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康复医学》的论文

时间:2024-05-20 16:10:40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康复医学》的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康复医学》的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康复医学》的论文

《康复医学》的论文1

  摘要:许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结合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从临床疗效出发,为适应临床岗位的需要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如何在现代医学氛围浓厚的环境当中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医康复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中医思维并掌握传统康复的常用技术,笔者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总结,希望能为高职院校传统康复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康复;中医康复;教学

  许多临床对照实验已证实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结合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1]。从临床疗效出发,为适应临床岗位的需要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我校针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我校将本门课程设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学习毫针刺法、艾灸、推拿、拔罐等传统康复技术,通过课程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上述技能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学情比较特殊,目前,在校生有两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其中一个为高考统招班(以下简称高招班),另一个为自主单独招生班(以下简称单招班)。单招班学生的整体水平偏差,而且其中有部分学生为社会人士,文化学历水平较低,高招班情况相对较好,但是由于高考分数普遍不高,整体上水平也偏低。不管是单招班还是高招班的学生,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普遍不爱动脑、贪玩、比较懒惰、缺乏学习主动性。而任何一项技术的学习都首先要求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勤奋练习才能掌握好。所以,针对实际情况,为培养出能适应临床岗位的高职技能型人才,现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抓基础,固基石

  “沙上建塔”容易倒塌,学习技术也一样,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支撑就不会有优秀的技术。经络循行、腧穴定位、主治、操作方法都是中医康复技术的重要基础知识,必须牢固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实训室授课,教师先进行理论讲课,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及重要知识的展示,同时结合临床案例、趣味故事的引用加深学生的印象,利用模型及真人模特进行经络循行及腧穴定位展示,让学生对经络循行及腧穴的相关内容有全方位的认识。多媒体讲授完毕之后,班级分成2大组,由带教老师以讲―点―画方式进行经络循行及腧穴定位示范,结束之后,学生2人一组,进行定位练习及记忆。最后,通过随堂考核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将随堂考核成绩纳入期末考试成绩,整个学习氛围非常紧张,有利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勤练习、强技术

  要想拥有一项过硬的技术,那就必须多练习。中医康复技术是一门技术课程,其中的毫针刺法、艾灸、拔罐、刮痧、推拿技术,无一不是要通过勤奋练习才能掌握好的。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2]激发及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培B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利用随堂考核模式营造紧张学习氛围,利用晚自习及周末开放实训室给学生提供场地练习以加强操作能力。毫针刺法练习先采用纸垫及棉花团练习法,分别练习指力及持针方法、力度、进针速度、角度、深度等,然后选取常用穴位如曲池、合谷、印堂、天枢、足三里等穴位进行不同针刺方法的分组(2人一组)练习,练习之前均由教师示范操作,人体练习前强调不同位置穴位的进针安全方法及针刺意外的处理,同时要求学生严格消毒进行规范化操作。推拿手法练习分基本手法和分部练习两类。在进行推拿基本手法教学时,教师先进行基本手法动作分解讲解,结合视频及学生身上示范操作,然后学生2人一组进行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及纠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基本手法的要点及操作。在进行分部推拿教学时,以临床常见病为例进行讲解教学,如颈项部推拿以颈椎病为例(或者以学生当中常见的颈项部疼痛为例)进行讲解,结合视频及教师示范操作,然后学生2人一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及纠正。推拿手法要求学生课后多练习,可相互操作,达到学以致用。艾灸、拔罐、刮痧练习以实训课练习为主,教师示范,学生相互练习,最后依次随堂考核过关。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水平

  “校企合作”形式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实时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中医康复技术,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所学内容的认识更加清晰。除课程教学安排的见习之外,我们同时与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沟通,为学生争取周末及寒暑假见习的机会,学生可利用假期自主去医院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质的课程教学,必须要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撑。除引进人才之外,同时还需对专任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及安排临床实践。中医康复技术是一门重技术的临床操作课程,与临床联系紧密。我校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每年要求教师参加临床实践不低于1月的时间。并且,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习进修以提升自我能力。同时,可利用“校企合作”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校企合作”单位聘请教师为学生讲授实践技术知识。

  五、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目前在我校开展的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交流互动法、案例法等等。我校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总课时72学时,但是教学内容多,导致课时相对较少,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减少传统教学法的耗时缺点[3]。任务驱动法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交流互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案例法多采用临床常见疾病进行举例,以常见疾病为例进行讲解并操作示范能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临床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尝试其他有利于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且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如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工作坊模式”,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主动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4]。

  高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长期保持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我们的一个大难题。而在给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医康复技术教学时,如何让学生放弃一贯的西医思维,运用中医思维解决中医康复技术当中的相关问题,难度更大。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做到让学生抓基础、固基石、勤练习、强技艺,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管齐下,才能培养出胜任临床岗位的高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闯.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xx,8(18).

  [2]史洁.“任务驱动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xx,(32).

  [3]刘荣,冯淑兰.多媒体教学及网络平台在刺法灸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xx,(27).

  [4]郑洁.将工作坊模式应用于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实践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xx,22(2).

《康复医学》的论文2

  摘 要:康复医学是促进患者或残疾人康复的医学学科,主要对相关功能障碍进行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以及处理。康复医学已经成为继第一医学即临床医学、第二医学即预防医学之后的第三医学,已经被融入了现代医学体系当中,并将预防、医疗与康复有效融合,形成了统一的整体。笔者在本文中探讨了康复医学教育中互动式教学的运用,旨在促进康复医学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关键词:康复医学;互动式教学;运用

  1 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恰当的选材,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形成良好的互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达到拓展学生思维并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通过互动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互相讨论、共同提高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交流能力、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互动式教学在康复医学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

  康复医学是比较注重实际应用的一门学科,通过康复医学的治疗使病患或伤残患者能够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以及职业上得到全面的康复,消除或逐步减轻功能性障碍,帮助病患发挥自身功能,并逐渐恢复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实现重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目的。这就要求学习者可以将各种理论知识熟练、灵活地运用于实际的工作当中,而此项能力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逐步掌握学习的关键环节。所以,在康复医学教育过程中,可运用互动式教学将传统的灌述式教学替代或相互融合,将课堂更多的时间用于讨论,让教材知识变得更加生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并提高积极探索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以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水平。

  通过互动式教学的运用,可使每位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观点及意图很自然地融入到教学的讨论活动当中,与学生形成统一,为学生创建宽松、友爱、和谐的学习氛围,并对学生自主设定学习目标的可行性进行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了医学知识,也学会该如何去学习,使学习者的.个性及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

  3 互动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1)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互动式教学的方式

  康复医学的主要包括:康复医学总体介绍、基本理论、康复评定方法、康复治疗方法、常见伤病综合康复问题等内容,而每一项内容对于互动教学方式又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康复医学总体介绍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主要在于让学生了解康复医学这门学科的概念、功能、重要意义、与临床医学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等。由于人们对于疾病和残疾传统的观念和对于康复的理解上同现代康复医学的思想存在着较大差距,现代康复医学的观念在于逐步接受再到实际工作中主动运用的整个过程,所以概论部分互动教学的设计必须融入开放性的一些话题,用于启发学生将教材内容同生活实际有效结合,找到传统观念存在的优势及不足之处,真正的理解康复医学的精髓所在。

  此部分教学内容虽然不多,但通常都是康复医学的第一课,教师没有让学生自学的时间,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康复医学这门课程以及本课的主要内容,然后可让学生当堂阅读概论章节,请学生们谈谈学业生对于康复医学的认识与理解,再引导学生为大家介绍一下亲属或朋友当中的残疾人或慢性病患者的应医状况、生活情况、工作情况以及家属对于病患的照顾方式以及病患的感受等,并借此展开课堂讨论,教师也要融入到讨论当中,逐步引导并深化学生对于残疾、功能、康复的理解,使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了解我国康复医学的现状,找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主动提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效的激起了学生对于康复医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很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并思考问题,也会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教学康复评定方法时,比较注重严格根据操作规程规范的进行测量和测试、评估,学生必须正确的掌握各项康复评定方法。课堂教学与实习当中,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及错误并及时进行纠正,使操作水平得到提升。教师必须严格把关,对于学生争论问题的焦点必须进行及时的点拨,并给学生示范标准的动手、手法,再加上提问的方式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使学生能够当堂掌握标准、规范的操作要领。

  (2)优化考核方式

  学生之间存在的性格、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差异,在讨论当中既会有态度积极且思维活跃的学习,也会有学习热情不高、学习被动的学生,教师必须要精心观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讨论氛围,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规定学习小组的总结发言,每次要推举不同的人选,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当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次数及质量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观点正确与否、学习态度等内容融入到考核评价当中,使教学过程评价占据总成绩的较大比例,使学生用更多的精力进行课前自学、准备课堂发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康复医学教育当中,互动式教学的应用可有效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习者水平得到提升。实践当中,在康复医学教育中互动式教学的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康复医学》的论文3

  康复医学在广义上属于临床医学的范畴,但是并不是临床医学的延续和巩固,而是对临床医学具有补充意义的学科,使临床医学体系更为完善和全面。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深入和发展,康复医学成为医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在临床医学理论和实践过程中不断融合康复医学学科,对提升医学学科教育质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1983我国康复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我国康复医学得以进一步发展的里程碑,对我国的康复医学领域发展具有推动与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将医学领域主要划分为保健、预防、临床和康复四大体系。但是随着康复医学学科功能的扩展和延伸,它已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在骨科康复学、神经康复等典型的病理领域中所体现的重要作用。随着医学领域研究水平不断深入,人们为了更好地发挥临床与康复医学二者相结合的优势,国内外相继建设了各专科中心,例如脊髓损伤中心,在中心临床治疗过程中紧密结合康复医学治疗,实践证明,二者的结合利用可以大大缩短康复时间,充分证实了临床与康复医学相结合的良好治疗效果。

