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荐]让真情自然流露六年级作文400字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让真情自然流露六年级作文4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让真情自然流露六年级作文400字1
一、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探究式学习被少数成员主导
探究式学习通常采用的是组间异质的方式,将知识水平、言语表达、质疑程度等表现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形成探究小组,目的是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但是在实践中因为中小学成绩因素的影响,探究式学习常常被少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主导。例如,“几和第几”的学习中,教师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分为三个探究问题:第一,“几”的数学含义;第二,“第几”的数学含义;第三,举例说明“几和第几”;第四,在小组间开展“几和第几”的练习。以第一个问题为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总结含义,即回忆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过几,举出十个例子,分别说出具体例子中“几”的含义,探究小组由8个成员组成,但是在小组发言中只有3名小组成员发言,即使其他成员有相对应的补充,也都被这3名成员予以否定,在该小组的展示中,也只是由这3名成员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其他成员要么没有展示,要么是根据3名主成员的安排,进行一些简单问题的回答,或者是读数学含义。这样的探究式学习成为少数学生展示和讨论的舞台,没有成为促进小组内每一个成员发言和能力发展的机会,这是与探究式学习的精神相悖的。
(二)探究式学习没有发挥教师的促进作用
探究式学习不仅需要与同伴进行交流,而且也需要教师发挥促进作用。在实践中,可以看到教师将小组学习的任务布置给小组后,便开始自己看教案,或者在小组间随意走动,等待小组合作的结束。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新知识都能通过生生交流解决,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疑惑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间交流规则的遵守需要教师的监督。例如,在“通分”第一课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通分是需要把不同分数的分母用相同的分母表示的内涵”能够理解,但是学生在找公倍数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以及对于最小公倍数如何确定存在疑难,通过学生间的探究并不能完全解决,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已有知识进行讲解和说明,提升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
二、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组织探究教学的内容
小学数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第一部分是要求学生识记的概念的内容,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的认识,这是学生结合实物可以掌握物体的基本特征,并在生活中进行辨识,这部分内容没有思维分析和理解的难点,只需要学生借助实物进行认识,不需要以探究教学的方式开展。第二部分是需要补充大量逻辑知识,或者需要超越学生年龄特征的数学分析能力才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个过程中需要联系学生之前关于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更为重要的是涉及进位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在学习阶段,教师应该为学生示范做出标准作答的步骤,引导学生按步进行计算。对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说,探究进位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会造成许多解题错误,影响学生规范解题习惯的养成,这些内容还是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比较适合。第三部分是要求学生理解的一些教学内容,例如,在“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过程中,交换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熟悉的,而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也是比较简单的,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结合已有的知识就可以解决,像这样的知识的课堂教学可以探究教学的`形式开展,一些知识的扩展式练习中,例如,“钟表”的认识,这个知识学生在学习后知道了识别的方法,但是要真正认识时间,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学习,进行不断的练习和训练。
(二)合理组织探究式学习的形式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探究式学习都是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以及教师的指导组成,这种形式的探究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的客体向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转化,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学生都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来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有限教学时间内的少量内容的补充并不能充分地解决问题。因此,我提出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整节课探究学习与课程内容局部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保证教学深度和学生探究学习的黄金点。例如,“角的度量”的学习,不仅需要教师通过对角的度量的方法进行示范和讲解,而且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学习,利用同伴的力量纠正自己的度量错误,掌握正确的度量方法,这样的内容应该以局部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对于在加法交换律教学基础上的乘法交换律,则可以完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开展整节课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融会贯通的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的提高。
让真情自然流露六年级作文400字2
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因粗心大意解答数学问题而出过糗吗?我在这一方面就有着深刻的教训呢!
因为我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妈妈经常叫我用数学解决一些我们家厂里的事情。这天,妈妈叫我到离厂不远的供电局交电费。我发现厂里的用电缴费标准是这样的`:用电量不超过14000千瓦时,就按每千瓦时1.2元收费,如果用电量超过14000千瓦时,超过部分的单价可下浮10%。
我们这次的用电量是27138千瓦时,该交多少钱给供电局呢?我拿起笔在草稿纸上飞速地计算起来;
27138-14000=13138(千瓦/时)
14000×1.2=16800(元)
13138×[1.2×(1-10%)]
=13138×[1.2×90%]
=13138×[1.2×0.9]
让真情自然流露六年级作文400字3
摘要:小学教育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学科,但是由于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很多小学生在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中会比较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小学数学学困生这一问题也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直接影响到了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当前阶段对于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已经成为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提出转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随着近些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阶段的教育中也明确的提出: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小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不出现偏科的现象。目前小学阶段的教育中,语文和数学还是最主要的两门学科,相对于数学课程来说,小学语文因为有较强的故事性,所以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很多小学生会认为学习数学很枯燥,除了背加减乘除法的口诀就是背一些数学公式,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给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增加了诸多困难。实际教学中,学困生的问题或多或少存在于每个班级,然而学困生的形成大多数都不是因为学生智力的问题。如何转化学困生,是当前我们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1学生缺乏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难以学好数学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态度,大多数学困生会因为觉得数学学科枯燥乏味,因而在学习数学时会比较随意,往往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此外,还有的学生因为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也比较落后,从而导致自信心的缺乏,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学什么都学不好,面对数学更是产生了畏惧心理[1]。这些都是造成学困生不能学好数学的主要因素,同时也让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大感头疼。
1。2教师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说到数学教师,很多学生的第一印象都会觉得数学教师大多数都很刻板严肃,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距离感。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很少有感情投入,关注的重点往往只在对知识的讲解上。还有少数教师只喜欢数学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甚至还有厌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从而造成这些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学心理。再加之本来就比较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加抵触数学,最终导致学生更加难以学好数学。
1。3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学习习惯需要学生通过长期的实践来逐步建立和养成。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习惯的好坏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着巨大影响。大多数时候,学生的学习品质都是由他们的学习习惯所决定的。学生如果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以及学习意志不强等问题,而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学生更难以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此一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大多数学困生的不良学习习惯都表现为: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无法独立完成数学作业、没有良好的读题和审题习惯以及完成解题后没有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科学和严谨,同时数学还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这也是学困生不能学好数学的主要原因。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就需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使其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趣得到提高。由于小学生年龄还小,通常都比较好动,容易对身边的新鲜事物感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2]。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课后作业,让他们回家之后利用废纸张自己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各一个,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裁剪和粘贴制作纸盒,制作过程中可以参照自己的铅笔盒和家中的收纳盒等。最后要还要在课堂上表扬做得好的学生,以及耐心的指正做得不太好的学生。这样一来,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授课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达到了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2改进教学方式:
教师要积极改进当前的教学方式,教学流程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同时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开展例如: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以及动手操作等多种新式的教学模式。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知识更加直观,从而让学困生也能够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从中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且接受所学的内容,以此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为学生介绍有关数学的发展史和小故事,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此外,教学时还需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数学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由于数学学困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深入浅出的进行教学,适当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标准,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数学基础上发挥出最大的潜能。2。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的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有良好的表现时,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并且尽量的为其创造条件使其能够重复出现,从而使学生形成习惯。对于那些不良的表现,教师也要及时的给予否定,使其出现的机会减少。教师要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以此增强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进而达到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制定学习目标,并且经常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验收,发现有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的进行修改。尤其是在目标制定的初始阶段,不能给学困生制定过高的学习目标,要让他们从中能够体会到完成目标时的成就感。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帮助其养成给自己制定学习目标的好习惯。
3结语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数学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细致有效的开展这项工作,既要帮助他们改变对数学学科的思想认识,同时还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才能让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刘艳芝。探究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J]。中华少年。科学家,2017。(01):120-121。
[2]赵广江。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与学习心理分析[J]。林区教学,2017。(01):83-84。
让真情自然流露六年级作文400字4
如何寻找或选择研究课题,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研究课题?一般来说,数学教育研究的课题主要是从数学教育实践和理论文献中选择。更具体地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找、挖掘、发现和选择数学教育研究课题。
1.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寻找研究课题。
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材的结构、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活动情景及练习的M置等问题。如《新数学读本》将问题的提出作为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第一册共有五个单元,有五个主题图:勿走进数学乐园;②小动物上学;.文具店里的数;④我们去郊游;⑤森林运动会,让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提出问题。面对教材的编排,我们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如何指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一年级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一年级学生是怎样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他们提问的水平与解决问题的水平有性别差异吗?
