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读后感

时间:2022-09-27 21:56: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读后感

  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学会观察儿童并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由此可见,儿童行为观察能力对幼儿教师的重要意义。近期我有幸阅读了由施燕、韩春红编著的《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这本书,再次认识到实施教育,观察先行。

  通过对学前儿童行为的观察,可以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可以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这本书中,共有十二章,前八章主要介绍了有关学前儿童观察的概述与观察的方法,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什么是观察以及观察分析学前儿童行为的具体方法;后四章主要介绍了观察在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游戏中、教育活动的运用,这为我在日常活动中读懂幼儿、培育幼儿指明了方向。下面我来具体谈一谈读完此书后我的收获。

  一、要明确观察的目的,缩小观察范围

  如果观察没有目的性,就会找不到观察的方向,不利于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在六、七、八章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对学前儿童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通过阅读,我发现了自己在观察记录学前儿童行为上存在了不少亟待改变的地方。

  在刚一开始,我对幼儿行为观察记录的认识是较为狭隘和片面的,把这项观察记录当成一种工作负担。当我班幼儿在区域活动游戏时,我的观察是盲目的。虽然在区角游戏中提供给孩子自由宽松的游戏空间,但是我仍然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一方面纠结于幼儿这样子“疯玩”到底好不好;另一方面感觉自己不在孩子活动中做点什么总是不太好,觉得自己没有发挥身为幼儿教师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一开始我在幼儿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处在一种盲目的状态,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进行观察,即使进行观察记录,因为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观察目的,看到什么就记什么,记录下来的东西很琐碎并且面面俱到,分析没有针对性,到最后也是发现记录了一堆无关的内容。基于这种情况,我从《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中找到了答案,我的这种盲目来自于没有做好观察的准备,不知道通过观察要达到什么样目的,没有把观察的目的转化成为具体可操作的问题。观察目的就是要弄清楚自己想要观察的是什么,想要了解学前儿童的哪一些现象等,然后根据这些具体可操作的问题设计自己的观察计划。例如:想要观察大班A幼儿借助辅助材料解决在高处搭建的问题,就要先明确观察的目的、对象、环境和时间,再确定观察的方法等,这样才能在观察过程中有意地、完整地、具体地记录下幼儿在高处搭建的过程,最后根据观察记录再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提高幼儿高处搭建的能力。明确观察目的,让我逐渐有了观察的抓手,根据各区域活动的性质明确幼儿的活动状态,开始能够有针对性地观察和记录幼儿的活动,在观察中有了重点,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要寻找适宜的记录方法

  《学前儿童行为与观察》在第三、四、五章中详细的介绍了观察的方法:描述的方法、取样的方法、评定的方法,在每一类方法的下面又详细的展开介绍。比如在描述的方法下面又展开介绍了日记法、轶事记录法、实况详录法、样本描述法,通过细细品读,我了解到每一种观察方法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等。每一种方法下面都列举了大量的案例,避免了只有理论没有案例读起来的枯燥感,理论和案例相结合,方便我更好的理解与运用。读完这三章,联系我自身的实际,在书中介绍的几种方法里,我最常用的是轶事记录法和实况详录法,其他几种观察方法用的很少甚至几乎没有用过。但通过第七章的阅读,我认识到只有观察记录的方法是多样的,才能让观察进行的更顺利。哪些才是最合适的观察记录方法,哪些观察记录方法组合在一起会更方便,这需要经历不断的思考和尝试。例如:在大班幼儿进行探究性的游戏中,借助手机录像和文字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对大班幼儿的探究精神进行观察记录并分析,以探究大班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在观察记录方法的运用上,要不断的尝试,寻找更有效的、更适宜的记录方式。

  三、要科学观察,正确分析幼儿行为,避免教师主观色彩

  通过认真学习《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第六、七章的内容后,我翻开了我之前的写的观察记录,确实有不少的问题,我在观察记录过程中记录的文字、图片等信息捕捉上存在了一定的问题,没能够准确客观的反映幼儿的真实活动情况,例如:在观察幼儿美工区动手能力时,我在记录幼儿行为时经常用到很多明显具有主观性色彩的描述,如“她开始想办法”“似乎找到了方法”“好像不是很顺利”等。如果想要在观察记录中达到某种程度的准确性,就应该摒弃教师的主观想法和个人偏见。

  观察记录不是为了显出教师眼光的犀利与否或者是解决问题的高明与否,而是应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真实的做好旁观者记录,不掺杂任何的个人主观情感在内,不可以在一开始观察时就给孩子贴上任性调皮或者爱欺负小朋友的标签,要只陈述记录看到的、听到的事实,不加入标签性的词句,不用抽象性、概括性、总结性的词语,例如:有个孩子在和同伴相处时经常会有攻击性的行为,那么我就要观察并记录这个孩子一天中事情发生之前和之后各有什么样的现象,然后根据记录的结果来分析该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因为模仿还是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是因为缺乏解决问题的技巧还是对于别的幼儿伤害自己行为的过激反应等等。教师应该站到幼儿的角度上,从幼儿的行为和语言中,推断出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基于观察记录,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价儿童的发展状态,分析幼儿的行为时要具体,不要对幼儿做绝对性的评价。

  高美霞说:“人们往往满足于一刹那的顿悟,却不知道教育的价值在于日复一日的运用。”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对幼儿行进行观察,多听听听幼儿的想法,科学客观的的记录与分析幼儿的行为,才可以让教师的心足够贴近幼儿生活,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读后感】相关文章: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读后感11-19

学前儿童谈话活动教案10-07

浅谈儿童学前教育10-26

儿童学前教育论文10-10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论文10-09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案12-30

浅析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教育10-08

民间童谣学前儿童的教育论文10-06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意义论文10-05

开展安全行为观察活动的实施方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