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方案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教学方案1
活动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图形和图形标记的认识。
2、通过操作活动,练习将图形按类放入分类图中。
3、在活动结束后,学习按要求整理材料,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各种图形标记及图形。三幢房子
活动过程:
一、复习图形
教师分别出示三种图形,提问。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个图形,看看说说他们是准呀,为什么?
2、 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你怎么知道它叫三角形的'?
3、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你怎么知道它叫圆形的?
4、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你怎么知道它叫方形的?
5、小结:小朋友真聪明,这些图形都认识呀。
二、复习图形标记
老师给图形宝宝做了标记,给圆形做的什么标记? 给三角形,给正方形呢?
三、送图形回家,认一认,读一读
1、这儿有三张小床,床上有什么呀?
2、图形宝宝和我们做朋友了,我先和它打个招呼,三角形好摸一摸有三个角,三条边,藏手心里玩一玩,亲一亲,三角形玩累了,想休息了,三角形标记,刚才老师读了什么好听的话,一起玩,我还想听听。
四、幼儿操作活动
1、这儿还有许多图形宝宝和你们做朋友呢,愿意吗?(发)这是什么图形?(可要有礼貌呀,先和图形宝宝打个招呼,再摸摸边,角,数一数边角,亲一亲。
2、图形宝宝玩累了要休息,先想想你要说怎样,好听的话来一起去送图形宝宝休息哟,可别忘了说句好听的话。
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结,我们来检查一下,小朋友送得对吗?
五、活动讲评
展示幼儿作品,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活动过程。
数学教学方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会看简单线路图。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方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指南针
教学方案: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指南针:关于指南针,你已经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用指南针能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板书:认识方向
二、自主探索
1.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
(1)教师指指南针上面的八个方向,让学生边观察边把这些方位词齐读两遍。
师:在书上辨认方向和实际辨认方向是有区别的,在书上辨认方向时,通常
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实际辨认方向时首先要用指南针确定北方在哪个方向。
(2)认识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四个方向。
东方和北方的正中间是东北方,
西方和南方的正中间是西南方,
东方和南方的正中间是东南方
西方和北方的正中间是西北方。
2.用8个方向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出示动物园情景图
指出:图的右上角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方。
(1)提出问题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以猴山为观察点,说出园内动物所在方向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
象馆在猴山的西北方。 河马馆在猴山的`东南方。
狮虎山在猴山的北方。 熊猫馆在猴山的西南方。
鹿苑在猴山的东北方。 水族馆在猴山的西方。
水禽馆在猴山的东方。 大门在猴山的南方。
三、课堂练习
1.室内活动
学生自己照书上的样子做方向板,做好后互相交流一下。
2.室外活动
在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不同的方向有些什么,并记录在方向板上。
四、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数学教学方案3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预案:
一、情景引入激活思维
1、引言
教师介绍学校体操比赛活动情况。相机解释“横队”、“纵队”“方阵”等词。
2、收集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每行有10人,有8行。有3个方阵。
3、提出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个方阵有多少人?)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等等。
4、解决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5、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学生汇报时候要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即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教学预设]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看到主题图后会很快收集到数学信息,学生也能清楚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如下:
(1)、10×8=80(人)表示求8个1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8×10=80(人)表示求10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7、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加以提炼学习方法:读----想----做----说,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
8、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运用学过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课,了解学生思维的基础,激活学生思维。然后经过总结学习方法,表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考过程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二、探究新知训练思维
1、出示刚才提出的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
2、思考解决方法
(1)独立列式,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组长统计:本组有几种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教学预设]学生的解决策略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10×8=60(人)80×3=240(人)
第二种:8×10=60(人)80×3=240(人)
第三种:8×3=24人24×10=240人
第四种:10×3=30人30×8=240人
第五种:80×3=240人
第六种:10×8×3=240人或者8×10×3=240人
预设处理: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解释,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利用课件的直观效应帮助中下水平学生渡过思维困区。黑板上去掉相同的做法,展示不同的算式。比较每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方法鼓励全体学生都尝试做一做。
3、课堂小结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想、做、说等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做到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密规范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发展思维
1、课本中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试做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练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判断出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补充问题并解答:
