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才培养方案4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才培养方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才培养方案 篇1
一、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简述
(一)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行政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高校在对其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其理论知识体系,还需要对其实践能力进行综合的培养,培养出其具有良好的实践意识和敏锐的问题意识,并且善于使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所遇到的专业问题,培养其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内容
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点内容:1.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需要在实验室开展,其实验教学的实验内容包括情景模拟与电子政务两种实验[1]。其中,情境模拟实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情境,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找出情境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而电子政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现代化技术下的行政管理的流程和手段,进而理解电子政务的具体概念。2.基地教学。所谓的基地教学是学校在相关的实验基地,按照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综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实习教学。此培养方式是针对已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学生,将其送入到实际的政府相关行政单位进行工作实习[2]。在实习期间需要老师和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增加其实践性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日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所遇到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教育部在20xx年所颁布的相关解释说明中对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其培养的人才需要集政治、法学、行政等多领域知识体系为一体,并能够满足国家各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需要。这种培养目标的界定能够使学生拥有更加广泛的就业范围[3]。在我国各高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其都以上述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看似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但实质上其所培养出来学生的能力却与培养目标大相径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很多高校没有对学校自身所具有的实力做出客观的评价,使其在借鉴高端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时,由于学校实力的欠缺,培养出来的人才所拥有的知识理论体系和实践能力都有一定的缺陷,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缺乏完善的教学课程
基于学校在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上缺乏明确的目标,使其在设置相关的教学课程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4]。这种盲目设置教学课程的原因为:(1)很多高校在设置行政管理的相关教学课程时,没有充分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造成所设置的教学课程较为陈旧,与传统的学术型教学课程相差无几;(2)在对教学课程进行设置的过程中,没有根据该专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进行设置,导致其所设置的教材内容缺乏系统性,定位也较为模糊,使得培养出来学生的.素质普遍偏低。基于上述情况,我国高校已经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但是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切实改变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有的素质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符,并且其在工作中也产生了各种不良的反映,使我国行政管理人才十分匮乏。
(三)缺乏丰富的教学手段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培养行政管理人才时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主要以老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只需要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学生所接受的教学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并且,由于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不仅忽视了学校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效果。教师在对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概念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通常只用已经成熟的理论进行分析,缺少自我总结、归纳的授课方式,使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不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不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5]。此外,在各高校培养学生时,其只重视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实践课程的缺失和不完善,降低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创新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基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各高校应对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能够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于行政管理这个专业来讲,其培养目标应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拥有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其所需要的行政管理方面的人才应有先进的管理理念、执行工作的能力、行政专业知识等,并能够胜任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6]。这种培养目标需要学生不仅要拥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其还需要拥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如此一来,不管其在未来的就业上,还是在不同的岗位中,都能够很好的扮演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建立完善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将其培养出满足职业标准的人才素质,这种人才素质并不单单指其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包括其所具有的逻辑思维、法律素养、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根据当地的高校的自身实力、地域区别、以及社会发展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并通过构建完善的教学课程以辅助行政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地区各高校还应该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以吸引各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工作人员参加到该组织机构当中。并且基于人才培养规律,对其相关工作岗位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确定教学课程的整体结构,使每个教学科目之间都拥有一定的联系,进而系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7]。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学校教学手段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根据教学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种实践教学:1.常规性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为了能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互相融合,并利用参观等多种手段,对其具体的操作流程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认识;2.研究性教学。此种教学方法也被称之为创新教学,是较为小众化的教学方式,其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通过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理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创新的能力。换而言之,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全面发展、拓展创新等综合能力,以使其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为我国相关行政部门发展提高所需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 篇2
