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慢性脑供血不足合并焦虑障碍治疗方法

时间:2022-10-06 01:00:13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慢性脑供血不足合并焦虑障碍治疗方法

  慢性脑供血不足合并焦虑障碍治疗方法【1】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合并焦虑障碍的治疗方法。

  方法:随机将慢性脑供血不足合并焦虑障碍56例患者分为丁螺环酮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积极处理并给予心理疏导,治疗组加新型抗焦虑药物丁螺环酮,对照组用多虑平。

  结果:丁螺环酮治疗组在症状缓解及焦虑障碍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且耐受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在积极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及心理疏导的基础上,丁螺环酮较多虑平更有利于症状改善,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关键词】 慢性脑供血不足;焦虑障碍;丁螺环酮;多虑平

  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h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CCCI )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

  临床常见于老年期及老年前期,以反复头昏、头晕、头重为主症,除了部分病例发现眼底动脉硬化外,一般无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和脑影像学异常,上世纪九十年代前,这些患者往往被诊断为脑动脉硬化症。

  1991年日本第16次脑卒中会议正式将其命名为慢性脑供血不足。

  1996年进一步制定了CCCI的诊断标准。

  关于CCCI的诊治国内报告较多。

  我们在CCCI诊治过程中发现CCCI易合并焦虑障碍,对CCCI合并焦虑障碍患者,单纯治疗CCCI临床疗效差,临床症状难于缓解。

  结合抗焦虑治疗后,缓解了有的病例迁延多年不愈的症状,为进一步探讨CCCI合并焦虑障碍的治疗方法,我们做了如下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门诊及住院患者56例,均确诊为慢性脑供血不足。

  其中男26例,女30例,发病年龄45岁~75岁,平均58.3岁,病程6个月~8年,诊断标准(采用日本CCCI诊断标准)[1]:(1)头晕、头痛、头重等自觉症状;(2)有支持脑动脉硬化的症状和体征,如伴有高血压病,眼底动脉硬化改变,或可闻及脑灌注动脉的血管杂音;(3)没有脑的局灶损害体征;CT/MRI无异常或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4)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上述症状;(5)原则上年龄大于60岁(可以放宽到45岁以上)。

  (6)TCD显示脑血流速度明显增快或减慢。

  同时符合焦虑障碍断标准(1)症状多:焦虑、情绪不稳、心烦、易怒、失眠、脑鸣、耳鸣,全身多处不适:咽部梗阻感、胸闷、气短、心悸、纳差、大便改变、尿急、出汗、手抖;(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14分;(3)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全身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1.2 方法

  将符合上述标准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丁螺环酮治疗组28例和多虑平对照组28例,治疗组给予螺环酮5 mg,3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多虑平25 mg,3次/d口服。

  两组均给予积极治疗及心理疏导,伴失眠者短期给予小剂量阿普唑仑。

  3周后评定疗效。

  疗效判定[2]:症状明显缓解,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总分减分率≥50%为有效;症状大部分缓解,总分减分率21%~49%好转;症缓解不明显,总分减分率≤20%为无效。

  2 结果

  治疗组有效和好转例数较对照组多,总有效率比较经χ2检验P<0.01,差异显著。

  治疗组无1例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耐受良好。

  对照组5例不同程度出现头昏、口干、视物模糊、便秘。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χ2检验,P<0.01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压力的增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的人数也迅猛增加。

  目前CCCI已成为很常见的脑血管病。

  CCCI主观症状多,客观依据少,全科医生对CCCI认识不足,使部分患者病程迁延,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

  合并焦虑障碍后症状更复杂多变,使诊治难度增加。

  通过对146例CCCI观察,有以下体会。

  3.1 CCCI易合并焦虑障碍

  我们观察CCCI 146例,其中56例合并焦虑障碍。

  CCCI易合并焦虑障碍可能机制[3]:(1)CCCI影响中枢神经5-羟色胺(5-HT)水平,CCCI患者与正常老年人相比整个大脑半球血流降低,其中又以颞、顶、额部血流降低的程度相对明显些,丘脑、扣带回的血流降低也较明显。

