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医学论文

时间:2024-05-16 13:46:54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医学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医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医学论文

医学论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xx年1月~20xx年6月收治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诊断为下消化道肿瘤同时伴有心血管病。男25例,女23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63.5岁。

  1.2方法

  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加连续硬膜外复合麻醉。对患者进行硬膜外置管,经测量结果显示没有腰麻症之后对患者进行持续追加用药,得到满意的测量结果之后再进行全麻诱导。

  2结果

  患者中出现高血压危象3例,心律失常2例,失血量在500mL以上的6例,1000mL以上的2例,失血量在1000mL以上的患者同时存在大血管的意外损伤。其余患者的手术全过程均很顺利,全过程并未发现并发症出现。

  3讨论

  3.1循证医学理论与麻醉融合的过程

  3.1.1术前提出问题问题可以包括多方面,例如麻醉通过何种方式进行,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前会出现恐惧、焦虑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些情绪变化出现的同时会引起血压波动的相关问题,以及输液输血的管理问题等等。除此之外,还存在关于高血压危象的预防问题等,以及这些并发症如何处理。此外,手术麻醉前怎样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和沟通等。

  3.1.2寻找实证,收集证据针对以上问题,对麻醉操作规范等资料进行查阅,通过查阅资料寻找最合适的麻醉治疗证据。

  3.1.3证据评价对泌尿外科、内分泌科等专家就麻醉治疗证据进行咨询,参考相关手术医生意见,评价过程中结合科学证据。尝试将循证医疗模式运用于消化道肿瘤手术的麻醉过程中,对整个治疗过程进行总结。

  3.1.4麻醉处理措施术前由泌尿外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中的医生共同组成手术协作小组,如果患者病情恶化并确诊为消化道肿瘤,那么手术协作小组可以在患者及家属同意并决定手术之后,针对患者病情,对患者血压控制的实际情况以及血压扩容等相关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制定出针对患者手术的最佳预案。

  3.2心理治疗

  患者一旦住院就可能会因为环境改变、家庭经济负担以及担心手术麻醉的风险等因素而受到影响,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会给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带来一定的阻碍。这时医护人员应该注意到患者的情绪变化,以一种高度的责任心与同情心对患者表示出充分的关心和爱护,积极帮助患者摆脱这些顾虑,只有这样才能让患者树立起治疗疾病的.信心,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手术,安全的度过围手术期。

  4结语

  作为医学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循证医学近年来已经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这方面的法律也越来越了解,要求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必须遵守循证医学进行治疗。本次研究将循证医学引入到消化道肿瘤摘除术麻醉中,取得非常好的疗效,但是始终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的完善。

医学论文2

  1.临床资料

  我院20xx.5~20xx.4期间,观察320例患儿静脉输液过程,发生外渗现象患儿88例,输液患儿外渗现象占27.5%.其中婴幼儿59例(67.04%),学龄前期16例(18.18%),少儿期13例(14.78%)。男孩58例,女孩30例;年龄为1月~6岁;包括化疗患儿15例,50%葡萄糖静注8例,10%葡萄糖+10%KCl静脉滴注45例,其他20例;外渗部位为:头皮45例,前臂15例,足背部14例,内踝9例,其他部位5例。其中轻度40例,中度32例,重度16例。(轻度:疼痛局限于注射部位,肿胀面积小于2cm;中度:疼痛难忍,肿胀面积约2~4cm;重度:肿胀面积大于4cm,皮肤颜色由苍白转变为暗红色)。

  2.各年龄组患儿的特点及输液外渗的原因

  2.1.患儿因素

  2.1.1.婴幼儿(1~3岁)

  新生儿幼小,反应能力最差,头部静脉丰富,交错成网,管腔内无瓣膜,且血管内压力低,管腔幼稚,影响操作判断。皮下脂肪薄,皮肤松弛,极易受到周围组织的牵拉,造成血管移动,导致钢针错位,形成外渗。婴幼儿静脉穿刺难度相对较高,极易导致胶布松动使针头脱出静脉,在本临床资料中,婴幼儿导致输液外渗的现象相对较多,占输液外渗的67.04%。

  2.1.2.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的儿童存在怕打针的现象,常常哭闹,害怕注射时疼痛,不配合治疗,当静脉穿刺一次性不能成功时,部分患儿会拒绝输液穿刺,家属很着急,激动的情绪会影响护士的操作。患儿不能很好地合作,造成输液外渗。

  2.2.穿刺部位

  婴幼儿穿刺按常规是定位于头皮静脉穿刺,由于婴幼儿易动,对顺行穿刺有阻力者,采用逆行穿刺。学龄前儿童可在手背或足背上穿刺定位。对特胖、静脉隐匿的患儿可选择内踝部位大静脉,腹泻脱水较严重的患儿,可考虑选择肘窝部位的静脉进行穿刺。婴幼儿患者其本身血管就不易找,又不能很好地合作,穿刺部位不利于护理,造成穿刺时刺破血管。

  2.3.病情特点

  2.3.1严重脱水、营养不良的患儿有110例,发生外渗现象患儿10例,占9.09%。由于末梢循环较差,血管通透性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增高了外渗反应的`发生率,也加重了其不良反应。

  2.3.2有创伤或者其他炎症性病变的患儿207例,发生外渗现象患儿19例,占9.178%。由于疼痛难忍,加上自控能力差,穿刺部位的活动度较大,因治疗需要,多次输注液体,也易导致液体外渗。

  2.3.3癌症是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癌症患儿3例,发生外渗现象患儿1例,占33.33%。因为反复化疗的原因,癌症患儿的静脉脆弱,穿刺难度较高,易发生血管刺破,液体外渗。

  2.4.药物和治疗因素

  部分刺激性药物易导致液体外渗,如①高渗性液体、阳离子液体:50%葡萄糖、10%葡萄酸钙、20%甘露醇、10%氯化钾等;②高价营养液:脂肪乳、氨基酸等;③高PH值药物:11.2%乳酸钠、5%碳酸氢钠等。如高浓度甘露醇等高渗性药物在输注速度稍快的情况下,血管压力增加,刺激性也随之增强,血管易发生收缩、痉挛、外渗。

  2.5.护理因素

  2.5.1.护理工作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皮肤消毒范围大于胶带固定面积,棉签擦拭消毒液以免妨碍视线,导致穿刺错误,避免刺激性药物渗漏,产生无菌性炎症。局部解剖掌握不牢靠,经验不足,对血管不了解。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都是导致外渗的原因。

  2.5.2.套管针型号不符,小儿血管细,尤其是新生儿,留置针的使用,易造成套管针周围血管因扩张受压,导致营养障碍而渗漏坏死,套管针与血管壁的接触摩擦也可增加外渗机会。使用钢针,穿刺时刺破血管对侧,药液沿对侧血管壁外渗。

  2.5.3.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尖顺静脉外膜划破血管壁,药液外渗于皮下。输液速度太快,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可使血液内压骤升,引起药液外渗。

  2.5.4.穿刺技术不过关

  穿刺针头不锐利,“拉锯式”的穿刺静脉,造成静脉局部多个穿刺点,血液从静脉穿刺点漏出,穿破皮下的毛细血管造成出血。

  2.5.5.拔针后处理不当引起的外渗

  拔针时只按压皮肤针眼,血管壁的针眼没有得到按压,就会造成静脉穿刺点出血。拔针后按揉穿刺点,破坏了伤口处的血小板凝集,在正确的按压时间过后,伤口或皮下出血。压迫的时间过短,未达到止血效果。

  2.6.健康宣传

  部分家长由于缺乏护理知识,加之对于患儿的关切和焦急心情,导致过多的搂抱和摇动患儿,或者使用衣物蒙盖患儿头部,碰触到头皮针,或者牵拉输液管,造成针头刺破血管壁而引起液体外渗。

  3.护理干预措施

  3.1.针对儿童年龄及生理特点对护士的技术操作要求

  护士应当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规范的穿刺技术,仔细操作,严格按照护理操作制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切忌反复穿刺,避免进一步造成血管周围组织损伤,充血水肿等。给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时,护士面带微笑,主动的接触患儿,蹲下亲切的呼唤小朋友,处理好家长患儿和护士的关系,取得患儿和家长的配合,争取一针见血。选择手背或足背静脉,多与患儿沟通交流,取得他们的信赖与合作,指导其掌握输液注意事项,做好自我护理。输液完毕,应快速拔针,用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出针部位,直至无出血点为止。

  3.2.合理选择静脉穿刺部位

  针对小儿的性格和生理特点,护理人员应首先评估患儿静脉血管的粗细、弹性及位置,尽可能地选择弹性好、直、粗且远离关节活动部位的血管,避开有炎症、瘢痕、硬结、皮肤病或血运差(如足背、内踝等)的部位穿刺。小于2岁的患儿尽量选择头皮静脉,首选颞浅静脉和额前正中静脉,尽量避免眶上静脉,眼周和耳后静脉。2岁以上患儿可选择肢端静脉,避开关节活动处。静脉输液时应选择合适的套管针型号或是头皮钢针,头皮针一般选择4.5~5.5型号,对于住院患儿尽量使用留置针。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减慢输液速度,减小压力,严格避免外渗、外漏。

  3.3.妥善固定

  头皮钢针应当固定妥当,常规作“S”型固定,反折环尽量小,固定胶布数量应视情况而定,在减少固定胶布的情况下起到固定保护钢针的作用。门诊输液,可在小儿手足部位用小夹板固定在功能位,以防止患儿因活动过度,导致针头脱落,引起外渗。

  3.4.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注意事项

  钢针输液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因此在化疗药物、20%甘露醇、50%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酸钙等刺激性药物时,使用留置针可减轻痛苦,减少因外渗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的不良反应。输液时,药物滴注速度控制在20~40gtt/min,婴幼儿则保持在15~20gtt/min,可避免因为输液速度过快导致的刺激性药物渗漏。

