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论文

时间:2023-04-01 09:14:40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论文模板

  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论文模板

  第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探析

  摘要:本文从宿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宿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比较优势,及如何有效发挥宿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等方面积极探究了以宿舍为平台、阵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

  调研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会发现,现如今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是按照四级模式“学校—院系—学生组织—班级”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但依笔者之见,

  宿舍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而这个心理健康问题的初始源头,却没有得到很多的高校的重视,更不用谈规划和利用了.这种教育模式和理念显然没有与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相联系。

  一、宿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根据一些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调研数据,以及在所在院校的观察了解,大学生在宿舍中的活动时间除去睡眠,每天仍有5-7个小时在宿舍,如果加上睡眠时间,每天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宿舍中。

  由此可见,大学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中度过的。

  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人认为“无论是对于社会生活和大学生自身来说,宿舍带来的好处远远超出了它单纯作为居住场所的范围。

  1、宿舍学习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习是依然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不能松懈.而宿舍的学习环境对身处其中的每个人时时在发生影响.处在学习氛围浓厚的宿舍,无疑能带动起其他舍友的学习热情。

  若宿舍有些同学课余只是上网、打游戏、谈恋爱、不思进取,天天在一起生活,无疑会产生不良影响。

  2、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

  在宿舍里,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非常紧密。

  加之大学生的心理还不完全成熟,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能力,难免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起冲突。

  比如起床后洗漱声音大打扰了还在休息的舍友、舍友物品丢失、舍友不讲卫生等等,如果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处理,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

  历年来,因为宿舍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发生的心理健康事件频出,这足以引起我们对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视。

  3、宿舍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经过时间的磨砺,每个宿舍都有着自己宿舍独特的风格。

  每个宿舍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制度,对宿舍的每一位成员产生长期的影响。

  宿舍同学身上所散发的精神和力量,会让人深刻意识到宿舍对他们的重要影响。

  4、宿舍发挥“家”的功能,满足学生的归属感与情感需要

  宿舍,对于身处异乡的学子来说,就发挥了“家”的功能。

  温馨的家,可以让他们的心灵感受到温暖和力量,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向上;而冷漠的家,会让身处其中的他们,心灵上难以得到家的关爱,容易出现心理健康事件。

  身处同一宿舍,空间距离短,相处时间最长,彼此之间最熟悉,相比其他人,相对更容易建立情谊,所以这种天然的优势,使宿舍成员很容易将宿舍认同为大学里的“家”,这里就是大学生活的归属地。

  二、以宿舍为阵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优势

  1、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实难达到预期效果。

  实际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不高,参与意识低,缺乏兴趣。

  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各种活动,依据大学生宿舍特点,此种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的自主性,通过心理健康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认识、重视心理健康,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自助和助人的目的。

  2、弥补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从业人员不足的情况,扩大教育的覆盖面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紧缺的现象。

  再加上心理健康疏导耗时耗力,有限的人员、精力和时间,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主动寻求咨询服务。

  而如果充分发挥了宿舍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阵地,发展宿舍朋辈心理委员,就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同学对心理服务的需求。

  3、有助于及时发现隐藏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疏导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学生不会主动到咨询室咨询,往往需要辅导员采用各种手段使学生前往。

  这必然导致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

  而宿舍同学为同龄人,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相近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有共同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更容易建立情感信任。

  当遇到一些挫折的时候,宿舍是家,舍友是最亲近、最可依赖的人。

  三、以宿舍为阵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当前,充分发挥好宿舍这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使宿舍这个阵地得到有效的规划和发展,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创新之处。

  1、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心理健康活动,增进舍友情谊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宿舍这个平台的独特优势,多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各类形式多样的宿舍文化活动,如:宿舍文化节、各类文娱体育比赛,宿舍团体心理辅导等,和熟悉的舍友一起做游戏,在快乐中领悟心理健康教育寓意。

  2、设立宿舍心理委员,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健康预警机制对于一个学校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著名心理健康学家马歇尔夫对朋辈心理咨询的定义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

  基于朋辈宿舍心理委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宿舍朋辈心理咨询独特的优势,提高心理健康的广度和效度。

  3、营造良好的宿舍硬件及文化环境

  宿舍对大学生有重要意义,那组成宿舍的硬件和文化环境就是主角,不容忽视,应发挥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改善宿舍条件势在必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同时,要提升宿舍文化环境。

  硬件固然重要,但是文化却是宿舍的灵魂,比如,学校应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为学生创建一个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强宿舍楼道及室内装饰布置,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综上可以得出,随着时代发展,宿舍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远高于班级和学校,所以宿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因此,如若能够抓住宿舍这个教育的关键点,那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就找到了正确途径。

  就像广而告之一样,确定切实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梅华,陈虹,黄伟东.大学生宿舍人际和谐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4:97-101.