小青有两本相册,每本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教学方案4
二次函数(quadratic function)是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二次的多项式函数。二次函数可以表示为f(x)=ax^2+bx+c(a不为0)。其图像是一条主轴平行于y轴的抛物线。
一般的,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一般式
y=ax+bx+c(a0,a、b、c为常数),顶点坐标为(-b/2a,-(4ac-b2)/4a) ;
顶点式
y=a(x+m)2+k(a0,a、m、k为常数)或y=a(x-h)2+k(a0,a、h、k为常数),顶点坐标为(-m,k)对称轴为x=-m,顶点的位置特征和图像的开口方向与函数y=ax2的图像相同,有时题目会指出让你用配方法把一般式化成顶点式;
交点式
y=a(x-x1)(x-x2) [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1,0)和 B(x2,0)的抛物线] ;
重要概念: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a的绝对值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a的绝对值越大开口就越小,a的绝对值越小开口就越大。
牛顿插值公式(已知三点求函数解析式)
y=(y3(x-x1)(x-x2))/((x3-x1)(x3-x2)+(y2(x-x1)(x-x3))/((x2-x1)(x2-x3)+(y1(x-x2)(x-x3))/((x1-x2)(x1-x3) 。由此可引导出交点式的系数a=y1/(x1*x2) (y1为截距)
求根公式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求根公式
x是自变量,y是x的二次函数
x1,x2=[-b((b^2-4ac))]/2a
(即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如右图)
求根的方法还有因式分解法和配方法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2x的平方的图像,
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抛物线。
不同的二次函数图像
如果所画图形准确无误,那么二次函数将是由一般式平移得到的。
注意:草图要有 1本身图像,旁边注明函数。
2画出对称轴,并注明X=什么
3与X轴交点坐标,与Y轴交点坐标,顶点坐标。抛物线的性质
轴对称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 = -b/2a。
对称轴与抛物线唯一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顶点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 ( -b/2a ,4ac-b^2;)/4a )
当-b/2a=0时,P在y轴上;当= b^2;-4ac=0时,P在x轴上。
开口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决定对称轴位置的因素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 因为若对称轴在左边则对称轴小于0,也就是- b/2a0,所以b/2a要大于0,所以a、b要同号
当a与b异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右。因为对称轴在右边则对称轴要大于0,也就是- b/2a0, 所以b/2a要小于0,所以a、b要异号
可简单记忆为左同右异,即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当a与b异号时(即ab 0 ),对称轴在y轴右。
事实上,b有其自身的几何意义: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处的该抛物线切线的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的斜率k的值。可通过对二次函数求导得到。
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因素
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
抛物线与y轴交于(0,c)
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_______
=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X的取值是虚数(x= -bb^2-4ac 的值的相反数,乘上虚数i,整个式子除以2a)
当a0时,函数在x= -b/2a处取得最小值f(-b/2a)=4ac-b在{x|x-b/2a}上是减函数,在
{x|x-b/2a}上是增函数;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函数的值域是{y|y4ac-b^2/4a}相反不变
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这时,函数是偶函数,解析式变形为y=ax^2+c(a0)
特殊值的形式
7.特殊值的形式
①当x=1时 y=a+b+c
②当x=-1时 y=a-b+c
③当x=2时 y=4a+2b+c
④当x=-2时 y=4a-2b+c
二次函数的性质
8.定义域:R
值域:(对应解析式,且只讨论a大于0的情况,a小于0的情况请读者自行推断)①[(4ac-b^2)/4a,
正无穷);②[t,正无穷)
奇偶性:当b=0时为偶函数,当b0时为非奇非偶函数。
周期性:无
解析式:
①y=ax^2+bx+c[一般式]
⑴a0
⑵a0,则抛物线开口朝上;a0,则抛物线开口朝下;
⑶极值点:(-b/2a,(4ac-b^2)/4a);
⑷=b^2-4ac,
0,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
([-b-]/2a,0)和([-b+]/2a,0);
=0,图象与x轴交于一点:
(-b/2a,0);
0,图象与x轴无交点;
②y=a(x-h)^2+k[顶点式]
此时,对应极值点为(h,k),其中h=-b/2a,k=(4ac-b^2)/4a;
③y=a(x-x1)(x-x2)[交点式(双根式)](a0)
对称轴X=(X1+X2)/2 当a0 且X≧(X1+X2)/2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a0且X≦(X1+X2)/2时Y随X
的增大而减小
此时,x1、x2即为函数与X轴的两个交点,将X、Y代入即可求出解析式(一般与一元二次方程连
用)。
交点式是Y=A(X-X1)(X-X2) 知道两个x轴交点和另一个点坐标设交点式。两交点X值就是相应X1 X2值。
26.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1. 如果抛物线 与x轴有公共点,公共点的横坐标是 ,那么当 时,函数的值是0,因此 就是方程的一个根。
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没有公共点,有一个公共点,有两个公共点。这对应着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三种情况:没有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26.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求使材料最省、时间最少、效率最高等问题,有些可归结为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数学教学方案5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的特点是比较爱学习,但是调皮的学生比较多。在课堂中的表现比较爱动脑筋,爱思考问题,显得比较活跃,可是个别学生有些不认真,但大都能够按时完成作业,都比较爱劳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包括九个单元,其中
㈠“数与代数”包括除法、混合运算、生活中的大数、加与减。
㈡“空间与图形”包括方向与路线、测量、认识图形。
㈢“统计与概率”
㈣“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除法”结合分五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混合运算”结合实际情景,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即“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生活中的大数”结合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万一内的数位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会用此语和符号来描述万一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4、“加与减㈠” “加与减㈡”。结合具体情景,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方向与路线”。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6、“测量”。通过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一千米” “一分米”“一毫米”;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7、“认识图形”。通过生活情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直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8、“统计与概率”。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预测。
