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毕业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报纸论文

时间:2022-10-09 05:09:48 电大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报纸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报纸论文,数字化报纸是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等自媒体形式高速发展下不得已而进行的一次内部改革和尝试活动,目的是为了规避新媒体带来的市场竞争风险。

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报纸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报纸论文【1】

  摘 要:虽然数字化报纸扩展了传统媒体的媒介载体,使信息的互动性大大增强,但是中国现阶段的数字化报纸存在缺乏独立的内容创作、多媒体化程度不深、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等弊端,需要在不断发展中找到解决的办法,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传统媒体;数字化报纸;新媒体

  一、我国数字化报纸的发展现状

  数字报纸又称“多媒体数字报纸”,中国内地出现的第一份数字报纸首显2006年,是由北大方正集团与浙江日报集团共同推出的。

  多媒体数字报纸融合了互联网媒体便捷的阅读方式和互动体验,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

  仅在2006年,全国大大小小进行互联网试水的媒体已达到40多家。

  数字化报纸不仅仅局限于以受众的个人电脑为信息接收终端还包括可以上网的手机接收模式。

  2004年《中国妇女报》就先于网络版数字报纸进行了报纸版面的“手机化”尝试,极大地方便了用户随时随地阅读,新华社更将旗下《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半月谈》等知名报纸、杂志的内容融汇于“新华手机报”上,为4.4亿手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读报体验。

  近几年,全国几乎有一半以上的传统纸质媒体都推出了数字报纸,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增强中。

  数字化报纸极大的开拓了传统媒体的信息链,融合了互联网即时便利以及超大信息量的特点,用户只要有一个电脑或是能上网的手机,就可以阅读任何自己想要的信息,大大增强了受众的主动性,并为他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数字化报纸传承了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内容,延续了主流媒体的价值观和信息生产模式,得到众多传统媒体和业界人士的青睐。

  中国报业纷纷上网的举措,是在互联网等新媒体强势入侵下,为寻求自身发展而不得已的“试水”。

  业内人士表示,传统媒体面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崛起和带来传播方式的挑战,要不断进行自身结构调整和改造。

  最重要的是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传统媒体不应该抱着抵制的心态来对待新媒体,而是要与之联动发展,这样才能达到互赢。

  董年初提出三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欣然拥抱的对应策略:收购新媒体、创办新媒体以及合作开办新媒体,建立四种发布平台:传统平台、数字平台、互联网平台和移动平台[1]。

  市场青睐创新者,“宁要粗糙的新锐,也不要圆润的守旧”便是市场竞争中的箴言。

  传媒的特色是在创新中才得以保持的——只有永远比竞争对手快一步,才能不断获得因创新而生的市场“暴力”[2]。

  传统报纸想要在多媒体竞争的市场下分得一杯羹,必须要创新。

  然而从实际操作和效果来看,传媒的这种换汤不换药形式的“创新”,虽然可能短时间内,因为新开辟了一种途径而获得暂时的发展契机,但是存在诸多问题,很难获得长久动力。

  二、我国数字化报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报纸缺乏独立的内容创作

  内容是“王道”,传统媒体想要提高受众的注意力和订阅量,追求独家新闻或是原创性新闻是不二选择。

  报纸出版单位纷纷将自己的报纸搬上了网络,形成报网融合的格局,但是在数字化报纸内容制作上,仍是以原有的纸质报纸内容为基础来生产和制作的,也就是说只从形式上进行翻新。

  网络新闻只是“复制”、“粘贴”的简单模式,只是简单的将发表在传统媒体上的报道利用电子技术转化成适合计算机,或是其他移动设备终端如手机等形式显示出来,只是换了一种传播途径而已。

  电子版的报纸内容完全没有创新,直接照搬纸质版内容。

  这种依附于传统媒体机制下的数字化报纸的内容生产不同于门户网站的新闻采编。

  由于局限于现在新闻法规的限制,门户网站不具备新闻采编的权利。

  但是有纸质媒体出版平台的数字报纸却没有充分利用好自己在新闻采编上的优势,甚至是“炒冷饭”,这使得传统媒体在新闻采编上的巨大优势没有发挥出来,造成了新闻资源的浪费。

