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毕业论文

女性主义立场论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回应

时间:2022-10-01 01:16:15 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女性主义立场论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回应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女性主义立场论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回应的论文,欢迎各位哲学毕业的同学借鉴哦!

女性主义立场论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回应

  摘 要:女性主义立场论针对后现代女性主义差异观对其批判作了积极回应:修正统一女性主体身份并探索有差异的女性群体主体和个人主体之间关系;坚持以女性认知优越论重塑价值负载客观性,以实现知识客观性最大化并规避相对主义;呼吁女性从对抗转向对话,努力达成主体间公共性。这些调整有助于女性主义立场论超越差异并获得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立场论 后现代主义 差异 同一

  女性主义立场论以统一的女性经验和立场为出发点,以女性认知优势论为载体,力图建构女性主义后续科学以促进女性全面自由发展。随着后现代“弃同求异”范式影响的扩大,这一理论受到既强调性别差异又关注女性内部差异的后现代女性主义差异观的猛烈冲击,并因此深陷“同一抑或差异”的两难困境。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如何运用差异挑战女性主义立场论?女性主义立场论者又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厘清这些问题对于深入理解女性主义立场论的实质内涵及其与后现代主义的离合关系、正确处理女性解放运动中女性间认识与政治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后现代女性主义差异观对女性主义立场论的审视与批判

  对女性主义立场论主体身份认同观的责难。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立场论的主体身份认同观具有僵化、封闭、独断的本质主义倾向:

  一是对性别经验和认知方式的普遍性预设。其一,统一男性群体与统一女性群体二元对立。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立场论将男女分别视为拥有共同经验与统一立场的同质化群体并主张女性更具认知优势的假设,实则囿于普遍主义和二元论之中,这不仅不利于性别平等的实现,反而强化了二元等级制性别结构。其二,女性身份的差异性被遮蔽。后现代女性主义指责立场论对统一女性群体的强调忽略了不同族裔、阶级、能力、性取向、女性身份的差异性及其立场与经验的多样化,对不同身份女性的独特认知方式也缺乏包容性。若据此建构女性认知优越论,维护的只能是占据优势的白人中产阶级女性认知特权,这种女性沙文主义并不利于女性间的平等与共同解放,因而要对统一女性身份进行解构。

  二是忽视了真实的历史性分析。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立场论者通过先在自我和既定需求假设个体具有一种固定人性的主张,忽视了对性别身份物质基础的历史性诠释维度,显然是要通过普遍宏伟叙事与绝对主体来建构一种超越历史、普遍有效的本质主义的女性主义认识论。

  对女性主义立场论“逻辑悖论”的指认。女性主义立场论最初建立在两个假设上:一是情境知识观,即“所有知识都是具体视域的并受情境制约”①;二是女性认知优势论,即“一种视域即女性立场的视域,是享有特权的,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揭示社会现实真相的有利基点”②。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这两个假设及其关系隐含诸多“有偏见的认识论悖论”,立场论内在逻辑缺乏合法性。这些悖论及其对立场论造成的困境有:

  首先,若从性别差异视角考察,情境知识观就会解构女性认知优势论。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情境知识观实则主张任何知识/视角都是局部的、有限的和偏见的,因而也都是平等的。男女性别经验及认知方式虽存在差异,但谁都不可能拥有认知优势。但女性认知优势论却给予女性比男性更多认知可信度。这显然存在着逻辑悖谬。

  其次,若从有差异的女性个人主体出发,立场论就会摧毁女性主体性,陷入相对主义。“弃同求异”理念决定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审视立场论的出发点是有差异的女性个体而不是女性群体。立场论者驳斥道,过分强调不同身份女性立场与经验的差异性,就可能使女性立场不断增生扩散,最终将形成无数独一无二的个体立场。这种个体立场不可能形成任何普遍性主张或社会、政治理论。如果只关注女性个体多元性,立场论就必然沦为相对主义,女性主义赖以存在的统一基础将遭破坏,女性群体主体将被瓦解,女性共同解放将无法实现。

  再次,若从有差异的女性群体出发,女性认知优势的有效性就可能陷于混乱。立场论认为,女性认知优势不可能由女性个体承担,而只能由某个或某些女性群体承担。那么谁来承担?只有最受压迫群体才应拥有最优先的认识论立场,并由此出发去批判其它立场和理论。而从有差异的女性群体出发则会引发一系列论证女性认知优势的差异难题,如,如何断定哪个群体最受压迫?最受压迫者如何承担起理论建构的重担?如何处理不同女性群体的认识及政治差异?