  3.5.加强穿刺部位观察

  钢针固定后,一定要暴露穿刺部位及四肢末端,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胀和渗漏情况,末梢循环情况也是观察的重点。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一般15~20分钟巡视一次,指导家长正确看护静脉,警惕长时间哭闹的患儿,观察是否因液体外渗所致。在输注化疗药物或刺激性特殊药物时,应在输液卡上作明显标记,加强观察。发现红肿、渗出等,应立即拔出针头,及时更换针头和输液部位,给予局部或全身对症处理。留置针保护膜平均48小时更换一次,留置针一般保留3天~5天,避免反复穿刺。

  3.6.进行正确的拔针宣教

  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护士在拔针时,一边拔针一边与患者进行交流,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拔针后需按压3~5min,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要用大拇指顺着血管走向按压针眼和针眼上方2cm处,不能只压皮肤穿刺点。要将手臂抬高,增加静脉回流,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3.7.提高患儿家长防患意识

  输液前应交代患儿家长注意事项,特别是高危药物应及时说明,保护针头,避免针头位置移动,发现患儿有不适应反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以防不良反应发生。

  4.输液外渗处理措施

  输液外渗一旦发生,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或停止输液,迅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轻度肿胀处理:温度控制在50℃内热敷,注意观察皮肤情况。若出现大片红肿伴疼痛(中度),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红线,可用25%~50%硫酸镁或75%~90%酒精湿敷。重度肿胀,若产生水泡,或组织坏死,立即药物封闭治疗,外敷药物对症治疗。

  4.1.抗肿瘤药物等外渗应采取冷敷,减轻水肿和药物扩散,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害。药物外渗面积大者,可回抽药液,减少渗出量。采取局部制动,抬高患肢,并使用50%硫酸镁湿敷。若严重者,可配合理疗,临床恢复效果很好。

  4.2.化疗、高渗、升压药物外渗处理:一旦出现外渗现象,立即封闭治疗,并使用50%硫酸镁湿热敷。

  总之,小儿静脉穿刺相对于成人有一定的难度,且在临床输液中易发生外渗,针对该现状,为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减少患儿痛苦,护士应提高自身责任感,熟练操作,增强护患沟通,合理使用血管,提高护理质量,通过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医学论文3

  摘要:总结了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缺陷环节,并提出管理对策,包括完善入院评估;加强患者和家属共同的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护士教育和专科理论、技能培训;护理管理者重视细节管理;落实护理安全制度及各种应急预案等。认为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护理安全应受到重视。

  前言:医院的环境氛围对于病人的康复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为了使神经内科病人尽快康复,我们要将神经内科病房的环境保持温馨,管理有序,此外,还要进一步落实规范有效的护理措施,让护理服务更贴近患者、贴近社会。为了给病人以最好的照顾和治疗。本文对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加强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学习以及强化神经内科护理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1 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神经内科患者大多是卧床不起、二便失禁的病人,病程日久且反复发作。一般患者卧床休息,病情危重者绝对卧床休息,慢性退行性疾病患者应鼓励下床做简单活动,昏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不易咳出者取平卧或半卧位。宜吃半流质,进食要慢以防呛咳,昏迷、吞咽困难者给鼻饲。高热及泌尿系统感染者鼓励多饮水;给营养丰富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变化,有无抽搐,如有变化随时通知医生;昏迷、偏瘫症状、癫痫发作者,加床栏防止坠床;尿潴留者给予导尿,留置导尿管;注意加强口腔、皮肤、会阴部的清洁;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置,各个关节防止过伸及过展,可用夹板等扶托。定时进行按摩、被动运动,鼓励主动运动;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病情危重者做好护理记录及记出入液量;做好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医疗和护理;备好有关的急救器械和药物,并保持完好的状态;出院前做好卫生宣教,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如何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等注意事项。

  2 加强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学习

  神经内科护理是一门学问,并且针对不同病人的情况,神经内科护理人员要采用不同的护理手段和方法,尽最大的努力服务病人,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经常加强业务学习,增强科研意识,转变服务意识;医院方面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三基“培训,每月定期举行专科知识讲座、护理查房、操作考核;鼓励科室的护理人员积极参加各种自学课程。长期以来,要一直注重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形成了重视继续教育、不断进取的良好氛围。在提升学历层次的同时,将所学到的新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科内每年在省级以上护理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努力提高。重视质量控制,保证护理安全。神经科的病人对护理的依赖程度较高,护理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病人的安危。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基础护理质量、护理技术质量、健康教育质量、康复护理质量。对病人的管理方面着重加强护理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意识。评估病人存在的安全隐患,针对不同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学会如何应对各种意外的发生。神经内科护理团队要用精湛的技术、热忱的态度为每一位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增强科研意识,不断探索进取。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护理人员要积极汲取新技术使用新手段,广泛开展病人的.营养支持、康复训练、心理调适及护理会诊等新技术新手段,为每位患者争取最大程度的康复。同时制订了健康教育路径,通过健康教育、科普宣传等多种形式让患者及家属掌握防病治病方法和保健养生之道,衍生和深化了专业护理的内涵。

  3 强化神经内科护理的管理

  在神经护理方面的工作中,为了使得护理人员能够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医院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做到护理工作有章可循。在医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定出本科室的规章制度,以及各班职责和各班工作流程,组织全体护士进行学习,依据制度和标准进行管理,并做到常督促、勤落实;不断提高护理教学工作水平。在带教过程中不仅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学生的观察、评估、分析、解决问题及与病人沟通等评判思维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全体实习学生的好评。为了提供优质、安全、温馨的服务,管理上抓落实、业务上求创新、工作中寻突破、作风上求务实;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严格制度、规范、流程,使用科学合理的专科操作技术,确保所有的护理行为可靠、安全、有效;将科室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归总,制定成册,每人一本,以此为日常护理的标准;加强护理业务能力培训,执行严格的“三基三严”培训,不断提高护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开展礼仪培训,规范服务语言、行为,提升人性化服务的护理理念;制订切实可行的基础护理工作时间表,实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将患者的护理分成责任组,具体落实患者的基础护理等各项护理措施;建立责任护士制,每名住院患者有一名责任护士来负责这位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推行电子病历,简化文书书写内容,使她们集中精力为病人服务,真正做到“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总之,从一点一滴的细微工作入手,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从基础护理着手,加强系统培训,实践着“优质护理服务”的贴心工程。护理服务目标是:落实首问负责制;主动服务、主动回访;理服务“零距离”、“零缺陷”、“零投诉”;病人来时迎接声、护理操作解释声、住院期间宣教声、服务不足报歉声;仪表美一点、问候多一点、巡视勤一点、观察细一点、业务精一点。

  4 结语

  总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尤其是神经内科病人的护理,要求护理人员要合理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把医院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的每个环节和每个细节之中,优质的服务和更好的效果为病人提供良好的服务,为社会做贡献。

医学论文4

  医学论文是推进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医学科学研研和临床工作总结;是促进医学科研成果的交流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工具,一篇好的医学论文,要求具备两个:

  以下几个方面:①医学科研论文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②写作技巧上注意文字简洁、观点鲜明、数据准确、内容真实、具有实验的重复性、符合国家标准的计量单位。

  一、科学性:

  一篇医学论文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具有科学性。所谓科学性、是指论文所介绍的方法、论点,是否可以使用科学方法来证实,多次实验具有实验结果的重复性。这就要求: ⑴ 进行科研设计时具有周密的考虑,排除一切对实验结果可能干扰的不利因素; ⑵ 设立必要的对照组,甚至双盲对照研究; ⑶ 对实验和观察的数据,要进行统计学处理; ⑷ 无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对其结果的分析要从实际资料出发,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空谈假设。

  二、先进性:

  医学论文的先进性,实际上指这篇论文是否达到一定的科学水准,一篇论文尽管具备了科学性,但不一定具备先进性,对医学论文的先进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医学理论水平,如原理探讨,疗效机制等是否有新的突破;二是实践水平,如诊断水平及治疗水平高于一般的医疗技术。

  三、实用性:

  与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紧密联系,具有可重复性。最终目的解决临床上的疑难病症、如:对癌症发病机制、及对癌症的'诊断治疗具有相当的指导作用。

  四、医学论文的类型:

  一般医学刊物中刊用的文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述评、论著、病例报告、临床病例讨论、学术交流、综述、专题笔谈、经验介绍、讲座、简讯等。

  五、医学论文的基础结构:

  医学论文的具体撰写,一般可分为题目、序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项。题目:医学论文的题目必须符合内容而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能够明确表达论文的性质和目的。题目一般都采用主要由名词组成的词组来表达,且标题不宜过长、一般少于 20 字。摘要:全文必须描述通过什么方法,得到什么结果,资料及数据来源,提出的结论。具体按四要素来书写中、英文摘要:目的方法( Methods )、结果( Results )、结论( Results )、中英文内容要一致。字数控制在 200 字左右。关键词或主题词 3 ~ 5 条。 英文摘要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作者应列出前3位, 3 位以上加 "et al" 。序言:过去研究的情况、方法、目的和所获得的主要成果或特点。文字不宜超过 100 ~ 200 字。 材料和方法:这是执行科研的关键部分, 对于要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在事先: ⑴ 选择好合适的即合乎一定条件的、一定数量的研究对象; ⑵ 采用一定的实验、诊断或治疗方法(包括实验步骤、方法、器材试剂、药品); ⑶ 经过一定时期的观察,相同条件下的对照组,与他人结果比较并综合分析。这部分内容要求简明准确、材料完整及可信。 结果:把全部原始资料集中起来加以分析,在处理这些原始资料时,应是随机地,客观地加以分析。讨论:是一篇论文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探讨 “结果 ”的意义。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⑴ 主要的原理和概念; ⑵ 实验条件的优缺点; ⑶ 本人结果与他人结果的异同,突出新的发现及新发明; ⑷ 解释因果关系,说明偶然性与必然性; ⑸ 尚未定论之处,相反的理论; ⑹ 急需研究的方向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的内容也以精简为原则,要能讲清楚主要的论点,已经谈过的不宜在这一节里予以重复。在结论的问题中避免以假设来 “证明”假设,以未知来说明未知,并依次循环推论。