  1临床医学中加强康复医学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医学模式发展背景下,各个医学学科领域应首先强调“坚实、宽厚的理论知识体系”与“全面系统的专业技能”,因此充分拓展各医学领域的优势,加强各医学领域之间的联系,通过整合和处理,建立完善的高质量学科交叉体系。其次,有些医学领域之间并没有清楚的划分界限,在科学技术不断提升的今天,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医学领域的发展趋向,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拓宽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增强医学学科的发展前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医学治疗模式,以创新性、多元性的角度来开展医学研究工作,从而形成一种主流的新型的学科研究方向,这也符合现代医学领域对高水平、综合型人才发展的需求,因此将多学科领域相结合对发展医学研究、培养医学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的治疗功能和特点上来看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后都需要一定的康复时间,尤其针对一些对身体损伤较为严重的疾病,如截肢、烧伤、脏器移植等重大手术都会给身体、精神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从手术治疗到恢复健康这一临床阶段在严格意义上都属于康复医学的治疗过程,可见,临床医学可以为康复治疗奠定治疗基础,同样,康复治疗也可对临床治疗具有促进作用,二者相互促进,互相影响,互为补充,具有相互制约的联系,因此在临床医学中强化康复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2 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相互关系

  临床医学是指通过一切必要的针对原发性疾病具有明显消除、逆转疾病病理,达到挽救生命治愈伤病的目的。而康复医学是根据身体功能性障碍进行相关的代偿或补偿的治疗办法,主要包含对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价、治疗和处理,使患者在经过康复过程逐步恢复到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使心理、精神、职业和社会功能得到及时改善,从而重新投入到生活、工作中。

  现如今,随着康复学与临床学之间的交叉优势,逐渐在临床工作中强化了对康复医学的重视程度,有二者的结合衍生出相应的康复医学分支学科,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有骨科康复、骨科康复、神经康复、肿瘤康复及老年病康复、儿科病康复等。在康复医学分支学科中一些专业康复医师的分类也逐渐得到完善,如骨科康复医师、神经康复医师等专业培训设置。随着专业康复诊室和专业康复医师的构建,专科康复医学的发展也更趋完善,可见,康复医学的发展与临床医学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在骨科康复医学方面的发展较为成熟和专业,骨科康复专业将手术治疗、假肢和矫形器辅助、功能训练三项设置为康复治疗的必要组成结构,在三者的良好配合和促进下最终达到实现功能性恢复的目的。

  3 临床医疗工作引入康复治疗的必要性

  康复治疗是疾病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中临床治疗对康复治疗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一些临床认为成功的病理从康复学的角度来看并不是理想的。临床药物和手术的治疗并不能替代康复治疗所带来的治疗效果,因此临床医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临床治疗知识与技能外,还要熟知康复治疗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治愈效果。例如,一些医院在神经病学与康复治疗衔接环节上存在空白,一味强调药物的治疗效果,完全忽视神经系统疾病的预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原理主要是疾病与障碍二者共同造成,药物治疗等临床手段只可以对神经系统疾病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在功能障碍的消除和恢复上治疗效果微乎其微。由此可见,将康复医学中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评价法、观察和检查法应用临床治疗的同步过程中,通过二者的药物治疗和康复介入治疗,必定要加强功能障碍的恢复速率,另外康复训练重视对患者机能的改善,从而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治愈水平。因此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构成中,要为患者抓住最佳的康复治疗时机,防止产生继发性的功能性疾病。在充分意识到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所带来的理想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应积极拓宽二者的学科分支,完善二者的学科实践体系。

  综上所述,在全新的现代医学理念指导下应开启系统全面的医学治疗模式,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康复医学的治疗理念,为患者提供诊断与治疗合为一体的过程,要不断在临床工作中强化康复医学对疾病恢复的优势,在二者的紧密配合下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全面提升医学治疗质量。

《康复医学》的论文4

  1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政府对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的非常重视,20xx年出版的新医改方案,首次确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3],将相关疾病的康复治疗列为医保报销范围。鉴于基层医疗机构康复专业的薄弱和康复专业人才的缺乏,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全国康复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了专门系统的培训,我院康复中心就是我省康复专业人员的培训基地。但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依然举步维艰,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人们心目中重治疗轻康复的理念依然根深蒂固,原有的残疾尚未进行康复,新发残疾又不断出现,老年慢性病也严重危害国民健康,先天残障危害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另外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卫生服务体系与居民健康需要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利用率低。要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因果链条的最后一环就是实用型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社区康复制度的建立。21世纪是医学和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医学人才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4]。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康复医学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套用了临床医学的教学模式,实施了过分系统的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以传统的生物医学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而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立于临床医学之外的,主要强调以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为基础,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诊治技术和技术规范的医学学科,而不同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这就要求康复医务工作者除要具备生物医学的相关知识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心理和社会学知识;同时康复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其主要运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训练、中医针灸等来促进功能的恢复或代偿,体现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则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参与感、实践能力。而目前的教学仍多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学中老师以授课为主,与学生缺少互动,不能有效地调动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单向传输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我国医疗卫生水平较低、亟须康复专业专门人才的背景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以及康复医学服务范畴和模式改变的背景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显露出弊端,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文化素质存在明显缺陷,注重临床理论培养,忽视康复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因而社会适应性不强。虽然近年我国康复医学的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受传统生物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内容构成、知识架构、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对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不清,标准不明确,课程设置混乱。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没有统一标准,各学校差异明显;康复医学的专业教师背景主要是临床医学背景,缺少运动医学、心理学、物理医学、预防医学和社会保障学学科的背景;专业教学中临床医学的内容较多,康复及物理治疗的内容较少;实践教学脱离实际等。

  2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服务的目标及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我国人口构成将发生明显的变化,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将从康复医学发展初期的对战伤、车祸、意外事件导致的残疾和先天缺陷者的康复,逐渐过渡到利用医学、社会、教育、职业等各方面的措施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心理辅导,到对一些长期不愈的慢性病、工作和生活习惯病、老年慢性病、失能、反应能力适应能力下降者、心理障碍者等特殊群体服务的康复医学发展近期目标上来。今后还将拓展到广大基层地区以及占整个国家人口总数70%的亚健康群体以及亚健康状态评估、恢复治疗与健康调理等康复医学发展的远期目标上。这就必然要求康复服务的社会化和社区化,服务人群中除了受伤后的残障者,更多的还是心脑血管意外等的后遗症、高血压、糖尿病的并发症、老年性痴呆、老年神经运动系统疾病、慢性肺源性疾病、各类慢性职业病、癌症等患者,以及其他老年慢性病患者等[2]。人类生活的社会化和群居化,在社区生活中得到了最为具体的体现。同样人类生活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美德将把社区医疗的人文化关怀推向极致,使得社区医疗服务更加个性化和细致化,将把社区养老、康复、保健、医疗、预防融为一体,担负起家庭康复训练、康复治疗、康复护理、生活指导、健康生活教育及职业教育等,这将成为社区康复医学发展的趋势,并提出康复服务人性化和康复预防优先化等理念。在未来康复医学中,康复预防将占主导地位,那时人们不只是进行简单的康复评估与康复训练治疗,而是将相当资源用于一些亚健康状态、生活习惯和职业习惯病的预防上。未来康复医学除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外,还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紧密结合,“人人享有健康”和“残疾者人人享有康复治疗”将成为康复医学发展之最高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教育活动中,在特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问题。未来的康复医学教学模式的构建应有中国特色,立足于中国国情,着重于社区康复医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改革。教学内容除包括临床医学和物理医学相关内容外,应增加心理学、物理医学、运动医学、社会学、预防医学的相关内容,并加大健康评估和心理康复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教学方法上应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社区康复服务教学;教师的学科背景应多元化,吸纳更多非医学专业人才加入康复医学师资队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我国医药卫生必将发生重大变革,目前凸显的是人才紧缺问题,主要体现在数量的绝对缺少与质量的相对缺少上,对于康复医学专业尤其突出,基层的医疗卫生体系严重缺乏康复医学的实用型人才。作者所在校康复中心是陕西省基层康复医学人才的培训基地,笔者针对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构建作一初步的探索。

  2.1实用型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的深入,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等三类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这就要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管理体系作出相应的调整。国家医药卫生部门除了由过去单纯的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导的模式转向以健康预防为主导和疾病治疗为主导并重的模式上来,还以医疗为中心转向医疗保健康复等为一体,并且引入循证康复医学的概念。这一服务目标的定位和服务目标的转变,对我国的现行医学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向影响极大,尤其是对康复医学的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培养何种人才就需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这对我们康复医学的教学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结合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建立,我国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面向基层,适应老龄化趋势的康复人才这一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即为前瞻、全面、适时、实用。

  2.2人才培养要求系统全面“全球医学教学最

  低基本要求”提示医学院校要相应地优化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提前为医学生创造接触社区医疗和临床一线的条件[5]。而临床医学是康复医学的基础,康复医学则是在大量的基础医学理论和基础医学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有着较强理论性和很强实践性的学科。这就要求康复医学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与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个人创新能力,要为学生尽早地接触实践创造条件。在明确的培养目标下,主要从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上进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类社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的领悟;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③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④康复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⑤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⑥非逻辑性思维与思维技能的培养。以上六个方面可保证向综合性、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方向发展。