这些都可以作为课题进行研究的问题。
2.从教学的困惑中发现研究课题。
在数学教育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困惑,有的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例如,以往采用较多的课堂教学方法,住住是教师讲、学生听,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可总还有一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同是一个老师教,为什么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豪无兴趣?作为数学教学一线的教师,是否可以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小组台作学习”、“参与式教学”来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是否可以改变原来的课堂教学结构,把班级授课制与小组讨论结台起来,并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学习活动,以增加学生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是否可以调整原来的教学内吝,处理好教材,等等。又如,推行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这样的困惑:计算教学中究竟是情境创设重要,还是复习旧知识重要?如何处理好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实现计算教学的效益最大化?又如,要算法多样化还是算法优化?何时优化?如何优化?
再如,如何开展小组台作学习,怎样的小组台作才是有效的?解决这些疑问或困惑1没有现成模式可借鉴,但实R}者可以将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探寻解决的方法或策略。
3.从讨论和交往中捕捉研究课题。
教学座谈会、教育思想研讨会、教学经验交流会、数学教育学年会、数学教育专题讨论会,等等,参加这些会议,可以获得一些研究课题。平时听课后的一次讨论,也会启发自己或他人的思考,进而想出新问题。每当听完一次学术讲座,也可能会使人想到一些新的问题,拓宽新的思路,认识新的领域,也就形成了许多研究课题。尤其是与有关的专业研究人员接触(参加有关的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也是一种和专业人员接触的机会》,向有关课程的教师、教授或研究机构的专家请教,讨论自己感兴趣领域中的问题,也可以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N.
4从过去的研究中挖掘研究课题.
数学教育研究如同大范围的教育研究。有的研究不仅探求其所要研究问题的答案,而且也从其研究问题中得出不少值得研71的问题;有时住住是在回答原问题的同时,提出了新的问题。新发现的问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探讨。
例如,有的研究报告,常在讨论部分提出做进一步研究的建议,这些建议便成为别的.研究者发现问题的良好来源。有的教育研究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特点,在某一阶段只能完成研究的一部分工作,解决一部分问题,而余下部分需要人们去继续完成。通过前人过去完成的研究,可以发现还余留什么问题有待于后人研究。有的教育研究具有乡元性特点,在一项研究中仅能研究若干变里或因素,故通过阅读过去的研究论文中所研究的变里或因素,可以引发对其他变里或因素的研究。有些研究由于对某些变里或因素未加以控制,或没有发现,因而造成许乡研究的结果相互矛盾。为了消除这些矛盾冲突,可以改变原来的研究设计,在新的研究设计中,增加新变里或控制其他变里,以观察结果是否仍然不同。因此,从过去的研究中,可以得到许乡启发,发现新的有价值的研究课Mc
5.从文献的阅读和分析中构思研究课。
阅读和分析各种理论文献、数学教育类报纸杂志、数学研讨会议论文集、专题资料集以及获奖论文集等,可以从中了解到,在相应的领域内,别人已经做过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存在哪方面的研究空白,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从中受到一些启发,构思值得研究的课题。其中或是别人尚未注意到的I司题,或是尚有争论的I司题,或是虽有进展但仍可作进一步研究的I司题。如,关于,li岸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问题,并不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有的研究者关注影响数学问题解决的各种变里;有的研究者从问题解决过程的实质着手研究,还有的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但阅读教育书刊、理论文献,仍可发现还有许乡问题有待研究。又如,数学问题解决是不是存在性别差异?数学学习的主体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阅读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否存在相关,等等,这些均可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
6.从对某教育现象进行观察而形成研究课题。
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若能对某些教育现象悉心思考,跟踪观察,也会从中发现和形成颇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如对学生厌学数学现象的观察,形成研究课题:数学厌学学生的特征研究。又如,针对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开展“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再如,对“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形成“数学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的课题。事实上,教师只要是教研的有心人,总能从对众多的教育现象观察中发现而形成研究课题。
7.从课题指南上选择研究课题。
国家、省、地《市)、区(县)的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研机构,每年都发布《或招标)教育科研课题指南,提供给中小学教师进行有迭择性的研究。如:以下是20xx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提供的小学数学论文或课题研究《部分)迭题参考:
(1)幼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技能或问题解决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的个案研究;
(2)“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评价内吝与方式的研究;
(4)小学数学课前基础调查的作业设计研究;
(5)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吝的相关知识背景研究;
(6)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7)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8)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
(9)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的研究;
(10)问题解决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教师可在“指南”中选择适台自己研究的课题,或对“指南”中的课m进一步具体化,提出符台自己教学实际的问题来进行分析研究。
让真情自然流露六年级作文400字5
摘要: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教学和其它教学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内涵与意义,着眼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键点,探讨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教学整合的主要模式,并对整合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 教学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内涵与意义
1.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多种感官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行说教式的教学,媒体运用单一,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乏味感。如何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动画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设计制作出包含动画的课件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几分之一》一课时,我们设计了“猪八戒吃桃子”动画。滑稽的人物,优美的音乐,诙谐的解说,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乐学氛围,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易接受,为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它比传统的手段激趣,效果要好得多。通过有趣的动画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提供了要思考的问题,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2.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学生学习一个知识,一般都要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一个过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不易理解。关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采用实验的方法,把圆分割成16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2πr。但是,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难于操作,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再者用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时,让学生想象出分割的份数越多,拼得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渗透了“极限”思想),这对于小学生来讲很难想象,学生所看到的只能是把圆拼成的一个长方形,致使学生对所推导出来的公式的精确性持怀疑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利用动态展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使抽象化为具体,化难为易,以达到最佳效果。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可以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突破一些教学上的难点。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讲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用传统手段,包括直观操作、投影演示等都很难把要害讲清楚。而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方便地演示:将两个角平移重叠,将角的两边长短随意改变。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过程,小学数学论文很容易地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增加了教学容量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具有常规电教媒体的特有功能,并且能综合它们的优点。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张嘴巴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它们都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将以前需要在黑板上抄写的教学内容事先做在课件中,上课时鼠标、键盘轻轻一动,教学内容立即呈现于屏幕,节约了板书的时间;大大增加课堂的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复习课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效果尤为理想。边复习,边进行课内练习、矫正练习、迁移性练习,并在其中加上习题答案,及时进行错误订正,可以大大缩短教师板书时间,一节课下来,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学习的状态。
4.优化了练习,深化了学生思维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可以达到优化练习,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手段,它需要有坡度、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练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省时、容量大、拓宽思路的特点来强化练习效果,提高练习效率。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我们就利用计算机创设“虚拟商店”让学生当售货员与消费者,进行仿真练习。
由于信息技术演示具有“应变”、“重复”的功能,因而这种练习可不断重复,使练习效果不断强化。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主要模式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可以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索与生活紧密结合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分析问题,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逐步养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其操作程序如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变抽象为具体,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反响,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其形、声、光、色并茂,更易于学生的接受,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易于唤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2.主动探索,尝试解决——这一过程的设计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归纳思路,提炼方法——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交流后,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归纳反思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使学生思考形成共识,以完成知识形成条理化、系统化。
4.练习巩固,适当扩展——练习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延伸,是学生实践活动的体现。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设计一些变式练习和一些开放式的练习,以唤起学生创新思维。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1.不要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忽视先进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有的老师认为软件越高级,会用的人越少越好。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现代化,远胜于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教师要认真钻研教育理论,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规律,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驭下发挥最佳作用。
2.注意信息技术与传统工具达成平衡。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学生学更多更深的数学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开拓了广阔空间。但是,它不能被用来代替基本的数学活动,如实际观察、直观感知、基本运算、逻辑推理等。因此,应当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传统的纸笔运算、逻辑推理、动手操作、画表作图等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3.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交流。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方面,因此课堂上要加强生生及师生间的语言交流,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出现由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机灌”,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心灵封闭”现象的产生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无疑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扬长避短,努力使之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开创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让真情自然流露六年级作文400字6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应让学生养成听、说、读、写的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学习习惯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起始阶段,更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教师埋怨学生“不会说”、“不会听”、“不会想”,没有想到如何使学生“会说“”会听”“会想”。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说得不完整,“浪费时间”,“不如我说给他们听”,剥夺了学生说、听、想的权利。课标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已有许多教师写文章指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也列举出培养哪几方面的良好习惯,值得借鉴。在小学数学低年级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怎样培养呢?具体到课堂教学又应怎样操作呢?
