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思考论文

时间:2023-04-01 09:22:39 医学分类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思考论文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1.智力正常: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思考论文

  第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机制分析

  摘要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综述法等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分析,并对体育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体育教学常规职能外,还承担着重要的心理教育职能,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全方位的健康发展。

  通过研究得出体育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传统项目,在心理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教育优势,促进二者的融合,对于扩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融合机制

  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文化、高素质等特征,大学生年龄普遍在18~23岁,属于青春发育后期,身体各部分机能成长状态基本稳定,身体健康素质水平普遍较高。

  相比于身体健康,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素质仍有待加强。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代表,有义务努力提高自身心理教育水平,实际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体育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传统项目,在心理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教育优势,促进二者的融合,对于扩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内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现状分析

  就当前国内高校体育教育而言,尚未形成有效的心理健康融合机制,仍习惯于利用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开展教学,侧重于对于学生圣体素质的提升,客观上对于教学的统一性、结果导向性、技术达标、以及竞技达标要求较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缺乏有效的关注,多停留在认识发展的初级阶段。

  总的来说,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主要以学生身体健康教育为主,侧重于运动知识技能的传授,以及学生竞技成绩的达标考察,在心理教育方面,内容缺失较为严重。

  现代社会对于健康的定义,是一种立体的三维定义,除身体健康、无疾病影响外,还需满足心理状态、社会适应力等要求,才能称为健康状态。

  体育教育在当代高校中,仍被普遍认为是促进学生身体活动的教育手段,教学评价方式也仅参考学生身体素质达标情况,过于追求体育教学的成绩提升,相对忽略了对其教育性,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关注。

  同时,传统高校体育教育对于学生教学主体地位,也缺乏有效关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限制了学生社会综合能力的提升。

  此外,当代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关注重点,多以运动的竞技性为主,对于体育教学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多与体育竞技有关,如如何消除赛前紧张情绪等。

  综上所述,当代高校体育教育,相对缺乏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较为匮乏、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较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水平的提升。

  2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分析

  2.1排解心理压力及延缓衰老作用分析

  随着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当代大学生群体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并影响了自身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学生的个体行为。

  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80%的学生表示,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心理放松,心理压力在运动中不断排解,并重新获得前进的动力;约有65%的学生认为,保持长期规律的运动习惯,不仅可以缓解心理压力,还可以有效延缓心理衰老,强化个体的精神世界。

  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能量被快速损耗,身体各项生理机能为满足个体运动需求,会逐渐上升并根据个体的运动状态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这一过程可以看做心理释放过程,个体压力得到有效的释放,就会感到放松,同时超越身体极限,也会不断强化个体意志,给予其更坚定的意志和更强大的动力。

  此外,在一定量的运动锻炼后,人体会分泌“内啡肽”这种物质会使人感到愉悦。

  2.2促进社会能力发展及协调人际关系作用分析

  社会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两种能力,与人交流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以及相应的人际交往意识。

  多数体育运动需要与队员及对手进行交流,客观要求个体关注团队合作意识,通过与队友不断的沟通交流,达到最终的团队获胜目的,提高团队成绩。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约有60%的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协调作用;约有55%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对于提高社会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

  在大学环境中,人与人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自身的交际圈子,以篮球运动为例,在大学篮球场中,相互不认识的人以篮球为纽带,临时决定进行友好的互动切磋,是很平常的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处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能力的提升。

  这种能力的提升更多表现为意识层面的提升,体育运动交际仅能视作为社会交际的简化缩影,但具有这种经历和意识,当学生步入社会时,就可以快速地习惯并融入社会环境中。

  2.3磨练意志及培养自信作用分析

  每一项体育运动,不论技巧简单或复杂,均具备一定的难度和强度,在不断挑战超越自己的过程中,学生个体的意志和自信均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

  依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约有70%的学生认为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得到了自信心的增强;约有65%的学生认同参与体育运动可以磨炼自身意志。

  无论是建立自信心还是磨炼意志,均是一个长期的累积过程,只有这样形成的自信和意志,才能经受住事实的考验。

  就体育运动而言,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由定制运动目标,以篮球运动为例,每掌握一种技巧、每一次比赛对抗、每一次成功的进球,均会使人感受到付出的回报和能力的肯定,

  并且比赛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无数的实例表明,只有坚持到最后,你才能最终确定比赛结果,这对学生的意志力是极大的锻炼,这也是体育精神的现实表现。

  2.4促进学生个体心理调节作用分析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因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消极情绪,只要学生掌握科学的消极情绪调节技巧,及时进行排解就不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方式;约有5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具有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

  每一种体育运动都有其参与目标,例如跑步运动是为了更快、篮球是为了得分等,这些目标虽然片面,但是当运动者集中注意参与到运动中时,就可以忘记心理的消极情绪,并在运动过程中,对自己进行不断的评价和重新认识,在发泄消极情绪的同时,促使大学生增强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认识。

  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学生可进一步控制自己的实际需要,促进自我个性的成熟发展。

  2.5心理健康促进作用分析

  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80%的学生认可体育运动对于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心理健康状态涉及内容较多,不能仅使用简单定义去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体育运动及体育运动精神同样是多元化的,2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对于如何建立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机制,发挥体育教育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仍需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

  3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3.1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融合,既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体育教育内容完善的主观要求,同时也是高校扩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背景下,强调教育的全面性,提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身心健康发展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是指从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出发,通过科学、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水平;高校体育教育具体是指,通过科学有效地体育教育活动,

  传授学生基础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以及相应的体育运动技巧,促进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提升,并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以及心理素质教育的教育过程。

