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思考范文
社会和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心理健康发展是大学生成才成人的关键。
第1篇:寝室环境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寝室是高职大学生休主要的活动场所,因此,寝室环境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尤其是人际关系如何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成长。
因此,随着一些校园危机事件的出现,高职大学寝室环境越来越受到大学生以及高校管理者的关注。
关键词:寝室环境;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扩招,使得高职大学生生源质量存在下降的趋势,高等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精英教育,逐渐在转化为大众教育。
在这样的一种局面下一些问题逐渐凸显,高职院校的学生呈现的问题和本科院校相似,例如有的学生缺乏奋斗目标,与此同时,他学习自主性、主动性也相应的欠缺。
上课迟到和考试作弊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良好的意志品质尤其是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不能很好的处等等这就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目标明确,符合当代高职大学生学生的特点与要求。
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大体可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大学生生理方面、情绪方面、自我认知不客观、自我期望不合理、自我评价失调等也就是即是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是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及校园等,校园环境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宿舍”,宿舍又叫寝室,是大学生的两种普遍叫法,对大学生来说,“宿舍”还是“寝室”指的是同一个实体,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1寝室环境
寝室做为高职大学生生活的空间,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同时也是学生集体交流思想,展示真实自我的地方,因此寝室对高职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心理健康的水平等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也可以说高职大学生寝室在三年的大学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和谐的寝室环境对高职大学生来说影响重,大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
寝室环境分为自认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可以说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1.1寝室的自然环境
寝室的自然环境是指寝室的设施、大小、布局、卫生、美化等因素综合而成的客观物质环境,也就是寝室中侧重物质层面的属于硬件,包括寝室的设施、摆放、环境卫生、舍内设计等。
1.2寝室的人文环境
寝室的人文环境是指寝室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氛围以及寝室文化等等,侧重意识层面,例如寝室成员的学习、生活方式以及各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等。
1)寝室成员的性格状况:性格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不同的性格类型对寝室的人文环境表现出不同的应对和反应状态;2)寝室成员的人生观对其他人也会有影响,不同的人生观呈现不同的应对生活和学习的方式,
积极的人生观与消极的人生观对成员带来的变化是不同的,这寝室的气氛以及寝室文化等有重要的影响;3)寝室成员的价值观状况:不同的价值观使得人对自身以及外界的需求不同,满足需求的行为方式也会有所差异,这对宿舍的人际关系和谐程度以及宿舍氛围等等也有很大影响。
2大学寝室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次研究针对三所高职院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有效率为95%,通过问卷分析看出寝室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是单一的。
2.1寝室环境的积极影响
2.1.1促进形成良好学风寝室环境能促进学风建设主要在于对学风具有引领,指导,也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
第一,寝室成员在学习方面的风气对其他寝室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行为等具有指导作用。
对学习社会经验起促进作用,因为宿舍的每个成员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掌握着不同的社会经验,通过宿舍成员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促进彼此社会经验的学习;第二,示范激励作用。
优良的,具有示范性的寝室环境对积极向上的学风的形成有促进以及保证的作用,对深化知识起启迪作用:宿舍成员通过交流与沟通可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能在交流的时候得到强化。
2.2.2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职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离不开心理健康。
寝室作为大学生除了教室以外的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对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干净、文明的寝室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自然环境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不是独立其作用的,客观环境与主观认识相互作用,因此,自然环境也会影响学生的情感、学习效率。
例如,当寝室里有成员的情绪、情感有一定的波动和起伏时,寝室其他成员能够很积极敏感的觉察并及时开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定了高职大学生的情绪。
寝室是大学生的第二家庭,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寝室成员的集合体,因此,它的格局、装饰风格、干净与否等必然成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重要载体。
其次,寝室成员之间的交往的程度,互动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本寝室成员的心理健康的水平。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群体在行为方面具有一定的从众和模仿,当本寝室的同学具有坚强的意志时,能对寝室其他同学起到榜样的作用,同时,寝室同学积极能够的行为陶冶彼此的性格,锻炼意志,
同时寝室成员间的相互学习,相互监督能让彼此形成良好的品德与修养,通过问卷分析显示不同的宿舍环境、宿舍文化塑造出高职大学生不同的品德,并对其成长起导向的作用。
2.2寝室环境的负面影响
2.2.1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寝室空间大小或者寝室是否干净,布局是否合理,同样寝室所住成员数量都直接影响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问卷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同学喜欢空间较大的寝室。
2.2.2寝室人文环境的负面影响宿舍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的扩展或者说延伸,由于寝室成员来自不同的家庭、知识结构有差异,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同及对社会刺激的接受程度,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立场和方法等等都步一样,寝室成员的差异容易造成寝室成员态度不一致,关系的不和谐,寝室氛围不友好。
问卷调查显示:面对不和谐,不友好经常有矛盾的寝室氛围,寝室成员大多数都不想回寝室,有的还会想尽一切办法逃离寝室,甚至直接要求调换寝室或搬出寝室。
2.2.3寝室环境中缺少有效制度大学生的寝室与校园环境相比相对封闭,具有私密性,所以大学生的生活更容易偏离学校有效制度的约束,因此,寝室环境也更多体现出无约束和无规定。
3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
3.1重视寝室自然环境的建设,进行人性化服务
高职院校在自然环境的建设上可以借鉴目前的成熟经验,从每个学院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有效的、人性化的寝室服务。
例如,在寝室装修方面,不一定一直是白色,可以对墙进行暖色调的粉刷,同学们温馨的不一样刺激,给同学们一种温暖,一种愉悦感与归属觉,在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活环境中,同学们不仅感到舒适,可以缓解学习的压力,情绪的低落,使得同学们喜欢寝室,愿意回寝室。
当然寝室的每个成员都应该有作为寝室的“主人翁”的态度,爱护寝室环境,美化寝室环境。
此外,在寝室的配置方面,增加相关配套设施,比如阅览室、活动室等。