9、“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后还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作出合理性的判断。
3、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4、体会生活中的大数,发展学生的数感。
5、感受一分米 ﹑ 一毫米﹑ 一千米有多长,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6、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难点:
1、有余数的试商,要一道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
2、结合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引导学生探究运算顺序。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通过“估一估”活动,初步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数目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
5、组织数学活动,在运动变化中建立图形之间的联系。教师在组织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使用动态的学习材料。
教学措施
1、让学生在生动的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引道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4、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方案6
过完署期长假迎来了新学期,为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和新课改理念为指针,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兼顾提高教学质量与减轻学生负担,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
二、学情分析
同学们经过四年实验教材的使用,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但随着年级的提高,内容的加深,孩子们已呈现出了两级分化的趋势。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六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学生对整数有一定的认识、会计算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自然数的认识,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2、第三单元“分数”。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一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对分数进行再认识,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运算、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3、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实际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的认识及相应面积的计算。
2、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及一些有趣的简单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在第二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在四年级时,教材安排了游戏公平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运用分数来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四)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的.综合应用内容将进一步整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的内容,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通过本册教材的综合应用活动,学生应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应验和策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主要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探索和构建自己的数学意义,让学生有机会讨论交流彼此的想法,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估算(测)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注重学生课堂倾听能力和独立作业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6、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提供可以促进不同学生共同进步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7、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法,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五、附:教学进度表
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1—2
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
11
3—5
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
10
5—8
第三单元:分数
18
8—10
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8
11
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
6
12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
6
13
总复习
6
14—17
复习迎考
15
18
检测评价
数学教学方案7
教材分析
本课将引导学生制订一个班级总的研究计划,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研究项目制订小组研究计划。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研究与班级总体目标的关系,加深体验科学研究的分工合作。
学情分析
造成小金鱼死亡的相关因素非常多,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志趣,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组研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分工合作的习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小组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学习目标
1.知道小组研究与班级总的专题研究的关系,树立合作的意识。
2.能根据自己选择的研究主题制订可行的研究计划。
教学重难点
制订合理、可行的计划是研究取得成功的保证。
评价任务
制订一份专题研究方案。
教学准备
为各小组专题研究计划准备表格。
教学过程
一、进行专题研究总动员
1.谈话:在上节课,我们同学就造成小金鱼死亡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推测,大家谈到了水质、水温、放养密度、鱼食投放量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金鱼死亡。在今天开始我们的研究之前,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了哪些影响金鱼生存的新信息?
