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创新创业教育与培养卓越医学生的融合论文

时间:2022-10-08 15:56:17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创新创业教育与培养卓越医学生的融合论文

  摘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对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创新型医学人才不仅需掌握完备的医学知识架构,还需具备创新思维、发散思维以及积极乐观的品格。传统医学生的培养方式已经明显无法跟上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脚步。医学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面临诸多挑战,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培养卓越医学生两者的融合,既是对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时代呼唤的有力回应,也可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更能还原医学教育的本质。

创新创业教育与培养卓越医学生的融合论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卓越医生;医学生;医学高等教育;高等医学院校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各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由教育部、卫计委于2012年提出的关于如何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人才的指导性文件,该计划已成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措施[1]。医学高等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培养卓越医学生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对两者各自内涵的极大丰富,更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一、两者融合的现实意义

  1.是对时代呼唤的有力回应。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经济新常态下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我们正处在一个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创新创业者也就自然拥有了施展拳脚的广阔舞台。西方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起步早、发展快、经验足,其培养出的创新性“人才红利”早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可靠保障。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是我国高校的光荣历史使命。医学院校培养卓越医学生的过程也是传承科学技术、促进社会进步、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的过程,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医学院校具备天然的学科优势。医学人才属社会高级人才,以医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人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与活力,他们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更应紧跟时代潮流,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机遇,勇做推进社会进步的弄潮儿,在实现个人梦想和梦相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

  2.是还原医学教育本原的需要。

  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最终目的,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与专业知识教育不同的是,创新创业教育要求被教育者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侧重创新意识的发掘和责任感培育,强调开发人的能动性。现行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熏陶,一直存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或者忽视或者短视的弊病,而这一弊病在医学院校尤为明显,和拓展自身素质相比,医学生们更热衷于用死记硬背知识点来应对科目繁多的考试。一个成熟的社会对人才的评判标准已不仅仅局限在学历水平,而是更侧重对人才本身所具备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决断能力、创新能力等“可迁移能力”的审视,这些能力仅通过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会得到肯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被有效激发,大学生追求新知识成为自发行为,能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在医疗卫生领域,医疗技术的进步一方面意味着人类对生命领域的探索永无止境,另一方面也呼唤着医学创新人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推动医学进步离不开“人”,离不开医学人才,更离不开创新型医学人才[3]。医学教育的本质是让人“尊重科学,敬畏生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加入对创新思维的引导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人生信仰与职业追求,真正还原医学教育的本来面目。

  3.是实现医学生自我价值的内在驱动。

  如果说医学院校一切的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医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卓越医学生的标准应被定义为:拥有高尚的品德、具备系统的医学知识架构、对生命科学的执着和为医学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如果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所表达的“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类最高层次需求,那么对生命的高度负责和将“塑人类健康之完美”为己任正是承载医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永恒不变的信念。古往今来,人类对生命的探索从未也不会停止。抛开人类对生命长度关注的本能,仅从生命的起源来看,每一条螺旋体都凝结着物竞天择的自然魅力。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面对遭受病魔摧残的患者,医生不可能袖手旁观。作为未来的医生,医学生要尽早为将来职业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做好充足准备。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自立、自主、自强素质的激发,有利于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幸福追求方式。尽管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基层医疗资源依然短缺、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卫生人才短缺是不争的事实。医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建功立业,这些胸怀梦想的具体实践都是医学生抒写爱国情怀、彰显医学使命、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动体现。

  二、两者融合道路上的存在问题

  1.学校“知”与“行”的脱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为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尽管国家层面已通过各种方式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来,不少医学院校在落实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效率上往往是“只闻雷声,未见下雨”。许多学校领导甚至简单认为“创新教育只是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创业教育针对的只是少数有创业情怀和抱负的学生”等,这些片面的管理思想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仅停留在画饼充饥的层面上,很难起到积极的影响力。另外,许多医学院校管理者更愿意将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投入产出比”较高的申请科研课题上面,缺乏长远眼光,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人力、精力、财力、物力投入大、内容虚,短期又收效不明显,索性不愿意将其纳入正常的人才培养规划,结果不但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也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即使有个别高校愿意投入,也只是邀请老师举办几场讲座,安排团委、学工部门开展“创业大赛”和“论文评比”等临时性、应付性安排,很少采取规范系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此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局限在少数学生,根本不可能覆盖到全体学生,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思维永远被禁锢在大脑中[4]。