  在以内容为王道的文化产业竞争下,这只是粗制滥造的生硬嫁接。

  这种换汤不换药,使其缺乏同类新闻内容生产的竞争力,造成内容的重复率高进而造成新闻资源严重浪费。

  这种多数数字报纸依托报社综合门户网站的定位使其沦为其母报的简单翻版。

  这种形式的数字报纸不可能具备更多的服务功能,也就注定了其难以承载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2]。

  (二)数字报纸多媒体化程度不深

  内容上的复制决定了数字报纸相对于纸质媒体来说只是换了个传播渠道而已,没有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进行信息整合。

  在信息的传播形式上,数字报在传承传统报纸印刷版的版面风格的原则上,没有发挥出自身数字媒体即时迅速的特色;另外没有实现融合媒体的集文字、图片与视频于一身的传播模式,缺乏为数字报纸增值的原创新内容生产;没有及时对网络视频进行更新,更别说成立专门的网络视频团队了。

  另外,从事数字化报纸的从业人员仍然是服务于传统媒体的记者,还停留在用笔和纸记的阶段,而适应多媒体新闻采集和对相关数码设备使用能力的不足,使得大部分数字报纸多媒体程度不深,还停留在传统媒体采集新闻的阶段[3]。

  这种呆板的运作机制使得数字化报纸跟不上多媒体发展的技术,缺乏网络新闻的竞争力。

  数字报纸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互动性强、信息容量巨大的特点,适应网络媒体中信息传播和研究受众的特点,互联网传播模式下的要求集文字、图片、影片视频、声频等各种载体于一体,实现报纸、电视、广播与网络的大融合,利用超文本、多层次、多形式的进行数字化报纸的报道,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形式,这对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传统媒体记者只需要从事文字撰写工作的单一工种相比,在数字化报纸阶段,记者不仅需要在第一时间收集到海量的信息还要求会操作这些数字数码设备,需要记者跨平台高效率的工作,提供全方位全角度的报道。

  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教授约翰?帕夫利克在《新闻业与新媒介》一书中写道:“技术在新闻采集和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数字新闻收集工具的移动记者工作台(包括数字音频和视频装置),“确实为受过良好训练的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提供了将报道置于更好的背景中进行报道和在现场核查事实的能力,并且能在远方或不熟悉的地方或急于赶出报道的时候更有效率”[4]。

  (三)数字报纸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

  数字报纸推出以来,从目前来看,数字报纸还没有达到传媒报纸的那种成熟的盈利模式和运营模式,并且由于推广和宣传推广力度不大,使其在传统媒体阅读人当中的知名度不高,阅读总量远远没有达到传统媒体的水平。

  新闻网站在免费阅读的环境下,有人担心数字化报纸收费会造成阅读者数量的减少,从而降低报纸的知名度和订阅率。

  实际上,通过成熟的商业运作手段,反而会提升数字报纸的知名度。

  国外众多媒体的数字报纸已经在尝试有偿阅读的模式,终结网络报纸内容免费的时代,并进行收费系统的改造,收费阅读发行可能是未来多媒体数字报纸报业经营的方式之一。

  数字化报纸的免费服务造成了传统纸质媒体的运营成本和负担。

  面对数字化报纸高额的运营费用,国外众多媒体纷纷启动电子版报纸的收费改革举措。

  拥有多家报纸的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在2009年5月上旬表示,他旗下经营的《华尔街日报》、《伦敦时报》、《太阳报》、《纽约邮报》等报纸将在一年之内尝试向报纸网站读者收取费用。

  其中已经开始收费的《华尔街日报》也在其金融危机下细化其内容收费项目,如为个别文章和某类读者提供专门定制收费的新闻内容,提高内容竞争率。

  另外一种收费的模式,可以借鉴日本建立的数据库盈利模式的经验。

  《日本经济新闻》通过设立经济研究中心的方式,聘请经济专家分析日本经济运营情况,每天发布包括股票、财经、金融等相关数据分析,给受众提供规避经济风险的理性分析,提供有竞争力的新闻,使得该网站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仿效日本的运行模式,上海文广传媒集团依托本身强大发布信息的能力和优势,也建立了财经类新闻的数据库,分析潜在特定客户的需求和特征,建立相关的档案管理,为专业类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分析发布财经指数并进行分析。