(以上谈话及询问,一方面获取学生收集到的上节课没有谈到的影响金鱼存活的因素,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一机会,交流学生收集到的与水质、水温、放养密度、鱼食投放量等因素有关的详细信息。这为下一步全面和深入地开展研究设计活动奠定了良好的认识基础。)
2.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掌握的相关情况。
(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可抓住发言中的关键词进行摘要性地记录,为学生后期制定研究计划的针对性和条理化做好引导性工作。)
3.谈话: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以往经验或收集到的资料对造成小金鱼死亡的原因已经有了一个间接的认识。为了获得第一手确凿的证据,查出造成小金鱼死亡的真正原因,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小金鱼生活得更好,我建议我们班开展一个小金鱼生存环境的研究。大家认为这项研究可以从哪些方面展开,通过哪些方式展开呢?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4.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到部分小组进行必要的提示或指导。
(教师到小组个别指导,可以引导学生将可能造成小金鱼死亡的因素与研究小金鱼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便形成相关的具体研究方向。)
5.教师邀请学生汇报其讨论结果,并帮助学生梳理出相关可研究的课题及研究方法。
6.讲述:当我们明确了可以开展研究的专题,以及可以采用的研究方法后,我们可以有步骤地来开展研究活动了。如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结论、撰写报告等。在大家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前,老师送大家两件“法宝”,一件法宝是交流,另一件法宝是帮助。希望在研究中,同学之间、小组之间要及时交流、勤于交流,当遇到困难时,大家要互相帮助。
(班级总的研究计划并没有要求学生完全由自己讨论设计完成,其中有很多教师引导和指导的成分。其目的不是要替代学生进行设计活动,而是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后面具体专题的研究设计中。这样处理既能保证后续活动有效进行,又能保证后续活动深入进行。)
二、引导学生分析和自主选择研究主题
1.谈话:开展不同的研究专题需要做不同的准备,比如研究水温变化对金鱼的影响,需要三个能控制水温的水族箱。那么其他研究专题又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补充,形成相对完善和统一的认识。
(明确活动所需条件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思考研究方法的过程,因此,充分地开展好这一活动,也是为后续制定研究计划铺平道路。)
3.谈话:在这次研究小金鱼生存环境的任务中,不仅需要我们从多个小专题去开展研究活动,而且每项专题又涉及不同的活动材料,一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需要多人进行分工与合作。为了让我们这次研究取得成功,现在,我们按照自己的条件和兴趣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进行研究。每一个专题同学们可以形成一个小组,也可以根据情况组成多个小组,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组合组成研究小组。
4.学生自由组合研究小组。
(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分组,做到能力均衡、人数合理。避免出现能力上相近的同学“扎堆”,要兼顾那些能力较低的学生参与到各小组中。如果条件允许,每个小组的人数以5-8人为宜,人数过多任务可能落实不到人,过少又不能充分体现分工的价值。每个专题有多个小组共同研究,还能增强实验的可靠性,避免因偶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情况的发生。)
三、小组讨论各自研究计划
1.谈话:我们按照自己的条件和兴趣已经分成了不同的研究小组,现在,我们各小组需要商量出各自的研究计划,以便有条理地完成各自的研究专题。你们认为各自小组的研究计划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2.学生个别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记录。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所做的记录应注意条理性,可以按照研究计划应进行的步骤在黑板上有顺序地表达出来,使得最后的板书记录就能成为专题研究计划的主要栏目。)
3.讲述:制定一项研究的计划,我们一般要涉及研究主题、小组成员及分工、研究目标、对研究主题的思考和分析、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以及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下面,大家就围绕这几个方面商量自己的研究计划。
4.教师向个小组分发事先准备好的专题研究计划表格,学生商讨制定计划。
(专题研究计划的设计可以参考教材第47页的内容。教师在学生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可到各小组进行指导,并把重点放在研究过程的设计指导上。)
四、交流并完善计划
1.在大多数小组制定好大致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教师邀请一个小组向大家交流他们的研究计划。
2.谈话:你们认为刚才这个小组汇报的研究计划有哪些地方考虑的比较详细,哪个环节的设计还存在不足?
3.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说,并将评说的重点放在研究过程的设计评说上。
4.讲述:在研究过程的设计中,尤其是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小组应该注意,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更容易发现问题。只是设计对比实验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对比实验的要点,那就是对比条件的选择,无论是对照组实验还是控制组实验,只有对比条件不同,而其他条件都要保持一致。同学们对照这一点,检查一下自己的研究过程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5.在学生针对研究过程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教师邀请其他专题的小组汇报各自研究计划。在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评价的过程中,让研究小组间取长补短,进一步全面完善自己的研究计划。
6.讲述:为了解开“金鱼之死”的谜团,我们今天制定了各自的“侦破方案”。课后,请同学们做好实验侦破前的准备。预祝大家研究顺利,侦破成功!
