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探讨形而上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重大意义论文
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总概括,并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学指导。中医学就是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孕育中成长起来的,其充分吸收了传统哲学的精华。中国古代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医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和智慧启迪。医学需要哲学,是指现代医学在以延长人的寿命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的这一特实践活动中,需要哲学的态度、理论、思维与方法来弥补、丰富、完善、处理医学活动中因科学技术的单一工具理性之欠缺与不足,实现医学在观念与实践双重层面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的“人学”转向。著名中医学家任继愈老先生提出中医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中医的本原问题,也就是生命的本质问题。几千年来,中医学在对人体,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积累了异常丰富的理论,形成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中医哲学。它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以及所特有的思维、表达方式为我们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形而上”哲学思想的产生和认识过程
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以及博览历代著名中医学家著述,发现中国哲学中《周易》对中医哲学思想有着深远影响,特别是“形而上”哲学思想对中医学具有重大意义。《周易》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经典,融天道、地道、人道于一身,而中医学以天、地、人合一为医魂,唐·孙思邈认为“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易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阴作者简介:刘祝贺〈1972—广男,主治中医师,硕士。研究方向:针灸推拿。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也,非形而下明矣。《素问》对这个“形”有具体描述,如“气合而有形”,“气聚而成形”。气聚合以后就可以构成有形质的东西,形而下的东西,器世界的东西。那么,气还没有聚合以前显然就是一个无形的、形而上的状态。明清思想家王夫之云:“形而上者隐也,形而下者显也,也即可见与不可见之别,但它却不能被化约为有与无之别。”所以,世界就分一个形而上,一个形而下,即一个道,一个器。器就是有形质的东西,叫做形而下。很显然,现代科学所探讨的物质世界,就是这个形而下的器世界。这个无形的“形而上”的东西,就称之为“道”,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
《道德经》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说明“道”是很难捉摸的,它是普遍存在和适用于宇宙万物的一种规律性,因而是相当抽象和具有代表性的。类似于数学中的代数学一样,需要具有将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都统一代表的功能,它让我们从“形而上”的层面来探索中医,也就是透过具体的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是对人体生命科学更高层次的认识。哲学家冯友兰以其擅长的理论思维方式剖析中医学这一中国文化的重要层面,将中医理论研究上升到哲学”形上学“的高度进行了深人的理论分析,确定了中医理论的哲学性质,为中医哲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形而上”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重大意义
“形而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中医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中药学”、中医病因病机“气化理论”及临床“治未病”上,现逐一阐释。
2.1在阴阳五行中的体现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滋生、发展及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5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5种元素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和阳,最早是指阳光的向背,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将其扩展到“形而上”的层次,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2个方面。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2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正是这种高度抽象将自然界的各种有形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性质及作用归属到五行的无形特性中,特别是将五行配五脏、五行配五味,使其能运用到医学领域有重大意义。它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宇宙万物间生理状态的合一。
2.2在中药学中的体现 中药的药性是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中药四气又叫做四性,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4种药性,中药的温热与寒凉是与疾病的寒凉与温热相对而言的。《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中药5味是指中药具有酸、苦、甘、辛、咸5种味道,《素问·至真要大论》:“辛能散能行,酸能收能涩,甘能缓能补,苦能燥能泻,咸能软能下。”这就是先哲们高明之处,运用最朴素的哲学思想凝炼提取出它们的共性,使不同的万物统一到一个共同的无形的属性上来,并且与阴阳、五行的属性相接轨,使它们在一个共同的层面上相互联系。即热性、温性的中药属阳,寒性、凉性的中药属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素问·五脏生成》:“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中药的四气五味就是其化学结构特性的反映,但不是某一具体的化学成分,而是众多化学成分在广义酸碱上的共同体现,是宏观的,一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太多,现代科学尚未完全表达。先哲们将其分类为寒凉温热平,酸苦甘辛咸等,以简驭繁,显示其客观物质世界的优越性㈨。也就是说在“形而上”的层次上找到了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将中药与人体紧密联系起来,并有理有据地运用,调节人体整体平衡并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1.3在中医气化理论中的体现 “气”的概念的形成也是“形而上”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医学从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这一基本观点出发,《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与宇宙万物一样,也是天地之气、阴阳交感的产物,是物质世界有规律的运动变化的结果。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而无形可见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人,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是言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不有升降出人。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非常重视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形成了独特的人体气化理论,宗四圣之旨,参以己见,提出了“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的理论模型,用“一气周流”一词来概括较为恰当。“一气周流学说”切中人体生理的本质,是从最本质的气的层次来阐述天地、人身之气的运行,可以让我们执简驭繁,对变化万千的疾病,通过症状透见本质,从而对疾病进行精确定位、准确治疗可有效指导临床辨证立法。“一气周流学说”认为阴阳五行之气的气化造就了天地间有章可循,周而复始的运行与演化;人体内部各脏腑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生化代谢过程,无一不与气化有关。临床上要善于从象以辨证用药,运用“形而上”哲学方法将察四诊的“有形之象”上升到察“无形之气”,我们观察到的不仅仅是有形的肉体躯壳,而且要“看”到人体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变化,借气而断病以用药,将阴阳五行、脏腑气化、药物等都统一到“一气”上来。只有透过有形的人体,而上升到人体气化的“形而上”的层面上来才是中医的思维方法,否则把握不住疾病的本质,难免落人“头痛医头,脚疼痛脚”的窠臼。
2.4对治未病的意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有患者感觉身体不适,但各项检查均无异常。其实在中医看来患者身体的阴阳平衡巳经出现了问题,已经是“已病”的程度了。因此,为医者不但要善于治病,更要善于识病。疾病在未病的阶段,在未成形的阶段,你能否发现它,截获它,使它消于无形。像扁鹊望齐侯之色一样,病还在皮肤就发现了,在皮肤就进行治疗应该容易得多。《灵枢》:“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无形的东西,属于形而上的范畴,只有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通过对人体气机的把握,掌握了人体的无形的气机变化状态,才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及早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人体气机运行回到正常状态。
3结语
中医学运用易学哲理及“形而上”思维模式,从整体、动态、综合的角度进行研究,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防治的规律,建立天人相应、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的医学模式。它脱开具体形态,从整体上把握规律,或用系统化的思想来阐释规律,正是中医学术理论思维最重要的特征。“形而上”和“形而下”,实际上是抽象与具体、本质与现象、意识与存在的关系。实际上中医学是道器合一的统一体,并且它强调要形气相依,形神合一,但是,总的侧重却在道的一面,神的一面,气的一面。它是一门以道御器,以神御形,以形而上御形而下的学问。因此,只要中医工作者运用“形而上”哲学思想指导中医临床,掌握了人体的本质规律,就能做到技术高超、游刃有余,一样会获得养生治病之道。
【探讨形而上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重大意义论文】相关文章:
基于巴什拉的哲学思想探索论文10-12
建筑文化探讨论文10-09
建筑风格探讨的论文10-10
谈哲学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10-12
基于徐老教学的哲学思想综述论文10-13
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论文(精选5篇)10-13
赵爽的数学哲学思想与应用价值论文10-09
中医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教学改革探讨10-26
中国哲学精神的探讨论文10-09
探讨小学教育的新模式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