  2.3课程设置的改进

  为了适应康复医学培养目标的转变和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康复医学教学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改革。紧跟社会康复服务人群的变化及学科发展的步伐,按照康复医学教学内容的构成和培养的要求,增加学生相关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向综合性实用型人才发展。新课程设置主要整合八大模块:社会养老与保健医学模块、康复医学课程模块、物理医学课程模块、基础医学课程模块、心理医学课程模块、临床医学课程模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模块以及课外学习模块。课程模块在原有的康复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课外学习模块这四大支柱基础上增加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社会养老与保健学、心理医学、物理医学课程模块这四大支柱,形成八大支柱,从而使学生掌握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与康复医疗服务三种类型的干预健康的手段。专业课程新增了心理康复学、社区康复学、卫生预防、医疗管理信息学、社会与养老学等课程。对康复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整合,增设了心理康复治疗实训课和康复训练治疗见习课;课外学习模块设有社区康复服务实践、志愿者服务实践、科研设计、社会养老课程讲座。在实践教学上为了便于学生能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减少就业单位对人才要求的差距,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做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慢性病康复治疗和社区康复服务的实习内容,延长了康复物理治疗和心理评估实习的时间,专业实习由过去主要去综合性医院改为主要去康复病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的康复科实习,同时兼顾临床医学科目的实习。具体实习内容采取由学校选定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既使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各知识的实际应用,又突出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就业无缝对接。

  2.4传统康复医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目前康复医学的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能根据学生及时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实践证明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讲解单调枯燥、理论抽象费解、课堂气氛沉闷。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缩短,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继承传统教学的同时,作者就传统教学的某些缺陷进行了以下探讨:①引进讨论式和互动式教学,增加学生的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体现老师的主要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提高教学质量。②引进引导式和启迪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由于康复医学的教学内容机械和枯燥,因此有必要引进引导式和启迪式教学。引导式和启迪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交流,是优化教学手段的必由之路。③增加多媒体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形象化,将康复医学枯燥的教学内容呈献给学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是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康复医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康复医学的教学内容较为单调,通过引导式、启迪式、讨论式、互动式以及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研究显示,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引导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操作能力等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6]。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康复医学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医院的建设势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反观目前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现状,康复医院总量不足,康复专业人才不足等缺陷明显存在。这就要求康复医学的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改革过去已有的教学模式,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康复医学人才,以适应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适应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医生角色由“诊断-治疗”型向“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型转变[7]。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体现实时、适应人口老龄化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将养老与康复、康复与健康相结合,适时大力发展社区康复,注重心理康复和职业行为病以及老年慢性病康复的教学,并体现实用,符合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性专业人才的需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社会对康复医学专业要求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实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创新,努力构建一支既有临床医学经验,又有深厚的医学知识,既有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又有物理医学技能,兼具预防保健知识的基层康复医学专业队伍。

《康复医学》的论文5

  一、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策略

  (一)设置基于专业课需求的基础医学课程

  基础课程设置应基于专业课需求,把握好“适度够用”的原则,并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行系统化建设。当前,首先应使基础医学课程的门数基本一致,课时差别缩小。人体解剖学90-100个课时、组织胚胎学10-20个课时、生理学55-65个课时、病理学40-50个课时、药理学20-30个课时、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30-40个课时、遗传学20-30个课时、生物化学20-30个课时,其中人体解剖学的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两大系统知识的课时可以占其总课时的60%以上。由于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是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最重要的基础知识,故应安排较多的课时,同时,可将其他的基础医学知识有机整合,缓解知识量多和课时有限的矛盾。例如,整合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知识,构建《正常人体结构》课程;整合生理学、生物化学知识,构建《正常人体功能》;整合病原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及病理学学科知识,以疾病为主线,从疾病内外病因、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转归进行组织、序化,形成《疾病学基础》课程。又由于我国目前康复医疗的主要范畴是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两大系统,故在上述课程基础上可以增加整合课程《运动解剖生理学》和《神经解剖生理学》,强化两大系统疾病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做好铺垫。

  (二)优化教学内容,编写适用教材

  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取不仅要将目光投向专业课的'需求,还应转向职业能力和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课教学内容安排应深入专业及岗位一线调研,以开放视角动态分析需求,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专业实用性,最终形成规范的《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教学标准》等教学文件。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和教学的基本工具,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高职高专教材不应是本科教材的简单压缩,也不应是中专教材的简单扩充。高职院校教材应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确定新体例,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写入教材中。同时,以应用为目的,加强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体现先进性和开放性,编写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特色教材,保障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高职院校教师编写的《疾病学基础》为学生理解临床康复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过程,观察患者病情,做好康复治疗中的功能评估、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并实施计划等工作任务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应注重知识与技能并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通。在基础医学课教学中,应采取综合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基础知识时尽可能密切联系专业知识,体现基础知识的实用性。基础医学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并使其与专业知识之间密切联系。课前,教师给出临床康复常见病,例如,“高血压性脑出血”、“体操运动员桑兰赛场上不慎出现了高位截瘫”、“学生踢球时不慎出现膝关节损伤”等,请学生查找病例相关资料,上课时针对病例中的损伤部位,讲解正常结构、功能,进一步分析可能出现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需用哪类药物治疗。这样,便找到了与专业课的契合点和切入点,顺利地把专业知识融于基础课教学之中。基础课教学还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推行“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例如,增加正常人体结构课程实验学时,使实验学时与理论学时比例达到1:1;学习运动系统时每组一套骨骼标本边教边学,还通过指导学生制作人体骨关节和肌肉韧带标本认识其结构与功能;正常人体功能课程则开设制备蛙类神经肌肉标本,通过电刺激神经来观察刺激强度和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为后期《康复评定技术》、《运动治疗技术》和《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此外,教师在实施上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信息量,节省时间、空间,加强立体教学效果,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情景或情境教学则有利于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为密切联系专业知识提供了平台。

  二、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基础课程设置必须解决好基础课与基础课之间的交叉与衔接问题,必须解决好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有效对接问题,这是基础课生命力所在。

《康复医学》的论文6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目前在为保障人们的健康,造福人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康复是综合采取一切措施,减轻因残疾带来的各种功能障碍,以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重回社会。

  1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在近代康复学早期,康复医学的倡导者美国纽约著名学者Rusk曾经指出:“如果还没有训练患者利用其剩余的功能很好的生活和工作,那么就意味着医疗工作还没有结束。”因此,康复医学也可称为后续医学。康复医学不单纯是临床医学的延续,而且还与临床医学相互结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所以说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也是各有侧重,一般来说,临床医学的治疗对象是疾病,而康复医学的治疗对象是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

  2康复医学内容广泛

  康复医学的内容包括康复预防、康复诊断和康复治疗三个部分。“预防为主”是康复医学工作的主题,对继发性残疾的预防是指预先出现功能障碍之前开始进行康复治疗。也可以说,临床治疗越合理、及时,越有利于人体的康复。同样,康复预防与治疗越早介入临床治疗效果越好,这是继发性残疾康复预防的关键。康复诊断主要是指功能评估,包括对运动、感觉、知觉、言语、认知、职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功能评估。

  康复医学注重整体康复,康复措施针对伤残者的功能障碍,以提高患者功能水平为主体,功能的康复是全面的,既包括肢体功能、内脏功能、日常生活及就业能力的康复,也包括心理上、精神上的康复。康复还需要环境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参与,以利于他们重返社会。康复医学是以恢复功能为主,为了发挥瘫痪肢体残存的功能(如截瘫病人),可利用辅助器、自助器具以提高适当日常生活的能力,可给需要代偿的肢体装备假肢、矫形器、轮椅等辅助品。同时,应改善其生活环境,做好其家属、单位、社区的工作,对病残者进行照顾,改善公共设施(如房屋、街道、交通等),设立盲道、无障碍公园等等,最大限度方便病残者的生活。

  3继承传统的康复医学

  在我国古代有关康复医学的思想和朴素的康复概念及方法已有悠久历史,功能康复的概念远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随着医学的起源,康复理疗的实践活动也就开始了。例如火的应用促进了灸疗、热熨等康复方法的'产生;砭石的出现开创了针刺康复方法之先河;活动肢体以减轻疼痛的“舞蹈”,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作用上来分析都可看作是康复医疗中传统体育康复法的雏形。古代有关文献还记载了我国古代名医应用康复疗法对患者进行身心康复和保健的理论或事例。例如张仲景用吐纳(气功疗法)、华佗用五禽戏(运动疗法)、张子和用看角触、戏剧表演(文娱疗法)等方法治疗身心功能障碍。

  4康复医学前景无限

  康复医学是医学的第四方面,在整个医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随着生活、文化、经济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对提高,不仅要治好病,疾病治愈后,人们对人体整体的功能也希望应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不仅要生存,而且要生活的好,要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社会服务。康复医学的“提高功能、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大指导原则正是符合社会对医学的这种要求。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二十一世纪人人享受初级保健,这就意味着随着人们进入二十一世纪,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将大幅度地提高。今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康复医学必将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成为康复医学发展的新亮点。