  六:医学论文的产生过程:

  选题阶段:论文的选题,也即是科研的选题,有时一项科研可产生多篇论文。选题过程一般可分为三步:初拟题目:在这项工作之前必须手中有资料和设想,当然可以是前瞻性研究或回顾性总结,大致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 临床遇到的罕见病例和疑难病例;⑵ 危重病人的诊治经验; ⑶ 阅读国内外文献、参加学术会议受到的启发,进行技术和方法的移植研究; ⑷ 新药、新仪器的临床应用,新的诊断方法及治疗经验; ⑸ 上级布置或招标的题目。在初步考虑拟选题目之后,应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避免题目类同、结论陈旧和不符合客观事实。在别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寻找尚未解决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题目。实验研究阶段:这包括应用国外或国内的先进手段、药物、手术方法、检测等进行临床试用、观察和随访调查,并用动物或正常人作对照试验,要求详细记录各种数据及资料,作为论证和评价成果的依据。整理、分析资料和总结阶段:对以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图表,临床分析和比较,得出显效、有效和生存率、死亡率、发病率等结论,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引证文献作对比。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及制约因素,并对病因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进行论证,包括预后的估价。最后对论文作出自我评价,提出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撰写论文阶段:该详则祥,该简则简,文字简练,用语准确,恰如其氛,切忌浮夸和虚构。当然,在产生论文以前,每位作者必须学会文献检索,统计学的基础知识的 X2 检验、 T 检验、 F 检验、相关分析、回归运算、如何选择样本大小等,努力阅读医学情报信息和文献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步提高写作水平,这样才能水到渠成写出真正好的论文。

  七:医学论文撰写中的常见问题:

  科研设计的选题与立题问题标题太长,主题不突出。标题与内容不符,或题目太大而内容贫乏。 标题单调,主题不明确。 关于题目要求: ⑴ 可检索性; ⑵ 特异; ⑶ 明确; ⑷ 简短。命题方法: ⑴ 方法; ⑵ 结论; ⑶ 探讨。关于把 " 构成比 " 当 " 率 " 的概念问题:在医学文献中,我们发现有些作者对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感染率等概念混淆不清。关于疗效的确切评价问题:只有观察组没有对照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医学研究结果如无适当的对照比较,就难结论。即使有了对照组,若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同样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以上可见,对照组与实验组一定在性别、年龄、病情、病期、病型、部位、疗程等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才有可比性,其结果才有科学价值。

  病例资料经过有意无意的挑选:有些论文,对所谓 “资料不全”、 “疗程未满 ”、“未随访到”的病例剔除不计,这样所得的结果往往比实际疗效高,因为若如此剔除,其结果的科学性必然成问题。更有甚者,对一些数据,主观臆断地以某种原因为理由加以剔除,完全失去了这次研究的意义。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的科学性不够: ⑴ 无明确的客观指标、仅凭患者主诉进行考核;⑵ 观察、研究人员的主观偏面性; ⑶ 考核标准过低; ⑷ 数据未经统计学处理; ⑸ 考核方法不够科学。统计学分析的差错。 ⑴ 对照组的设立(随机同期对照、历史性对照、不同地区或医院的对照交叉对照); ⑵ 随机化分组(简单、区组、分层); ⑶ 盲法(非盲、双盲)。以上资料,说明了在考核疗效时一定要注意: ⑴ 病例资料的可比性; ⑵ 客观数据要经统计学处理; ⑶ 考核指标要有严格的科学性(可比性、指标不能过低,不能有主观偏面性等)。

  图表的应用问题:图表是表达研究数据,使之一目了然的最简洁方法。一般来说 “图”是从 “表”来的,可以使读者从图中看出一个大概趋势和实验内容。在图表应用上,可用文字表达的就尽可能不用图表,必需用的也不宜过多,一般在 4 幅以内。

  八:写作技巧问题:

  论文要使读者喜爱就必须求 “新”、 “精”、“全”。文字简练达到“量体裁衣”的水平,力争达到“少一句不够,多一句嫌罗嗦”的要求。一般论著字数在 2500 ~ 5000 字左右,摘要在 1500 ~ 20xx 字左右,病例报告在 1000 字左右。字迹要端正。简化字要规范,不用自选字及自选简化字。各种符号亦要符合规范。其他当有医学名词、药物名词、数字、统计学符号、缩略语、基金资助、著作权法等问题,一切均按国家及中华医学会规定的标准执行。计量单位请按法定计量单位书写。

医学论文5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院选取10例病患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在50岁到85岁之间。其中,有4例患者为冠心病史、有3例患者为高血压史、有1例患者为糖尿病史,有1例患者为并发高血压和冠心病、有1例患者没有此类病症。本组的10例患者中,在7例男患者中有4例患者是在短时间内达到了舞蹈症的巅峰,3例患者均是在1d以上出现该症状;3例女患者均是在1d以上该症状达到巅峰。

  1.2临床症状

  本组10例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均为偏侧舞蹈症状,患者表现出不自主的、没有规律的、迅速的肢体舞蹈运动,不过仅仅累积与一侧的肢体:肩部突出表现为向前向上的耸肩运动,面部突出表现为不自主的努嘴、挤眉弄眼、咬牙等。一般情况下,症状多数是在与旁人谈话、做动作、精神紧张等时加重,在安静或者是压迫患肢的时候症状会减轻。

  1.3影像学检查

  本组患者入院之后均对头颅进行CT检查或者是对头颅进行MRI检查。通过检查,其病灶位置主要位于:2例发生于尾状核,1例发生于单侧放射冠区,有1例发生于双侧放射冠区,有1例患者发生于内囊前肢,有2例发生于丘脑,有1例发生于颞叶、有2例发生于豆状核。

  2治疗方法

  通常情况下,该病的治疗均是按照脑血管疾病进行治疗的,同时还要给予患者2~6mg/d氟哌酸啶醇片,或者是10mg/d安定片。若是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或者是口服药物效果不佳者,需要静脉滴注100mg/d安定溶液或者是0.3~0.6mg/d东莨菪碱等以控制舞蹈症状。同时们还要给予患者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聚集剂,自由基清除剂以及脑细胞活化剂的治疗。

  3结果

  1)治愈:患者舞蹈症状完全消失,患肢的'功能也恢复正常。

  2)显效:患者的舞蹈症状明显的减少,且患肢功能基本上恢复正常。

  3)有效:舞蹈症状稍微减轻,患肢的功能也有所改善。

  4)无效:舞蹈症状以及患肢功能均无好转迹象。

  本组的10例患者经过对症治疗之后,有5例患者治愈,2例患者显效,2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需要进一步的随访。患者舞蹈症状的消失时间平均为5.5d。

  4讨论

  半侧舞蹈症主要局限于患者的一侧上下肢或者是面部,根据有关文献证明:该病主要是因为风湿热、脑肿瘤、慢性进行性舞蹈症以及脑血管疾病等损伤锥体外系造成的。所谓锥体外系主要是由多神经元而构成的不同功能的复杂的环路,只要其中一部分受到损伤都会引起患者相应部位的不规律、不自主的异常运动,尤其是纹状体,包括:壳核、尾状核、苍白球。当这些部位被损伤之后,导致苍白球的作用释放出来,加强对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皮层所发动的运动没有办法中断、停止,并且还不能接受经过小脑-红核-丘脑-纹状体径路的冲动而导致患者发生半侧舞蹈症。

  根据有关的资料显示:半侧舞蹈病例中,缺血性脑卒中是该类疾病的主要是发病原因。本组的10例患者全是因为缺血性脑卒中而引发的偏侧舞蹈症。

  通常,临床治疗本病首先选用减轻或者是控制舞蹈症状的药物,多数是采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等,常使用的药物有氟哌酸啶醇、安定、氯丙嗪、奋乃静等。本组的10例患者主要是采用氟哌酸啶醇、安定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平均使用1.5d之后起效,症状消失的平均时间为5.5d。可以知道,在临床治疗舞蹈症状中,氟哌酸啶醇是首选药,其疗效甚佳。除此之外,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还要积极配合使用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凝集剂,脑细胞活化剂等相关的药物治疗脑卒中,从而有效的预防该病的复发.

医学论文6

  [摘要]生物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应用了生物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科学已经深度参与和渗入到生物技术的研究之中了。生物医学应用多属于大规模计算密集型应用,而生物医学研究中也越来越频繁地涉及到大数据存储和高性能集群运算需求技术,所以需要采用大规模的计算环境支持。

  [关键词]生物医学;计算平台;管理模式;运行与维护

  近几年,随着生物医学应用的飞速发展,大规模生物医学应用计算平台正从传统的以计算集群为基础的网格环境向高性能计算环境快速发展,以承载和支撑大规模生物与医学为中心任务,充分利用其并行运算和大数据处理的能力,为大数据提供高效的处理和分析机制。

  一、生物医学计算平台的有效管理

  (一)生物计算平台发挥的作用以及工作宗旨

  其作为相对独立的辅助部门存在,为教学科研提供保障,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利用率,提供一流的生物医学计算和存储等服务工作。因此,计算平台是否能够按需求服务,科研和教学用户对平台服务是否满意,如何通过创建和创新服务而为生物医学研究创造更多的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依然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生物计算平台所面临的建设、运营等主要问题

  一方面,各实验室和院所的发展对生物计算平台的建设提出许多新的挑战,需要长远目光和快速响应,比如每年的项目申报。另一方面,因频繁变化的业务使计算平台日常管理遭遇很多突发状况,如临时停电、软硬件技术故障、突击检查等,要求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生物计算平台服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

  生物计算机平台对人、基础设施、信息资产、其他资产的管理,范围广,涉及到的面多,只有抓住信息这个要素以信息管理为重点,以流程为指标,建立标准服务级别,并进行模块化管理。

  (四)定制的服务体系构架

  1)服务级别管理:计算机平台的核心使命是为各类用户提供满意的存储及计算服务,因此立足于平台的实际,针对不同用户的特点,制定和实施相匹配的用户服务协议,是衡量平台工作的核心标准之一。