  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财经信息。

  传统媒体集团完全可以利用自身在所在区域的新闻资源和信息发布的权威优势充分发挥电子数据库的市场增值服务,这不仅拓展了本来业务范围,也使得数据化的媒体获得新的盈利能力。

  有学者表示对数字报纸内容进行收费虽然是十分传统的盈利模式,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有悖于新闻自由以及与互联网自由获取信息的精神,但事实上数字报业的发展与其他任何新兴行业一样,需要这种特殊阶段的扶持和原始的积累[5]。

  三、数字化报纸广阔的发展前景

  传播学者罗杰?菲德勒在描述媒介形态的演变时说:“当比较新的传媒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6]。

  不必过分夸大数字化报纸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二者是互相融合和共同发展的关系。

  数字化报纸可以借助传统媒体强大的内容制造资源、稳固的受众群、成熟的经营模式,一个开设数字化报纸的传统媒体就已经说明了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数字化报纸即时发布信息的特征弥补了报纸受制于排版、印刷等环节而使信息发布滞后的劣势,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上不能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的不足,弱化了传统媒体的弱势,大大缩短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时间,极大提高了信息的流通性。

  借助于网络技术的东风,随着报业对自身优势的不断巩固,在争夺受众资源的同时,也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另外,数字化报纸不能抛弃传统媒体对新闻客观性的专业主义的要求,要严格在内容上进行把关,跳出传统报纸的经营模式,这样才能适应细化的受众需求,走出一条多样化,混合型的文化产业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建新.新媒体:竞合与共赢——第四届中国传媒经济年会综述[J].现代传播,2008(1).

  [2] 喻国明.传媒影响力:传媒产业本质与竞争优势[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3] 苟凯.解开数字报发展迷题——现代报业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的数字报纸发展探索[J].中国传媒科技,2008(7).

  [4] (美)约翰?帕夫利克.新闻业与新媒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5] 徐萍.数字报纸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2).

  [6] (美)罗杰?菲德勒著.明安香译.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新变化【2】

  摘 要:21世纪初,以互联网和手机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横空出世,它的出现不仅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模式,而且对世界的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新媒体的定义出发,总结出新媒体的两大新特征:个性化和价格低廉,从而阐释了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从传者到受者的变化。

  关键词:新媒体、传者、受者

  一、什么是新媒体

  21世纪初,以互联网和手机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横空出世,它的出现不仅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模式,更对整个世界的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是由于新媒体发展迅速和它巨大的影响力,对于它的定义也层出不穷,下面我列举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定义。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认为,新媒体就是对于我们平时见到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最常见的就是互联网和手机。

  阳光卫视执行主席吴征认为,新媒体和旧媒体只是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同样的内容而已。

  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的媒体形态。

  科技日报的社汤东宁副社长认为,新媒体主要指的是以网络和手机为主的传播平台。

  上海东方宽频总经理张大钟认为,新媒体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以及PC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从以上定义能看出,究竟什么是新媒体,学者们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新媒体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

  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新媒体的特征

  1、个性化的精准体现。

  新媒体的受众天然就被做了很好的市场细分,很多新型传媒公司的崛起,就是建立在细分市场、深入了解受众需求基础之上的。

  比如聚众传媒和分众传媒,是最早专注于企业内刊制作和企业新闻策划的专业机构,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

  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借助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手段,坚持与受众保持长期沟通,使营销做到可测可控,信息传递精准有效,没有资源浪费。

  如新媒体中广告信息的传递,其投放可以精准到某一地区、时间、人群,甚至某一个体的匹配。

  而广告精准匹配,与及时把握访客潜在意向紧密相关,甚至有用户主动订阅。

  2、价格低廉。

  精准的广告投放是网易首创的。

  网易根据用户的各项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地区、爱好等,投放精准广告,并能做到按实际效果付费。

  广告投放精准了,因此少量投入就可以给企业带来大量的潜在顾客。

  广告按照给企业带来的潜在顾客的实际访问数量计费,受众不点击不收费,只有点击了企业的广告才收取费用,保证企业花的每一分钱都落在实处。

  这能及其地有效提升企业的销售额。

  综上所述,新媒体对于企业发布广告是价格低廉而且效果显著的。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新特征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2012年1月份全国通信业运营情况统计报告显示,全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6.4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有3亿网民,成为全球最大互联网区域。

