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的研究论文
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的研究论文【1】
[摘要]目的:针对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对本院检验科中分析前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主要是在采集标本之前、采集标本时以及采集标本后,对以上的三个时间段进行研究分析,对进行检验前的误差进行分析。
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进行检验时的质量控制得多好,即使检验的结果十分精准,仍然不能在医生进行诊断时,客观的反映患者疾病的情况,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误导医生诊断。
结论:研究表明,应加强临床医生和检验科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应对检验前的治疗严格把关,尽量避免进行分析前的人为影响因素,最终导致疾病的误诊等。
[关键词]检验分析;质量控制;误差
随着目前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完善,质量控制已经成为实验室的重点工作内容。
如今,确保检验结果的快速、精准已经成为临床检验科发展的前提。
检验中的误差将影响检验工作的整个过程,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检验科中发生的检验结果的误差大多数源于检验分析之前[1]。
因此,对检验分析前误差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广大检验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
本文主要对本院检验科中分析前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旨在于为日后的医学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进而提高医学检验的质量。
详细的分析结果如下。
1采集标本之前
1.1饮食的影响 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在进行标本的采集之前,患者的饮食对整个检验的结果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某些患者由于不太了解某些标本的采集之前需要空腹,或者对于空腹的认识存在误解,再者不了解空腹对于检验结果的重要性等。
因此,临床有很多患者在进行标本的采集之前饮酒、饮咖啡、饮茶、吸烟等,这些行为均能从根本上影响最终的检验结果。
1.2药物的影响 在进行标本的采集之前,某些药物的服用,以及一些特殊的治疗(化疗、针灸、磁疗等)均会影响最终的检验结果。
鉴于上述治疗方法对于人体的影响较为繁杂,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1.3患者的心情以及身体的一般情况 在进行标本的采集之前患者的心情对检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如患者的出现激动、紧张以及担忧、恐惧等情绪时,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的功能紊乱,其将导致对血糖、激素、血常规以及乳糖等检验的结果不准确;此外,若患者在身体极度疲乏的状态下进行标本的采集,将会导致尿酸、肌酐以及乳酸等含量增高,并且还会导致碳酸氢根等降低,继而导致检验的结果出现误差。
1.4检验单的核对 由于核对检验单不正确导致的误差,是最不应该出现的,这不仅影响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往往还会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
由此看来,严格要求检验人员进行检验单的核对事关重要。
2标本采集中
2.1标本采集的时间对结果的影响 临床中一般对患者的采集标本的时间在早餐之前或用餐后12-16小时后。
若采集标本的时间过早,会导致结果中的蛋白质、氨基酸、脂类以及糖类等含量偏高,若采集标本的时间过晚,则可能导致上述结果偏低,并且还会导致血胆红素的含量增高。
还有临床研究表明,若压脉带扎得过紧或时间过长均可能导致检验的结果不准确。
2.2采集标本的部位对结果的影响[2] 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正在进行输液治疗的患者,应选取输液肢体的对肢进行采集,主要是因为,输液肢体的同侧静脉的血液已经被稀释,将会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2.3采集时的体位 曾有研究表明,人处于站立时会影响体内的大分子在血液中的浓度,其含量会增高,此外,若在站立位时对患者进行标本的采集,导致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性增高,由此看来,在进行采集标本时应采取坐位。
2.4标本量对结果的影响 若采集的标本过多将导致标本的浪费,采集的标本量过少则会导致检验的结果偏高,并且,不标准的采集量还会导致抗凝剂与标本的比例失调等。
2.5采集标本的步骤 若在进行标本的采集时,不按照规范的操作步骤进行,则极有可能导致误差的出现,因此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规范检验人员的检验流程,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误差出现。
3采集标本后
3.1标本的运送 在标本的运送过程中,时间不宜过长,并且运送的温度应适宜,避免光照等,导致某些化学成分发生改变。
如血糖标本运送的时间过长极有可能导致部分白细胞发生降解,并且红细胞也会随之耗能,加大了标本被细菌污染的几率,继而导致检验的结果偏低;再如凝血V因子在运送的过程中若温度过高,极有可能导致其失活等。
3.2标本的储备 标本在储备的过程中最容易产生反应,如化学反应,自身代谢以及光学反应等,上述反应若长时间存在或发生的程度较中,则会导致检验的结果不准确。
4处理措施
4.1采集标本之前 按照规范填写化验单,通过相关的流程和制度进行核对。
采集标本之前应向患者说明整个过程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待一切确认完毕后进行标本的采集。
4.2采集标本时[3] 首先确认患者是否空腹,后让患者休息15min,在患者未输液的一侧采集标本,按计划采集精准量的血液标本,并且应严格按照采集标本的步骤进行操作。
4.3采集标本后 应尽量减少在运送过程中出现误差,制定合格的运送环境,禁止收不合格的标本,尽快对标本进行检验,对于某些需要储备的标本应按照合理的条件进行储备。
5小结
检验科的工作对于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来说,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向医生提供是否正确的检验结果,直接影响医生对于疾病的诊断,所以,检验科人员应谨慎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核对标本的信息,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误差出现,提高检验和医生对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除此之外,医生与检验人员之间的沟通也是减少误差发生的重要环节[4]。
[参考文献]
[1]宿振国,周玉明,彭新国等.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4):710-711.
