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优秀

时间:2024-07-04 07:33:22 职业规划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优秀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工作了许久,你还记得当初的目标吗?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职业规划吧。但是你知道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优秀,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优秀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优秀1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中职学校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开展,既是中职教育的内在需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之举。当前,中职学校认识到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定位下,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但是,由于学校职业规划教育落实不到位、学生职业规划认识不足、教材质量不高等原因,导致中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职学校深化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有其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的现状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更加强调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但从实际来看,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存在“职业认知不足”、“规划脱节”、“规划缺乏实效性”等问题,直接影响中职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有效性,不利于中职生的就业与发展。因此,清楚地认识中职生在职业规划中的能力现状,对提高其规划能力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1、学生缺乏职业认知,职业规划疲于应付

  中职教育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但是,中职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不仅社会阅历少,而且缺乏社会的工作经验。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对职业的认知不足,职业规划更多地是应付学校,缺乏职业目标、途径等要素的明确。学生参与职业规划的积极性不高,对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缺乏正确的认识,于是在思想上错误的认为职业规划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因此,学生职业认知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直接影响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有效培养,导致职业规划失败。

  2、职业规划与专业脱节,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

  职业规划是融合、调整的发展过程,强调职业规划与专业相融合,并依托专业知识的支撑,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发展方向。而学生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将所学专业与职业规划相互孤立,出现职业规划“空谈”,不切合专业实际,这样的职业规划显然无法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良好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此外,职业规划缺乏实效性,职业规划能力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教育工作开展。于是,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缺乏教育,规划能力与专业教育不匹配的问题,不仅弱化了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利于学生专业的学习与发展。

  3、职业目标不明确,存在措施不恰当等问题

  中职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差,很大原因在于职业目标缺失,且相应的措施不恰当,以至于学生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脱离专业发展、背离职业方向。在实际的专业发展中,很大部分对职业目标十分明确,但对于职业目标的理解却缺乏了解,以至于职业目标空有“花架子”,而无法在实际当中引导学生的职业发展,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体现都被弱化。因此,学生良好的职业规划能力,关键在于职业目标的明确和相应措施的有效制定。

  二、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差的原因

  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较差,很大原因在于中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落实不到位,在教育中存在教育理念滞后、教材质量不足、职业规划教育缺乏重视等问题。特别是教育理念滞后、缺乏学校的重视,制约了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建设,进而弱化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具有而言,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差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滞后,落后于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

  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中职学校在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教育理念之后的问题。职业规划教育更多地强调职业道德等内容的讲授,而忽视了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职业、认识专业发展下的职业目标。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模式,都是模块化、教条化,缺乏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学生在职业规划教育中,难以习得有效的职业规划能力,最终导致学生职业规划失败。

  2、职业规划教育缺乏重视,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流于形式

  对于学校而言,更多的强调专业课程的教学,对于职业规划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职业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存在教育课时不足、教育内容缺乏实效性。于是乎,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培养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的能力培养。一方面,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而为了专业课程学习,职业规划教育未能有效落实;另一方面,学校在职业规划教育的课时安排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以至于职业规划教育只是新生入学时的几堂课而已,而缺乏课程的科学设置。

  3、教材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

  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在于良好的教材作为支撑。当前,中职学校所用的教材,教材内容陈旧,难以适应并满足实际的教育教学需求。首先,职业规划教育所用的教材质量不高,教材的实效性不足;其次,学校缺乏校本教材的开发,立足于学生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再次,教材过于“空”,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职业规划教育中的知识点无法在学生的职业规划中,起到良好的规范和引导作用,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效性不足。因此,在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中,应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提高教材的适适用性。

  三、新时期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的策略

  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与方向,是全面培养学生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当前,中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差,职业规划能力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强调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三个方面:

1、强化学生职业规划认识,夯实职业规划教育的基础;

2、逐步构建完善的规划指导体系,强化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3、构建“企业”+“学校”的互动关系,强化学生职业规划的有效性。充分依托职业规划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教师队伍的建设,夯实中职学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基础。

  1)强化学生职业规划认识,夯实职业规划教育的基础

  在整个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均不高,很大程度在于学生职业规划认识不到位,以至于职业规划教育缺乏良好的学生基础。为此,为深化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首要工作就是强化学生对职业规划的正确认识。首先,中职学校在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应明确并强化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将职业规划教育作为日常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为职业规划教育创造良好的内在环境;其次,中职学校以职业教育为导向,职业教育应突出“职业性”,而学生对于职业规划认识的提高,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要依据国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纲,设定课程、制定教学内容,提高职业教育的有效性,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相匹配;再次,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应明确讲授方案,并且课程设置应明细化、科学化,强化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能够依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明确的自我定位,为职业发展规划寻找支撑点,进而在人才竞争中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专业知识储备上,都具备良好的竞争优势,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构建完善的规划指导体系,提高职业规划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是新课改下中职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础。在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中,要践行好“生本”理念,逐步建构完善的指导体系,强化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首先,在指导教师方面,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并对学生工作有热情,乐于奉献。因此,学校要强化对指导教师进行教育培训等工作,提高教师在学生职业规划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在管理的过程中,应强化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并与相关的辅导咨询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作为一种日常的教育学服务,为学生成功的职业规划,做好服务工作。职业规划指导体系的建立,就是在职业规划教育中,强化职业教育的服务性,能够为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内外条件。无论是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是长效机制下的服务管理,都是更好地满足学生职业规划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3)构建“企业”+“学校”的互动关系,强化学生职业规划的有效性

