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翼状胬肉手术前后屈光状态的改变

时间:2022-10-05 18:44:18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翼状胬肉手术前后屈光状态的改变

  翼状胬肉手术前后屈光状态的改变

翼状胬肉手术前后屈光状态的改变

  【摘要】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不同程度对屈光状态的影响及手术前后眼屈光状态的改变。

  方法初发翼状胬肉病人74例(80眼),均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检查术眼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散光度,并按胬肉侵入角膜内程度分为≤2.5 mm 组、2.6~4.0 mm组、>4.0 mm组,比较术前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不同程度对屈光状态的影响及手术前后屈光状态的改变。

  结果术前3组平均裸眼视力、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及平均散光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72.994~322.304,q=7.463~35.450,P<0.01)。

  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程度与角膜散光度呈正相关(r=0.833,P<0.01)。

  3组术前、术后平均裸眼视力、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平均散光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2.024~19.068,P<0.05、0.01)。

  结论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越多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越大,手术治疗可使角膜散光得以改善,提高视力。

  【关键词】 翼状胬肉;角膜;散光;屈光,眼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extent of invasion of pterygium upon cornea on refraction and its post-operative changes.

  MethodsSeventy-four patients with primary pterygium (80 eyes) underwent pterygium excision combined with autologous limb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Pre-and post-operative naked vision, the optimized corrected vision, andastigmatism of eyes operated were measured, and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2.5 mm, 2.6-4.0 mm and >4.0 mm group, according to the extent of cornea affected.

  The post-operative result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ResultsPreoperatively, the differences of average naked vision, corrected vision and astigmatism among the three groups were significant (F=72.994-322.304,q=7.463-35.450,P<0.01).

  The degree of pterygium invasion in cornea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stigmatism(r=0.833,P<0.01).

  A comparison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the differences of average naked vision, optimized corrected vision and astigmatic degree were significant (t=2.024-9.068;P<0.05, 0.01).ConclusionThe more the pterygium intrudes into cornea, the more severe impact on the refraction would be. Surgical therapy may improve the refraction and raise the vision.

  [KEY WORDS]pterygium; cornea; astigmatism; refraction, ocular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是一种发展缓慢的慢性炎性增生性疾病,可引起散光,如翼状胬肉长入角膜瞳孔区,则严重影响病人视力。

  本研究探讨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不同程度与视力及散光度变化的关系,及其对眼屈光状态的影响,并比较手术前后屈光状态的改变,为临床治疗翼状胬肉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初发翼状胬肉病人74例(80眼),其中女62例(67眼),男12例(13眼);年龄35~67岁,平均(54.3±10.8)岁;病程1~22年,平均(6.5±5.8)年;单眼68例,双眼6例;右眼43例,左眼25例;胬肉均发生在鼻侧。

  所有术眼术前均行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视野检查,排除眼部其他疾病。

  术前经视力表、电脑验光仪、带状检影验光镜、综合验光仪检查确定术眼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散光度,并详细记录。

  1.2手术方法

  手术由同一医生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均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常规局部浸润麻醉。

  术中首先用圆规测量角膜缘到侵入角膜内胬肉头部顶端的长度,然后在直尺上读出数值(mm)并记录。

  持有齿显微镊夹住胬肉头部,用小圆刀沿其头部外方0.5 mm的透明角膜区作一浅层划切,沿此界限自胬肉头部开始作角膜浅层剥离,分离至角膜缘后巩膜区2 mm。

  沿胬肉的上下缘剪开球结膜,分离胬肉组织与其下的巩膜,直至半月皱襞。

  切除胬肉头部、结膜下增殖组织,暴露出巩膜。

  于患眼或对侧眼颞上方取宽约2~3 mm、长约6~10 mm、深达前弹力层之下浅基质层的角膜缘移植片(包含0.5~1.0 mm透明角膜),并与其后的不带筋膜的结膜组织连成一体,得到带结膜组织的完整的角膜缘移植片。

  植片上皮面朝上平铺于缺损区,以供-受体角膜缘良好对合为准,10-0线间断缝合固定6针。

  球结膜缝合于巩膜表面,暴露角膜缘上皮移植处,植片与颞侧结膜之间暴露巩膜2 mm宽。

  术毕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1万单位,单眼包扎。

  次日起每日换药、抗生素眼液点眼、单眼遮盖,直至移植的角膜缘上皮完全愈合为止。

  术后每日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2周拆线。

  1.3检查指标及方法

  术后3月测量角膜上皮愈合良好荧光素染色法确认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散光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及PPMS 1.5[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

  2结果

  2.1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程度对屈光状态的影响

  术前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不同程度组平均裸眼视力、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及平均散光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F=72.994~322.304,q=7.463~35.450,P<0.01)。

  见表1。

  2.2翼状胬肉病人术前术后平均裸眼视力比较

  术前80眼平均裸眼视力为0.49±0.20,术后为0.66±0.18,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不同程度各组术前术后平均裸眼视力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2.024~7.856,P<0.05、0.01)。