  女性主义立场论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批判性应答

  对女性主体身份认同观的新诠释。为应对后现代女性主义对立场论的本质主义责难,并防止后现代对女性主体性的彻底摧毁,立场论者对主体身份认同观作了新阐释:

  一是对蕴含本质主义的统一女性主体身份进行修正。后现代冲击使立场论者注重知识的情境化及立场的多样化,并从两条进路努力祛除身份认同观的本质主义倾向。

  其一,唐娜·哈拉维、简·弗拉克斯等脱离了立场论而转向后现代。哈拉维指出,所有知识与认知主体都具有建构主义历史偶成性;“同一性,包括自我同一,不会产生科学”③;认知主体是局部定位、部分的多样性关联,不存在对抗历史的既定、完整的单一主体。弗拉克斯也指出,除非在与男性和许多具体不同女性特殊的关系中,否则我们不可能为“女人”辩护。她们这种主体观带有消解主体同一性、一味向差异撤退的后现代意图,是“一种不受欢迎的、自我挫败的对差异问题的回应”④。

  其二,哈索克、哈丁等虽也利用了后现代想象潜力,某种程度上承认了立场论的本质主义倾向,但仍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保持立场论与后现代间的张力。哈丁指出,女性包含各种不同位置的群体,应立足于不同女性群体生活创建性别、阶级和种族多维交叉的具有文化多元性的女性主义认识论。哈索克承认在最初表述中忽视了女性内部差异及其重要性,并转向探究第三世界及黑人女性主义立场论。尽管她们接受了后现代的本质主义批评,但仍为不同女性群体寻求统一基础及共同目标,以反对后现代对女性主体的彻底瓦解。

  二是对立场论中有差异的女性主体身份的探索。立场论对蕴含在女性主体中的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等要素及其关系进行了阐述:   其一,有差异的女性主体是群体主体还是个人主体?多数立场论者认为至关重要的主体不是个人主体,而是“按照关系定义的更大的群体主体”⑤。相比个人主体,群体主体更能与客体势力相抗衡,更能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只有通过增强女性群体的主体性和团结意识,才能获得女性主义立场。凯西·威克斯指出这种群体主体“不是唯意志论的主体,也不是决定论的主体。因此,立场论使主体成为非本质论的主体成为可能。”⑥

  其二,如何理解有差异的女性群体主体和个人主体之间的关系?哈索克基于马克思主义主体辩证法指出,主体构造就是“‘个体’与较大规模的社会力量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⑦,女性主体就是社会关系中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与群体主体的辩证统一,既不能忽视多元化女性个人主体的作用,也不能遮蔽有差异的女性群体主体基于共同利益携手致力于女性解放运动的更大推动力。

  对女性主义立场论“逻辑悖论”的回应。破解上述后现代差异观所指认的立场论“逻辑悖论”,至少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证明女性认知优势具有正当性?如何使知识更少偏见?二是如何解决女性在认识及政治上的公然差异?立场论者对此进行了积极回应:

  一是重塑价值负载客观性。即立足于性别、知识与政治三者关联,对客观性进行价值加载,将传统认识论奉行的价值中立客观性重塑为价值负载客观性。这既是立场论对后现代指责情境知识观解构认知优势论的直接应答,又是实现知识客观性最大化的解决方案。

  其一,重塑价值负载客观性的必要性。立场论认为,价值中立客观性最大化否定了价值因素而无法正确分辨推动或阻碍知识生产的价值因素,而且其因维护男性霸权、贬斥女性认知模式而难以全面科学地反映世界和社会真相,因而抛却价值中立、重塑价值负载客观性,是祛除男性认知霸权的必要前提。立场论没有抛弃对知识客观性的追求,而只是呼吁对价值中立标准进行价值加载。但后现代则颠覆了客观真理概念,放弃了知识客观性理想而沦为相对主义。因而为避免立场论陷入相对主义,许多立场论者坚持通过女性认知优势论重塑价值负载客观性。

  其二,重建价值负载客观性的解决方案。哈丁的“强客观性”要求从边缘人生活开始思考,力求发现并提供被传统认识论遮蔽、歪曲的新内容及负载民主、平等理念的认知资源。这种客观性具有“强反身性”,强调将认知主体和客体置于同一位置展开因果性批判,以使知识涵盖更多社会文化元素;哈拉维的“具体客观性”,即情境化知识,同样主张为他者应有权利辩护;尽管任何视角都无特权,但认知主体必须要“负责任”,承诺自己所言所见的真实客观性,并进行主体间监督和批判。可见她们都主张,要在重建价值负载客观性中实现认知公平、获取更客观知识并规避相对主义,就要立足于边缘人生活,最大限度考察知识生产各要素、各环节的主观价值背景;就要在各种视角的联结和批判中,以强反身性、负责任等手段对认知主体和客体加以规范并使之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是从对抗走向对话。如何既能顾及女性内部差异又能坚持女性共同解放目标?立场论者呼吁抛却对抗,转向对话,努力寻求主体间认识与政治公共性。迪马特·巴贝克的“从对抗走向对话模式”最具代表性,她认为,(下转255页)(上接193页)其一,立场论差异困境源于对差异的对抗性区分。尽管社会条件和认识之间存在系统关联,但认知者间的关系不必然是对抗性的,即使她/他们的社会身份是对抗的。立场论正是将女性身份差异预设为认知及政治上的必然对抗,才造成了差异难题。只有克服并超越这种对差异的对抗性区分,才能摆脱差异困境。而抵制对抗性立场和理论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一种道德意愿和/或政治意愿或者通过对合作性对话的承诺”。⑧