数学教学方案8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面三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些科学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和与人沟通、协商、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探究问题,并能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问题,还能正确解决问题。无论是理解的能力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具体到我们班,大部分孩子基础扎实,学习态度端正,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比较牢固,但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上课听到的知识,课后不会运用,作业的正确率低,特别是有2个学生,不仅智力低下,学习习惯也很差,不肯按时完成作业,喜欢拖拉,家庭作业更是不做。因此,本学期的数学课,要重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也要培养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信孩子们会愉快地完成数学学习,在各个方面更上一层楼。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等。
其中“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从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中移至本册的,安排在大数的认识单元后,以便学生结合大数的认识,充分感知、体会这两个大的'面积单位。“条形统计图”原来分散在实验教材第一学段的不同年级,现移至第二学段本册,将原来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容重新梳理,整合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人”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6.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7,认识条形统计图(以1代多),会用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大数的认识要突出数的概念教学,重视数感的培养。具体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学生对大数的感受。
(2)加强数概念教学,突出我国的计数规律。
(3)配合学习内容,介绍数学的背景知识。
2、适当改进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笔算教学。
(2)结合笔算教学,渗透口算、估算、简算等计算方式。
(3)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总结和计算规律的提炼。
3、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注重对概念和图形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2)采用适当方式,让学生体会概念和图形的本质特征。
(3)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性较强的习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的特征。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的统计知识。
(2)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3)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
5、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四、进度安排
略
数学教学方案9
学习目标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①播放课件:昔日的洨河风光。
②谈话导入。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方案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吗?读读课文就清楚了。
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讯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意多读几遍。
②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③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自主感悟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②汇报交流。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a.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
b.以李春的口吻介绍赵州桥的建筑特色。
c.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③引导小结。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④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
识字学词
①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②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指导写字。
a.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部、横、跨、栏、设
上下结构:参、坚、案、贵
独体字:爪
b.学生写字。
c.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展示、评议。
布置作业
①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②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①听写词语。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赵州桥的特点。
朗读体验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②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扩展交流
展示课前搜集的桥的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桥的特点。
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可完成课件选做题。
数学教学方案10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材先说明尺子的用处,之后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小尺子,认识1厘米、2厘米……的长度。例1,是用尺子录图钉的长度。使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的大致长度。例2.安排了让学生录一条线段和录自己手指宽度的实际动手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以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例3.是量纸条的长度。使学生知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例题和综合应用练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量物体的长度。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的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顺应学生认知规律。渗透学法。
本课认识I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用厘米量三个知识点的教学。我都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实践创造”的模式进行。创设一系列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水到渠成地掌握新知。
2.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细致、到位。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形成技能。
3.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用厘米录。学生对物体的长度己有初步的认识。但这节课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必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长度概念。
学会录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并能够在实际中运用。教学难点是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筛得测最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并学会用厘米录比较短(整厘米长)的物体的长度。
2.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初步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学生尺子。学生指、比、找所用的卡片。
学生准备:学生尺子、剪刀、图钉、线、宽I.厘米的白纸条、小棒、彩条卡片(黄彩条长8厘米。红彩条长5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小方块、数字卡片、反馈牌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电脑显示:两条线段。一根长10厘米。竖放;另一根长11厘米。横放。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两条线段。哪根长?哪根短?
学生可能猜竖放的长。也可能猜两根一样长。
设问:用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它们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开课。通过比较线段的长短。使学生回忆己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得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需要用尺子最。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刻度尺教师提出问题,折导学生分组讨论。
电脑显示讨论题:
1.拿出你们的尺子。认真观察。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2.关于这些共同点。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中。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评价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天天使用的尺子入手。让学生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说一说、找一找。指导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从变化多样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提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契机。便于学生进入积极探求新知的状态中。
(二)认识厘米1.1厘米有多长?请大家尝试着在尺子上指出来。
2.电脑显示从0到1,从1到2.从2到3……每段的长都是I厘米。通过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出:每相邻两条较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从0到2.这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厘米?从0到3呢?从0到5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多少厘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数学教学方案1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感知,巩固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并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动手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有效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卷尺、直尺、米尺,可以测量身高的体重秤,学生记录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活动
问:你们想知道你的身高是多少?你的两手身开有多长?你的步长是多少?教室的门宽是多少?窗户宽是多少吗?怎样做就可以知道这些答案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为活动的进行做好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践活动
1、测量身高。你的身高是多少?我们怎样做就可以知道?我们班谁最高?谁最矮?哪个高度的人最多?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使用统计表让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同学们的身高情况。认识统计表。用测量工具测量身高。一边测量一边计录。测量完后进行讨论交流。观察统计表,在小组内交流从表中了解的信息。指名回答。
2、测量活动。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测量什么?学生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尺子的首末端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学生汇报测量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统计表获得有用的信息。巩固测量方法,建立长度观念。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数学教学方案12
教学内容解析
《算法初步》是新课程改革中新增加的内容,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算法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算法思想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没有出现算法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在数学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大量的算法思想,比如说解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等,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这就是算法思想。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算法的基础知识上,探究古代典型的算法案例——辗转相除法,巩固算法三种描述性语言(算法步骤,程序框图和程序语言),使学生对算法中的迭代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一方面以辗转相除法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算法设计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感受算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古代人对现代数学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设置
通过对辗转相除法的探究,理解辗转相除法的原理,巩固算法的三种描述方法(算法步骤、程序框图和程序设计语言)。要实现让学生理解辗转相除法原理的教学目标,莫过于让学生参与到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过程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折纸实验的分析,猜测、探究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培养学生发现、探究问题的意识;在案例解决的过程中,既注重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中的算法是计算机编程的基础,更注重要学生领会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数学本质,深刻的领悟算法这一“机械化”数学思想,为学生将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打好基础。在学习古代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利用算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理性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
学生学情分析
学习者为高二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学习算法有一定的积极性,对知识也较感兴趣,同时已具备一定算法步骤,程序框图,编制程序等基础知识。但对辗转相除法的原理不是很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他们理解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原理,理解其迭代的算法思想,从而能够理解和运用两种循环结构表达辗转相除法,而这也恰恰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可以通过观察,讨论,思考,分析,动手操作,自己探索,合作学习等多种手段突破难点。
教学策略分析
以问题为载体,用问题序列为学生提供探究算法案例——辗转相除法的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问题
问题1: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1)22与6
(2)28与12
师:我们都是利用短除法找公约数的方法来求最大公约数,那么如果是求下面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呢?
问题2::求8251与6105的最大公约数
设计意图:问题1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内容。问题2学生用已有知识处理比较困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研究内容的必要性。
(二)探究问题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第一小组每位学生面前有一张长为22cm,宽为6cm的长方形纸;第二组每位同学面前有一张长为28cm,宽为12cm的长方形纸。
问题3:
(针对于第一组同学)
给一张长为22cm,宽为6cm的长方形纸,先将短边往长边上折,得到一个正方形,将其裁掉之后继续将短边往长边上折,一直到最后剩下的是正方形为止,问:最后得到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针对于第二组同学)
给一张长为28cm,宽为12cm的长方形纸,先将短边往长边上折,得到一个正方形,将其裁掉之后继续将短边往长边上折,一直到最后剩下的是正方形为止,问:最后得到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手脑并用,想一想,动一动,给他们以充足的动手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动手探索的过程中去把握知识,使学生直观感知辗转相除法.
问题4:(1)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2)请将上述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课件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现第一小组的折纸过程,让学生再次感受长边变短边,短边变长边辗转相除的过程。
学生讨论
22-6=16 22=6×3+4
16-6=10 6=4×1+2
10-6=4 4=2×2
6-4=2
4-2=2
设计意图:学生讨论
(一)体现出更相减损术的算法过程,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为下节课埋下伏笔。学生讨论
(二)体现出辗转相除法的算法过程,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从直观到抽象,从具体实验到数学模型,师生共同完成对新知的探索。
问题5:
设问(1):从数学式子出发,说明为什么22与6的公约数就是4与2的公约数?
设问(2):反过来,为什么4与2的公约数就是22与6的公约数?
设计意图:通过此例让学生体会辗转相除法的原理,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理解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原理。
问题6:如何求得8251与6105的最大公约数?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辗转相除法的认识,承上启下,顺利过渡。
问题7:刚才我们既求得了两个较小数的最大公约数,又求得了两个较大数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我们可以用辗转相除法解决哪一类问题呢?
生:求任意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问题8:给出任意两个正整数m、n,设计一个求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的算法。
设计意图:从具体实例到一般情形,师生初步分析,利用辗转相除法产生一列数,这列数从第三项开始,每项都是前两项相除所得的余数,余数为0的前一项,即是#FormatImgID_2#与的最大公约数。
问题9:辗转相除法的关键步骤是哪种逻辑结构?