  科技的发展、海量的用户,使信息的制作、传播、接受都变得非常简单。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非常赞同美国《Online》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由单纯的“受者”转变成“传者+受者”的双重身份,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每个人都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并发挥自己的能量,每个人都掌握着话语权。

  这个时代,再没有一个媒体可以“号令天下”、“唯我独尊”了。

  1、地位平等。

  2012年年底,浙江卫视推出一档新的节目《中国好声音》,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这档节目邀请了几十名会唱歌的普通观众,吗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来到现场、背对评委,只要谁唱得好谁就能脱颖而出。

  中国电视发展至今,电视观众的地位类似新媒体发展中受众的地位。

  最初观众只是纯粹观赏,被动接受。

  后来随着《欢乐总动员》、《非常周末》、《周末一家亲》等节目的兴起,普通观众也可以参与到节目中。

  再后来真人秀节目的火爆,使普通观众不再是节目的配角,成为了节目的中心。

  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不再仅仅是受众,而是成为用户,可以随意发布信息,这带来了传者和受者的地位平等。

  互动性更强。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中信息处理技术的数字化、传播方式的互动性是它最本质的特征。

  在这个时代,媒体开始重视受众的声音,受众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影响越来越深远。

  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模糊,媒体不过是一个平台,信息的发布再也没有局限性,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参与任何一个新闻事件,影响事件的进程。

  受众的主动性及互动性是新媒体环境下的鲜明特征。

  参考文献

  [1]胡海燕,黄良奇.论话语自由对博客发展的双重影响.新闻记者[J].2008.12:55.

  [2]尚婧.网络视频:当代影像传播的撼动者.J/OL.人民网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09-1-20.

  [3]尹秋雯,石庆瑜.国内播客传播模式的特征分析.南方论刊[J].2008,7-6.

  [4]邢彦辉.传媒生态环境探析.淮海工学院学报[J].2006,3:76.[5]齐琦.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分众化传播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入学,2007.

  [6]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电视与新媒体的整合营销策略.视听界[J].2009,1:46.

  [7]李剑欣,张晓琳.受众心理与媒体分众化.新闻爱好者[J].2005,7:24.

  新媒体环境下的数码摄影话语【3】

  摘 要:数字技术使影像具有形象、真实、生动和快速浏览观看的特点。

  新媒体环境下,图像成为大众最喜爱的阅读方式,图片成为人们快速获得有效信息的重要媒介,大众摄影成为时代的话语。

  新媒体环境下,摄影艺术与数字技术的的完美结合,使摄影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在更高层次上相互融合,共同构筑一个多技术形式的,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影像话语体系。

  关键词:数码摄影; 大众; 话语; 艺术; 媒介

  学界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利用数字,网络及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或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大众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摄影也发生着巨大变化。

  今天,摄影的各环节都已经数字化,从照相机到图片处理,从打印到后期展示,乃至相关衍生产品等,显现着数字技术的便利和跨界能力[3]。

  1 数码摄影作为人体的延伸

  近年来,新媒体的兴起,使摄影在21世纪发生了巨变。

  在电子科技推动下,自动照相机的操作越来越方便,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摄影者。

  数码摄影将摄影过程简化到极致,只要按下快门,就能立即拍下清晰照片并即时查看,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后再重新拍摄,现场环境不佳还可以留待图像处理软件后期修改。

  数字技术不仅降低摄影的门槛,而且它彻底改变了延续170余年的传统摄影,演绎出全新的摄影流程。

  1.1 数码摄影成为大众观看世界的方式

  数字摄影图片的即拍即得,照相机不仅作为拍摄利器,也充当受众观看世界的眼睛。

  作为新传播环境下的新生摄影群体,平民视角是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网络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大众网民是信息接受者、传播者,拍客(以相同爱好积聚在网上的一种摄影群体)是信息制造者、发布者,数字摄影图片是信息传播形式。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源头的制造者、发布者——拍客,他们快乐着自己,改变着别人,也影响着社会。