一、会听
听是学生首要任务。听什么,怎么听?刚入学的小学生在这方面是不了解的,教师要注意培养。1.听老师在讲什么?让学生学说一遍。听老师讲错什么?让学生指出来(说出来),这样培养他们专心听讲的好习惯。2.听小朋友们在说什么?让学生学说一遍。听小朋友哪里讲错了,你有什么不同意见?你想怎样说?这样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3.在听的培养训练中,教师切记:教师说话的语速要慢,使学生感到亲切;语句要短,学生容易掌握;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认真听,认真记忆,不打断学生的说话。对学生的语言,要有明确的要求,并及时给予评价。“听”的习惯培养要贯彻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一堂课中。
一、 会说
“说”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有明确的阐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对低年级的具体要求:“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想”“、听”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总之,“说”功的训练,由学生不知从何说起、不会说、不完整、不准确地说,通过教师的辅导、引导,使学生逐步地会“说”,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 会写
低年级的写字很重要。教室的板书和范例是楷模,教师写得怎样,学生就写什么样。写字要认真,不是一句空话,这要教师一笔一画地教,不但要工整清楚,而且要正确无误。一个数字、一个符号都不能马虎。不能随随便便找一张纸来写,有的学生写完就扔掉,这种习惯很不好,不但浪费了纸张,也忽略了在草稿纸上计算也应养成的良好习惯。
三、 会做
“做”指的是操作。1.操作不仅有利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也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展。通过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操作不是可有可无的,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操作浪费时间,不好组织等,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学生的操作就是动手活动,学生观察某物体或操作某学具,认真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有关数学知识,使之不断提高,增进理解力。3. 操作要注意方法的指导。操作前,教师要讲清操作的目的、操作的方法,操作要选择恰当的内容,操作要和语言相结合,操作中可以互相交流,通过有序的操作后,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操作的结果进行抽象概括,得出结论。操作要适时、适量和适度,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总之,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应让学生养成听、说、读、写的好习惯。
小结:只有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索的机会,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让真情自然流露六年级作文400字7
1寻找生活化的素材
虽说数学和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有差别,但是我们仍不可忽略两者间的紧密联系性,因为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不可脱离实际生活而无意义的存在。所以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老师要精通数学教材,将生活中与数学课本内容相联系的状况带入课堂,使理论课堂与实际生活接轨。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老师可以收集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运用轴对称原理建造的建筑、工艺品等,让同学们将轴对称这一概念完全理解,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物体,充分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熟练运用。同时还应指出,由于数学与生活侧重点的不同,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与生活中人们所认为的轴对称图形是有一定出入的。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注重丝毫不差的精确度,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则被允许有一定程度的偏差,比如人体,由于人的双眼或者双手有正常范围内的偏差,以严密的数学思维来看,人体不属于轴对称图形,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体还是被当作轴对称图形的典型。通过数学视角和生活视角的对比,让同学们找出数学和生活间存在的联系和不同,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和生活不可忽略的联系和分歧,打消“学习数学无用”的顾及。
2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对理论的接受程度较弱,想要他们实现对数学理论的完全理解,一定要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能为了数学而数学,数学问题的提出要有意义,有现实依据。在学习“24时计时法”时,老师对于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不能脱离实际生活状况,因为24时计时法的学习是为了日常生活二服务的。因此,老师应避免提出一些在数学角度具备思考意义,而在现实生活中完全无意义可言的问题。
3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我们已经谈论了多次,数学是为生活而服务的。所以,数学课堂不能够脱离现实生活。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依据所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出相关的生活会情景,这样既方便学生的理解,也有助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相关内容时,老师应摆脱那种纯粹数学角度的问题,例如给学生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让学生求出图形面积。这种问题与实际生活状况是有很大出入的,因为现实生活中很难有什么地方的样子是完美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不能单纯依靠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将现实问题解决。因此,老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不规则的图形带到课堂,让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求出图形面积。图形的面积不是依靠一个计算公式就可以简单求出,还需运用到先前所学的余数或者之和三角形的面积内容,老师可以将未学到的公式教给学生,以便在解题时运用。
4促进学校、家庭与社区间的合作
使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另一条途径就是让学生亲自投身与社会实践,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经验理解数学知识。可以通过学校、家庭与社区的合作来完成。老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制作统计图,统计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小区一年的水电费变化状况,也可以是自己家半年的水费变化状况。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总结概括小区水电费或者自己家水费的变化说明了那些问题,以及今后自己小区或者家庭应该怎样做来减少水电的浪费。通过这种实践,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思考能力,而且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作用。实现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是促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重要性的要求,也是使数学为生活服务的作用的充分展现的要求。实现小学数学的生活化,首先应正确理解数学生活化的含义,认识到数学和生活各自的本质和特点;然后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寻找出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素材,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避免数学问题脱离实际;在数学课堂上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打破“为了数学而数学”的教学模式;促进学校、家庭与社区间的合作。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
让真情自然流露六年级作文400字8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存在的弊端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过程散乱,评价方式枯燥,评价效果低下。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才能够构造全新模式的评价体系,让评价成为促进全面发展的动力,成为学生快乐的体验,这样的评价才是新课程评价的精髓。
1.评价主体的单向性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师生评价关系是不平等的。评价就是教师说了算,不允许学生说话,教师处于至高无尚的地位。学习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批改、考试成绩分析以及课堂教学中散乱的语言评判。这种单向的评价无法做到“以人为本”。学生仅成为评价的客体,在学习中被被动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错误的导向作用,导致小学数学学习活动成为做作业、做试卷的代名词,在大量的题海中获得考试成绩的提升;另一方面,这样的评价还抹灭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评价过程是痛苦的、被动的,不适合新课改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要求。
2.评价内容、过程的单一性
传统小学数学评价的单一性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评价功能是单一的,评价仅仅是对学生的甄别与选拔,评价的激励性、导向性被忽视,评价的人文性没有被纳入思考的范围;其次,评价途径也是单一的,过程评价就是对作业的批改,总结性评价依靠一张试卷,书面评价成为唯一的途径,数学=做题;再次,评价内容是单一的,因为对教学目标的认识狭隘,评价仅针对传统的“双基”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没有评价,对于数学知识探究与形成的过程评价更显得“虚弱”,对于评价过程的人文化则没有涉及,评价无法做到以人为本,也无法做到促进人的发展;另外,评价过程重视定量评价,缺乏定性评价,学生成了考试机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被淹没在浩瀚的题海中。
3.评价方法的机械性
在单一性与单向性的制约下,传统小学数学评价呈现出机械性的特点。这种机械性首先体现在:学生只有通过机械的答题训练获得较高的成绩,才能够得到老师的激励;其次,这种评价带来了教师与学生的负担加重,大量的作用批改与作业训练让师生苦不堪言,学习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再次,这样评价的过程本身就是枯燥的,评价过程缺乏对学生的激励,评价方法手段“目中无人”;另外,由于过于重视总结性评价,导致评价的诊断功能滞后,无法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同时,这种评价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违背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厌学,评价过程人文性的缺乏导致了教学无法以人为本。
二、新课程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新要求
与传统的应试评价不同,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价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评价过程是快乐的、评价内容是全面的、评价方式是灵活的、主体关系是民主的,这样的评价才能够实现全面发展的效果与以人为本的理念。