  中职生职业认识不足、社会实践经验少,是导致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为此,在强化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进一步构建“企业”+“学校”的互动关系,依托校企合作的方式,促进企业在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参与,提高学生职业规划的有效性。当前,校企合作已成为学校实践教育的重要模式。一方面,学校通过与企业形成互动关系,让学生在企业的实践中,更加清楚地认识所学专业、认识职业发展,这对于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职业发展是一个长远的打算,如何科学有效的制定职业规划,应让学生有充分的职业认识和社会实践。因此,学校应让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到校企合作的企业中进行锻炼。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一次双向选择,让学生在了解企业、职业的同时,也能够从企业的实践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不断地调整职业规划目标,实现更加科学的职业发展。与此同时,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实训制度,让学带着理论知识生走出去、带着知识和实践回到学校,进而正确的指导并规范学生的职业规划,获取职业规划的成功。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在深化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强调职业规划教育的有效落实,建立完善的规划指导体系,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有效性。只有职业规划教育落实到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职业发展,获得职业规划的成功。当前,虽然中职学校在职业规划教育中存在诸多不足,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欠缺,但随着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职业规划教育的科学化建设,着力于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是新时期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点。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优秀2

  一、开展中职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对中职学生的培养,更加鲜明地突出其职业性。中职学生作为未成年群体,与属于成年群体的大学生相比,他们作为不成熟个体,更早地进入职业生涯,并进行职业选择。因此,加强对中职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教育,对其成长、成才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教育部把中职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专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xx]7号文件),明确规定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四门德育课必修课程之一,首次将职业规划课程作为原课程列入必修课中。

  目前,中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从构建量和系统化程度上,缺少理论知识和系统的操作体系,使得大多数学生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他们学习和今后就业的指导与激励性作用。而且,中职生在就业中面临和大学毕业生竞争的压力,缺乏自信和学习的上进心。另外,中职院校本身的师资力量、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总体不高,技术实践教学设备不足,实践合作企业相对缺乏。最后,中职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部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因此,推行专业化、有针对性的中职学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很有价值,也势在必行。

  二、中职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指导原则

  中职学生生涯规划借鉴了职业生涯设计的某些理论和方法,既与职业生涯设计有联系,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所谓职业生涯设计。突出了中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导向性,体现的是人才培养的逻辑而不是资本和工具的逻辑。中职学生涯规划的针对性,

1、学生在进入学校后的价值迷失问题,即不大了解上中职是为什么;

  2、学生在从九年义务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过程中存在不适应问题,即不大明白来职业技术院校究竟该做什么。职业技术学校生涯规划的着力点,

1)抓住学生希望学有所长这一最大的“兴奋点”,以解决好成才的目标定位与价值观定向的问题;

  2)抓住职业教育价值导向与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需求之间的重要“结合点”,以解决好职业教育中的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协调问题;

  3)抓住学生成长由继承期向实践期过渡的这一关键的“转折期”,以解决好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的统一问题。

  中职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与发展的工作理念,提高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化水平;以就业为导向,按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指导;以服务为载体,结合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使学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教育为目标,将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生人生指导的一部分,贯穿教育的始终,引导学生对中职生活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规划和实施,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

  三、中职生涯规划教育的管理工作机制和队伍建设

  成立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学生处或教务处负责牵头,学校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服务体系,负责制定学校中职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实施细则,协调和组织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和咨询工作。保证做好中职生涯规划,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为主力,校内外聘任导师共同参与,专业互补、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要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二级组织架构,配备相应的工作队伍。

  一方面,在学校层面建立专门的生涯规划教育协调和指导机构,在各专业成立生涯规划教育办公室,培养一批具有专业化水平的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教师。每专业配备1~2名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专职辅导员,可由班主任担任。及时反映学校学生的特征动向和问题,要为学生提供个别和团体辅导,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或讲座;开展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的调查研究,制订学生生涯发展计划和培训方案;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为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努力让学生辅导员要经过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教育等专业培训,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教育知识,争取持有相关资格证书。

  四、中职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和形式

  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内外资源要充分加以利用,把现有的各种职业教育载体的.作用积极加以发挥,努力形成符合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职业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和个别咨询辅导体系。把职业教育中的多种教学形式加以配合,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选择不同地形式来开展相应的职业发展教育活动,包括以下方面:

  1、课程建设体系

  开设各类选修课和讲座要以人生导航为目标,有意识、成系统地讲授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使课堂成为学生生涯教育的主渠道。根据不同阶段特点,构建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系统掌握生涯规划和生涯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生涯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2、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结合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不同阶段的生涯发展需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主题活动。如在学校内通过生涯规划的主题研讨与成才论坛、户外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身份的角色扮演等模拟实训、团体合作游戏、生涯规划与职业能力测评等多种活动,去积极探索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的新途径,充分利用校园新媒体,设立生涯规划教育的主题网络平台,积极扩大生涯规划教育的受众面和受益面。