这些设施不但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减少一些学生当下的现象,例如有些学生下课后就回到寝室玩手机,打游戏,上网,彼此之间很少交流。
设施的完善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轻松的生活环境,也增进同学之间的互动。
友好和谐的寝室氛围,极大促进同学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问卷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对寝室的重视程度要比男大学生高,更在乎寝室的温馨程度而宿舍矛盾对她们的影响也更大。
3.2重视大学宿舍人文环境的建设
3.2.1尊重自己与他人,理解和宽容,以诚待人建立良好寝室人际关系大学对高职大学生来说是新的开始,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大学生心理发展逐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过程,更独立,更在乎自己的形象。
在此阶段寝室关系的不和谐,寝室氛围的不友好,人际关系不协调,使得他们更不愿意向别人打开自己心灵的大门,甚至有同学会紧锁心门,独来独往。
3.2.2打造优秀的寝室文化,陶冶大学生的情操积极健康的寝室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积极的影响,另外,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还可以扩展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例如,有些高职院校尝试给予学生自主装饰寝室的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对寝室进行装饰,让他们在学校生活中主动的去营造良好的寝室氛围,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
另外,在寝室环境建设方面还可以建立有效、可行的寝室制度。
参考文献:
[1]张锦华,陈承.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高教高职研究,2010年10月号上旬刊.
[2]杜君.关于大学生寝室软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1月第30卷第一期(上).
[3]李江丹,张欣.寝室环境对大学生心理潜在影响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11期总第265期.
[4]彭春雷,陈士福,张传新.优化宿舍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岱宗学刊,2007年12月第11卷第4期.
[5]大学宿舍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道客巴巴网.
[6]张妍萃.大学生宿舍气氛调查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第2篇: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
摘要:社会和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心理健康发展是大学生成才成人的关键。
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对家庭教育认知的缺乏、重视物质需求忽视精神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农村生源大学生在社会适应性、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应该从源头———家庭教育中寻找根源。
关键词:农村生源大学生;家庭教育方式;心理健康;人生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一生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个体早期的影响对其以后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不当的家庭教育教养方式是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
国外学者对恐惧症、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四种神经症患者的早期经历与家庭关系进行调查发现,这四种神经症患者的父母与正常个体的父母相比,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态度或者较多的过分保护。
很多大学生入校以后难以与他人相处,主要原因是在儿童早期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农村生源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留守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父母情感支持、教育投入的缺失,容易造成农村生源大学生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出现胆怯、内向、逃避或偏执、冷漠等现象,一旦早期形成的这些品质使他们在大学阶段无法适应校园生活,他们便会出现心理困扰,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即使在父母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农村生源大学生,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家庭教育处于缺失或不当状态,比如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专制型的,则子女会消极、懦弱和不知所措;父母之间经常出现意见分歧或互相拆台,则子女会表现出圆滑、讨好、投机、说谎等不良行为,这也会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本研究分析当代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尝试解释这些问题对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方面是农村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不足,
对教育的作用和教育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方式认识较为滞后,导致了农村家庭的学生心理上对教育的茫然;另一方面,农村家庭中父母的需求层次由于受到现实因素的制约,农业生产和进城务工只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因此对精神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意识较差,
导致农村生源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无法认识到自我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从而导致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如一味追求高消费、盲目地将爱情作为人生追求。
一、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导致对家庭教育认知的茫然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其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心智的培养起到奠基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忽视家庭教育的早期性,不重视对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个体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出现心理困扰。
我国在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鼓励青年发展学业,增长才干,但社会、文化、经济等各种因素,农村青年的求学就学环境并不好。
因此在农村生源大学生家长中,中学未毕业就去城市务工者居多,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未能对教育产生全面、客观的认识,包括对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有偏差、对教育生产的智力转化为生产力的认识有误区等方面。
(一)对于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有偏差中国当代教育学家邓佐君在其《家庭教育学》一书中提到:一般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塑造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在社会中从事简单生产加工和贸易的第一批人获得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而当时公有制体制下的国家工作人员收入无法得到显著改善,群众中流传着“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的言论,导致“读书无用论”一时的盛行。
现阶段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村父辈赞同此观点,经常对子女灌输“读书无用论”的观点。
家庭教育的感染性特点表明,孩子从出生到进入大学,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中的,家长在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相处中,通过言传身教、为人处世、情感交流等方式,能够无形之中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