  1.2 数码摄影突破了人眼的视觉极限

  新媒体环境下摄影的科技性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数码摄影技术不再局限于文化艺术领域,其应用已扩展到政治、经济、科技等社会各个方面。

  在当下中国社会每一个领域,每一项科研活动,从宏观到微观,从太空天体星云观测,到火星月球的考察,以及到装置光导纤维导线深入人体内脏的医学治疗等,都能体会到摄影所发挥的无可替代作用。

  专业单反相机的升级使摄影师可以拍到更理想的宏观、微观、静态或动态的画面,摄影师能清晰地抓拍到更微小事物的画面,突破人眼视觉的极限[1]。

  麦克卢汉认为,一切媒介均是“人的感觉的延伸”,人类实践从文字到自动化机械,从武器到物理网络等等,总想不断超越自身,创造的各类媒介无非是对肢体、感官直觉乃至到大脑意识的延伸[2]。

  2 数码摄影打破了传统话语格局

  早期的摄影是一种职业划分,摄影师指专业从事摄影工作的人,他们要具有一定专业技术与技巧和职业素养,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责。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和手机等数码拍摄工具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从事专业或业余的拍摄。

  尤其在手机拍摄功能日益完善今天,迎来大众摄影时代。

  大众记录家庭生活,也拍摄社会现实,同时利用网络的便利,将自己的照片上传到网络与大众分享,有时为人们提供突发事件现场第一手的材料佐证。

  社会边角也可以成为大众摄影的题材的来源。

  内容涉及被社会忽视的人群,或社会主流想刻意遮掩的事件,大众摄影的平民视角有时更能拍出揭示意义的照片。

  微博、手机、博客、电子杂志、播客和专门的图片网站等新兴媒体,深刻改变影响着影像传播。

  不同的新媒体,用各自独特的方式传播摄影图片信息,为摄影大众建构开放式的互动话语空间[4]。

  2.1 “拍客”的诞生深刻影响了摄影话语结构

  互联网的触手可及,使更多人参与到这种摄影传播行为中,“拍客”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

  拍客群体的诞生、发展和壮大,不仅改变摄影人的队伍结构,各种拍客组织的迅速崛起,拍客们全新的创作理念,对摄影创作、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都产生极大影响。

  这其中既有普通百姓,也不乏专业摄影人员,他们用摄影以公民身份成为匿名的社会忠实纪录者。

  “拍客”有观察和发现的意识,又占据着事件现场关键地点和时机,能够原生态地纪录并还原事实。

  拍客使摄影变得平民化、大众化,拍摄也逐渐从客体变为主体,参与到影响群众、影响社会的大众传播行动中来。

  新媒体的环境,以全新的传播方式构建着大众摄影时代,为摄影大众架构一种自由表达和平等交流的话语空间。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传播媒体的发展需要,各级各类拍客网站、拍客团、拍客站的建立、拍客活动的开展,使得这一群体逐步成为有组织、有活动的群体。

  拍客这一新生的、自发的摄影群体正以群体化、规范化、职业化的趋向蓬勃发展。

  拍客作为新传播环境下诞生的一个摄影群体,改变并颠覆着传统摄影的话语结构。

  2.2 手机摄影成为当代大众的视觉话语

  摄影图像的数字化与数字式的信息载体形态、数字式的传播形态的共生共存,导致摄影文化和摄影时代的演变。

  新媒体对数字摄影图片及数字图像信息传播的顺应,让摄影大众能够自由、自主、自觉地表达,让他们的话语能够迅速传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随着手机上网、手机彩信及手机报纸等功能的出现,使手机这个媒体成为“大众对话”的共享空间。

  手机小巧、灵活、方便,随身携带的手机摄影能即时见证突发事件,及时捕捉生活的瞬间,随时记录人生的感悟,即刻上网“对话”交流,实现实时传播。

  手机摄影作为即兴捕捉和实时传播图像的新媒体,已经悄然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手机摄影正成为一种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社会纪实摄影文化,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

  3 摄影从真实到虚拟

  摄影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数字摄影不仅保持传统摄影的见证和记录的本质,艺术家们还从数码摄影中找到一种全新的表达自己思想和观念的创作媒介,对摄影作品进行加工,通过后期合成或电脑绘图制作的影像,把摄影从现实空间改变为想象中的拟像空间,展现出时空交错的戏剧性效果。