  3、社会实践活动体系

  职业技术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对口的实习单位、参加社会与专业实践,邀请校外有关专家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生涯规划,通过榜样教育引导,来有效帮助学生认识行业信息和职业需求,树立专业精神。

  4、个别咨询辅导体系

  充分发挥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专业辅导人员的作用,为中职学生提供个别生涯规划咨询、职业咨询、测评和辅导。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优秀3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的职业和工作的发展道路。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将帮助大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生就业并非一蹴而就的,正因为一开始毫无准备,才导致最后茫然无措、进退两难。针对职业规划,大学生应从入学的第一天就做好思想准备。首先,对自己要有充分全面的了解,其次多关注感兴趣的职业,并有针对性的培养自身职业素养、锻炼能力,从而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转换。

  二、通过多种途径,全面了解自我

  如何充分的了解自我呢?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来考虑:第一,进行自我反省,通过对自己的反思来获取对于自我的认识;第二,借助老师、同学、朋友等他人的评价间接地了解自我;第三,借助于科学的工具,如,心理测验,用标准化、数量化的结果客观的评价自己。

  (一)锁定职业锚,找准职业定位

  职业锚,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埃德加施恩教授提出的概念。他认为,职业规划是一个持续不断地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逐渐形成较为清晰的自我概念。所谓职业锚,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就是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1978年,施恩教授提出了五种职业锚类型:自主型、创造型、管理型、技术职能型和安全型。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职业锚的研究行列,在90年代又发现了以下三种职业锚:安全稳定型、生活型、服务型职业锚。

  1、技术职能型。这类人的职业发展是围绕其所擅长的一套专门的技术能力或特定的工作能力而组织起来的,他们努力钻研以取得技术上的突破,从而成为某个领域内的专家。

  2、管理型。这种类型的人努力追求全面管理的职位,他们会沿着某一组织的权利阶梯逐渐攀升,直到达到一个能够担负全面管理责任的职位。

  3、创造型。这类人的职业发展是围绕某种创业性努力而展开的,热衷于进行发明,倾向于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最终建立自己的事业。

  4、自主型。这种职业类型的人希望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他们渴望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施展个人才华,最大限度地摆脱组织的限制和制约。他们宁愿放弃提升或工作扩展机会,也不愿放弃自由。

  5、安全型。这种职业类型的人最看重职业安全感,他们不会为了谋求权力而工作,只需要一个适当的职位,寻求能够保障连续的就业、稳定的前途、体面的收入及可靠的未来生活的职业。

  6、服务型。这类人主要期望职业能够体现个人价值观,希望能够对社会的和平美好贡献一份力量,他们往往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

  7、挑战型。这类人不甘于平淡的职业生活,渴望迎接越来越艰巨的任务。他们有着绝对的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征服任何事情或任何人。

  8、生活型。这种职业类型的人更看重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平衡,不会为了职位的提升而放弃体验生活的乐趣。

  大多数大学生初入社会时,还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也就谈不上职业方向及定位了,因而很难在一毕业就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在大学期间就应该做充分的思想及实践准备。一方面,扎实地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提前熟悉社会工作环境,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外兼职等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具有类别多、周期短的特点,使得大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不同种类的工作,从而分析鉴别,找出最佳的工作方向。当然,职业定位并非一经选择就难以改变了,在人一生的职业生涯中,随着所处阶段的不同、阅历的.增加及其它各方面的变化,职业锚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所以大学生在慎重的进行职业定位的同时,也应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做出调整。

  (二)结合个性特征,发现职业兴趣

  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基础上,我们便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是人们对具有不同特点的职业的喜好和从事该类职业的愿望。霍兰德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职业兴趣的测量研究,并编制了一系列的职业偏好量表。他认为,大多数人都可以划分为以下六种职业兴趣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每种职业兴趣类型都与一定的个性特征相联系,选择职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寻求职业与个性特征相匹配的过程。若性格与职业特点相匹配,则能够使人对工作产生极大的兴趣,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三、大学生进行职业定位的建议

  当代的大学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因而需要摆正心态、摆脱功利主义,让自己真正的对工作感兴趣,而不是出于金钱或权利的考虑。其次,切记不能眼高手低,要脚踏实地。虽然在职业初期会充满艰辛,但这一切的历练都是经验的累积过程,它会使将来的职业发展受益匪浅。更重要的,要始终抱着乐观的态度,相信付出了努力就一定会有相应的收获,因此即使一时的失意也不用过分在意,只要按照既定的职业方向奋斗,成功就在不远处。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优秀4

  发展性观点作为儿童辅导的理论架构,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如1967年彼得斯和福拉威尔(Peters &;; Gail Farwell)出版了《辅导――一条发展性的途径》(Guidance:A Development Approach)一书。此后,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逐渐成为美国、英国等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趋势。在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处于边探索、边实践、边改革、边完善的阶段。