  2)财务管理:计算机平台逐年累月积累下来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必须考虑投入和产出效益。因此,需要设计预算和计费管理、运维的管理、对外服务的管理等,费用约定应明确体现在服务协定上,这对改善计算平台的运维和服务质量,提升平台的使用平率都十分必要。

  3)持续可用性管理:作为一个重点建设,任务繁重的计算平台,必须在人员、技术、资产等方面进行持续管理。并必须明确计算平台服务需求,这样平台的工作目标才是明确的,这样优化和基础构架才有实用性。

  4)事故能力的管理:为避免用户违规、例外操作等造成的事故,计算机平台需要制定严格的服务质量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规范操作、记录操作事故现象、分析并给出报告,以达到与用户沟通、减少事故次数、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计算平台需要通过合理的岗位设置,来实现各类服务,并通过对人员的培训,以及对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来发挥计算平台投资的最大效能。

  5)问题配置管理:为兑现服务协议,降低事故损失,有必要开展事前分析,找出潜在因素,减少服务成本和对用户的影响。而合理地配置是计算机平台软件协同、高效工作的.基石,对系统的配置项需要定期确认,以确保变更管理和日志。

  6)变更发布管理:科学试验的流程变更需要合理管理,因计算平台面向的用户众多,拥有的信息资源有限,而在实际过程中,用户的使用权限或端口会经常进行变更,所以用户出于自身需要对软硬件的变更也是变更管理工作的重点。为使IT技术信息透明化,应定期发布有关产品的配置项信息,而计算机平台通常使用可信第三方提供的软件产品。

  二、生物医学计算平台的合理化运维

  (一)生物医学计算平台下的用户维度

  在传统模式下,业务系统与物理服务器明确对应,而采用计算平台后,是利用虚拟服务器进行服务的,其数量会动态增减。如要查看客户满意度、群集开机率、任务按时完成率以及平均等待时间,都可以在计算平台中操作实施。因计算平台面向的用户面广,所以用户维度是关键。在为各类用户提供满意的计算平台服务,并达到与客户之间的良好沟通,才能对计算平台的使用率以及良好的信誉有很大的提升。

  (二)生物医学计算平台下科研项目与业绩的维度

  随着生物医学计算平台的发展,国家极度重视生物医学,为该科学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鼓励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将计算平台累积下来的宝贵科研资源进行研究、分析、整合。在预算成本的控制范围内,科研工作者研究开发科研项目的同时,又为国家科研项目开源节流、控制成本,这对改善对外服务管理、项目成本以及完善计算平台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国家在科研上的可持续发展打开了便利之门。

  (三)生物医学计算平台下建立面向客户服务的虚拟化共享系统

  计算机平台下,协助客户运维管理部门实现从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的转化,突出体现在计算平台下科技价值体系的贡献与重要性。国家在计算平台下虚拟化的管理与技术还相对比较薄弱,所以这就要求在提高运维管理效率、降低运维资源投入的前提下,改善和提高计算平台的运行模式,让用户在虚拟化的系统下,有权共享系统资源。虚拟化共享系统根据用户可能需要的服务将进行分类,生成相应的虚拟机模板。系统自动会在用户提出申请需要时,从存储系统取出虚拟机模板,根据模板生成相应的虚拟机,并自动对其他所需资源进行配置,自动测定资源余量,然后提交到一个有资源余量的物理机上运行,最后给提出申请的用户进行分配。

  (四)生物医学计算平台下资源的优化使用

  在医院数据中心,提供的服务和很多业务系统的运行时间段不同,多数业务系统在白天的访问量较大,晚上则相对较小。服务器在采购数据时,峰值是日常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就导致大部分日常时间中服务器多数空闲,资源浪费严重。在计算机平台下,虚拟服务与自动化服务相结合,可以使系统资源得到最优化的使用,可设定各系统的服务时间段,在系统使用量较小的时候,减少该服务使用数据量、释放其占用资源,将这些资源转交给其他服务和系统。也可关闭不提供服务的服务器,以节省电力。

  三、结语

  为了有效提高管理与运维效果,在生物医学计算平台的管理实践中,我们对其中的部分进行了因地制宜的修改、增减和实施,并在平台内部进行了相对严格的标准化和文档化记录。而生物医学计算平台的管理与运维对促进我国的生物医学技术,以及对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伯诚,朱元元,马锡坤.医云工程"实践与效果分析[J].中国数字医学,20xx.

  [2]金岳辉,吴祯.虚拟化环境下IT运维自动化管理探究[J].中国金融电脑,20xx.

  [3]刘军跃,李远志.运用PDCA循环实现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沟通[J].商业研究,20xx.

医学论文7

  玉米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可以说,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据不完全统计表明,我国玉米年产量占世界 22%,世界排名为第二位。我国每年玉米处理能力保持在 20xx 多万吨左右,而通过对 1 万吨玉米的再加工,就可以分离出 700 吨左右胚芽,可以说,我国玉米胚芽产量巨大而丰富,大约保持到了 140 万吨左右的总量上。

  科学证明,玉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脂肪、糖类、纤维素、无机盐、维生素等含量相当大,同时还含有丰富的油酸、亚油酸、叶黄素、谷胱甘肽等高级营养素。玉米里纤维素的含量相比精米、精面来说,高达 4~10 倍,另外,其它维生素和蛋白质含量都较精米面高出许多,玉米有着丰富而巨大的开发潜力与利用价值。

  1 玉米胚芽油的营养保健作用

  玉米油是从玉米胚芽中通过技术加工提炼出的油质,又叫粟米油、玉米胚芽油。玉米胚较好的制油原料,玉米胚中有着大量的脂肪,含量保持在 17%~45%左右,玉米油是一种高品质的食用植物油,在西方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广泛得到食用,据考证,玉米胚芽油在欧美等国家已有 100 多年的食用历史,可是在我国,消费者还不太认可,了解的人群也不是很多,还有待进一步推广与开发。

  1.1 玉米胚芽油含有丰富的天然维生素 E

  众所周知,维生素 E 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其对血管壁的修复功能强大,长期使用,能够有效的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还可以延年益寿,使人体老化减缓。据测量,玉米胚芽油毛油维生素 E 高达0.26%~0.47%,明显的大于其他植物油含量,特别是经过精细精炼后,还能保持在 0.1%左右的含量上。如果维生素 E 和硒一起食用,对细胞膜完整性维护、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和心血管系统功能维持,有着较重要的作用,如果维生素 E 与不饱和脂肪酸一起作用,就能够大大的降低血液胆固醇含量度,清洁血管壁,防止沉积,可以说,临床实验证明,天然维生素 E 比合成的维生素 E 更具有药用保健作用,生理活性特别强大。

  1.2 玉米胚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玉米油容易消化吸收,可以说,这种油质能够一次性被人体吸收 97%左右,具有食用和保健两种功能。经过加工出来的玉米油,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有着较高的品质,检测数据表明,这种植物油中含 86%的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和 α-亚麻酸,以上含量最为丰富的当属 56%的亚油酸,而这种高级亚油酸则是人体必需的物质,只有通过合成才能形成的,而通过人体自身是不可能完成的,其发挥作用后,能够有效的降低胆固醇含量、使血管软化干净、心血管功能会越来越通畅,系统机能会越来越协调。

  科学研究表明,玉米胚芽油辅助降血脂作用非常显着,通过使用玉米胚芽油烹调出的午、晚两餐进行定时试验,结果是血清 TC 快速得到改善,比原来降低了13.78%,而血清 TG 降低 37.69%,试验结果有效性极高,总有效率大约以了 64.3%,并且对受验者进行了其他方面测试,结果更是令人吃惊,受试者不论从精神、睡眠、饮食、大小便、血压上看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外,而且其他额外各项临床指标更是正常,对人体的机体平衡没有任何影响,而这些指标更是偏向正常值。

  1.3 玉米胚芽油富含植物甾醇和磷脂

  科学家把植物甾醇称为"生命的钥匙",而在玉米胚芽里面的植物甾醇含量超过所有食物,最多达 633mg(/100g)。这种植物甾醇是不被人们了解的机能必需物质,人体吸收能力不高,吸收方式与胆固醇是一致的,吸收率不到胆固醇吸收率的 1/5.Sergey 等通过等温滴定、气相色谱科学技术,对人体外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得到了重要的实验成果,游离 β-谷甾醇和谷甾烷醇通过动力学竞争机制减少膳食混合微粒模型中胆固醇浓度,现在已经被开发出来,生产出了对人体有用的药物品种,以植物甾醇为主要成分的临床药物有很多,多在临床中应用,主治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症、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胸闷、心悸等心血管障碍等疾病,效果相当明显,大大提升了人体自身免疫能力,强化肌体修复能力。玉米胚芽 B 族维生素、钙、铁、锌等矿物元素含量较高,制作出的食物更是对人体有着重要的营养,是一种纯天然的保健品。

  2 玉米胚芽油的提取

  2.1 玉米胚芽油提取的目的及意义

  玉米胚芽油含有极为丰富的营养物质,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 E、植物甾醇大大高出其它作物,已经在世界各国得到推广食用,特别是欧美西方等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对健康的认知不断增强,玉米胚芽油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在国际上被认定为最健康的食用油。

  2.2 玉米胚芽油的提取方法

  2.2.1 压榨法

  压榨法主要是物理方法,通过强大的机械压力进行高强度的挤压,生产出油料,这种方法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方式,被许多油脂厂普遍采用。通过精心的筛选,把油料杂质去除,保证材料是干净清洁的,轧坯的作用主要是形成均匀的分布,油料蒸烘时受热能够平衡,水分分布合理,最终达到全部破坏植物组织的目标,能够榨出更多的油脂。蒸烘可以有效的把蛋白质凝聚性进行改变,增强油脂流动性,积少成多的.从料坯中不断流出。

  2.2.2 水代法

  水代法是小作坊使用的方式,制作出来的油质量品质有保证,保持原有的纯度和香气,制作方式就是以水代油。在制作时,使油料进行完全的烘炒、磨碎,注入足够量的沸水,通过机械搅拌振荡,通过蛋白质亲水性和油脂憎水性特性,使油质分离出来。