  作品形象失去原来的内容、形式和意义,产生新的视觉意义系统,催生了数字媒体艺术的诞生[5]。

  3.1 新闻纪实类摄影的见证功能,仍在坚守

  传统摄影观念中,摄影的精确复制客观对象和逼真再现客观对象,是对某个在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事物和活动的复制,是对真实世界进行真实模仿。

  数字影像技术以其强大的后期处理软件,颠覆我们已有的关于摄影实证本体。

  在数字技术背景下,图片文本的轻易被改变,容易损害新闻纪实类摄影的真实性价值。

  在数字成像技术时代,纪实、新闻摄影从业者,仍在坚守摄影的实证本位,以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严格谨慎使用各种数字处理系统,以保障新闻纪实类照片在人们心目中的信任度。

  3.2 艺术类摄影创作,超越了摄影的本体特征

  传统摄影艺术创作中,只能对拍摄对象和拍摄时机等进行有限的选择和提炼,再借助暗房技术,才能把心目中的创意物化为照片上的视觉形象。

  数字技术给艺术摄影创造带来无限可能,开创影像创意表现的新时空,借助数字图像处理及电脑绘图软件,摄影的再创作变得无所不能,真正实现“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使摄影“不仅能‘拍’见到的东西,还能‘拍’想到的东西,不仅能‘拍’感到的东西,还能‘拍’悟到的东西”,创作出非现实时空中的视觉形象,极大的丰富摄影的表现力[6]。

  3.3 摄影与其它艺术结合,催生了数字媒体艺术

  20世纪70年代代以来,一些艺术家们开始媒体实验探索,尝试把摄影和现代艺术相结合,使摄影与美术、行为艺术等相交融、混合,艺术家在摄影界与艺术界间游走,形成一种观念摄影的创作热潮。

  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媒体艺术开始在当代艺术中大行其道,国内的一批艺术家也逐步尝试将数字影像技术应用于艺术创作,以艺术方式对当下的社会问题、经济、文化等进行反思。

  今天,摄影不再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一种客观记录的手段,摄影正作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的创作媒体及表现形式。

  艺术家借助摄影,寻找艺术观念的突破,并以此来构思观念如何被视觉化。

  在这里,创意、想象力成为创作的核心元素,而数字影像技术,则为艺术家表达艺术观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摄影则实现了艺术从“观察”的艺术,发展成为“想象”的艺术,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得到更完美地表现,摄影创作迎来无限的可能,摄影在这里为艺术家们真正提供摄影艺术创作话语的自由。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进入读图时代,数码摄影全方位地融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图像传播方式有革命性的改变,使摄影成为大众摄影时代。

  每个人都可以是影像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享用者,同时获取国内外的最新资讯。

  摄影话语,成为与语言、文字、声音并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记录介质的变革,存储技术的革命,强大的计算机后期图像处理手段及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都使摄影语言显示出强大的优势。

  同时,数字技术的进步也拓展摄影艺术作品的表现力,运用数字技术可以充分调动摄影家的创意。

  新媒体环境下,摄影与新兴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也为摄影艺术创作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罗智子.新媒体时代摄影发生的改变. 第十届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

  [2] 戴菲.后数字时代下摄影的全媒体传播与定位.第十届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

  [3] 郑智斌. 媒介狂想曲: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数字时代阅读报告》创刊号.

  [4] 凌弘. 摄影网群渗透互动初探. 第十届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

  [5] 卓嘉. 后摄影时代的大众话语空间. 艺术教育,2008(7).

  [6] 徐希景. 从记忆到想像—艺术作为摄影时代的影像转向. 第十届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报纸论文】相关文章:

新环境下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模式探究论文10-08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论文10-09

数字媒体艺术突破下的传统艺术论文10-10

新媒体环境的数字档案管理新技术发展论文10-10

新媒体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研究论文10-09

新媒体环境下现当代文学批评发展探究论文10-08

多媒体环境下的古代文学论文10-08

数字媒体艺术论文10-01

新媒体背景下企业营销论文范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