1.评价过程与结果人文化
目前,对于评价的激励性与全面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对于评价过程与结果的人文化研究较少。其实,评价过程也是学生的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是快乐的,评价过程才能够谈得上是“以人为本”。所以,一方面评价要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学生从评价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的同时,促进身心与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评价减轻学生的负担,改变延续多年的传统应试评价,从学生能力与态度价值观层面,进行全面多维度的评价,减少应试评价的比例,加大激励性评价的比例,提高评价的舒适度。
2.评价主体与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以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为主,以考试为唯一方式的单一性评价。新课程改革对评价的要求是落实评价的多元化。首先,体现在主体的多元化,即评价主体不仅指老师,应实行教师、学生、伙伴、家长四维度评价主体,特别重视自我、伙伴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权从教师手中分配到各个主体手中,避免评价的单一性。其次,体现在评价方式多样化,考试只是课程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与其他的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定量评价也只是手段之一,适时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将适时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单独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等等。
3.重视评价的维度与过程
随着小学数学从双基向四基方面的转变,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应该立即调整,从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扩展到对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方法、情感价值观的多维度评价,从各个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其次,要重视过程评价,重视对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思维过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小组合作的评价等,养成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与实践反思的能力。尤其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看,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传统的总结性应试评价无法对此进行诊断,只有我们介入到学生的实践过程与思维过程中,才能够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去思维、去实践、去合作。
三、优化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体系的策略
1.让评价过程变得更为快乐、舒适
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要照顾学生的身心健康,体现人文关怀。如果数学的学习评价内容与方式是学生厌烦的,违背教育的快乐原则与健康原则,这个评价就是失败的。
(1)以民主平等的评价关系为基础。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生态的基础上,建立评价的生态观念,让评价不再成为教师的“裁决”,而是成为一种“协商”过程,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行为与结果给予自己的看法,教师的评价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因为一切评价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与情感转换为自我反思与激励的过程,才能够起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多元评价、多样评价等都有了理论上的立足点。
(2)要加大激励性评价力度。评价的目的是发展,虽然发展不能够完全依赖于激励,但相对于传统评价的消极性,目前需要加大激励性评价的比重。要深刻认识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个道理,激励性评价的方式很多,途径也很多,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语言、目光、分数等进行激励,还要努力把激励评价系统化。例如:通过班级的《评价公布栏》,对学生个人或者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一个学生主动发现了一个问题、解决了一个问题、大胆发言了、在探究中表现突出等学生,可以通过在公布栏中加分、加小红花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提升评价的游戏化色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学中,可以开展各种数学游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游戏中对自己活着同伴进行评价,例如:开展口算比赛活动等,通过同学的互评活动,激发学生好奇心;通过开展教学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评价等。游戏过程中的评价符合学生的心理喜好,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再如游戏“我当小老师”,请学生上台当老师对统计表提出问题,考下面的小朋友,答对了就鼓掌。不仅要求“小老师”会提出问题,而且会解决问题,“小老师”极易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2.让评价标准更加全面、对症
学习评价是一个细致、持久、科学的过程。要加大对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公正性的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才能够让评价发挥其积极的效果。
(1)提升评价的目标性。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习的过程、知识的特点,给出具体的、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例如:针对三年级数学内容的特点,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口算、 听算、笔算和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单项测评。其中口算注重准确性和对速度的要求,笔算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用题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解答。同时,给出一定的量化标准,例如:在口算测试中,给出定量的口算题,规定时间是5分钟,鼓励学生在完成目标的数量和有限时间中超越目标,能算多少题就算多少,不以 100 分为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级评价,优秀率40%、达标率在80%。教师要善于设计这样的测评过程,才能够让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2)重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评价。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是不同的,不同的基础如果用同样的要求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奋斗目标,根据学生进步的情况进行分成评价,以便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发展。例如:在学习学案的设计中,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集中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用A、B、C、D标出等级,A级是必须掌握的内容,B级是大部分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内容,C级是优生提升的内容,D级属于个别学生冲刺超越的问题。这样,在课堂上对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体探究,互相帮助。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数学基础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3)重视评价信息的全面收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该建立在全面的基础上,防止评价内容的单一性,如何才能够做到全面呢?最关键的是要做到评价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如:学习时间、思维、情感、实践、结果、数量等,只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全面的把握,才能够给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拓宽评价途径的方式保证信息的全面性,例如:让课堂中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平时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笔试和面试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等。
3.让评价的形式更加灵活生动
小学生对于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非常敏感,教师的评价要让学生体验到愉快。为此,不仅需要提升评价过程本身的舒适度(前面已经有论述),而且要实现多种方式的评价,让评价灵活多样,减轻评价的压力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充实新鲜感。例如:
(1)不限时间的考试。选择一个时间宽松的时候,给学生一个难度适中的试卷,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后交上来,不限实际。这样的考试让学生更加自信,而且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把自己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这样的评价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2)无人监考的考场。相信学生能够诚信、鼓励学生诚信考试,通过无人监考的考场让学生享受到被信任的感觉,让学生在自我监督与群体舆论约束中树立自己内在的道德防线,提高道德的自主性与自觉性,这样的考试不再仅仅是数学的检测,更是道德成长的过程。
(3)电子化考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备走进学生的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人机之间的对话,让学生通过微机上的试题软件与活动课件,对自己进行检测。例如:在微机中针对章节内容设置题库,每次都能够通过软件自动生成不同组合的试卷。学生通过微机可以对自动生成的试卷进行自我练习,微机自动批改并给出提示。学生如果对自己的得分不满意还可以重新生成试卷进行练习。这样的评价过程具有自主性,能够让学生通过努力活动自己满意的结果,把评价与学习的激励高度融合起来。