  2.2.3 水酶法

  研究表明,水酶法制取的油脂,具有高氧化稳定性,磷脂过氧化值小于压榨油含量。水酶法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最新方式,通过对油料的粉碎加工,形成均匀的粒径,这时注入一定量的酶液,使细胞壁形成破损,降解分离包裹在油脂外的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这种方法比传统的方法更容易出油,产量较高,有些较多的优点,比如品质好、不需脱胶、酶解简单、能量少、蛋白质多,所以说,水酶提油方法,出油率高、稳定性好。

  3 玉米胚芽油发展前景

  我国玉米生产充足,玉米油原料已经国产,不爱国外价格影响,市场风险小,玉米油原料与国际相比,没有任何转基因成分。我国需要不断加大对玉米加工和副产品的开发,特别是玉米胚芽油,能够为人们带来健康的生活保障,极大的促进了国内资源利用,社会发展,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玉米胚芽油的发展前景越来越乐观,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王素敏。玉米胚芽油提取方法及特性研究进展[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

  [2]唐文婷,蒲传奋。双酶法提取玉米胚芽油工艺研究[J].粮油食品科技,20xx(1)。

  [3]张秋琴。玉米胚芽油的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J].农产品加工,20xx(8)。

  [4]任婷婷。玉米胚芽的营养保健价值及其食品的研究开发[J].粮食加工,20xx(2)。

  [5]李新。水酶法提取玉米胚芽油和纳滤技术回收蛋白质[J].食品工业科技研究与探讨,20xx(12)。

  [6]顾尤,从玉米胚芽中综合提取油和蛋白的粉工艺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xx(4)。

医学论文8

  论临床医学检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几十年来,我国的临床医学取得了稳健并且快速的发展,随之一起发展的循证医学也在临床医学中起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临床检验学科已经从 医学检验 向 检验医学 发展,检验科不再是以往的辅助科室,其渐渐的在与临床相关联,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医学检验是一门运用科学的现代物理化学知识和手段来进行医学诊断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如何运用科学的实验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医学检验涉及了基础医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管理学等诸多的科目,运用这些学科可以快速的准确的为疾病提供诊断的确实依据,是现代医疗工作中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我国检验医学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临床医学检验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便在中专卫生学校开设了医学检验的专业,借此培养初级、中级医学检验相关人才。1983年有相继在高等医学院校设置了本科医学检验的专业,并为我国培养出大批的医学检验相关高等人才。直至今日,我国的医学检验相关人才的培养体系已经初步完成,形成了一套专业的人才培养渠道。现已经形成了目标明确,具有普通检验本专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医学科学学位)、本硕连读七年制(医学专业学位)、成人检验本专科、高职检验本专科等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这种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临床检验医疗事业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并使得临床检验人员的基本素质得到了普片的提高。

  我国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起步较晚,但部分学科以及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质控体系。目前,分析前质控、分析中质控和分析后质控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良好发展,其已经可以基本的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和经济增长,我国也在大力的运用国际信息技术交流,学习和引进医疗发达国家的先进专业技术和检验设备。

  我国临床医学检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资源管理的不合理:目前,许多医院的资源管理工作做得不好,其具体体现在:人员编配不合理(存在部分岗位人员配置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和医疗设备的编配不合理。人员编配不合理导致了检验队伍的松散,相互之间不能形成有力的合作,检验过程存在着误操作和不合理,导致了检验结果的误差。而且这种人力资源编配不合理现象还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同一医院内重复配置人员设备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由于人员配置的分散,还会使得整个体系得不到统一的管理,使得医院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得不到提高。

  检验医学理论体系不全:虽说近年来我国的临床医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医学检验领域在发展上主要集中于硬件的建设上,更加倾向于设备的更新换代,反而忽视了对于检验医学理论的重视程度。目前,我国的医学检验只能算是 实验医学检验学 其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新的理论体系。针对医学检验问题上的科研能力较低,相关人员的创新(科研)意识淡薄,这种现象已经阻碍了检验医学的良好发展趋势。

  质量控制不到位:没有良好的质量控制不仅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其还可能误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给患者的健康产生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质量控制工作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重视,但部分检验人员因为现代化设备的发展和应用,开始逐渐的淡薄对将质控工作的重视。

  临床医学检验未来的发展趋势

  提高人才素质:我国的检验医学正向着信息化、自动化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和检验医学发展的需要,来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检验人才。首先,临床医学检验的检验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其中包括临床医学基础知识,物理化学等相关的'知识。其次,临床检验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设备操作技能,设备操作的规范可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最后在教育上还应当进行引导,努力扩宽临床检验人员的相关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还应当对其它相关的知识进行了解。

  加强信息化建设:新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是新世纪的发展趋势,目前许多行业都运用了信息化,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在临床医学检验领域中建立以收集加工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为目的的信息系统已是必然趋势。其主要表现在实验室的将会采用更多的自动化方式传递检验结果,并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将检验结果传递与实验室和临床之间,甚至实现院与院、市与市和国际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促进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

  向自动化发展:现阶段,国内的大部分检验科室的各类自动化分析仪器都是单机的自动化,而发达国家的检验仪器发展的趋势是将相连的机器串联起来,形成一种流水线的作业方式,即为自动化。所以,为了提高检验工作的效率和检验结果,我们也必须向发达国家看齐,实现检验的自动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检验学的提高,很多以往靠人工进行的检验科目现在也逐渐的被自动化仪器所代替,其检验的速度和检验项目的数量都比以往要大大的提高。这便是我国未来医学检验

医学论文9

  1组织架构

  在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中,将依据不同学科之间自身特点的不同以及存在的联系而尽可能追求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其将以往应当属于教研室中的实验室从中分离出来而设置在实验中心之中,从而能够将以往分别属于不同课程的分散资源同具有统一学科特点的实验教学方式进行良好的组合,并将原有教研室工作人员的编制重新划入到实验中心之中。并且在其中实验教学的环节中也将之前存在的课程所分离而进一步进行整合,并逐渐形成各自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同时,其还在医学实验中心中根据学科大方向的不同而分为病原学、化学同预防医学、形态学、细胞分子生物学以及功能学这五大教学实验平台,从而以这种教学平台的方式将以往的学科性实验方式进行了一定的转变,从而在对不同课程之间内容良好联系、融通的过程中使医学实验的质量获得良好的提升。同时,在内部组织结构方面,实验教学中心机构同教研室一同都设置在基础医学院的管辖之中,并使基础医学实验工作能够在统一管理的方式下能够得到良好的组织协调,并使教研室对于实验教学工作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具有更为积极的热情。通过这种良好组织以及管理机制的确立,能够有效的使实验教学中的相关教学工作以及课程改革都能够得到教研室人力、资金方面的支持,从而保障实验教学中心的顺利开展。

  2实验教学改革

  2.1新实验课程体系

  根据不同学科自身特点的不同,实验中心特别打破了以往的学科界限从而将以往仅仅以课程为单位的方式转变为具有整合形式的实验课程体系。在新实验习题中,主要分为下列几种实验:首先是基础性实验,在这项实验范围中,对于学习中最为基本的一系列实验技能以及操作进行了包含,比如较为基础的生理基础实验、实体解剖操作等等。同时还包含部分经典验证性实验,从而能够以验证性实验的方式对于人体在正常以及异常情况下的生理状况以及形态结构进行掌握。其次是综合性实验,在这项实验范围中,主要是对部分实验技能以及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性运用的部分实验,虽然这部分实验都是由基础、经典的实验方式组成,但是学生却能够在开展此项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更为新颖的方式对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后续的更高层次实验打下基础。最后即为设计性实验,在这部分实验当中,其目的就是为了凸显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实验题目,并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掌握的技能以及爱好来使创造力以及主观性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2.2实验教学同临床实践相结合

  在实验教学中心中,应当在以往医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同科研项目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艺术。对此,可以在班级中选择部分学有余力、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到探究性实验中,并在教师实际指导下通过多种实验技术开展实验,并且在获得一定成果之后安排学生利用教师的先进医学设备进一步开展更具前沿性的医学研究,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这种更具学术气息的实验环境中享受到实验与探索的乐趣。同时,在安排学生科研项目的同时还可以将实验教学同临床实践进行良好的结合。通过实验中心同周围医院的良好连接,则可以签订学生临床实习的相关条款,从而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更为真实的实验环境。通过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学习,能够更为有效的提升自身知识,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拓宽自身视野,使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提升。

  2.3经典实验同现代技术相结合

  现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为医学人才带来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对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经典实验操作良好掌握的基础上对于基础医学技能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理解,从而能够在获取扎实基础的前提下为后续的学习、工作打好基础。在医学技能中,标本切片观察、生化检测以及实体解剖等都是学生必须应当良好掌握的技能。同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式技术也被应用到了医学应用中,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医学技术的同时对新技术如数字化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生物学检验系统等具有现代气息的新技术进行良好的掌握,从而以多样化的医学手段来丰富自身医学素养。

  4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现今社会医学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高素质医学人才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加强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项工作。而建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则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医学能力。而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应当在保障教学中心合理组织架构的同时大力开展教学改革,从而以良好教学中心的建立为实验教学的效果作出保障。

医学论文10

  【摘要】:血液学是内科学中一门复杂抽象、专科性较强的学科,存在难学、难记、难理解的特点,因此血液科实习一直是临床理论和实习教学难点。文章针对目前血液科实习生中存在的不足,从血液科实习目标、教学方法及多元化临床技能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以期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实践提高血液内科实习质量。

  【关键词】:血液内科;临床实习;教学方法

  1明确血液科实习目标

  临床实习不同于理论学习,血液科病种专科性极强的特殊性,在短短一月的时间要求实习生通过临床实习全面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的诊疗规范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实习生的血液科实习目标不能全面广泛,而应该突出重点,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因为内容繁多复杂而放弃学习。制定目标应考虑到一方面让实习生掌握了解血液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和急危重症的处理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血液科实习让其在对血液病患者的日常管理中找到各个内科共性的诊疗思维,以继续强化临床能力培养。具体考虑应包括以下七个内容:

  ①掌握和熟悉血液系统疾病病种,重点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主要危急重症的处理。要求掌握下列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和治疗常规,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

  ②掌握各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与血液内科相关的各种常见表现的基本思维方法,如出血、感染、贫血、骨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熟悉内科临床诊疗的基本思维方法,如休克、意识障碍、发热、咯血、黄疸、水肿、胸腹水、头痛、胸痛、腹痛、关节痛、心律失常、心跳骤停、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等。

  ③熟练掌握各种穿刺(胸穿、腹穿、骨穿),其中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为重点掌握内容,熟悉各种诊疗器械的使用。了解常用诊疗操作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④掌握内科常用药物的种类、作用、适应证、禁忌证、剂量、不良反应。掌握正规处方、医嘱书写和应用。

  ⑤掌握内科的各种常规器械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判读及其临床意义。

  ⑥要求了解:输血常规及输血反应的处理;常用的化疗药物使用常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血液学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

  ⑦熟悉医患、医护沟通技巧,培养全心全意为病患服务的良好职业道德。除掌握培训基本要求外,不同年级实习生需重点培训内容不同:第一年实习生,能准确询问、书写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必须全部完成大病历,平均每月至少5份;第二年实习生,以强化临床技能为主,要求能熟练掌握各项临床操作技能,包括心电图、读片、心肺复苏等;第三年实习生,通过临床一线的强化锻炼,提高病例分析能力及临床综合处理能力,打好临床工作的基础。

  2血液科实习方法

  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已经注意到以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弊端,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已进行初步的临床技能培训,但这种培训往往只是基础培训,与专业知识有脱节倾向,导致学生在实习阶段临床技能较差,不能很好地胜任临床工作[2]。有研究发现,综合的技能训练可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临床动手能力有重要意义[3G5]。血液科疾病专科性强、诊断治疗过程复杂、更新进展快、临床操作多,若不讲究方法,学生实习仅浮于表面,不能真正深入,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实习如蜻蜓点水一晃而过,学生收获甚微。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应讲究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让血液科实习转变为以实习生为主导的临床实习过程,将角色由实习医学生为转化为住院医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实习质量。实习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①实行导师负责制(主治职称以上),专人带教。以内科学临床技能学等为基本教材教学。

  ②轮转期间,每名参与实习的医师在主治医师带领下经管病床3~6张,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与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分析化验检查结果、确定诊断及提出治疗方案全程。通过全程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6]

  ③查房过程中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GblemGbasedlearning,PBL)。PBL始于1910年的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1958年我国首次引入此法[7]。它强调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以此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模式[8]。以“淋巴结肿大查因”临床病例为例,首先提问:淋巴结肿大采集病史要具体询问哪些内容,可能的伴随症状有哪些,浅表淋巴结的分区,淋巴结体检的具体项目等问诊和体检的相关内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后让学生通过临床病例的问诊和体检过程强化相关知识,然后先让学生分析病例,带教教师再次针对病例提出问题:如何根据患者提供的病史及体检结果作出初步诊断?可能的鉴别诊断?为明确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学生回答后再指导学生对该病例制定诊疗计划。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获取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临床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查房过程中向学生介绍血液病最新前沿进展。血液病学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随着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展,多种血液病的发病机制不断被揭示,血液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观点发生了很大转变。课本知识滞后于临床实践的需求,故实习生及临床医师应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新知识,在从新知识获得循证医学依据指导患者治疗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开拓视野,掌握最新技术进展[9]。带教教师应安排题目,指导实习生查阅文献,制作PPT,轮转期间需在科内进行一次专题汇报。

  ⑤在实践过程中,需按要求尽可能学习和掌握常见多发病,首先保证对所管的患者从病史、症状体征变化、检查结果、诊断及治疗情况熟悉掌握并通过患者诊疗经过全面掌握相应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全面了解病房其他病种,同时结合视听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病案了解少见或罕见病种。

  ⑥结合病房病例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每1~2周由科室安排一次讲座,主要就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现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进行讲解,以加深实习生对内科常见病的认识,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以便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⑦每周进行1~2次教学查房,实习生须全面掌握患者病情,进行详细汇报,病情分析,提出自己的诊治见解,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善患者诊治方案,并记录在医疗文件中。

  ⑧每周进行一次疑难重症或死亡病例讨论,要求实习医师提前熟悉患者病情,讨论时须发表个人对患者的病情分析及治疗见解。

  ⑨临床技能教学安排:跟随指导教师,根据患者情况随时安排,先进行操作观摩,可熟练描述操作流程后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出科时至少完成6~8例骨穿+骨髓活检操作。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骨髓穿刺术,首先带教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骨髓检查的目的意义、适应证、禁忌证,然后示范完整标准的骨髓穿刺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带教教师应反复强调骨髓穿刺术的关键环节,包括无菌操作的重要性、穿刺部位的选择、麻醉的技巧、穿刺针进针的角度、穿刺力度和深度的控制及骨髓涂片技巧等。在示范骨穿术结束后,可让学生利用用过的骨穿针边试验操作边口述过程,不对的地方及时纠正。强化训练后可让实习生独立进行骨髓穿刺操作,教师在旁边密切观察,及时提醒应注意的问题,直到完成全部操作程序。实习生操作完成后,教师应对其操作过程及时进行总结和反馈,使实习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切实得到提高。

  3严格规范出科考核标准,进行多元化的临床技能考核

  实习出科考核是促进学生提高临床能力及评价实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反映了实习生在不同科室实习期间将书本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及掌握技能操作的能力。传统的血液内科出科考核主要包括专科理论知识考试+病历书写+1~2项基本技能(骨穿、胸穿或腹穿)。但是传统考核方案的考核形式单一死板,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技巧、逻辑思维及独立的临床工作能力,且缺乏反馈,考试仅作为单一的考核手段并未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对于专业性强的血液内科效果极差,学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并未真正掌握相关临床技能。为此,应采用以下多种方式进行多元化临床技能考核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效果。

  3.1MiniGCEX评价量表

  MiniGCEX是1995年美国内科医学会Norcini等在传统的CEX(clinicalevaluationexercise)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评价住院医师临床能力并具有教学功能的测评工具。近年来在国外已广泛用于住院医师的培训和轮转考核中并逐渐引入我国[10]。MiniGCEX的考核指标主要为七大项目:医疗面谈、体格检查、人文关怀、临床判断、临床咨询、组织效能、整体表现。具体实施可从实习第1周即开始,要求带教教师随时根据MiniGCEX评价量表的七个项目内容进行卡片式单项目观察和考评,并将实际观察结果及时进行反馈,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以便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实习的最后一周,根据MiniGCEX评价量表进行全项目整体观察评分。由于其反复实施,MiniGCEX可促进学员不断提高学习动力,也使测评信度提高。

  3.2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考核体系

  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directlyobservedproceGduralskills,DOPS)是评估者通过直接观察学生操作技术的过程及时给予评估及回馈,是一种兼具教学功能的临床技能评价工具,常用于评估住院医师或实习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术[11]。DOPS要求针对每一种临床操作技术,学员接受不同的评估及回馈,如能接受4~6次的评估及回馈,基本可以确立学员的操作能力。DOPS可与MiniGCEX考核相互配合,用于实习生日常评估考核。通过不断反馈及有针对性的调整学习,有助于查漏补缺,并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相对于传统考核方案,综合运用MiniGCEX及DOGPS的考核方案对教学实践活动有更全面的指导意义。但相对于传统考核方案,新考核方案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判断考核是否达标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客观公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的考核方案需要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各项考核要点的内涵及怎样将被评估学生的表现具体地量化到相应的程度。综上所述,期望通过严格、规范及切实有效的实习制度,使血液内科临床实习学生能将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临床实践;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技术和预防措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和医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医学论文11

  随着专业技术岗位的规范化推广考核,每年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高水平的专业技术职务。与会人员通过审查合格获得资格的资格,参加专业论文和专业考试是评估工作的主要内容,并可以通过审查的关键。我有幸参加省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才发现,每年都有许多参加的人员由于评审不及格而失败,在竞争激烈的考试中。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卫生符合资格的医学专业论文,结合多年来发现的问题,对期刊编辑的稿件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为今后参加专业写作的人员的灵感和警示。以下是论文的基本医学题目,供大家参考学习。

  1.选题问题

  选题从科研角度来说,对提高其工作质量,获得有价值的研宄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就参评人员申报职称而论,则要选最能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的专题。有人曾把选题比作打井,如果选择的位置不当,尽管方法先进,速度快,但打下去仍然无水,将失去打井的意义。所以选题对一篇论文的优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诸多参评论文中,发现不少论文未获通过是选题失误。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背离自身专业申报某专业技术职务,则必须是选最能反映自己在这个专业领域中学术水平的论题,而不是其他然而,在参评的论文中,发现有少部分论文专业不对口,其中有从事临床工作而送审的论文则是纯中医理论研宄的;有从事中药专业而送审的是临床医学论文的;搞外科的送审的是内科方面的论文……诸如此类,这些论文不管水平如何,都不能代表其本专业水平,当然评审时通不过。

  1.2 缺乏创新性创新性是评审论文的一个重要标志。参评论文虽然不能象科研论文那样要求有很高的创新性,但是至少也要有一定新意不只是简单地照搬或重复他人己有的经验、技术或方法,而必须在此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和进展,或者在新的领域内获得更充分的利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总之,要能体现出新观点、新理论、新构思、新技术、新方法或新发现。这样的论文才能反映其专业水平的'深度。

  1.3 缺乏科学性科学性亦是评审论文标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论文中的中心论点要有理论和实践依据,不能违背科学原理我们发现有些论文故意夸大疗效,称有效率达100%,有悖于客观现实,难以使人置信;有的人为地扩大观察样本,弄虚作假,将几例总结为几十例;有的将综合治疗的疗效归功于自己单一的某方某药治疗的结果;有的用药剂量,特别是剧毒药剂量超量到中毒甚至致死剂量;有的不可逆转的疾病而以常法治愈……这些论文在评审中用科学性原则衡量,经不起推敲,一般不会通过。

