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溶血磷脂酸对卒中的预警作用

时间:2022-10-06 01:01:45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溶血磷脂酸对卒中的预警作用

  溶血磷脂酸对卒中的预警作用【1】

  【摘要】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对卒中的预警作用。

  方法:比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急性脑梗死组、慢性脑供血不足组及正常体检组血浆中的LPA水平,分析血浆中的LPA水平与TIA组、急性脑梗死组、慢性脑供血不足组及正常体检组的临床特征关系。

  结果:TIA组及急性脑梗死组血浆中的LPA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组及正常体检组;TIA组、急性脑梗死组、慢性脑供血不足组及正常体检组中有房颤的患者LPA水平显著高于非房颤的患者;LPA水平升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更易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组中LPA水平影响患者出院时病情。

  结论:LPA预警TIA及急性脑梗死是切实可行的;房颤患者LPA是升高的;LPA可作为进展性脑梗死的预警因子;急性脑梗死预后与LPA水平有关。

  【关键词】 溶血磷脂酸;预警;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但到目前为止,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尚缺乏特殊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人们开始重视干预引起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寻找缺血性卒中发生的早期标志物。

  目前高胆固醇血症被认为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虽然磷脂特别是具有生长因子样作用的溶血磷脂酸(LPA)与卒中的关系研究不多,但却渐受关注,这是因为它在多种重大的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预警作用;与一般危险因子不同,LPA是血栓形成早期的释放物,因此可以对缺血性卒中发生危险作出警示[1]。

  在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20例TIA、38例急性脑梗死、62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及80例正常体检者,旨在探讨血浆中的LPA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征关系,以阐明LPA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预警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病例组

  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包括20例TIA患者,男10例,女10例,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62岁;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15例,女23例,年龄39~80岁,平均年龄63岁;62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男29例,女33例,年龄21~88岁,平均年龄64岁。

  判断卒中、TIA的标准参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并经CT或MRI证实,要求年龄≥20岁,并排除存在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包括胶原病、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不包括糖尿病)、严重感染、严重肝硬化、肿瘤、肾病的患者。

  各病例组性别及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 对照组

  正常体检者80例,男33例,女47例,年龄38~88岁,平均年龄64岁。

  体检者均来自我院体检中心,经头CT检查正常,既往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甲状腺疾病,近2周无感染性疾病,无严重肝肾疾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病例组和对照组性别及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均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4 mL,采用有机试剂抽提法进行LPA测定,LPA正常值为0~3.0 μmol/L;所有病例于入院当天进行头CT或/和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是否为卒中;当天进行心电图检查,以明确是否为房颤患者;患者入院当天及出院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定。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用配对资料t检验,多样本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进行线性相关及逻辑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血浆LPA水平

  TIA组及急性脑梗死组血浆中的LPA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组及对照组,见表1。

  表1 患者组与对照组血浆LPA水平

  2.2 房颤患者LPA水平

  TIA组、急性脑梗死组、慢性脑供血不足组中有房颤的患者LPA水平显著高于非房颤的患者,见表2。

  表2 房颤患者与非房颤患者LPA水平(

  2.3 LPA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

  本研究用逐步倒退法(backward stepwise)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NIHSS、LPA与进展性卒中的发生进行分析(backward stepwise法),结果显示LPA有预警进展性卒中的作用(P<0.05)。

  进一步分析证实LPA与进展性卒中的发生显著相关。

  2.4 LPA水平与出院时患者的NIHSS评分的关系

  本研究还以出院时NIHSS作为患者病情的指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LPA、NIHSS与出院时患者的NIH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LPA水平与出院时患者的NIHSS评分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竟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LP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警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它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2]。

  有研究表明正常人血浆中LPA水平很低,凝血过程中,血小板受到凝血酶活化产生大量LPA,释放到血清中,并且可以进一步促进血小板激活(正反馈作用),因此LPA水平增高说明体内血小板可能处于活化状态,进而标志可能有形成血小板血栓的危险[3]。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体内的相应对抗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外界也没能进行有力地人为干预,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不完全的供血不足,甚至完全梗死,在这种情况下应给予患者警示,所谓LPA的“预警”是指对有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危险的警示。

  本实验结果显示,TIA组及急性脑梗死早期组血浆中的LPA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组及正常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可能是由于TIA和急性脑梗死早期组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脱落、微血栓形成,具备了血小板活化的条件,血小板释放LPA。