  2.医学生自身认知存在偏差。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尤为突出的是,社会整体对待创新创业的认知水平还相对滞后,功利色彩浓厚,更看重的是盈利与否的结果,却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对人的潜力、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品格修养的开发作用。在这样一个思想的驱使下,一些被动参加培训或者各类创新创业类比赛的学生将锻炼的机会当成了压力和包袱,参加活动被动不说,在遭遇挫折时往往比其他学生更难走出失败的阴影。还有一些医学生会认为即使创业也是毕业之后才该考虑的事情,当前努力学习不挂科,顺利毕业或深造,将来找个效益好、待遇高的工作单位才是他们更为现实的目标。事实上,医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具备一些其他专业学生无法具备的优势。医学生智力基础好,头脑灵活,爱好广泛,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后天培养成才的几率更大。医学生归属感较强,临床医学是国内发展较为成熟的专业,医生职业在社会上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职业优越感强,课程理论性强,这就让医学生内心更加稳定。

  3.与专业课教育之间存在掣肘。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教育规律和特点可循。医学学科理论相对固化,科目多、课程长、重记忆,整体偏“静”。而创新创业教育更侧重于“动”,强调学生掌握沟通交际、时间的管理、精力的分配、信息的整合等本领。如果处理不好这一静一动之间的矛盾,就很难做到创新创业教育和卓越医生教育的完美融合。由于我国医学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处在不断探索之中,导致创新创业理念在融入医学专业课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加上自身缺少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导致两者互为掣肘,矛盾凸显。通常情况下,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多只借助《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程,而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就业技能的培训,缺少对创业的关注。医学自身课程繁重,如果在原有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再加上创新创业课程的安排,势必会挤占专业课的课时,在实习期则更难开展。而安排随意和简单的创新创业课程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让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陷入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窘境。

  4.专业师资队伍匮乏。

  教育的成败关键看老师。目前,医学院校缺少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薄弱不是个例,思政辅导员或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充当了教学的主力军,这些教师绝大多数经验有限,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能停留在照本宣科、纸上谈兵的感性认识阶段,如果遇到教师临时有工作上的业务,停课调课也就成了家常便饭,教学水平不高也就不足为奇了。尽管目前绝大多数医学院校都有自己的就业指导中心,甚至成立了相关教研室,开设了专门课程,但就教学内容来看,大多还停留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就业技能的宣讲方面。由于缺少经过科学设计的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加上缺乏专业权威的教材,导致创新创业课堂缺乏吸引力,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流失严重。创新创业教育先天性的羸弱难以催生优秀的教学、科研团队,这些困局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医学院校里的发展举步维艰[5]。

  三、两者融合的必由之路

  1.明确定位,理顺体制机制。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千头万绪,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教务、团委、学工、科教、财务、后勤等多个部门,不可能是哪个单一部门就能完全胜任的,学校要以制度的形式破除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片面认识,将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医学人才作为医学院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学校领导也应该明确各自在创新创业工作中的职责,实行责任制,下决心着力整合校内资源、聚合校外资源(特别是实习点、教学医院),形成分工协作、内外联动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培养卓越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医学院校需要依据自身条件,一切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用之可靠”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性政策,站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高度真正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尽管医学院校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出色出彩尚需解决诸多难题,但只要立足自身特色和办学条件,针对医疗卫生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找准切入点,理清难点和重点,着力打造医学创业教育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就一定能在医学院校“开花结果”。