  [2]崔建华.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85-205.

  [3]魏义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学术交流,2008.11(11)总第176期.

  第2篇:高校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途径

  摘要:开展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他们具有普通大学生的共性这一特点出发,另一方面又要从残疾大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到他们自身发展的个性,采取适合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途径

  近年来,随着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青年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但残疾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体验着更多的负面情绪,也因此产生了诸多心理问题,通过整理相关的调查资料,发现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

  如何塑造残疾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在社会中获得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日渐成为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

  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拥有更多有关于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在当前高校注重残疾人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建设的同时,也应在关心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领域给予足够重视。

  一、残疾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

  通过对多次不定期的调查问卷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相较于正常大学生,残疾大学生会体验到更多的负性情绪。

  (一)自我满意度和自我接纳程度更低。

  残疾大学生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因其自身生理缺陷通常更加在意别人的目光及评价,自尊心较强,自信心较弱,一旦遇到别人否定或不尊重的事件容易抑郁、焦虑和对新环境产生不适,表现为性格内向,对他人的信任度较低,敌对情绪较高,以及对未来有着更悲观的预期等等。

  而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与未来的婚恋问题、就业问题等密切相关,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心理咨询角度分析,帮助其调节其认知,降低期负性情绪。

  (二)焦虑感和孤独感较为强烈。

  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残疾容易使自己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特别地敏感,尤其是容易计较别人对他们不恰当的称呼且容易情绪激动,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此外,大多数残疾大学生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由于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

  因此一旦面临挫折,付出的努力与得到的结果不成正比时就会加重焦虑与迷茫,尤其是在恋爱、就业等问题中遇到困扰时,焦虑感倍增,孤独、压抑如果长期得不到释放,带来的隐患不容忽视。

  (三)思想单纯,心理依赖感强。

  大多数残疾大学生,尤其是感官上有障碍的残疾大学生,从小其生活和学习范围就在家长和教师的安排中进行,相较健全大学生来说其活动范围较窄,接触的事物也相对有限,他们接受的思想大部分源自老师和家长给予的正面性东西,思想比较单纯。

  相对健全大学生,他们更相信家长、相信老师、相信社会,对待事物的单纯与真诚使得他们更容易被感动,这是积极的一面;但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成长经历,使得他们更依赖于来自家庭、学校的安排和帮助,如果某件事情安排欠妥,他们就会觉得很不应该,更容易产生抱怨。

  二、高校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教师心理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就当前高校的普遍情况来看,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工作一般不面对残疾大学生,对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主要集中在做一些心理测量和问卷,其主要原因是心理咨询的老师与残疾大学生之间存在着沟通的障碍,例如面对听障生不懂手语、面对盲生不懂盲文等,

  这些情况都需要翻译老师,而心理咨询工作需要直接沟通方能产生最佳效果,因此,高校的心理咨询的相关教师要学习相应的技能,增强与残疾大学生的交流能力。

  专业课教师大多只掌握其对应的专业知识,而缺乏一些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因此,残疾大学生的授课教师要学习相应的心理知识,保持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敏感性,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不健全。

  当前高校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关注者是班主任和辅导员,而关注的普遍方式局限于建立起来的残疾大学生档案,包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建立残疾学大生心理咨询档案,通过该档案了解残疾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一般来说,

  这是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表层工作,或者说是由外因而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解决残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在于内因,在于通过残疾大学生自身克服或消除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与之对应的而直接有效的教育方法便是开设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

  让残疾大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变化过程,消除自身因身体缺陷而产生的孤独感和厌世感。

  这不仅有利于对残疾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掌握,还方便及时与残疾大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在课程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喜,引导其找出不良心理产生或变化的主要原因,给予有效的沟通和疏导。