《康复医学》的论文7

  20xx年初,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以下简称华山医院)东院康复医学科专家门诊室外,一位来自江苏省的父亲手握着一摞医学检查资料,正在焦急地等待。就在几周前,他还像大多数父親一样,看着慢慢长大的儿子,幸福地跟他一起聊着人生计划。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一切美好计划。他的12岁儿子因为外伤导致严重颅脑损伤,尽管在当地进行了脑部的手术治疗,但是孩子仍然是昏迷状态,气管切开、吸氧管、鼻饲管、深静脉输液管、导尿管,看着儿子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意识不清地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这位父亲心急如焚。经多方打听,得知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吴毅教授在重症脑外伤康复方面有专长,也许对孩子可能有康复治疗的办法。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他前来上海华山医院东院康复医学科求医。经过仔细查看患者资料,吴毅教授发现,男孩的大脑尽管受损严重,但是一侧大脑是完好的,仍然有康复治疗的价值,有苏醒的希望。在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他决定带领华山医院康复医学团队奋力一搏。经过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以及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共同努力,患者大脑功能逐渐恢复。4周后,男孩居然奇迹般地苏醒了,5周开始自行进食,6周以后可以独立站立、说话。康复医师顺利把患者的各种管子全部拔掉,患者能够生活自理,回归家庭。这是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治疗重症昏迷患者的实例之一。康复医师因此常常被称为“拔管医师”,“提高患者功能恢复的医师”。

  快速发展的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在很多人心目中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还停留在简单的理疗,或者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康复治疗的阶段。而实际上,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康复医学科已逐渐形成了一套细分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体系,成为以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为核心,强调功能训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的医学学科。

  作为国内最早建立的康复医学科之一,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于1957年,在历年的全国最佳专科(康复医学专业)排名中位列全国前茅。目前,科室的学科发展方向以神经系统疾病康复和骨关节系统疾病康复为重点,开展多方向的综合性康复医疗服务。设有颈肩腰腿痛、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和骨关节损伤等5个普通专病康复门诊。同时,承担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感染科、重症监护室、老年病房、外宾病房和高等病房等患者的康复治疗和会诊转诊工作,建立起“急症医院病房-康复中心-社区康复”的三级康复网络,开展科学、系统和全面的康复治疗。目前开展的综合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娱乐治疗(RT)、心理治疗、支具矫形器等,以及中国传统医学康复治疗,如针灸、推拿和中药等。

  科室成立60年来,在脑卒中及颅脑损伤特别是重症患者的诊治、康复和护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先进的服务理念,持续积极开展新技术以提升康复治疗的疗效,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肌电图/电刺激定位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上肢和下肢康复机器人、步态分析系统、平衡测试及训练系统、表面肌电图、脑电图及诱发电位、虚拟现实技术、镜像技术、垂直律动技术和脑机接口等康复治疗新技术。

  精准康复治疗宜早不宜迟

  “对于患者来说,康复治疗一定要早期介入”,吴毅教授强调,“早期评定功能,早期开始康复,是最重要的。我们遇到过一些患者错过了康复治疗的最佳时间,一年甚至两年后才想起来康复医学科,关节骨骼可能早已经发生了僵硬和挛缩,或者脑卒中已经偏瘫和失语多年,已经无法行走、无法说话,这时候再接受康复治疗,康复效果就会大大打折扣。”一般来说,脑外伤和脑卒中患者在手术后或急诊处理的两到三天后,就可以在康复医师的帮助下在床边开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了。

  如今的康复治疗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理疗了,也不是单纯的针灸和推拿。康复治疗包括患者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言语功能、吞咽功能和大小便功能等许多功能障碍的精准康复,且治疗效果越来越好。随着康复医学的大力发展,康复医学也越来越重视精准化和个性化,康复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找到最恰当的康复治疗方法。

  对脑损伤相关的康复治疗都与精准康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如华山医院曾收治一位脑外伤术后患者,男性,30岁,入院时吞咽功能和言语功能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康复医师首先对这位患者进行了一个精准的定位,确定他是大脑额颞叶的损伤。随后进行精准的评定和诊断,进行了洼田饮水试验,确定他是属于5级(完全不能进食)。然后再进行食道吞钡检查,确定他是咽喉部环咽肌的问题。针对这个情况,采用了精准康复治疗——球囊扩张治疗技术,治疗1周后患者的环咽肌得到扩张,使得吞咽功能得到极大的改善,洼田饮水实验2级,顺利拔出鼻饲管,患者可以自行饮食和饮水。对于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等也是通过这种精准诊断和精准康复,顺利拔出。患者身上的管子全部去除后,开始进行坐位训练、站立位训练和行走训练,最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逐渐完善的康复医疗体系

  不论是田径名将刘翔,还是篮球名星姚明,这些大家熟悉的运动员,伤病之后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到国外进行康复治疗,这对于泱泱中华来说是个巨大遗憾。“由于国内康复医学科建设起步比较晚,我们确实与国际先进水平有所差距”,吴毅教授告诉笔者。但是这几年从国家层面对康复医学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学科建设进步明显。以上海为例,近几年是上海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期。

  学科要发展,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从20xx年起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目前上海市康复医学专业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共有11家,每年招录50多名基地学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专业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专家组共有7名专家,都是来自上海市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主任和教授。除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外,从20xx年起上海市实施第二批专科医师培养计划(包括康复医学专业),专门培训康复医学专科医师,培训时间为3年,目前主要以神经康复和骨科康复为主。

  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是国内较早招收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研究生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之一。学科在教学上不遗余力,始终将教学医院严谨治学和传播康复医学及理念为抓手,为推进康复医学的人才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负责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康复医学必修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年承担近10所医学院校60余名康复治疗本科生的实习教学任务。接受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言语治疗专业的海外交流生带教任务。每年接受来自全国各省市医院的40余名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的`进修学习。

  20xx年,上海市卫计委对上海地区卫生系统实施了“重要薄弱学科建设”的申报工作,其中康复领域共有7家单位顺利中标,包括华山医院、华东医院、新华医院、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岳阳医院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这是上海市卫计委有史以来对康复领域最大的一次资助。希望上海各康复医疗机构通过“重要薄弱学科建设”这个难得的机遇,加快对上海地区康复医学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使康复医疗工作更加规范。

  20xx年,上海市医保对康复服务收费项目实现了全覆盖,并且还不斷调整康复收费项目的价格,这些都表明政府部门对康复医学的重视与认可,也充分体现了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的劳动价值。

  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协助上海市卫生管理部门,建立了上海地区的三级康复医疗网络体系,并成功在全国得以推广。先后成立了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永和分中心(现转型为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杨浦分中心(现转型为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长宁分中心(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静安分中心(静安中心医院)、华山医院北院分中心和华山医院东院康复医学诊疗中心等,并积极筹建华山医院西院康复分中心,建立各种层级的康复病床数百张,诊疗对象包括全国各地及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患者。

  吴毅教授坚信,康复医学科是一个充满爱心与温暖的学科,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社会对康复的需求增多,康复治疗的缺口还是比较大,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的人数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随着卫生部门对康复医疗越来越重视,未来会有更多医院转型成为康复医院,真正建立起覆盖全上海的三级康复医疗网络,患者在三级综合医院经过早期诊疗后就可以转诊到二级专科的康复医院继续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然后再过渡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社区康复治疗,这将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的生活不仅有“长度”,更要有“宽度”。

《康复医学》的论文8

  康复治疗与冠心病预后关系的探讨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影响

  脑血管病人早期康复治疗及护理体会

  早期系统化康复治疗及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脑梗塞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的针灸康复治疗

  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期中重度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急性缺血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研究

  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治疗护理体会

  康复新液与红外线烤灯在压疮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病人137例疗效的临床观察

  康复治疗对不同阶段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

  视运动组织障碍康复治疗方案建立的探讨

  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与生活质量相关研究

  针灸与康复治疗脑梗死后偏瘫对比分析

  多学科合作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的疗效观察

  康复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影响

  康复治疗应用于社区中重度COPD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探讨

《康复医学》的论文9

  1仪器与试药

  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LC-10ATvp泵,SPD-10Avp紫外检测器,威玛龙色谱工作站,BUG25-12超声波清洗机(上海必能信超声波有限公司)。复方金蒲片;延胡索乙素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甲醇为色谱纯;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2溶液的配制

  2.2.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延胡索乙素对照品10.9mg,加甲醇溶解,并置50mL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至刻度,作为对照品储备液。吸取对照品储备液25mL置50mL容量瓶中,制成每1mL含0.109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2.2.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复方金蒲片20片,去除糖衣,研细,精密称定,取1g,精密称定,置50mL离心管中,加甲醇10mL,用超声波清洗机(25kHz,500W)超声30min,3000r/min离心10min。倾出上清液,残渣加入甲醇10mL,再超声30min,过滤,滤液与前次上清液合并,置水浴蒸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加稀盐酸调至pH2,移至分液漏斗,加乙醚提取2次,每次10mL。弃去乙醚层,水层加入氨试液调至pH10,移至分液漏斗,加乙醚提取2次,每次10mL。弃去水层,合并乙醚层,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并转移至5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作为供试品溶液。

  2.4精密度试验

  取同一对照品溶液(每1mL含0.109mg延胡索乙素)进行日内和日间精密度试验,测定其峰面积,计算日内RSD=1.56%(n=6),日间RSD=1.77%(n=3)。

  2.5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供试品,按含量测定方法重复测定,计算RSD=1.70%(n=5),表明本法重复性较好。