  1、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提出的背景和基础理论

  罗杰斯和马斯洛的理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的内在潜能的发挥和自我实现,为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的形成奠定了人性观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发现,一个人一生不可能只从事一种职业,一个人的成功也不一定是在稳定的职业中实现的,更多的是在职业流动中实现的。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和舒伯等人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生涯发展理论”(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生涯发展理论”指出,专业选择不是特定时间点的单一事件,人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

  生涯辅导大师舒伯以年龄为依据,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退出阶段。此后,美国著名职业管理学家施恩根据人的生命周期的特点及不同年龄段所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根据职业状态、任务、职业行为的重要性将职业生涯发展分为几个阶段。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或职业发展教育观念对世界各国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的特征

  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哲学层面,主要是人性观的问题;一个是职业指导层面,即“在读―就业前―就业后”的一体化过程。“以人为本”是“发展式”就业指导模式的理论基础,就业问题不仅是个人选择职业的具体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关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问题。就业服务不仅要为大学生提供一流的服务和一流的就业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完善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发展观是新世纪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一种理念替身。在这种就业服务理念支配下,就业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3、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的“金三角”模式

  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模式的构建涉及两个重要方面:

  1)如何实施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

2)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由哪些人来实施。在分析借鉴我国现行学校职业指导理念工作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初步构建了实施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的基本操作模式,并称之为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的“金三角模式”(见图1)。我们构建的这个金三角模式是由三个小三角形构成一个大三角形,三个小三角形表示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实施的三条主要途径,即个别、团体辅导和辅导网络及企业辅导。其中个别、团体辅导主要针对毕业班学生和特殊的个案或群体,是辅导的重要环节,主要由学校辅导员来负责;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的“金三角模式”的一个特色是指导网络,即调动社区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力量作为指导的支持和保障。这个三角形是通过成长环境将三条途径连接起来的`,学生的成长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之所以突出成长环境是因为我们认为,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的一个关键点在于提供给学生一个促进其成长的发展性的综合环境。下面对这几项内容分别加以论述。

  3.1成长环境。

  营造成长环境是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的基本工作目标。成长环境概念基于环境育人。

  3.2个别指导、团体指导。

  个别指导、团体指导是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的重要工作。该小三角形的三条边包括学科渗透:邮件、电话辅导,小组辅导。建立分组管理机制,每组7至8人,设小组长一名,制定“周周报”制度,对双困群体进行排摸,实行结对服务。教育要求因材施教,职业指导则要求因人而异,而个别指导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导方式和途径。团体指导因其效率高,已达成发展目标等独特的优点,正成为实施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的重要途径。另外,邮件咨询、电话咨询也是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形式。

  3.3指导网络。

  指导网络把学校、社区和家庭各种指导资源充分调动起来,行成一种整体性的指导氛围或环境,使学生在这样一种充满关怀和支持的环境中成长,是指导网络最重要的功能。

  3、4企业指导。

  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零距离职场人士,通过校园宣讲会、各类讲座和参观考察,唤起学生的就业意识,使其对职业生涯有初步规划。高级职业经理人为主,另外包括一部分企业管理者担任辅导讲师。辅导讲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进行个别辅导。通过言传身教,学生不但可以汲取讲师的成功菁华,更可以借助中肯的分析和关键的点拨,在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提早出发。跟随讲师学习,更是学生得到最宝贵的人脉资源的最佳途径。

  4、发展性职业指导理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运用

  4.1就业指导中心

  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架起学生、学校、社会之间的桥梁,对毕业生的择业进行指导,在坚持公正、择优、自愿的原则下,使毕业生学以致用、人尽其才。就业指导中心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执行上级有关就业方针和政策,积极帮助学生办理各种就业手续;

  第二,完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收集、整理、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第三,开拓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展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建设毕业生就业基地,组织各种类型校内招聘活动,积极协助学生参与校内外的求职活动;第四,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和培训,为学生的求职择业、生涯发展、自主创业提供咨询服务。开展求职技能培训,从各方面对求职者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第五,积极开展有关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有效信息。

  4.2就业指导员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的学问。就业指导员既是生涯指导的设计者、提供者,又是引导者、催化者。一方面要加强就业指导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程序,使其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引进心理学或从事专业研究的专业人士来加强队伍建设。这些专业人士不仅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指导,而且能帮助他们制定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质量上提升就业指导员的专业素养,使他们能够主动了解市场,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掌握就业市场对用人要求的细微变化,对人才市场的供求变化、职业发展前景能作出科学的、前瞻性的预测和研究;他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系统的人才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而且要学会咨询方法和技巧,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研究能力。

  4.3辅导员

  辅导员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和学生管理的第一线,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学生。许多辅导员是从大一开始辅导学生直至毕业,与学生相处时间较长,通过平时的工作积累,基本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就业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及时帮助学生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转变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择业技巧,实现顺利就业。因此,辅导员在参与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诸多有利条件,理应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中的重要成员。

  总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整个社会应积极投入到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中,认真做好每个环节,帮助学生完善、提升自己,最终获得理想的职业。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优秀5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已纳入大学生课程教学多年,课程设置准确把握了时代特点和新时期大学生择业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对于培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意义重大。大学生的职业观是指大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对职业评价、择业方向等的认识,是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的指导思想,《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是培养大学生职业观的主要途径。根据调查走访和教学体会,该门课程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取得了积极的实效,对于大学生的专业定位、职业理想、人生规划等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该门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是从对学生的实际引导看,也存在着一些亟待加强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大学生职业观现状