  目前研究认为5-羟色胺神经元位于脑干,其轴突向上辐射经过下丘脑、基底节和放射冠到达额叶皮质,CCCI时上述区域缺血使5-羟色胺下降,5-羟色胺水平低下与焦虑有关;(2)恐惧心理:lnukai等曾对5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反复发作性眩晕患者和81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了4种心理测试CMI(康奈而医学指数)、MAS(明显焦虑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测定,指出眩晕导致焦虑性神经症,焦虑症又进一步加重眩晕,引发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CCCI的主要症状和焦虑症症状相互加重,同步并进[4]。

  3.2 CCCI合并焦虑障碍给临床诊治带来困难

  CCCI合并焦虑障碍患者,除有CCCI的症状外,尚有全身多处不适,心烦、焦虑、失眠、咽部不适、胸闷、心悸、大便异常、小便频数,往往诊治多家医院,因无重要器质性疾病发现,家人不理解,甚至认为是装病、懒病,病人苦不堪言,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生活质量下降。

  应提高对CCCI合并焦虑障碍的认识。

  3.3 CCCI合并焦虑障碍应进行综合治疗

  (1)积极治疗CCCI及导致CCCI的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在最大程度上缓解症状;(2)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认识到该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3)针对引起焦虑障碍的发病机制进行治疗。

  目前治疗焦虑障碍的药物主要有苯二氮卓类、三环类抗抑郁剂、丁螺环酮等。

  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起效快、疗效好,但有成隐和耐受的缺点;三环类抗抑郁剂,代表药多虑平,阻滞突轴间隙5-羟色胺再摄入,增加突轴间隙5-羟色胺抗焦虑,该类药尚有M-受体阻断效应,抗а1-肾上腺素受体效应,抗组胺H1受体效应。

  临床出现相应的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口干、便秘、视物模糊、手颤,严重者可出现尿潴留、肠麻痹;抗а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不良反应: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抗组胺H1受体不良反应:嗜睡、体重增加。

  上述不良反应老年人发生率高,而CCCI合并焦虑障碍往往为中老年人,且CCCI合并焦虑障碍患者全身不适主诉多,敏感性高,因此易感不良反应,耐受性差。

  丁螺环酮是非苯二氮类抗焦虑药,化学结构属于阿扎哌隆类,系5-TA1A受体的部分激动剂,无M-受体及α-受体阻断作用,通常剂量下没有明显的镇静、催眠、肌肉松弛作用,也无依赖性报道,主要适用于广泛性焦虑障碍症[5]。

  本试验观察显示治疗组丁螺环酮较对照组多虑平抗焦虑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耐受性好。

  丁螺环酮的缺点为起效慢,对严重焦虑患者早期可短期联合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

  目前尚有SSIRs、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等也用于抗焦虑治疗,今后可进一步观察更多抗焦虑药的疗效,以指导临床用药。

  【参考文献】

  [1] 贝政平主编.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867.

  [2] 喻东山,高振忠主编.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63.

  [3] 李天心.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88:322.

  [4] BergA,Palomaki H,Lehtihalmes M,et al.Postsroke depres-sion:an 18 month follow-up.Stroke,2003:34(1):138~143.

  [5] 郝伟主编.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9.

  慢性脑供血不足致认知功能障碍的机理和预防【2】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理及预防治疗方法。

  方法 6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

  为预防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对照组采用活血化瘀和脑细胞营养剂类等药物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体育锻炼、生活方式和心态指导, 比较两种治疗对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效果。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和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慢性脑供血不足容易诱发认知功能障碍, 应积极预防。

  【关键词】 慢性脑供血不足;认知功能障碍;预防;机理

  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临床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是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进行性皮下脑病以及脑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主要见于血液流变学异常所致的微循环障碍、血压改变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颅内及颈部动脉狭窄等[1]。

  认知障碍是慢性脑血管不足患者常见的合并症。

  为预防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特对患者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 并对慢性脑供血不足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理进行探讨, 以期加深对疾病的认识。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脑供血不足的患者, 纳入标准:均符合CCCI的诊断标准, 并经相关检查确诊;无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表现;无脑血管性器质性病变;合并有头昏、头沉、头痛、耳鸣、麻木、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脑血液循环检查发现脑血流量减低。