  见表2。

  2.3翼状胬肉术前术后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术前80眼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64±0.22,术后80眼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84±0.19,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不同程度各组术前术后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2.024~7.856,P<0.05、0.01)。

  见表3。

  2.4翼状胬肉术前术后平均散光度比较

  术前80眼平均散光度为(1.90±1.02)D,术后80眼平均散光度为(0.82±0.31)D,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不同程度各组术前与术后平均散光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t=6.621~9.068,P<0.01)。

  见表4。

  表1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程度对屈光状态的影响表2翼状胬肉术前术后平均裸眼视力表3翼状胬肉术前术后平均最佳矫正视力表4翼状胬肉术前术后平均散光度

  2.5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长度与散光度的关系

  80眼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长度最小1.5 mm,最大5.1 mm,平均长度为(3.07±0.99)mm。

  相关分析显示,其与角膜散光度呈正相关(r=0.833,P<0.01)。

  3讨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眼表疾病,好发于多风及阳光充足的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高原地区及室外工作者发病率较高。

  胬肉侵入角膜可致患眼屈光状态发生改变,引起散光及视力下降[2-4]。

  散光眼中以远视散光最为多见, 散光轴向以顺规散光为主, 即较大曲率的轴向多与胬肉生长方向一致, 说明由于胬肉的生长、压迫及牵引受累角膜而使其变平, 曲率半径扩大, 从而产生相应方向的散光[5]。

  LIN等[6]认为,当胬肉侵入角膜达半径的45%以上将明显增加散光程度;黄芳[7]观察胬肉侵入角膜2.5~3.0 mm左右是个关键点,这时可引起明显的散光, 从而影响裸眼视力。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胬肉侵入角膜内程度不同组间平均裸眼视力、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及平均散光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长度与角膜散光度具有显著相关性。

  表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越多,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越大。

  虽然翼状胬肉手术方法有多种[8-10],但因不同方法术后病人角膜创面恢复时间不同,最终角膜散光程度可能差异较大。

  本文研究对象为初发翼状胬肉病人,均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手术的关键在于防止或减少术后复发。

  干细胞是位于角膜缘基底上皮的特殊细胞,具有细胞更新和组织再生功能。

  干细胞主要分布在上下角膜缘部,它不仅是角膜上皮再生的来源,同时还是角结膜之间的保障,在修复创伤中维持自身稳定,而且在抑制新生血管和组织纤维增生方面也起重要的作用[11]。

  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可重建修复角膜缘上皮组织,恢复干细胞的数量及功能,恢复角膜透明性,更重要的是恢复角膜与结膜之间的栅栏,并阻止结膜上皮和新生血管侵入角膜,从而达到治疗胬肉及防止其复发的目的。

  本文结果显示,手术后3组病人平均裸眼视力及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有所提高,平均散光度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该手术治疗可使角膜散光得以改善,提高视力。

  综上所述,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越多,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越大。

  对于胬肉病人来说,胬肉侵入角膜2.5~3.0 mm 以上,可考虑手术治疗。

  但从视觉质量方面考虑,只要胬肉所致散光影响了病人生活质量,即使胬肉较小,也建议手术切除,以提高病人的视力。

  【参考文献】

  \[1\]周晓彬,纪新强,徐莉. 医用统计学软件PPMS 1.5的组成和应用特点\[J\]. 齐鲁医学杂志, 2009,24(1):29-32.

  \[2\]杨金华. 胬肉术前术后屈光变化的临床观察\[J\].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4,26(1):70.

  \[3\]张磊,曹晓滨. 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散光改善的研究\[J\].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3,23(9):606-607.

  \[4\]杨桂芳. 翼状胬肉及手术对角膜曲率的影响\[J\]. 眼科新进展, 2002,22(4):235.

  \[5\]姚晓明,严辉. 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之间关系的研究\[J\]. 眼科, 2001,10(3):160-162.

  \[6\]LIN A, STEM G. Correlation between pterypium size and induced corneal astigmatism\[J\]. Cornea, 1998,17(1):28-30.

  \[7\]黄芳. 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的观察\[J\]. 视光学杂志, 2000,2(3):167.

  \[8\]尚晔.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198例分析\[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7,43(6):906.

  \[9\]马岩,马玲珍. 自体带角膜缘结膜瓣移位手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J\]. 齐鲁医学杂志, 2007,22(3):243-244.

  \[10\]侯承花,王学红.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89例临床分析\[J\]. 齐鲁医学杂志, 2006,21(1):69.

  \[11\]黄卫红,五兴荣,蔡苑亭,等.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J\].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2,24(2):192-193.

【翼状胬肉手术前后屈光状态的改变】相关文章:

甲状腺癌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10-26

屈老师小班教案12-10

折翼的天使随笔09-03

折翼的天使作文02-07

面试的最佳状态10-26

《前后》《上下》教案10-07

《上下前后》教案02-09

认识前后教案01-09

折翼的天使随笔散文10-10

《纸飞翼》教学教案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