  2.6稳定性试验

  另取供试品溶液,自配制后分别在0、2、4、8、12、24h测定峰面积,RSD=1.61%,表明该溶液在24h内稳定。精密取同一批已知延胡索乙素含量的样品粉末约0.6g,分别加入不同量的延胡索乙素对照品,按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测定,结果见表1。本试验供试品溶液制备考察了回流提取和超声提取2种方法,均用甲醇作为提取溶剂,结果回流提取延胡索乙素的.含量比超声法提取略低,所以选用了操作简单的超声法作为提取方法。在超声提取次数的考察中,我们发现,提取1、2、3次延胡索乙素的含量分别为每片1.86、2.18、2.19mg,可见提取2次和提取3次没有太大的差别,故将提取次数确定为2次。由于延胡索乙素为异喹啉类生物碱,易溶于酸,在碱性溶液中呈游离状,故采用“酸溶解碱沉淀”的方法进行精制,既提高了延胡索乙素的纯度,又大大减少了杂质对测定的影响。本试验比较了甲醇-磷酸缓冲液、甲醇-乙酸(用氨水调节pH)2种色谱系统,结果后者的分离效果好。

《康复医学》的论文10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对各种障碍具有很好的效果,如脑卒中及脑外伤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吞咽构音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肢体痉挛;脊髓损伤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膀胱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肢体痉挛;脑瘫的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3]。因此中医康复疗法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引入,中医界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中医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与中医养生学和中医临床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医体系。尽管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康复治疗技术,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病、伤、残者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的数据和综合医院康复科对治疗师数目的规定,截至20xx年7月,全国综合医院所需要治疗师约8万人。而目前从事康复治疗的总人数大约1万人。现代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仍存在着人才缺少的局面。中医康复是康复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学科设计上看,中医康复本科专科设计几乎寥寥无几,更加凸显从事中医康复人员的匮乏。

  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的区别主要在于中医在关注患者康复时对障碍的观察较宏观;而现代医学则对障碍的`观察细微并且定量,疗法多样,康复理论系统和规范。两者各有优势,将两者互相渗透融合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在中医康复的教育中融入现代的康复理念和评定等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中西医康复相结合是中医康复教育的一个方法。中医康复教育的对象是在职中医人员和中医本科生;最常见的康复病种以神经损伤为主,例如脑损伤、脊髓损伤等,对主要病种进行中医康复教育,尽快掌握康复流程及主要内容,使从事中医康复的人员将中医康复理念及方法推广到心肺等其他领域应用。

  由于现在许多医院的康复科是在现有中医科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医师、针灸师、按摩师的培训和教育大多采用送到康复医疗发展较全面的医院进修学习,因此对进修生的培训在重视中医康复疗法的同时应该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补充,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及实际操作相结合,使进修人员在进修后能将中西医康复知识运用于临床。

  培训计划:将康复评定及中西医康复疗法设置为培训内容,与中医针灸、按摩、中药的使用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以脑血管病及脊髓损伤的评定、康复为切入点,将现代康复理念融入中医康复疗法。针对具体的康复问题,如假性球麻痹、痉挛、肩手综合症、偏瘫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及脊髓损伤并发症等,设置相关课程,使进修医生对中医康复有全面认识。通过以上培训,使中西康复融合贯通。

  现代康复疗法的介绍:在介绍以上评定和不同障碍康复的基础上,介绍物理治疗法、作业治疗法的基本方法及内容。培训计划目的是将中西医康复概念及方法融会贯通,必将对中医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现代康复医学本科教育是指20xx年度教育部正式批准首都医科大学等5所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本科教育,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4],使现代康复人才的培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医院校对中医康复专业的设置有限,使得中医康复人才的匮乏尤为突出。

  因此中医康复本科教育及课程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中医康复本科教育应该在临床康复学、针灸学、推拿学等必修课程基础上,重点突出康复医学评定、康复治疗学的课程。目前可供参考的教材为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系列教材,如《康复疗法评定学》《运动学》《物理疗法与作业疗法概论》《临床运动疗法学》等,应尽量争取做到基础课与专业课并重,中医传统理论方法与西医康复理论方法并重,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和专业素质培养。通过加强这两个层面的教育,必将使中医康复效果及地位在实践中大大提高。

  由于残疾数量的增加,康复人才的缺乏,使中医康复效果的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故中医康复的教育有待进一步完善。要适合中国康复医疗发展的需求,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康复医学的优点,如现代康复医学在康复评估、康复技术方面的专项化、规范化和量化。中西康复疗法有机结合起来,可大大提高康复疗效,推进中医康复医疗的进步与发展。

《康复医学》的论文11

  **级七年制中医学(针灸推拿方向)

  翁**

  311030****

  【摘要】 脑瘫指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伴发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痈等并发障碍。针灸一直是治疗小儿脑瘫的主要方法之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西医颅部解剖及神经学为用,通过头部特定的穴位和适量的刺激来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血气的作用,可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关键词】脑瘫 针刺 中医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以下简称脑瘫或CP)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当今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CP的发病率世界各地报告不一,据文献报道,我国脑瘫发病率约为0.18%一1.4%。

  祖国传统医学没有脑瘫的名称,但历代对相当于本病的“五迟”、“五软”、“五硬”等有关描述记载却不少。早在《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中,便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头发不生候”,“四五岁不能语候”的'记载。《小儿药证直诀·行迟齿迟》中也有“长大不行,行则脚细,齿久不生,生则不固”,以及“发久不生,生则不黑”,行迟、齿迟、发迟等证候,并未明确提出“五迟”。直至《医宗金鉴·幼科心法》方将古代分述的各类迟证,归纳在一起,并冠以“五迟”名称。至宋代以后《婴童百问·五软”又提出五软名称,如云:“五软者,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是也”。在《古今医统·五软五硬”中又提到了五硬,“五硬证,头硬不能俯视,气奎胸隔,手足心冷如冰而硬,名日五硬。”

  祖国医学认为脑瘫的病因不外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方面。先天因素:父母精血不足、孕母患病、胎气受损等可导致患儿精髓不足、筋骨痪弱而发病。如《幼幼集成·胎病论”载:“胎怯者···非育于父母之暮年,即生于产多之孕妇”。

  《活幼心书·明本论·五软》日:“或父好色贪酒,气体虚弱,或年事已迈,而后见子”。《活幼心书·明本论·五软》云:“有因母血海久冷,用药强补而孕者···爱自降生之后,精髓不充,筋骨痪弱,肌肉虚瘦,神色昏慢,才为六淫所侵,便致头项手足身软,是名五软”。后天因素:幼儿护养失宜,饮食不调,外感六淫,内生痰饮、癖血等,加之后天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为邪气所犯而发病。脑瘫发生的病因多端,这些因素皆可使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瘫痪症状。虽临床表现不一,但其病机主要责之为筋脉肌肉失养、阴阳失调、痰癖交阻等几个方面。这些病机不是割裂、孤立的,它们同时可存在,或相互影响,或相互转化。

  1针灸对脑瘫的治疗

  1.处方选穴

  (l)头针为主:“靳三针疗法”,是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在40余年的亲自临床实践基础上,集历代针灸名家的临床经验之精华,总结现代国内外临床针灸经验之最新研究成果,其头穴主取头四项,即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颖三针:耳尖直上2寸及该穴前后各1寸;脑三针:脑户及左右脑空;智三针:神庭穴及左右本神穴。于海波等仁78应用靳三针为主,头部取四神针、颗三针、脑三针醒脑开窍、健脑益智。王琴玉等对43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及靳三针疗法,进行头针留针l h与30min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对比观察,以GMFM为评测方法,结果表明治疗后两个针刺组运动功能均有所提高,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组间比较头针留针l h组对跪爬、坐、站几个运动功能区的改善优于留针30min组。张全明等将98例脑性瘫痪儿童语言障碍患儿随机分为针刺组(76例)和对照组(22例)进行临床观察,针刺组取四神针、颖三针、脑三针、智三针、舌三针、风池、哑门为主;对照组口服脑复新0.1~0.29,Y一氨酪酸0.25一0.29,每日3次;肌肉注射神经生长因子2mL,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4个月,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86.8%,对照组总有效率59.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汤氏头针,由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老中医汤颂延创立,与其他头针取穴不同的头针体系。汤氏头针将人的头部意象为一个整体,以百会为界,将头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为仰式人体,后半部为伏式人体,其上、下肢随身自由垂下。取穴:上焦区、中焦区、下焦区、腰骸区、上肢阴阳区、下肢阴阳区等。头针标准化方案,历橘华采用了头针的标准化方案,选顶中线、顶旁一线、顶颖前斜线、额中线。

  (2)体针:督脉为主:张虹叫主取百会、风府、大椎、身柱、脊中、腰阳关、风池。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刺激督脉,可振奋一身之阳,促进生长发育;督脉络肾入脑,刺督脉可补髓益脑,改善患者智力;另外,督脉行贯头、颈背、腰骸,为人体之柱,刺之可强筋壮骨,纠正运动异常。夹脊穴为主:张小莉等主取夹脊穴、十七椎、长强穴治疗小)乙脑瘫,认为夹脊穴途径长,路经肌肉多,深浅层方向均有,每穴相伴发出脊神经支亦多,主治范围广泛;其它:邱泽亮体针选取颈项部的风池、风府、大椎、肩井;腰臀部的肝俞、肾俞、秩边、环跳、殷门为主穴,配合四肢部的阳经穴位4一10个,滋其精髓、濡其筋脉。