一、学制及招生对象
学制:学分制,基本学制三年,最长五年
招生对象:普高毕业生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本专业培养熟练掌握仓储、配送、运输、采购、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物流知识,具有仓储与配送业务处理、运输调度业务处理、采购与供应业务处理、国际货代业务处理、快递营运业务处理、物流信息处理等能力,拥有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等素质,面向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适应现代物流行业采购与供应、国际货代操作、快递运营岗位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1. 能力目标
(1)具备仓储业务处理、配送业务处理、国际货代操作、运输调度、采购业务处理、物流信息处理等专业能力;
(2)具有对物流市场进行调查、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
(3)具备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
(4)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现场应急管理能力。
2. 知识目标
(1)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
(2)掌握仓储与配送业务、国际货代操作、运输调度、采购业务等基本作业流程;
(3)了解条形码技术、POS系统、RF技术、EDI技术等先进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4)掌握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5)掌握物流业务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
3. 素质目标
(1)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性格随和,乐意与人交往;
(2)具有责任心,敬业负责,积极主动,细心肯干;
(3)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吃苦耐劳;
(4)为人正直、诚信、踏实、忠诚;
(5)勇于创新、勇于挑战、乐观向上。
人才培养方案 篇3
1培养目标
我校基于产业链的“商科专业集群”将定位于“面向珠三角区域,面向中小企业的全方位商务管理岗位”,商科专业集群人才培养目标为:以产业链应用性人才需求为导向,具备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专业创新精神,能在企业从事商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要培养具有以下素质的商科人才:
1)具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3)具有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具有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等。在知识学习方面,不应一味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而应根据行业发展的最新要求来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既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2总体思路
商科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思路采用“跨专业工学结合”,形成人才培养的回路,即在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打破商科专业的界限,增加柔性制结构,让学生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多行业多岗位实习体验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提高和就业的专业方向。
2.1意向招生
学校以商科各专业申报人数进行意向性招生。学生入校后不按具体专业划分行政班级,学生前两年学习内容相同,第三年进行企业实践教学,第四年由学生自愿选择专业并参加专业方向课程知识的学习。学校按照学生完成专业方向课程学习情况授予学生“管理学”或“经济学”学士学位。
2.2阶段培养
我校商科专业属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我们力图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培养学生通用管理能力和实践技能,计划进行“2+△0.1+1+0.5+0.5”分阶段工学结合模式改革,采取了对四年的教学时间分成五个阶段对整体的专业学习进行划分,每个阶段解决相应的学习目的以达到最终培养成为与行业零距离对接的要求。
2.3模块学习
学生在企业现场实习期间,可以结合自己的实习岗位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实习结束回校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习情况和就业意向自主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进行学习。专业方向课程按照“工作过程+行动导向+项目引领”的职教理念进行课程改革,重新编订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进行模块化教学,实行模块化考核。
2.4导师负责
我校“3+1”企业实践教学实行“四导师”协同管理机制,我们根据学校制度精神,计划在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到学生毕业,实行专业导师负责制度。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企业现场实习、专业方向课程的选择、专业课程的学习指导、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等。实行导师负责制,学生可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容易结成更为紧密的学习团队,也容易增强教师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教师负责指导的10多名学生,专业方向又有所不同,这样又可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个专业导师指导下进行相互交流,对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也有一定的帮助。
3方案设计
我校商科专业属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我们力图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培养学生通用管理能力和实践技能,计划进行“2+△0.1+1+0.5+0.5”分阶段工学结合模式改革,采取了对四年的教学时间分成五个阶段对整体的专业学习进行划分,每个阶段解决相应的学习目的以达到最终培养成为与行业零距离对接的要求。
3.1第一阶段“2”指的是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
此阶段进行校内教学,教学又分为公共基础模块课程、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岗位模块课程。公共基础模块课程:这部分课程目前学分共50多个,基本占用大学一年的学习时间。我们建议由教务处牵头,由管理学院、财经学院、基础部等部门共同研讨改革方案,在不违背教育部教学总体要求的情况下,创新教学模式,灵活授课形式,适当“挤”出一点时间进行商科理论教学。学科基础模块课程:这部分课程比较稳定,计划由管理学院和财经学院共同研讨,按照企业运行规律与要求重修梳理学科课程模块,整合课程内容。岗位业务模块课程:这部分课程为新增模块。根据企业ERP管理的'核心模块思想,集合两院的专业特点,我们计划把岗位业务模块课程分为6大模块,即生产模块、市场营销模块、财务模块、物流模块、人力资源模块、国际贸易模块。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基本要求,对各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分类,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每个模块开设2~3门课程,满足学生第三年进行跨专业企业现场实习和第四年毕业论文真题真做的要求。
3.2第二阶段“△0.1”指的是一个小学期
在学习学科基础课程和岗位业务课程后,在大学二年级末暑假期间增加一个小学期,为期4周。为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内教学资源、突出白云商科教学特色,也为第三年学生下企业进行现场实习做准备,我们计划在这个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综合仿真实习,巩固所学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岗位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市场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3第三年段“1”指的是大学三年一年
此阶段一年时间进行企业实践教学(企业现场实习),企业实践教学形式和要求参照教务处函〔20xx〕110号(关于印发《关于制订20xx级企业实践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执行。
1)企业实践教学安排在大学三年级整个学年进行。共43个教学周。
2)企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区域、行业、企业调研,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职业品德教育,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6个环节。
3)在这一年的企业现场实习阶段,学生还要结合自己所在的岗位,每学期按照教学要求选修2门自主学习课程,可以在业余时间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或结合企业实践自主学习,完成专业教师布置课程学习任务,计学分。
3.4第四阶段“0.5”指的是大学四年级上半学期
此阶段为专业理论提升阶段。学生在企业现场实习一年后,根据自己的岗位实习体会和将来就业方向选择自己的专业学习方向,学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的剩下的各专业核心课程。
3.5第五阶段“0.5”指的是大学四年级下半学期