  2.增强认同感,破除思维定式。

  让创新创业教育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开花结果”,真正起到助力卓越医学生培养的作用,要打破思维定式,只有破除了思想的藩篱才能迎来行动的解放。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进步,深刻影响着医学院校在治校方略和育人理念上的变革,不仅因为医学教育决定着医学事业是否后继有人,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医学院校不仅是培养未来职业医生的场所,也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孵化器”。随着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在机遇和挑战中层出不穷,如果继续因循守旧,不但无法顺应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潮流,更可能会贻误高校和医学生自身发展的良机。医学生要加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接受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改造,要从狭隘的个人主义中解放出来。学医最忌讳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和知识的僵化记忆,精神懈怠,势必思想懈怠,思想懈怠,行动就会懈怠。医学生要努力克服自身惰性,倡导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的理念,创新创业不是标新立异,要学会举一反三,锤炼出常境中不平庸、顺境中不自满、逆境中不屈服的意志品质。对医学院校管理者而言,要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克服急功近利思想,避免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形式化,更不能弄虚作假,使之成为形象工程。要用包容的眼光和最大的热情积极为创新创业教育创造条件,保护医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制定出弹性学制的配套方案,在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方面给予表现突出的创新创业人才适当倾斜。社会层面则是用人单位、高校在招聘招生方面增加对创新创业类人才的考量,政府部门积极制定扶持政策,并切实监督政策落实。

  3.内外联动,建构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就目前而言,我国医学院校中有关创新和创业的课程还是凤毛麟角,除药品营销、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医事法学等文科型专业开展了部分相关课程外,大多数专业涉及创新创业类课程还停留在选修课或者通识课上,这显然远未满足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基本要求。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摆脱对就业指导课的依赖,加强专业课、实验课、通识课、人文课和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融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快应用型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在整个大学阶段的专业课程教学之中[6]。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学院校要依托共青团组织积极打造以创新创业为内涵的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锤炼本领,磨练心智,医学生要特别重视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的学习,尽早接触临床不仅可以巩固专业所学,更能帮助学生真正感受医学的魅力,真切体悟到医生职业的重大责任。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关乎卓越医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医学院校要积极搭建实践教学的平台,严格实习生出科考核和管理制度,与医院互联共谋建设出高水平的临床实习基地(教学医院)。要增强和完善与政府合作、与行业协会合作、与企业合作,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的科研创新项目,使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能提升自身的创新性思维和科研能力,实现学科间的互补,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7]。

  4.依托“多元化”,弥补专业师资短板。

  破解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短缺的难题关键在于,要站在全面提高医学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制定出完善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并辅之以一系列配套制度。比如,创新创业导师培养计划、创新创业教师考评与晋升制度、创新创业教师福利待遇提升计划等。医学院校应配备以专职教师为主、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专职教师是整个师资队伍的基石,这就要求专职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功底,更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校还要划拨专门的经费用于支持优秀中青年教师深入创新创业类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通过对创新创业过程的观察、学习、体会来丰富自身实践经验,提高创新创业的执教能力。同时,高校也可以聘请校外专家、职业经理人、知名学者甚至政府官员等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实现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离不开创新氛围的营造,一个开放、包容、治学严谨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医学院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有力保障。因此,医学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树立全员参与的理念,各门课程的教师都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相长,将创新创业的种子根植在每位医学生的心中,最终使师生都能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者[8]。

  参考文献:

  [1]张婕琼.“卓越医生”视域下的医学生服务性学习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12):825-827.

  [2]刘延东.吹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角———在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3]杨一令.创业教育在医学生培养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8):45-48.

  [4]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5]翁锋.中医药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6):36-39.

  [6]张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四个关键”[N].中国教育报,2015-06-02(09).

  [7]郑少燕.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途径探析[J].医学教育探索,2010(9):710-721.

  [8]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医学教育探索,2011(10):34-36.

【创新创业教育与培养卓越医学生的融合论文】相关文章:

创新思维培养的小学教育探析论文10-09

数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10-11

工商管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论文10-09

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论文10-09

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创新论文10-09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论文10-09

卓越人才培养计算机专业论文10-12

卓越全科教师培养的小学教育课程构建论文10-10

本科院校德育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10-11

小学语文与赏识教育的融合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