  因此LPA是一个有前景的预示患者可能患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预警因子[4]。

  房颤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尤其是心源性栓塞的首要原因[2],多数研究表明,循环系统中栓子是处于一种“形成-溶解-形成”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房颤的心源性病因的持续存在使栓子反复形成并脱落,血小板不断被活化,造成血浆LPA含量较高[5]。

  事实上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结果显示:TIA组、急性脑梗死组、慢性脑供血不足中有房颤的患者LPA水平显著高于非房颤的患者,进一步阐明房颤可形成心源性栓子,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国内有研究显示,LPA显著升高的患者更易发生进展性脑梗死,这提示进展性脑梗死最主要的发病机制可能是血栓形成[5]。

  本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LPA增高,发生进展性卒中的可能性增加,这本身也说明了LPA的预警意义,并说明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等)是合适的。

  本研究发现患者LPA水平越高,出院时HIHSS评分就越高,且预后不良。

  LPA水平升高与预后不良呈正相关的原因可能是LPA升高更多地提示了血栓的危险,对于心源性栓塞型的急性脑梗死,与脑血栓形成相比,脑栓塞易导致多发性脑梗死,并容易复发和出血,因此病情较重,预后常不佳。

  【参考文献】

  [1] 伍期专.溶血磷脂酸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断及病因学中的作用[J].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03,5(2):120-123.

  [2] 李月春,刘国荣,张晖.溶血磷脂酸的信号转导及其神经系统的作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3,23(1):30-33.

  [3] Chun J,Goetzl EJ,Hla T.Lysophospholipid receptor nomenclature[J].International Union of Pharmacology,2008,54(2):265-266.

  [4] 何晓璐,石小玉,赵林,等.溶血磷脂酸对人肺成纤维细胞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2 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20(5):42-46.

  [5] 姚存姗,孟晓落,王海滨.慢性脑供血不全患者高血压病病程和与溶血磷脂酸极性相似磷脂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0,15(2):32-35.

  奥扎格雷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溶血磷脂酸的影响【2】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的变化和奥扎格雷及阿司匹林对LPA的影响。

  方法:检测6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60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血浆LPA的含量。

  近1个月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的6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100 mg/d)组及奥扎格雷(120 mg/d)组,每组31例。

  检测患者用药15 d后的血浆LPA含量,并观察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效果。

  结果:缺血性卒中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LPA的含量分别为(3.25±0.24) μmol/L和(1.26±0.38) μmol/L(P<0.01)。

  治疗15 d后,服用抗血小板药的两组血浆LPA含量都明显降低,分别为(2.45±0.31) μmol/L和(1.92±0.26) μmol/L(P<0.05),奥扎格雷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与阿司匹林组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明显增高,奥扎格雷能降低LPA含量和改善缺血性卒中的症状。

  [关键词]奥扎格雷;溶血磷脂酸;缺血性卒中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磷脂类的信使分子溶血磷脂酸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核心中富含LPA,它是导致局部血小板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旨在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中LPA水平的变化及奥扎格雷对LPA含量和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均为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病人,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标准,并经脑CT检查,除外脑出血。

  起病均在72 h内,首次发病或既往有脑梗死病史但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者,经治疗24 h内完全恢复者不入选,排除TIA发作的可能。

  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2.4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梗死面积、神经功能评分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例数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晴尔120 mg(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海南碧凯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加入生理盐水250 ml,缓慢静滴,1次/d,15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连用15 d复查LPA含量,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

  血浆LPA含量的测定:全血约4 ml置于加有专用抗凝剂的抗凝管中,于30 min内离心分离,吸取血清1 ml,抽提磷脂成分,浓缩、分离、过滤,加入显色剂于90℃水放置5 min,取出至室温放置35 min后测定吸光度,然后用专用公式计算LPA浓度,单位为μmol/L。

  LPA试剂盒购自北京泰福仕科技开发公司。

  1.3 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功能缺失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失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失评分减少或增多18%以上;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组LP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表1)。

  服用不同的抗血小板药1个月后,患者血浆LPA含量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发生了不同的影响,奥扎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LP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和P<0.05)且前者降低更为显著(P<0.05,表2)。