[2]冷先治.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的原因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28):55-56.
[3]刘晓,李文举.基于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的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44):29-30.
[4]解丽娜.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4):2455-2456.
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2】
【摘要】 医学检验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医学检验分析的质量控制有前、中、后3 个阶段的控制过程。
医学检验工作者重视分析中和分析后质量控制, 但分析前质量控制具有相对不可控性和隐蔽性,对检测的结果影响较大。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做好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
【关键词】 质量控制;因素分析;标本采集
检验学科这几年发展十分迅速,新的检验方法与检验仪器不断的涌现,检验项目也日新月异,所以对临床医生的综合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检验项目的选择应遵循安全性、有效性、时效性和经济性。
不但要求临床医生要主动及时了解检验科新开展的检测项目,更要求检验科的工作人员要经常与临床科室的医生进行沟通,及时向临床医生提供实验室开展检验项目的详细情况,并参加病房查房和会诊,为临床医生提供及时的检验信息和合理的检测项目。
1 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先进仪器的引进,对于各种疾病的检测有不同的检测项目和方法,对于医生来说 检验项目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诊断和疗效,正确选择检验项目,检验项目选择要遵循安全性、有效性、时效性和经济性。
2 患者的准备
采集样本前病人按规定准备,是确保分析前质量的重要环节。
应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要求病人积极配合。
2.1 运动因素 剧烈运动后,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及转氨酶、肌酸激酶活力将升高,胰岛素和血糖等降低,并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血管内溶血。
因此,采样前病人处于良好的休息状态至关重要。
2.2 饮食因素 许多生化检验项目如肝功、血脂、心肌酶谱、血糖测定都需要空腹采血,一般控制在12~16h最佳,否则将影响结果的真实性。
早餐后测定空腹血糖将毫无诊断价值;空腹时间不足,可使胆固醇、甘油三酯结果偏高,而复查后结果正常;空腹时间太长,将使白蛋白、补体、血糖等含量下降。
2.3 药物因素 临床治疗中的大多数药物都将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巴比妥类、胆盐、氯丙嗪等药物可使转氨酶、胆固醇升高;大剂量应用维生素C可使血糖、血脂、肌酐等降低。
一些降糖、降脂、降压药物常干扰血中生化成份。
若用药治疗中确需检查,应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用药种类和剂量,方便日后回顾或参考。
3 标本的正确采集
正确标本采集过程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关键环节。
标本的采集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应避免干扰因素,应注意采样的最佳时间。
注意采血时体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得超过1min,掌握真空采血的正确方法和顺序避免标本溶血,采集样本后要严格做好查对制度。
尿液标本留取时、容器应清洁干净、标本应新鲜,不能混入分泌物精液等。
4 重视标本的运输和储存
采血完成后,尽快处理、尽快检测,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因为标本储存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和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渗透作用、 光学作用、气体扩散等等,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
对自采标本和外送标本,要注意冬季保温、夏季防止高温变质、避免阳光照射等问题。
5 标本的验收及处理储存
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应立即专人核对,如标本合格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分析,如不能马上分析测定的标本,应按要求将其置于合适温度和环境下保存。
对不合格标本应及时和医生取得联系,说明原因并有记录。
6 建立健全分析前质量控制体系
实验室应向临床提供标本采集、运送、保存指南等书面文件,定期开展讲座和培训新工作人员。
实验室各专业负责人应加强学术研究,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并进行指导。
实验室应建立标本验收制度和标本拒收制度等分析前质量控制的规范化文件,应充分认识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不断研究,总结经验以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水平。
检验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容易被忽略却非常重要的环节。
要求我们检验工作人员制定与临床医师积极加强沟通。
一个有价值的检验结果需依靠医生、护士、患者、检验者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认真处理好每一个环节,加强临床医师、护士、检验者的不断沟通和积极配合,并对临床检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授课、发资料等,确保检验标本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使分析前质量得到保证。
综上所述,全面质量管理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
研究表明,检验前阶段所占时间占全部时间的53%。
从取得标本到标本送达实验室,检验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容易被忽视却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求临床及检验人员对各种影响检验的因素全面系统的了解,要求采血人员操作规范化,完善制度,使用安全性好质量高的采血用品,保护医疗工作者和患者的安全。
要多部门支持,职能部门要对此加以重视,参与及协调,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思想认识,找出薄弱环节,及时改进,达到预防和控制检验误差的目的,为临床提供即时、准确和可靠的检验结果。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高质量的检验和对检验结果的准确评价。
参考文献
[1]阮桂芝.加强生化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一减少医疗事故与纠纷 中国医药指南
[2]吕珏.浅谈医学检验前质量保证.临床检验杂志
[3]蒋秉坤.临床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
[4]叶应妩、王毓三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东南大学出版社
[5]马斌国.现代临床检验质量保证.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6]陈俊等.抗凝剂比例对凝血检测项目TT的影响.江西医学检验
【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的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探究论文10-08
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探究10-26
探究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10-02
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误差因素及其预防论文10-08
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论文10-09
医学检验的误差因素及解决措施论文10-08
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论文10-09
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论文10-09
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实验误差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