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西游记》政治意蕴探微
百回本《西游记》是一部内容繁富,思想深奥、意蕴高远的神魔小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西游记》政治意蕴探微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哦!
摘 要:《西游记》以魔幻题材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实则是有着丰厚的意蕴内涵,如果从政治学角度出发,对这部旷世奇作的政治意蕴进行挖掘,不难发觉,书中所创造的天宫实际上就是以明代朝廷的设置为原形,而从孙悟空大闹天宫事件的始末则可以反映出明朝人才制度的种种弊端。
关键词:西游记 朝廷设置 人才制度 政治内涵
一、从天宫设置看明代朝廷
一个严整有序的天上世界,是《西游记》的首创,在此之前,佛教和道教对于“天”都有着自己的解释,佛教的天叫极乐世界,又因为佛教来自西方,人们认为极乐世界也一定是在西方,所以有了西方极乐世界的说法。道教的天有三十三重,有三清四御各路仙人,然而,佛道相争却又彼此影响融合的局面由来已久,长此以往,关于等级体系的理由,不仅两个教派之间纠缠不清,就连各教本身都有些模糊了。正是《西游记》结束了这一局面,整理出了一个尊卑分明、大小有序的神仙体系,描摹出一个威势森严、包罗万象的天宫世界。《西游记》尚未出世以前,道教诸神只有一个简单的神谱,玉皇大帝的地位其实并不高,而在《西游记》里,玉皇大帝却获得了至高无上、万神总领的位置,吴承恩创造的天宫一经出世就被世人接受和认可,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结合时代背景去考量,就会发现,其实吴承恩心中早已有了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就是他所处时代的那个朝廷。
《西游记》的天宫是一个符合儒家尊卑标准和传统世俗眼光的天宫,整个天宫的配置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那个朝廷的复制。玉皇大帝要坐在中央,各路神仙都要上朝,甚至还要高呼万岁;玉皇大帝处理政事也要按照规程,要有人启奏,要层层落实;有玉皇大帝就要有王母娘娘,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实际上无论是古代神话也好,道教仙话也好,西王母与玉皇大帝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关系,西王母原本是由先天阴气凝聚而成的母神,居于昆仑山,主掌瘟疫和刑法,在天宫中是所有女仙之首,她的来历比玉皇大帝要早得多,名头也要大得多。《西游记》里的玉皇大帝处理政事只有一句话:“依卿所奏。”既无主见,又无权谋,哪里像个三界主宰的样子,玉皇大帝确实不像主宰,但是他像另一个人——明世宗朱厚熜,总是一副神秘兮兮,似乎深不可测的样子,万事全由臣下,只爱御酒金丹,人间的帝王是这样,天上的帝王也是这样,朱厚熜倒真不愧是天子了,这样的玉皇大帝百姓可以接受,统治阶级似乎也可以接受,于是乎,尽管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剧之风大盛,尽管同为四大名著的《水浒传》《红楼梦》屡屡被禁,《西游记》却始终高枕无忧,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不禁要为吴承恩的绝妙手笔拍案称奇。《西游记》里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略但却有着深刻作用的人物,就是太白金星,太白金星的表现总结起来就是“万事不管,处处当家”。你看他文不能文,武不能武,似乎并没有什么本事,但每次天庭有事,却都能左右玉皇大帝的决定,让玉皇大帝只能“依卿所奏”,这简直就是明朝首辅制度的翻版,你看杨一清、夏言、张居正哪个不是这样。
《西游记》中的天宫脱胎于现实的朝廷,符合大众的预期,而且又描写得生动形象、有模有样,所以大众都认可了、接受了,都相信天宫就是这个样子,就应该是这个样子。那么吴承恩费尽心思创造了这样一个天宫,就只是为了让它更像模像样,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吗?显然不是,从吴承恩笔下的天宫,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当时政治制度的深刻反思。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由最成熟逐渐走向没落的转型期,其标志之一就是明朝的封建官僚制度已经极为完善,完善到不要皇帝参与官僚制度也可以照常运转的程度,嘉靖、万历年间的朝政即是如此。在政治制度极度完善的情况下,皇帝本人根本不能够左右朝政,在内阁首辅带领下的朝臣们是自成一体的,他们对国家大事提出最为成熟的意见,皇帝本人根本无从决断,无从反抗,只能被动顺从。皇帝纵使可以一言定生杀,但是,国家的人才培养机制也是僵化的,所谓国家栋梁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在庞大的国家机器面前,皇帝的主体意志被无限削弱,显得微不足道。从这个角度来讲,嘉靖和万历常年深居后宫、不理朝政也就变得可以理解了,事实也是这样,即使没有他们参与,朝政也没有丝毫紊乱。
二、从孙悟空大闹天宫看明朝人才制度