“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们,尤其是对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学业兴趣、热情与意志等方面造成影响。
即使农村学生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一旦他们在校园环境中出现困难或阻碍,在学业方面出现压力,在就业和未来发展方面遇到挫折,便会受“读书无用论”观点的影响,学业的兴趣与热情降低,学习过程中意志力减弱,从而产生学业困扰,危害心理健康。
(二)教育产生的智力转化为生产力认识的滞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因此,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是实现加快生产力、将智力转化成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高校毕业生很难一毕业就找到令自身或家庭满意的工作。
因此,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书中自有黄金屋”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寄予子女较高期望的父母,发现教育成果无法及时转化为求职就业的能力,无法帮助家庭摆脱贫困时,便会对子女的教育失去信心,减少教育投入和情感支持。
其次,父辈在相对较为封闭、信息落后的农村现实环境中,无法为后代的教育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更无法认识到将智力因素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和方法,对子女的就业等方面能给予的建议和支持少之又少,这无形中给农村生源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压力和负担。
另外,农村生源大学生自身为走出封闭的生活和环境,努力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的命运,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自身的价值,无法将学校所学转化为生产力,谋求发展和创造财富,这也让农村生源地的学生产生对未来的焦虑和对家庭的无力感。
二、重视物质需求的满足,忽视精神需求重要性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需求有五个层次,从低层到高层分别是:生存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爱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一般情况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需求的层次是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只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才能激发更高层次的需求。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等进程的加速,一方面,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至城镇,其父母与子女便被留在农村或被带至城镇生活、学习;另一方面,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由于农村生产力低下,主要依靠务农或散工等形式赚取金钱,为保障生活来源,常常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因此,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家庭更重视物质需求,忽略了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精神关怀和支持,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务工人员常年工作在外,无法了解子女对爱、温暖的需求;二是父母自身缺乏精神需求,无法指导和监督子女精神世界的构建。
(一)农村务工人员常年工作在外,无法满足子女对爱、温暖的需求农村子女的成绩下降、失学率上升并非子女个人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比如教育资源的缺乏、教育手段的落后等,其中就包括对子女的教育关注与情感支持的缺失。
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家庭,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与子女成长有关的人或事的沟通较少,通常只关心教育的结果而忽视子女所需要的关怀、学习上的指导和兴趣上的支持,这些是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所缺乏的,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里提到的安全需求和情感、归属的需求。
安全需求和情感、归属需求未被满足,个体常常会感到自卑、胆怯,缺乏感知爱和给予爱的能力,影响情绪控制、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等。
在大学阶段,适度表达情绪、适应并融入集体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培养团队协作等均是大学生需要培养和锻炼的能力,这些能力的缺乏将会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带来困扰。
(二)农村家庭父母精神生活匮乏,无法指导和监督子女精神生活的构建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与帮扶,农民的经济负担减轻,但是精神文明的发展步伐依然较慢,无法匹配物质文明的发展。
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但是现阶段农民的业余生活并不丰富。
据相关资料显示,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家长对各种新鲜事物缺乏适应能力,接受能力较差。
因此,农村家庭在对子女精神文化生活构建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监督。
电脑、智能手机等网络终端设备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传播文明、提升生活和工作效率的工具。
由于大学生活学习环境宽松,很多大学生沉迷在虚拟的世界里,影响生活和学习,沉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之一。
调查显示,农村生源的学生对网络的痴迷程度较高,网络消遣方式主要是网络游戏和聊天互动,其中以男学生为主。
由于农村生源大学生在早期的精神生活中未培养起较多的兴趣与爱好,进入大学后,难以找到合适的方式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也很有少机会在才艺和爱好上得到更多的发展,因此对培养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有一定影响。
农村生源的学生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早期家庭教育便开始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精神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导致大学生活中形成了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和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心理活动。
在大学生活中,需要学校、家庭和个体共同努力,为农村生源大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03.
[2]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
[3]苏蔚连.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才智,2016(13):42.
[4]裴源冶.价值观变迁视角下的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6(12):251.
[5]窦晓峰.农村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文学教育(上),2016(1):141.
[6]吴华倩.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义务教育决策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6.
[7]胡军.浅谈农村家庭德育教育的现状及策略[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2.
[8]吴华倩.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义务教育决策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6.
[9]陈德和.要重视农村的家庭教育[N].农民日报,2016-07-13(003).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思考】相关文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思考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思考论文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思考论文模板10-01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思考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08-20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09-3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