此阶段为项目学习阶段,分为实训项目和毕业论文写作项目两大部分。实训项目阶段,我们设计了8个项目学习任务,分别是专业能力提升、职场礼仪训练、心理沙盘训练、魔鬼训练、模拟经营、项目开发、微格教学、创业实践。学生自主选择其中3个项目进行学习。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按照学生在企业现场实习期间的课题准备,进行真题真做。要保证教学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培养“工学结合”的师资队伍、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课程体系和内容、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等一系列保障措施,更需要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社会多方的共同认可和支持。
人才培养方案 篇4
摘要: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对当前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专业产生的背景、应用型本质属性的分析思考,总结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思路,进而提出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转型发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
当前,转型发展是国家教育部所倡导的地方一般本科高校提高素质教育、服务地方的又一项重大举措。五邑大学20xx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之后,学校的重点工作就定位到如何建设合理、高效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上。目前我校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就是,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自身的内在自然规律,制定科学且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与人才培养有关的主要因素分析
1.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可以反映学校的教育改革思路和办学特色,也可以看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多年来在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和尝试,例如在很多的理论课中都设置了课内实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等方法,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仍然保持原有的本科高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讲授内容,在企业职业和岗位的需求和培养过程方面和学生的技术积累方面考虑不多。总之,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能较好契合当前所提出的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产生背景。信息专业主要是进行信息的获取、信息的编码处理、信息的传送与接收等理论、实践教学与研究。上世纪末,能够体现国家的发展趋势和综合实力的信息时代脚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迅速加快,在实际应用中对从事信息产业的人员提出既要懂信息理论,又要掌握新型电子元器件的使用等更高要求,于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3.应用型本质属性分析。应用型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工程项目能力,对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的能力就不做重点培养了,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应用型培养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既要学好理论知识,还需具备对多项理论知识综合的实践能力。这也是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区别于高职高专的关键所在。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以我国工程教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工程认证为推动力,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起点和落脚点,确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总的培养目标为:掌握电子电路理论与技术、信息采集、传输、分析与应用的基本能力、基本方法,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面向工程,具有较强的工程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制造、应用开发、运营、市场与管理等工作的本科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结合培养目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1.树立信息大工程观的理念,全面落实信息大类培养目标。通过分析比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和交通控制等几大专业方向的共同特点,建立信息工程大类专业13门平台课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在行业企业工作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设计信息大类专业共同课程平台。从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的`完整流向设计平台课,克服了过去学生专业知识面偏窄的缺陷。
2.全面实施“3+1”模式,丰富“3+1”内涵。“1”指学生就读大学的最后一年,可以在学校进行设计、实训,也可以在企业实习;可以部分时间在学校,部分时间在企业实习;采取的方式由学生自主选择。第7—8学期的实践环节包括:综合系统设计、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实践成果总结、专业实训及企业实践和毕业设计。这种设计思路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将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从而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3.依据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多类别模块开设课程。多类别模块主要包括专业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产业对接模块、开设与区域重点发展产业相对应的模块等,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行业企业需求,考虑了近年来科技发展的成果,突破了传统课程的束缚,将课程融入新的内容,特别是工业生产核心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并大胆进行了课程重组。4.整体设计培养方案。在做好信息大类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有机结合以外,还从学生培养需求出发,将通识课、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并对如何完成修读提出具体要求,较好解决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脱节的问题,还将我国工程教育中所提出的信息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与培养方案的制订进行了有机结合。
5.按照课程群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实施项目化教学,打破以往理论课附带实验和一门课程设计一个实践项目的惯例,尽量使实践教学项目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在开设前明确该教学目标,并与工程项目有一定的联系,尽量做到从企业应用角度设计综合性实践的训练。6.实施多专业、多行业龙头企业协同育人。首次试点将多个专业学生合成一个实验班,联合几家企业共同对这个班级学生进行培养,通过轮岗等方式分别在各家企业的不同岗位上实习一段时间,利用各家企业所长使学生对企业模式和工程实践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三、结语
本研究和改革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平台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我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刚刚起步,随着转型发展的深入推进,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会越来越适应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并能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刘纯利,王晴晴,张玉山.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xx,(3).
[2]童强,周大鹏.何光普.转型发展期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xx,(8).
[3]汪元宏.应用型高校的创新之路[N].光明日报,20xx-04-11(16).
[4]周远清.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J].中国大学教育,20xx,(11):5-7.
[5]潘懋元.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趋势[J].临汾大学学报,20xx,(1):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184.
[7]杨春春,刘俊萍.中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7(3):25-28.
[8]徐理勤,赵东福,顾建民.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教探索,20xx,(3):70-72.
【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人才培养方案【精选】08-22
人才培养方案12-26
人才培养方案模板06-02
经典的公司人才培养方案04-15
公司人才培养方案10-02
人才培养方案范文03-08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03-09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03-13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04-03
人才培养方案5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