  2.其它方法

  其它方法如

  (1)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发挥了经穴刺激与药物双重作用。药物常选用脑活素、胞二磷胆碱或维生素B12,取穴与常规穴相同。

  (2)推拿方法:

  推拿按摩直按刺激肌肉和神经组织,恢复肌组织弹性、改善骨和关节的活动性和稳定性,降低肌组织张力,恢复肌力平衡,按摩疗法改善经络功能活动,调节卫气营血,驱邪扶正,防止肌体畸形出现。此外,尚有灸法、耳针、三棱针、皮肤针、穴位埋线以及多种方法结合等。主取头针四项及手三针、手智针、八邪。头针四项包括脑三针、颖三针、智三针、四神针,是靳瑞教授在研究针灸治疗脑病20余年的基础上所创的一组特定取穴方法,主要治疗脑瘫、中风、自闭、多动等脑源性疾病。头针四项的基本原理在于疏通经络、醒脑开窍、补益肝肾、振奋督阳。《内经》言:“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气在头者,止之于脑”,视头部为灵机出入之要道,故在针灸治疗脑瘫时,

  必取头针四项再辅以辨证配穴,充分体现规范化治疗与个体性治疗的结合,目的是将机体内一切修复的、代偿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促进脑瘫儿的脑功能康复。“四神针”位于巅顶,属督脉和足太阳膀肌经所过区域,有经络入脑,刺之可以调整脑腑经气,治疗大脑病变所致的精神、神志疾病;“智三针”位于前额,额叶与智能及情感有关,故针之能治疗神志、智力方面疾患;“脑三针”位于小脑部位,对参与协调躯体的平衡机能及技巧性随意动作有影响;“颗三针”位于颗部,相当于大脑颗叶,与感受性语言及记忆机能有关,针刺该部对肢体运动障碍有明显疗效。“手三针”为治疗上肢运动障碍的重要组穴,其中曲池、合谷是多气多血的手阳明经上的经穴,外关内通手厥阴经,与阳维脉相交会。“手智针”为心包和心经的穴位,能养心安神,化癖通络,主治儿童多动、失眠、癫痈,对手腕手掌麻痹或者活动障碍均有作用。“八邪”属于经外奇穴,位于手背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临床取穴方便,具有较强的调和局部气血,通经活络止痛的作用,使经脉得以濡养,运行流畅,促进手指功能的恢复。随证取穴,从整体入手,发挥整体调节作用,全面改善患儿运动能力、认知功能、言语功能以及社会适应性等。

  总结:

  中医在治疗CP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针灸、穴位注射、推拿按摩、辨证用药是临床治疗CP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头针为主综合治疗CP疗效显著。中医认为CP与脑、督脉、肾、脾有直接关系,故取穴以头针和体针之阳明经穴、膀肤经穴和督脉为主。从所查阅的文献资料统计,穴位选用最多的有头部运动区、感觉区、听觉区、语言区,经络多选手足三阳经、督脉、足太阴经等,如百会、风池、哑门、肩鹃、内外关、足三里、环跳、三阴交,结合穴位注射、推拿等治疗,使全身气血融会贯通,改善内络血疲的病理状态,改善微循环,激发神经细胞的应激机能,恢复脑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参考文献】

  [1]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分型.中华儿科杂志,20xx,43(4):262

  [2]王琴玉,袁青,张壮涛等./靳三针0不同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对比.中国临床康复,20xx,9(11):156

  [3]卞金玲,韩艾,贺军等.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研究.中国针灸,20xx,21(6):323一325

  [4]张小莉,王祥荣.针刺夹脊为主治疗小儿脑瘫354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xx,20(5):269

  [5]于海波,靳瑞.针刺对小儿脑瘫患者诱发肌电图的即时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8,17(3):6一7

  [6]韩群英.脑性瘫痪中西医治疗与康复.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第一版:64

  [7]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第一版:124

  [8]胡卫东,于磊,赵献亮等.对小儿脑瘫患者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麻醉处理.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xx,22(2):934

《康复医学》的论文12

  1.骨科临床与康复医学的关系

  早在现代康复医学诞生之前,著名骨科专家RobertJones等己十分重视骨折和骨关节病患者的功能康复训练。骨科常用的矫正体操、关节体操、器械治疗(mechanoiherapy)后来也成了康复运动治疗的基础。因此,国外有人说:“骨科乃康复之父”,意思是指现代康复医学得以诞生的一部分基础源于骨科。直到如今,仍有许多日本骨科医师报名兼修康复医学专业课程,经统一考试后取得康复医学“专门医”(即专科医师)的资格,成为既是骨科专家,又是康复医学专家,一身二任,可见骨科与康复医学关系之密切。20世纪60~70年代骨科康复医学成为康复医学骨科学一个分科(subspecialty),更显示了康复医学与骨科学的密切联系。

  2.骨科康复学的定义和内涵

  骨科康复学(orhcpaediclehabilitation)是一门研宄在骨科患者身上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的学科。骨科康复学既是康复医学的一个分科,也是骨科学的一个分科。现代骨科康复学把功能训练、假肢和矫形器辅助、手术治疗作为它的3个基本组成部分,上述3大手段都是围绕着康复的目标进行的(包括手术性治疗和非手术性治疗)在综合的骨科康复治疗中,手术属于康复性手术(如小儿麻痹后遗症肌腱移位手术恢复运动功能)或预防继发残疾的手术(如脊髓损伤后脊柱移位的整复手术以预防脊柱不稳或加重损害),而且手术治疗要有功能训练和假肢或矫形器辅助相配合,才能收到康复的效果。所以骨科康复的3大治疗手段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固然有许多骨科疾病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而只在手术前后配合功能训练,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骨科疾病患者不需要手术,只需进行非手术性的康复治疗。

  广义的骨科康复非手术治疗除了上述功能训练和假肢矫形器辅助治疗外,还包括物理因子治疗、心理治疗、康复咨询(与职业康复有关)、药物、护理等。

  3.骨科康复学的新理念

  骨科康复学的诞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在骨科治疗和康复治疗理念上革新和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这两个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而成的结果。从20世纪70~80年代初,骨科学己越来越重视对骨科患者给予全面的、综合的医疗护理,注意到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甚至顾及劳动和职业能力的恢复问题。广大的骨科医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逐步认识到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完美的康复治疗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骨科医师对康复的认可及支持的增加,使骨科康复的开展有了很好的基础。

  骨科康复是很复杂的问题,它不但与疾病本身有关,也与手术操作技术、患者的信心、精神状态以及对康复治疗配合程度密切相关,并且又涉及多学科专业的合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骨科创伤性疾病的发生率逐步增加,人们对于治疗的效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无疑对骨科康复学提出了挑战。由此,也促使了骨科康复学新理念的形成。

  3.1骨科康复新理念

  对骨科医师来说,越来越多人同意以下原则:

  (1)不仅要救死扶伤,而且要防残治疗。

  (2)不仅要重视急性骨科疾病的手术治疗,而且也要重视所谓“冷性骨科病”(coldorlhopaedics),即慢性的、先天性的、退行性(变性)的非创伤性骨关节病的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我国骨科专家过邦辅教授指出,不论急性或慢性疾病,骨科医师都应注意到可能产生的残疾,应事先予以防止,这就是骨科康复学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3)不仅要重治疗,而且要重康复。实际上,康复治疗应贯穿在骨科治疗的始终。美国坦普尔大学骨科及物理医学与康复教授M.A.Keenan认为骨科领域的医师、治疗师和其他医务人员在处理多种患者时,都要参与康复治疗计划(rehabilitationprogram)

  (4)不仅要重视手术过程,而且要重视其功能结果({uncticnaloutosme)。有的骨科专家认为,评价骨科医师对一个病例治疗结果最有效的依据是患者最终的功能恢复程度,重新获得生活、劳动以及参与社会活动能力的早晚和水平。

  (5)不仅要靠手术者个人的技术和贡献,而且也要依靠整个康复治疗组或团队(rehabilitationteam)的协作,促进患者功能的全面康复。

  (6)不仅要从治疗的观点出发,而且也要从预防(残疾、功能障碍)的观点出发设计手术术式。

  3.2康复医学新理念

  对于康复医师来说,骨科康复学的出现也给他们带来了或强化了新的理念:

  (1)不仅要对恢复后期或后遗症期的患者进行康复,而且也要从临床早期就开始进行康复治疗。因此,要强化临床康复意识。

  (2)不仅要掌握康复治疗专业本身的技术,也要熟悉相关疾患(如相关的骨科损伤和疾患)的临床处理原则,以便配合进行康复。

  (3)不仅要与康复医学科内各个治疗部门的治疗师联合组成“科内团队”进行康复治疗,而且也要与骨科和其他相关临床科的医师紧密联系,组成“跨科团队”,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康复治疗。

  (4)不仅要充分发挥非手术康复疗法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而且也要充分认识必要的骨科手术对功能康复的价值和作用,及时介绍应做康复性手术的患者到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纠正畸形,增进功能。

  我国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大规模系统化的康复中心目前还很缺乏,多数医院没有专门的康复科或理疗科,专业康复人员也较少,导致我国骨科康复尤其是骨科术后的康复开展的'不够广泛与深入,普遍存在着手术与康复严重脱节,重手术、轻康复的状况,造成一些成功的手术难以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这与骨科及康复医学的发展都是极不相称的。而且我国目前的经济水平还较低,这些因素造成多数患者不能得到专门的康复治疗。尽管如此,康复治疗在骨科中的作用己引起越来越多国内有识之士的关注,并大力提倡针对骨科疾病开展诊断、手术、康复一体化的治疗模式,重视康复新理念、新技术的采用。