(4)语言与肢体动作评价。这种评价方式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一对一评价,让评价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且交流的深度更加深入。例如:针对某一个章节的知识点,让学生选择一定的问题进行互相提问;教师通过个别交谈与个别练习评价,给予学生个别评价;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过程中的语言评价。这些评价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亲切感,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无声鼓励赞许的目光、喜欢的体态语言进行评价,具有较好的激励作用。同时,可以通过象征物对学生作鼓励性评价,如:把“争章活动”与课堂评价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好问章”“合作章”“进步章”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5)活动式评价。小学生对游戏有着天然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游戏学习活动,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活动当中,再通过游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例如:扑克牌游戏。10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最容易出错,用一种学生熟悉的东西来练习计算。这个游戏,学生可以在座位上和同座的小朋友一起玩。如:1个人拿1位数1-9;1个人拿2位数10-99 。每人出1 张,算一道,加法题,谁先算出来这两张牌就归谁。如果算错了,裁判要帮助你纠正。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评价与竞赛的过程。
另外,要改革评价结果的表达方式。传统的评价结果是对成绩进行百分制排名、分档次、对优势进行鼓励、对差生进行打击,99是优生、89就是差生,要被老师批、家长骂。为了体现人文化的关怀,就不能够强化分数之间的细微差异,对结果进行模糊处理。如:在一定的等地制的同时,大量引入如争章式(类似于少先队的争章活动)、问卷式、小结式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尽量从评价中获得正面体验。
4.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单方向评价,这种评价与生俱来的权威性、不可抗拒性,学生处于被压制的地位。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评价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确立以学生、教师、家长为主要评价人的评价体系。
首先,最主要的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评价要体现“以人文本”,教学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不能忽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因为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情感体验,如是否喜欢数学,学习数学是否有信心等,学生自己的感觉是最真实的,而教师的评价往往是笼统的、武断的。另外,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所表现的各种素质,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小组内同学是最有发言权,因此学生的互评也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要重视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家长和孩子之间有这特殊的关系,家长评价的影响力不可低估,由于家长对教学的不了解,他们的评价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要在教学中合理引导家长进行科学评价,让家长的评价成为促进孩子学习的一个主要动因。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做一份作业题,让学生写出“一家人到北京旅游,请制定三种旅行计划,分高、中、低三档,并列出火车票、飞机票、宾馆住宿、景点门票等费用,然后根据家庭收入确定一个合理的方案。然后把这个方案给家长进行评价,请家长提供修改的意见。在此作业过程中,通过家长的力量促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自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恰当地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会学习是终身受益的。
5.评价的内容更加全面化、科学
传统的小学数学评价把数学学习当成一种技能的学习,主要评价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这种评价是不全面的。新课程的评价应该落实全面的评价观,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与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落实评价工作。
首先,双基的评价不能缺少。数学学科本身的严谨性、逻辑性的学习必须通过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得以把握。无论我们如何去发展学生多元化的能力与情感,都不能够放弃对双基目标的重视。在当前新课堂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强调对思想方法与实践活动的重视,开展了很多活动,但是这些活动没有促进双基的学习,反而在“热闹”的氛围中忘记了基础知识,导致学生的思维与活动失去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思维而思维、为了活动而活动,走入了教学的误区。
其次,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小学数学的知识形成过程对于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基本的思想,方法这些本质的东西就是在过程中形成的。为了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加人本、高效,就要对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探究活动、合作讨论行为等进行适当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例如:“圆的认识”中,学生在学习用圆规画圆的基础上,思考其他方法画圆。经过思考讨论得到了用一个钉子,一根绳子,一支笔就可以得到圆;还可以用瓶盖等圆形物体描出圆;用两支笔就可以画圆……针对这些富有创意的想法,都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最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有关圆的实际问题。如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为什么在街上观看表演时,人们总爱围成一个圆?等。对学生好的表现都应给予评价鼓励。再如:教学64-30=?,多数学生都用这几种方法:①60-30=30,30+4=34。②用十位上的6减去十位上的3,再与4和起来就是34。③用加法算减法,34+30=64,64-30=34。只有一个学生例外,他这样想:把64看作6元4角,30看作3元,6元4角减3元就是3元4角,即34,这种思考方法就应该及时鼓励和表扬。
再次,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技能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所以,在评价当中不能仅仅关注对知识与思维的评价,也要重视的合作探究中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合作精神评价、科学精神评价、毅力与勇气的评价等等。例如在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问题:“甲城往乙城运75吨货物,如果用载重量是5吨的大卡车运一趟要110元,用载重量是2吨的小卡车运一趟运费为50元,请你设计几种运货方案,比较一下,哪一种运费最省?”设计几种运货方案并不难,但要算出运费最省的一种就有难度了。在大家难以突破的情况下,有个同学迟疑地说了一句“可能是大货车”,这时候教师立刻迎合过去“对,就是大货车!”给予学生鼓励与信心,然后鼓励学生一起思考“为什么是大货车呢?”这样,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发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发言。这样的过程就是通过非智力的因素激发智力因素,通过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多年来关于评价的文章很多了,我们目前需要的是立足教学实际的具体评价“清单”与评价方法,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才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提升。
让真情自然流露六年级作文400字9
以趣诱思。
如在教“圆的周长”时,教师先让学生分别量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4厘米、6厘米的三块圆形硬纸板的周长,学生得出了它们的周长分别是9厘米多一些,12厘米多一些,18厘米多一些。这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一个圆形的场地直径是100米,用刚才的方法量周长方便不方便?”接着教师说:“现在看谁最聪明,不用量就可以知道这个直径100米的圆周长大约是多少?”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很快算出了是300米多一些。教师稍作点拨,使学生很快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得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以疑激思。
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随便报数,教师很快说出了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验算,结果全对。
接着顺势诱导:这样一个一个去除太费时间,能不能不用除法,一看就知道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呢?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很高。又如在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出示一块长方形木板,正反两面都摆满小正方形,让左、右两边学生分别观察正面和反面,数一数,摆了几个小正方形。一方观察时,另一方要闭上眼睛。观察结果,一方说是12个,一方说是18个。老师便引导学生讨论,使之懂得了: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度量面积,必须用同一大小正方形来度量。这样就自然引出了面积单位的问题。教师通过演示质疑,在关键处激疑,组织学生讨论解疑,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潮。
以比促思。
根据神经系统的对称规律,两种性质不同或类似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由于大脑皮层的相互诱导规律,可以提高感知效果,增强思维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也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清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以便加深对知识的思考、理解和记忆。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6个三角形,看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把具有共同特征角的三角形归为一类,看能分几类?然后总结出三类三角形的相同点(都有两个锐角)和不同点(另一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这样进行观察比较,学生边看边比边想,很快掌握了三角形的不同种类及其特点。
纠错畅思。
学生在做题常常出现一些错误,教师要善于以学生解题之错作为探究错因之源,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认识错源,以便畅通正确的思路,如在教完《比的基本性质》后,为了强化巩固这一性质,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3/8这个比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它的后项要加上几?”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要加上6”。有的则答不上来。为了纠正错误,疏通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思索:(1)什么是比的性质?(2)比的.前项加上6等于9,就相当于把比的前项乘以几?(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该乘以几?这样巧设提问,使学生不仅纠正了错误,而且找到了思维的落脚点,寻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以变活思。在应用题教学中,对已知条件进行适当的变化,不仅可以深化对应用题的理解,掌握规律,防止知识的负迁移,而且可以活跃思维,开阔思路。如一道分数应用题:“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修了全路的3/4,修了多少平方米?”可以变为:“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第一天修了全路的1/2,第二天修了全路的1/4,修了多少平方米?”