  大学,作为探究学术、崇尚自由的殿堂,刚刚入学的青年才俊,几乎憧憬的都是美好,完全没有感受到其实一段新的、甚至竞争更为激烈的路途已经开始。社会向纵深发展,思维也面临变革,无形的就业压力笼罩着青年骄子,但其中的真滋味,他们还无从感受,其中所意味的,他们也还无法预知。总体看,大学生自我职业规划水平较低。一方面,长期的应试教育,使他们在准确认识自我上花的时间较少、意识不强,到底将来自己适合做什么,甚至喜欢什么,都变得模糊起来;另一方面,社会的价值多元导致了他们本身还没有能力去准确的审视无法预知的未来,而单纯的不同职业取向的评判本身就是一个误区,只有立足特定的个体,才能真正有效开展,而对自我认知的欠缺,使他们在进行职业定位和选择时,充满了迷惘。从抽样调查看,大学生职业观更多地受到了父辈和高年级同学的影响,能较好进行自我规划的很少,很多同学甚至还表达了对所在学校和学习专业的无奈与不满,很少从自我内心和特点出发去规划学习和未来,感性多于理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学现状

  正是基于当代大学生对职业定位、生涯规划的需求,《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这门课程应运而生。课程的建设得到了高校的高度重视,在课程建设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课程教学顺应了时代进步的新变化,崭新的择业观、就业观、职业观、生涯观需要大学生提前全面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其次,课程教学较好地把握了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强调了对不同学生个体的指导,增强了教育实效性,有利于大学生们以此指导自己、调整自己、规划自己;同时,课程教学很好地体现了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作为一门科学的存在,其中的规律、定理和实践理论,既指导了学生如何定位、如何规划,还很好地调试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期许,从另一个层面讲,在整个就业背景已经出现大的调整的情况下,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小觑,其中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与专业结合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还有很大的施展空间。走访座谈大学生对学习专业的认识度发现,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的认识与了解还远远不够,超过一半以上的同学不能准确描述所学专业概况,对于学习专业后对自己职业的定位和影响,认识上也较为笼统,加之在当前更多强调了“凡进必考”的情况下,同学们显得无措。

  2、师资队伍中专职的职业规划老师还非常少,主要是辅导员及其他专职政工干部兼任,且年轻老师居多,对职业教育的了解和投入相对较少,系统开展教学研究的.也还比较少,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3、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该门课程特别要求实现一对一的辅导,需要针对不同学生个体进行差异化指导,但实际操作中,还远远不够。

  三、改进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思考

  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教学与实践,着眼于大学生思想实际,站在整个职业观教育的大背景下,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提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1、职业观教育要与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很多高校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步伐,如将原来大学三年级才开讲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已经调整到大一入校就开课,这对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意义重大。大学入学后,专业思想教育是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切入点,只有扎实开展了专业思想教育,才能为开展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打下基础。实际情况看,步入大学,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是一个笼统而模糊的概念,加之现在一些新设专业,专业建设本身还不够完善,让学生更加迷茫。自己到底要学习什么,包含哪些课程,有哪些可以预期的专业方向,有哪些就业选择……都有赖于扎实的专业思想教育,而对这些的了解与掌握,又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也是能比较好的进行自我规划的保障。为此,对于大学新生,一定要系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专业,熟悉自己的专业。只有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充分的把握,才有可能进行良好的职业定位,才能更好地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教学。

  2、师资队伍建设应逐步实现专业化、专家化

  目前,主要实施的辅导员和专职政工干部为大学生讲授《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本身是十分合适的,但要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倡导尽量让所在专业的辅导员老师为本专业学生讲授《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职业生涯课程有普遍理论的讲授,但要真正提高实效性,就需要授课老师也要熟悉授课对象的专业情况,而本专业的辅导员老师,在对专业的认识与了解上,相对其他辅导员而言,更加全面、准确,在进行具体讲解和指导时,必然更加透彻、高效。二是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授课老师的培训工作。职业生涯指导师已经列入《职业大典》,只有系统的就职业生涯指导进行培训,掌握理论,学习技巧,才能真正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和提高教育实效。专家化的教师队伍,也是确保队伍稳定性的关键。《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授课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或某个学期、几个学分,而应该是贯穿大学始终的,因此强调专业化和专家化,显得尤为重要。

  3、力求教育方式方法的新突破

  这里所讲的教育方式方法的突破与转变,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要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本身是一门科学,它最重要的使命是教会学生进行自我发展与规划的方法。这就要求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过分强调规划的准确度,因为人生的规划与其他的规划显然迥异。二是要改进教学方法,更多地融入讨论交流的环节。在一种启发式的教学环境下,激发学生自我认知的潜能,让他们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和了解那个真正的自己,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明白自己的所需所求。三是要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本身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指导不同的个体,尝试并开展自我职业设计、生涯设计。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显著的个性差异,在具体开展职业定位和生涯规划教学时,要强化对他们的引导,要善于发现和发挥他们各自不同的闪光点。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优秀6