  其二,从对抗走向对话模式的实质性条件。首先,任何人都不应被排除在参与任何一种过程之外。因为任何排除都可能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压迫维度。其次,压迫者和被压迫者都应具有聆听每个人主张的承诺和能力,以为克服对抗性差异提供沟通平台。但这需要参与者具备对自己的经验、观点进行批判性反省的能力。再者,达成共识的动态过程包括分离和商谈两个阶段。通过分离才能使那些具有相似社会地位和经验的人们明确表达他们的共同经验和利益。而商谈更为重要,通过“表达差异和聆听差异”、“根据已经呈现出来的差异商谈公共性”等过程,压迫性过程中构筑的差异就可能被理解为能够通过社会变革加以克服的虚假划分,公共性就会逐渐形成。总之,巴贝克的对话模式并非按照先验的自然认同来统一女性群体行动,而是以容纳多种变动的相互渗透的压迫为基础,通过主体间协商对话,自觉达成认识与政治共识来实现共同行动,体现了立场论试图超越内部差异与分歧以推进女性共同解放的新要求、新期待。

  结语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立场论针对后现代差异观的挑战进行的理论回应,映射出它对后现代主义的复杂态度及其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离合关系。一方面,立场论者接纳了后现代的某些批评,力求改造立场论中那些具有本质主义和二元论倾向的概念,使其适应当今科学研究和民主斗争的发展。其研究论域也从性别差异深入到女性内部差异,从女性群体扩展到其他边缘群体,这意味着立场论跳出了单纯性别压迫的藩篱,有意识地将性别纳入阶级、种族、能力、性取向等多维视域;其借鉴后现代主体间性理念,力求合理表达不同女性主体的诉求,积极探讨主体间民主沟通模式,既有助于摆脱女性沙文主义、使不同女性群体获得认知及政治平等权,又将立场论推向与后现代相融合的新阶段。

  另一方面,立场论者并未完全接受后现代主义,而是竭力消除后现代差异观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坚决捍卫立场论合法性。尤其是坚守被后现代拒斥为现代启蒙代表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以知识的政治表达和集体基础为指向,努力克服后现代的相对主义缺陷。如,通过女性认知优势重塑价值负载客观性,实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观点的运用和发展;将男女间及女性间认知及政治差异根植于现实物质生活实践而不是话语、表征、文本,实则是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坚持;在后现代多元景象中寻求确定性立场与包容差异性的主体间共识,表明其没有放弃建构女性主义共同体和女性解放目标的坚定承诺。

  总之,女性主义立场论者坚守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融合了现代启蒙和后现代主义思想精髓,试图通过强弱互补破解立场论差异难题,尽管有助于立场论超越差异并获得发展,但仍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这种狭隘性和偏颇性决定立场论不可能完全走出差异迷局。合理路径应是在质疑男性权力合法性基础上,秉承对话理念,充分发挥两种性别及每种性别内部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优势,构筑一种既能包容性别差异及每种性别内部差异,又能通过民主对话达成认知及政治公共性的女性主义立场论。或许,这样会更好地解决立场论的差异难题。

  注 释:

  ①②Susan Hekman,"Truth and Method: Feminist Standpoint Theory Revisited", Signs, Vol.22,No.2, 1997, p.341.

  ③Donna Haraway,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New York: Rout ledge, 1991, p.193.

  ④⑧迪马特·巴贝克:“政治哲学中的女性主义—女性的差异”,[英]米兰达·费里克,詹妮弗·霍恩斯比:《女性主义哲学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17页,第213页。

  ⑤⑦Nancy C.M Hartsock, "Marxist Feminist Dialectic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cience and Society, Vol.62,No.3, 1998, p.407, p.408.

  ⑥柏棣:“读凯西·威克斯的《女性主义立场观的主体》”,苏红军,柏棣:《西方后学语境中的女权主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7页。

【女性主义立场论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回应】相关文章:

碳金融中国市场论文10-08

雷锋的故事央视回应10-05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10-09

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10-26

经济形势与利率市场论文怎么写10-09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空间性10-05

521回应表白语10-06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论文10-08

后现代主义对公共行政的影响10-05

分析后现代主义史学与传统史学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