还可变为:“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修了3/4,还剩多少平方米?”等等。
这样几经变化,使学生掌握了解答分数应用题的不同思路,思维更加活跃。有些应用题有多种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广泛探求解法。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好方法。
让真情自然流露六年级作文400字10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构建知识体系、达成知识目标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就是数学情感。它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是获得成功时的内心体验和心理感受,更是明确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克服困难和探索新知的意志品质,它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数学学习逻辑性、系统性强,要求学生思维严谨、缜密,为了避免学生因枯燥而产生厌烦和畏惧的心理,有些教师常用数学家的事迹、数学趣味故事等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数学情感、数学文化渗透于课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严谨的思维习惯,从而使数学课堂更高效,使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成为引导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学生感受、体验和领悟的过程,更成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感染、渗透的过程。
一、利用认知过程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结果)的明线,另一条是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取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过程),即暗线。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相依共存,互为补充。在教学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积极的学习情感能够促进知识技能的形成,而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又可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如解决“鸡兔同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等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学问题,对于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差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此时应巧妙穿插学习情感和态度教育,鼓励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不怕困难认真思考,采取问题推导的形式,引导学生寻找数量、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关系转化,推导出结论,促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难面前,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举一反三,不断总结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在数学认知过程中,认知与情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在课堂中进行情感渗透,有助于培养浓厚的数学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为逐步提升学习能力,形成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背景知识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数学价值与数学历史发展的渗透。”这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效课堂的需要。通过对数学发展历史的了解,学生可以接触到广泛的数学知识,可以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可以感受到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数字的由来,即原始人用小石子、绳子打结或在树木上刻出划痕表示简单的数概念,当有了10块小石子后,用大一点的物体表示一个十即“逢十进一”。接着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出现后,记录方法虽然有效但不统一,对于很大的数字记录十分不便,于是发明了罗马数字表示。最后了解公元八世纪印度人发明了只含有1,2,3,4,5,6,7,8,9九个符号的记数法,并且约定数字位置决定数值大小,例如,数字89中8表示8个十,9表示9个一,这一发明被商人带入阿拉伯后称为阿拉伯数字,使用至今成为世界数学的通用语言,恩格斯称它为“最美妙的发明”。又如,在认识“方向”时,结合认识东、南、西、北方位,向学生介绍“指南针”这一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渗透这些数学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感受古人的聪慧以及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和向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责任感,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神奇与价值,使课堂更加高效。
三、挖掘生活素材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数学是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而生成的应用性学科,主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数学新课标要求,“数学内容要更加生活化”。那些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炼而成数字、图形、符号、公式方便了人们生活,形成了独特的魅力。通过“认识图形”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图形的变化组合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美化了我们的环境。通过“统筹方法”“认识时间”的学习,帮学生初步树立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使学生明白珍惜时间的重要性;通过回收废品的情景教学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通过捐书、买书情景教学解决进位加法问题;通过种树活动情景教学解决除法问题等,这些情景的设计蕴涵着一种思想,把品德教育渗透在具体的数学情景中,通过创设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即时对学生进行环保、爱心、安全等思想情感的渗透,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发展的情感态度。经常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正面教育引导,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习有效性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使积极的态度情感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四、借助典型事例进行数学情感渗透
情感态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制约作用,知识与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积极情感态度的支撑而最终实现,情感态度是学习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数学家的事迹去影响感染学生,例如,在解决1加2加3一直到加100的和的问题时,高斯发现了计算级数的方法,他这种认真观察思考、寻找规律,化难为简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与效仿;又如,数学家们为了证明硬币正、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接近二分之一,做了几千次最高达8万多次的抛硬币实验,这种对待科学的执著态度让我们景仰;再如,中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屈居于六平方米的小屋,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种锲而不舍永攀高峰的精神让我们震撼。在课程设计中,适当加入一些数学家的简介以及数学知识发现、发展、成型的过程,知道探索知识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家们顽强的毅力,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和追求科学的高尚道德,使这种宝贵的精神指引学生的思维和内心世界的发展,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成为促进学生人格品质不断完善的精神力量。总之,在数学活动中对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情感、文化渗透,既是高效课堂形成的一个隐性过程,又具有显性的特征。这种有效渗透注重在知识技能建构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与内化,使积极的情感态度由量的累积转化为质的飞跃,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促进学生爱上数学、钻研数学的不竭动力,逐步推动数学课堂更加高效。
让真情自然流露六年级作文400字11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
1。巧用游戏、故事造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时,教师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2。环境营造,媒体辅助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由于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如在教学《青蛙吃虫》一课时,教师利用媒体播放青蛙在稻田里吃害虫的`过程,学生被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从大青蛙和小青蛙的对话中知道了大青蛙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吃了30只害虫。这时教师让就“青蛙吃害虫”提数学问题,学生由于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习更为主动、积极。
二、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写“数学日记”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只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星期买菜要付出多少钱”;“对最近数学测验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三、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四、数学教学运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又如,在学习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哪些部门是用24时记时法的,哪些地方、哪些部门又是用普通记时法的。
2、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又如,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再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能力。如,学习了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后,学生学会量窗户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而后再导入生活,引导学生实际计算做窗帘要用多少米布。这就应考虑到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用两幅窗帘面对拉,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应有的重叠部分等等。又如:学习“正方形的认识”后设计如下情境:这是一块打碎成两块的正方形玻璃,要照原样配一块该怎么办?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应带哪块玻璃?还是两块都带去?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学生的与实践创新能力。
五、借助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的实践活动课中,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人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这是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必将更积极、生动、活泼地促进学生的全而发展。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数学。
让真情自然流露六年级作文400字12
得出余数应该是0.2而不是2,在竖式上的余数2表示2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
再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下图)。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
看过了,可能会明白;
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
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
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
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
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
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随意取出一本书,问它有多少页?学生们起先一愣,有的摇头,有的茫然,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本书有X页。”“有a页。”“有b页。”……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再如:红梅公园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思考、计算,得出了多种解法:4510=450(元),508=400(元),508-58=360(元),508-510=350(元),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
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让真情自然流露六年级作文400字13
一、导入技能
一个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础,而导入不仅要自然、直接,更要让学生能够抽象出概念。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复习导入、直接导入、激趣导入等。具体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导入要跟新知识自然衔接。有的教师为了开头能够出彩,而使导入的部分与新知识脱节。例如,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情境图比较多,很多教师会利用情境图导入,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为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对任何学生观察到的内容都持表扬、鼓励的态度,导致学生观察主题图时只是观察出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而不是观察到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利用情境图导入,切不可喧宾夺主。很多人认为,复习导入或者直接导入比较枯燥,但有的学习内容需要使用这两种导入方法才有效。例如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可以通过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导入,这样不仅可以复习先前所学的相关计算方法,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知识之间有紧密关联的最好用复习导入。直接导入的优点在于迅速进入主题,节约时间,让学生一下子知道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导入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导入只有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才是有价值的导入。例如,在学习“认识圆”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有关圆的图片,激发学生求知欲。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在车轮不是圆形的情况下车子运动情况的视频,初步让学生感受圆形的奇妙,主动去探索关于圆的知识。
二、提问技能一堂课中应始终贯穿着提问,有效的提问能使教学事半功倍。
提问要有针对性。教学中,有时出现教师提问一个不算难的问题,而学生却回答不上来的现象。这并不是因为学生水平低,而常常是因为教师提问得太泛,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这就要求教师提问的内容要明确、准确,让学生明白教师到底要问什么。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有教师一直问学生能不能根据以前学习“9加几”时使用的“凑十法”,来想想“十几减9”可不可以也用类似的方法呢?这样提问,学生一定很难想出“破十法”。这时,教师可以提问:以前学“9加几”时,是把9变成10,那计算十几减9是不是也可以把其中一个数先变成10再拿去减呢?这种提问方式比前一种提问方式更有针对性,能帮助学生思考。又如《认识图形(一)》这堂课,在让学生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征这个环节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类物体———长方体的特征时会说:“长方体有四个尖尖的地方,还有六个平平的长方形。”这样的回答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及初始经验处于“生活数学”范畴,不足以反映数学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不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学生便不明白观察的侧重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怎样描述才算完整准确,然后让学生描述第二类物体的特征。这样,学生就会根据之前的经验进行描述,并且为以后学习其他物体的特征打下基础。提问要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提问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将教学活动进行下去的有效方法,所以提问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课堂学习层层深入。例如在教学《路程、时间与速度》这课时,可以先安排路程一样、所需时间不一样,让学生分辨谁跑得快;接着安排所需时间一样、跑的路程不一样,让学生分辨谁跑得快;最后安排在路程和时间都不一样的情况下,问学生谁跑得快。这样提问,就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问形式多样化。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但有的时候一直是教师在提问,难免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如果课堂上夹杂着学生提问学生,小组之间互相提问,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层次更丰富,还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例如当一节课快要结束前,让学生针对这节课给同学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解答。又如在上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再在课上向别的小组提出问题。在学生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总结,不经意间学生就获得了知识。