  21世纪,大学生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因此,“90后”大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对其今后的就业、择业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1、“90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缺乏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意识

  当下,许多“90后”大学生缺乏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意识,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刚步入大学,距离今后择业找工作还比较遥远,因而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比较奢侈,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没有形成明确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意识,对于就业择业之事,更倾向于看事实说话,即随行入市。[1]这也导致许多“90后”大学生在择业时将工资薪酬视作首要标准,鲜少和个人的兴趣、理想、优势等其他因素相结合。

  1.2、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与职业定位

  目前,“90后”大学生正处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探索时期,由于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与职业定位,导致他们在进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时,暴露出一些问题,举例来说,有一些“90后”大学生想要进入大公司工作,但从未对该公司的发展前景以及企业文化等做过分析与研究,加上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与职业定位,结果在面试之时就被刷下来,与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公司失之交臂。此外,还有一部分“90后”大学生存在着投机心理,未摆正心态,渴望走捷径成功,欠缺艰苦创业的思想意识。

  1.3、不能准确、客观的评估和审视自我

  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自我评估是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过程中的最初环节,对于其今后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准确、客观的自我评估,是“90后”大学生进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当下有许多大学生对于自我认识过于片面,不够全面、准确和客观,致使出现了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过分的肯定自己,认为自己很优秀,过分放大自己的优点,而缩小或忽略自己的缺点,骄傲自满,过于自负。另一种就是过分的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毫无用处,过分放大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缺乏自信,比较自卑。[2]这两种极端的现象势必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前一种对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期望值太高,难免会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后一种对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期望值太低,难以准确定位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正因为许多“90后”大学生不能准确、客观地评估和审视自我,导致其职业定位不准,就业较难。

  2、“90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意义

  2.1、有助于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90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意义,首先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能够激励“90后”大学生为了目标而努力奋斗。

  2.2、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五大要素,分别是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其中前两个要素是后三个要素的前提和基础。所谓知己,就是要求“90后”大学生对自己能够有客观的认识和准确的自我定位。这样有助于让“90后”大学生清楚地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结合自身的特点及兴趣,合理规划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扬长避短,充分激发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全面提升自己。[3]

  3、“90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对策

  3.1、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对就业市场的管理

  政府及教育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和规范对就业市场的管理,这是促进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决定其能不能发挥效用的重要影响因素。首先,政府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大学生个人职业发展与规划教育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其次,政府部门要不断推进劳动人事制度以及户籍制度等的改革,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3.2、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机制

  为了顺利开展“90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高校要树立相应的教育理念,建立健全“90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机制。首先,要对“90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做好总体布局,统筹规划,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集服务、指导以及咨询等为一体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则教育体系。其次,还要制定相应的“90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制度,切实贯彻执行相关制度。通过这些方式对“90后”大学生开展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能够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基础,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找准今后实施职业发展的方向。

  3.3、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优势

  “90后”大学生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自我的就业竞争优势。首先,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理论知识,夯实理论基础,增加自身知识积累和知识储备。其次,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全方位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最后,培养综合职业竞争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优势。只有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综合职业竞争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3、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逐年增加,因而“90后”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当代“90后”大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今后走向职业生涯所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首先,“90后”大学生应当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也就是俗称的“抗压能力”。[5]一般而言,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或困难,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不要惊慌,不要产生畏难情绪,应当摆正心态冷静坦然的对待遇到的挫折或困难,可将其视作对自己的考验,要敢于迎接考验,迎接挑战。其次,“90后”大学生应积极扩展社交圈,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此外,“90后”大学生还应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实践经验。

  4、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90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缺乏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意识、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与职业定位、不能准确、客观地评估和审视自我等。笔者针对“90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首先,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对就业市场的管理;其次,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机制;再次,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优势;最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希望以上对策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实现理想就业。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优秀7

  一、什么叫职业生涯规划

  我们所从事的岗位工作以及岗位工作的延伸就叫职业。生涯就是生命周期,是一个人从生到死这样一个生命过程。职业生涯是指所从事的职业的生命周期,一般来说,是参加工作到退休时的生命过程。由此可知,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先通过描述自己个性类型,预先撰写生涯“自传”,制作自己的职业生涯档案,通过了解并适应职业,描述所学专业对应的岗位类别与层次,确定有关就业机会的优先次序,来说明目标职业的就职条件与机会。换言之,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就是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大学生为什么要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生,由于社会竞争的压力,从小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被要求好好学习,都有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考好成绩,上好大学”。这个目标成了家长、学校、学生的直接动力,也被社会普遍认可。可是上了大学了再怎么样?很多学生渺茫了。这时候,作为大学的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现实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美好的未来,在大学生阶段就应该明确目标,确定方向,并由此来安排大学的学习生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怎样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社会是个大舞台,需要各种职业、各种人才,很难说谁比谁重要,关键是“适合”。有这样一首诗,“骏马驰千里,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过河不如舟。”所以,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不能一味的追求当“骏马”或“坚车”,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适合当“牛”的就应当“牛”,适合当“舟”的就应当“舟”。