  奥扎格雷较阿司匹林能更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表3)。

  3 讨论

  目前研究表明,LPA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在血栓栓塞情况下,人体血小板受到刺激后迅速产生并释放LPA,后者作为一种细胞间“磷脂信使”对进一步促进血小板聚集具有级联放大效应。

  LPA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区含量最高,致血栓形成作用最强,也最易脱落,但在正常人体中LPA含量很低,几乎检测不到。

  经抗血小板治疗的脑卒中患者血浆LPA水平较未经治疗患者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奥扎格雷作为TXA2合成酶抑制剂,不仅能抑制TXA2合成,而且可促进前列环素(PGI2)的合成,可以有效地抗血小板聚集,并且扩血管,增加血流量,本实验表明奥扎格雷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浆LPA含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急性期治疗有效。

  [参考文献]

  [1]孙玉衡,伍期专,姚存珊,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初步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4):121-126.

  [2]赵瑞平,宋志军,孙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杂志,2003,5(4):243-245.

  溶血磷脂酸的应用【3】

  摘要:近年来,对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的研究,特别是它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中,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在妇科肿瘤诊治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他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关注。

  以往认为LPA是磷脂生物合成的中间体,近几年来的研究发现溶血磷脂酸在体内的信号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LPA及其受体信号传导系统为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早期干预和防治,提供了新的靶点。

  关键词:溶血磷脂酸;应用;进展

  近年来,对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的研究,特别是它在启动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重要作用及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LPA及其受体信号传导系统为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早期干预及防治,提供了新的靶点。

  鉴于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的重要作用,代表血小板活化的标记物,血浆LPA的检测在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中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1溶血磷脂酸概述

  溶血磷脂酸(LPA)是目前已知结构最简单的甘油磷脂, 其是血清中的正常组分之一,细胞内及体液中产生的LPA与血清白蛋白及脂蛋白结合,并保持其生物活性。

  新鲜全血、血浆及脑脊液中LPA含量很低或不能检测到。

  体内的LPA主要由活化的血小板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在轻度氧化的过程中产生。

  正常人的血浆中,LPA水平很低,但在血清中其浓度则相对较高,可以达到2~20mol/L,这是因为血清是经过凝血、血块退缩后生成的。

  除活化的血小板外,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内皮细胞、某些炎症细胞及癌细胞、神经细胞等也可产生LPA。

  活化的血小板是血清中LPA的主要来源[1]。

  2应用现状

  2.1作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早期预警因子 比较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急性脑梗死组、慢性脑供血不足组及正常体检组血浆中的LPA水平,并且通过分析血浆中的LPA水平与TIA组、急性脑梗死组、慢性脑供血不足组及正常体检组的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认为:LPA预警TIA及急性脑梗死是切实可行的;LPA可作为进展性脑梗死的预警因子。

  检测1226例发病48 h的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浆LPA水平并与719例健康人的血浆LPA进行比较,认为 LPA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预警因子。

  探讨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LPA和酸性磷脂(AP)水平的变化并且分析其意义。

  结论认为血浆LPA/AP能对脑梗死的发生发展、病情演变及预后评估提供即刻预测。

  观察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态及性质与LPA及AP水平的关系。

  结论认为 LPA和AP水平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状态及性质关系较大,从而提示LPA及AP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具有早期预警作用,应给予临床关注。

  通过不同的临床观察亦得出相似的结论[2]。

  在心血管疾病方面,观察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血浆LPA水平并与健康人对照。

  结论认为血浆中LPA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在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方面可能有一定应用前景。

  观察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的水平的变化,认为LPA与MMP-9可能是提示不稳定斑块的形成、破裂,进而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信号。

  2.2作为判定疾病是否进展及危重程度的指标 探讨了LPA在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

  结论认为:血浆LPA在脑梗死急性期明显升高,且在不同类型ACI患者中含量有所不同,故血浆LPA水平可作为脑梗死预报、病因诊断及病情评估的指标之一。

  探讨了 LPA和与AP水平变化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

  结论认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血小板活化状态和供血不全, LPA水平与脑梗死发病及病情进展危重程度密切相关。