  1.4 缺乏先进性你的临床研宄或经验成果在实施中采用的检测手段、治疗方法是否较常法先进?观察指标是否新?结果是否超出一般水平,是否从中引出了新的假说或新的理论、见解?这是衡量一篇论文先进性程度的重要标志。参评论文中发现有的论文内容平淡,水平一般,套用常规常法,缺乏先进性。

  1.5 缺乏实用性实用性是评审论文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期刊录用文稿的一条重要原则。即论文总结的经验、理论和方法有没有实际应用和推广价值。我们发现有的论文报道的经验,虽然疗效好,但是疗程长,患者无法坚持;或者用药费用昂贵(名贵药),难以为患者所接受,需要说明是的,报道的这些疾病无需用长疗程和名贵药,就可以取得好的疗效,而不是非需长疗程和名贵药才能治愈的疾病,因此,没有实用意义有的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如运用高精尖的检测仪器,基层没办法推广……。这些论文脱离了现实,社会效益不大。因此,评审时会受到一定影响。

  2.设计问题

  2.1 缺对照组对照、随机、重复是科研设计的三原胍根据参评人员所处的工作环境,对其参评论文虽然不能完全按照科研论文有前瞻性的科研设计要求,但至少有回顾性的总结,同样亦需要设有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这样才有可比性。但是在参评论文中,有不少论文没有设对照组,而只是单一的总结自己某法某方治疗某病的疗效。尽管有效率高,但缺乏客观对比,因此,很难被人们认可。

  2.2 样本小根据临床科研要求,大样本需要100例以上,小样本至少不少于30例。但有的论文一般临床病例不足30例,没有统计学意义

  2.3 对照组缺乏可比性有的论文虽设有对照组,但选择的对象不随机;有的对照组用药不是同类型药,例如观察治疗丙型肝炎的药,而对照组则是用治疗乙型肝炎的药作对照等,缺乏可比性。

  2.4 缺乏统计学处理有少数论文虽设有对照组,但结果没有进行统计学处理,缺乏显著性比较。

  3.资料问题

  3.1 一般资料不全临床资料是医学论文的重要论据。有的论文一般资料不全,譬如年龄一项只说明几岁至几岁,缺年龄分组;病程一项只说明几月至多少年,缺平均病程;病种缺分类等,不能真实反映客观实际

  3.2 缺乏规范的诊断与疗效标准观察的疾病能否成立,首先要明确诊断;疗效如何评价,必须要有评判标准参评论文中有不少缺乏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有的虽拟有这些标准,但不规范,不权威,而是自拟的。一般说每种疾病都有一定的诊断和疗效标准,这才便于客观评价。这些标准的制定,公认的一是国家颁布的的标准;其次是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再其次是权威性书藉或教科书提出的标准如果暂无标准可依的,才根据实际情况用自拟标准

  3.3 方药不全,缺剂量要能重复论文所述的经验、方法,则必须将方药介绍齐全,药物剂量、加减介绍清楚。但有的论文忽视了这点。介绍方药时只交待几味药即以“等”字略去;有的有方药没有剂量。当然,有的属重大课题要求保密则另当别论。但一般都要求介绍齐全,才便于他人借鉴和重复。

  3.4 缺疗程治疗某种疾病都应有一定的疗程但有的论文没有交待疗程,从而缺乏客观评价疗效的指标v有些疾病超过一定病程无需治疗即可自愈,如感冒,一般不治疗,7天后可以自愈因此报道有些疾病治愈率高,但疗程宄竟多长?没有交待。那么可以认为,无疗程,即可长时间治下去,以治愈为准这太不客观了,不能反映其诊疗实际水平。

  3.5 缺配制方法、工艺有些论文虽介绍了方药、剂量,但有些特殊剂型没有介绍配制方法和工艺,给他人运用带来困难

  3.6 数据不确常表现在各种数据的统计,分类数相加不等于总计数

  4.其他问题

  4.1 文体结构(1)缺前言:前言是论文的引言,是论文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言应概述选题的背景、依据与目的、研宄方法,用精炼的文字表述出来但发现也有极少论文缺此部分。(2)层次不清:有的论文没有按层次叙述,结构紊乱,文理不清,颠三倒四,逻辑性不弓强

  4.2 规范化问题(1)图表:要求任何数据表格一律用三线表表示,但亦有极少论文没有达到规范要求;(2)名词术语:包括病名、药名以及医学术语,有少数论文忽视了名词术语的规范病名要求按全国统一规范病名;药名以《药典》命名为准;医学术语要求以经典和历代医家公认所言为据,力辟俗语。有不少论文不注意规范用语。(3)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著录目的,一是表明文中所引用资料、理论的来源,尊重他人成果,避免抄袭之嫌;二是为读者提供检索引用原始资料的出处因此,凡文中有引用他人资料的,必须注明参考文献,而不能轻易省略而在著录时则一定要按照期刊和图书不同的著录方式要求标注有不少论文对此不够重视

  5.结语

  上述根据个人,职称晋升参与和来期刊审稿发现,开始浅分析,不一定全面。这些问题都希望申报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的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必须选择最能反映其专业水平的特点,然后根据创新、先进、科学、实用的原则,组织、积累数据,严密的科学研究和设计、实施,写出高水平的论文。

医学论文12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xx年10月在该地区选取药房和B药房两家药房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两个药房的硝苯地平缓释片、左氧氟沙星片和格列苯脲每月的销售量进行统计,三种药物平均每月销量如下:药房硝苯地平缓释片3712.2盒,左氧氟沙星片301.4盒,格列苯脲1629.7盒;B药房硝苯地平缓释片3979.3盒,左氧氟沙星片299.9盒,格列苯脲1503.2盒。在进行研究前1年,药房的月平均客流量为2412.3人,B药房的月平均客流量为2387.5人。

  1.2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药房给予常规治理办法,B药房应用循证医学原理进行经营,两个药房采纳同样的方式对药物进行储藏。1年后,对两家药房的硝苯地平缓释片、左氧氟沙星片、格列苯脲的销量以及客流量进行统计,计算两家药房3种药物的月平均销量、月平均客流量以及客流量的增长率,并对两家药房的平均月客流量、药物的销量以及客户的中意程度进行统计学比较。客户的中意程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

  1.3治理方法

  常规治理办法:工作人员直接根据顾客的要求销售药物。循证医学原理下的治理方法:首先,药房需建立药剂科,在此基础上做好治理的原始记录,详细内容如下:①详细记录常用的处方,并进行分析;②详细记录顾客对药物进行咨询的情况,并做出独立的表格;③对顾客进行中意程度调查;④相似药物区别的分析,并做详细的记录;⑤对退药的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并做出记录;⑥对顾客进行合理用药的调查;⑦若出现不规范的处方,须进行分析和记录。此外,工作人员需要有相应的医学和药学知识,根据最有效的医学证据,向顾客推举药物。

  1.4评定标准

  对两家药房的药物销售量与客流量进行统计时,若增加,用“+”表示,说明该项为正增长;若减少,则用“-”表示,说明该项为负增长。现场发放自行设计的中意度调查表200份,每个药房100份,回收率100%。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年后两家药房3种药物的月平均销售量的情况:药房硝苯地平缓释片3309.5盒,左氧氟沙星片270.3盒,格列苯脲1289.6盒;B药房硝苯地平缓释片5433.8盒,左氧氟沙星片375.2盒,格列苯脲2316.7盒。两家药房客流量的情况:1年前,药房的月平均客流量为2412.3人,B药房的月平均客流量为2387.5人;1年后,药房的月平均客流量为2142.7人,B药房的月平均客流量为2877.9人。两家药房顾客中意程度情况:药房100分调查问卷中非常中意481 均客流量为2877.9人。两家药房顾客中意程度情况:药房100分调查问卷中非常中意48例(48%),基本中意30例(30%),不中意22例(22%),总中意率为78%;B药房100分调查问卷中非常中意84例(84%),基本中意12例(12%),不中意4例(4%),总中意率为96%。

  3讨论

  传统药房治理中存在的问题:①药师的服务意识差:患者在药房进行自主买药时,药师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症状推举药物,所以药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及良好的服务态度,以确保为患者提供最优质指导,才能胜任药房内复杂、繁琐的工作。②对药物的治理力度不够:治理药物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以及对药物使用的监管力度差,所以,很多患者在药房乱买药,造成了乱用药物的.现象。③药品信息更新不及时:在不断引进新药的时候,没有及时的将药品信息输入电脑,造成不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循证医学原理应用于药房治理中的意义:①使药房治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应用循证医学原理对有关的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整理和分析,不仅能很好的幸免治理工作中存在的盲目性,而且能发现问题,对应制定出一些合理化的规程和制度,才能更好地对药房的工作进行指导。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药师的业务水平:应用循证医学原理对药房进行治理后,不仅提高了药师各个方面的业务水平,而且丰富了药师的专业知识,使药师的工作态度更加严谨的同时,也提高了服务水平。③提升了药1 房的形象:应用循证医学原理后,使药房的服务从直接销售药品转变为给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按照患者的实际需求指导用药,大大提升了药房的整体形象。本次研究中,B药房采纳循证医学原理对药房进行治理后,该药房的硝苯地平缓释片、左氧氟沙星片和格列苯脲的销量均增加,客流量也增多了,而药房三种药物的销售量均减少,客流量也减少。顾客自主买药最看重的就是疗效,而顾客大多对药物的了解并不多,B药房进行循证医学的治理后,工作人员会从顾客的实际情况出发推举药物,服用后效果好的话,便会提高药房的形象。因此,药房的销售量和客流量均明显增加,患者对药房的中意程度也大大的提高了。