  (一)认识自我。怎样认识自我?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大学生的个人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兴衰荣辱,因此,要将个人的作为与国家、社会、家庭联系起来考虑。每个人都有“公开的我”“背脊的我”“隐私的我”与“潜在的我”,见表1。表1每个人的多面孔对于熟悉的人来说,姓名、性别、年龄等都是我知,别人知的。有些事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或不能让别人知道的这些属于隐私。有些自身的优点、缺点等,别人知道,而自己却不知道。有些自己的东西,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比如说,你的未来、你的潜在能力等。了解自己,就是要充分认识与发掘“潜在的我”

  (二)选择职业

  1、认识职业

  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之前,我们首先选定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和生涯地图。选定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见霍兰德RIASEC六角模型:现实(实用)型R这一类型的人拥有机械和运动能力,喜欢实用工具在户外工作,偏爱工具。调查(研究)型I这一类型的人拥有数学和科学能力,喜欢独自工作和解决复杂的问题,偏爱观念。艺术型A这一类型的人拥有艺术能力和想象力,喜欢从事原创性的工作,偏爱观念。社会型S这一类型的人拥有社交技能,热衷于社会关系和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偏爱人。企业型E这一类型的人拥有领导和演说才能,喜欢有影响能力,热衷于政治和经济,偏爱人和观念。常规(事务)型C这一类型的人拥有文书和计算能力,喜欢在户内工作和组织事情,偏爱处理文字和数字。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运用多种途径所及就业机会信息,制定和实施求职方案。

  2、选择职业的条件

  选择职业或专业既要审视自身的需要和素质,也要符合职业条件与职业要求。自身的需要,主要是自己的主观愿望与追求。农村的孩子,大多家庭困难,需要改善家庭经济条件,需要有一个挣钱的职业。而城市的孩子更多追求理想、兴趣。自身的素质,主要指满足自身需求的自身条件,包括:现在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天赋等等。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是指需要了解职业现状与发展前途。

  3、征询他人意见

  在选择职业时,最好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父母是最关心你的前途的人之一。尽管有时他们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是征求他们对你的职业选择的意见。兼听则明。老师在你的职业选择上的参考意见的.分量较重。因为他们对你、对职业、对社会了解的往往比你要透彻,因此有必要多听老师的意见。同学们都是职业的选择者,对职业调查、了解都努力过,相互参照,对自己选择职业有好处。

  (三)怎样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当职业确定后,就应该制订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确定职业目标,根据总体目标确定阶段目标,根据阶段目标,制订行动方案。当条件变化时,要调整方案,甚至调整目标。

  1、确定职业目标

  职业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需要根据自身的性格、自身的条件、自身的特点和自身的所处的环境来确定职业目标。比方说,一个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大学生,在确定自己的职业方面大致有以下几种选择:将来从事房地产开发,或将来从事设计,或将来从事职业项目经理,或将来从事造价预算等。

  2、制订阶段发展目标与措施

  如果选择职业项目经理作为职业目标,那么就应该分如下阶段实施:用3—5年时间取得建筑工程类专业的本科或专科毕业证,同时取得施工员或质检员岗位资格证,能在顶岗实习时担当相应的施工员或质检员的岗位工作。毕业后2—5年取得二级建造师证,能独立完成中小项目的管理工作。毕业后5—10年取得一级建造师证,能独立完成大中项目的管理工作。

  3、近期的措施

  为了顺利取得毕业证,同时取得施工员或质检员岗位资格证,能在顶岗实习时担当相应的施工员或质检员的岗位工作,在校期间必须做到:学校设置的课程要学习好,保证拿到足够的学分。同时要勤于实习,接触工程、熟悉工程管理程序及实施要点。积极接受岗位培训,参加取证考试,毕业之前能拿到1—2项岗位资质证。

  4、制订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

  (1)个性化,适合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及社会经济条件。

  (2)发展性,合乎个人与职业世界变化的趋势,有明确的大方向和发展台阶。

  (3)现实性,有求学、就业机会;有职业资源;有行动步骤与策略。

  (4)可操作性,有具体的行动步骤与方法。

  5、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1)描述自己个性类型;撰写生涯自传;制作生涯档案。

  (2)描述所学专业对应的岗位类别与层次;确定有关就业机会的优先次序;说明目标职业的就职条件与机会。

  (3)规划和管理自己的生涯。

  (4)制作中期生涯月历和行动方案;定期评析和优化自己的生活,及时解决生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制定和实施求职或创业计划;运用多种途径所及就业机会信息;制定和实施求职方案;办理毕业、就业手续。

  (5)描述自己的优势和生涯志趣,说明自己的生涯价值与责任。

  四、结论

  通过上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组织学生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证明,学生们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明显增强,毕业后,发展更快,成效显著。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优秀8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一生中所要经历的职业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学习、工作、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发展趋势等。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单一的概念,它是与家庭、组织及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个人家庭、工作和社会等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一个人的职业期望或多或少会有些许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学习方向、职业发展、爱情规划等,职业生涯规划是否系统,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人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用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行程符合社会所需求的思想道德的一种实践活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充分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和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和提高自身所需的综合素质,如品格的塑造、个性魅力的培养、人际沟通的技能、团队合作的技能等;将引导大学生培养在专业方面所需的基本素质,即提升自身所学专业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应当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找准目标,包含学业目标、生活目标等,遵循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枚“利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一)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用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他们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完善其社会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的在于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目标,并不断地提升自我,从而获得学业和事业的成功。其本质也是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一个过程。