生:循环结构
学生活动:两个小组的学生分别用当型循环结构和直到型循环结构写算法步骤,画程序框图和编写程序语言,并选派代表演示其程序框图及程序语言。
直到型循环结构程序框图如下图: 当型循环结构的程序框图如下图:
直到型循环结构程序语言: 当型循环结构程序语言:
INPUT m,n INPUT m,n
DO r=1
r=m MOD n WHILE r>0
m=n r=m MOD n
n=r m=n
LOOP UNTIL r=0 n=r
PRINT m WEND
END PRINT m
END
设计意图:教师适当提示,使得程序设计水到渠成,通过两组同学的交流合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体会迭代的算法思想,同时也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二个难点——理解和运用两种循环结构表达辗转相除法。
(三)上机操作
学生活动:派一名同学将程序输入电脑,由下面其他同学随意给出两个数求其最大公约数,检验程序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机演示,让学生感受算法研究的价值,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种有力工具。
(四)归纳小结
问题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学生谈谈体会与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对知识归纳的同时,提醒学生重视研究问题的过程及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
(五)布置作业
求462、546、1001的最大公约数。
设计意图:
再次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数学教学方案13
学习目标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赵州桥,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活动引路,读文识字
①开展读书“闯关”活动。
a.“闯关”总动员。讲清方法及规则,共设三关:字音关(读准字音)、句子关(读通句子)、感情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座两人互为“闯关员”与“守关员”。每闯一关得一面小旗。
b.学生自主读书,做“闯关”准备。(遇到生字新词,通过查阅工具书自行解决)
c.同座分别“闯关”。一次没有闯过关者可以练习后再“闯关”。
②开展读书“展示会”活动。
a.“我会认”。卡片抽读生字词:横跨、创举、坚固、石栏、同首遥望、图案、设计、雕刻、智慧。
b.“我会读”。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了解读书情况,相机纠正字音。
c.“我想读”。谁想读谁就站起来读。(侧重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和用自豪的语气读最后一段)
巩固认字,指导写字
①“说”字。请同学当“小老师”,帮助大家明确写每个字的注意点。
②“写”字。“小老师”在田字格内示范写生字。大家在练习本上写字。
③“查”字。同座互相查写的`字。
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字词
听写词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批改、订正。
品读课文
①紧扣主线,研读课文。读课文,想一想,再填空:赵州桥是一座()的桥。
②交流汇报,感悟课文。
a.历史悠久的桥。引导学生读一读文中的相关语句。
b.雄伟坚固的桥。引导学生通过读文中的语句或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来加以说明。
c.非常美观的桥。引导学生用多种琖来感悟文字,可以读一读,演一演,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龙的其他形态。
③上下联系,整合课文。选择赵州桥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两个特点,用“不但……而且……”连起来说一说。
④课件展示:赵州桥今日的风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⑤熟读成诵,内化课文。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拓展活动
①交流有关桥梁的资料。
②有兴趣的,可以了解家乡的古建筑或家乡的桥梁。
提示综合性学习
①说说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②提醒学生注意整理资料,商量商量怎样展示成果。
作业
抄写第三自然段。
数学教学方案14
一、活动准备:
1、课件长方形娃娃、正方形娃娃,正方形娃娃介绍自己的录音。
2、长方形两张(其中一张边画有四种颜色,一张对边画同一种颜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幼儿每人一张(长方形的宽与正方形的边一样长)。
3、“小客人”两个:一个嘴巴是长方形的,一个嘴巴是正方形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饼干每人一张。
二、教学过程:
(一) 开始部分:
活动导入:猜一猜。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好朋友,它有4条边、有4个角,而且4条边一样长,4个角一样大。小朋友猜猜它是谁?(幼儿回答)
(二)基本部分:
1、放课件,出示正方形,加深幼儿对正方形的认识。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把它请出来!(出示正方形)原来是正方形,小朋友欢迎它(拍手欢迎)。
正方形娃娃:嗨!小朋友,我是正方形,我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我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师:小朋友,正方形说它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咱们一块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2、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感知正方形的特征。
出示和正方形娃娃一样的正方形,让幼儿通过用和它边一样长的纸条进行量一量,从而感知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 通过折一折,知道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引导幼儿讲述正方形的特征)幼儿齐拍手说特征。
师小结: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3、出示长方形娃娃,引导幼儿认识长方形。
师:正方形娃娃还请来了它的一位好朋友,大家看它是谁?(长方形)大家看它和正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幼儿讲述)让幼儿通过折一折,知道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一样长,(引导幼儿讲述长方形的特征)幼儿齐拍手说特征。
师小结:长方形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有4条边,对边一样长。
4、幼儿操作,加深认识。
师: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现在请你自己动手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什么样的?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
5、总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点。(引导幼儿先说,后师小结:相同点:都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都有4条边。不同点:正方形4条边一样长,长方形对边一样长。
6、游戏巩固:给小客人送食物。(长方形嘴巴的客人吃长方形的饼干,正方形嘴巴的`客人吃正方形的饼干)。
7、联想寻找:启发幼儿找出教室里哪些物品像长方形。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到室外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像长方形。
三、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图形进行比较的兴趣。
2、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出长方形的物体。
3、认识长方形,知道名称和基本特征,能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数学教学方案15
一教学目标
1.有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5个新词语的意思;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的捕鱼的乐趣。
难点: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三教学时间:
3课时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读通句子。
4.了解课文大意。
5.重点教学第一自然段。
6.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
(2)教学过程
1、揭题,
2、简介鸬鹚。
1)课件呈现课题。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非常优美的课文21鸬鹚。谁能把题目读准?注意都是平舌音。
3)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上网去查找鸬鹚的资料。谁能向同学们介绍有关鸬鹚的情况?