  4.骨科康复学的发展趋向

  国际医学界己把20xx~2010年定为“骨关节十年”(TheBoneandJoiitDecade)也有人意译为“骨骼与关节健康十年行动”。这表明在新世纪的第1个十年中,随着“骨关节十年”的开展,骨科康复学也将有快速的发展。根据发起“骨关节十年”的各个国际医学团体和取得共识的行动纲领所列的任务,并参考我国及欧美一些国家在骨科康复学中研宄的课题,可以了解到在新世纪初骨科康复学的主要发展趋向。

  4.1寻找和开发骨科康复患者适用的评价工具

  更有针对性、更敏感并能反应功能变化的新的评价工具应当是以残疾为取向(disahililyorienled)的,能反映残疾障碍及康复的指标,并可预测社会康复(如重返工作岗位)同时,新开发的评价工具也应当是以患者为取向(pathrtoriented)接受不同干预手段的患者在评价项目上应有所区别,如作植入手术、组织修复等的患者其评价项目应与接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者有所不同。

  4.2深化骨科疾患的临床生物力学的研宄

  深化对骨关节病病因的临床生物学研宄,阐明骨关节的力学环境的改变与组织的适应、破坏、修复的关系,从而为选用适当的运动疗法和研发新的康复技术谋求最佳的防治效果提供依据。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要提倡用有效的、费用低廉的、使用方便的功能训练方法。

  4.3研发新的辅助器具

  研发新的(矫形器、夹板、特殊座椅、轮椅及其他功能辅助用品用具),提倡医工结合,即骨科医师康复医师与康复工程师密切结合,一方面推进新型的、高科技的假肢和矫形器,同时,也按照适用技术(appropriatetechnology)的原则,提供实用、有效、简单而廉价的假肢和矫形器的设计和产品,使更多残疾人受惠。

  4.4发展工伤康复

  我国在这一领域己开创了一个新模式,即结合社会劳动保障设立工伤康复中心。在广州市创建的“广州社会劳动康复中心”(又名“广州工伤康复医院”),就是第一个尝试。在此基础上,预计今后我国将会把工伤的后期康复与工伤的早期康复有系统地连接起来,提供工伤康复连续而完整的服务。在此过程中,我国工伤康复技术预期也将迅速实现现代化。

  4.5骨科康复从医院走向社区和家庭

  重视在家里给予骨科疾病患者(包括术后患者)以良好的护理和康复是一种新的趋向,因为大多数骨科患者康复过程是长期的,无法在康复医疗机构内长期住院完成。只要加以指导和监测,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对骨科康复来说也是有益和有效的。

  4.6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多学科合作的机理和工作方法

  从理论上说,多学科性团队(multidiscipliiiaryteam)是必要的和有用的。但这个团队的工作方式是否以会诊、联合查房、病例讨论,或临时性的“团队会议”为主,结合具体病例的临时合作和长期而系统的合作与研讨如何结合起来,都有待探索和研宄,以期把手术、功能训练和假肢、矫形器辅助治疗三者更好地结合起来。

《康复医学》的论文13

  新时期已进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我们在康复专业中医学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精简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全方位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等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它是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康复专业的必修课程,属于中医康复治疗的基础课、桥梁课,涉及的知识面广,不仅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临床操作能力,更要具备慎独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

  1康复专业中医学课程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专科诊疗知识,了解中医学养身预防等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判断分析能力,充分运用辨证思维方法去诊察病情、识病辨证的能力,从而为临床各科奠定理论基础,具有对基层群体进行健康、养生、疾病预防宣教的能力。

  素质目标:具备慎独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素质,建立良好的人际情感和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操。

  2当前中医学教学现状

  目前大多医学专科院校的中医学都是是由传统的课堂讲授、实训室操作和临床实习三个部分组成。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课时少而内容多,课时安排不合理;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3中医学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针对康复专业学生特点,以痗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提高中医教学质量为目的,围绕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3.1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

  3.1.1提倡“学为主体” 传统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而中医学中有许多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如果采用教师平铺直叙的讲授方式会让学生感觉特别枯燥,难以理解,而且容易对该门课程产生厌学情绪。我们在提倡“学为主体”的教改中,改变这种“一言堂”模式,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师则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成“身边的指引者”。

  3.1.2丰富教学手段中医学中有许多知识比较抽象、难懂,例如阴阳五行学说中五行生克的规律、阴阳消长的`规律,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领会其内涵。如充分利用Powerpoint等制作课件、嵌入flash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加以展示,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有机组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生动化、形象化,学生一目了然,便于掌握。在讲授腧穴取穴法、针刺手法、灸法、推拿手法等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逻辑思维,又能增强记忆效果。在讲授望诊时尤其是舌诊,比较相近的舌色、舌苔如红、绛、紫,舌苔的腐、腻、滑等表象,如果仅凭语言叙述很难让学生领会,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不仅可以增强效果,而且令学生印象深刻。

  3.1.3采用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learing )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是基于现实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PBL医学教育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学生专题或具体病理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以“七情”章节为例:收集学生们熟悉的案例,他们在中学时学过《范进中举》这篇课文,可询问学生范进中举后出现何种状况?后来又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回答中举后狂喜过度导致癫狂,后来老丈人一巴掌将其打清醒。以学生们熟悉的案例将其注意力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继续给出问题,《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终曰抑郁而致肺痨?《三国演义》中周瑜为何被诸葛亮三气而吐血身亡?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引出中医基础知识中“七情”的相关概念及致病特点。学生兴趣很浓,教师可以再次深入询问生活中哪些疾病多与情志有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在课堂进行全班讨论,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人发言,阐述小组讨论的结果,接受提问,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西医知识解释相关问题,可以提出质疑甚至反对意见。最后由老师总结巩固知识要点。PBL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对所学知识以分析评价、质疑问难,形成探索性、批判性思维,有利于中医知识的掌握。

  3.2精简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目前大多数教师普遍觉得学时偏少,书本内容多且面积太广,导致学生们缺少自主学习的空间,没有余力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讲究“少而精”。针对学生的兴趣,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如针灸推拿小组、气功爱好者协会等,而教师作为引导者,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在教学中树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真正实现“学为主体”。

  3.3全方位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3.3.1加强传统文化熏陶渗透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堪称伦理文化,而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教育必是伦理型教育。伦理至上的精神渗透在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而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中医药学的发展必然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仁”,而医术作为一种消除病痛、完善健康的手段正是对应了儒家的“仁义”思想。中国绵延几千年的中医学,在漫长的萌芽、成长、成熟、繁荣中,形成了自身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从耳熟能详的“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到“医乃仁术”等至理名言都表明医生要有高尚的医德。我们提倡学生除了认真钻研本学科课程之外,也要博览医古文和中国医学史等书籍,教育学生学习历代名医宽厚的文史哲知识功底和高尚的医德风范,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加强德育教育。

  3.3.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敬业精神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清代《吴鞠通行医记》中亦写道:“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为立德。”李时珍历经二十七年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写成《本草纲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忠于职守,热爱本职的敬业精神.

  4教学改革效果评估

  该教改的目标是通过对康复专业学生临床前期教学的尝试,使中医学教学的内容规范化、合理化;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全方位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我校教学督导组多次深入检查中医学教学授课,他们对教学内容设置、教研室教师结构、教学录像等多媒体资料以及授课质量等均给予高度评价,对我们的改革效果感到满意。此外,我们通过调查表的形式对两届共计6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1.8%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法的引入能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既掌握知识又学会思考,有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3.6%的学生认为,课外兴趣小组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本来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89.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课件结合模型能显著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95.3%的学生认识到医务工作的神圣,认为医疗过程不能有半点马虎,必须全身心的投入。

  总之,我们针对康复专业中医教学尝试了多方面的改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了学习能力,培养了创新性思维,并且培养学生具备慎独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素质,建立良好的人际情感和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操。

《康复医学》的论文14

  1 一般资料

  20xx年2月-20xx年3月,本院共收治剖宫产后并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20例,年龄24~39岁,孕周34~42周,孕次1~3次。剖宫产指征: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9例,胎膜早破并宫腔感染2例,子痫前期重度7例,胎盘早剥1例,前置胎盘1例。18例患者体温在37.5~38 ℃之间,2例体温高达38.5 ℃。所有患者均作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90 g/L者13例;白细胞14×109/L,中性粒细胞80%者3例。

  2 诊断标准

  ①剖宫产术后第3~5日,切口局部有淡黄色渗出液,挤压切口可见有淡黄色渗液并可见漂浮的脂肪滴。②切口愈合不良,无红肿,部分患者局部有硬结,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迹象。③腹部切口渗出液涂片检查可见大量的脂肪滴。④B超检查发现腹部切口处低回声或无回声液状暗区,提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3 治疗方法

  将大黄研磨成细粉状,与芒硝按1∶3比例,即大黄粉100 g、芒硝300 g均匀混合后装入干净棉布袋内(布袋宽度为2.5 cm,长度与切口长度适当)备用,切口周围皮肤常规消毒后,覆盖6层的'无菌纱布,再将上述布袋覆盖于纱布上;根据渗出量多少每日更换敷料1~2次,直至切口愈合。

