演艺术史。里面描述了许多位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的艺术观点与为人处事,还有很多艺术经验和感悟,真是包罗万象,看后深受启发。我边读边划重点句子与观点,读完发现划得很多,都不知从何整理。前几日读到《音乐爱好者》,已有人做了大量的“随笔与摘录”,篇幅较长,看来也是感触良多,下了大工夫摘出来的。这样就免除了我去做全面梳理的大工程了。根据《钢琴艺术》的特点,我从钢琴教师、钢琴工作者的角度,从钢琴练习、教学、演奏、欣赏等角度,去摘录和感受,与大家分享,这样就切题和集中多了。

关于钢琴大师钢琴家的类型与钢琴学派艺术论文

  在这篇文章中,先就巴伦博伊姆关于几位钢琴大师的人品魅力与演奏轶事、钢琴家的类别与学派等方面的阐述,试做一些摘引。

  先看看包括巴伦博伊姆本人在内的几个大师的有关描述。巴伦博伊姆从十四五岁就开始在世界各地巡演。他说:“我要弹贝多芬的全部32首奏鸣曲——我真的做到了!那是1960年春,我17岁,高中毕业前一年,每星期六就去弹一场……在连续八场音乐会中演奏完毕。”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业绩,也正因为他的出众,在很年青时就接触到一些20世纪中最顶尖的大钢琴家们,巴伦博伊姆对他们其中几位有极生动的记载与评介。

  阿图尔·鲁宾斯坦

  (Arthur RubinstEin)

  巴氏说:“在我这辈子合作过的所有伟大艺术家中,鲁宾斯坦是最没架子、最少自命不凡的”(第77页),“在他整个音乐生涯中他几乎从未临时取消过演出,他一直以此为豪”(第78页),“他有一种特别的本事,使别人相信他演奏一首乐曲的手法是唯一可行的一种”(第79页),“他对音乐同行,特别是乐队成员一向敬重备至。”……以上已经很充分地描述了鲁宾斯坦的人格魅力。我们再来看看关于鲁宾斯坦的艺术见解。

  “鲁宾斯坦在琴上弹出的不同凡响的声音远近驰名,它是如此高贵丰满。他不喜欢那种所谓‘飘忽轻逸’的声音(在弹法国音乐时那种声音很有效果)。对于他来说,声音必须又集中又自然,而且又有表现力。他时常提醒我,特别是在李斯特奏鸣曲中,那些极弱音不能轻得没有分量。即使当鲁宾斯坦奏出非常强的声音时,它们从来不会发硬。他可以将力量几乎全部靠在键盘上,有时候他甚至从座椅上站起来,而他的手指仍然在他弹的和弦上。他坚持在一首乐曲最戏剧性的地方永远不要加速,要让乐句在它的顶点、它的高潮歌唱。他对于节奏有着独一无二的感觉,他节奏的稳定性几乎是可以触摸到的。”(第74页)……还有不少关于鲁宾斯坦的观点、主张与轶事,在此就不全部摘抄了,更详尽的内容,大家可去亲自一读。

  克劳迪奥·阿劳

  (Claudio Arrau)

  巴氏说:“从我小时起,阿劳就是我心目中完美的音乐家。他对于他的乐器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控制力,他的曲目可能是古往今来的钢琴家中最广泛的。另外,他对钢琴以外的领域怀有极大的兴趣”(第103页),“阿劳开启了我的音乐视野。众所周知他是贝多芬、勃拉姆斯奏鸣曲和协奏曲的伟大诠释者。像阿劳那样著名的贝多芬权威,都能以极大的兴趣和精力来钻研李斯特的作品,这给我和其他人以很大的启迪。”

  “阿劳的钢琴演奏极具个性。在琴键上,他的手掌和手臂毫不僵硬,他反对那些动作僵硬的钢琴学派。他发展出一种温暖、柔和、丰润的钢琴音色,很难在别人那儿听到这种声音……他那毫不妥协的个性令人敬畏。”

  “他有勇气只弹他认定是理想的曲子,从不追求轻易的成功,也不为了讨好听众而追求廉价的效果,这也运用于他出于对音乐的理解而选择的速度与表情。不仅在李斯特和德彪西的作品中他会允许自己的演奏有更大的张力与深度。就是在莫扎特和舒伯特这样的作品中他也会这么做。这种不妥协的作风当然来自他极度的诚实坦率。在我年轻时他常来听我的音乐会,他从来不说空洞的好话。总有一些中肯积极的建议,他的批评从不使我灰心,而是我思考的食粮。”(第104页),通过以上摘录,阿劳的为人和艺术,跃然纸上,太生动了。

  而且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巴氏说:“我在现场听到最令人满意的德彪西的钢琴音乐是由阿劳演奏的。”我们都知道吉泽金、米凯兰基里弹的德彪西好,没想到阿劳的最好!所以,一定要找来欣赏一下!