三、讲解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要教师细心讲解。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交流合作。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良好的讲解技能,帮助学生学习。举一反三,适时归纳总结。讲解知识点时,不仅仅讲其中一种情况,而要讲多种情况,注重“变式”的作用。例如在讲解梯形时,学生可能很容易就理解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但教师在黑板上要画出几个大小不一样、视觉角度不一样的梯形,让学生明白这些图形看上去不一样,但都满足梯形的定义,所以它们就是梯形。教师不应一味地追求正确答案,而要关注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巧妙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认识上。所以,讲解时不仅要举一反三,还要适时归纳总结。讲解要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是教师一味地讲,也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提倡让学生自学,但这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而是要教师适时指导、点拨。例如在教学《直线、射线和角》时,教师可以先拿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学,再提问学生直线、射线和角各有什么特点并进行讲解。讲解要有条理性。讲解的线索要清晰,对先讲什么、再讲什么了然于心,要抓住重点和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内容、备课充分。讲解的条理性不仅仅体现在顺向思维上,还可以充分利用逆向思维辅助教学和学生学习。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一课中,学习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时,除了强调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外,还要强调10角等于1元,10分等于1角。这样讲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者的关系,并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讲解是一堂课的中心,教师讲解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讲解技能,方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四、课堂组织技能
课堂组织技能是一堂课有序进行的保证。教师要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还要考虑细节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处理不当都有可能破坏课堂的秩序,这需要教师在长期教学经历中积累经验。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数学活动。小学一年级必不可少的学具就是学具盒,在认识各个数、数的加减法等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都应用到了学具盒里的小棒,这需要教师先利用小棒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9加几》这堂课,学习“9+5”时先要让学生摆两堆小棒,一堆9根,另一堆5根,接着从5根小棒中移动1根小棒到9根小棒中凑成10根,最后让学生理解“凑十法”。这两堆小棒的颜色如果没有区分就不容易理解“凑十法”,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一堆小棒用一种颜色,另一堆小棒用另一种颜色,这样学生可以一眼看出9变成10是从另一个数中拿了一个1过来凑的。这虽然是个小细节,但如果忽略了,学生摆小棒时颜色多种多样,就容易造成思路混乱。学生有了“凑十”这个基本思维活动经验后,学习后面的《8、7、6加几》时,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凑十法。合理掌控课堂局面。在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喜欢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造成混乱。所以,小组合作前教师要讲清楚规则,越是低年级越要讲清规则。例如上《9加几》这堂课,教学第一个知识点“9+4”时,不能一下子放手让学生摆小棒计算,教师要一步一步指导,一边示范一边讲清楚左边摆几根小棒,右边摆几根小棒,让学生跟着一起摆,到了第二个活动时就可以直接放手让学生去摆小棒计算了。这个过程必不可少,越是低年级越要重视这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只有在第一个数学活动中,学生有效完成、积累了基本的操作活动经验后,后面的数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显然,教师只有经过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合理掌控课堂局面,才能组织好一堂课。
五、结束技能
一堂课即将结束,以什么方式结束值得深思。总结式结束。很多教师喜欢在一节课的末尾提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虽然有利于让学生注意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但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留有悬念式结束。如果在一堂课快结束时,教师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继续提问学生以后要学的相关知识,这样留有悬念的结束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完三位数乘两位数后,可以提问学生三位数乘三位数怎么解答。这样就达到活学活用以及拓展延伸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这种结束方式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完全理解本堂课的知识基础。回想式结束。教师让学生回想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将整堂课的线索连成一条线,脉络清晰地展示给学生。例如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放慢语调向学生介绍这节课先学习了什么,然后学习了什么,最后学习了什么,使整堂课的脉络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这种结束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要跟上教师的思路方能领会整堂课的重点知识。各种结束方式都有其优缺点,需要教师审时度势才能决定具体用哪一种方式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的掌握对有效教学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教师能够做到简洁明了的导入、有效的提问、课堂讲解有的放矢、课堂组织有条不紊、结束教学时游刃有余。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终身奋斗的目标,教师应加强对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职前训练是针对高等院校的师范生,职后训练是针对在职的数学教师。职前训练,可以通过微格训练的方法让师范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并把教学过程录下来。通过观看录像,分析各个教学环节,进而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一次次改进教学,一次次提高课堂教学技能。职后训练要求在职教师积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各个教学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多年一成不变,不能真正掌握数学课堂教学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注重对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例如,可以让一个教师上全年段的同一节课,每上完一个班级就分析这堂课上得怎么样,各个教学环节是否设计恰当。接着修改教案,然后再上下一个班级的同一节课。这样,能够全面剖析各个教学环节,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课堂教学技能。除了加强对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教师还应加强对备课环节的训练。备课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备课不是备一堂课,而是备一类课。不仅要注重整个单元的整体设计,还要注重这堂课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同时,应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进行评估和评价。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努力与学生一同实践,在教学中开展一切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为学生的数学素养从“双基”向多元发展贡献力量。
让真情自然流露六年级作文400字14
内容提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围绕“数学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解题策略,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问题。从问题提出——解决及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正 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具体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于这一基本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从问题提出——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初步探索,获得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生活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 “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迷、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
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教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星期天,你妈妈让你去买两箱牛奶,那时你会思考那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言:每箱牛奶多少钱,至少该带多少钱?;也可以是每瓶牛奶多少钱?每箱牛奶有几瓶?至少带多少钱?……这样,学生提出了许多切题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及时提问,“你准备怎样解决以上问题?”通过讨论得出两个方法:看标价说明;问售货员。
这时可呈现两种情境:
①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48元,买2箱。
②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24瓶,每瓶2元,买2箱。并提问:“你能根据以上两条信息,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马上提出:
根据调查①可解决买两箱牛奶共需多少钱?;
根据调查②可解决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买一箱需多少钱、买两箱需多少钱?等数学问题。接着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解决了以上问题?……这样,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购物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2、发扬民主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好学多问”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学生提出问题标志着其思维的萌发,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直接体现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的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课堂表现为“怕提问”。
要学生提问,就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胆量。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给学生一个个安全、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自主提出问题的学习行为。曾有这样一个课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位学生对“四万万同胞”的“四万万”提出了疑问,许多学生发出哄笑。这位教师不但没有责怪学生愚昧无知,反而鼓励了他,同时在解决“四万万”就是“四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为什么用四万万而不用四亿“的研究,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提问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决心。
可见,只有当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表述时,教师才知道学生“疑”在哪里,“惑”于何处。才能对所教知识进行有效的指导、点拨和调整。反之,如果教师把学生的一些发自内心却又异想天开的问题,看作是旁门左道,是“有意捣乱”采取压制的方法,那么,久而久之,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会大大降低,甚至被扼杀,成为真正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发扬民主意识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是开启思维之门器官的钥匙。
3、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进一步掌握提出数学问题的针对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反思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对本堂课所涉及的数学问题进行自觉反思,逐渐明确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问题是无关紧要的,使以后提问更贴近所学数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仅仅是教学的开始,“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其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更多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体验知识产生的原始状态,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这样,在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成为可能。
怎样丰富学生“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在灵活多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尽量使每位学生发挥其思维的最大潜能,使他们感到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已成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思考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求方法。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进入角色以后,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有一位教师在叫“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一改往常教材中的“讲解式”(摆小棒)的呈现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发现式”,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爸爸让明明计算18+7,明明冥思苦想了一会儿,向同学们求助,谁有妙法帮我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顿时情绪高涨,积极思考,此刻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互说等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了学生间多向交流。最后,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有把18看成20(20+7-2)的;有把18分成13和5(13+7+5)的;有把7分成2和5(18+2+5)的;有数手指的;也有用竖式计算的,等等。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正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种体现。
问题一旦经过一番努力后被解决,学生就会有紧张愉快的体验,有成就感、自豪感、价值感,这些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源动力。 其次,可建立学习小组。学生的发展存在者不平衡性,无论哪个班的学生,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所具有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生活、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是各不相同的。在课堂上,面临着要解决的一个个数学问题,学生的解决方法是各不相同的。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解决问题,我们可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建立学习小组,小组中学习水平上、中、下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推荐一个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让不同水平的层次的学生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信息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
这样,小组成员对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行适时的合作交流,互相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与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经常性的合作交流中,提升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探索中解决数学问题。
皮亚杰认为:“认识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与手”、“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因突破教材的局限,变传递结论为鼓励发现新知。
事实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探究而获得。如针对学生所提问题“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吗?”教师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对自己的圆柱模型进行自主操作,讨论“有什么方法验证圆柱两个底面是否相等?”这样学生通过剪、量、叠等多种方法,进行积极地讨论、探索,得出“把上下两个底面剪下叠起来,是否完全重合”;“量上下两个底面的直径、半径、周长,是否相等”;“上下两个底面的对称轴是否相等”等多种检验方法,并从中得出“圆柱上下两个底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动眼,解决了问题,使其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又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题:“请在下面平行四边形上画一直线,使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
于是学生纷纷投入“如何分”的学习活动中,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找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如图) ……得出,这样的线可画无数条。 但教师并不到此为止,而是接着提问:这些平分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再次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只要是通过平行四边形中心点的直线,都能平分这个平行四边形,同时孕伏了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这一知识。这样的处理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三、引导学生合理地应用知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现实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 学生学习数学不但要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上所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周围的事物,理解并处理有关问题,使所学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真正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用之于生活”。在这方面,教师要自觉做到学生“用数学”的引导者。
例如,学了“统计知识、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测定”后,我们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数学用之于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宽;量一量黑板、课桌、书本的长和宽;量一量家中家具的长和宽、爸爸妈妈的身高;测一测爸爸妈妈的体重;算一算逛街所购货物的价格等,在“用数学”中,体验所学知识的作用,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又使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又如,在学习了 “利率、利息”等概念后,一位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沟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他编制了这样的题目:“今天,爸爸把这月领到的工资1850元存入银行,所存定期三年,那么三年后的今天,爸爸取钱时,可取回多少元?”