  两种教育工作均以学生作为主体,目的均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应充分重视自身心理教育作用,积极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2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体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并不存在专业差异,面向全体大学生群体教学,并且大学体育教师平均素质水平、心理教育水平,相对符合开展心理教育要求;体育教育本身即存在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有助于心理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体育教育及心理教育,均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且两者的活动相辅相成。

  因此,高校促进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4高校实现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实际措施分析

  4.1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修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

  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仅能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多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只有各高校管理层,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内涵,才能有效落实各项心理教育措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4.2明确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大学学习生活是多数学生最后的学生生活,大学可以看做是社会的简化缩影,这一时期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生环境与之间接受的存在巨大差异,学生逐渐成为生活的主人并开始尝试主导个人生活走向,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步入最后的调整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面临心理卫生、学业、就业、个人问题等多方面复杂的生活问题生活压力剧增,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于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性健康等方面内容。

  针对复杂的学生心理问题,高校在制定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应组织进行广泛的学生心理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教育目标,优化教育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2)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3)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适应能力;4)锻炼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6)挖掘学生终身体育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4.3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自身教育内容组成,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联系性,使学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

  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因素关注较多,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4.4保持高校体育教育原有特点

  高校体育教学经过多年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的融合,应注意保持体育教学原有特点。

  高校应认识到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关系,并非从属关系,并不是要将体育课程改为心理健康课程,而是要把握尺度,促进2者的协调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为紧密的内在联系,2者的教育主体和教育目标相近,促进2者的有效融合,可有效扩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煦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师(下旬),2012(01):148

  〔2〕杨芳.中小学体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考试周刊,2011(13):171-172

  〔3〕刘艳丽.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初探〔J〕.科教文汇,2014(16):112

  〔4〕朱林凯.体育课中融入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05):105-108

  〔5〕梁云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内涵、意义和途径〔C〕.//上海市虹口区科学技术协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56.

  第2篇: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民办高校大学生因心理障碍、精神问题等原因休学、退学甚至伤己伤人的案例时有发生,烟台南山学院心理健康普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者约占8%,且该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大力推进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摆在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1.1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明确。

  在民办高校学生工作实践中,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思政教育的倾向,认为只要道理讲到、方向坚持好就算完成工作任务了。

  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明显不同。

  首先,思政工作的基础是马列主义,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心理学理论。

  其次,思政工作的目的是规范学生行为,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最后,思政工作由多人参与,具有公开、约束、管制等特点,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对一”,有保密性原则。

  1.2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得不到保障。

  多数民办高校都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或师资,但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视,相应的保障条件较差。

  一是领导体制缺乏,比如烟台南山学院2011年以下发文件方式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但因各种原因,该领导小组一直有名无实;二是经费缺乏,民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一直投入较少,心理咨询室简陋,有的至今没有购买心理测量软件。

  三是师资力量缺乏,教育部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工作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5000,而部分民办高校专职心理教师只有1-2名,兼职教师只能起到思政教育的作用。

  四是机构归属不清。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归属社科部、学生处、其他二级学院等,老师们也经历了从教师编到行政编、辅导员编再到教师编的历程,这给大家的工作量统计、考核评估、职称晋升等都带来了不便。

  1.3学生自身存在不足。

  一是学生自我认知较差,而维权意识强烈。

  民校学生常有低人一等的落差,对前途没有憧憬,陷入整日郁郁寡欢的状态,这同时导致学生们的维权意识强烈,“一言不合”就投诉、上告。

  二是学习适应不良。

  民校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迟到、旷课、混学分,得过且过,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长期处于被动的消极体验中不能自拔。

  三是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

  目前,“95”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有了很大的不同,许多学生家庭环境优越,父母对子女溺爱,造成孩子依赖性强,心理断乳期延长,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

  2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2.1校领导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规划和指导。

  工作中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知识教育,更是理念教育,是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育信念和态度,因此其教育方法和手段不能同于一般的学科教育。

  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和发展为宗旨,最终达到维护和提升全体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因此,应当采取教育为主、治疗为辅的工作模式。

  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或者几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事情,而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任务,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之中。

  2.2努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

  首先,要完善管理体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直接受学校党委领导,由各部门主要领导组成,负责指导和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设置,由持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教师构成,负责全面部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积极发挥学工人员和学生骨干的作用,成立学院和班级心理健康服务队,以便及时发现共性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异常个案。

  其次,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投入,加强硬件建设。

  经费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举步艰难的“瓶颈”问题,必要的投入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前提和保证。

  民办高校可按照《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积极创造条件,拨付一定专款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应有的软硬件建设、教师培训以及购买书籍、宣传品等的经费,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有效地发展。

  最后,要建设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

  要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并积极开展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该项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重视对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内容的业务培训,逐步摸索专、兼职心理教师的资格认定体系,建立一支既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又精通心理健康教育业务的工作队伍。

  2.3创建和谐校园,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首先,民办高校要努力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让学生明确心理健康概念,增强心理健康意识,积极参与学校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其次,要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

  可以充分依托民办院校办学特色,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成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以学生心理需要为切入点,具有针对性、教育性和可行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最后,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特征是使学生“自助”,自己能提升自己。

  对于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和一些共性的学生心理发展问题,可以上必修课;针对部分学生特有的一些问题,可以采取开设小学分课程或专题讲座的形式。

  课程的讲授要结合时代特点,贴近学生实际,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银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张增如.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新生性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探讨[D].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思考论文模板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思考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思考范文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论文10-01

对民法的哲学思考论文10-08

网络维护工作思考论文范文10-06

推动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思考论文10-07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论文模板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