  (三)缺乏与正常大学生心理交流的组织活动。

  渴望被尊重,渴望与他人交流是残疾大学生的普遍特点,他们普遍希望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和健全人的沟通,这是他们体味并认同自身真正融入社会的重要环节。

  而对于健全大学生来说,与残疾大学生互动,能体验残疾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残疾学生在生活中的困难,向残疾学生学习他们的长处,在相处消除对残疾学生的偏见,在帮助他们的同时感受助人的快乐,提升自我价值,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开展残疾大学生与健全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尤其是大学心理部的同学可以率先进行体验,通过掌握的心理知识与残疾大学生开展1+1结对子、交朋友、手拉手等互助活动,让双方在交流中不断了解对方,打开心灵,帮助残疾大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

  三、开展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途径

  (一)完善残疾大学生相关的心理辅导。

  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

  作为残疾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是优化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要定期或定点为残疾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和咨询,帮助残疾大学生立足当前,积极开展自我心理调适,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

  因此,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残疾人高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注重培养残疾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可、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不断强化其自尊、自立、自信的信念,帮助其构建健康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促使他们积极追求知识,

  发展自我,从而真正让残疾大学生自卑、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改善他们适应高校和社会的能力,建立健全他们与正常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正常发展,较好地面对人生和生活。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

  外因作为事物发展变化不可或缺的条件,有时甚至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培育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外在条件。

  因此,在开展残疾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报、校刊、网络等手段,配以课外活动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关注残疾大学生的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形成良好的校风,在此基础上,学校借助各种宣传平台,

  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是什么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唤醒残疾大学生心理求助的意识,开通残疾大学生自我心理救助的渠道,使其知道去何处求助、如何求助、能得到什么样的帮助等。

  此外,可以开展以“关爱”为主题的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活动,提倡全校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关心、团结友爱以及互相帮助,让残疾大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逐渐形成健康向上、宽松和谐的环境,在残疾大学生从中得到熏陶和感染,

  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三)提供就业辅导,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

  选择迈入高等学府的残疾大学生相对来说都有着积极上进的心态,其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最多源自对未来就业和融入社会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因此,开展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观念入手,深入了解残疾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根据不同残疾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设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其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

  要善于挖掘不同残疾大学生的特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设计教育情境,为每名同学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提高其对自身价值的认同,进而转变思想,使其接受自身身体缺陷的同时,鼓励其摆脱不良的自卑心理,增加自身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信心,找到自身的生存价值。

  这些都需要教育者因人施教,在日常生活中针对不同残疾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搭建施展自我和与他人交流的平台,使残疾大学生在社交中不断融入集体、深入了解社会,满足其精神需求。

  (四)创新囊括家庭教育在内的课程体系。

  在残疾大学生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考虑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课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也对过去单一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针对当前新的社会发展变化形势,在现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强与社会、家庭的关联,比如有关残疾人法律的相关理论及其社会实践环节、残疾大学生职业技能的相关理论和社会调查等,尤其是要增强家校合作,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在残疾大学生思想行为健康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但就当前来说,很许多残疾大学生家庭成员也面临着很多的压力,他们自身也需要心理方面的救助,这需要高校残疾大学生工作者加强与残疾大学生家庭的关联度,

  帮助残疾大学生的父母正确看待子女的生理残疾,用积极的心理态度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克服焦躁情绪,消除自身羞愧的感觉,抛开过去在别人面前矮一截的负面情绪,给孩子搭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树立良好的榜样。

  因此,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可以针对残疾大学生的家庭成员,设置必要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课程,鼓励和引导家长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有助于家长使用更加恰当的方法和技巧来关爱残疾大学生。

  总之,对于处在青年时期的残疾大学生来说,成长过程要面临来自于生活、学习、恋爱、就业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按照残疾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这些问题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严重隐患。

  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加之耐心引导与教育,有助于加强残疾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定位,引导其通过适当的心理调节训练,使其面对现实,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胡美玲.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新探索[J].绥化学院学报,2014(5).

  [2]陈文雯.基于人性关怀的视觉障碍者产品设计[J].大众文艺,2013(5).

  [3]徐博,张吉俊,陈鑫婕.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6(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论文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论文范文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10-01

小学教育的发展论文10-1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06-24

农村发展小学教育论文10-08

城镇小学教育发展论文10-1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述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