4)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定格喉囊的位置。这就是鸬鹚的喉囊。介绍鸬鹚喉囊的作用,教学“喉囊”,范写并要求学生在空白处写2遍。
5)看课题猜想课文内容——激趣。
同学们,课文以“鸬鹚”为题,请你猜猜可能写些什么内容?是否和《翠鸟》一文写法相似?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的优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5、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2)记住字形:窄抹柔喉拣抛痕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是否读正确、通顺?读后请同学们评价。
4)课文写了什么?
6、教师小结。
7、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感受到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2)交流:总的感受是很静很美;
从下列词句中感受到很静:
A、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平得像一面镜子”是比喻,说明湖面没有风、很静。)
B、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有窄有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垂柳、一望无垠的稻田、浮”说明很静。)
C、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悠然”是自由自在的样子,说明渔人的心里很静很美。)
D、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把鸬鹚比作列队的士兵,说明鸬鹚威武精神;“在等待命令”说明鸬鹚还没有行动,还很静。)
3)小结:第一自然段主要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小湖的平静和美丽?(湖面、渔人、鸬鹚)
4)朗读指导。
怎样读出静、读出美,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5)指导背诵:这么美的文字我们怎么把它记住呢?根据你的经验给同学们出出好主意?
8、作业:背出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1、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7自然段,
(2、抓住重点词语“一抹”、“恢复”,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渔民捕鱼的乐趣。
2、教学过程
(1)复习: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2)说说听了以后总的感觉是什么?
(3)导入新课,
(4)学习课文2—5自然段。
a、“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b、交流:
1)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呢?
3)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用哪些词语来把“一抹”代替?
3、为什么用“一抹”而不用这些词语?这是第一个研究问题。请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一定要用“一抹”,好在哪里?
4、交流:看看你研究出了多少?教师随机点拨,得出好在“一抹”写出了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动作优美、鸬鹚训练有素、渔人发现鱼儿多多……
5、练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指名读——齐读)
6、刚才我们通过研究为什么一定要用“一抹”,研究出了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动作优美、鸬鹚训练有素、渔人发现鱼儿多多。接着请同学们研究第二个问题:渔人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2—5自然段,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7、交流:抹出了鸬鹚下水、粼粼波纹、鱼儿多多、渔人忙碌、心情愉悦、奖赏鸬鹚。
8、指导练读2—5自然段。
9、交流:把你认为读得最好或最喜爱读的语句读给大家听——齐读。
10、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结束了,渔人载着满满一仓鱼,荡起桨,划着小船回去了。这时候湖面又怎么了?请同学们读读课文6、7自然段,哪些景物与前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边读边划出有关的语句。
11、交流:
1)天色:
2)湖面(理解“恢复”)
3)渔人
4)鸬鹚
12、练读6、7自然段,体会文章的照应美。
13、小结:渔人在这样景色优美的小湖上捕鱼,捕鱼前悠然自得,捕鱼时既忙又乐,捕鱼后满载而归,这些都写出了渔家捕鱼的乐趣——渔家乐。这就是文章的写作目的。
14、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第一自然段。
2、熟读全文。
3、完成书面作业。
教学过程
1、齐读全文。
2、总结全文。
3、背诵第一自然段。
4、默写第一自然段。
5、指导用“恢复”造句。
6、完成其他作业。
【数学教学方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方案03-13
数学:比的知识的教学方案03-14
数学改错的教学方案03-13
数学加法的教学方案03-13
数学比例的教学方案03-13
《数学广角》教学方案03-13
数学口算教学方案03-13
数学比值的教学方案03-13
数学教学活动方案03-10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03-28