医学论文13

  【摘要】目的 讨论分析在急诊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治疗效果。策略 450例急诊患者为对照组, 实行传统的护理策略;500例患者为观察组, 采用人性化护理的策略。两组患者均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 再将满意度进行对照。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8.6%, 对照组的满意度为73.8%, 观察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作用(P<0.05)。结论 对急诊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 效果显著, 有很高的满意度, 并且能改善护患关系, 减小不必要的纠纷。

  【关键词】 急诊护理;人性化护理;患者满意度

  人性化服务这种新的服务理念, 逐渐的使用于急诊的护理中, 人性化护理要求使用规范的护理用语以及优美的环境设施, 最重要的是过硬的技术技能, 并有完善的制度为人性化服务做保障。人性化服务不仅提高了护理的层次, 提升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缓解护患关系, 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 减少了不必要的医疗纠纷[1], 而且提高抢救成功率以及急诊的护理质量, 是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主导方向。

  1 资料与策略

  1. 1 一般资料 将本院950名急诊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选取450例患者为对照组, 男273例, 女177例, 年龄2~75岁, 平均年龄为53.8岁;选取500例患者为观察组, 男217例, 女283例, 年龄1~80岁, 平均年龄56.2岁。两组的患者在年龄以及性别、病种等诸多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作用(P>0.05), 具有一定可比性。

  1. 2 护理策略

  1. 2. 1 急诊护理的培训 急诊护理人员要积极的参与护理培训, 要有人性化护理的理念, 将人性化服务的技巧以及必要性完全的掌握, 增强对急诊护理的理论知识掌握以及操作的熟练程度。能很好的处理紧急的急诊护理, 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施人性化护理, 能将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达到良好的护患关系[2]。

  1. 2. 2 保持优良的环境 急诊大厅随时要求干净、敞亮, 在角落放置饮水机以及纸杯, 以备不时之需以及为患者的家属提供服务, 并且挂好各个医护人员的照片, 多提供候诊椅;要有足够干净的担架以及轮椅。这样在整体上给人舒适的感觉, 并能有效的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病区的环境整洁也极其的重要, 不能有异味。病房要有足够的光线, 尊重患者的隐私。

  1. 2. 3 沟通人性化 人性化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 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与身体状况, 取得患者的支持。要语气轻柔的跟患者沟通, 平心静气的做好急诊护理工作, 倾听、安抚、解释都是护理人员该注意的, 一定不能使用拒绝的语气, 提倡文明用语, 耐心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取得患者的认同。

  1. 2. 4 推进人性化的服务 急诊科室患者数量一般很多, 且不稳定流动性较强, 护理工作进行的时候制作不同科室的工作流程图, 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开因找不到科室就诊而耽误时间。要有醒目的急诊抢救通道, 确保无阻碍。陪同病情较重的患者做检查, 要耐心的带患者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查。护理人员要有统一的着装, 端庄大方, 让患者放松戒备之心。面对不同的患者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及技能, 依据患者的病症引导患者饮食以及用药。多参与健康知识讲座, 将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提高, 完善人性化护理的工作。

  1. 3 统计学策略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 将护士急诊的服务态度、急诊的环境、对工作的意见等项目列入调查问卷, 使用不记名的方式填写统计, 如果是儿童时就让家长填写。结果为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3.8%,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作用(χ2=127.710, P<0.05)<0.05

医学论文14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儿科于20xx年5月~20xx年8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儿80例,随机分治疗组40人,男23例,女17例,最小年龄4d,最大年龄12岁,平均年龄3.2岁。对照组38人,男20例,女20例,最小年龄5d,最大年龄10岁,平均年龄3.9岁。患儿均有呕咖啡样液体、排黑便等症状。其中治疗组其原发病包括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18例、胃溃疡10例、十二指肠溃疡9例、原因不明3例。对照组其原发病包括急性胃黏膜病变15例、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溃疡5例、食管炎4例、原因不明2例。全部病例在性别、年龄等参数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禁食、放置胃管等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止血芳酸15~25mg/kg+5%葡萄糖液50~1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5d,止血敏15~25mg/kg+5%葡萄糖液50~100mL静脉滴注,每日3次,连用5d;治疗组在禁食、放置胃管等积极治疗原发病的治疗基础上用凝血酶100IU/kg溶于生理盐水10mL口服,每8h1次,同时配合生长抑素,首次缓慢静脉推注0.25mg(用1ml生理盐水配制),而后立即进行以每小时3.5ug/kg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给药。两次输液给药间隔大于3-5分钟的时候,重新静脉注射本品0.25mg,以确保给药的连续性。当出血停止后(一般在12-24小时内),继续用药48-72小时,以防再次出血。

  1.3观察方法

  监测各组患儿的生命体征、血常规、大便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记录每天黑便的量和次数,观察胃管每天引流液量,同时做大便隐血试验。

  1.4疗效判断

  显效:用药2天内粪便潜血阴性,胃管引流液隐血。有效:用药2天内仍有活动性出血,但大便次数及胃管引流液减少,且在用药4天内粪便潜血阴性,胃管引流液隐血。无效:用药4天后仍有活动性出血,大便次数及胃管引流液未见减少。

  2结果

  治疗组在显效例数及总有效率均比对照组高,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项目显效n有效n总有效n总有效率治疗组(n=40)3083895%对照组(n=40)18123075%统计量22=7.5002=1.0672=6.275P值P=0.006P=0.302P=0.0123讨论小儿上消化道出血是儿科较常见的严重性疾病之一,由于儿童的血容量比成人少,因此同样的出血量对成人来讲可能只属于少量出血,而对儿童则可能是大出血、甚至危及其生命。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患儿生命。由于儿童胃镜的开展,使得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的确诊率大大提高。儿童上消化道出血占消化道出血的80%。儿童上消化道出血前三位原因依次是:溃疡病、各型胃炎、食道静脉曲张。不同年龄、常见原因有差异:

  ①新生儿:咽下综和征、急性胃粘膜病变、新生儿出血症。

  ②婴幼儿:反流性食管炎、胃炎、急性胃粘膜病变、Mallory-Weiss合征、先天性畸形、出血性疾病。

  ③年长儿:溃疡病、各型胃炎、食道静脉扩张。临床表现可见:

  ①呕血和黑便。一般幽门口以上、胃内积血达250ml以上则会发生呕血。呕血的颜色可反映出血量、出血发生的时间、出血是否停止。上消化道出血时,由于位置高、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长,通常为黑便或柏油样大便。

  ②贫血症和失血性休克。急性大出血时,失血量超过血容量的20%即可发生失血性休克。慢性出血或反复少量出血仅表现为贫血。

  ③氮质血症

  ④其它:腹痛,发热凝血酶,是一种由凝血酶前体所形成的蛋白质水解酶,属于凝血因子Ⅱ,可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导致血液快速凝固。局部应用后作用于病灶表面的血液很快形成稳定的凝血块,用于控制毛细血管、静脉出血,或作为皮肤、组织移植物的黏合、固定剂。PH<5时失效。凝血酶对血液凝固系统的其他作用尚包括诱发血小板聚集及继发释放反应等。局部止血时用灭菌生理盐水溶解成每毫升含50U~1000U,喷雾或灌注创面;或以明胶海绵、纱条沾凝血酶贴敷创面;也可直接撒布粉末状凝血酶至创面。消化道出血用生理盐水或牛奶(温度不超过37℃)溶解本品,使每毫升含50U~500U溶液口服或灌注,用量500U~20000U/次,每1~6小时用1次。根据出血部位和程度,可适当增减浓度、用量及次数。在其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遇酸、碱、重金属发生反应而降效。

  2、因为其在PH<5时失效,为提高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效果,宜先服一定量制酸剂中和胃酸后口服本品,或同时静脉给予抑酸剂。

  3、本品还可用磷酸盐缓冲液(pH7.6)或冷牛奶溶解。如用阿拉伯胶、明胶、果糖胶、蜂蜜等配制成乳胶状溶液,可提高凝血酶的止血效果,并可适当减少本品用量。

  4、本品严禁作血管内、肌内或皮下注射,以防引起局部坏死甚至形成血栓而危及生命。生长抑素是一种由神经内分泌细胞、炎症细胞、免疫细胞产生的调节性多肽,多种形式的生长抑素共同构成生长抑素相关肽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有Somafostatin(施他宁)、Octreotide(SMS2012995,奥曲肽)、Vapreotide(RC2160,伐普肽)、Lanreotide(BIM23014,兰乐肽)等。生长抑素可以抑制生长激素、甲状腺刺激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可以抑制由试验餐和5肽胃泌素刺激的'胃酸分泌,可抑制胃蛋白酶、胃泌素的释放;可以显著减少内脏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降低侧枝循环的血流和压力,减少肝脏血流量;减少胰腺的内外分泌以及胃小肠和胆囊的分泌,降低酶活性,对胰腺细胞有保护作用;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可影响胃肠道吸收和营养功能。临床主要用于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的食管静脉出血;消化性溃疡应激性溃疡、糜烂性胃炎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本研究结果表明,生长抑素和凝血酶治疗小儿上消化道出血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未发现有任何毒副作用。故在临床治疗小儿上消化道出血可以推广应用。

医学论文15

  我单位拟接收你院xxxxx专业xx学生xxxxx年春季学期到我单位做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期间,我单位负责学生的管理和安全教育,并解决学生住宿;毕业设计各环节(含回校答辩)服从学校统一安排。

  毕业设计结束后,我单位负责填写“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校外毕业设计鉴定表”,由学生带回学校。以下是毕业设计题目相关信息:题目名称:题目内容意义:xxxxx毕业设计进度安排:xxxxx以下是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相关信息:指导教师姓名:xxxxx

  学历(学位):xx技术职称/职务:xxxx

  专业(学科):xxx通信地址:xxx

  邮编:xx联系电话:xx

  邮箱:xx单位(公章):xx

【医学论文】相关文章:

医学论文04-01

内科医学论文10-08

专升本医学论文10-08

医学论文要求10-08

人文医学论文01-20

医学论文发表04-01

医学论文例文10-26

医学论文修改04-01

关于医学论文04-01

本科医学论文精选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