  检测TIA患者LPA水平,研究LPA水平和ABCD2评分的相关性。

  认为TIA患者ABCD2评分越高,LPA水平也越高,两者呈正相关。

  观察了老年人颈动脉斑块性质、LPA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

  结论认为老年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溃疡斑块及血浆LPA升高与脑梗死进展有关。

  探讨了血浆LPA水平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血管痉挛的价值。

  认为血浆LPA水平可作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血管痉挛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通过观察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LPA和AP的变化认为LPA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通过不同的临床观察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通过检测LPA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初期的变化以了解诊断价值和转归。

  结论认为LPA可以准确的反映急性胰腺炎的转归及预后[3]。

  2.3作为干预的靶点之一,评价药物的疗效 LPA是一种很强的血小板活化剂,低浓度的LPA便可诱导血小板形态的改变。

  研究表明, LPA的浓度在2.5μmol /L时便可引起全血中血小板的聚集,而这一阈浓度仅稍高于血浆中LPA的浓度。

  因此在活体内,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暴露的LPA能够激发血小板聚集及血管内栓子形成。

  因此,LPA可作为治疗的靶点之一以减少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评价药物的疗效。

  通过观察在心脑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中起重要作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与血浆LPA水平的关系,认为LPA可能作为较有价值的实验室指标来判断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效果。

  观察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LPA水平变化及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效果。

  结论指出高剂量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血浆LPA水平及脑缺血发作次数,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

  通过观察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水平的影响及其疗效.认为氯吡格雷可以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和AP水平。

  等观察了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A、血浆酸性磷脂酸含量的影响及临床疗效。

  认为依达拉奉能降低血清LPA、AP的水平,改善脑梗死的预后,观察了舒血宁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浆LPA和AP含量的影响及临床疗效。

  结论舒血宁能够降低血浆LPA和AP水平,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4]。

  2.4用于妇科肿瘤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价 研究了LPA对子宫内膜癌RL-952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分泌的影响。

  结论认为 LPA可成为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及预后监测的分子标志物,并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分子靶向治疗的靶标。

  检测了初发或复发卵巢癌和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血液中PLA2活性和LPA水平,认为 PLA2活性和LPA水平可能对卵巢癌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价有一定的价值。

  探讨了血清HE4、CA125和血浆LPA水平在卵巢癌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认为HE4、CA125和LPA在卵巢癌中的过度表达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可作为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术后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2.5其他方面 主要被应用于大量的动物试验中,以预计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选用家兔研究了LPA对心肌细胞的作用及生理学意义。

  认为,LPA可以介导心肌的损伤;可以促进心肌细胞的肥大;还可以促进心脏的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心肌间质胶原的合成。

  将原代培养的大鼠小脑颗粒细胞暴露于不同剂量LPA中,观察细胞的凋亡率,结论认为LPA具有神经毒性作用。

  探讨了LPA受体亚型在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达及意义,得出结论LPA可能与其受体结合,参与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观察LPA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单通道延迟整流钾电流的影响以探讨LPA在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结论认为 LPA参与了对延迟整流钾电流通道动力学作用的调控。

  通过研究LPA在大鼠体内对海马小胶质细胞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和机制。

  认为 LPA可能是通过TLR4信号途径介导激活小胶质细胞,TLR4可能在脑出血炎症损伤中具有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LPA由于其广泛的病理生理作用,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LPA的释放特点和正反馈效应,使之极有可能成为一个理想的分子标记物,标示血小板等细胞的活化,预警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该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令人鼓舞。

  随着对LPA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使我们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病及妇科肿瘤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也必将为上述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崭新的窗口。

  参考文献:

  [1]Moolenaar WH. Lysophosphatidic Acid, a Multifunctional Phospholipid Messenger[J].Biol Chem, 1995, 270: 12949-12952.

  [2]高文伟,刘小霞,王惠珍.溶血磷脂酸对卒中的预警作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01):61-63.

  [3]廖仁昊,李晓芳,高媛,等.溶血磷脂酸在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含量变化的意义[J].中国民康医学,2012(03):300-301.

  [4]王洪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变化及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31):62-63.

【溶血磷脂酸对卒中的预警作用】相关文章:

基层医院卒中单元治疗老年脑卒中的临床分析10-06

抗抑郁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分析10-05

QA在质检中的作用09-30

进展性卒中的危险性临床医学论文10-08

礼仪在职场中的作用10-01

自我评价在简历中作用10-08

简历中漂亮语言的作用10-07

文章中开头结尾的作用10-23

在减肥中膳食纤维的作用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