  有支持性动脉硬化的表现:眼底动脉硬化、高血压、可闻及脑灌注动脉的血管杂音。

  排除脑梗死的患者;排除合并有其他重要器官严重疾病的患者;排除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排除有神经障碍、存在吞咽困难、严重胃肠疾病影响药物吸收的患者;排除有梅尼埃病、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耳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颈椎病等患者;其中男43例, 女17例, 年龄45~74岁, 平均年龄(58.3±16.5)岁。

  将该组患者采用DOLL’S临床病历随机表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改善循环, 保护神经, 营养支持以及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体育锻炼、生活方式和心态指导, 可进行一些中医养生锻炼, 如太极拳、五禽戏以及八段锦等, 鼓励患者每周锻炼3次以上, 30~60 min/次。

  嘱患者日常饮食宜清淡, 禁食油腻、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多食低脂低糖的食物。

  指导患者进食小米、绿豆、燕麦、黑木耳、山楂、芹菜、花菜、海藻等降胆固醇、血小板聚集、抗凝、活血化瘀的食物。

  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对病情的影响, 疏导患者的不良心理, 鼓励患者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 3 评价指标

  1. 3. 1 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生活可以自理, 复查脑TCD显示缺血区血流恢复正常;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 生活大部分能自理, 复查脑TCD显示缺血区血流明显好转;无效:症状、体重无改善或有所加重, 工作和生活受影响, 复查脑TCD显示缺血区血流无变化。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3. 2 认知功能 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评分, 该量表包括地点定向、时间定向、即刻记忆、注意力及计算力、短时记忆、视空间能力、语言等30项内容, 积分1~30分, 积分越高认知能力越高。

  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评分, 该量表包括了注意力集中、记忆、语言、执行功能、视结构技能、抽象思维、计算和定向力等8个认知领域的11个检查项目, 总分为30分, 评分在26分以上为正常, 评分越低认知功能越差。

  1. 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中显效20例, 有效7例, 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治疗对慢性脑缺血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 两组治疗后, MMSE评分和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观察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和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3. 1 慢性脑供血不足认知功能障碍的机理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

  慢性脑供血不足引起脑细胞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 通过免疫炎性损伤、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步骤诱导脑细胞出现氧自由基增加、氧化应激反应及线粒体功能障碍, 进而使神经元细胞凋亡、坏死或过度激活神经胶质细胞, 出现神经功能异常和结构异常, 进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3]。

  此外, 脑供血不足还容易导致神经递质功能的紊乱, 海马神经元M型胆碱能受体结合率下降[3], 进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引发行为异常, 甚至痴呆。

  3. 2 慢性脑供血不足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 除药物治疗以外, 患者对自身病情的管理能力和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对预防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也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 在对认知障碍进行预防时, 从提高患者对病情的自我管理能力入手, 指导患者进食抗凝、活血化瘀的食物, 发挥食疗的作用, 使药效事半功倍。

  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血液流通, 强身健体。

  良好的心态的建立也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结果发现,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以及心态的指导能够有效预防认知功能障碍, 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安平, 龚守会, 李晓辉, 等.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认知功能评定.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10):2337-2338.

  [2] 付洪楼, 董海涛.奥扎格雷钠联合川芎嗪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山东医药, 2012, 52(33):79-81.

  [3] 王磊, 陈新龙, 王华, 等.慢性脑供血不足研究进展.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9, 15(4):335-338.