这样的问题,与生活非常贴近,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通过调查,了解银行利率,并应用自己刚学的百分数知识,通过实际计算,学生不仅巩固学习知识,了解了金融知识,从而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知识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究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应用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和谐地发展。
让真情自然流露六年级作文400字15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针,以网络技术为依托,通过开发网络课件,进行网络教学;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培养信息素养;开展网上论坛,实现互动交流;设计网上答题,实行适时评价等方面的探索,努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积极构建新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数学课堂在空间上、时间上、教学内容上都延伸扩展了,网络本身又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和表现空间,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也给学生带来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让网络更走近小学数学课堂。
网络能力素质
我国教育专家郁欣说过:“网络近乎是天然的教育传播手段,同时又具有个性化互动、群体化互动的功能……”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风行,网络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又一次把“学习的革命”推向了另一个制高点。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深入地运用,推动教育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是教学形式正从教师用黑板和粉笔按课本内容进行单向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向着现代多媒体网络化教学转变。二是教育模式正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着开放式的网络化教育转变;超越了传统的教育时空,为基础教育开辟了广泛的前景。三是教学内容正从内容相对统一、固定、滞后的教科书,向着既要保证基础,又要不断更新,追踪世界科技前沿知识的网络教育发展。四是教学组织形式正从固定的一组层次结构向着二维矩阵式灵活结构发展。如何发挥网络及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功效,使之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开发网络课件,进行网络教学,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
当今,网络化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网络教学课件应运而生。好的网络课件不仅能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感官刺激,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想象思维,还可以带来“学与教”方式的全新改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依据现代教学理论和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就能设计制作出符合学生学情的优质网络课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知识的。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紧密联系生活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自主探索与创新。
例如,教师在设计《平移与旋转》的网络课件时,创设了以下一系列的学习情境与操作活动:物体运动录像(视频),感受并区分平移与旋转;课件演示金鱼等物体的平移,感知平移的特征,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等活动;学生在电脑上操作,按要求平移图形等练习;综合实践活动:聪明的设计家;还有新闻联播片段:上海音乐厅顺利平移66.4米的真实记录等等。课后教师还让学生继续收集关于平移与旋转的生活知识,写进数学日记,在班级网页里发表展评。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网络知识的海洋里探索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一系列关于“平移与旋转”的真实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联想与思考,为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概念知识的意义创设了理想的环境。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系列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最重要的是,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可以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二、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专题学习网站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式学习系统,它通过在网络环境中向学习者提供专题知识、专题资源库、协作学习交流工具、在线学习评价系统和专题学习活动设计,营造出科学高效的网络化学习环境,让学习者自主选择探究任务、研究课题或进行项目设计,协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者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和发布信息的实践能力,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创新意识与信息素养。简单的说,专题学习网站从内容和功能上来看,应包括专题知识、专题资源库、协作学习工具、学习评价和学习活动设计五个方面。
我校数学教研组曾把“年月日”一章内容制作成一个能在我校校园网上运行的网站,并用其进行网络课讲授,该网站主要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教师多方面收集素材(包括互联网、图册、录像、光盘等)制作的,包括:在线学习(适于学生自学,包括本章所有内容);资料荟萃(收录了与本章内容联系较为密切的各类资料,分成“科学人物”、“科学史实”、“科普回答”、“常用数据”、“专题图库”等五类);同步训练(收录了与本章内容相关的有关问题,分为“典型示例,潜能测试、新题赏析”三部分);课堂讨论(建立起学习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有问必答(通过校园网的BBS进行师生间课堂外的双向交流,及时释疑解惑);请您留言(加强与同行的切磋交流,及时获得反馈,以利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等六大板块。在课堂使用时,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登陆到校园网站,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从使用后的情况来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学生期望教师继续用这样的方式上课。另外,由于此专题学习网站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发布,学生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浏览,还可以在家里随时上网继续浏览学习或者复习,这样就将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扩展了。在整个专题研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数学观念和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加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开展网上论坛,实现互动交流,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应重视过程,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每一个人对事物都有独特的理解,不同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影响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个体会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渐丰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可见,有效的交互是网络课堂教学的灵魂,在学校网页或教研组网页上设置自己的数学论坛,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提出讨论主题并张贴上去,然后开展讨论。如:一年一定是365天吗?怎样理解“循环小数?”24小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有何区别?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这“动”起来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网络课《轴对称图形》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师生、生生能通过广播、监控、电子举手、发短消息求助等功能进行交流,教师根据监控系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展评学生的.学习作品。课件里还有“交流园地”为学生提供了讨论与交流的空间。在这样一个开放互动的环境里,这种共同对学习内容的考查、协调、辩论和交流,使得学习群体(包括师生)的思维和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学会了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和创新,更重要的是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了学习的快乐。
四、设计网上答题,实行适时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
新课标明确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化和发展。评价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通过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使其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这里关键的问题在于面向全班几十个学生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及时、准确地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评价。我们可以设计网上答题,实行适时评价,对学生学习进行自动诊断、评价、反馈和强化。对于做正确的习题应及时给予确认并加以鼓励;遇到有困难的习题通过动画提示,降低难度,使其迈过“门槛”;一题多解的习题设计反馈时还注意提醒学生“是否想再次迎接挑战”等等。最后,计算机会把评价结果,包括姓名、习题、用时、成绩等主要数据上传到网上。这样,教师可以及时掌控到第一手数据,随时调整教学策略。这种评价实际是人机交互式的评价,也称“实时评价”;另外,还有一种叫“文件夹式的评价”,也称“发展性评价”,这是一个新的评价模式,其具体做法是在网络服务器上建立FTP站点,并给每个学生创建自己的文件夹,将每个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形成的“作品”上传到服务器上的相应目录中,并按要求对这些材料重组,最后制作成个人主页或PowerPoint演示文稿。评价者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了解其文件夹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做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比较适用于较长时段的评价,如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某课程的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更能反映出学生的成长轨迹。
利用网络来进行“课题整合”的实践,使我认识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数学课堂在空间上、时间上、教学内容上都延伸扩展了,网络本身又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和表现空间,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也给学生带来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让真情自然流露六年级作文400字】相关文章:
真情自然流露作文08-15
让真情自然流露的作文09-17
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10-01
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10-05
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06-12
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精选)07-05
(精选)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07-05
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精选]07-05
【精选】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07-05
[精选]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