  4 结果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切口常见并发症,常见于肥胖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孕妇腹壁脂肪层厚且柔软,弹性差,浅筋膜层脂肪厚,血供差;

  ②机械性损伤,如用力钳夹、临床上电刀的不正确使用等,从而使脂肪组织受损、缺血坏死[1];

  ③切口缝合技术欠佳,如缝合过紧过密影响血供引起缺血坏死或缝合不严密、遗留死腔;

  ④妊娠期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发生贫血、低蛋白血症、组织水肿等,可使本身血运差的脂肪组织的血运循环进一步发生障碍。上述所述原因均可使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切口脂肪液化治疗需行扩创、引流、换药及应用抗生素[2],但疗程长,一般需15~20 d。

《康复医学》的论文15

  目的 探索在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社区康复》课程中开展实验教学。方法 在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开展了2个实验教学项目。并通过问卷调查和课程座谈会收集学生反馈意见。结果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能够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受到学生欢迎。但在实验教学项目、学时、实验教学条件等方面还需进行进一步完善。结论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符合课程性质,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需要在《社区康复》课程中开设实验教学。

  目前,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全球慢性疾病增多,全球残疾人比例不断增高[1]。据推算至20xx年,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达8 502万人[2]。20xx年,卫生部、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我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 20xx 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3]。社区康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4]。近年来,已把康复列为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六大任务之一,使社区康复融入了初级卫生保健的工作中[2]。

  立足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我国已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部分城市和农村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5],需要大量的具备基本康复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基层医疗技术人员[6]。虽然目前有部分高校设置了社区康复专业进行专门人才培养,但是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7]。

  全科医师作为社区医疗的重要成员,必须掌握基本的康复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社区卫生工作,服务于残疾人[8]。因此,在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中开设《社区康复》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1 《社区康复》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基于社区康复知识在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自20xx年始,山东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学专业本科全科医学方向开设了《社区康复》课程。课程开设时间为第四学年第一学期。通过几年的《社区康复》课程教学实践,发现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1.1 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分配不合理

  以往《社区康复》课程全部为理论学时,无实验学时。这种学时分配与《社区康复》的课程性质不符。《社区康复》课程作为全科医学方向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唯一接触的一门与现代康复医学有关的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9]。比如:在《社区康复》课程中的康复医学评定、康复治疗技术、常见疾病的康复、常见问题的康复处理等内容均涉及到实验内容。

  1.2 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不合理

  以往《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可以分为态度、知识2个主要目标,这种教学目标与《社区康复》课程性质、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以及社区康复服务实践是不相符的。《社区康复》是一门临床课程,开设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今后的社区服务中能够给残疾人提供基本的康复服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具备基本的康复理论知识和掌握必要的康复治疗技术。因此该课程应当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支撑[5]。

  过去《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10]。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已经不适合目前大学教育特别是本科高年级学生教育教学的要求。

  综上所述,急需对《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3 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对《社区康复》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在《社区康复》课程中开展实验教学势在必行。该实验教学应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康复技能操作为主,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应当分为态度、知识、技能3个主要目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辅的实验教学模式[10]。

  2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开展情况

  20xx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全科医学方向20xx级本科生中首次开展了《社区康复》实验教学。

  2.1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内容

  在中医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开设《社区康复》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在社区层面为残疾人提供基本社区康复服务的需要。社区康复的对象是残疾人,所以社区康复服务需要与残疾人的需求相匹配。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残疾人对社区康复服务的需求更多的集中在医学康复方面[4]。因此在实施社区医学康复服务时,首先要确定服务对象的基本功能障碍[3],然后再提供相应的医学康复治疗技术。康复评定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成为学生在提供社区康复服务中最重要、最直接和最急需掌握的技术。再结合《社区康复》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生接受能力、教学条件以及学时等情况,最终在本课程的康复评定部分和康复治疗技术——运动疗法部分中,各选取了一个实验教学项目。它们分别是实验一、人体主要关节关节活动度的测量;实验二、人体主要关节被动关节活动的训练。每个实验项目的学时为2学时,合计4学时。这两个实验在开设的顺序上有先后,充分体现了康复医学以评定指导治疗的原则;在内容上有交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

  2.2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模式

  该次《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在教学模式上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环节包括:教师根据实验内容提前两周确定小组数量、人数问题是及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分工合作;小组成员课堂演示小组学习成果;师生总结并给予小组等级评价;全体学生操作5个环节。

  此实验教学根据实验内容,共分为12个学习小组。其中11个小组每组5人,1个小组4人,每组推选1名组长。等级评价以现场实验展示效果和现场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主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差4个等级。实行小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两个部分的评价,现场评价、统计、公布。

  2.3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反馈

  (1)制定《<社区康复>实验(训)课程问卷调查表》收集学生对《社区康复》课程实验教学的反馈情况。在课程授课结束之后、考试之前,进行问卷调查工作。该调查问卷共有6个问题,其中5个问题是“是与否”的单向选择题,1个问题是征求学生建议的开放式问题。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20xx级共有59位学生,发放问卷59份,收回59份,有效问卷59份,有效率100%。具体结果见表1。

  (2)开展课程座谈会,收集学生对《社区康复》课程实验教学的反馈。在《社区康复》课程全部结束后的一周内,开展由全体学生和任课教师参加的课程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充分收集学生对于该课程教学评价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实验教学的反馈情况。

  3 讨论

  3.1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开设的成效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98.3%的学生认为在该课程中需要开设实验课,这与对该课程的课程性质的分析是一致的。同时,96.6%的学生认为实验课的开设对课程学习有所帮助,达到了开设此实验教学的目的。

  通过课程座谈会,同学们认为在《社区康复》课程中设置实验课是非常有必要。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康复医学的内容,对于一些康复医学的概念、原则和名词术语感到非常陌生。通过实验课,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于课程学习大有裨益。

  3.2 《社区康复》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

  该课程实验教学的授课方式由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教师布置任务—小组查阅相资料—小组演示—教师点评—组间评价—学生操作—讨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通过表1的统计可以看出,74.6%的学生能够适应此种教学模式,25.4%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在第6个问题学生对实验课的建议中,有8位(13.6%)学生提及不适应此种授课方式。他们认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对于实验课程的学习更有帮助。再结合课程座谈会上学生的反馈,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未尝试过此种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进行的《社区康复》课程座谈会,了解到他们在中小学的教育和之前的中医学教育中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这种被动接受学习内容的方式,从未尝试该实验课的主动学习的授课模式。另外,该课程理论课的授课模式也采用的是传统的授课方式,可能也是造成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新的授课模式的原因。

  通过课程座谈会,学生反映了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体会。该教学模式应用于《社区康复》课程实验教学,其与传统实验课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教学模式更能增加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增加小组成员间交流和合作能力;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小组成员按照一定的互动结构进行的系统学习方法[11]。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的时期,而且经过3年的医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同时《社区康复》课程和中医专业都是具有临床性质和实践性质的课程和专业,因此此时的学生更愿意接受能动性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以往被动性的教学模式。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

  小组目标一致与知识、资源共享是小组团队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12]。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指导,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13]获取解决问题的线索。然后通过小组集体交流、辩论、归纳等过程,最后形成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体现和提高学生个体的综合学习能力,并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但是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情,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学生还是乐于接受的。

  该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某些小组仅仅专注于自己的任务,对于整个实验的掌握略差。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因为每一小组有各自的任务,而对于其他小组的问题不能深入理解,整体把握有欠缺[14]。通过课程座谈会了解到,虽然在小组演示后有全体学生操作的环节,但是每个小组在课程结束后还是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印象更深、学习效果更好。因此,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还需对此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改进。

  3.3 实验教学的内容和课时

  此次实验教学选择了2个实验教学项目。通过表1的统计可以看出61.0%的学生认为实验项目安排合理,39.0%的学生认为不合理。学生认为实验项目安排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实验项目偏少,仅有2个实验项目是不够的。在第6个问题学生对实验课的建议中,有34位(57.6%)学生建议增加实验项目。对于实验教学的课时数来说,81.4%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量。

  3.4 其他

  在学生对实验课的建议中,除了上述8位(13.6%)学生提及不适应此种授课方式、34位(57.6%)学生建议增加实验课的实验项目外,11位(18.6%)学生建议将实验课开设在学校的康复实验室或医院的康复医学科。笔者学校的康复实验室设在新校区,学生在老校区,老校区距离新校区约40 km,需要联系专车进行学生的接送。康复治疗学专业在市区内的实习点有4个,每个实习点都不可能一次性增加59个学生进行见习。分次见习在时间和学时方面条件不足。因此下一步组织学生前往新校区康复实验室进行实验课的教学是比较可行的。

  综上所述,在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中开设《社区康复》实验教学是符合课程性质和学生学习需要的。通过实验教学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康复医学》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小组协作的能力。目前在《社区康复》实验教学中还存在实验项目偏少、实验学时不足、实验教学场地不合理等问题。今后,将在遴选和增加实验项目、增加实验学时和总学时、改善实验教学场地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使《社区康复》课程能够适应全科医学方向学生不断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需求。

【《康复医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康复医学毕业论文10-06

加强康复医学教育的论文10-09

加强康复医学教育论文10-09

儿童康复护理医学优秀论文10-09

康复医学的调查结果论文10-08

康复治疗基础医学课程问题论文10-08

发展中的中国康复医学论文10-08

循证医学在康复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0-09

儿童康复师继续医学教育的分析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