  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在一起,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对学生的共性教育出发,实现个人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现实目标和职业目标的有机融合,从而帮助大学生从职业规划的探索期向成熟期过渡,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更加合理清晰。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都在于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们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二)教育过程上的融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上是将思想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的自身需求,使其思想观念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一致。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实现个人发展为基础,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职业需求,指导学生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实现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环节和过程中,正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为培养人才服务、为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职业观念的转变过程。因此,在二者融合的基础上,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来说,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补充,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三)教育内容上的互通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含了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诸多方面,其重要内容在于“德”的教育。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不仅包含设计职业方向、职业指导、职业能力培养等,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好的实现自身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内容上互通,从思想理论上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同时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从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及实现的途径。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上是相互渗透的,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两者在内容上的相互交叉及互通融合会进一步扩大。

  (四)教育功能上的互补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发展、职业指导为桥梁,它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出发,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逐步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需求的道德观、价值观,为其职业规划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道德问题的重要补充,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不仅达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也体现了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因此,二者在教育功能上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二、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载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内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的分析影响他们职业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客观的分析自身特长、兴趣、个性等,充分挖掘潜在能力,进行个人职业目标的合理定位。

  因此,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和极大的动力性,通过指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逐步内化为大学生个人发展、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更加贴近学生的个人和现实需求,更易于被学生所接纳,从而内化为其职业能力,激励学生为实现职业目标而不断努力。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始终贯穿其中,使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一方面,要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深度,积极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形成浓厚的氛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帮助学生解决职业发展中需求,又达到了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将培养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队伍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队伍相结合,构建多位一体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价体系。

  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职场训练。一方面,要广泛的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如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教育等,将谅解相结合,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未来职业体验,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校园文化载体和实践载体充分运用于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职场体验活动,更早、更全面的了解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了解社会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通过将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贯穿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各个环节,形成“三位一体”(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格局。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各个环节,真正的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从而指导和帮助学生,同时也要学会区分不同的学生类型,学生不同层次的职业需求,深入细致的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实践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其阶段性和系统性。如在一年级,主要进行养成教育,侧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在二年级,主要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侧重进行生涯设计;在三年级,主要开展实践创新,进行职场训练,侧重拓展素质;在四年级,主要开展就业辅导,侧重择业、就业。虽然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学生的需求也不同,但是每个阶段又彼此相通,互相补充。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优秀9

  当前,我国每年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但是只有少部分能够顺利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当前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加强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改变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在就业压力巨大、竞争激烈的今天,促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是相当重要的。从我国高等院校的就业情况看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缺乏实际的就业指导方面,众多的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表现的很茫然,这也表示必须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清晰定位,正确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活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更高,同时为保持市场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势在必行。

  (一)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

  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就业观念,选择自己向往的职业,引导大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正确定位自身价值,促使其认识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便其采取正确的计划实现目标。同时,有针对性参加实践性的活动弥补自身不足,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激发自身的潜能,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与理想。

  (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制度是以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机能为核心的教育方式,忽视了人才培养方式与市场发展情况的结合,所以需要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的就业方式进行培养。大学生在进大学之前希望能够实现自身的人生机制,但是其方式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给予其正确的指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实际的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培养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生涯起步较晚,当前仍是处于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教育部门逐渐认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当前,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

  由于我国缺乏针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系统研究,导致其仍旧停留在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和人职匹配理论上的教育,缺乏针对实际市场发展的大规模调查研究分析。在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上,还仅仅针对毕业生和就业的指导,对大学生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系统性的指导。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意识的淡薄

  众多的应届毕业生求职时都是将待遇与机遇作为求职的第一要素,导致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市场需求以及就业形势相违背,职业价值观模糊,导致大学生的求职就业的压力和负担加重。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通过自身对社会的认知和对自身职业方向的调控,学校教师只是起到正确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三)缺乏专业的人员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正确指导

  我国教育事业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导致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忽视,更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且各大高等院校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大多数都是德育教育、学工处教师、就业指导部门人员进行指导,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会议多为各院系书记、辅导员等,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所以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效果差,不能够很好地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情况。

  三、改进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建议

  (一)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树立适合自身的职业理念,所以高校应将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并且根据不同阶段进行不同侧重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认清楚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增强器自身的职业竞争力,为日后的求职打下基础。

  (二)加强专业指导教师的培养

  职业规划指导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所以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或者进修。同时聘请校外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对学生进行咨询指导,逐步建立高素质的专业教育人员。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通过以上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情况,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优秀】相关文章: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02-15

职业发展规划优秀范文10-08

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优秀)07-20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书11-09

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划02-15

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范文05-07

简短的职业发展规划范文优秀05-22

职业发展规划02-09

职业发展规划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