台湾学者萨孟武先生在其著作《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一书中对“人才”做了三重作用上的界定,并且指出了与之对应的取才之法 。首先是取人之贤,而甄别贤与不贤,则用察举;其次是取人之能,而甄别能与不能,则用考绩;最后是取人之知,而甄别知与不知,则用考试。这是一套完善而且合理的人才取用制度,在东汉以前,历朝历代也确实是这样做的;然而东汉以后,则取人多用考试了;隋唐以后,竟认科举考试为唯一的取才策略,考试内容又仅限于八股文。虽然如此,但至少还有门路可投,还有梦可做。天庭则不然,神仙都是长身不老之躯,只要受了仙箓有了官职,就是永生永世,无所谓更新换代,然而下界的凡人也好、妖魔也罢,都是可以通过修炼得道成仙的,其中不乏神通广大之流,孙悟空不就是这样吗?他学了一身本领,自然想要得到认可,想在天宫受到重用,这才上了天庭。结果,先是被封了个“弼马温”,为天庭养马,品级如何呢?原文中有云:“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低贱之役”。就是这样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孙悟空是怎么当的呢?“昼夜不息,滋养马匹”,“养得肉膘肥满”,可谓尽职尽责,绩效突出,对于孙悟空这样一位颇有作为的官员,天庭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如稍有些尪羸,还要见责,再十分伤损,还要罚赎问罪”,实在令人心寒,孙悟空于是反下界去,然而报效之心犹在,才有了第二次招安,情况又是如何呢?孙悟空如愿以偿,得了个“齐天大圣”的封号,却被安排去看守蟠桃园,虽然位列仙幡,却没有参加蟠桃盛宴的资格,至此,孙悟空终于愤怒了,偷仙桃、盗御酒,搅了蟠桃盛宴,乱了兜率天宫,彻底断绝了“学而优则仕”的念想。
从孙悟空的坎坷仕途我们不难总结出天庭用人制度的种种弊端:首先是体制僵化,流动性差,如同一潭死水,使得有志之士报效无门。其次是赏罚不分,尤其缺乏奖励机制,有功不赏,有过便罚,挫伤人才积极性;然后是用人不当,能不对责,不仅不能让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还为天庭的长治久安埋下了隐患。最后是流于表面,没有从根本上重视人才。孙悟空有大能,却做了闲人,有官封却没资格参加蟠桃盛宴,说到底,还是被排斥在体制之外,空有一身本领、一腔热血,短暂的仕途却充满了曲折和心酸,最终只能回到花果山,占山为王,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一个“齐天大圣”,却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天庭要追究他搅扰蟠桃盛宴的罪责,降下诸神捉怪,请动西天如来,直至将其压在了五行山下,真真是体制弄人千百遍,人却连脱离体制、自在潇洒的权力也没有。可以说,孙悟空自始至终都是无辜的,是悲剧的、凄凉的,想想最初,他只是想在天庭谋个合适的官职,哪怕是弼马温,也尽心尽力做好,期待着能施展自己的本领。
吴承恩,少年早慧,颇有才名,于书法绘画以及围棋上也颇有造诣,与此同时,他还有一个个人爱好,就是读小说。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吴承恩称得上博学多才,勤奋好学,而在当时,这些特长和爱好却直接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无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全部名落孙山,一直到四十多岁时,心力交瘁的吴承恩向命运低头,放弃科举这条路,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出任浙江长兴县丞——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吴承恩做得很好。然而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吴承恩无端入狱,身陷囹圄,随后几经辗转,才在好友的帮助下被无罪释放。作为补偿,吴承恩被补授湖北蕲州任荆王府纪善,在此期间,写下了《西游记》这部皇皇巨著。细细比较孙悟空与吴承恩,二者何其相似,都是真正的人才,都难以得到重用,好不容易挤进了体制之内,却依旧饱受排挤,无端受难,在经历了无数心酸之后,在一个不起眼的小位置做自己的事情,凭借恒心和毅力最终干出了一番大业绩,孙悟空身经百战最终修成正果金身,吴承恩用数十年惨淡功名换来了传世巨著。在这部倾尽心血的著作里,吴承恩借孙悟空之口,借虚拟的天宫世界,道出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寒门学子的心声——饱读诗书却报效无门,官场昏暗,才学无用,纵使勉强做了官,也还是要被体制玩弄,一生坎坷,读书人的出路在哪里?或许唯有饱尝辛酸之后看淡繁华,安于平静,才能真正悟出生命的真谛,功名利禄一场空,来去匆匆惊似梦,勘破造化会元功,抱守本心正果成。
参考文献:
[1] 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出版社,2007,2(1).
[2] 蔡铁鹰.西游记的前世与今生[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1(12):180-220.
[3] 张锦池.西游记考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2(10):254-293.
[4] 萨孟武.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11-43.
【《西游记》政治意蕴探微】相关文章:
李清照的生态文学意蕴10-07
分析《史记》的悲剧意蕴10-01
流行歌词文学意蕴10-01
医学检验流程的质控探微10-01
民族舞中的文化意蕴10-05
杜甫“眼泪”诗作的情感意蕴探析10-08
因果陈述逻辑的哲学意蕴论文10-09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10-26
京剧花脸流派艺术探微论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