  艾德温·费舍尔

  (Edwin Fisher)

  巴氏说:“我对他的音乐和为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费舍尔有两种特质让我留下鲜活的印象,并且赞叹不已,他具有其他钢琴家没有的那种最自然的连奏。他能够不用踏板就弹出非常美妙的连音,踏板则使它们格外精彩多变”,“他弹奏的和弦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晶莹透亮的音色”。

  “他的莫扎特协奏曲弹得恰到好处。我很少听录音,但如果我想听莫扎特协奏曲的话,我会选择费舍尔的录音。另外,他演奏的巴赫对我影响极深。他录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和《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迄今无人可及”,“令人扼腕的是,费舍尔的现场演奏比他的录音更精彩”,“他有一种了不起的本领:他的演奏听起来好像是即兴所至,他时常给人这样的感觉,似乎他是在那一刻才想到要那样弹的。或许费舍尔并不是那种技巧辉煌的大钢琴家,他甚至都没有想要成为哪一类的钢琴家,但他的演奏让人聚精会神,当他演奏莫扎特《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K.482)的末乐章时,是那样流光溢彩,栩栩如生。他是一位完美的音乐家,能够使乐队完全按照他的意思去演奏”(第38至39页)……看了这些描述,真是令人神泣!“即兴所至”的演出,能让人“聚精会神”,达到这种境界和状态真是太让人享受了,现今,这样有吸引力的音乐会还真是比较难以听到的。

  柯林福德·柯曾

  (Clifford Curzon)

  他是巴伦博伊姆“非常敬佩的音乐家”,“是上一代典型的英国绅士,有些神经质,很少将事情看得简单容易……但我对他作为一个音乐家和钢琴家非常尊敬。某些最好的演奏,特别是他弹的莫扎特协奏曲,是我听过最精彩的。他弹的格里格钢琴协奏曲,我感到有一种独具一格的色彩。而他与我指挥的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合作的李斯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是我记得的最令人信服的诠释。”

  “柯曾具有非常个性化的音色,特别是他弹的莫扎特与舒伯特。他能在钢琴上弹出银铃般的声音。他曾随兰多芙斯卡学习,发展了他非常敏锐的节奏感,并鼓励他在古典范围内做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柯曾的‘上台慌’让他受了不少罪,他在家里演奏时的某些‘激情’也不能轻易在台上体现。柯曾属于施纳贝尔学派……”(第93页)。想不到大钢琴家也会“上台慌”和打折扣,人的性格真是太不一样了。但柯曾的莫扎特协奏曲肯定是录音中的极品,这就够了。

  对于以上这四位钢琴大师的描述是巴伦博伊姆从亲身经历的感受而来,可谓直观、生动且中肯,读来栩栩如生。给我们提供了欣赏和评介这些大师演奏的可信根据,由此也可联系到对别的大师演奏评介的一种立足点,或说是依据和角度,都是十分有益的。

  以下,巴伦博伊姆对钢琴家的几种类型和钢琴学派的大致划分与渊源,也是很有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的。

  巴伦博伊姆把钢琴演奏家分为三个类型:

  第一类“炫技型”,他没有具体指名。

  第二类“智慧型”,对施纳贝尔的分析能力他推崇备至,“正如他所编订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版本所体现的那样”,“如何能将品位与直觉,思考与分析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施纳贝尔演奏艺术的精髓。”

  第三类“费舍尔型”,“他的演奏有一种天真自然的特点,所有的诠释都必须尽可能地自然。他总是在音乐中寻找天真、鲜活和纯正的表情,这和矫揉造作是截然不同的”,“天真并不是幼稚,就像善感并不意味伤感。艺术和音乐中天真的成分很重要,只有少数伟大艺术家能达到这一境界,费舍尔就是一个显著的例证”(第93至94页)。

  关于钢琴学派的划分与来龙去脉,这肯定也是大家关心与需要明确的问题。巴伦博伊姆有清楚的阐述:

  他说,曾经有过几种不同的钢琴学派。“所谓的德国学派,以维也纳的莱舍蒂斯基为代表,包括不同类型的钢琴家,像施纳贝尔、费舍尔、巴克豪斯、吉泽金和肯普夫。著名的俄国学派,有世界著名的技巧卓越的大师,像吉列尔斯、里赫特,以及较早的拉赫玛尼诺夫和霍罗维茨等。之前还有法国学派,人数不多,但也产生了像柯托和伊夫纳特这样伟大的钢琴家。伟大的意大利学派,从布佐尼到米凯兰基里和波里尼。 这些学派,或多或少都与李斯特有渊源。李斯特的匈牙利-斯洛伐克风格为俄国学派所发展,他演奏风格优雅的一面传到法国,而他理智的一面则影响了德国和意大利学派……李斯特生涯中的不同阶段。布达佩斯时期连结着东欧与俄罗斯,罗马时期与意大利,魏玛时期与德国,当然,还有巴黎时期对法国的影响。”

  在本书第94至96页中,巴氏对各个学派的特点更有详尽和生动的阐述,在此就不一一抄写了。我认为去看一看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巴伦博伊姆很精炼地提出并概括了几种主要的钢琴学派,并把他们的根脉、分支、来龙去脉作了梳理。这对我们去深入理解这些学派的共性、区别与各自的特点,会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我感到看了很有收获。

  关于钢琴演奏方面的一些精辟论点,我将在后文中再作引用和介绍。

【钢琴大师钢琴家的类型与钢琴学派艺术论文】相关文章:

小小钢琴家作文05-14

论钢琴伴奏的艺术特点艺术论文10-13

钢琴的作文04-11

钢琴经典语录12-23

钢琴比赛作文05-28

弹钢琴的作文04-20

钢琴考级作文05-06

最爱钢琴作文05-14

我与钢琴作文06-09

有关钢琴的谜语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