  中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3】

  【摘要】 目的 研究中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效果。

  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150例CCCI患者, 随机平均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 中药组服用由中草药煎熬成的中药方剂, 西药组服用尼莫地平和肠溶型阿司匹林, 疗程均为 6周。

  结果 中药组总有效率可达到96.0%。

  西药组总有效率是73.3%, 两组治疗效果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用药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中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优于西药。

  【关键词】 慢性脑供血不足;中药;疗效分析

  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是一种非血管性或器质性改变的脑血管疾病, 由于每100 g大脑组织每分钟血流量少于40~60 ml, 而引起头痛、健忘、失眠、头晕、乏力、头重等临床自觉症状的一种疾病。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诊治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150 例, 其中男80 例, 女70例。

  随机平均分成2组, 一组是中药治疗组, 另一组为西药对照组。

  1. 2 治疗方法 中药组患者服用2次/d, 1袋/次(1袋=150 ml)中药方剂。

  西药组患者则口服40 mg尼莫地平和50 mg肠溶型阿司匹林, 2次/d, 口服。

  西药组和中药组都服药6周。

  1. 3 观察方法 观察患者在6周的用药过程中, 其头痛、头晕、乏力等临床表现的改变情况, 同时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患者大脑基底动脉(BA)、大脑后动脉(PCA)以及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平均流速,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其大脑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计数两组药物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有效率时采用χ2检验即方差分析, 而计数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其大脑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则采用t检验。

  2 结果

  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治愈:头痛、头晕、乏力等临床表现消失殆尽;显效:上述自觉症状缓解, 可以正常的工作及生活;有效:头重、乏力等自觉症状有所减轻、好转, 但仍有轻微头晕。

  无效:患者仍然存在明显的头痛、头晕、等自觉症状, 困扰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减轻或者改善, 有些患者甚至出现症状加重, 病情加重的情况, 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

  两组患者经过6周的治疗后, 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6.0%, 而西药组的总有效率是73.3%。

  对两组药物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有效率进行χ2分析, 两组药物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 中药治疗组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效果明显要比西药对照组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效果好。

  两组患者通过颅多普勒超声(TCD)测量的治疗效果分别为:脑后动脉流速:中药组:治疗前(101.7±9.8) cm/s, 治疗后(130.1±9.0) cm/s, 西药组:治疗前(101.9±9.2) cm/s, 治疗后(120.1±9.4) cm/s, 大脑中动脉流速:中药组:治疗前(63.3±7.1) cm/s, 治疗后:(76.9±6.0) cm/s, 西药组:治疗前:(66.3±7.3) cm/s, 治疗后:(69.6±7.4) cm/s, 大脑基底动脉流速:治疗前:(30.3±9.9) cm/s, 治疗后:(43.5±8.1) cm/s, 西药组:治疗前:(33.1±9.7) cm/s, 治疗后:(36.5±9.0) cm/s。

  将服用中药治疗满6周后患者的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以及大脑基底动脉被TCD检测到的血流平均流速值与服药治疗前患者被TCD检测到的血流平均流速值进行t检验, 结果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医认为,慢性脑供血不足与、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等因素相关, 最后致使人体出现阴阳失衡、肝阳亢进。

  大脑缺养是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主要病理变化, 从而导致头痛、头晕、乏力、等自觉症状的出现。

  中药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时一般以活血化瘀为主, 而西药则一般以抗血小板、疏通脑血管为主[2-4]。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测量出可以直接反映出患大脑远端血管供血情况的血液平均流动速度。

  经过检测, 结果发现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患者其大脑远端血管的血液平均流动速度比正常人的流动速度要慢, 表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患者其大脑供血不足或呈低灌注的状态。

  经治疗后服用中药组合西药组的患者其大脑动脉平均血液流动速度均有所改善, 但是服用中药组改善更显著, 表明中药对于改善大脑供血、大脑血循环疗效更明显, 用于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1994:61.

  [2] 饶娆, 王训, 韩咏竹.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4):365-368.

  [3] 王燕,黄晶. 脂蛋白(a)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0(6):853-856.

  [4] 郝志汉. 从瘀论治慢性脑供血不足. 中国民间疗法, 2010(9):68.

【慢性脑供血不足合并焦虑障碍治疗方法】相关文章:

孕妇脑供血不足症状有哪些10-26

慢性心衰合并贫血治疗研究进展10-06

失眠焦虑症的治疗方法09-30

老年人心脏供血不足怎么办03-01

焦虑症自我治疗有效方法10-08

恐惧焦虑症自我治疗方法10-08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分析10-26

摆脱情感障碍的方法09-30

治疗腹泻的方法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